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村上春树 页数:116 译者:林少华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人一般都以为村上压根儿没来过中国,其实并非如此。 在这本旅美期间写的、本应专门写美国的随笔集里,村上却不知何故笔锋一转谈起了中国之行。这不,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写着:“六月二十八日乘全日空飞机从成田飞往大连。”此行名义上是为一家杂志做采访,实则主要为他当时正在写的《奇鸟行状录》进行现场考察和取材。不无遗憾的是,因为村上“是个极端的‘中华料理’过敏分子”,向以饮食文化称雄于世的中国(也该他倒霉,他去的不是江南闽南岭南,而偏偏是味道浓烈而又确实油腻的东北)却让他主要靠什么压缩饼干活命。他这样写道:“中国之行本身诚然兴奋至极新鲜至极有趣至极,但惟独饮食确是一场悲剧。在大连吃了日本食物,在哈尔滨吃了比萨饼(去中国吃比萨饼的傻瓜怕是找不出来),在长春吃了俄罗斯风味红甜菜肉汤(嘿嘿,味道不好),在海拉尔半强制性地往胃里塞了一顿名为西餐实则莫名其妙的东西……此外吃的就是粥、酸梅干和自己带去的压缩饼干。自己都觉得自己可怜。得得,何苦跑来这里吃什么压缩食品呢?,怪不得后来他再也不来中国,依我看这至少是一个相当大的原因,尽管他本人出于礼貌避而不谈。 那次中国之行是在一九九四年。九四年已有《挪威的森林》和《舞!舞! 舞!》(当时叫《青春的舞步》)在中国大陆刊行。不过说实话,当时村上在中国还没有大红大紫。记得那时“大款”们也不过拿着砖头般笨重的“大哥大”(手机)套着很粗的金项链骑着摩托车一溜烟往来呼啸,“小资”、“白领”等都市文化精英尚未风生水起——就是说村上式情调还缺乏规模化的接受群体,所以村上的中国之行几乎没引起任何媒体任何群体任何个体的注意,灰溜溜来了灰溜溜走了。我看过他在哈尔滨站候车室里的照片,穿一件圆领衫,手捂一只钻进异物的眼睛,跷起一条腿坐着,一副愁眉苦脸可怜兮兮的样子。若是现在,至少被哈尔滨作协或“村上迷”们请去酒吧很文学地喝威士忌了,坐在榻榻米上美美地来一顿地道的“日本料理”也未可知。 话说回来,这本随笔集毕竟是在美国写的,主要还是写美国。但他很少写美国的大好河山、繁华都市、尖端科技以及人们的购物激情,对这些似乎缺乏足够的兴致,而大多写电影、马拉松、爵士乐、邮购、猫(十六篇中有七篇提到猫),还通过丢车遭遇对美国人口诛笔伐。从警察到保险公司女职员,在村上笔下都成了马虎、拖沓甚至以刁难人家为乐趣的负面角色,惟独对那只其貌不扬的名叫彼得的猫温情脉脉、情有独钟…… 好了,其他的人家村上自己已经在后记交待得清清楚楚,我就不哕嗦了,就此打住。是为不短的“短语”。 林少华 2003年仲秋 于东京
内容概要
本书是村上春树随笔系列之一,共16篇,作于1994年到1995年村上在美国讲学期间。内容可以分为3 类:一是作者旅居美国的经历见闻、喜悦烦恼,如创作、运动、购物、减肥、避暑和失窃(这一篇被采用为《译文》杂志举办的卡西欧杯日语翻译竞赛的原文)、挨骂等,二是关于猫、鸭、章鱼、信天翁等动物的趣谈,三是此间他在世界各地的旅游,包括鲜为人知的中国东北之行。这一时期村上对美国社会冷静、严肃的观察评论,已经写在《终究悲哀的?国语》一书中,本书着重描写他的日常生活,为此,村上有意调换笔调,文字轻松随意,无拘无束,处处体现出他特有的幽默感、观察力和想象力。阳子夫人的照片里有国内读者难得一见的村上形象,尤其珍贵。
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1949- ),日本小说家。曾在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戏剧科就读。1979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听风之歌》问世后,即被搬上了银幕。随后,他的优秀作品《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挪威的森林》等相继发表。他的创作不受传统拘束,构思新奇,行文潇洒自在,而又不流于庸俗浅薄。尤其是在刻画人的孤独无奈方面更有特色,他没有把这种情绪写成负的东西,而是通过内心的心智性操作使之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格调,一种乐在其中的境界,以此来为读者,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模式或生命的体验。
书籍目录
译者短语作为为了不健全的灵魂的体育运动的全程马拉松去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犰狳和尼克松之死吃人的美洲狮和变态电影和作家汤姆·琼斯这个夏天我在中国、蒙古旅行,在千仓旅行减肥,避暑地的猫scumbag,风琴爵士乐的妙趣写小说,开始打壁球,再去佛蒙特邮购种种,好玩的“吃睡玩”猫手表年底这么忙,何苦偷人家的车从雪乡波士顿一路奔向牙 杰克·赖恩的购物,莴苣的价格,猫喜欢的录像带无可救药的塔尼亚,驯猫队,被发现的诗人幸太郎的去向,小猫莎夏的坎坷命运,再次参加波士顿马拉松遭受无端攻击的鸭子,令人怀念的气味,可怕的朗戈里亚仍然活着的幸太郎,信天翁的危险命运,章鱼的赴死之路名叫彼得的猫,地震,时间不停顿地流去后记附录 和安西水丸谈寿司店
章节摘录
马拉松这东西,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当奇异的体验。我甚至觉得人生本身的色彩都会因体验和没体验过马拉松而大不相同。尽管不能说是宗教体验,但其中仍有某种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东西。实际跑四十二公里的途中,难免相当认真地自己问自己:我何苦这么自找苦吃?不是什么好处都没有吗?或者不如说反倒对身体不利(脱趾甲、起水泡、第二天下楼难受)。可是等到好歹冲进终点、喘一口气接过冰凉的罐装啤酒“咕嘟嘟”喝下去进而泡进热水里用别针尖刺破胀鼓鼓的水泡的时候,又开始满怀豪情地心想:下次一定再跑!这到底是什么作用呢?莫非人是时不时怀有潜在的愿望,存心要把自己折磨到极点不成? 其形成原由我不大清楚,反正这种感受是只能在跑完全程马拉松时才能出现的特殊感受。说来奇怪,即使跑半程马拉松也没有如此感受,无非“拼命跑完二十一公里”而已。诚然,半程说辛苦也够辛苦的,但那是跑完时即可整个消失的辛苦。而跑完全程马拉松时,就有无法简单化解的执著的东西在人的(至少我的)心头挥之不去。解释是解释不好,感觉上就好像不久还将遭遇刚刚尝过的痛苦,因而必须相应做一下“善后处理”——“这个还要重复的,这回得重复得好一些才行!”正因如此,前后十二年时间里我才不顾每次都累得气喘吁吁筋疲力尽而不屈不挠坚持跑全程马拉松——当然“善后处理”是一点也没处理好。 或许有人说是自虐,但我认为绝不是仅仅如此,莫如说类似一种好奇心,类似一种力图通过一次次增加次数一点点提高限度来把自己身上潜在的、自己尚不知晓而想一睹为快的东西一把拉到光天化日之下的心情…… 细想之下,这同我平时对长篇小说怀有的心情几乎一模一样。某一天突然动了写长篇小说的念头,于是坐在桌前,数月或数年屏息敛气将精神集中在极限状态,终于写出一部长篇。每次都累得像狠狠拧过的抹布,啊,太累了,累死了!心想再不干那种事了。不料时过不久,再次心血来潮:这回可要大干一场!又死皮赖脸地坐在桌前动笔写长篇。然而无论怎么写无论写多少都仍有凝结物沉甸甸地残留在肚子里。 相比之下,短篇小说就好像十公里赛,再长不过是半程马拉松罢了。不用说,短篇自有短篇的独特作用,自有其相应的文思和愉悦,但缺乏——当然是对我而言——深深触及身体结构本身的那种决定性的致命性质的东西,因而“爱憎参半”的东西也少于长篇。 马拉松跑完后,去终点附近科普利广场里面的波士顿最有名的海鲜餐厅“LEAGAL SEAFOOD”喝蚬肉汤,吃一种惟独新英格兰地区才有的我喜欢吃的海贝。女侍应生看着我手中跑完全程的纪念章夸奖道:“你跑马拉松了?嗬,好有勇气啊!”非我瞎说,被人夸有勇气有生以来差不多是头一次。说实话,我根本没什么勇气。 但不管谁怎么说,有勇气也好没勇气也好,跑完全程马拉松之后吃的足够量的热气腾腾的晚餐,实在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之一。 不管谁怎么说。P10-13
后记
这里收录的文章,从一九九四年春至九五年秋每月刊载在名叫《SINRA》的时髦杂志上。连载期间我一直住在马萨诸塞州剑桥(波士顿旁边),隶属位于邻镇梅德福的塔夫茨大学。在剑桥,我从九三年夏至九五年夏住了两年时间。 此前旅居普林斯顿的生活情况已写成《终究悲哀的外国语》,因此这本书应是其续篇。不过,《终究悲哀的外国语》写得算比较认真(当然是就我来说),意在沉下心来冷静思索旅居国外期间所感受的种种事物,写起来自有其愉悦之处,也有所裨益。而这次我略为换了一下笔调,写得更为轻松,无拘无束。因为当时我正在严肃认真地写长篇小说,随笔之类——这么说或许不太合适,抱歉——就想放松一些随意一些。所以,这本书的感觉应该同《终究悲哀的外国语》有很大差异,但愿您读起来轻轻松松怡然自得。 刚在杂志上刊载时,我就打算以如话家常的插图日记体写下去,连同安西水丸童趣盎然的艺术画和我太太业余水准的快照图片一起发表出来。考虑到单行本读者的口味,这次所选照片同杂志上的多少有所不同。多谢水丸和我的太太。还要感谢杂志的责任编辑松家君、盐泽君,感谢负责杂志连载和整理单行本的“拜领”小姐。从海外发稿连载,虽说现在因传真和电脑发达而比过去方便了,但现实当中还是有许多辛劳的,这点不能忘记。对负责装帧设计的藤本君(别名柳银八)和负责出版的元标寺岛君也要感谢。不过这一来,颇有点像电影的片尾字幕了。 另外,杂志连载时因篇幅所限,文章字数相对少一些;而结集时大加改动,字数也多了。可是回头看起来,虽说不是刻意所致,但关于猫的叙述和图片还是多了些。“旋涡猫”可顺利找到了? 村上春树 一九九六年一月
编辑推荐
《旋涡猫的找法(村上朝日堂日记)》是一本村上春树旅美期间的随笔,大多写美国的电影、马拉松、爵士乐、邮购、猫,还通过丢车遭遇对美国人口诛笔伐。从警察到保险公司女职员,在村上笔下都成了马虎、拖沓甚至以刁难人家为乐趣的负面角色,惟独对那只其貌不扬的名叫彼得的猫温情脉脉、情有独钟……文笔轻松随意,无拘无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