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法)泰奥菲尔·戈蒂耶 页数:180 译者:陈圣生
Tag标签:无
前言
中译本序对现代诗歌和文艺思想贡献最大的诗人或许应推波德莱尔。但是,为人误解最甚的作家也莫过于波德莱尔。文艺上的贡献,不仅反映于为人们带来多少新颖、可爱的东西,还反映于吸取和发扬了文学传统中多少优秀的成分;而文艺上的误解,既可表现于诋毁或贬损,亦可表现于称誉或宣扬。仅就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有关波德莱尔的文字材料而言,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和评价他的贡献、而且少有这样或那样误解的东西,还不算多。我们倒是看中了英国学者盖伊•桑(Guy Th•rne)编译的这本纪念册式的小书,因为其中或褒或贬每每恰到好处,而且着重于事实和作品本身的涵义,少有连篇累牍的空论。这本书以著名的法国诗人、艺术理论家戈蒂耶(The•phile Gautier,1811-1872)的《波德莱尔的生平和对他亲切的回忆》一文为主体。翻开《恶之花》的扉页,我们便可以看到,这一近代最负盛名的抒精诗集就是题赠给戈蒂耶的。波德莱尔称他为自己“非常亲爱和非常尊敬的老师和朋友”,是毫不虚诳的。戈蒂耶对这位晚于自己一代的“学生和朋友”也极为同情和赏识。他在波德莱尔去世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写下了这篇情深意切而又洋洋洒洒的大文,既是回忆录,更是风格别致的作家传论。盖伊•桑称之为“传记杰作”,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珠玉”,也是不虚诳的。现在将戈蒂耶这篇文章的题目稍加简化作为全书的书名,同时还收入波德莱尔本人的诗、文、书信以及英国编译者盖伊•桑的比较研究文字,相信这些确实是对这位非凡的诗人的极好回忆与纪念。目前,世界上涉及波德莱尔的各种文字资料,少说也有上千种,其中不乏独特、新颖的论说以及差堪与盖伊•桑编译的文字比肩的译介。即使这样,我们译出这本资料来源较早的“波德莱尔纪念册”,可以说仍然很有意义:读者可以比较一下,相对于一百多年前的情况来说,我们现在的鉴赏力和知解力究竟又有多大的进步!不少现代人可能已不觉得戈蒂耶的文章有多么大的妙处,多数现代派诗人可能也不太欣赏他们尊为“伟大的先驱者”之波德莱尔所采用的那种严谨的诗歌形式。时代形成的这些欣赏距离是不足为怪的;细心的读者或者反而会从这种距离中悟出一些审美法则。我们知道,作为批评家的戈蒂耶,正好处于欧洲浪漫主义的“传记式批评”盛况未衰和唯美主义的“印象式批评”方兴未艾之际。他这篇文字可以说是这两种批评风格的美妙结合,加上他自己那支诗笔中灵气的烘染,堪称以回忆和评述为内容的“文学散文”。初读之下,有人或许会不满其中不少旁鹜的“闲笔”以及随处可见的“矜才炫学”的典故,其实,只有这样才能最节省笔墨、最活灵活现地提供波德莱尔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已经陌生难辨的东西,如果不是经由与诗人志趣相投的同时代人道出,恐怕早已湮没了。以上的辩解肯定不会使现代批评理论家满意,因为他们早己唾弃“印象式”的甚或“传记式”的东西。“科学化”是现代批评理论连带着批评实践的大势所趋。批评家们绞尽脑汁去组构他们的“体系”,创造或采撷“科学性”和“玄学性”的术语和表达方式,他们多数没有闲情逸致去写批评性的“文学散文”,也不屑或无能为之。纵观各国许多知名的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家和文学研究者,实质上多半是文化学者而不是文学家,便知笔者所言不谬。我们指出这方面的特点,丝毫没有与新批评潮流对抗之意,而仅仅因为戈蒂耶这篇文章会给予现代文学批评界这样的启示:不仅包括与传统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文人学士,而且包括业余以审美欣赏为主要目的的广大现代读者,内心上都要求保留“印象式”和“传记式”这一类“旧批评”中 的精华成分。相对来说,他们很少问津于学院式的现代批评。文学艺术以及许多人文科学门类固然都有鲜明、强烈的时代性,但同时又具有更顽强、执拗的传统性。旧东西必定会融化进新东西之中,甚至经过改头换面,又复活过来了。中国古代的几次“古文运动”、震撼世界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都是这方面的显例。据此,我们不妨推测,现代批评发展到鼎盛的巅峰,有可能再回过头来与“印象式”等传统批评融合为一,从走过头的纯思辫领域拉回到原来的艺术领域来,但同时仍保持其“科学的”、执著于真理的进步势头。如果作此设想之后再来借鉴戈蒂耶这篇“印象式”的杰作,便不难领略个中隽永的意味。盖伊•桑认为戈蒂耶的这篇文章连一字一句都更移不得,当然只不过是溢美之辞。不过,戈蒂耶在印象式的叙述和描写中,解释和阐发了人们甚至迄今还不甚理会的一些问题的真谛,却是千真万确的。尽管戈蒂耶主要从他的艺术主张出发来考察和判断这些问题,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仍不能不承认他向我们提供了相当卓越的历史透视。例如,长时期以来,我们因为波德莱尔是所谓的“颓废派”代表人物而疏远他,历代正统的文学批评家也因此全面地否定波德莱尔创造性的文学业绩,但戈蒂耶当时就指出,波德莱尔对“颓废”或“颓废主义”(Decadence)有他自己独特的解释,他不过认为盛极一时的法国浪漫主义诗歌已经发展到自己的巅峰,而从他开始就要“衰落”或“走下坡路”了。当然,这不过是自谦之辞,其中蕴含着他推陈出新之意。“Decadence”一词按其本义也是指客观事物的上述发展状态,但人们后来却主要地引伸为主观态度上的“颓废”; 联系波德莱尔私生活中的某些过失,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恶之花》给人的表面印象,更坐实了“颓废主义”的存在,而波德莱尔便成了世界近代文学艺术领域中这一“宗派”的开山祖师了。细读戈蒂耶这篇“回顾”之作,我们就会明白“名不副实”的情况随处可见,不仅美名是如此,恶谥也不例外。当然,波德莱尔继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之后,作为另一位“恶魔派”首领,却因此而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世界文学潮流中大享盛名,尽管如此,我们远离一切虚名,追求本源,平平实实地考察波德莱尔给我们留下的一份风格独异的文学遗产,仍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现代主义”如同它所颉颃或反拨的“浪漫主义”一样,也有风靡一世的魔力,当它也整体地式微或销声匿迹之后,仍会给人类文化留下一些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其中波德莱尔的文学生涯必定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始作俑者”。我们将不会因为他“离经叛道”而完全弃之不顾,也不会因为他可以当作“现代主义”的旗帜来标举而将之奉若神明。事实上,每一位伟大的作家都因为他超脱时尚、不同于流俗而为人们所永久纪念。所谓“浪漫派”与“现代派”的对立并非是绝对的:波德莱尔本人对维尼、雨果、尤其对戈蒂耶的推崇(他们反过来对波德莱尔也是如此器重),他诗中对浪漫主义理想(如对贝雅特里齐这一形象)的眷恋,他奉以为师的美国作家爱伦•坡的浪漫主义的奇诡手法,都证实波德莱尔像他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本质上还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至于以俗滥的方式对尤其是“现代主义”以及其他文学时尚加以调弄或“戏拟”的“后现代主义”,则与波德莱尔相距甚远,故不在此多所涉论。波德莱尔比一般的浪漫主义者更深刻独到之处在于,他从他自身的体验和颖悟中认识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反常性”,并且最早地以精湛的诗艺,集中、完美地表现了这种“反常性”。如果我们也从这种角度来看待他文学上的“颓废”,不禁就会将之称为诗中的“现实主义的胜利”了。难怪不止一位中外学者将波德莱尔与我国的“诗圣”杜甫作比较:杜甫念念不忘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但他自已却以曲尽其妙的诗句描绘复杂矛盾的现实世界。也有人非议杜甫过于雕琢求工,这与鄙弃波德莱尔的“颓废”殆无二致。现代诗人何其芳在只能戏作旧诗的时代也作过这样的“自我批判”,“苦求精致近颓废”。无论是“雕琢求工”,还是“精致”或“颓废”,其实都要看它们的实质而分优劣、定弃取;如果徒有形式或无病呻吟,自然不足为训,反之则应奉为圭臬。文学艺术的现实主义本质(或称真实性法则)不可避免地与艺术表现手段和效果(或称“美感法则”)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艺术性和美感效果的“真实”,不仅会玷污“现实主义”,尤为甚者是使文学艺术本身降格;当然,远离“真实性”或事物本质的所谓“艺术”,效果与此相同。如果我们将“浪漫主义”理解为主要从主观意向出发,更自由或更随意地发挥作家的才能和技巧来表现世界的本质,那么,“现实主义”就可以认为是作家在这样做之时表现得更自觉、更精确和更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有在一定的规范和限制之中,方显出作家个人的才能和技巧精湛与否。现实主义作家由于更清醒地意识到客观世界(包括语言媒介)对自己的约束性,因此要比浪漫主义作家更重视艺术的规范和技巧。波德莱尔的整个文学生涯和主要的创作实绩都渗透着这种现实主义倾向,他与浪漫主义者的区别也仅在于此。有人(如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很早已觉察出波德莱尔带有“古典主义者”的意味,因为他“在自己的心头带着一位批评家,而且又把他和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了他对“理性”和“思维”的重视,对“秩序”和“形式”的关心。(瓦雷里:《波德莱尔的位置》) 情况确实如此。但是,波德莱尔不像一般古典主义者那样墨守简单或过时的祖宗成法。他熟睹“现代人”的灵魂,并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表现形式。从我们后人的角度来观察,它们不仅补充了古典形式,而且增进了“古典美”。不过,现在许多人将此纳入“现代主义”的混沌之中。二十世纪的“现代派”大师T.E.艾略特早已认为“现代主义”“文学就以”新古典主义“为基本的创作方法;但不少人也将与古典主义背道而驰的无理性的”达达主义“”以及各种荒谬的创作手段当作“现代主义”“的正宗,甚至将略为改头换面的”浪漫主义“也算做”现代主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因此,这里不想随大流称波德莱尔为”现代主义“的开山祖师,而宁肯确切一些称之为”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于一身的伟大诗人“。这样称呼并未抹杀他对现代思想和现代诗歌风格的深远影响,而是排除了与他无干的或仅仅是某种附会的”现代主义“副产物。”现代主义“之所以如此庞杂,与这一名称不无关系。永无止境的、令人目不暇接的”现代“产物,何种不可称为”现代主义“的呢?我们的称呼与以往的贬称以及现在大家习惯的”尊称“均不相同。这并不意味着”翻案“。在文学艺术上无案可翻,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对具体的审美对象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审美判断。旁人同意也好,不同意或加以补充修改也好,都不是轻易不容争议的历史裁决。我的上述看法主要根据本书正文所提供的材料,因此不妨作为这册译作的小序,以表译者的观感和态度。如果今后有谁能提供更多新鲜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我们将重新校正自己对这位引人争议不休的世界文化名人的看法。陈圣生1987年l•月11日初稿2010年4月15日修订
内容概要
此书以法国著名小说家、诗人、艺术理论家戈蒂耶的《回忆波德莱尔》为主体。翻开《恶之花》扉页,这一近代最负盛名的抒情诗集就是提赠给本书作者的。波德莱尔称他为“非常亲爱和非常尊敬的老师与朋友”。他在波德莱尔去世不到半年就写下了这篇情意深切而又洋洋洒洒的大文,既是回忆录,又是风格别致的传论。书中还收入波本人的诗、文、书信等精华,确实是对这位非凡诗人的极好的回忆与纪念。盖伊·桑称之为“传记杰作”,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珠玉”,一字一句都更移不得。
作者简介
泰奥菲尔·戈蒂耶是法国唯美主义先驱,“为艺术而艺术”的倡导者。1835年发表小说《莫班小姐》,此篇小说序言被公认为唯美主义宣言。他提出“文学可以无视社会道德”的主张,反对文学艺术反映社会问题,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完美的形式,艺术家任务在于表现形式美。1840年发表诗集《西班牙》,力图用诗来表达造型艺术。代表作《珐琅和雕玉》是他美学观点的具体实践。被奉为艺术的典范。戈蒂耶还撰写小说、游记、戏剧、随笔
、回忆录及大量评论。小说还有《木乃伊传奇》、《弗拉格斯上尉》和短篇小说集《青年法兰西》等。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
波德莱尔的生平和对他亲切的回忆
[法] 泰奥菲尔·戈蒂耶
《恶之花》选萃
异国的芬芳
凶手的酒
音乐
赌博
劣僧
理想
酒魂
祈祷
猫
幽灵
献给撒旦的连祷
厄运
题于一本被咒骂的书
一日终了
《小散文诗》掇英
维纳斯和傻瓜
作画的欲望
每个人的怪兽
醉下去!
射击者
波德莱尔书信选辑
(1) 1852年3月27日 致欧比克夫人
(2) 1852年12月9日 致萨巴蒂埃夫人
(3) 1853年 3月26日 致欧比克夫人
(4) 1853年 5月 3日 致萨巴蒂埃夫人
(5) 1853年 5月 9日 致萨巴蒂埃夫人
(6) 1853年12月26日 致欧比克夫人
(7) 1854年 2月 7日 致萨巴蒂埃夫人
(8) [日期不明] 致萨巴蒂埃夫人
(9) 1854年2月16日 致萨巴蒂埃夫人
(10) 1854年5月8日 致萨巴蒂埃夫人
(11)1854年12月4日 致欧比克夫人
(12)1855年12月20日 致欧比克夫人
(13)1856年3月19日 致圣伯甫
(14)1856年3月26日 致圣伯甫
(15)1856年9月11日 致欧比克夫人
(16)1856年11月4日 致欧比克夫人
(17)1857年3月9日 致圣伯甫
(18)1857年6月3日 致欧比克夫人
(19)1857年7月9日 致欧比克夫人
(20)1857年8月18日 致圣伯甫
(21)1857年8月18日 致萨巴蒂埃夫人
(22)1857年8月25日 致福楼拜
(23)1857年8月31日 致萨巴蒂埃夫人
(24)1857年11月6日 致皇后陛下
(25)1857年12月30日 致欧比克夫人
(26)1858年2月19日 致欧比克夫人
(27)1858年2月27日 欧比克夫人
(28)1858年5月18日 致圣伯甫
(29)1858年6月14日 致圣伯甫
(30)1858年8月14日 致圣伯甫
(31)1859年2月21日 致圣伯甫
(32)1859年2月28日 致圣伯甫
(33)1859年3月7日或8日 致圣伯甫
(34)1859年4月29日 致普雷-马拉西
(35)1859年5月8日 致普雷-马拉西
(36)1859年12月17日(自翁福乐尔) 致让娜·杜瓦尔
(37)1860年 致圣伯甫
(38)1860年1月20-25日 致欧比克夫人
(39)1860年2月17日 致瓦格纳
(40)1860年6月26日 致福楼拜
(41)1860年10月11日 致欧比克夫人
(42)1861年1月5日 致欧比克夫人
(43)1861年2月或3月 致欧比克夫人
(44)1861年5月6日 致欧比克夫人
(45)1861年6月21日 致欧比克夫人
(46)1861年12月12或13日 致阿尔弗勒·德·维尼
(47)1862年1月底 致圣伯甫
(48)1862年1月底 致福楼拜
(49)1862年1月31日(自巴黎) 致福楼拜 (50) 1862年2月3日(自巴黎) 致福楼拜
(51) 1862年2月3日 致圣伯甫
(52) 1862年3月17日 致欧比克夫人
(53) 1863年12月31日 致欧比克夫人
(54) 1864年5月6日 致欧比克夫人
(55) 1864年5月10日 致昂塞尔
(56) 1864年6月11日 致欧比克夫人
(57) 1864年6月17日 致欧比克夫人
(58) 1865年1月1日 致欧比克夫人
(59) 1865年2月3日 致欧比克夫人
(60) 1865年3月15日 致圣伯甫
(61) 1865年3月30日 致圣伯甫
(62) 1865年5月4日 致圣伯甫
(63) 1865年7月11日 致圣伯甫
(64) 1866年1月2日 致圣伯甫
(65) 1866年1月15日 致圣伯甫
(66) 1866年2月6日 致欧比克夫人
(67) 1866年2月10日 致欧比克夫人
(68) 1866年3月20日 致欧比克夫人
(69) 1866年3月23日(自布鲁塞尔)致欧比克夫人
(70) 1866年3月29日(自布鲁塞尔)致卡杜尔·蒙德斯
(71) 1866年3月30日(自布鲁塞尔)致欧比克夫人
波德莱尔艺术人生箴言
杂谈波德莱尔对现代诗歌和思想的影响
(英)盖伊·桑
增订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我想再回到那种同居的生活中去,如果我下月9日不上勒梅儿小姐家里住,我就要到另一个人的家里。不管要付出什么代价,我都必须有一个家庭;它是有益于工作和节省花费的唯一方法。昂塞尔先生放话,我明年如果只从他那里领取2400法郎,那他就太高兴了。你跟他说过,我的目的是只从他那里领取1200法郎。他不相信这个。我被万千种的苦恼所折磨着;我焦急地盼望着哪个刊物或文化部门给我“一试身手”的机会,就像古犹太人渴求带领他们复国的救世主弥赛亚一样。《国家》杂志那边的人有好几次想要出版我的东西。——但他们在开始再一次出版我的翻译系列之前,就因为害怕我将会给他们带来败绩而却步不前。他们怎么可能信赖像我这样的一个日子过得一塌糊涂的男人会有敏捷的才思来完成那些文事呢?朋友们告诉我,如果我不赶快编写出他们都很看好的那些剧本,我又可能遭到如此经常地使我陷入痛苦之中的那些不幸,而且会给我留下永久的遗憾。最后,我还好长时间没有赶上《巴黎评论》的供稿要求了。我的脑子受了打击,这叫我担忧得要命。我想起了我们上次交谈中给我的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它与引起你焦虑的对我的监护问题有关,你认为我可以向民事法庭提出申诉。当然,我可以采取这样的步骤,但我不会傻到就是没有胜诉的机会也贸然地去做。
后记
《回忆波德莱尔》的这一增订本如果有比1988年的旧本高出一筹的地方,可能就在于它增加了不少可以证实本书的英文编译者盖伊•桑的评估的新材料。他的《杂谈波德莱尔对现代诗和现代思想的影响》一文,最后的结束语是这样说的:“在波德莱尔的艺术之园,开放着旷世未见的美之奇花异葩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法国文学中还没有见到过像戈蒂耶这篇专题那么精致、那么细腻、对个人印象的描写那么生动、散文笔法那么纯熟的作品。这是一副充满光辉意念的大脑的杰作,在这副光华四溢的大脑中,“种种形象就像千万只金色的蜜蜂一样嗡嗡地涌出”。戈蒂耶作为波德莱尔的传记家,可以说万事俱备,他对夏尔•波德莱尔有深切的了解。他的耳朵里有一种非同寻常的节奏感;他热烈的、罗曼蒂克的想象力,使他特别善于理解波德莱尔思想和诗韵中最细微的部分。戈蒂耶比他所有的同时代人都更深切地理解和赞赏波德莱尔。从他的气质或他的机缘来说,戈蒂耶都理所当然能够写出这部可与莫利爵士的《伏尔泰》或华尔特•佩特的《利奥纳多•达•芬奇》媲美的传记杰作。——波德莱尔研究专家 盖伊•桑
编辑推荐
《译文随笔:回忆波德莱尔》:波德莱尔喜爱着人们很不明智地称之为“颓废”的那种文学风格,这种颓废的风格是。万词之词,可以用来表达一切东西,并且敢冒风险达到事物的极致。在波德莱尔那里,语言已呈现出解体过程中的生涩现象。具有东罗马帝国的风味。还有拜占廷学派那种繁复的精雕细琢的作风。那是希腊艺术式微时的最后形式……与古典风格不同的是,这种新风格承认自己产生于如下的背景:迷信的幽灵,怪诞的梦境.夜的恐怖,悄悄出没的悔恨,令人心神不安的模糊的幻象,心灵最深处所隐藏的黑暗、扭曲和狰狞可怕的一切,都在乱糟糟中搅和在一起……——泰奥菲尔•戈蒂耶
名人推荐
不缺批评家--快乐的波德莱尔谷亚韬还没读完戈蒂耶《回忆波德莱尔》这本小书,任性的审美欲望迫不及待地诱惑我非先作番自我陶醉不可。总的说来,这本书的整体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著名的法国诗人、艺术理论家泰奥菲尔•戈蒂耶所写的《回忆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选萃、波德莱尔书信选辑,以及英国学者盖伊•桑的《杂谈波德莱尔对现代诗和思想的影响》。另外,在我读完陈圣生先生为中译本作的序之后,我毫不犹豫地将这篇序作为理解《回忆波德莱尔》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该书就有了五个不同的理解视角(波德莱尔的作品和他的书信我暂时将它们归入不同的思考领域)。而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去理解戈蒂耶、盖•伊桑和陈圣生,他们在做评论时所展示的思维递进的相承关系,将这三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人物的评论揉合到一起,我能感受到的就不单单是波德莱尔那个时代的颜色了,共通的智慧如兴奋剂一般惹得我亢奋起来。按照个人的读书习惯,我先读完了中译本序和该书的最后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盖伊•桑的评论。盖伊•桑在评论的第一段引用了王尔德一篇杂文里的话:假如那个人的服式和语言都与我们不同,而且他又是生活在罗马帝国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或者生活在17世纪的西班牙,或者生活在非本世纪、非本国的任何国度的任何世纪里,我们便十分可能对他的地位和价值作出几乎不存在任何偏见的估量……当然,他太靠近我们自己的时代了,我们不可能对他进行纯艺术的判断。近些年在国内流行甚广的评论术语似乎可以从里面找到些自己的影子,比如“他太靠近我们自己的时代了”之类。因为自己所接触过的关于评论类的书籍太有限,我不能妄断王尔德的这段话是国内某些评论术语的渊源,但是这段完整、宽阔,以假设、比较手法唤起人们的关联力的论断,是我目前见过的最精辟的语言。当然,盖伊•桑引这段话是为了赞美戈蒂耶的回忆录的,因为他随后写道:然而,仅在夏尔•波德莱尔去世一年之后,戈蒂耶就写出了《回忆波德莱尔》这篇杰出的传论。不过,盖伊•桑深入浅出的解说力很快就将我的兴趣引向他所要表达的思想上来,这包括他对戈蒂耶的进一步赞赏,对波德莱尔诗歌的解读,包括波德莱尔对王尔德、对史文朋、对佩特、对恩涅斯特•道森的影响。在这里我要感谢译者,是他们深厚的翻译功底和优美的语言提升我进行思考的信心。最近迷上了名词与形容词。木心在《琼美卡随想录》的《荒年》一文里引用了某英国诗人说的话:我们活在形容词的荒年(遗憾的是我一直未找到确切出处),所以在看到译者丰富自然的词汇时内心泛起暖流,涤荡至我全身:“这是一副充满光辉意念的大脑的杰作,在这副光华四溢的大脑中,'种种形象就像千万只金色的蜜蜂一样嗡嗡地涌出'”。千万只金色的蜜蜂让我似乎看到了才华的数量与形状。从前一直以为诗歌是不允许被解读的,因为解读本身经过了另外一个人的大脑加工,不太能展示诗的原貌,但看过盖伊•桑在比较波德莱尔的《闲谈》与史文朋的《诗与歌谣》,比较波德莱尔的《呼应》和佩特的名著《文艺复兴史研究》的结论部分后,才渐渐觉得旁人带领读某些诗的必要。并不是所有的诗都需要自己去悟,一是缺乏那样的精力和才气,二是缺乏单靠经验不能弥补的背景材料。现在暂时把波德莱尔的《闲谈》取出来再啃啃吧,香艳的滋味着实让人爱不释口。你是秋季美丽的天空,淡红、晴朗!可是,哀愁像潮水在我胸中升起,等退潮之后,在我沉闷的嘴唇上,却留下苦涩泥土的灼人的回忆。--你的手徒然掠过我昏厥的胸房;它所探寻的,爱人啊,乃是被妇女用她的獠牙利爪细结果的地方。别再寻我的心;它已被野兽吞去。我的心是被众人破坏过的宫殿!他们在那儿酗酒、残杀、揪扭头发。--在你裸露的乳房四周香雾弥漫!……美人,请便吧!灵魂的无情的连枷!用你那宛如节日的发火的眼睛把野兽吃剩下的残骸烧成灰烬!盖伊•桑的文章只要稍加留意,即会发现它处处真知灼见,比较典型的是他对翻译工作的理解:“确实罕有一位英国散文大家拨冗去搞翻译。他全身心沉浸于自己的创作中。翻译于他毋宁说是一种徒劳的爱;从中所得的经济实惠是极少极少的。于是,英国公众必定要借助于低劣的译作,这类译作大半出于那些懂法语、但缺乏文学鉴赏力、也再现不了原作'氛围'的译匠之手”。类似的背景,我为能读到陈圣生先生的这本译作而感到庆幸。接下来我的视野就落到了陈圣生先生的序作上,这篇短短四五千字的序将波德莱尔诗作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它的贡献、选择盖伊•桑编译的这本小书进行再译的原因,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力图客观的意愿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在里面我更感兴趣的译者对波德莱尔在诗歌界位置的评述,和对自己从前只有进行过感性认识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凝练阐释:“每一位伟大的作家都因为他超脱时尚、不同于流俗而为人们所永久纪念。所谓'浪漫派'与'现代派'的对立并非是绝对的:波德莱尔本人对维尼、雨果、尤其对戈蒂耶德推崇,他诗中对浪漫主义理想的眷恋,他奉以为师的美国作家爱伦•坡的浪漫主义的奇诡手法,都证实波德莱尔象他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本质上还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波德莱尔比一般的浪漫主义者更深刻独到之处在于,他从他自身的体验和颖悟中认识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反常性',并且最早地以精湛的诗艺,集中、完美地表现了这种'反常性'。”(“反常性”的论述在戈蒂耶的文章里被细细提及)。另外陈圣生先生引用戈蒂耶的言论,“波德莱尔对'颓废'或'颓废主义'有他自己独特的解释,他不过认为盛极一时的法国浪漫主义诗歌已经发展到自己的巅峰,而从他开始就要'衰落'或'走下坡路'了”表现出波德莱尔对艺术所具的天才的超前感悟力(这份恰当的超前性是每个愿于艺术上有所成的人必须具备的,恰当是指超前性最好不要超过个人生活那个时代的观念太远,否则孤苦的与日俱增和自信心的崩塌也会随之而来)。关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我还需要借助从中学时读到的雨果的《悲惨世界》来为我今天所理解到的浪漫主义寻找原初起点。那里磅礴生动的语言、夸张丰富的故事情节不止一次让我流连忘返,那时也追随着浪漫的字面意义掺合自己臆想的浪漫情景浪漫了好一阵。生活的步步深入将我拉进如今的“现实主义”阵营里来。“没有艺术性和美感效果的'真实',不仅会玷污'现实主义',尤为甚者是使文学艺术本身降格;当然,远离'真实性'或事物本质的所谓艺术,效果与此相同。如果我们将”浪漫主义“理解为主要从主观意向出发,更自由或更随意地发挥作家的才能和技巧来表现世界的本质,那么,'现实主义'就可以认为是作家在这样做之时表现得更自觉、更精确和更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读完盖伊•桑对戈蒂耶于波德莱尔的评论,陈圣生对盖伊•桑、戈蒂耶与波德莱尔的评论之后,我终于开始读戈蒂耶的文章。正如本文开始所谈到的,戈蒂耶的《回忆波德莱尔》这一主题环节还没有读完,我便匆匆将自己难以扼制的情绪还原成文本,这多少有些对原作者思想的欠尊重,因为所想所谈在未睹文章全貌时肯定会出现偏颇,但是近来糟糕的身体状态一直影响着我的读书进度,使我不确定何时能将这本书读完,我只好在共鸣的情感衰退之前记录下这份难得的心情,也算是自己生命历程里的一次思想纪念。戈蒂耶的文章里谈到一个人让我警醒,这个人便是戈蒂耶与波德莱尔相识之地--皮莫丹公寓的主人费尔南•波瓦萨。文章里这么评价他:没有一个人的禀赋会比波瓦萨更优越了。他具有最开放、爽朗的心灵;他对于绘画、诗歌和音乐都绝好的理解力;不过,在他的身上,“玩票”的成分要比艺术家的成分更多一些。对别人作品的钦羡和赞赏占掉他太多的时间:他纯粹是在对艺术的热烈爱好中消磨掉自己的一生。……他是艺术领域中的一个“好色之徒”,没有人能像他那么精到、热情和敏感地欣赏真正的艺术杰作。叹羡之下,他忘了自己来表现美;他的感受是那么深刻,于是自以为同时也创造了所感受的艺术。后面的这段话几乎让我战栗起来,我知道这是我不自量力进行的自况成分促成的。这种'忘记表现美'是每个深陷美中的人容易犯的毛病,我的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况使我的感官这样敏感,让我在读到戈蒂耶对邦德尔在《巴黎人的新浮雕》一书中关于波德莱尔年轻时肖像描写(德鲁瓦曾绘过波德莱尔20岁时的肖像)的评论时几乎要昏厥。这段肖像描写简直唯美到顶峰,于是戈蒂耶说到“人们不应该死扣字眼地看待这一肖像描写。这是通过绘画和诗歌的媒介所看到的波德莱尔面目,因此必然包含着某种理想化的成分。……声誉一般来得较晚。经过知识上的苦学、人生方面的苦斗、以及欲望心志的折磨,青春已经衰萎,只留下一次次悲哀镌刻过的退色、变形的面具。但所留下的这幅画像仍有它的美点,正是它使人永志不忘。”随着我心智的逐渐模糊、脆弱,我暂时需要停笔了,希望对这本书的进一步阅读能够持续下去,并且能读到书中的最后一字,因为这本身也是我生命一次短暂的完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