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著 页数:308 译者:张佩芬,王克澄 等
Tag标签:无
前言
黑塞(1877—1962)出生在德国许瓦本地区小城卡尔夫一个传教士家庭,父母和外祖父母曾长期在印度传教,使黑塞自幼受到东西方不同思想文化的熏陶,如作家自己所描述:“这幢屋子里交错着许多世界的光芒。人们在这屋里祈祷和读《圣经》,研究和学习印度哲学,还演奏许多优美的音乐。这里有知道佛陀和老子的人,有来自许多不同国度的客人,有外国的衣服和异国的香气,有皮和藤做的奇妙箱子。”这种世界性气氛对他一生都有重大影响。 黑塞禀赋优异,童稚年代便意识到了自己倾向写作的诗意天性,他说道:“我很幸运,早在学生时代开始之前就已学到对于生活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东西。……我熟悉我们的家园故土,熟悉那些鸡合、树林、果园以及手工业作坊,我认识树木、鸟类和蝴蝶,我会唱歌,会吹口哨以及其他许多对于人生有价值的事情。……我从十三岁就明白自己要就是成为诗人,要就是什么都不是。”然而,不了解儿子的父亲却强制他学习神学,以致年方十五的黑塞违抗父亲意志逃离神学院而独立谋生,从一八九二年至一九○四年,他一面在工厂当学徒工,在书店当小伙计等,一面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书籍,为日后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黑塞的文学生涯始于诗,成名作却是一九○四年问世的长篇小说《卡门青特》。同年,黑塞与钢琴家贝诺利结婚,并自城市移居农村。一九。四年到一九一九年是作家第一个创作丰收时期,重要作品有:小说《在轮下》、《今生今世》、《邻居们》、《弯路》、《克诺尔普》等,诗集《在途中》、《孤独者的音乐》等,散文集《印度之旅》等。黑塞的早期著作大都充盈着大自然的清香,显示出作者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和谐联系,与之同时,这位喜爱孤独思索的自然之子却也早早发现,一切生物都在阳光下按照各自的生命规律活着,唯有人类却受自己所制定框架的约束,屈从于未必全都正确的种种条规,便用自己的笔进行反抗,以维护个人的价值,《在轮下》是突出的例子,而本集首篇《狼》则从狼的符合自然本质之美,写下了黑塞第一篇“狼”主题作品。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包括伟人,能够挣脱自己等级的局限和摆脱时代的烙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惊破了黑塞的田园梦,他又从农村走进城市,在瑞士伯尔尼从事战俘救济工作,但由于撰写反对战争的文章,导致“在自己祖国的报刊上被宣布为叛徒”。妻离子散的遭遇几乎使黑塞精神崩溃,迫使他对一切进行重新思考。作家独特的“通向内在之路”诞生于他试图越出西方文化范畴,让自己成为一个“扩展了的西方人”,成为“另一个我”的渴望,他说道:“一种作家的职业已经不是一种辅助道路,而几乎是一种目的”,“我已经成为作家,但是我还没有成为一个人”。 一九一九年春天,黑塞结束战事职务,孤身一人离开伯尔尼返回农村,后定居在瑞士,开始新的文学生涯。小说《德米安》、《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等,论著《望入混沌》、《查拉图斯特拉的重归》、《观察集》等,散文与诗集《流浪》等都是这一创作阶段的重要作品。《荒原狼》用一个半人半狼文学形象图解了一种本能与理性,兽性与人性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的现象,是一个西方知识分子对自己所处文化环境的批评。然而,情况就像德国学者品图斯所分析:“一切都是自我透视,自我记述,对于自我所作的粉碎性解剖:绝非出于对分析解剖有兴趣,而是由于一种渴望,一种想让自己成为和谐的人的愿望;由于想寻找自己、最本质的自己的渴望。”《荒原狼》最终达到了康德名言的境界:“每一种破坏都是向高级生命的过渡。”黑塞另一部以印度为背景的《席特哈尔塔》则是他“进行试验,把我的信仰写成了一本小说”,“我努力探索一切信仰和一切人类虔诚善行的共同之处”。小说主人公启程于婆罗门和佛陀,却结束于“道”,符合黑塞在《论老子》一文里的观点:“深信人类即使由于种族和文化的分裂而互相陌生和敌视,却依旧具有发展共同理想目标的可能性。” 一九三一年冬,黑塞在独居多年后与交往已久的女友,犹太裔的艺术史家多宾结婚。三十年代初,希特勒在作家故土已露倒行逆施端倪,也许就是黑塞老年创作大都以寻求东西方综合途径为主要目标的原因。《东方之旅》和《玻璃球游戏》是黑塞晚年的代表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玻璃球游戏》一书是作者对自己漫长一生所受精神痛苦进行沉思后的结晶。作品虽然以长篇小说形式出现,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它用一系列象征和譬喻编织起一种哲学上的乌托邦设想,虚构了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后未来世界的寓言。黑塞笔下,现代社会的病根在人性,而不在物质文明,因而不论是《东方之旅》,还是《玻璃球游戏》,其主人公都永恒处于启程状态,因为他们出发去寻找的是一种“不局限于一个国家,也没有任何地理限制的人类灵魂的故乡和青春”。意味深长的是,《玻璃球游戏》的写作和希特勒的暴行几乎同步,十二年后,黑塞最终赢得了胜利,第三帝国于一九四五年彻底灭亡,而《玻璃球游戏》则在一九四六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黑塞一生都摇摆在现实生活和美学世界两个“相对极”之间,他一方面超越自己的文化,变成了一个“东方旅行者”,另一方面又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坚守自己典型的德意志文化传统和浪漫主义特征,依旧故我。有人说,“玻璃球游戏》所“寓含的既不是一种理性主义,也不是一种美学上的清静无为主义,而是致力于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让两种古老的伟大思想互相亲近互相综合,让中国和欧洲,阴和阳,思想和行动,进取和默思获得和谐协调”。 在黑塞几近七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从未中断小型作品的撰写工作,本集所收的二十六篇小说、散文便包容了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之作。第一篇《狼》和最后一篇《中断的课时》写作时间跨度竟有四十五年,同为追溯往事,糅进时间差距后,更凸现了作者个性特征。 黑塞早期短篇小说大都以出生地卡尔夫为背景,如同凯勒写了塞尔德维拉人,乔依斯写了都柏林人,黑塞则写了他称作“小世界”的卡尔夫人,也就是书里的“盖尔贝绍人”。本集便有六篇作品描写这个微型宇宙里的芸芸众生,《桑榆晚景》、《城市》、《婚约》、《拉迪德尔》、《汉斯·迪尔拉姆的学徒期》和《埃米尔·科尔布》。德国学者马克斯·海曼-纳塞曾精确概括这类小说道:“第一次大战前的德国小城风貌,它的杂乱无章,人各不同,它的并非毫无危险性,在这里获得了既细腻又严格真实的描绘。它确实就是当年那座丰饶的上帝的动物园。……人们,各各不同地在这里过着每个人无可更改独特命运所规定的并不紧张的日常生活。它能够与结束于一场订婚的平凡幸福相协调,也能够与最终被捕入狱相协调,也同样能够与丧失内心平衡、甚至怀疑生存意义而产生绝望感相协调。因为这小世界里人们对天堂和地狱的要求,全然不比对自己地区里的山峰和水潭要求得更高更深,生活里的悲剧和喜剧总是无时无刻持续到处暗暗流动,闪烁出形形色色的微光,显示着永恒存在的意义、尊严和真实性,问题仅在是否有一个真诚的作家能够追踪到它们,并且懂得将之塑造成型。” 卡尔夫故事的另一部分作品是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或者散文,集子里收了七篇:《童年轶事》、《七月》、《拉丁语学校学生》、《艳遇》、《大蝴蝶》、《青春是美丽的》和《大旋风》,也许还应当包括主要情节发生在慕尼黑的《厌世》,全是作者对自己孩提年代、学生时代和学徒或小伙计生活的回忆,貌似平淡却十分感人,如同他同时代作家图柯尔斯基所说:“极少人能够写得像黑塞那样。他不仅能够描写出一个夏日黄昏和一次令人精神爽快的海水浴,描写出体力消耗后松弛的乏力感——做到这一点也许并不难。然而,他却能够做到让我们的内心也随之炽热、凉爽和乏力。”这些作品里的主人公总是在自然本能和传统行为规范之间动摇,黑塞曾对自己喜爱写童年回忆作过阐述:“人们对自己所遭逢的一切,唯有少年时代的感觉才是完全新鲜和清晰的,总能维持到十三岁、十四岁,却可以铭记整整一生。”从这些作品对青少年摇摆于自由与约束的心理描绘已可窥见作者日后许多重要作品,尤其是《玻璃球游戏》中“双极性”主题的发展轨迹。 本集其余几篇早期作品的内容则各不相同,它们表现出作家的多方面才能。《狼》记述的是一九○○年发生在瑞士尤拉山区的一件真事,一只离群的狼被农民们追逐击毙了,这只独行野兽的美丽与不幸引发起同为孤独者的美学思想。《狼》导致的问题后来成为黑塞中年代表作《荒原狼》的主题,也是本集所收《郊狼》的主题。《卡萨诺瓦的转变》和《罗伯特·阿吉翁》是两篇传奇色彩浓郁的小说,取材自作者阅读得很多,但并不熟谙其生活的意大利和印度素材,却与另一篇回忆一次演讲旅行的《文学晚会》写得同样细腻生动,同等程度地显示了黑塞式的谑而不虐的揶揄和幽默风格。《城市》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表露出作者对现代文明诸多裂痕的批评倾向。它阐述了黑塞的一种宇宙观,认为人类的生活应当“纳人人类与大自然、与全宇宙节奏一致的次序中”。 《欧洲人》和《小孩的心思》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黑塞尚居住在瑞士首都伯尔尼,正在从事战俘救济工作。《欧洲人》用譬喻方式表达了作者探寻世界上不同民族共通之处的愿望:人类尽管存在种族、语言、文化等种种差异,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则相同;人类的一切精神努力无不具有内在一致性,一切精神工作者的目标也相同。《欧洲人》的主题几年后变形和发展为黑塞重要代表作《席特哈尔塔》。《小孩的心思》则又重返卡尔夫生活,用一个十一岁少年又偷窃又撒谎以致受尽内心折磨的故事,再度奏响了欲望和理性矛盾的忧伤乐曲,与以往同类作品的区别是糅进了对去世不久父亲的柔情。 从战时工作返回和平生活的第一年,黑塞以惊人速度写了大量作品,《克莱因与瓦格纳》以及《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便完成于同一个夏天,两者都具有虚拟精神自传性质,都用正反面或者朋友之间互相补充的方法来刻划同一个人物个性的分歧以及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克莱因与瓦格纳》塑造了一幅二元化的人物画像;一个是实际的个人主义自我,另一个则是超越个人的人性自我。在克莱因普通日常生活旁边总流逝着瓦格纳的精神层次生活。克莱因喜欢苟且偷生,瓦格纳则总是趋向肉体灭亡。二元化克莱因是后来《荒原狼》哈勒尔的雏形。《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则用一对朋友形象描述这种双极化现象。一些德国评论者认为画家克林格梭尔原型为凡·高,而他的朋友诗人海尔曼是作家的揶揄自画像,天才画家克林格梭尔宁愿为艺术而濒于灵魂四分五裂的疯狂状态,也不愿意活在没有高峰也没有深渊的平坦境界,而诗人海尔曼则安于平凡的世俗现实。这两篇作品和《小孩的心思》后来都收入了黑塞以《通向内在之路》为题自选的专集里,序言中提到他汲取和运用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使之变成西方思想的情况,《克莱因与瓦格纳》里出现中国思想,《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里出现李白和杜甫也就并非偶然了。 本集最后三篇中的《南方的一座外国城市》和《郊狼》写于希特勒上台前人们热衷于讨论德意志精神的魏玛共和国时期。《南方的一座外国城市》和《城市》主题相同,是描写现代文明裂痕的姐妹篇,黑塞早在二十年代便批评现代城市模式的千篇一律性,目光之敏锐令人惊讶。《郊狼》写于《荒原狼》问世一年之后,叙述了半人半狼哈勒尔与现实社会的艰难相处关系,一方面揭示出客观现实对人类个性和创造力的压制,另一方面则为无奈的自我讥讽。这里用得上法国作家纪德论《通向内在之路》时评价黑塞的一段话:“黑塞具有一切我认为最珍贵的艺术特质:把优美性和深刻性,艺术规则和创造性如此罕见地巧妙联结在一起。他有嘲笑自己的能力,他不尖刻挖苦和冷嘲热讽,而是保持距离的快活的讽刺。” 《中断的课时》是本集所收唯一写于三十年代后晚年隐居生活时期之作,一篇七十一岁老人的童年回忆。故事开始处奉师命离开沉闷教室的喜悦和结尾处对师命的怀疑和自责,种种孩提年代的感受,丝毫未因悠长岁月的冲淡而退色,作者的天赋禀性也就跃然纸上。 黑塞一生博览群书,曾写过许多论读书的文章,他有两句话恰恰适合这本选集,也以此来结束本文吧。“对于一个善于读书的人来说,阅读一本好书,好似去结识一个陌生人的品性和思想方式,试着去了解他,让他成为自己的朋友。”“真正的文学是一定有读者的,因为它们包容了人间的基本真理和真相,尽管时代业已流逝。” 张佩芬
内容概要
赫尔曼·黑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长达70年的文学艺术生涯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世界各国读者,成为德语文库中的瑰宝。其中的名篇佳作在他逝世后近半个世纪的今天,依然魅力不减。然而,黑塞的中译本作品过去大多零散出版,不成套集,难以让人系统地欣赏收藏。《黑塞文集》弥补了中译德语文学名著领域的这一遗憾。文集精选了黑塞各个文学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品,长、中、短篇小说兼顾生辉,散文诗歌和画集相映成趣,形成了较为全面反映作者文学思想,哲学理念,宗教研究,心理分析和艺术造诣等诸多人文精神财富的一套图文并茂的综合经典,为高雅图书市场呈献了一席盛宴。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赫尔曼·黑塞(Herman Hesse) 译者:张佩芬 王克澄 赫尔曼·黑塞(Hesse H.1877—1962)是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获得过重要的文学奖就有冯塔纳奖、歌德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全世界最受欢迎、影响最大、拥有读者和研究者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已被译成53种语言,742种译本,总发行量达到3000多万册,其中德文版600多万册,仅占五分之一,其余2400万册为各种文字的外文版。全世界研究黑塞及其作品的专著达50余种,博士论文2000多篇,刊登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介绍黑塞及其作品的文章有5000多篇。黑塞创作生涯长达70年,作品涵盖面甚广,除《在轮下》、《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长篇小说外,还从未中断过中短篇小说的创作。黑塞擅长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从精神、心理方面,折射外界对人的心灵所造成的深刻刺痛,从而使作品的内在意义得以凝聚和升华。
书籍目录
译本序 狼 童年轶事 桑榆晚景 大理石的传说 七月 拉丁语学校学生 艳遇 卡萨诺瓦的转变 厌世 青春是美丽的 婚约 拉迪德尔 汉斯·迪尔拉姆的学徒期 城市 埃米尔·科尔布 大蝴蝶 罗伯特·阿吉翁 大旋风 文学晚会 欧洲人 小孩的心思 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 克莱因与瓦格纳 南方的一座外国城市 郊狼 中断的课时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有一天,我总算喘过一口气来,也几乎惊恐不已,想不到自己有不少的收获,虽然站在幸福花园敞开的大门前,不过是一刹那的工夫。那时,我从大理石工场经过,瞧见小花园里的海伦,她正站在高高的大丽花丛间。于是,我便闯进园里,向她打过招呼后便帮她把横躺在地上的一根灌木支撑起来,再捆绑好。我停留在那儿,充其量不过有刻把钟时间。我这擅自闯进门去,使她又惊又喜,她比平时更加拘束更加怕羞,在万分害臊之中她放下了我认为清晰可读的一方书信似的东西。她很爱我,这是日积月累中观察到的,这时我突然变得安心和快活起来,便用温情柔意和充满同情的目光凝视着这位颀长而健美的姑娘,心想对她的拘泥不安,我要由衷地谅解,因此只装作什么也没瞧见似的,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英雄,马上把手向她递去,一边继续昂首阔步走开,连头也不回顾一下。她很爱我,我的任何一个感官,都有同样的体会,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又是一个美好的白天,由于忧虑和激动,我几乎没有片刻的工夫来欣赏如此美丽的季节,也漫无目的地在四处乱跑。这时,林间筛下了斑斑点点的阳光阴影,流动的溪水时而乌黑,时而棕褐,时而又洁白如银,遥远的地方氤氲着一片柔和的白光,田头的阡陌上,农家妇女的上装有红有蓝,正迎风狂舞。我快活得很,恨不得赶去扑打蝴蝶!傍着上方的林子边缘,凑着一条炙热的石径,我倒下了身躯,眺望着一望无际的累累谷物,一直看到那远处的整个霍恩斯陶芬。我沐浴着这片中午的阳光,对这美丽的宇宙,对我自己和一切事物,我打心眼里感到心满意足。 这一天,我尽情地享受,美梦不断,歌声悦耳,真是妙不可言!黄昏时分,我甚至来到“鹰雕”花园,畅饮了半升杰品的陈年红葡萄酒。翌日,我走访了大理石工场的人们,那儿的一切显得又古老又冷漠。面对那客厅,那家具以及那文静而严肃的海伦,我的自信心已消失殆尽,我的必胜勇气也杳无踪影。我坐在那儿,可怜巴巴,无聊透顶,浑如蹲在楼梯边的一个贫困的旅游者,后来,又如一头湿漉漉的狗儿,掉头离开了那儿。什么事情也看不顺眼!海伦却显得非常友好。但是,像昨天那样的感受,我却再也没有了。 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我感到过于严肃。对幸福的感受我早已品味到了。 像一个贪婪的饿汉,我被不合的恋情折磨得要死,睡眠和镇静已离我而去。世界已从我的周围没入地下,我被隔离开来,处身在一个孤独寂寞的去处,充耳所闻的纯粹是我狂热恋情忽高忽低的呼唤。我不觉进入梦境,那位颀长、美貌而严肃的姑娘,已款款走到我的眼前,并依偎在我的胸前,这时,我啜泣,我诅咒,向天空伸出双手,不论白天和黑夜,始终在大理石工场的四周悄悄地步行,却缺乏登堂入室的勇气。
媒体关注与评论
黑塞的著作具有浪漫主义的音色,沉思冥想的特点,德意志式多思多虑的幽默,它们同作家个性气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也即与他个人十分独特的欧洲式批判主义的、精神分析的比较忧郁天性互相联系在一起。 ——托马斯·曼(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黑塞始终善于游戏,简直谈不上有什么问题;他的自然描写几乎无人堪与匹敌,声调铿锵,色彩绚丽,文字干净,作品充满血肉、空气和气氛。 ——库尔特·图柯尔斯基(德国作家、政论家)
编辑推荐
《婚约:中短篇小说选》采撷的26则中短篇小说均是黑塞作品中的精品,它们体现了作者早中晚不同创作时期的特点和风格,对我们全面了解黑塞以及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名人推荐
黑塞的著作具有浪漫主义的音色,沉思冥想的特点,德意志式多思多虑的幽默,它们同作家个性气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也即与他个人十分独特的欧洲式批判主义的、精神分析的比较忧郁天性互相联系在一起。 ——托马斯·曼(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黑塞始终善于游戏,简直谈不上有什么问题他的自然描写几乎无人堪与匹敌,声调铿锵,色彩绚丽,文字干净,作品充满血肉、空气和气氛。 ——库尔特·图柯尔斯基(德国作家、政论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