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出版时间:2011-7-30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米兰·昆德拉  页数:394  字数:223000  译者:许钧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且看长篇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由捷克斯洛伐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编写。

作者简介

米兰·昆德拉(1929~)
·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
·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原作以捷克文写成。
·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原作以法文写成。
·《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书籍目录

第一部  轻与重
第二部 灵与肉
第三部 不解之词
第四部 灵与肉
第五部 轻与重
第六部 伟大的进军
第七部 卡列宁的微笑
大写的牧歌与小写的牧歌
弗朗索瓦·里卡尔

章节摘录

  1  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不必太在意,它就像是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一次战争,尽管这期间有三十万黑人在难以描绘的凄惨中死去,也丝毫改变不了世界的面目。  若十四世纪这两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永恒轮回,无数次地重复,那么战争本身是否会有所改变?  会的,因为它将成为一个突出的硬疣,永远存在,此举之愚蠢将不可饶恕。  若法国大革命永远地重演,法国的史书就不会那么以罗伯斯庇尔为荣了。正因为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不再让人惧怕。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位反复轮回、不断来砍法国人头颅的罗伯斯庇尔之问,有着无限的差别。  且说永恒轮回的想法表达了这样一种视角,事物并不像是我们所认知的一样,因为事情在我们看来并不因为转瞬即逝就具有减罪之情状。的确,减罪之情状往往阻止我们对事情妄下断论。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能去谴责吗?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切都带上一丝怀旧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  不久前,我被自己体会到的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所震惊: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我被其中几幅他的照片所触动。它们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好几位亲人都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但与这张令我追忆起生命的往昔,追忆起不复返的往昔的希特勒的照片相比,他们的死又算得了什么?  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2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das  schwe te  Gewicht)的缘故吧。  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巴门尼德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给自己提出过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宇宙是被分割成一个个对立的二元:明与暗,厚与薄,热与冷,在与非在。他把对立的一极视为正极(明、热、薄、在),另一极视为负极。这种正负之极的区分在我们看来可能显得幼稚简单。除了在这个问题上:何为正,是重还是轻?  巴门尼德答道:轻者为正,重者为负。他到底是对是错?这是个问题。  只有一样是确定的: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1条)

 
 

  •   给同学买的,呼声蛮高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斯洛伐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且看长篇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者简介
    米兰·昆德拉(1929~)·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原作以捷克文写成。·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原作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目录
    第一部 轻与重第二部 灵与肉第三部 不解之词第四部 灵与肉第五部 轻与重第六部 伟大的进军第七部 卡列宁的微笑大写的牧歌与小写的牧歌弗朗索瓦·里卡尔
  •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米兰昆德拉在这里为生命提出了一个个疑问,这些问题每个人都会遇到,那么作者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一本很好的枕边书,值得品读!
  •   轻与重
      
      据说,美国的麦克唐盖尔博士曾做过一项特殊的实验,他由此发现,人死后,体重会减轻21克,他认为这就是灵魂的重量。是的,生命是轻的,个体生命的偶然存在在无限的宇宙时空中是渺小的,轻若鸿毛,卑如蝼蚁。但,生命又是重的,它属于我的只有这唯一的短暂的一瞬,我们生命的每一秒不都是最重要,最值得珍惜的吗?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把宇宙看作是一个个有正负值的对立的二元,比如,明与暗,厚与薄,热与冷。但重和轻哪一个是正,哪一个是负呢?巴门尼德认为轻是正,重是负。
      但,昆德拉说,“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怎么样的生活呢?“是重还是轻?”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小说中最为读者熟悉,为作家赢得声誉最多的一部小说,80年代在中国出版至今,一直被翻译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直到前几年才有了现在的这个书名,虽然只是一个语序的变化,却使得书名和主题更为贴近。然而即使是改动后的译名,仍然弱化了原名的玄意。昆德拉在一次访谈中说:“许多朋友劝我放弃《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这个书名,难道我就不能至少删去“存在”(Being)一词吗?译者在碰到这个词时,都倾向于用更朴实些的表达予以替换:‘生存’(existence),‘生活’(life),‘状况’(condition)等等。“存在并非一个具体物,因此,昆德拉认为,哈姆雷特说的”to be or not to be”绝非“活着,还是死去”的问题,而是一个形而上的追问。所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所要探讨的实质上是“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
      
       尼采认为,我们的世界是“永恒轮回”的。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由无数次的重复。我们的生活是能够被预演的,有朝一日,我们的生活会按照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前者中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如果世界果真如此,我们就会向耶稣一样被钉在永恒色十字架上,无法承受的重负将会沉沉的压在每一个人的身上。然而,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础恰恰是轮回的不存在,生活无法预演,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他完美之后再来度过,生命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泛滥,人们肆意的生活,获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惨,轻就真的美丽吗?
      
       托马斯正是这一问题的代询人。他是一个离异多年的外科医生,拥有众多的情人,生活风流而快活。然而特里莎的闯入打破了他的自由,托马斯一直在爱恋特里莎和追求自由之间徘徊选择。特雷莎之于他,既非情人,也非妻子,而是一个“被放在树脂深覆的篮子里,顺水漂到他的床第之岸的婴儿。离婚以后的托马斯是愉快自在的,婚姻对他来说是一种责任的束缚,阻碍了他体会生命的快感,在无数的”性友谊“中,他获得了美好的生命之轻。特雷莎无疑是这种生活的终结者,她紧紧握住托马斯的手使他感到了久违的生命的责任并体会到了其中的美好,可是他又不愿意放弃多年来的“自由”。对于托马斯来说,独居还是与特雷莎结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问题,而是关涉到他对存在的可能性的理解。一向轻松的他在六个偶然事件的推动下,选择了“非如此不可”。
      
       七年之后特雷莎的出走,将托马斯重又置于自由之身,使其身上的重负突然间释放,甚至感到悲伤过后的美好,托马斯嗅到了温馨的生命之轻。可是,随之而来的沉重却将他彻底击倒,他已经学会了感受别人的痛苦,他终于明白,自己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虚无缥缈的生命了。他回到了布拉格,追回了特雷莎,也追回了存在的重量。
      如果说托马斯不断地在轻与重之间游走抉择,特雷莎也尝试着去接受托马斯的存在哲学。当她无法忍受托马斯有一次在肉体上的背叛,她开始了向轻的试探,和一个工程师发生了关系,可是这次行为只给她带来了更深的痛苦,更重的负担,认真是特雷莎的行为方式,认真让她陷入痛苦的绝境,虽然她努力从行为到精神上向自己的爱人托马斯靠近,然而她最终还是失败了,她永远背负沉重的负担,而这沉重恰恰也是对托马斯的一种吸引。
      
       轻重选择的对立与两难,构成了人类的一个基本存在境况,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在这个哲学命题上找到印证,它与善恶无关,究竟是选择青海是选择重,昆德拉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与了阐释。在一个极限悖缪的时代,轻与重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不存在的,追求意义,选择承担,并不一定就能收到预期的沉重感,反而常常导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但是,这轻松之中不也包含着生命的沉重吗?
      
      灵与肉的冲突
      
       肉体与灵魂,使人类得以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人类总是理想化地希望自己的灵肉统一,以把握一个更为真实可感的自我,然而,昆德拉却以一个特定的性爱情境,揭示出灵与肉的分离,使人类再次陷入对自我的无把握之中。
      
       托马斯与特里莎彼此相爱,可是看待灵与肉的态度却不一样:托马斯认为,爱情与性是互不相干的,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却会引起同眠共枕的欲望。在他看来,使爱从属于性,是造物主最稀奇古怪的主意。灵与肉在托马斯身上自觉的分离着,他一边深爱着特丽莎,一边又和不同的女人做爱,他在爱情上是忠贞的,在行为上却是放荡的。
      
       特雷莎则要求灵与肉绝对的统一。特雷莎有一个外表美丽而内心粗俗的母亲,她一直在向特雷莎灌输一个观念,特雷莎你与其他人没有区别,你和其他人的身体都是一样的,你没有什么好隐藏的。特雷莎的母亲在光天化日之下裸露着在房间里行走,这令特雷莎感到羞愧和恼怒。特雷莎的一生,就是在于这种观念抗争,她认为人与人是不一样的,灵魂决定了这种个性,否定了肉体的差异,也就否定了灵魂的差异。她带着这种抗争,来到了托马斯身边,寻求救赎,她向他表明她是独一无二的,可是托马斯却把它混入了其他的女人,对她们的身体施以同样的爱抚,把她又扔回了原来的世界。特雷莎的“嫉妒”成为她沉重的痛苦,直到死才得以摆脱,而这种痛苦正源于特雷莎对灵与肉绝对的要求。
      
       灵与肉的冲突显示了人类对把握自我的无能为力,作为人存在的一个基本范畴,它突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悖论,即人不愿再灵肉分离中生活,却只能以灵肉的妥协与调和谋得现实的安适。昆德拉借此对现代社会所导致的人行分裂和异化进行了批判。
      
      
      政治与媚俗
      
         
       西方批评家普遍认为,媚俗之于昆德拉,已经不单单是一个道德概念,而是一个审美范畴。昆德拉认为媚俗起源于“无条件认可生存”的美学理想。媚俗的人,指定人类生存中一个基本不能接受的范围,并排斥来自这个范围内的一切比如大粪(shit),这个每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理现象,却被很多人有意地回避,人们避免谈论它以及和它有关的一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六章《伟大的进军》就是一篇讨伐媚俗的檄文,它的理论首先是从“粪便”开始的,昆德拉举了斯大林之子雅可夫的例子,雅可夫在二战期间被德国人俘虏,和一群英国军官关在一起,共用一个厕所。英国人不满他将厕所搞得又臭又乱,诉诸于集中营的德国军官。然而,德国长官拒绝讨论粪便的问题,雅可夫备感羞辱,以扑向电网的自戕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议。在昆德拉看来,人对粪便的厌恶正是一种基本的媚俗。媚俗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情景,它无处不在,不同的媚俗有着不同的内在含义和批判向度,若果说美学媚俗意指英和伤感类作品的低级艺术情趣,那么政治媚俗则只对既定秩序和既定思想的盲从,文化媚俗则指对多数的,流动的,大众的价值观念的认同,人类学媚俗则指人类在无条件的
  •   这本书已经读过很多遍,和《百年孤独》一样是我的最爱。对米兰昆德拉的了解始于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的北大的讲课的记录,说实在的真实受益菲浅。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解读这本书的一本钥匙,存在主义哲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视角。我读了很多遍,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本书是常读常新的,书的质量很不错,是精装的。

    昆德拉的小说从大一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其中这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是在大一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昆德拉究竟在表达什么,最近的一次阅读是在上个月,只能说有点感觉了,但是还是吃不透。

    目前为止他的小说只读了《生活在别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随笔《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相遇》。吴晓东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小说和小说家》就目前的所了解的内容来看,对昆德拉基本上有一个新的认识。虽然我还没有读其《好笑的爱》、《玩笑》、《宿命论者雅克》、《告别圆舞曲》等小说,但是透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和《小说的艺术》却发现了一把解读昆德拉的钥匙。

    西方小说的发展离不开的一个关键词是:心理描写。也可以说是向内转的聚焦,这一点可以追溯到《简爱》的内聚焦的方式,西方小说注重叙事的视角和心理刻画,从莎翁的哈姆雷特王子的经典独白,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细腻的心理刻画可以窥见西方小说的一个维度——注意向自我的内化——这是西方小说的一大特色。昆德拉的小说不能称之为心理小说,实际上他自己也不接受,也不是哲学小说,更为合适的是思索小说,或者是思考小说。作为昆德拉总结的小说形式之一,思索小说的传统是继承塞瓦提斯的遗产也就是《堂吉诃德》,小说是应当回归到原来的位置上,即发现小说可以发现的,去尝试解释现实世界的可能。这种创作方式可以使我们想到卡夫卡的荒诞描写,贝克特、乔伊斯、普鲁斯特以及福克纳。这些小说家的包括昆德拉自己具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思索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寻找人成为人的可能方式或者行动。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昆德拉的小说美学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也就是解读其小说的一把钥匙,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偶然的没有任何必然的存在,存在是先于本质的存在。自我确证是要通过行动和选择来确定存在,因为我们偶然性的诞生——没有人问过你是否同意出生——在身体内我们塑造了自我的形象,通过在社会的关系的交往中确定了身份和主体的性质。但是,这些存在的方式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存在的,存在主义宣称人的存在是没有任何的意义,是荒诞的可笑的,我们无法剥离自己身体而获得绝对的自由。自我一开始就是被封闭在身体中的囚徒,我们永远只是被关在臭皮囊之内,只好从生到死,没有一点意义。但是,既然我们的存在先于本质,那么我们又如何寻找自我的超越来确认一种意义的突破。存在主义宣称我们要行动选择,选择和行动是唯一证实我们存在的方式。自我存在决定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决定自我选择,选择决定你的存在。他人只是你的地狱。向内寻找自我的超越和救赎,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

    然而,昆德拉的小说却为我们揭示了存在之下的一种可能。我们通过行动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但是行动不能证明存在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找寻自我。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就是这种行动成为不可能确认的,其实当时的世界不是全世界而只是一个欧洲。但是这个词语的诞生却标志着我们已经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世界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你的行动处处受到限制。政治意识形态的挤压使得个人生存的空间岌岌可危,我们已经面临自我的土地一点点丧失的境地。

    这就有一个悖论,一方面存在是要用行动来证明,然而行动却受到政治话语模式的限制。我们不自由了,自我无法寻找。

    理解这一点还可以比较卡夫卡的一个悖论。惩罚就是你有错。K一天早上被警察带走,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警察抓住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抓他,于是就放了他,可是自此以后他就觉得自己错了,有罪了。为什么?因为你被抓了,你受到了惩罚就一定有错。这个著名的悖论解释了作为政治话语的强盗逻辑的特点,就是说在话语的形式中我们都是被关押的。

    最后理解昆德拉的所说的轻也就是顺其自然了,因为我们存在的无法确证,行动的丧失,我们自身的重量等于自己的身体的重量而是等于全球人口的平均。全球人口有六十亿,你的重量就是六十亿分之一,全球现在有七十亿,那么我们每个人的重量就是七十亿分之一。可见我们现在是如何的轻,同时也就注定会越来越轻,直至人类走向毁灭。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也就是上面所论述的,把握好这一点就找到一把理解昆德拉的钥匙。
  •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
      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布拉格街景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   生命对于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来说,是最为宝贵和最为重要的。人们每天为着自己的短暂的生命和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而忙碌奔波着;其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能使生命绽放出绚丽的色彩,从而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我们生命中最为美丽花朵经常被无情的摧残,而凋零;我们永远追求的情感,可能也只是昙花一现;就连我们最基本的生存,也成了沉重的负担。那么,什么是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呢?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为我们展示了二战后,本来迎接和平的人们,是怎样陷入生命的误区的。整部小说分为轻与重、灵与肉、不洁之词、灵与肉、轻与重、伟大的进军和卡列宁的微笑等七个部分,主人公托马斯本来穿梭于社会上层,交际甚广,来往于不同的女人之间,对待爱情的概念模糊,于是奔走于不同的情人间,也做工很多工作:当过编辑、医生,也从事过科研活动。可是,当他刚刚使自己脱离一段感情的沼泽之后,回到他亲爱的祖国,来到美丽的布拉格的时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整个国家的政治氛围骤然紧张,虽然还会有一些社交活动,但也只流于形式;真正打动托马斯的爱情,看起来也简简单单,却也轰轰烈烈的进行着;一些大胆的行为还在继续,但是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让人看后有些胆寒。一切在我们看来美好的东西,都受到了摧残;人的生命,突然之间并不真的像我们以为得那样重要了;在我们看来无足轻重的东西,却让人承受不起了。 本书的作者米兰·昆德拉曾亲身感受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痛苦和残酷,也经历了祖国的繁荣——布拉格之春,以及之后的恐怖政治环境。对于战争,他痛恨不已;对于祖国,他热爱至深;对于生命的意义,他充满疑问。所以,小说中经常会有幻想、猜测和恐怖的描写,这也是其小说写作的一大特点。 书中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当人们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时,生命的意义无从体现之时,我们应该如何的生存下去,这便是我们所要承受的生命中“轻”的部分,而这远比“重”的部分要难以承受的多。
  •   1、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讲述的是“亲密关系”的问题。萨宾娜是一条路,是轻,是以分离为主,是互不干涉,绝对不粘在一起;特丽莎是另一条路,是重,是以爱为主,是交融在一起,相互偎依。    托马斯轻了那么多年,甚至一直以为轻最重要。最后才明白,特丽莎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如果没有特丽莎,他的生命实在没什么意义——即没有重量。所以,他最后选择了与特丽莎在一起,这个选择最重要,至于他们去那里,不怎么重要。    最后,纵然他和特丽莎那样死掉了,也比萨宾娜的轻好。    我一想到萨宾娜最后的孤独,设想自己在她的位置,就觉得非常难受。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孤独着就达到圆满的,她也做不到。我一个心理老师说,特丽莎是完全不依靠男人的女人,但其实根本不是,是她惧怕与男人的亲密,这也是她童年造成的。她要逃离爸爸,最终就是逃离一个又一个男人,终于孤老而逝。      2、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但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昆德拉这句话,像是一个形容。    女人如是,男人也如是,彼此生命的重量交融在一起,才有了真正的“重”。独独特丽莎、独独萨宾娜、独独托马斯,都是轻。    甚至,只有理解性的旁观,但没有对彼此生命重量的接纳,那么,和200个女人做爱,也仍然只是轻。      3、性,是对关系的渴望       有朋友说,性是单纯的生理需要,于是写了下面一篇文字反驳他。       说到性,自己解决不也可以吗?但我的感受是,自己怎么解决,都感受到性的饥渴。必须要找一个人,这饥渴才能消失。    这个人是什么?仅仅是性欲的承受者吗?    我不这么看,觉得这主要是对关系的渴望被满足了。一个人的性,没有关系,所以不能满足这个人。       有一个人在身边,性好像比较容易被满足,性的饥渴要轻很多。不过,假若性的对象是自己很爱的,那么性欲就相当地强,但性欲之所以被唤起,我觉得并不是身体的事情,而是对关系的渴望。    即,我渴望与这个女人一次次地建立最没有距离的联系,哪怕她的身体看上去没有那么诱人。       萨特的那句话,被翻译错了,实际上该翻译为“他者即地狱”(见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我赞同这个译法。也就是说,只有当被看作“他者”,被看作是“主体实现自己目标的对象和工具”时,才是身处地狱。    那么,把(被)一个人当作单纯的性的对象和工具,这个被动者就是身处地狱,那个“主体”其实也是身处地狱。       所以,才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因为彼此都是“他者”,托马斯是萨宾娜的他者,萨宾娜也是托马斯的“他者”。    所以,最后托马斯才选择了特丽莎,不惜冒着失去自由和生命的危险,回到特丽莎的身边,因为那个“重”是本质性的,会重重地召唤着托马斯的灵魂,呼唤他回到特丽莎的身边。    因为在这个关系里,特丽莎是“主体”,也把托马斯当作“主体”。托马斯虽然一开始不愿意承认,但最终发现他的确是把特丽莎当作“例外”的,那个例外就是这个意思。    这就是关系的力量,托马斯反感与前妻的那种媚俗的关系——即“非如此不可”的规矩的生活,但他最终发现,他和特丽莎不是这样的关系,特丽莎不是因为要过规矩的生活,而是要过地道的生活,所以才走到他身边,所以才渴望与他厮守的。       萨宾娜有过一个男人,把她看作主体而非他者,但他死在了柬埔寨,萨宾娜因此丧失了被拯救的机会。我喜欢《挪威的森林》胜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因为木月与直子、直子与渡边、渡边与绿子、渡边与玲子……都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二战前后,上帝死了。    可能更重要的是,人们心中的那种关系也死了。    人们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这都没错,但当彼此把对方当作“他者”时,“恶心”“荒谬”“苍蝇”等等感受就自然产生。       “去生活,行走,冒险,祈祷,并不为任何人或事内疚”,这种做法就是断绝关系,如永泽那样,但他最后会如何呢?       我现在越来越深信一点,关系就是一切,一切皆为关系。    譬如,最牵动你的、最打动你的、最伤害你的……是什么呢?       很可能,我们抵触关系,是因为最深的关系最无法把握,一个人只能左右自己,却无法左右那个最在乎的人,太多的“咫尺天涯”伤害了太多的人,所以我们惧怕关系。    但越惧怕,越说明,关系,是最重要的。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似乎是矛盾的。托马斯爱着特蕾莎,却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可是后来的特蕾莎的出轨是不是又在说明什么。
    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安静的。所以它震撼人心的地方便是更加深入。
    我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天空到在底部。彰显了生命的不可承受的重量。
    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这是一部哲理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不再通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用将读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引起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米兰·昆德拉正是由于能够将小说艺术与现代西方哲学结合起来,故而成为当今世界文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家。
    推荐,推荐。。。
  •   米兰·昆德拉说过,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昆德拉就是一个世界性的人,他说:“如果一个作家写的东西只能令该国的人了解,则他不但对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对不起他的同胞,因为他的同胞读了他的作品,只能变得目光短浅。”《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散文化地展现了苏军入侵后,捷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富于哲理地探讨了人类天性中的“媚俗”本质,从而具备了从一个民族走向全人类的深广内涵。
  •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   米兰·昆德拉的每一个句子都值得细细品味,只是自己知识浅薄,不能全明了那书中深意。 托马斯爱特蕾莎。他与前妻离婚,并给自己定了一条外遇守则,即与他无数的情妇建立着“性友谊”,在她们身上发泄着人类最原始的性欲,要求自己与爱情绝缘,并觉得如果违背了这一守则就低人一等。 特蕾莎的出现完全打破了他这一守则。他无法忍受在一个陌生人旁边起来,所以从不留情妇过夜,还憎恶男女早上一起起床的情景等等。而特蕾莎却可以整夜紧紧握着他的手入睡,而他也享受着这一举动。他像哄一个孩子一样哄她入睡,与她做爱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追求快感,而是为了之后能与她相拥而睡。他尽心地呵护着她,连她的梦魇都能令他心痛。可他又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求,婚后还是同各种各样的女人发生性关系,在肉体上不断地背叛特蕾莎,而在灵魂上,却始终如一的爱着她。不知,正是他这样的背叛,成了特蕾莎梦魇的根源。 对一个男人来说,爱一个女人和跟一个女人做爱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付诸的是两种完全甚至对立的感情,前者只可能在一个女人身上实现,而后者却可以在无数女人身上实现。我想,这就是作者所要讨论的灵与肉。 从个人生死到国家兴衰破败,因无法轮回而变得无足轻重,期间包括爱情。所有这些,看似轻如鸿毛的东西,却都让人难以承受。
  •   80年代末开始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时,暗呼惊艳。《生活在别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朽》中的故事细节都忘了,但是后来,它其中的寓意对自己的影响至少有十年之久。
  •   又是一本难读懂的书,看来还是自己书读的太少,对很多方面还处于弱智状态,对于心理学和哲学这些涉及到人类本性的东西了解太少,进而影响了对各种伟大作品的理解能力。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描写的爱情和性的小说,至少从文章标题灵与肉就能隐隐约约觉察些出来,可是看完后才发现爱情和性只能占这部作品中比例很小的一部分,作者在书中讨论了很多更高层次以至于我还难以理解的东西,比如媚俗,比如牧歌,比如存在。
      
      如果把这本书看成是一部茶余饭后进行消遣用的小说,那绝对是天大的错误。小说的情节并不是特别吸引人,背景设在二战后捷克被苏联入侵的那段时间,主要人物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其他都可以算是配角了。在对这四个人物的生活描写中,有爱情,有性,有对时局政治的看法,还有就是那些我尚未理解的存在,轻与重,媚俗等等。人物的心理描写一直体现着这些方面的冲突性,托马斯和特蕾莎在灵与肉之间的纠结,而萨比娜和弗兰茨则是在媚俗中选择,作者在不同的篇章中表现了不同的主题,甚至切换了主人公,切换了时空,但每一次切换都是在不断加深着对这些方面的理解,反复迭代,直到终了。
      
      我觉得看过豆瓣上的这篇评论应该能加深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book.douban****/review/1068375/),其中确实涉及到很多哲学上的问题,并且作者并没有给出任何解答,所以进一步体现了读懂这部作品的艰难。媚俗是什么?和粪便又有和关系?这和斯大林的儿子之死又有和关系?这些问题在初读小说的时候一个个冒出,让人云里雾里。如果要我说,我可以把媚俗看成是作秀,你看那些去柬埔寨的国际组织,他们走到泰柬边境又悻悻返回,留下的不就是几张以后可以宣传的照片么?弗兰茨之死则更体现了对这种作秀的讽刺。至于萨比娜看见美国参议员对孩子微笑宣传美国如何如何好,她却不以为然,没错,有时候幸福是一种表面现象,苏联宣传的未来的社会两个人之间最大的矛盾仅仅是爱与不爱,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媚俗的政治美学理想。
      
      托马斯和特蕾莎最终回归农村不得不说是这部小说最好的部分,他们抛弃了一切,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日子,体会到的反倒是幸福,卡列宁的微笑是一种牧歌精神,这让这部作品的最后与之前作者对世界的批判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看似矛盾的东西反倒体现出了这部作品的伟大。在这最后一部分作者提到和不少关于真正的和谐的论断,动物绝不是笛卡尔所说的那些所谓的machina animata,人类并不是地球的拥有者而只是管理者。作者提到被火星人套在马车上的人类,可能会被银河系的居民挂在铁杆上烤着吃,这是他也许才会想起过去常在碟子里用刀切着吃的小牛排,会向母牛道歉,不过一切都太迟了。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地体现出来,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看他与那些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尼采会抱着被车夫鞭打的马哭泣,这真的是一种所谓的精神病么?
      
      卡列宁的微笑是因为它感受到了幸福,感受到它与特蕾莎之间一种牧歌式的爱,动物没有被逐出伊甸园,在它们眼中,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人类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动物与人类相比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特蕾莎最终明白了托马斯对自己的爱,尽管有些太迟太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幸福。这给小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许这也正是这部作品和其他作品相比更突出的原因。
  •   送货速度非常快,当天就到了,而且这本书是硬壳精装,有手感。一直对捷克非常神往,布拉格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米兰昆德拉是捷克作家的代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又是昆德拉的代表,必读的好书!
  •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难读,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读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几年工夫,可它已经使我开始受益了。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   “因为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 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人有时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彻底地否定自己。我也曾在某一个失落的时刻,彻底地怀疑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相当失败、彻底失败!我会想起许多能证明我失败的例子与状况,然后去对比别人的成功,对比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我也会写在日记里,然后去反省,只是这样的文字不免带着许多消极情绪,故不想让人看到,不会公开上传,我希望我所传播的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有些问题过于沉重,还是不适宜公开讨论的,故还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为一时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觉到你这一生都是幸福的。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动的时候,静下心来,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个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无以复加!——感谢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我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几篇有关于幸福的文章。
  •   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的身体重量,生命的轻与重。
  •   在遇到这本书之前,自己沉浸在对这个世界懵懂的人士之中。读完之后,完全改变了最生活的看法。我们的生命有时候真的很轻,无法承受生活的诸多沉重的部分,但是,当你明白一切即将过去,成为历史,你必须好好把握生活,在罅缝中,过得有意义。
  •   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最受欢迎书,值班得一看。
  •   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   每个人都会承受自己所选择的轻与重,有时,看似轻的选择,却要付出不能承受的负荷;有时,看似重的选择,却能够实实在在的承担。我们刚开始会觉得特蕾莎的选择太冒险,太草率。特蕾莎与托马斯只有一面之交,他们完全是陌生人,而特蕾莎却毫不犹豫的投身于托马斯,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托马斯。特蕾莎为自己迈出的这一步承担了什么?如果特蕾莎不冒险走出这一步,她只得呆在原处,继续面对母亲的粗暴,继续过那种没有尊严的生活,继续呆在那个恶俗的小酒吧做女招待,这一切都是她所不能忍受的。而迈出了这一步,她无非是拿自己的命运做了一场赌博,未来的生活最坏也不过如此,但她摆脱了她最不能承受的恶俗环境。托马斯的选择也是这样,在人生的重大抉择面前,我们可能会为他的选择感到不可理解,我们能做到选择了重的放弃了轻的而让我们跌入人生的谷底吗?我们也许做不到。但托马斯心里最清楚,如果选择了轻的,是保住了工作,但他的生命却不能承受这选择之轻,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重的,虽然人生多劫,他却坦然的承受了这一切。
  •   刚领到书,大学时,外国文学老师推荐过,一直觉得此书太过深奥,不肯去读。如今,工作,家故,让我深觉生命之中,遂买来读读,体味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还是之重。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一直以为是本哲理散文,结果是小说。不过我还是喜欢啊
  •   由于老师的引导,这本书读的比较懂,真正的认识到米兰·昆德拉的影响。轻与重,灵与肉,人的生存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本书会慢慢的告诉你,影藏在真实后的真实。
  •   当所有的负担都消失,人就会变得轻起来,当他们远离了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有一半的存在,其他的运动也就没有了意义,
  •   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这是一部哲理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不再通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用将读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引起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米兰·昆德拉正是由于能够将小说艺术与现代西方哲学结合起来,故而成为当今世界文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家。
  •   什么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本值得看的小说,经典中的经典。
  •   以前浅薄的认为生命是沉重的负担,哪里能说是轻的呢?读完这本书才真正的感受到生命的重带来的是安稳,安心,一种不可或缺的安宁,真的让人生轻起来,想来我们是不会那样深切的感受到快乐的。最开始知道这本书是在梁文道的《我读2》,在此也非常感谢梁文道先生写的《我读2》,介绍了很多好书,让我获益匪浅。
  •   书是精装的,质量很不错,看着和正版的一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本身我很喜欢,我也在思考,轻还是重,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我们都想要轻松的生活,完全没有负担的轻松,飘飘然,心却是沉重的!没有寄托,没有价值,轻松也就失去了意义。
  •   在故事尚未展开之前,先谈论尼采的永恒轮回之思,这是很老派的19、20世纪作家的写法,跟快节奏、视觉化的现代小说比较,很令人望文生畏。可我读小说又向来不能向后跳跃,试了两次,才终于逐字逐句把这两章挨过去。到第三章,写托马斯感觉特蕾莎就像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飘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这个意象又是那么神秘生动,让人急急地向后翻,迫不及待地要了解这两个人物。而也正是从这一章开始,从托马斯审视自己的人生究竟该要什么开始,前面讨论的“轻”与“重”,才开始正式现形,“轮回”也才有了具体的,可被阐述、被理解的意义。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轻与重,灵与肉
  •   书很好看,买来后已经读完,人生不能承受的到底是生命之重呢还是生命之轻呢?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以前买过一般的版本读过一遍,买这个精装版送给一个朋友
    朋友说质量非常不错,并且内容也非常喜欢,总之一句话这本书值得收藏
  •   朋友推荐一定要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听了书名试着买了之后 才发现书里有很多真理 值得购入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承受生命的力量 我们应如何选择?轻?重?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轻与重的对立统一,矛盾,存在,让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和简介。
  •   肉体与灵魂,使人类得以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人类总是理想化地希望自己的灵肉统一,以把握一个更为真实可感的自我,然而,昆德拉却以一个特定的性爱情境,揭示出灵与肉的分离,使人类再次陷入对自我的无把握之中。 托马斯与特里莎彼此相爱,可是看待灵与肉的态度却不一样:托马斯认为,爱情与性是互不相干的,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却会引起同眠共枕的欲望。在他看来,使爱从属于性,是造物主最稀奇古怪的主意。灵与肉在托马斯身上自觉的分离着,他一边深爱着特丽莎,一边又和不同的女人做爱,他在爱情上是忠贞的,在行为上却是放荡的。 特雷莎则要求灵与肉绝对的统一。特雷莎有一个外表美丽而内心粗俗的母亲,她一直在向特雷莎灌输一个观念,特雷莎你与其他人没有区别,你和其他人的身体都是一样的,你没有什么好隐藏的。特雷莎的母亲在光天化日之下裸露着在房间里行走,这令特雷莎感到羞愧和恼怒。特雷莎的一生,就是在于这种观念抗争,她认为人与人是不一样的,灵魂决定了这种个性,否定了肉体的差异,也就否定了灵魂的差异。她带着这种抗争,来到了托马斯身边,寻求救赎,她向他表明她是独一无二的,可是托马斯却把它混入了其他的女人,对她们的身体施以同样的爱抚,把她又扔回了原来的世界。特雷莎的“嫉妒”成为她沉重的痛苦,直到死才得以摆脱,而这种痛苦正源于特雷莎对灵与肉绝对的要求。 灵与肉的冲突显示了人类对把握自我的无能为力,作为人存在的一个基本范畴,它突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悖论,即人不愿再灵肉分离中生活,却只能以灵肉的妥协与调和谋得现实的安适。昆德拉借此对现代社会所导致的人行分裂和异化进行了批判。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关于你的存在找寻不一样的途径,关于爱恨、人性给你不一样的思考。一本好书,一个凄苦的世界,给你温馨,给你卡列宁的祝福……
  •   从来我买到一本书 看到开头 了解到人物 想象着结局到底会进行成怎么样 但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却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 故事的发展 直到结局 让人享受的是这一段美妙的过程
  •   我认为这本书是人一生中必读的一本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了绝对不会后悔
  •   封面是倒过来的大白云绿草地 正如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样 天空承载不了白云的重量相呼应了 可能英译汉的原因 语序语句看看挺艰难的 非常耐着性子读完的 没懂什么 但又觉得内容丰富
  •   生命又不能承受之重,亦有不能承受之轻,我们不能奢望永远都是象牙塔里公主,不谙世事,每个人都被命运推着往前走,举步维艰,我们都有必须要放弃的东西,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   人性的善与恶,灵与肉,主宰着人可以走多远,生命之轻,怎可承受?
  •   第一次在当当是购物,这次买的这几本书,书的质量都很好,和书店买的正品书一样样。以后还会来。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刚开始看,有点不知所云,内容不是我喜欢的,是看网上很多推荐才买的。继续看下去,希望会发现不一样的惊喜吧!
  •   轻与重-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是轻是重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精装版),很好很好的书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总是我们满不在乎的隐藏的重~
  •   书拿到手了,但还没开始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真的要好好领悟
  •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了使人感触颇多。。。能使你有很多感悟。。。很是值得拥有并细读得一本书。。。
  •   读了很多遍,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难读,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读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几年工夫,可它已经使我开始受益了。
    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   生命是轻还是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昆德拉的这本书为我们阐释了生命的意义。在浮躁的社会中,值得一看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精装版) 值得细细品读的一本书
  •   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很喜欢 买下来收藏 精装版很好看 虽然平装的也很喜欢w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精装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精装版)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精装版)
  •   我觉得我还是看不懂 作者讲的他们三人之间的故事 跟 不能纯承受的生命之轻 有很大的关系吗?看来果真是文学素养不够
  •   买这本书前,就在学校图书馆的阅览室读过,读到半本,然后,觉得自己应该要具备一本,用来翻翻,倒嚼里边的大小爱情、生命的哲理。并且,一直喜欢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还买过一本《帷幕》。嗯,推荐给大家看,好书要分享!
  •   生命的轻与重,那些妖艳如火的欲望,米兰的笔触直指人的生命深处。读此书需细细品味,思索。
  •   先说书的质量,很好,和实体书店卖的一样。再谈书本身,很早就像想读,看着挺厚也就懒了。终于买了,没料还挺快看完。小说构架特别,情节发展交错又独立。合上书,故事弱化了,小说人物的各种选择各种境况刻于心,引发我们对生命里什么是轻什么是重的思量。
  •   因为重新看了《布拉格之恋》,又想重新读一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是挺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   经典好书,但为什么不翻译成《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呢?
  •   1. 要用欣赏音乐(古典音乐)的方式去读昆德拉。这是昆德拉写作小说的方式。他按照动机,主题和旋律来组织他的小说。托马斯是一个动机,特蕾莎是对比的动机。 而萨比娜和弗兰茨是另一组。你能发现这些动机是如何呼应,对比,编织在一起。这是一种抽象的小说。
      
      2. 昆德拉是克制的作者,无关主题的描写都被忽略了,所以反过来说,凡是昆德拉写到的细节,都有隐藏的意图。但这个意图可能需要到几十页或半本书之后,才被你发现。你会不断发现各种伏笔和线索,有类似侦探小说的乐趣。
      
      3. 昆德拉是反现实主义的,他总是用作者或我的身份直接插话,在故事进展中揭开幕布的一角,让读者看一切都来自虚构,这个立场在小说里就是萨宾娜的立场,就是萨宾娜在画布上洒下的颜料。至于他为什么反现实主义,因为他认为现实主义是Kitsch的虚构,是虚构,但装成现实,所以是他不能忍受的 Kitsch.
      
      4. 什么是媚俗(Kitsch),媚俗不是庸俗,也不是取悦大众。在wiki上其实有kitsch从现代主义艺术浪潮说起的冗长解释。给个简明解释的话,Kitsch就是“矫情”,随时意识着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这种情绪的“正当合法”,哭不是为了悲痛,是因为应该悲痛。笑不是为了幸福,是为了应该感到幸福。以上的,基本被昆德拉看作是人类无聊的表现,是一种Kitsch,翻译成媚俗之后。就和红楼梦的意淫一样,被广泛的误解了。读这本小说,看萨宾娜怎么嘲笑Kitsch是个很有趣的事儿。
      
      5. 关于永世轮回,把它作为浮生短暂及时行乐的反面去理解就可以了。昆德拉太爱好哲学了,我觉得引用尼采很KUSO.
  •   等待,等待什么,等待戈多孤独,孤独多久,百年孤独追忆,追忆什么,似水年华不能承受,承受什么,生命之轻最喜欢的四本书!
  •   倘若我们不能承受生活中那些重压,那么有一天没有了这些压力 我们又能承受这些生命之轻吗.
  •   一直经常看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几个字,却不了解其中的含义,知道这次寒假真的有机会细细品味一下这部经典之作。我想说,真的非常适合我们年轻人学习一下。
  •   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   看过电子版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准备把纸质版的再翻阅一次~~
  •   总共买了12本书,就百年孤独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硬壳的,感觉很上档次,肯定是正版了,也没有褶皱什么的,纸质很好!
  •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很早就看过,但没看完,这次购到这本书,通读一遍,对书中人物有了更深的见解,译者很不错,语言文字很见功力。
  •   追求生命的意义,发现生命确实是轻的不能承受。
  •   米兰昆德拉一向是个人喜欢且推崇的作家,甚至可以说是哲学家.他的作品大多都蕴含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处事哲理,每每读起来,总是要精神高度集中,否则很容易只读字而无法领会其含义.然而也是这样的书,读之让人思考,让人省悟.时间一久,有些情节或许会忘记,但是小说中蕴含的哲理却变成一种获得,存在于自己的头脑中,受益匪浅.
  •   白夜行没想到那么厚啊,拿着好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纸张质量不是特别满意,凑活看吧~
  •   之前已经有一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买这本主要是为了收藏的,质量都不错,很好!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好书。值得一看,这个版本的翻译也很好,感谢当当。
  •   本来是想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但那本卖完了,就只好买这本了,不过内容都一样,很好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直很想买的书。喜欢!
  •   很深刻的一本书 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
  •   有那么一首歌,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很喜欢这本书
  •   我们很多时候不是不能承受生命中的重压,而是不能承受生命中的轻
  •   看过的书不多。但也不少。不过很少能看到像昆德拉写的生命之轻这样的书。可以让人看的很入迷。也可以让人反醒一下自己。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感悟人生。
  •   一次买了三本书,《苏菲的世界》、《百年孤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应该都还可以吧,还没来得及看。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值得深思
  •   还没看,不太清楚。不太清楚。。。。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经典图书
  •   生命不能承受的轻,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我知道在未来,我要坚强的活下去。。
  •   喜欢这本书的质感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   已看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自己的爱情故事并不能说明“非如此不可”,而是“别样也行”。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定要阅读
  •   这本书我还在看,现在还不能真正体会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寓意,但是我会继续阅读,慢慢知其味。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
  •   不是叫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轻吗?改名字了?
  •   绝对属于一本爱情圣经,里面对人性在爱情、情欲的想法描写细致,尤其是男性,不可否认的是真的能在书里会找到许多自己如同女主角一样对爱情执着的狂热,男性始终是与女性不同的,爱情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使命与意义,看完绝对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昆德拉真的是一个很棒的作家,他的书有趣好读更是深刻!女孩子呀,读了你会明白些道理的,但始终要往积极面去想,不要吝啬,不要害怕伤害而自私不愿给予爱,爱真的很美,每一个女孩在爱情里都是无私的奉献者。我们生活里也许并不全像小说的爱情里那样子的,但你绝对能从此书中品出些到智慧的对爱情、对事、对人的态度,又是一篇淡淡的忧伤感觉的小说,真的很喜欢。希望爱情不管经历多少坎坷,本质不要改变,无论经历新陈代谢多少个7年,始终积极乐观去享受你的这辈子:)
  •   刚开始读得很压抑,生命中的轻与重、冷与热、厚与薄、正与负,选择以怎样的方式去承担。人性的最原始状态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一系列的问题使我不能释然。值得好好品读的。
  •   有次去文轩书店,里面的一个导购推荐的,是米兰.昆德拉最经典的一部小说!!
  •   经典,还有什么好说的么?
    喜欢或者希望了解米兰昆德拉的人,这本书是必须要看的,经典了。另外,“笑忘录”和“身份”这两本书早点的书也是成名作了,推荐。
    至于当当的书都很满意,这本精装的就更不用说了。
    唯一觉得遗憾的,当当很多书或者物品职能区域购买,不知道是不是广州仓库不够大,有好几样东西的事喜欢但是买不了啊... 扯远了
    总之,很好~
  •   拜读完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虽然很多作者想影射的时代缩影很难被我理解,但是还是能感觉到战争带给捷克的灾难以及人们渴望解放与自由的愿望,就像卡列宁的微笑一样,留给人们温暖的希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