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 页数:148 译者:董乐山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随笔集收录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政治与文学随笔共十九篇,集中描绘了作者不同时期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如此欢乐童年》),着重回顾了写作生涯中的种种感想和体会(《我为什么要写作》)。不论是描写政治家的谎言、分析英国人的性格,还是揭露战争丑陋的真相,奥威尔的随笔一如他的小说般犀利而有趣。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本名埃里克·布莱尔,出生于印度,早年入读伊顿公学,后至印度皇家警察驻缅甸部队服役,并以经历为素材,完成自传体散文《射象》、《绞刑》和小说《缅甸岁月》。二战爆发后,奥威尔先后在英国广播公司印度部和工党左翼《论坛报》工作,成为多产的新闻记者与文艺评论作家。他的政治讽刺小说《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书籍目录
奥威尔论——政治的恐怖
如此欢乐童年
收容所
绞刑
射象
书店回忆
西班牙内战回顾
我为什么要写作
《在巴黎和伦敦的穷困潦倒生活》法文版序
《动物农场》乌克兰文版序
为小说辩护
新词
艺术和宣传的界线
文学和极权主义
好的蹩脚作品
政治与英语
一个书评家的自白
写作生涯的代价
手稿笔记摘录
章节摘录
很难相信,奥威尔去世已有三十年了。他仍旧在对我 们说话,说得比今天的报纸上可以读到的大多数评论员和 政治家还要有力,还要清晰。但是,似乎许多人仍旧误解 了他;这种误解可能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而形成的,很像 那些——比如说在五十年代——使得萨特和波伏瓦遭到左 派知识分子的排斥,使得加缪和库斯勒因有同样的清晰 眼光而获咎的政治原因一样。 许多读者从《读者文摘》编辑的同样角度来看待奥威 尔: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他们只保留《一九八四》,把它 断章取义,硬把它降低为一本反共的小册子。他们为图方 便,对奥威尔反极权主义的斗争的动力是他对社会主义的 信念视而不见,对他来说,社会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 念,而是一个活的事业,不仅动用了他的全部精力,而且 使他几乎在西班牙内战中为之送命。 奥威尔本人就说得不错: 我认为我们这样的人比所谓专家更了解情况,这 不是因为有什么能力能够预见到具体事件,而是有能 力了解我们所生活的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 的确,就是这种洞察力赋予他一种独特的权威:不像 那些世所公认的专家和学院派的智囊,他能够看到显而易 见的东西;也不像精明的政治家和趋时附势的知识分子, 他不怕把它说出来;更不像大多数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能够用简单明白的英语做到这一点。 这种罕见难得的能力,使他具有一种没有骄气的自 信,即使有时不免冷酷无情和伤人感情。他偶尔也意识到 自己“思想上的残酷”,但他认为这样做是责任,而不是 过错。他在这样做的时候能够既不专横武断又不自以为 是,因为他身上的自信不是随便简单化的产物,它反映了 一种真正的单纯,也就是看到皇帝裸体的孩子的单纯 (《皇帝的新衣》是他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他甚至有过把 安徒生的这个童话改编为现代故事的想法)。他性格的这 个方面在他生前曾引起一些眼光敏锐的评论家的注意,例 如维·索·普利彻特①在一篇极为精彩的速写中就认为他 具有“未开化初民的天真”。 单纯和天真是儿童和初民可能很自然具备的品质;但 开化了的成人不先经相当严格的训练是不容易达到的。在 奥威尔身上,这种美德是言行一致没有丝毫差距这一坚定 的正直品质达到登峰造极的结果。他真实清白;作家的他 和作人的他是完全一致的——在这个方面,他正好是一般 “文人”的反面。也许这里就有他与亨利·米勒保持那看 来有违常理然而却很坚定的友谊的原因:显然没有事情比 这个极权劫运的悲观预言者和那个性解放的猥亵预言者之 间的亲密交情更加稀奇的了;但是实际上,他们都认识到 对方的纯真:两人都能用自己的生活来证实自己所写的每 一个字。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要想了解奥威尔传记的详细 内容的愿望(如今这一愿望已因伯纳德·克立克的令人钦 佩的权威之作①而得到了满足)并不等同一般的好奇。他 的生平可能不如他的著作那么重要,但是他的生平证明了 他的著作的真实性。P1-4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