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悲哀的外国语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村上春树  页数:228  译者:林少华  
Tag标签:无  

前言

  门外的村上 (译序) 村上春树认为他写小说就好像打开一扇秘门,独自走进 黑乎乎的门内去观察去体验去鼓鼓捣捣。因此我们通过小说 看到的村上应该说是门内的村上,影影绰绰,扑朔迷离。而 现在这本随笔集,终于让我们看到了门外的村上。而且要看 门外光天化日下的现实中的村上,也只有翻开他的随笔。因为 村上一般不接触出版界以外的媒体,不上电视不上广播不上讲 台,不接受记者采访。这一方面是他“怕见生人”的天性所使 然,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他个人生活的完整性和“匿名性”。 幸好村上除了写小说和搞翻译,还写了不少随笔,也幸 好在随笔中他是个他所欣赏的那种“心不化妆”、“精神上不 化妆”的人,由此使我们得以看到“门外”村上的音容笑貌、 举手投足,看到不同于小说主人公“我”的“我”,看到他与 常人有异而又无异的喜怒哀乐以及人生旅途中的种种际遇。 在这本随笔集《终究悲哀的外国语》中,村上坦言自己 高中时代不怎么用功,一味和女孩厮混、泡酒吧、打麻将, 甚至吸烟,补习了一年才考进早稻田大学文学院的戏剧专 业。考上后还是不太用功,找工作面试时被人一口回绝,气 得他差点儿破口大骂(《“金字塔”景观》)。他自嘲几年大学 生活“惟一的收获”就是谈恋爱得到了现在的夫人阳子(有 人考证说是《挪威的森林》中绿子的原型)。而且他没毕业 就结了婚,婚后东筹西借千辛万苦开了一间酒吧,像“拉车 的马”一样起早贪黑干了七年。每天“一大早就要把一袋子 元葱细细切碎”,因而练就了一手切元葱不流泪的绝活(《远 离卷心菜卷》)。他还详细谈了四十岁以后为保持“男孩”形 象所做的般般努力和由此产生的种种烦恼。他指出“男孩” 形象同年龄无关,但须符合以下三条:(1)穿运动鞋; (2)每月去一次理发店(不是美容室);(3)不一一自我辩 解。他认为第一条自己绝对符合,一年有三百二十天穿运动 鞋。第三条至少可以做到“不使用文字来为自己辩解”。最 伤脑筋的是第二条——“我的头发有点不听话……一旦失手 就非常麻烦。”一次从伦敦一家理发店回来往镜里一看,“怎 么看都不像我的面孔。原本脸长得就无人欣赏,可又给糟蹋 到如此地步……以后我好长时间都没情绪外出,刮胡须时尽 量不打量自己的脸。”(《穿运动鞋去理发店》) 当然,这本随笔集是作者九一年至九三年旅居美国期间 写的,主要篇幅写的是美国,其中有关日本和美国的比较读 来尤其有趣。例如关于钱,村上说日本人总是把个“钱”字 挂在嘴边,动不动就有人说“村上君写畅销书钱大大的有, 花这点儿算什么”(村上心里骂道纯属瞎操心),而在美国除 了迫不得已的场合人们一般不提钱,这种仿佛视钱为陌生物 的“绅士氛围”让他大大舒了口气(《大学村snobbism的兴 亡》)。再如男女平等问题。在美国常有人问村上的夫人做什 么。村上回答说算是当自己的秘书:校阅整理自己的文稿、 接电话、写回信等等。这样的回答若在日本十之八九能得到 理解,而美国妇女听了则满脸困惑,似乎在说——“哼,千 说万说,说到底书皮上写的还不是你一个人的名字!”后来 村上终于明白,原来对方期待的标准答案即美式答案是: “我太太来美国后对流浪汉(homeless)问题发生兴趣每天 在流浪汉供食中心参加服务活动还每星期去两次希伯来语学 习班准备将来把希伯来文学介绍到日本去。”(《关于精力旺 盛的女人们的考察》) 也有对更严肃的问题的理性思考。村上去的是美国东部 名校普林斯顿大学(爱因斯坦曾在此任职)。他发现该大学 教员是个相当特殊的群体:报纸必看《纽约时报》杂志必订 《纽约客》小说必读加西亚·马尔克斯啤酒必喝进口的汽车 必开灰头土脸不显眼的衣服必穿皱皱巴巴半旧不新的。否则 就要被视为异类受到排斥。总之大学是不混同于世俗社会的 自成一统我行我素的城堡,大学教员乃是不为社会潮流所左 右的学究式知识精英,仍不屈不挠地保持着知识人、学者特 有的孤高情怀(snobbism)。而相比之下,日本的大学则更 为平民化、世俗化,大学老师已同“工薪族”接轨,也就是 说知识分子本应有的孤高情怀和使命感在日本已经失落。对 此村上颇感困惑,但最终还是希望“世上也应该在某个地方 保留一两处这种游离于俗世之外的天地”,而不喜欢“将阶 级性的snobbism的残存记忆作为‘柏林墙碎片’式的商品 向大众拆零推销的流通洪流和信息资本。”(《大学村snob bism的兴亡》)此外还有关于日本和美国的价值观、环境保 护、美国的种族歧视、美国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的焦虑不安 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于是我们得以看到村上春树的另一侧 面,看到门外活生生的“村上君”。应该说,这段美国生活 对村上还是有影响的,他的小说开始明显带有社会的投影。 作为书名的《终究悲哀的外国语》是这本随笔集十六篇 中的一篇。这“悲哀”二字,依作者后记中的解释,主要不 是指在美国不得不讲或讲不好外国语即英语的悲哀,而是 “自己如此命中注定似的受困于不具‘自明性’的语言这一状 况本身所含有的某种类似悲哀的东西”。那么回到母国日本讲 日语“悲哀”就没有了么?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纵然使用有 “自明性”的日语也有无法沟通无法自明的时候。“无论置身 何处,我们的某一部分都是异乡人(Stranger),我们迟早都将 在若明若暗的地带被无言的‘自明性’所背叛和抛弃”——我 们的人生之旅将永远背负这“终究悲哀的外国语”。 林少华 2003年东瀛樱花时节 于入间河畔寓所

内容概要

  村上春树随笔系列之一,共16篇,是作家1991-1992年在美国讲学期间写下的散文,内容均为作者在美国的亲身经历见闻,题材丰富,涉及面广,有对美国社会文化现状的描述,有通过具体事件对美国和日本两国文化差异进行的分析,有作者在美国生活的各种趣闻轶事,还有作者对自己少年时代、恋爱结婚、成名前开酒吧谋生以及家庭生活、夫妻关系的回顾等等。《终究悲哀的外国语(新版)》风格一如他的小说,既生动、机智、幽默,又不乏深入的思考,是一本可读性强的有趣小书。

书籍目录

门外的村上(译序)普林斯顿——写在前面禁止带入酸梅干盒饭大学村Snobbism的兴亡美国版“团块世代”在美国跑步在日本跑步斯蒂芬·金与郊外恶梦谁杀死了爵士乐伯克利归来路上黄金分割与丰田·皇冠关于精力旺盛的女人们的考察终究悲哀的外国语穿运动鞋去理发店描绘“卡弗的国家”的罗伯特·阿特曼电影迷宫远离卷心菜卷从布鲁克斯兄弟到POWER BOOK“金字塔”景观再见了普林斯顿《终究悲哀的外国语》后记

章节摘录

  大学村Snobbism的兴亡 在日本的时候原则上我不订报纸那劳什子,但在美国不 知何故竟订了两份。一份是叫《特伦顿时报》的地方报纸, 在新泽西州首府特伦顿发行。普林斯顿到特伦顿开车用不了 二十分钟,所以我住处周边发生的事基本上都给这报纸囊括 了。地方色彩到底也浓,一周有四天头版头条是火灾或交通 事故,无论如何也难以称之为面向知识分子(借用邓·克埃 尔的话即“文化精英”)的报纸。不过,一来可以见到令人 哑然的奇妙事件,二来关于地方琐事的报道方式也甚为有 趣,来此之后我一直爱不释手。看这份报纸,可以多少了解 这一带普通美国人的生活场景,比日本的《朝日》、《读卖》 什么的生动得多,色彩也丰富得多。说实话,我作为“来自 日本住在普林斯顿的小说家”,曾经成为该报第一版头条新 闻。这东西都可以成为头版头条,其他可想而知。普林斯顿 发行的地方报纸有《普林斯顿通讯》,编辑部就在我家前面, 但它未免过于琐碎过于地方性了,所以没订。但说实话,我 也被这家报纸采访过。 除了《特伦顿时报》,我另外订的一份就是有名的《纽 约时报》。不过,每天每日看《NY时报》难免有点儿累, 我就只订周末即只订周六周目两天的。这项制度十分方便, 每到周末就有厚厚一叠周日版活像丢小孩儿似的“通”一声 丢在门前。上面有书评、电视节目预告、娱乐及美术指南等 等,不一而足。认真读要花半天工夫。《NY时报》诚然是 提供堪可信赖的信息的优秀报纸,但对于不专搞政治和经济 的人来说,光靠周末版信息量也基本够用了,不够部分可以 通过《新闻周刊》和《时代》紧密跟踪。一般说来——仅仅 是我个人意见——每天都看《NY时报》这种郑重其事的报 纸的话实在叫人腰酸背痛。 然而据我所知,普林斯顿大学方面的人士全部天天订 《NY时报》,没有人订《特伦顿时报》。我说我订了,他们 全都做出不无愕然的奇妙表情。进一步说没订《NY时报》, 他们的表情愈发奇妙。于是赶紧转换话题。看来,订阅地方 报纸在普林斯顿大学村(这说法再合适不过了)不像是怎么 值得欣赏的行为。尤其是只订《NY时报》周末版而每天看 《特伦顿时报》之类,在这里更被视为相当不可思议的生活 态度。说得极端些,作为姿态就不Correct(正确)。 与此相似的情形——离开报纸扯得远点——也表现在啤 酒上。普林斯顿大学人士似乎十之八九喜欢喝进口啤酒。喜 力、健力士、贝克——喝这些牌子才算是correct。美国啤 酒里边若喝波士顿的“Samuel Adams”、旧金山的“Anchor Steam”之类,因为不是很一般的牌子,尚属情有可原,毕 竟波士顿和旧金山是多少有些格调的地方。学生们常喝的是 “Rolling Los”,便宜而不无考究的意味。听说过去东海岸 Kvass(克瓦斯)比较难买到,是“Correct”的,而最近这 边也很容易到手了,身价似乎随之一落千丈。日本啤酒作为 存在是少数派,当然是Correct的,但实际喝的人寥寥无几。 但不管怎样,喝这类啤酒不至于有问题。 可是,倘若喝什么Budweiser(百威)、Mille(米勒)、 Michelab、Shrech,似乎很多时候人们就要露出诧异的神 色。我也不大喜欢甜津津的美国啤酒,总的说来更中意欧洲 风味,但也时常破例喝Bud干啤。觉得它干得不够劲儿的时 候未尝没有,不过客观说来啤酒相当够味儿,跟寿司也算配 合得来,连着喝也不易喝厌,何况价格便宜,六罐才五百日 元,不坏。不料与一位教授聊天、当中随口说道“美国啤酒当 中我较为喜欢Bud干啤,时常喝”,对方便摇头做出不胜悲 哀的样子:“我也是密尔沃基出生,承蒙夸奖美国啤酒自是 欢喜。不过么……”往下就含糊其辞了。 总而言之,Bud和Miller这些在电视上吵吵嚷嚷做广告 的啤酒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而作为大学人士、学究之 徒,则必须喝或最好喝更高雅更讲究文人情趣(intellectu al)的啤酒。如此这般,从报纸到啤酒牌子,何为Cotrect 何为不Correct,在这里都有相当明确的区分。 我想日本的大学社会多少也有这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但 大概还不至于存在如此泾渭分明的制度性倾向。我对于日本 大学人士的生活固然所知无多,但印象中“大学人士必须如 此”之类的规范要比美国模糊。就算有喜欢看《东京体育》 喜欢职业摔跤喜欢电视里的男女配对节目喜欢烧酒以至非演 歌不听的教授,大概也不会成为问题,也许有人会觉得有 点反常,但周围人不至于因此皱起眉头,也不至于影响晋升 或社会地位受到威胁。“那个人没有大学老师架子,蛮有人 情味儿”——甚至有可能得此评价而受到欢迎。在这个意义 上,或许可以说日本的大学更为平民化,日本的大学老师更 接近“工薪族”。而在这个国家(至少在东部有名的大学), 如果有哪位老师喜欢Budweiser啤酒、是里根迷、通读了斯 蒂芬‘金、每来客人就把肯尼·罗杰斯的唱片放上去——没 有实例只是想象——那么周围势必没人搭理他。没人搭理即 意味着没人请他作客也没人上他家作客,亦即被排挤出大学 社交圈。而这样一来,现实的情况就是他就很难在大学生存 下去,除非有作为学者的绝尘而去的业绩。以这一角度观 之,我觉得美国这个国家比日本远为讲究阶级和身份。 “这就是说,美国的大学人士在社会上乃是孤立的存 在。”一个美国人告诉我,“他们的存在非常特殊。大学是与 一般世俗社会截然不同的世界。不妨说,好比大海中的孤 岛。唯其如此,他们才必须确立只适用于自身的规则那样的 东西来保护自己。如果有人破坏这个规则,那样的人必然多 少受到排斥。”他说的是否百分之百正确我无从知晓,但我 认为的确有这样的成分。 所以,电影方面喜欢欧洲电影和实验性电影,音乐喜欢 古典或知识性的爵士。车也似乎以不显眼为Correct,闪闪 发光的新车在校园停车场几乎见不到。衣服以尽量不显新为 上。我猜想他们做了新衣服恐怕先在家穿一个月,天天都 穿,等多少变形了才穿去学校。英语有句话说是“Keep a low profile”,大意为“什么事都要低姿态”。普林斯顿的生 活恰恰如此。八十年代的闪闪发光主义并未波及大学。 总之有诸多清规戒律。一开始我稀里糊涂,而在大学校 园生活久了,这种微妙之处便渐渐了然于心,这个Correct 那个incorrect(不正确)也明白了十之八九。 来这所大学之前我不清楚此类名堂,家里家外都美滋滋 地喝着Bud干啤,近来则在家里偷偷喝了,出门尽可能喝 Guinness(吉尼斯黑啤)和喜力什么的。家里为了招待来客, 冰箱里总是贮备非美国啤酒。看来当知识分子也真够折腾人 的——不是跟你开玩笑。 P22-28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
  •   真的很不错。。
  •   送货速度也很快!一定要看的好书!
  •   这一系列就缺这本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