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8-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日]村上春树著 页数:359 字数:201000 译者:林少华
Tag标签:无
前言
《挪威的森林》:从译本到银幕 林少华 六月中旬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无疑是沪上一件文化盛事。其间,电影版《挪威的森林》举行了专场新闻发布会。导演陈英雄和渡边君的扮演者松山研一参加了,我也参加了。我参加的原因,自然因为我是小说版《挪威的森林》的译者。无须说,没有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就不会有这部龟影;同样,没有《挪威的森林》的中文译本,恐怕也不会有这部电影的引进。在这个意义上,笔者可以说是始作俑者。既然如此,我就多少有责任回答不少人怀有的一个极为朴素的疑问:村上春树为什么选择陈英雄执导这部电影? 我和电影原著作者村上春树见过两次。二零零八年十月底第二次见他的时候,因为在那之前不久媒体报道《挪》将由越南裔法国电影导演陈英雄搬上银幕,所以当面问他有无此事。村上回答确有此事。他这样说道:“就短篇小说来说,如果有人提出拍电影,一般都会同对方协商,但长篇是第一次,因为这很难。不过《挪》还是相对容易的,毕竟《挪》是现实主义小说。 他说关于《挪》此前也有人提出拍电影的事,他都没有同意。而这次他同陈英雄在美国见了一次,在东京见了两次,觉得由这位既非日本人又不是美国人的导演拍成电影也未尝不可。至于演员,可能由日本人担任。村上最后是这样结束这个话题的:“将会拍成怎样的电影呢?对此有些兴趣。不过一旦拍完,也许就不会看了。以前的短片都没看,没有那个兴趣。” 的确,除了长篇以外,村上小说已有若干部走上银幕:中篇《且听风吟》(1981,导演大森一树)、短篇《再袭面包店》(1982,导演山川直人)、短篇《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1983,导演山川直人)、短篇《托尼瀑谷》 (2004,导演市川准),以及短篇集《神的孩子全跳舞》(2007,导演罗伯特 ·洛格巴尔)。但作为长篇,《挪威的森林》是第一次由文字变成影像。《挪》在日本走红之后,据说一位名叫原田真人的电影界人士给村上写信,希望允许他立马搬上银幕,不料村上一口回绝,说即便库伯利克(Stanky Kubrick)提出申请也不理睬。库伯利克是美国的大牌导演,导演过《斯巴达克斯》和《2001太空漫游记》等名作,当时的声望未必在今天的陈英雄之下。那么,为什么后来村上同意由陈英雄出手了呢? 应该说,村上在上面那段话中已经明确给出了答案,那就是:陈导“既非日本人又不是美国人”。大家知道,村上是地地道道的日本人,并且很熟悉美国人,外国朋友中也以美国人居多。但作为事实,身为日本人的村上的确不看日本国产电影,同时好莱坞那样的电影制作模式又难免使他感到焦躁和疲惫。而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陈英雄“既非日本人又不是美国人”这一特殊身份。进一步说来,陈导还既非越南人又不是法国人。这样的特殊身份意味什么呢?意味一种第三者眼光或游离于外部的视线。换言之,这样的身份很容易使得陈英雄对所处理的题材保持相应的距离感——实际上陈导拍摄的越南题材电影也大多给人以仿佛隔岸观火的冷静的距离感——而距离感或疏离感恰恰是村上文学的一个主要特色。惟其如此,村上也才从这位越南裔法国导演的作品风格中敏锐地嗅出了相似的距离感,进而产生信赖感,最终向影片制作方日本TV局推荐了陈英雄。 至于村上此举是否正确或陈导是否不负村上厚望,日本国内外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不过我想,从电影中具体考察和体味这种距离感或外部视线,也未尝不是一种乐趣。,一种知性的审视性的乐趣。日本国内报道说“是村上春树本人看了脚本后决定开拍的”,还说。“村上君极力称赞扮演直子的女演员的演技”。对此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或不情愿相信,信不信由你。 反正作为我还是满怀期待的。 所以满怀期待,此外还有一个大约只适用于我的小小原因——我觉得译者、尤其文学翻译家和电影导演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二者都是以自己的解读方式使原著生命在另一符号系统中获得再生。作为导演的陈英雄主要运用影像符号系统达到这一目的,作为译者的我则利用汉语这一不同于日语的语言符号系统向这一目标逼近。与此同时,二者的危险性也大体相同:或工于技巧,因匠气太重而堵塞原著精髓的传达;或失于粗疏,因功力不足而妨碍原著美感的再现。总之都影响原著生命及其美感的再生。作为“同类” ,但愿陈导在这方面有比我远为出色的表现。 其实,对中国观众来说,陈导所传达的,较之原著文本,恐怕更是中文译本所再现的原著美感和生命。这是因为,观众大部分首先是中文译本的读者。因此,借此机会向无数喜爱《挪威的森林》的中文读者介绍一下这部小说中译本的诞生过程或其“生日”纪事,想必也是饶有兴味的。 时间退回到二十四年前。《挪威的森林》日文原作于一九八七年九月在日本出版,一个月后我到日本留学一年,在大阪市立大学研究生院进修日本古典文学。每次去书店都见到一红一绿——鲜红鲜红墨绿墨绿——上下两册《挪威的森林》各带一条金灿灿的腰封摞在进门最抢眼的位置,正可谓风光无限,仿佛整个日本列岛都进入了“挪威的森林”,几乎无人不看。大约独我一人不屑一顾。原因在于我当时正挖空心思做一个所谓“中日古代风物诗意境比较研究”的项目,拿了国家教委六七千元钱,此行目的之一就是为此搜集资料。而且当年我是一门心思要当像那么回事的学者的,想写一本砖头般的学术专著把身边同事吓个半死。因此去书店几乎直奔文学理论等相关学术书架,没时间也没闲心打量这花红柳绿的流行玩艺儿,亦不知村上春树为何村何树。回国前只因一个同学送了《挪》的下册,我为配齐才老大不情愿地买了上册。带回国也随手扔在书架底格没理没看。 岂料,命运之手正悄悄把我这粒棋子移去另一条人生轨道。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即我回国两个月后,日本文学研究会的年会在广州召开,从事日本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副会长李德纯老先生一把将我拉到漓江出版社的一个年轻编辑面前,极力推荐说《挪》多么美妙,我的中文多么美妙,译出来市场前景又多么美妙。而我当时的经济景况却一点儿也不美妙,衣服大多是在后校门附近地摊买的,无论如何都需要赚点稿费补贴生活开支。当学者诚然美妙,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钞票的美妙为前提的——说起来不好意思,我便是在这种既不美妙又未必猥琐的复杂心态下翻译《挪》的。或者说,《挪》便是从如此风景凄凉的港湾起锚驶进中国大陆的。 记得那年广州的冬天格外阴冷,借用村上的话说,就好像全世界所有的冰箱全都朝我大敞四开。我蜷缩在暨南大学教工宿舍五楼朝北房间的角落里,裹一件好像用蓝墨水染成的半旧混纺鸡心领毛衣,时而望一眼通往教室的路上绿子般说说笑笑的港澳女孩子的彩色身影,时而搓一搓冻僵的手指,对照日文一格格爬个不止。就翻译住处环境来说,和村上写。《挪》时的低档旅馆多少有些相似。只是,我放的音乐,一不是爵士乐“挪威的森林”,二不是《佩珀军士寂寞的心俱乐部乐队》。说来难以置信,我放的是中国古琴曲《高山流水》、《渔舟唱晚》和《平沙落雁》。我觉得那种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超越日常性、凡俗性的旋律非常契合自己的心境,使我很快在书中特有的世界里流连忘返。仿佛直子绿子和“敢死队”们用一条看不见的细线拖着我的自来水笔尖在稿纸上一路疾驰,但觉人世间所有美妙的词汇和句式纷至沓来,任我差遣发落,转眼间便乖乖嵌入一个个绿色的方格。正是这样的感觉促使我逐步形成了日后的“翻译观”: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汇,语法、语体的对接,而更是审美感觉的对接、灵魂剖面的对接。换言之,翻译乃是转达审美愉悦和窃取他人灵魂信息的作业。总之,我就是这样陪伴《挪》、陪伴村上君开始了中国之旅,又眼看着她如何由不入流的“地摊”女郎最后变成陪伴“小资”或白领们出入“星巴克”的光鲜亮丽的尤物。 这里需要说一下《挪》中所谓涉“黄”部分的处理问题。如今看来,恐怕并没“黄”到多么了不得的地步,而在二十几年前尽管是作品整个肌体一个并非盲肠的构成部分,但接受起来还是需要做心理调整的。切除还是不切除?当时较为保险的做法是一切了之,而我决定予以保留,而仅仅将直译或为“性交”及近乎生理器官名称的若干字眼代之以含蓄些的文学语言。尽管如此,交稿后还是遇到了麻烦。这也是因为交稿时间不巧正值·九八九年春夏之交那个特殊的政治“季’节”。新闻出版界本来就对精神上的舶来品分外敏感,加之有颜色分明的“黄色”段落,以致出版社讨论几次都无人敢签字放行。最后译稿清样摆在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位官员的办公桌上。据说这位官员认真看了全稿,看罢道一声“好书!”于是出版社舒了一口长气,作为译者的我当然如释重负,庆幸绝处逢生。 这样,在删除约一千六百字典型涉“黄”部分之后,《挪》中译本于一九八九年七月由当时在外国文学出版方面颇有建树的漓江出版社出版。首印三万册。封面画的是一个不甚漂亮也不甚年轻的裸背女子,和服样式的上装在腰间介于欲掉未掉欲脱未脱之间,格外令人想人非非。由于背景与和服均是黑色,惟独裸背白花花的,如暗夜里的水银灯,故不妨称为“裸背版”。 里面章别目录由编辑部加了标题,如“月夜裸女”、“同性恋之祸”、“难得的享受”之类,害得我实在不好意思送人。毕竟是现职大学老师,总不好对人家说:“请好好看看这个,极有意思的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德纯先生以《物欲世界的异化》为题赐以译本序,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激情的笔触概括了村上文学的基本特质。并以“附白”形式特意提及推荐我译这本书的缘起:“过去受托为译书作序,对译文工拙,概不置品评,尤对溢美之词慎之又慎,但对少华君,自从读了他的文章和译文,神交久矣。其后,绿衣天使为我们架起输通学术的桥梁,建立起 ‘忘年交’已几易寒暑。他被破格擢升为副教授,对执著于以文章论名的我们,小事一桩,倒是他在学术上的突飞猛进,令我动情不已。这种知音之感促使我乐于推荐他译此书。,,今天重读这段文字。,再次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起步和成长得益于李德纯先生这样老一辈学人无私的提携和指点。就村上文学的译介阅读而言,不但我要衷心感谢李德纯先生,而且读者以至《挪威的森林》这本书想必也会对这位老先生怀有感激之情。之于我,这固然可以说是命运的安排,但命运是谁安排的呢?终究是人。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裸背版”至一九九三年印了四次,正版印数约十万册。九六年七月改版,作为五卷本“村上春树精品集”之一再度推出,封面隐约画几条弧线,细看才知是女子纤细的腰和丰满的臀,是为“臀线版”。过塑,印数一万五千册,似乎卖得不如“裸背”好,我几次去书店守候大半天也没见有人买。 九八年九月再次改版,大32开,书皮为略有凹凸感的米黄色套封,顶端开有三角形“天窗”,是为“天窗版”。日式彩色园林从中露出,“天窗”下角右侧影印短辫女郎黑白头像,底端为淡淡的富士山剪影。内容加了总序和附录。附录分专家评论、作家访谈和村上年谱三部分。也是因为装帧、版式和纸质均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此版大为畅销,首印二万一千册,至二零零零年九月印至十次,每次二万,两年印数愈二十万册。较前两版不可同日而语。因早已绝版,据说已有收藏价值。 自二零零一年起,《挪威的森林》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接盘,并扩充品种,沪版时代由此开始。但见村上系列鱼贯而出,首尾相望,旗旌俨然,长驱直进,蔚为大观,至今气势犹壮,此为村上第二个十年,堪称黄金十年。但距《挪》之“生日”已相去较远,且读者相对熟悉,恕不细表。 最后拉回“生日”之初就其“出生”反响略拾花絮。翻阅我手头保留的剪报等资料,得以确认关于《挪》最早的评论是一九九零年一月六日《文汇读书周报》郑逸文的文章,题为《一半是叹息,一半是苦笑》:“从友人处借得一册《挪威的森林》,一夜挑灯苦读,待晨曦微露时合上小说,却没有半点放松感。那样真切地从文字上读懂都市人的压抑与无奈还是头一次;那样不知所措地让小说的悲凉浸透全身竟也是头一次。绝的是那样深沉的凉意并不能轻易引下泪来。尽管一夜风雨,书中人已泪眼迷朦各自退回原路寻其归宿,但惜别之际留下的微笑却一拂往日之忧苦,不容你对他们(她们)是否懦弱妄加评述。”最早的出版社宣传应是一九九零年二月九日《书刊导报》刊发的责任编辑汪正球文,题为《日本的超级事件——(挪威的森林)抢购狂潮》:“它的成功之处令人联想到迄今仍为读者喜爱的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青春感伤大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两部杰作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奇文共赏析’,漓江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书。” 文学评论家中最早关注《挪》的大概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白烨先生,他撰文说《挪》“以纪实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注重表现“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对于纯真爱情和个性的双重追求……超出了一般爱情描写的俗套,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文章具体发表日期一时无从核对,但几年前在青岛相见时,白烨先生告诉我《挪》出版不久就看了,说他当时正处于精神苦闷之中,《挪》给了他很大安慰。 后来成为有影响人物的广东秦朔也较早注意到了《挪》,他在一九九一年一、二期合刊号《旅潮》撰文:“1990年的秋天,带着将逝未逝或者永不消逝的青春梦幻,我走进了一片《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它是漫卷每一个年轻人的春风秋雨。当我听到‘请你永远记住我/记住我这样存在过’的青春呼喊时,我觉得即将22岁的我和异国的心灵流荡着同一样的烟霭和山岚— —就像卡夫卡说的,‘我们大家共有的并非一个身躯,但却共有一个生长过程,它引导我们经历生命的一切阶段的痛楚,不论是用这种或那种形式’。 ” 作家的反应似乎迟了几年。九十年代中后期,徐坤、素素、彭懿和陆新之等人或写书评或以论文或在创作中加以举荐和评说。因其时间偏离了“生日”,加之这里篇幅有限,就不列举了。 轻抚这些大多二十年前用铅字印刷的早已泛黄变脆的报刊,仿佛触摸着那个时代年轻或不很年轻人的心跳,感受着他们的喘息。同时也仿佛看到了当时的自己,是的,他们就是自己。岁月如流,我还能踏回《挪》中青春流淌过的河床吗?作为译者,假如现在翻译《挪威的森林》,我还会那样捕捉和传递她和他的心跳和喘息吗?我不知道。 而在二十多年过后的此时此刻,我即将走进电影院观看由越南裔法国导演陈英雄执导的《挪威的森林》,银幕能让我重温二十多年前的感觉和梦境吗?能让我看到自己熟悉的渡边、直子、绿子以及“敢死队”的音容笑貌和泪水吗?我不知道。 二零一一年六月二十五日于窥海斋 时音岛海雾轻笼合欢婆娑
内容概要
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四百万册,广泛引起“村上现象”。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
书籍目录
《挪威的森林》:从译本到银幕——林少华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后记
章节摘录
三十七岁的我坐在波音747客机上。庞大的机体穿过厚重的雨云,俯身向汉堡机场降落。十一月砭人肌肤的冷雨,将大地涂得一片阴沉,使得身披雨衣的地勤工、候机楼上呆然垂向地面的旗,以及BMW广告板等一切的一切,看上去竟同佛兰德派抑郁画的背景一般。罢了罢了,又是德国,我想。 飞机一着陆,禁烟显示牌倏然消失,天花板扬声器中低声流出背景音乐,那是一个管弦乐队自鸣得意地演奏的甲壳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那旋律一如往日地使我难以自已,不,比往日还要强烈地摇撼着我的身心。 为了不使脑袋胀裂,我弯下腰,双手捂脸,一动不动。很快,一位德国空中小姐走来,用英语问我是不是不大舒服。我答说不要紧,只是有点晕。 “真不要紧?” “不要紧的,谢谢。”我说。她于是莞尔一笑,转身走开。音乐变成比利·乔尔的曲子。我扬起脸,望着北海上空阴沉沉的云层,浮想联翩。我想起自己在过去的人生旅途中失却的许多东西——蹉跎的岁月,死去或离去的人们,无可追回的懊悔。 机身完全停稳后,旅客解开安全带,从行李架中取出皮包和上衣等物。 而我,仿佛依然置身于那片草地之中,呼吸着草的芬芳,感受着风的轻柔,谛听着鸟的鸣啭:那是一九六九年的秋天,我快满二十岁的时候。 那位空姐又走了过来,在我身边坐下,问我是否需要帮助。 “可以了,谢谢。只是有点伤感。”我微笑着说道。 “这在我也是常有的,很能理解您。”说罢,她摇了下头,起身离座,转给我一张楚楚动人的笑脸:“祝您旅行愉快,再会!” “再会!” 即使在经历过十八度春秋的今天,我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的风景。 连日温馨的霏霏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青泻翠,抽穗的芒草在十月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紧贴着仿佛冻僵的湛蓝的天壁。凝眸望去,长空寥廓’,直觉双目隐隐作痛。清风抚过草地,微微拂动她满头秀发,旋即向杂木林吹去。树梢上的叶片簌簌低语,狗的吠声由远而近,若有若无,细微得如同从另一世界的入口处传来似的。此外便万籁俱寂了。耳畔不闻任何声响,身边没有任何人擦过。只见两只火团样的小鸟,受惊似的从草丛中骤然腾起,朝杂木林方向飞去。直子一边移动步履,一边向我讲述水井的故事。 记忆这东西总有些不可思议。实际身临其境的时候,几乎未曾意识到那片风景,未曾觉得它有什么撩人情怀之处,更没想到十八年后仍历历在目。 对那时的我来说,风景那玩艺儿是无所谓的。坦率地说,那时心里想的,只是我自己,只是身旁相伴而行的一个漂亮姑娘,只是我与她的关系,而后又转回我自己。在那个年龄,无论目睹什么感受什么还是思考什么,终归都像回飞镖一样转到自己手上。更何况我正怀着恋情,而那恋情又把我带到一处纷纭而微妙的境地,根本不容我有欣赏周围风景的闲情逸致。 然而,此时此刻我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却仍是那片草地的风光:草的芬芳,风的微寒,山的曲线,犬的吠声……接踵闯入脑海,而且那般清晰,清晰得仿佛可以用手指描摹下来。但那风景中却空无人影。谁都没有。直子没有。我也没有。我们到底消失在什么地方了呢?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事情呢?看上去那般可贵的东西,她和当时的我以及我的世界,都遁往何处去了呢?哦,对了,就连直子的脸,一时间竟也无从想起。我所把握的,不过是空不见人的背景而已。 当然,只要有时间,我总会忆起她的面容。那冷冰冰的小手,那呈流线型泻下的手感爽适的秀发,那圆圆的软软的耳垂以及紧靠其底端的小小黑痣,那冬日里常穿的格调高雅的驼绒大衣,那总是定定地注视对方眼睛发问的惯常动作,那不时奇妙地发出的微微颤抖的语声(就像在强风中的山冈上说话一样)——随着这些印象的叠涌,她的面庞突然而自然地浮现出来。最先现出的是她的侧脸。大概因为我总是同她并肩走路的缘故,最先想起来的每每是她的侧影。随之,她朝我转过脸,甜甜地一笑,微微地歪头,轻轻地启齿,定定地看着我的双眼,仿佛在一泓清澈的泉水里寻觅稍纵即逝的小鱼的行踪。 但是使直子的面影在我脑海中如此浮现出来,总是需要一点时间的。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所需时间也愈来愈长。这固然令人悲哀,但事实就是如此。起初五秒即可想起,渐次变成十秒、三十秒、一分钟。它延长得那样迅速,竟同夕阳下的阴影一般,并将很快消融在冥冥夜色之中。哦,原来我的记忆的确正在步步远离直子站立的位置,正如我逐渐远离自己一度站过的位置一样。而惟独那风景,惟独那片十月草地的风景,宛如电影中的象征性镜头,在我的脑际反复推出。并且那风景是那样执拗地连连踢着我的脑袋,仿佛在说:喂,起来,我可还在这里哟!起来,起来想想,思考一下我为什么还在这里!不过不痛,一点也不痛。一脚踢来,只是发出空洞的声响。甚至这声响或迟或早也将杳然远逝,就像其他一切归终都已消失一样。但奇怪的是,在这汉堡机场的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客机上,它们比往常更持久地、更有力地在我头部猛踢不已:起来,理解我!惟其如此,我才动笔写这些文字。我这人,无论对什么,都务必形诸文字,否则就无法弄得水落石出。 ……
编辑推荐
汉堡机场的一曲忧郁的《挪威的森林(电影特别版)》,复苏了主人公渡边感伤的20岁记忆:娴静腼腆、多愁善感的直子,是他动情倾心的女孩,那缠绵的病况、如水的柔情,甚至在她花蚀香销之后,仍令他无时或忘;神采飞扬、野性未脱的绿子,是他邂逅相遇的情人,那迷人的活力、大胆的表白,即使是他山盟已定之时,也觉得她难以抗拒。悲欢恋情,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闻余音颤袅,奇句妙语如泉涌,如露凝,读来还觉口角噙香。《挪威的森林(电影特别版)》有纯而又纯的青春情感,是一部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700万的畅销奇观,这是村上春树的毕生杰作。 同名英文版火热销售中:Norwegian Wood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