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鼓声

出版时间:2011-8-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日] 村上春树  页数:381  译者:林少华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村上春树自1986年10月开始旅欧三年期间的游记性随笔集或随笔性游记。“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然侧耳倾听,远处传来鼓声。鼓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从很远很远的时间传来,微乎其微。听着听着,我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作者听得的微乎其微的“远方的鼓声”,最终成了您手头上这部可触可观的《远方的鼓声》。兴之所至,刚刚译完我就迫不及待地捧起了余秋雨先生的《行者无疆》和《千年一叹》。同是旅欧游记(,《千年一叹》包括中东),同是拥有庞大读者群且依然走红的东方当代作家,两人笔下的欧洲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结果发现,找出二者的相同之处比找出其不同之处不知困难多少倍。这是因为。,第一,秋雨先生是带着历史去的,每到一处,首先凭吊历史遗迹,抒怀古之情,发兴亡之叹,探文明之源,观沧桑之变。而村上对各类遗址和出土文物基本上不屑一顾,他感兴趣的更是眼前异国男女活生生的音容笑貌和日常性行为模式及其透露的个体生命信息。第二,秋雨先生是带着中国去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无论看什么,总忘不了将异邦和故国比较一番,有浓得化不开的家国意识或士子情怀。而村上基本上把日本潇洒地扔去一边,“情愿在异质文化的包围下、在孤立的生活中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脚下”。第三——这其实是先决原因——两人身份不同、任务不同。秋雨先生两次都是受香港凤凰卫视之邀,考察“人类历史上所有产生过整体影响的文明遗迹”,而村上纯属个人行为,不挂靠任何公司任何组织,自己掏腰包带着老婆想去哪就去哪,既非走马观花的游客又不是安营扎寨的居民,“勉强说来,我们是常驻游客”。例如,同是第一次到罗马,秋雨先生当即诗兴大发,由衷感慨“伟大”一词非罗马莫属:“只有一个词……留给那座唯一的城市。这个词叫伟大,这座城市叫罗马。”(《行者无疆》)村上则懊恼地断言:“罗马是个吸纳了无数的死的城市,所有时代所有形式的死尽皆充斥于此。从凯撒的死到剑客的死,从英雄的死到殉教者的死,罗马史连篇累牍尽是关于死的描述。元老院议员若被宣布荣誉死亡,首先在自己家里大设宴席,同友人一起大吃大喝,之后慢慢切开血管,一边畅谈哲学一边悠然死去。”(《凌晨3时50分的昏死》)当秋雨先生神色凝重地面对元老院废墟反复解读罗马如何伟大的时间里,村上百无聊赖地坐在公园草坪上看修女、看警察、看美少女、看热气球、看狗,还看人接吻:“离我坐得位置不远的地方,一对年轻男女紧紧抱在一起接吻,吻得非常之久非常之认真。半看不看地看人接吻的时间里,觉得自己本身也接起吻来。”(《蜂飞了》)旅居罗马两年多时间里,印象最强烈的是罗马无所不在的小偷扒手之流。村上的太太也被抢走了挎包(包里有护照、机票、信用卡和旅行支票):“一个开摩托车的年轻男子从后面赶来,一把抓住她的挎包带。她本能地握紧不放,大约持续了三十秒。尽管周围有几十人之多,但都往别处看,佯装未见,不愿意介入,作出浑然不觉的样子。互相抢夺了一会,最后挎包带断了,男子拿包离去。众人这才如梦初醒地来到她身边,七嘴八舌安慰道‘真不得了啊’、“啊请在这儿坐一下’、‘我给警察打电话去’、‘那不是意大利人,是南斯拉夫人’。这种时候的意大利人又可谓亲切之至——嘴皮子上的亲切,倒也容易。”此时此刻,村上到底怀念起祖国日本来——东京断不至于有如此表演。再说一下希腊。当秋雨先生面对爱琴海立有很多洁白石柱的悬崖峭壁沉思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至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时候(《千年一叹》),村上则对着海滩游泳女郎“朝着初秋太阳挺起的乳峰”,认真总结“爱琴海规则”——“具体地说,来到爱琴海以后,(A)女孩子心想反正是爱琴海,这么做理所当然,遂以习以为常的手势暴露乳房;(B)男人也做出视而不见的神情,就好像说毕竟是爱琴海,那么做也无所谓一当然,偶尔也会用眼角斜瞥一眼,但即使那种时候他们也显得从容不迫,仿佛在说这东西见得多了。此乃基本规则,从容才是至关重要。”(《海岛的淡季》)如此说来,秋雨先生一定活得愁眉苦脸而村上一定活得一身轻松了?却也未必。“两千五百年前,希腊哲人在大海边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关系。”(《千年一叹》)在人际关系波谲云诡错综复杂这点上,同为东方人的秋雨先生和村上似乎颇有共同语言和共同感受,这点双方在书中都按捺不住。旅欧期间村上写了《挪威的森林》,书很快出版。“说起来甚是匪夷所思,小说卖出十万册时,我感到自己似乎为许多人喜爱、喜欢和支持;而当《挪威的森林》卖到一百几十万册时,我因此觉得自己变得异常孤独,并且为许多人憎恨和讨厌。”他最后概括道:“罗马充满罗马才有的麻烦事,东京充满东京才有的麻烦事……无论我们置身何处,都只能和麻烦事相伴而行,同麻烦事一起生存。”(《意大利的小偷》)不同的是,秋雨先生归结于“中华文明的杂质”,村上则概括为自身的“经验教训”。以上所言,纯属兴之所至,并不是想就两人的游记作品进行系统性比较。何况二者在时间上至少相差十年——尽管欧洲十年间变化不会很大——且两人旅途所花时间也长短有别。但不管怎样,对比着翻看几页确是一件颇有兴味的事。村上在他的书中最后这样写道:“至今我仍时常听见远方的鼓声。安静的午后侧耳倾听,会在耳底感觉出它的回响。”或许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惟独自己听得见的远方的鼓声,一如小时候在乡下每次听到山那边传来的演戏或扭秧歌的鼓声,心里就怦怦直跳急着出门。人生途中的每一阶段都会有鼓声在远方呼唤自己整装待发,声音再弱我们也会听见,即便不是在“安静的午后”。林少华2005年2月25日于青岛·窥海斋

内容概要

《远方的鼓声》是村上春树的游记,时间为1986-1989年,游历地区为欧洲,主要为希腊、意大利两个国家。
“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然侧耳倾听,远处传来鼓声。鼓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从很远很远的时间传来,微乎其微。听着听着,我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作者听得的微乎其微的“远方的鼓声”,最终成了您手头上这部可触可观的《远方的鼓声》。
村上的游记具有个人特色,他几乎不写人所熟知的名胜古迹,而是与普通居民共同生活,描写他们的日常工作、饮食起居等,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富有深度感,对读者了解这些国家的真实状况有很大帮助,文笔也幽默有趣,可读性很强。

作者简介

作者:(日)村上春树

书籍目录

远方的鼓声——写在前面
罗马
罗马
两只蜂——乔治和卡洛1986年10月4日
蜂飞了1986年10月6日 星期天 午后睛
雅典
雅典
瓦伦蒂娜
斯派赛斯岛
抵达斯派赛斯岛
海岛淡季
老港
缇坦尼亚电影院的深夜
来自荷兰人的信、岛上的猫
斯派赛斯岛上小说家的一天
暴风雨来了
米科诺斯
米科诺斯
港口和范吉利斯
撤离米科诺斯
从西西里到罗马
西西里
南欧跑步情况
罗马
比拉·托雷克里
凌晨3时50分的昏死
去梅塔村途中1987年4月
梅塔村
春天的希腊
帕特拉斯的复活节周末和对壁橱实施的大屠杀 1987年4月
从米科诺斯去克里特岛、浴缸之战、101号酒宴大巴的光与影
克里特岛的小村庄和小旅馆
1987年,夏天和秋天
赫尔辛基
马洛内先生的房子
雅典马拉松和退票还算顺利 1987年10月11日
雨中的卡瓦拉
卡瓦拉驶发的客轮
莱斯博斯
佩特拉(莱斯博斯岛) 1987年10月
罗马的冬天
电视、意武疙瘩汤、普雷特
罗马的岁末
米尔维奥桥市场
隆冬时节
伦敦
1988年,空白年
1988年,空白年
1989年,复原年
康纳利先生的公寓
罗马停车种种一
蓝旗亚
罗得岛
春树岛
卡尔帕索斯岛
选举
意大利的几副面孔
托斯卡纳
雉鸠亭
意大利的邮政
意大利的小偷
奥地利纪行
萨尔茨堡
阿尔卑斯的麻烦事
尾声——旅行结束
文库本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对不起,接下来还是谈疲劳的文章。两只蜂——乔治和卡洛继续出场。我将结合对星期天下午波各赛公园的描写讲述他们究竟如何发生的。也有就作者本身所做的一点点思考。乔治和卡洛仍在我脑袋里飞来飞去。但我尽量不想它们,努力想其他事,尽量。毕竟今天是星期天,大好的天气。我在波各赛公园的草坪上坐下来晒太阳。喝着从货摊买来的橙汁,一个人呆呆看天,或打量周围的男男女女。虽说已届10月,可是热得就好像夏天卷土重来。人们戴着太阳镜,揩额头的汗,吃冰糕。有在长椅上偎在一起的情侣,有脱去衬衣赤身裸体仰卧着享受日光浴的小伙子,也有放开狗独自在树阴里静静休息的老人。两个修女坐在喷泉前面聊了很久很久。到底聊什么呢?身穿战服样式制服的警察(或宪兵)挽起衣袖,肩上斜挎着甚是不合场合的来福枪从我身旁走过。很有可能被19世纪印象派画家选为题材的平和、亲切而纯净的周日光景。一个看上去年龄十四五岁的美少女头戴红色骑马帽、牵马朝马场那边走去。她的脚步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时间的存在。世上偶尔是有人以那种方式走路的,简直就像时间本身在行走。刚才最后一响是11时35分40秒。“哔——”,11时35分50秒——便是如此走法。她收敛下颌,挺直腰背,聚精会神地行走,绝无矫揉造作的样子。她十分怡然自得地、如时间本身一样流畅地沿着公园甬路往马场走去。广场上,一伙人想放大型热气球,却因某种缘故放不顺利。三四个人手忙脚乱调整器械,其余人显得有些无聊。这么切近地目睹热气球还是第一次,不过并非什么令人动心的劳什子,至少滞留地面时相当乏味。人们拼命折腾,但气球偏偏鼓不起来,就好像硬被叫醒穿衣服的肥胖的中年女人,浑身瘫软,显得老大不高兴,时而不耐烦地扭一下身体。一条大狗从旁边经过。狗忽然止步不动,看了一会儿气球,看得十分专心,仿佛寻思这是什么呢。可是谁也不肯告诉它。再看也看不出名堂,狗径自离去。离我坐得位置不远的地方,一对年轻男女紧紧抱在一起接吻,吻得非常之久非常之认真。半看不看地看人接吻的时间里,觉得自己本身也接起吻来。吻了很久很久,久得让人担心窒息过去。他们,以各种角度、各种激情、各种姿势吻个不止。就好像剪辑得恰到好处的学术性记录片,动作紧凑地变换姿势,兴致勃勃地展示接吻的变化之妙。他们幸福吗?我倏然心想,如果幸福,那么要求人那般接吻的幸福究竟具有怎样的形状和特质呢?最大的问题是我实在太累了。为什么累到如此地步呢?不过反正我是累了。至少写小说写累了,这是我身上最大的问题。我打算四十岁之前写出两本小说。不,与其说是打算,莫如说非写不可。这点极其清楚。然而我还没能着手。写什么以及怎么写也大体心中有数,但没能动笔,不幸。甚至觉得如此下去很可能永远写不出来。况且脑袋里有蜂“嗡嗡”飞个不停。吵得要死,想东西都想不成。脑袋里又有电话铃响起。那也是蜂发出的声音的一部分。电话。电话响。“叮铃铃铃铃铃铃”。他们向我提出种种要求:为电子打字机或什么物件做广告、去哪里的女子大学讲演、为杂志彩页做拿手的“料理”、同某某人对谈、就性别歧视环境污染死了的音乐家超短裙卷土重来发表评论、担任某某音乐比赛的评审员、下个月20日前写出三十页“都市小说”(所谓“都市小说”究竟为何物?)……并非我有多么生气。当然不会生什么气。为什么呢?因为那是已然被决定的事项,我不过被包含在那里面罢了。不是谁不好,也不是谁错了。这我晓得。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那种情况的一个帮凶。说起来相当曲折相当啰嗦,总之我在那上面起了推波助澜作用。所以我没有权利为之气恼。应该没有的,我想。给我打电话的,也是我自己。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双重性让我心烦意乱,让我徒呼奈何。无奈感——疲劳大概是从那里涌出来的。在那里,出口是入口,人口是出口。任何人都不能从那里走出。那里笼罩在凉瓦瓦的昏暗之中。作为夜晚则过于明亮,作为白天则过于黑暗。被这奇异的昏暗包拢之时,我势必迷失方向和时间。我已不明所以,不知到底什么正确、什么错误。电话铃依然响个不止:叮铃铃铃铃铃铃。稍顷,一只蜂飞进我的脑袋。不管怎么说,蜂们喜欢疲劳的气味,一瞬之间即嗅出它的位置。喏喏,这里有美味疲劳脑浆!旋即一针扎下,使之鼓囊囊闷乎乎膨胀起来。正因如此,我才离开了日本(不能不离开,我再次明确认识到)。但即使是在这罗马,我的疲劳也没终了,却穿越八小时时差和北极圈延续了下来。而且蜂一分为二,成了乔治和卡洛。疲劳如油汗腻乎乎沁出肌肤。去哪里都一回事,他们对我说。无论跑多远都一成不变,嗡嗡嗡嗡嗡嗡。哪怕你跑去天涯海角,我们也会紧随不舍,所以你一筹莫展,归根结底。你将在一筹莫展的时间里年届四十,就这样变老变衰。没有谁喜欢你这个人的,往后越来越糟。不,不对,我说,往后我会好端端写小说,消失的倒是你们。即使那样,乔治和卡洛开口了:我俩也迟早要回来的,回到你这里。因为这是我们的职责。循序渐进,来日方长。没有谁喜欢你这个人的,大家都要憎恨你。写小说也什么作用都起不了。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罗马。沐浴着夏天一般灿烂阳光的午后的罗马。我“骨碌”一下歪倒在草坪上悠然望着马、人、云絮等缓慢的动作,心想假如两千年后今日的罗马像庞贝那样彻底化为遗迹该有多妙:诸位,那是楚沙迪(Tmssardi)遗址,这是华伦天奴(Valentino)遗址,那边展柜里的是美国运通金卡……女孩仍在牵马前行,看上去她像要直接融入雾霭之中。身穿和刚才不同的制服的两个警察吃着雪糕走来,沿路走了过去。他们对热气球几乎毫无兴致。喷水池的水柱喷得高多了,顶端倾珠泻玉,炫目耀眼。热气球还是升不起来。那三个人依然手忙脚乱地拧拧螺丝或者看看仪表,然而看上去根本没有升空动静,尽管是气球升空最好的天气。午后1时45分,到天黑尚有不少时间。

后记

前言中也写了,《远方的鼓声》这本书是1986年至1989年约三年旅居欧洲期间的记录。离开日本长期住在外国是第一次,现在回头读起来,类似兴奋的东西似乎渗出了字里行间,气势那样的东西也可能多少有一些。尽管事情发生在不久以前,但近来我也自己对自己感佩起来:当时到底是年轻气盛啊!若是现在,坦率地说,有许多地方大概不会那样想、那样写。这些文章终究是“那时的产物”,出文库本之际,除了个别行文,原则上没有改动。从欧洲回来,大约在日本生活了一年以后,因心有所想——解释起来话长,姑且以“心有所想”来表述——我移居去了美国,到写这篇后记的此时此刻,已大约生活两年。在为出文库本而重读此书的时间里,再次感到旅居美国和旅居欧洲的确完全不同。就有趣无趣来说,旅欧期间有趣得多。欧洲有“不知今天发生什么”的刺激性,因而消耗剧烈,有时累得浑身瘫软,但有趣还是有趣的。单单在路上漫步、去超市购物或在高速公路开车都常常会忽然看到意外场面,让人目瞪口呆,每次都切实感到欧洲这个社会高深莫测。但在美国生活,这种“纯粹的惊讶”就没有欧洲那么多。这个国家,我觉得绝大部分事物都像是建立在可以预测的基础上的。就是说,美国是形形色色的种族和信仰各种各样的宗教的人聚集之后形成的国家,因而若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那么作为国家就难以成立。如果没有眼睛可以看到、嘴巴可以说明的共同观念,那么社会本身就有可能分崩离析。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美国没有多少生活本身的日常性刺激(犯罪刺激固然有,但那种反社会性质的东西是另一回事)。不过,若说美国这个国家是否因此枯燥无味,也很难那么简单概括,其中“可以预测”本身的刺激也是有的。仅仅依靠这类整合性notion(观念、概念)就能使nation(国家)得以成立吗——如果从这一根本疑问出发,对美国一步步加以解析,有些难以解释明白的东西就会浮现出来。关于这点,我打算在另一本书中好好写一写。写完这本《远方的鼓声》以后,有很长时间没去欧洲。这里所写的意大利这个国家让我相当气恼,离开时再也不想去了,而在三四年过后的现在却十分怀念,种种景致和男女在脑海中浮现出来,一种期盼随之高涨:啊,那里还想去一次!那东西还想吃一次!意大利确是那样的国家。世间有两种人,一种人“印象极佳,现在却很难想起长什么样”,另一种人“那家伙相当厚脸皮又做事马虎,但现在也能清楚记起长相”。不用说,意大利百分之百属于后者。那个国家迟早还想去一次,久居倒是另一回事。希腊让我中意的,大概是某种节制性。我们出国期间,日本地价正涨到登峰造极,泡沫现象相伴而生。过些时候回日本一看,不由为日本社会突如其来的改头换面而目瞪口呆。尤其是在希腊那种俭朴的社会中生活过一段时间之后,回日本就像突然被抛进了重力不同的世界,只能怀有“这到底算什么呀”的感慨。这点至今仍然记得。若以体温表示社会状况,那么希腊这个国家是“平温社会”,日本则似乎是“低烧社会”,而在泡沫经济时代似已进入“准高烧社会”,二者落差之大让我多少产生中暑之感。我是小说家,不是评论家,无意对各种现象居高临下地说三道四评头品足,但我觉得我们差不多到了需要来自“平温社会”的视点的时候了。在这个意义上,希腊这个国家以及得以在这个国家生活过一段时间,我想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体验。去外国,确实让人感到“世界好大”,但与此同时,“文京区(或烧津市、旭川市)也好大”这一视点也是完全存在的。哪一个作为视点我想都是正确的,并且认为,只有这样的微观视点和宏观视点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怀有更为正确、更为多元的世界观才会成为可能。如果说我三年时间里通过写这本书有什么体会的话,那便是人应该有这种复合式眼睛。我这个人,无论对什么事,只有在试着写成文字之后才能够准确把握和理解,因此写这本书让我好歹认识和领会了其中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这本书对于我、或者对于我的小说乃是重要的记事簿和速写本。一读之下即可得知,里面并没有写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也没集中有用的信息,若能读起来轻松愉快,我就心满意足了。或者,如果哪位读完之后想去长时间旅行,并像笔者这样以自己的眼睛看各种各样的东西,那么对我这个作者来说可谓莫大的欣喜。旅行这玩意总的说来是让人疲劳的,但或许只有通过疲劳才能获取知识,或许只有通过劳顿才能得到欢欣,这是我通过持续旅行认识到的一个真理。

编辑推荐

《远方的鼓声》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远方的鼓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4条)

 
 

  •   《远方的鼓声》是村上春树的游记,时间为1986-1989年,游历地区为欧洲,主要为希腊、意大利两个国家。
  •   我很喜欢远方的鼓声
    这是我想说的第一句话
    他是可以一遍遍让人阅读 让人轻松 让人微笑的书
    随便翻到哪一篇故事 看看那里的风情 也许可以忘记对自身所在地不满的状态吧 也许有一天 我也要踏上这样的旅程 会有这样的想法
    漂浮不定的生活 我带着他
  •   重点是看村上。看村上如何跟从远方的鼓声的召唤,在异国他乡感受生活。村上的幽默会让人不时笑出声。
  •   看过了余秋雨的欧洲之行,我对欧洲非常向往,听说远方的鼓声是从另一个视角来观察欧洲的,所以买来看一下,满足一下好奇心。大爱。
  •   远方的鼓声,催人心菲
  •   很喜欢村上春树的游记,很少写那些谁去都可以看到的景色,反到是自己的心情写了不少,挺特别的,他的书还想看下去。
  •   似乎是游记,又似乎是……,安静的读,静心的体味……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与众不同的领悟,缘自与段不同的文字,村上春树,一个很熟悉的名字。
  •   村上春树的游记。村上春树的每本书我都要收藏的。他的书很合我心。
  •   村上春树的游记
  •   旅欧游记,真实独特的旅游、生活、写作体验。
    当地风土人情,都是村上眼中独特的体会。旅游淡季里的寂寞无聊和恶劣天气;如何在暴雨后及时买到新鲜美味的鱼;对焦躁自命不凡的家伙也得顾及面子忍受,对简单踏实度日的门房敬重有加;忍受小孩吵闹大人喧哗所看的露天电影;在恶狗虎视眈眈、防爆警察威严压力,以及路人不解疑问中长跑时的种种境况,印象深刻。
    是村上的好书之一。推荐阅读。
  •   这些天一直在读村上的书,这本游记还不错,读起来比他的小说轻松多了,对南欧的生活也有了些了解,不过那是20年前发生的事了
  •   村上的游记也写得这么好看。
  •   这本游记很有趣味 是村上写的较轻松的一本书 我看过台湾的版本 但是林先生翻译的风格我很喜欢
  •   过年逛书市才发现有三本新出版的书 买了地下 在返程的火车上看得唏嘘不已 回来第一时间上网订购这两本游记 好像老先生又有新书即将出版 关注中
  •   村上的游记 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   最近突然很喜欢村上了,所以断断续续买了他不少书,其实这本书不能单纯当做游记来看,更重要的是一种感觉
  •   村上的游记,很妙
  •   很喜欢村上的语调,很好的游记
  •   村上的书,凡是出版的我都买了看了,包括一些台湾版本。
    这本游记相当妙趣横生。

    阅读体验相当快乐,常常忍俊不禁。

    作为游记,未必不是一种全新的写法。很新鲜,令人兴味盎然。
  •   第一次读村上的游记系列 希望可以么有机会走出国门 也可领略一些国外的风土人情 学习一些知识
  •   没有村上春树小说来的吸引人,但是体现作家性格等等,喜欢。PS.这才是旅行,真正融入当地中去。
  •   脱下小说家的光环,从一个真实的村上春树的视角看待旅行这件事,挺值得一看的,推荐!~
  •   很有特色的游记,值得一看
  •   这本游记写的很特别!!!!!
  •   我很喜欢村上春树,他的名字我也很喜欢~他的作品亦是~~~
  •   说实在的我还没怎么仔细看过村上春树的作品,
    这本书厚厚的,外表看起来不错。
    找一天来阅读吧。
  •   这是他的一本游记,很有意思的阅读过程,很喜欢他的作品。
  •   不知不觉爱上了村上的随笔,在纷杂的世间,村上的随笔是一抹安静的角落,你可以静静的跟随村上去希腊的小岛,意大利的城市,感受天气,人文风情,美食,音乐,在这里,你能感觉到的是,原来,孤独是一种享受。
  •   村上春树的散文比小说更耐人寻味
  •   只要你是喜欢村上春树的,就一定喜欢!有他看问题的角度,不会一味的赞美。
  •   村上春树带你去旅游
  •   我喜欢村上春树!
  •   一部游记 很轻松的阅读 不乏人生的智慧 书的质量也很好
  •   书中记录希腊与意大利的生活,正是创作《挪威的森林》与《舞舞舞》的时间的生活,很有趣味。
  •   村上的随笔自然平和幽默,没有让我失望过。
  •   日本人特有的吐槽果然即使是美国化了的村上先生也是有的,幽默、简单、真实。
  •   村上的作品最喜欢的就是挪威的森林。很喜欢他的笔触,幽默,干脆。这本书装帧精美,只看了开头一点儿,但相信一定好看,符合他的一贯笔触。
  •   日本人的心细和关注当下生活的认真心态表露无遗,但又不平铺直叙。这是村上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本
  •   喜欢村上的不要错过。我在完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买了两次。一次是2011年11月,一次是今年5月,汗。
  •   夜晚,开着台灯,和村上一起漫步欧洲,很轻松,又坠入其中。
  •   印象很深的是作者在希腊各小岛上的生活和心情,不过也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对去意大利旅行大失所望。还是挺有意思的,总的来说。
  •   村上那个关于旅行的文字写过很多,这一本不可不收!
  •   村上的作品永远百读不厌
  •   村上的早期作品,清新的文路,细腻的描述,很喜欢
  •   村上的书,没有让人失望过的呢。
  •   旅欧三年散文中很好看的一本之一
  •   村上的书,依旧很赞
  •   纸质很有质感,一贯支持的村上
  •   村上的书可以看看
  •   村上难得的自传类却总是引人入胜
  •   村上有了年纪后,文字更加平易近人了,可以林的翻译越来越槽糕,好多低水平的专有名词翻译错误,特别是汽车的。五星是给村上的,林的翻译,给个3分算了。
  •   村上一贯的风格 就是这个装帧风格不太喜欢 还好内页不像其他青春小说 一面纸就半边有字 太浪费了 毁树可是罪过啊
  •   看了村上的不少东西,或者说几乎中文翻译本都看过了,这本虽然年代久远当非常村上,他有他的世界观和旅行方式,非常不一样,自己看来是没可能这么干了,所以读读也不错。
  •   书很不错,喜欢村上的文字
  •   很好,村上的书 不用多说
  •   借村上的视角看世界,另有一番风味。
  •   一下子买了好几本村上大师的书,为了送给侄子高中生涯的最后一年,在他被学业压得透不过气时,有点时间来看下这些精美又质朴的小说体,侄子非常喜欢我送的礼物。好评
  •   太喜欢这本书了,好像欧洲就在眼前,生动有趣,并不是余秋雨中的那种处处哀悼历史
  •   还没看呢,只是最近看了一本他写的随笔,觉得很轻松,那本书不记得叫什么了,就这样爱上他的书,我想这本还是很好看得
  •   写欧洲的,每天看几篇挺有意思的
  •   先看的雨天炎天感觉不错.

    不知道这一本(似乎写了中国...?)怎么样.
  •   送人了,好看的
  •   很好,不错,值得阅读,喜欢
  •   一如既往的水准,一直很喜欢!
  •   还没看,装帧很喜欢,轻轻的,方便携带
  •   帮朋友买的,很不错他很喜欢
  •   嗯,还没看,看书简价,应该不错
  •   喜欢的始终如一
  •   买来给儿子假期阅读,希望有收获
  •   还没有看,但挺期待的
  •   第一遍还未读完,睡前静静的读一段,感觉还可以,打算再读第二遍
  •   都说很好还没看书很好很值看着就喜欢好好读一下
  •   书不错~ 是新书~~
  •   没来得几看
  •   适合出国旅游看的书
  •   很喜欢这本书阿 小巧玲珑的~ 内容不错~
  •   欣赏阅读,才发现文字原来可以如此自由~
  •   很轻松的看完,时不时微笑。很享受的阅读过程。
  •   精装,不经济。
  •   东西不错。包装什么的都很好。。
  •   还没看~不过觉得应该会很好看~
  •   真的挺好的啊
  •   轻松,恬静,好好看吧
  •   比较经典。适合静下心来慢慢读。很多经典的句子。细节超级完美。
  •   商品很精美,但没注意到是游记,但还是很喜欢,下次看。。。读起来和读他的小说一样,看了这游记才知道他的小说原来很写实。
  •   村上的这篇游记写得不赖啊,感觉上,读了会不自觉的跟着作者的思路而思考,一本好书
  •   喜欢他不是游记的游记,比起他隐晦、寓意太多的小说来,散文既保持他一贯独特的语言风格,又轻松直白,读到某些段落,某些人事,让人莞尔。对那些国家的了解也换了些新鲜角度。
  •   包装很精美,内容字体也很清晰
  •   很喜欢村上春树的作品,黑色幽默!很好!
  •   很少看游记,这本书让我对游记书感兴趣起来。
  •   一直喜欢春树的书,很好的邮寄,送货也给力。但是书中个别地方翻译的生硬
  •   纸张烂的要死,总之一句话、就是一坨 。。。。
  •   别的不说了,看村上的游记别有一番感觉,村上迷不可错失的一部作品
  •   我对春上春树的了解并不多,只限于这本作品和《1Q84》三部曲。但在对于类似这种描述异地生活和感悟的文本却看过不少。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春上的散文集,只是他个人在欧洲的生活,并不涉及其他因素,不说岛上风景如何感悟如何而说岛上的野猫,不说酒吧环境如何人流如何而说酒吧的老板的工作态度很差。大概也只有名人才会有这样的待遇——大家能耐下性子来看看他这些日子究竟都做了些什么。
  •   书的装帧真的很好。这个系列好像都不错。但是要吐槽的是这个物流以及这个发货啊。我这一单买了9本吧,结果拆成了3个包裹,每个包裹来的时间都不一样,害的人家以为我多么有钱,每天都有快递拿。最慢的就是这一本。从武汉发过来的吧好像,整整等了一周的时间,还好等得有价值。
  •   书很新,拿到的时候还有塑封。书是精装,买来纯粹是为了收藏,就是价格有点小贵。
  •   我看的有些没有耐性哦
  •   第一次在亚马逊买书,这本也不错,精装的,书比较小巧厚厚的。
  •   村上春树是我最喜欢的作家 很喜欢他的文字
  •   送人的,人家说很稀饭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