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斯 页数:114 字数:30000 译者:陈景亮
Tag标签:无
前言
这个剧本,与亨利·科尔比和约丝米纳·夏斯乃所拍摄的影片有所不同。 一方面,亨利·科尔比和约丝米纳·夏斯乃在我们的剧本里加进了一些东西。 另一方面,我们的剧本所包括的一些场景他们并没有拍摄。 我们尽力尊重影片导演所增添的大部分东西,只在增添的东西与剧本的深刻含意发生矛盾时才例外。比如:晚饭前,流浪人把所剪的一张画片作为礼物送给黛蕾丝·朗格洛瓦,这一场景在我们的剧本里消失了踪影。 与此相反,我们决定把导演和我们之间甚至已达成协议不拍入影片的大部分场景,也发表出来。我们认为,出版这个以我们的写法为主的电影剧本,是合法的。 玛格丽特·杜拉斯 热拉尔·雅尔洛
内容概要
大家都在看着。在黛蕾丝和流浪人之间的闲人当中,有人接替黛蕾丝叫喊。但他没有听见近乎发狂的妻子的喊声。在位“顾客”与他擦肩而过,回头叫他。 阿拜尔·朗格洛瓦转身,在沉沉黑夜里,他缓慢地、异常缓慢地举起双手,就像一个被判处死刑的人。 人们停止叫喊。黛蕾丝沉默了。阿拜尔·朗格洛瓦仍然举着双手,他完全僵住了,像等候枪决一样,他在等候。 由于他所等待的枪决并未发生,他是否又产生了希望呢? 突然,他拼命地朝塞纳河边逃去。一些旁观者去追他。黛蕾丝立在原地未动。远处传来汽车刹车声,是末班车吗?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十八岁后回法国定居。她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情人》(1984年)获得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章节摘录
影片开始: 宽银幕当中,出现一个男人宽大的背部,两边是耀眼的曙光和塞纳河沿岸的景色。银幕上的那个人费劲地唱着《黎明的曙光》,这是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阿尔玛维瓦伯爵所唱的一首咏叹调。 我们长久地跟随着他。他身穿一件旧大衣:银幕上出现的是他的上半身。 突然,男人的背影消失了。 画面呈现相反的景象:一片灿烂的曙光占据整个银幕。仅仅在这片光华的中心: “一个与时代和世界都远离的男人,迷失路津。 “他像发丝一样纤细,又像曙光一样开阔。”(雷蒙·格诺) 我们从很远很远的地方,看见他纤细的身影。歌声渐渐减弱到勉强可辨的地步。[男人的身影也是一样。]而后,我们只听得到微弱的歌声。[再也无法辨认远远的黑点竟是个人了。在这片“没有”景物只有光芒的场面中,人影纤细至极。] 人影纤细乃尔,终于被光芒融没。就在这郊外的茫茫天空中,三架低空飞行的喷气式飞机,发出轰隆隆的巨大声响。 这三架飞机拖着三色旗,说明这天是七月十四日。 飞机飞临星形广场。 [飞机向星形广场飞去,飞到香榭丽舍大街中心(并从左岸掠过桥至右岸,向巴蒂涅勒和蒙马特尔下滑,旋又沿着巴士底狱广场的南北轴线往上飞,从共和广场飞向协和广场),在那儿,巴黎市的人流已汇成一片人海;人流还秩序井然地向那里涌去,他们在走向检阅的地点。] 游行已经开始。首先是军事检阅:一辆坦克的宽大履带轧过柔软的沥青路面,像轧过一块黄油似的。 检阅在飞机声、摩托声和军号声中进行。这时摄影机对准这支游行队伍中最有代表性的镇压力量:共和保安部队。当然还有伞兵。仅仅几秒钟,画面上出现的已不是一支愉快而光荣的军队,而是从事压迫和屠杀的恐怖的队伍(与希特勒军队的游行队伍相似)。 一束巨大的火箭似的焰火划破了黑沉沉的夜空。 火花坠下,飘散在普托桥上黑压压的人群里。 [现在,我们看见一堵巨大的墙——普托教堂的墙。黑色的墙上写着下面这句话:“那年夏天,一个含义不明的故事发生在巴黎的近郊。”] 镜头推向普托教堂。黎明前的微曦笼罩着教堂的钟楼。 字幕在一辆重型卡车的隆隆巨响中结束。卡车的轮子轧过失落在岸边的一个玫瑰花环。 与卡车相反,洒水车沙沙地擦地而来,它喷湿了花环、纸帽、零落的花朵。 就在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地方(在面对一家窗扉紧闭的咖啡馆的普托老教堂前的空地上),我们矛见阳光从教堂后面迅速地升起,升到了教堂的上面。 [不久,已到正午时分,不再有一点阴影了(起初,有一大片阴影)。] 天气很热。炎热中,河岸上蒸腾出颤颤的气流,使周围的烟柱微微跳动。一辆重型卡车开了过来。 卡车向左拐,向教堂前的空地驶来,经过咖啡馆对面一家木工厂的栅栏。 一些工人从厂里出来。 卡车在教堂前停下。车门开,一个男人从车内跳下。 他叫皮埃尔,三十五岁光景,脸上的神色说明他昨晚没有睡足,他一定连续行驶了十三四个小时。他从瓦讷来。不久,我们就发现他的卡车牌照上写有“莫尔比昂”的字样。 皮埃尔跳下地。 他显然到这儿来已成了习惯:在这尘土满地的小地方,他慢慢走着,碰上当地的居民,就打招呼致意。 他向咖啡馆走去。 这是“阿拜尔·朗格洛瓦咖啡馆”。我们从侧面看见这几个字刻在正门的玻璃上。 女老板看着屋外。当皮埃尔穿过马路向她走来时,她向他微笑。 皮埃尔站到吧台前面。仅从他俩相遇的目光,便可看出吧台后面的女人一定是这男子的情人。 正在招待顾客的年轻的女招待员向刚进来的人招呼说:“您好,皮埃尔先生。” 皮埃尔回答说:“您好。”其他顾客也一一向他致意。 女老板还顾不上去招待皮埃尔。反正,从她与顾客交换笑容的谨慎神态看,她不是一个爱张扬的女人。 这位咖啡馆的女老板叫黛蕾丝,三十八岁,漂亮而妩媚。 她举止谨慎,然而为了讨好顾客,她也打扮得很讲究;但恰如其分,从不超出商业活动的范围。 帮她经营买卖的年轻姑娘叫玛尔梯纳。 镜头有意表现这个郊外的咖啡馆在夏天早晨和中午平凡的营业情景。 皮埃尔伏在吧台末端的一个角上。黛蕾丝在招待他。 这次他们很爽朗地笑了。 晚上七点,我们再次见到朗格洛瓦咖啡馆。 皮埃尔坐在一张桌子旁。 玛尔梯纳在招待顾客。 “黛蕾丝太太,不去度假吗?”其中一人问道。 黛蕾丝沉入遐思,她随口说道: “真的,过几天这儿倒是没什么人了。” 同一天晚上,已经很晚了,黛蕾丝在卧室里同皮埃尔又提到度假的事。 “我倒真可以到晓里欧去走一趟,个把礼拜,十来天……真的,我也许要上那里去走一趟,个把礼拜吧,”黛蕾丝说。 “我可以带你去,下星期二,十五号那天我还要路过这里,”皮埃尔说。 “真的,如果你的车去晓里欧的话,我倒可以去一趟。这样,个把礼拜就行了。因为,到了晓里欧,我总得住上一两天,也许更久些。那里的河岸,学校后面的大沼泽,总教我触景生情。待上几天之后,那股劲儿就过去了,我又急着要回这儿来了。哎呀……” 黛蕾丝又说:“接下来,我可能到尼斯去。” 她像一个获得满足的孩子,情不自禁地笑了。 “因为,再回到这儿……就算度完假了……” 她说这话时显得很妩媚。 ……
编辑推荐
新浪潮电影导演亨利·科尔比首部执导作品 一九六0年法国路易·德吕克电影奖 一九六一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一九六五年日本《电影旬报》最佳外语片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