情劫

出版时间:2012-8-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英] 约瑟芬· 哈特  页数:229  字数:96000  译者:张叔强,叶逢  
Tag标签:无  

前言

  《情劫》(Damage)是一本人人看得懂的书,五十出头的男主人公回述自己三年前与一名三十三岁的女子在三个月之内的交往。从头至尾,读者不知道主人公姓什么名什么,只是在听他描述那段神秘的经历。这部小说1991年在英国一出版,立即引起重视,1992年改编成电影,轰动全球。现在,这本小说在全世界已经有二十余种语言的译本,电影更是家喻户晓。初版二十多年后,中国的读者现在终于可以读到这部作品的中译本了,可以开始了解它的作者,在爱尔兰出生的英国女作家约瑟芬·哈特 (Josephine Hart, 1942-2011) 。  《情劫》为什么会受到全世界读者的注意?因为它是一本人人看得懂、一本打开就放不下的书。不同的读者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评价。但是,一个并不邪恶的男人和一名不算妖艳的女子会迸发犯禁的勇气,直视情天欲壑中无法抵挡的劫数,他们的故事触动了数百万的读者,促使大家再思自己的真实人生。这个普遍、永恒的文学主题是良智和礼教无法封杀,情感和欲望未必能解析的。那位我们不知道姓什么名什么的男主人公只能在故事结尾时祝愿你我无恙。我们但愿如此。                                                    主题  约瑟芬·哈特一共发表过六部小说。《情劫》是她的第一部,也是她的成名之作。欲望与伦理的冲突是世界文学中常见的题材,作品不胜枚举,但是《情劫》在1991年二月出版,引起异乎寻常的反响,连作者自己都为之惊讶。她事后回忆,“我从来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反应。”她说,“我想不到这部作品会如此震惊人心。”这或许是因为她脑中的情节一气呵成,自然成文;她不曾煞费苦心为之设计效果,雕凿修饰。她在1989年动笔,开头几章一个小时就写成了。停了一段时间后,在几个星期内全篇完稿。因为小说是主人公的回述,整部作品在她起草第一章之前就已经定型。哈特自己说,“我不知道最后一句,不会动笔。”《情劫》就是这样顺利问世的。  哈特当时的构思,据她自己2011年的解释,在于一点:情欲驱使的自我毁灭无由反悔,因为真情实欲就是人性,人性本该是伦理道义的基准,不必为之忏悔。她同时强调她着笔于情欲,不是淫欲。前者出于自发的契合,后者则是寻欢作乐。但是,她的构思不只限于欲望和礼教的对抗。这种恒古不变的内心挣扎之中有超于理性的心理动力。它是一股比理智更原始、更强大、更奥秘、更体现人性的力量。它究竟是人性中可怖的阴暗面,还是辉煌的光明面?这个问题要等每个读者合上《情劫》以后自己来回答。约瑟芬·哈特能够使读者始终着眼于那股神牵梦萦、摄魂夺魄的心理引力,我想是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  自九十年代以来,哈特的名望一直与这本小说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说,她的创作始终与那股比理智更原始、更强大、更奥秘、更体现人性的精神动力联系在一起。她随后发表的五部不同题材的小说都有相似的心理倾向。要充分了解她的作品,或许还得先对这种心理特征作一番探讨。为此,我们不妨回溯一下哈特九十年代前的文艺历程。  哈特1964年离开爱尔兰到伦敦攻读戏剧。她回忆说,有三个心理复杂的女性角色最吸引她的注意:希腊欧里庇得斯悲剧中的美狄亚(Medea),莎士比亚笔下麦克白斯的妻子(Lady Macbeth)和易卜生剧本《海达·盖布勒》中的女主角(Hedda Gabler)。在激情,野心和嫉妒的驱使下,她们处心积虑分别要向不忠的丈夫复仇,鼓动丈夫篡夺皇位,清除竞争对手。她们都具备超常的毅力,手段精明以至凶狠残忍。她们心理非常复杂,挣扎在错纵的情感之中。男女地位、权力差异,个人与社会、良知与兽欲这类简单方便的两分法不能充分解释她们的言行,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为什么她们能够吸引、点拨、迷惑、以至摧残、断送他人。这三个女性角色不是置人死地就是自杀,或者两者兼有。但是她们的吸引力确实无容置疑。凡是读过这三部剧本的人都会想了又想,忘不了这三个女性。原因何在? 要进入这类角色,必需深刻体验她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其中阴暗凶险的一面。年青的哈特对此感到“可怕”。由此,她与舞台表演告别。早期的心理探索是否影响了她以后的小说呢?  中年的哈特似乎已经对复杂的内心世界有过更进一层的思索。在八十年代末,她开始用小说的方式揭示,除了处境的因素,还有人物自己难以理解、无法控制的心理因素在驱动这些角色。出生在爱尔兰的另一位英国著名女作家艾利丝·默多克 (Iris Murdoch) 自六十年代以来对哈特的影响不可低估。默多克的许多人物,用哈特的话来说,“在罪孽中得到拯救”,发人深省。《情劫》成功地把读者领进心灵的深处,引导我们思索人为什么作孽,罪孽能否解脱灵魂,情欲的背后还有什么。细心的读者请留意带着这些问题读这本书。在这个层次上探索主要的人物,尤其是男女主角的意向和行动,或许会有大不一样的感受。  尽管《情劫》讲的是执着的情欲。被情天欲壑吞噬的一男一女却没有交换过一个爱字。这难道只是一篇爱情故事吗?  文笔  我想先讲一下三位读者对《情劫》的最初反应,然后再介绍哈特的文笔。《情劫》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这三位读者最初的反应有关。开头几章大致成文后, 哈特和她的丈夫莫里斯·萨奇 (Maurice Saatchi) 与默多克的代理人爱德·维克特 (Ed Victor)有一天在一起吃晚饭。莫里斯提起妻子的文稿,维克特要看一看。他读了初稿六十页就打电话给哈特说,“你没有权利不把这本书写完。”哈特回答,“书已经写完了,爱德 —— 在我脑子里呢。”维克特就当了哈特的出版代理。出书后不久,维克特送了一本给法国导演路易·马勒 (Louis Malle),第二天就收到马勒的回音,“你这个鬼小子, 我读了一夜没睡。这就是我的下一部影片!”影片中的男主角,英国名演员杰瑞米·艾恩斯(Jeremy Irons) 多年后回忆说,“这本书像一个霹雳击中了我。”《情劫》文字的力量由此可见。  对中译本读者讲英语原作的文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不讲不能让中国读者充分了解约瑟芬·哈特。她的一生倾注于语言的意境、魅力和音乐之中。诗歌尤其是她的激情所在。诗取决于节奏,谴词造句富有音乐的特征,放声朗读才能达意传神。《情劫》是一篇回叙,主人公的话音贯穿全书。作者把诗歌的音乐感融合进散文体的独白,无论是消魂蚀骨还是哀感伤神的段落,英语读者耳中的节律送他们进入诗的境界。难怪英国著名诗人泰德·休斯(Ted Hughes) 评价这篇小说“实际是诗。”  原著散文体中的诗歌节奏如何传译?这对译者确实是一个挑战,但更是一种吸引。倘若你默读到译文的一段,情不自禁念出声来,朗读一遍还不觉得过瘾,你多少就感受到了作者对诗歌由衷的热爱。凡是遇到自己欣赏的段落,试试朗读,感觉不会一样。情欲小说要出声念?别忘了,哈特给你的许多片段是诗。中国读者要是能在她的小说中体验到诗的魅力,哈特一定会非常高兴,因为诗歌才是小说家哈特真正的毕生所爱。我希望中国的读者也能听出她的这份衷情。  小说,尤其是自叙式的小说,当然不能句句成诗。成诗的应该是关键几句,从叙述者的口中自然流出,使读者为之一震。简简单单的一句往往是预示命运的警言。这些警句箴言般的句子在她的小说中经常出现,我们不知道是她信手写来,还是精心编就的。在哈特的第一本小说《情劫》之中,译者觉得这种近似诗体的文字特色很自然,很有效果。当然,使用过多,难免给人精雕细凿的感觉,以至把读者的注意力不必要地分散到文字的搭配安排上去。读者可以自己评论一下中译本的处理。纵观哈特的六部小说,有些评论者说过于用心是她文笔中的弱点。我觉得,她后来的小说没有一部可以在文字上超越《情劫》。所以这个批评是否适用于《情劫》,请读者自己评定吧。  几乎每一篇评论《情劫》的文章都提到哈特言简意赅的风格。她行文紧凑,交代叙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不放,情节展开充满能量。可是她的简洁对话却给读者留了一点时间品味言外之音。简洁之中有紧有慢,节拍调理得很妥当。《情劫》篇幅不长,人物却不少。主要角色的思绪言行常常要通过与次要人物的谈话才能被读者理解。话不必多,三言两语就能把作品的氛围和主人公的处境勾划得一请二楚。这些人物全部来自英国社会的上层,也就是约瑟芬·哈特和她丈夫的阶层。从圈子中人的角度,哈特得心应手地把那个特定阶层内不同人物的谈吐风貌写得栩栩如生。哈特说过,她写一个人物就要“让人永远忘不了”,“永远存在,无法打消”。在主要人物的相貌体态、衣着打扮上,作者实际用笔极其简略,视觉形象不算突出,甚至有点神秘。然而,两个主角活在从哈特笔尖流出的自白和对话之中,让读者永远忘不了。  影片  《情劫》改编成同名电影 (Damage),1992年底开始上映。可惜这部片子至今还没有在中国发行。在欧洲一度用过《Fatale》的片名,取劫数难逃之意。听说香港台湾用 《烈火情人》或《爱情重伤》的片名。  把《情劫》改成电影的法国导演路易·马勒(1932-1995)历来取材大胆,有意惊世骇俗。他的影片《情人》(The Lovers, 1958) 在美国一度被控有碍风化,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最后撤消原判。《心声》(Murmur of the Heart, 1971) 涉及母子乱伦,又一次引起争论。据他自己说,《情劫》中最先吸引他的并不是书中的什么想法,而是四五幅惊心动魄、视觉效果极其强烈的场景。为什么决定拍这部影片,对他自己来说,始终是个谜。显然,首先吸引他的是冲破禁忌的情欲。情欲背后的如此这般,他自己说,是后来才找到,说给记者听的。由此推测,他的构思当时可能多了情色,缺了一点心理。艾恩斯在拍摄影片时精读原著,马勒不以为然。开拍不久,主要的女演员,法国明星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 提出她的见解,“这部影片不是讲情欲,也不是讲性欲。它讲的是要求结合的强烈愿望。”她的理解有一定道理,但是与马勒和艾恩斯的理解不一致。可见从小说到电影产生过争论,有一个相当复杂的再创造过程。马勒说过,“他的所有影片中,这一部最难拍。”原作本来有其模糊含混的方面,留出解释和延伸的空间。电影好像处理不够用心,在心理的层次上显得更含糊。电影剧本必需压缩情节,减少人物;相映之下,这个缺陷似乎在银幕上放大了。  艾恩斯与比诺什确确实实给全世界的电影观众留下了“永远存在,无法打消”的鲜明形象。看过电影的读者免不了把他俩的形象带进自己的阅读。对没有看过电影的读者,这两个人物的视觉形象在书中不算鲜明,有些神秘。马勒一眼选中比诺什,因为出场不用开口,她带来的“性的能量”便足以推动故事。这是电影的需要、导演的意图。所谓“性的能量”在原作中却由短得不能再短的交谈和适可而止的自白暗示。哪一种手段给观众更大的想像空间?各人所好不同。译者建议先读小说再看电影。  《情劫》是一本人人看得懂、一本打开就放不下的书。它更是一本能够触动我们再思人欲、人生和人性的书。“人人都有自己的内心境界,也就是心灵的方位布局。我们毕生都在探索自己内心的周缘。”你的心中是否容纳蛮荒,听任原始的自我翱翔求索?  西方许多评论说,哈特的小说披露人性的阴暗。2011年,身患癌症的约瑟芬·哈特为《情劫》再版添加了一段简介。这段简介收入在中译本中,希望有助大家解疑,求是,欣赏,自拊,梦想或者祈求。  张叔强、叶逢  二O一二年二月

内容概要

《情劫》是一本人人看得懂的书,五十出头的男主人公回述自己三年前与一名三十三岁的女子在三个月之内的交往。从头至尾,读者不知道主人公姓什么名什么,只是在听他描述那段神秘的经历。这部小说1991年在英国一出版,立即引起重视,1992年改编成电影,轰动全球……
《情劫》的作者是约瑟芬·哈特。

作者简介

爱尔兰籍英国作家,当过英国剧场制作人和电视节目主持人。曾担任黑马克特出版社总编,是“诗人艺廊”和“西区诗会”的创建者。曾为世界戏剧舞台中心、伦敦西区制作多部作品,包括伦敦标准晚报奖得奖作晶《贝纳达·阿尔巴之屋》。她一鸣惊人的作品为这部《情劫》,此书在英伦地区销售百万册,被法国新浪潮导演路易·马勒看中改编成同名经典电影,由奥斯卡影帝杰瑞米·艾朗斯和法国文艺片女王朱丽叶·比诺什主演。

章节摘录

  八  “安娜·巴顿,这位是罗杰·休斯。”  “你好。”  身后传来清晰的介绍,好像我处身在寂静无声的房间之中。实际上我在参加一位报社出版人举办的圣诞庆祝会,屋里闹哄哄的,挤满了人。他的夫人在梅费厄区有一家画廊。他那个圈子中的人每年以他为中心在这里聚会,仿佛他要把所有同仁紧紧搂进怀抱,给他们一个集体的大拥抱。这样做,既是笼络人心,又算是打个招呼:敬请来宾来年各自为好。他的报纸在明年圣诞节之前给大家添加的种种是非麻烦,就算提前宽恕了。  我没有回头看她,这是为什么?我没有出于好奇,礼貌或者关切向她走去,又是为什么?一声“你好”听来另有涵义,又是什么缘故?她彬彬有礼的语气显得过于拘谨。声音低沉,清晰,听不出友好的表示。  “安娜,过来这边看看。”  “你好,多米尼克。”  另一个声音召唤她走开。我感到她在无声无息地离我而去。我心里一阵烦躁,感到自己格格不入,打算告别离开。突然之间,她站到我的面前,开口说:  “你是马丁的父亲吧。我是安娜·巴顿。我觉得应该自我介绍一下。”  站在我面前的女子身材高挑,面色白净,不长的黑发顺着自然的曲线抹在脸侧。她身穿一套黑色衣服,仃立在我面前,脸上没有丝毫笑意。  “你好,见到你太高兴了。你每次来我们家,我好像都不在。”  “我只去过三次。你是个忙人。”  这句话听来可能唐突,但是不给人唐突的感觉。  “你认识马丁有多久了?”  “不算长。”  “哦,是这样。”  “我们俩……”她迟疑了一下,“在一起有三,四个月了吧。我以前就有些认识他,因为在一起工作。我也在那家报社上班。”  “噢,难怪。第一次听到你的名字,我就觉得有点耳熟。”没有话说了,我们两个面对面地站着。我的眼光转开去,又转回来。一对浅灰色的眼睛笔直地扣住我的眼睛,攫紧了我的眼睛,攫紧了我。我移不开眼睛,我不能转身。过了好一阵子,她说:  “太奇怪了。”  “可不是,”我说。  “我得走了。”  “再见吧,”我说。  她转过身走开了。穿着黑衣服的修长身体仿佛在拥挤的人群中切开一条路,消失了。  一片寂静降临在我的心上。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好像皮肉的束缚终于解脱。我觉得老了,我感到满足。那一瞬间的顿悟象一股强大的电流贯穿我的肉体。在那一刹间,我遇到了知己,找到了同类,我们彼此已经认可。对此,我心中感激;以后,就让这个瞬间自行消退吧。  我已有归宿。这个须臾既逝的时刻长过多少人的一生一世。够了,在我的一生之中,这已经足够了。  当然,这还不够。但是一连几个小时,我真心诚意地感激这个瞬间的到来,就象一个在他乡异域迷途的游子,忽然听到自己的母语,不只是母语,而且还是从小熟悉的家乡方言。他会扑向甜蜜的乡音,不顾说话的人是敌人还是朋友。我的灵魂已经扑向安娜·巴顿。这个秘密唯有上帝和我知道,因此我想可以听任它在自己心中翻腾倾泻,不必顾念心灵、理智、肉体和生命将由此遭受的创伤。  许多生命的分崩瓦解就是因为这样误读了人生的契机,荒谬绝顶地认为命运可由自己把握,自以为人生道路上或去或留的选择不至招来大灾大难。说来我只是在那热闹的聚会中暗自掉魂,没有人会注意到。  第二天她给我来电话。  “下星期天,我来吃午饭。想告诉你一下。”  “谢谢。”  “再见。”电话挂断了。  到星期六,我已经魂不守舍,确信自己活不到星期天,死神就要夺走我的星期天。我现在企求的一切就是这个星期天。到了这一天,我就可以与安娜·巴顿同室相处了。  星期天上午,我象一个狱中的囚犯,一动不动坐在书房里等候,等着碰上车门的响声,等着铁门拉开划过石块的噪音,等着门铃的回音。这一连串的声响首先是对我的警告,随后是对我的召唤,传唤我在自己的家里接受她的存在。  我走过大理石过道,穿过客厅,自己的脚步声笃笃入耳。门把手一转,我在笑声中听见清脆的咔嗒一声。我加入了自己的家人,还有安娜。  他们在等我。马丁搂着安娜的肩膀向我介绍:“爸,这是安娜。”英格莉特即刻带领大家去餐厅。看来没有人注意到我的呼吸已经不正常。  大家坐下用午餐——英格莉特,萨莉,安娜和我,还有马丁。  当然,实际上是英格莉特和我与萨莉坐在一起。马丁——马丁好像换了一个人,变得小心翼翼,情深意切——挨着安娜坐定。  安娜在我面前的举止端庄得体,就象任何通情达理的姑娘与男友的父亲初次会面那样。男友?他们肯定是情人,必定如此。他俩是情人。在一起几个月了,当然是情人。  我和她都没有提起我们的相遇。我们已经见过面,这事安娜掩盖得很深,不露蛛丝马迹。她的谨慎先给我几分钟的镇定,却又引来深深的困惑。我想什么样的女人才能演得如此天衣无缝。她怎么会有这般高超的演技?  今天,黑色的裙子使她体态更显修长。她从餐厅走到客厅去喝咖啡,气势有点逼人,甚至令人害怕。我心想,这只是我与你的开始,只是第一道关卡。瞧我的,瞧着,我与你不相上下。  “我们打算周末去巴黎,”马丁说。  “谁去?”  “当然是我和安娜。”  “巴黎是我最喜欢的城市。”安娜对英格莉特展颜一笑。  “呃,我去过几趟,不完全如我想像的那么好。在巴黎我们总是遇上麻烦,”英格莉特回答说。  说的不错。在那儿,要不是提包被偷,遭上小车祸,就是英格莉特病倒了。她对巴黎的好感已经消失。她原先想像的巴黎从来不可能成为现实。  我沉静地听着他们谈话。听到英格莉特对马丁说:“是个好主意,”我笑了。  表面上一切平平静静,实际上我脚底下的大地已经开始晃动。深藏良久的裂缝开始撕破大地。极其轻微,极其短暂的震动穿过大地,尚不足以在地震仪上留下痕迹。可是尖利的痛楚刺穿我的心。我知道自己正在遭受严重的创伤。  我不能够准确预言是何种创伤,不知自己能不能复原,也不清楚多长时间才能恢复。我知道的只是以前的我已经隐退,真正的我正在显形……此长彼消,生出一个新的陌生的我。  我现在是一个对家人撒谎的骗子。一个我结识才几天,只说过几句话的女人眼看着我背叛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她和我知道相互的真情,这是把我们俩捆绑在一起的契约。不公布于世的真相便是所谓的谎话。  不管做什么还是不做什么,我们无非在障人耳目。杂草中的真相有待他人去发现。可是在那个星期天,真相没有被人发现。一个小小的谎言,迈出了背叛的第一步。在那一天的笑声酒意中,谎言越陷越深。  “唉,你觉得她怎么样?”他们走了之后,英格莉特问我。  “安娜吗?”  “还能是谁?”“她有点古怪。”  “就是。你现在懂了我为什么不放心。马丁根本应付不了她。不只是她年龄更大……还有别的原因。我搞不清是什么原因,但是她与马丁不配。马丁当然看不到这一点。他显然已经神魂颠倒了。性冲动吧,我猜是。”  我为之一楞。  “噢。”  “还不就是这回事。她肯定与马丁睡。我的老天,马丁睡过的女人多过……”  “多过我。”  “但愿如此,”英格莉特说着走来把我抱住。但是她的话已使我惊慌失措。我轻轻地吻了她一下,就走进了我的书房。  我站在那儿,凝视着窗外的暮色。此时此刻,安娜正在我的家里,从一个房间飘移到另一个房间,在英格莉特,马丁和我之间回旋游荡。然而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只是这个世界当然已经发现她的存在。除此之外,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与安娜接触,顷刻之间会有翻天覆地的感觉。这种体验好比是撞车,好比是无意拆开一封不该拆开的信,好比是摸到胸口或腹部的一个肿块,好比是眼前惚然闪过一道眩目的光芒。现在灯光已经打开,照亮了我着意布置的舞台布景。由我在台边等候亮相的时刻可能终于来到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情劫》是一部杰作。  ——《华盛顿邮报》  《毁灭》给人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这是一种赤裸裸、彻头彻尾、结晶一般的执着痴迷,令人难以承受得起。  ——《财经太晤士》  阅读这本男女相互痴迷的小说,犹如遭到绑架一般。约瑟芬·哈特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心理学和情欲学的肖像,如此强有力,有那么一瞬间,仿佛吸走了空气中所有的氧气。对情欲的毫不留情的、令人寒彻心扉的刻画。  ——《洛杉矶时报》  谈了一场生死之爱,像绝壁边缘带刺的花,摘取后永生难忘。  ——《星期日独立报》  震撼而深刻的情与欲。  —— 《滾石杂志》

编辑推荐

  美轮美奂惊世骇俗的爱情小说、让·路易—马勒导演、朱丽叶·毕诺什、杰里米·艾隆斯主演。  获威尼斯金狮奖戛纳金棕榈等33座奖杯并18次提名、名震影坛欧洲十大情欲电影之同名原著小说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心理学和情欲学的肖像,如此强有力,有那么一瞬间,仿佛吸走了空气中所有的氧气。对情欲的毫不留情的、令人寒彻心扉的刻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情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本书非常容易读,抽个下午就能看完。也印证了一句话,经典的书往往不易读,反之你懂的。我一向不喜欢挑战道德底线的事或人,而这本书的事和人已近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接受的范围。原始的情欲能超出人性?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人类何须文明何须进步何须向往真善美?全书最后一句说这是个爱情故事,可是爱情应该是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因为爱情应该是美好的不是吗。
  •     不知道多少年前看过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而且看的还是模糊不清的录象带,所以几乎没有任何印象了.现在,看完了这本原著,发现这可不是一本让人能轻易忘记的书.如果要摘抄书里精彩的句子,那一定会写到手酸的!
      还是来写点中心思想之类的,我们比较习惯写这些.本书内容概括起来简单至极,一个老实巴交的中年男子爱上了一个性感神秘的美女.美女小时侯受过创伤,所以可以尽情地娱乐自我,不顾别人的想法.而男子是一头坠入了情网,因此上在劫难逃.虽然我很同情那个男的,但真正迷人的还是我们的女主角.她似乎印证了我一直有的一个想法:如果你想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生存下去,你就必须变得和它一样残酷.受过伤的人是没有恻隐之心的,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活下去才是关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