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洗脸盆吃羊肉饭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日] 石田裕辅  页数:300  译者:刘惠卿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我在启程前拔了三颗智齿,倒不是牙齿有毛病,而是为了以防万一。剩下那颗智齿还没从牙龈里冒出来,就让它维持原状了。牙医也说:“这颗还不要紧啦!”我想,大概再过三年也没问题吧。三年,再怎么估算,骑自行车纵贯、横越所有大陆,至少都得花这么多时间。不走完所有的大陆,我不打算回日本。我可不想在路上受蛀牙折磨,因为吃不下饭,就无法再往前走。骑自行车旅行,进食就成了需要特别关注的事了。因为我比平常更清楚感受到食物化为热力和能量,再转化为动力的物理过程。还有一种更清楚明显的变化: 我变成了大胃王,胃袋宛若无底洞。我会骑自行车远行,一开始是为了鲑鱼,一种溪流中的鱼种。在我的故乡和歌山,鲑鱼只栖息在极为偏僻的深山里。中学时代我为了钓这种鱼,常和朋友骑自行车,载着钓竿,从半夜开始骑,骑了才知道自己一天内可以骑将近一百公里。我也曾试着骑自行车环游和歌山县一周,五天就骑完了。每天不断变换的景色,以及和人们邂逅,都让我觉得痛快不已。我在大学时成功环游了日本一周,之后就自然而然以环游世界为目标。当了三年又三个月的上班族,存够资金后,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提出辞呈。我确信,只要完成这趟旅程,这一辈子,我也就满足了。用全身来感受世界的辽阔,应该没有比这更奢侈的事了吧。那是我第二次出国,第一次是四年前到新西兰骑车,当作环游世界的前哨战。那趟旅程中,特别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并非如梦似幻的湖泊,也不是高耸的群山,更不是粉蜡笔画般的街景,而是抵达新西兰时最初吃到的汉堡滋味。巨大的圆面包,怎么说都有日本的两倍大,大口咬下,里头满满都是卷心菜细丝,让我有点意外。汉堡本身和日本也有些不同,有股淡淡的羊肉味。那时候,我有种不可思议的感动。不管是在基督城的机场降落,或眺望流逝的街景,总觉得自己恍恍惚惚,好像在做梦。当我吃到那巨大的汉堡时,才真实感受到自己身在异国。或许,视觉远比我们想象更不可靠,非得动员所有味觉、嗅觉和触觉,才能一窥那片土地的全貌吧。这是一段紧贴着大地的旅程。我想要用全身呼吸,流下汗水,让自己融入当地,和当地人在同样的地方吃同样的东西,闻同样的味道,过同样的生活,然后把这一切刻进体内。这世上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食物,又有什么样的味道呢?我想用皮肤、鼻子、舌头和胃袋好好吸收,让世界在自己心中开展。毕竟,我现在不但瘦得干瘪,还饿得不得了!

内容概要

  《用洗脸盆吃羊肉饭:环游世界九万五千公里的自行车美食之旅》讲述了这世上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食物,又有什么样的味道呢?我想用皮肤、鼻子、舌头和胃袋好好吸收,让世界在自己心中展开。每一道食物,都是一场相遇。阿拉斯加的帝王鲑和非洲桑吉巴岛的生猛海胆,何者最奢华?雨中从小丘上送下来热乎乎的现烤面包,与玻利维亚沙漠中救命的洋甘菊茶,哪个更能安慰旅人?在荒凉的世界尽头,老爷爷默默打磨着椅子,等待不知会不会出现的访客;法国豪门招待客人的晚宴,竟是麦当劳的汉堡套餐。  七年半的环球之旅,石田秉持着最朴素的单车骑士精神:能钓鱼就不上超市,能吃路边摊就不进餐馆,一有美食就勇敢赴约,即便上吐下泻也在所不辞。  这是一段紧贴大地的旅程。他要用全身呼吸,流下汗水,让自己融入当地;和当地人在同样的地方吃同样的食物,闻同样的味道,过同样的生活,然后把这一切刻进体内。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石田裕辅 译者:刘惠卿石田裕辅(Yusuke Ishida),1969年出生。高中一年级骑自行车环游和歌山县一周后,开始憧憬旅行。高中二年级达成“环游近畿一周”;大学时休学一年,完成“环游日本一周”。1995年辞去食品制造企业的工作,踏上环遊世界之旅。在旅途各地写下老套的歌词,画了风景和人物的素描,并且自我陶醉着。

书籍目录

第一章北美洲——酷寒中的柳橙 01五彩缤纷的蛋糕(阿拉斯加) 02珍妮特的豌豆汤(美国) 03柳橙的甜美(美国) 04塔可卷饼与花生米(墨西哥) 05会变魔术的棒冰(墨西哥) 06“Horchata”与“Torta”(墨西哥) 07吓死人的甜面包(墨西哥) 08食物中毒(墨西哥) 09异乡的中国餐厅(伯利兹) 10山村的炸薯条(危地马拉) 第二章南美洲——世界尽头的大餐 11香蕉林中(厄瓜多尔) 12夜行巴士的盒饭(秘鲁) 13西海民宿的日本料理(秘鲁) 14蔬菜汤和安第斯山上的食堂(秘鲁) 15救命的洋甘菊茶(玻利维亚) 16雨中的手工面包(智利) 17汤姆的意式面饺(智利) 18世界尽头的午餐(智利) 19火地岛的鳟鱼(阿根廷) 20手酿葡萄酒(阿根廷) 21蜜蜂教我的事(阿根廷) 22马黛茶与酱汤(阿根廷) 23烤肉配红酒(阿根廷) 第三章欧洲——各国美食 24炒蛋和青葱蛋卷(丹麦) 25马鲛鱼搭讪术(挪威) 26森林中的蓝莓(芬兰) 27泰瑞莎的匈牙利炖牛肉(匈牙利) 28意想不到的主食(捷克) 29圣诞晚餐与巧克力(比利时) 30伦敦的盒饭店(英国) 31美食之国(法国) 32奶酪与美酒(法国) 33酒吧的餐前小吃(西班牙) 第四章非洲——羊肉的口感 34乳汁与茶水(毛里塔尼亚) 35酱汁拌饭(塞内加尔) 36山羊与水(肯尼亚) 37边境的甜甜圈(肯尼亚) 38巴士始发站的餐馆(马里) 39桑吉巴岛的海胆盖饭(坦桑尼亚) 40斑马的滋味(肯尼亚) 41肯尼亚的餐馆(肯尼亚) 42玉米面团(马拉维) 43村里的茶店(马拉维) 44鸵鸟蛋(纳米比亚) 45面包与女孩(纳米比亚) 46手工司康饼(南非) 47钓金枪鱼船的船员们(南非) 第五章亚洲——怀念的滋味 48那不勒斯的比萨(意大利) 49酸奶王国(保加利亚) 50填饭(土耳其) 51中东大饼和山羊酸奶(叙利亚) 52冰淇淋麻糬(叙利亚) 53斋月的伊夫塔(埃及) 54法拉菲(以色列) 55羊肉串米饭(伊朗) 56味觉的乡愁(土库曼斯坦) 57麻辣豆腐(中国) 58丝绸之路上的西瓜(中国) 59白糖番茄(中国) 60老爷爷的蛋包饭(巴基斯坦) 61香蕉与恰巴提(印度) 62朱迪的咖喱(印度) 63虫子的滋味(泰国) 64食品摊上的布丁(越南) 65怪鱼汤(中国) 66石斑鱼(中国香港) 67面皮(中国) 68暴风地带的晚餐(中国) 69沙漠中的哈密瓜(中国) 70大陆上的最后晚餐(中国) 71盒饭的配菜(韩国) 72鲷鱼烧与章鱼烧(韩国) 73日本的味道(日本)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北美洲——酷寒中的柳橙01五彩缤纷的蛋糕(阿拉斯加)这里的胡萝卜看来都像快磨秃的铅笔,表皮不但没光泽,还沾满泥巴。我闷闷不乐地伸手,想拿起最粗的那根,才刚碰到,就吓了一跳。“这什么啊……”软趴趴的,简直像香菇!再摸摸其他胡萝卜,看来倒没烂掉,只是每一根都软绵绵的,好像已经枯萎了。旁边还有十个左右的洋葱排排站,不但小,形状还歪七扭八。店里只有这两种蔬菜,住在这里的人到底平常都做些什么菜吃啊?我拿起一颗洋葱,触感就像熟透的柿子,软软烂烂的。“……”寒意从脚底蹿了上来——我来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啦!从阿拉斯加的门户——安克雷奇出发的第三天。一路上全无城镇和人群的踪影,幽暗的森林吞没了道路。就算我不停踩着踏板,景色也没什么太大变化,道路两旁尽是绵延不绝的针叶树。我每次听到森林里传来什么东西的沙沙声,就会按响车铃,瞪大眼睛东张西望,感觉像是随时都会有大熊蹿出来。花了半天工夫,好不容易来到一处村落。说是村落,其实不过是一家加油站,再加上几栋民宅罢了,换言之,就是司机加油的补给站。这一带的城镇都是这样。加油站设有食品小卖部,却没什么好货色。蔬菜只有又小又软的胡萝卜和洋葱,有时还会有快枯干的马铃薯。吐司是冷冻食品,解冻后再拿来卖,袋子里都是水珠,一看生产日期,多半过期一个月。我走在昏暗的店内,在某个角落停下脚步,卖场里堆着看来很像狗食的东西,有红、黄、橙、紫等夸张的颜色,塞满透明塑料袋,不论颜色或形状,都和“甩炮”一模一样。读了袋子上的说明,似乎是“早餐谷片”,我觉得有点好笑,这种东西,会有人觉得好吃吗?为了让自己开心一点,我还是拿了一包放进购物篮里。走出店家,一坐上门前的长椅,我立刻把谷片倒进锅里,淋上牛奶吃吃看。嘴里传来湿黏黏的口感,接着有股化学香气蹿上鼻头,像是“肉桂水”一种饮料水,肉桂味,颜色鲜艳。——译者,甜味也仿佛会一直粘在牙齿上。虽然是以半开玩笑的心情买下,我却担心能不能吃完这一袋。我又继续踩着自行车踏板,转眼间,世界又被幽暗的森林包围,人群的气息也消失了。“呼!”全身隐隐作痛,这是上班时完全没锻炼体魄的惩罚,得再忍耐些时间,身体才会适应。我看了一眼自行车,两天半才骑了200公里多点。我一直凝视着计数器,长度又多了一公里,然后两公里……三公里……“呼啊啊啊……”想到这事不知道还要重复几年,我不由得悚然一惊。虽然是自己起的头,又想找别人出气了。低头踩了一会儿车,眼前突然明亮起来,抬头一看,前头有座桥,淙淙水声传来。最后来到一条澄澈的小河,岸边是广大的露营区。我在桥上停下车,朝河里张望,清澈的河水里散落着许多像树干的东西。“!”竟然是鱼!放眼望去,都是红色背脊的鱼,长度似乎超过一米,大约二十到三十条,摇着尾鳍,悠然游动着。那优雅的模样让我一时看痴了。跑到露营区的办公室一问,柜台大叔得意洋洋地告诉我: “那是帝王鲑喔!”难怪体积那么大,我看到出租钓竿在房间角落排排站。看看时钟,现在是下午三点,我有点犹豫。要停下脚步,似乎还嫌太早。打从在日本启程前,我就已有点着急,因为那时已是七月下旬,若不早日穿过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南下,就有可能遭大雪封路,动弹不得。动身至今才不过三天,可不是偷懒的时候。我透过办公室的窗子凝视河流,午后阳光照得水面闪闪发光,水流潺潺,在我耳朵深处回荡,帝王鲑开始成群结队在眼前悠悠游过。“……就今日一天,只一天!”我连忙搭起帐篷,借了钓竿,直奔河岸。日头已西斜。我拿鲑鱼卵当钓饵,往水里一扔,就躺在河岸边仰望近乎透明的高高天空。风声挟着河流的气息抚过脸颊。听说溯流而上的鲑鱼不会吃饵,的确没什么鱼上钩,传闻大概是真的了。不过,鲑鱼这股游过数百、数千公里的活力,到底是打哪来的呢……森林的影子覆盖河岸空地,凉意立即袭上肌肤。走过去一看,办公室隔壁的餐厅早就关门了,我不想自炊,就坐在露台的长桌边啃吐司。一个月前生产的吐司,刚抹上奶油花生酱,就干巴巴地碎掉了。对面的位子坐着四个人,是一家人吧?像是爸爸的绅士用简单的英文慢慢问我:“你要去哪里呀?”看来是发现我停在帐篷前的自行车了。我老实说“要环游世界”,看到四人表情一亮,又慌慌张张补上一句: “啊,不过我才刚出发啦!”他们便露出半带苦笑的表情。这家人似乎是利用暑假从华盛顿州开着露营车旅行。两个孩子都还是小学生,聪慧的小脸充满好奇,一直盯着我不放。妈妈切蛋糕给大家吃,也分我一份。我忍不住呆呆望着,真是五彩缤纷啊!整块蛋糕洒上大量颜色鲜艳的砂糖粒,简直像小孩子画的烟火,让我想起早上买的谷片,突然觉得好笑起来。吃了一口,果不其然,甜得让人受不了。他们一脸满足,大口大口不停吃着,所以我也不能不吃完,只得自暴自弃地把蛋糕塞进嘴里。孩子们看着我,依旧满脸微笑,和他们四目交会时,我也挤出笑脸。哥哥好像早就在等我这么做,开口道: “你有装水的保特瓶吗?我帮你放进露营车的冰箱吧!”小小年纪,语气竟然这么沉稳懂事。我起身说“我马上去拿”,回头望了帐篷一眼,忍不住深吸一口气。针叶树林的剪影上空一片鲜红,宛如火烧。河面灿然发光,好像撒上一层金沙,亮晶晶地闪烁着。02珍妮特的豌豆汤(美国)珍妮特把深绿色的汤端上桌,说了声: “Bon appetite!”我没听清楚,她大概是看我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笑着说:“bon appetite是法文,在餐前说的,和enjoy you meal是一样的意思啦!虽然是法文,现在美国人平常也会用。”原来如此,还是“Bon appetite”比较简单,发音也好听多了。她又接着说:“这是豌豆汤。”拿汤匙一捞,这汤相当浓稠。我舀了一匙凑近嘴边,闻到烂熟堆肥的气味,接着战战兢兢放进嘴里——“!”我凝视餐桌上的汤,把汤匙伸进汤碗里,测量汤的深度,似乎不少。我边搅拌这黏糊糊的液体,边思考要怎样才能全部喝完。转头望向隔壁的布鲁斯,这位世故的白发绅士正面无表情啜着汤。我在阿拉斯加的迪纳利国家公园遇见布鲁斯。那时我正在询问处的露台躲雨,他下车跑过来,大概是看到我载满行李的自行车而觉得很厉害吧。“要是经过西雅图,一定要顺道来我家玩!”他说完,给了我一张写上地址的便条,用力握握手,又跑开了。穿越阿拉斯加,骑过加拿大,来到西雅图,这时已过了三个月。布鲁斯站在门口,张开双手迎接我,拍拍我的肩膀:“你总算来了!”说着,像三个月前那样用力握紧我的手。他领着我走进客厅,一阵掌声传来,原来有将近十个人满脸微笑地拍手。暖炉上方的墙壁还贴着大字报,写上“Welcome Yusuke”(欢迎裕辅)。布鲁斯看着我,似乎在说“怎么样?”宛如少年的容颜堆满了笑意。第一章北美洲——酷寒中的柳橙00布鲁斯今年六十六岁,退休后便骑着自行车或开露营车旅行世界各地,双眼充满活力,一点都不像过了耳顺之年。他以前是工程师,在地下室有自己的工作间,不但在里头组装自行车、修理汽车引擎,还会做衣柜。他说: “裕辅,你不赶时间吧,我还得帮你保养自行车!”太太珍妮特也接话说: “来,这是你的睡衣。”然后,她绽开笑脸,把刚洗好的睡衣和毛巾往我胸口一塞。隔天,布鲁斯把我的自行车牵到工作间拆开,抹掉传动器的润滑油,重新上油,还拆下链条,用汽油仔细清洗,每项都是大费周章的工作。而他对我的照顾还不只这些,他说: “货架这么小,行李会掉下来的吧?”他花了许多功夫,在货架上安装了一块木板,然后看看完成的货架,再把木板四角都用砂纸磨圆,应该是怕我受伤吧?伸手一摸,触感光滑平顺。布鲁斯甚至还把我借住在他们家的情况拍成录像带,寄给我在日本的双亲。我真不知该怎么报答他,只能不停道谢。布鲁斯非常注重细节,相形之下,珍妮特便是相当豪爽的女性了,在烹饪上更是如此。虽然不能一竿子打翻所有美国人,但大部分美国人都不讲究“吃”。珍妮特似乎也没有花工夫做菜、享受餐点的观念。她的生活步调就是: 噼里啪啦做好饭菜,稀里呼噜吃完,把餐具一股脑扔进洗碗机,大功告成,可以看电视了!每餐的菜色也大同小异,有时是炒火腿或香肠,或把冷冻食品当作一道菜,再配上沙拉和面包,就这样。豌豆汤是在第三天晚上上桌的。就算我对两人充满感激,面对黏糊糊的口感、堆肥般的气味,还是有点难以下咽。绝不是因为汤难喝,美味与否完全出于个人主观,因为不合自己口味就质疑对方舌头有问题是不对的!只是,我不免惊讶,依民族不同,味觉上的差异居然这么大啊……才喝了一半,我就完全停下动作。正无计可施时,朝隔壁一望,布鲁斯的神色也变了,他露出复杂的表情,和我一样拿着汤匙,不知所措地搅拌着。

后记

澳洲被我保留到“下次机会”。即使如此,这旅程我原以为三年到三年半即可完成,走完后才发现已花去七年半。想要推托是由于世界远比我想象辽阔,但倒也不是如此,其实是我比自己意识到的还要懒散。包括本书,我共有三部作品,从各个角度描写这趟旅程。第一本《不去会死!》描写旅程的魄力。第二本《最危险的厕所与最美的星空》,随意抽取个人独断认定的“世界第一”,以之为主题。本书则从食物切入,沿着旅程的时间和路线,再次描写在第一本书中没有提到的气氛、气味及味道等细节,以刻画整段旅程。不用说,本书重心并不是在介绍世界各地的饮食生活或各种餐点,更不是所谓的美食书。我斟酌字句,希望能将读者带进我的场景,一起品尝美味,笼罩在同样的气味中,得到与我走过相同行程的感受。由二五年元旦到年末除夕,我以“世界食纪行”为题,在《日本农业新闻》连载饮食游记。当报社向我征询这次企划的意见时,我没想太多就答应了,自以为是地认定应该是写周日增刊或每月一回的连载。等责任编辑跟我联络说“正式决定了”,我一打听细节,才晓得是每天连载,得一连写上半年,共计一百五十一篇。我在心里呐喊,怎么不早说啊!简直快急死了,只讲吃吃喝喝,能写得出那么多篇文章来吗?不过,当我重新翻阅旅行日记,循序追回记忆时,就冒出许多想写的题材,连自己也大吃一惊。要写一百五十一篇,结果现在却得烦恼究竟要删除哪些内容,我也重新体认到“饮食”果然是旅行不可或缺的要素啊!入口后我初次感受到,食物是当地的水、土壤与空气的结晶,更蕴含地方文化。当我踏上旅程,餐馆仿佛成了新世界的入口,不但能遇见从未尝过的新口味,更是穿越国界后最早与当地人交流的地方。常常有人请我吃饭,他们的笑脸总是让我看得入迷。或许,借由“饮食”来记述一段旅程,本就再自然不过。我一面作如是想,一面每天努力毫不间断地写稿(承蒙众多读者支持,我又继续连载了半年)。本书是以连载的原稿为底本,全盘改写为单行本。在提笔写稿前,我实验性地规定自己: 在表现口味时,禁止使用“美味可口”、“好吃”或“难吃”等词语,这么一来,应该能更深入表现,而不仅止于呈现表面的滋味吧。我的坚持的确有点刻意唱反调,能否能达成一点效果,就交由各位读者来判断了。对作者来说,能够这样尝试的确相当有意思。当然行文上还是会觉得有所局限,百般苦恼后,仍选择了其他容易表现的字句,在对话中也会用“好吃”一词,这是实际上讲话时会用上的,本来就没办法改。这次能轻松圆满地完成出书工作,同样承蒙编辑大森隆先生、设计师太田龙郎先生的照顾,更要衷心感谢每一位相关人士的协助,谢谢大家!二六年秋 石田裕辅

编辑推荐

《用洗脸盆吃羊肉饭:环游世界九万五千公里的自行车美食之旅》是《不去会死:环游世界九万五千公里的自行车单骑之旅》续集!尽现旅途中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与风土人情。前篇《不去会死:环游世界九万五千公里的自行车单骑之旅》为豆瓣十大旅行类图书第一名。《不去会死:环游世界九万五千公里的自行车单骑之旅》出版后迅速登上非小说类作品最受关注第一位,并保持首位位置超过三个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洗脸盆吃羊肉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1条)

 
 

  •   只是把提到食物的几篇日记攒在一起,有的不免有生拉硬拽之嫌。文字就像其中一篇提到的长颈鹿肉一样“淡而无味”,充满了日本人式的联想和无趣的幽默。翻译也够水平,就是把日文对照译成汉字,比翻译软件高明点儿。
  •   装订还可以,但不算是珍藏的标准吧应该。内容,感觉比起小鹏的“背包”,没有什么实质内容,无非是在北京各大餐馆可以吃到的地方美食,或者说是距离自己太远,所以不是很喜欢,三个小时看完了这本书。没有记住的点。
  •   在网上无意间找到了这个网址,恩 ,过了一天,书就送过来了!!!真的太棒了!!!!!!
  •   我很喜欢这个标题,于是呼,就买下了这本书。怎么评价这本书好呢,写的有点泛泛的感觉吧。不过也算作者的真实体验。不过我觉得如果他能把里面的食物名称写正确最好,完美。
  •   也许是文化的差异吧,写作水平一般,不能吸引读者。
  •   内容还可以,是一个日本人骑自行车环游世界的游记。但翻译得不太好,比如,中国篇里有一道菜是番茄白糖,这应当翻译成更恰当糖拌西红柿。毕竟是翻译过来要给中国人看的,应当适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啊!明显感觉译者不够用心。而且,书里没什么图片,很多菜看了以后没什么感觉!
  •   书装订的很好,掂在手里很舒服。花了一个下午,一口气读完,很畅快。 没有看过日语原著,中译本中采用小段落的结构,我也非常喜欢,阅读时有种音符跳跃的感觉,非常棒。 作者抛开了旅途的艰辛的一面,而更多的是分享旅途中乐观、愉悦的感受。特别在结尾时,当作者踏上故土日本时,产生的虚幻的感觉,七年半的旅途终于告一段落,或则说是征途完成也恰当。这样的虚幻感觉也引导读者产生了无尽的联想,合上书本后,感叹不已。 书中关于中国的介绍,以及作者本人的一些观点,非常实际和中肯。
  •   结果以为是说美食的应该会有图 谁知道出来封面扉页半张都没有 怪不得比<不去会死>便宜....
  •   没有他著名的《不去会死》精彩,不是很推荐买。
  •   书的质量很好 内容也很棒 我也想到世界各国去体验一下不一样的生活
  •   搞活动打折的时候买就好了,性价比不错。内容嘛,文笔算中上吧,印刷也过得去。唯一的缺憾是本书的图片、照片极少。除了封面的几张之外就没有配图,那些一心想着看图的同学可以省钱了。
  •   优惠一般吧,书很有意思,一个梦想。
  •   上高中的时候已经看过了,喜欢作者的精神力,很激励人心
  •   自已想去做却又不可能去做的事,看看也过隐!
  •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在工作闲余,足以让心灵远行
  •   包装还不错,外面裹了气垫膜泡泡袋。但是打开内层的塑封发现外侧封皮破损,不过不严重。因为书是精装版,有一个较厚的内层书皮,外面还有一层彩印的单页封皮,就是这层彩印的封皮有破损。
  •   旅行的书偶喜欢,各种各样的旅途见闻偶要收集一些。
  •   不去会死写的很好,这本呢就有点让人失望了
  •   还好,东西不错
  •   石田裕辅的书,好看。
  •     曾和朋友讨论过什么样的旅行才算是有意义,或者是能称的上好玩的。
      其实这个命题有点大,每个人对于旅行都有不一样的定义,有人用好几天的时间赶往藏区的小山村仅仅为吃一顿普通的农家饭,有的人走到哪里拍到哪里为了一个镜头用好几天的时间蹲在一个城市,有的人三叩九拜匍匐着走完丝绸之路。我说的都是我认识的人,或者还有更多奇怪的故事,但毋庸置疑没有一种旅行是不耗费精力的,如果仅仅的上车下车拍照吃饭,那只是随波逐流了。
      
      每个人和每个人旅行的目的,旅行所得的收获不同。一个人可以认为另一个人旅行的方式不好,但凭什么认为人家没有获得旅行的意义?
      
      有人喜欢吃--满大街寻着当地人去的小巷子小店吃。
      有人喜欢冒险--专挑着危险地方去。
      有人就喜欢登山--一生的目标就是7+2。
      有人喜欢艺术--卢浮宫一呆一礼拜。
      有人喜欢摄影--蹲点好几小时甚至好几天就为了等那几秒钟合适的光线。
      有人喜欢酒--去一个城市先去pub crawl。
      有人喜欢风土人情--去一个城市先找些会英语的人聊天。
      
      我费尽了气力,在旅行途中,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恰好下个星期准备前往柳州然后过路去北海,柳州是我一直渴望渴望渴望前往的地方,于是想这样的日子到来之前看看旅行的书,得到一些想要的特殊的灵感。
      
      我凌晨开始看,然后大概两个多小时就把这本书看完了,是非常难得的爽快的阅读感。
      
      作者用美食把这个世界串联在一起,构建了奇怪的个美食地球,让人深感奇特,特别在一个饥饿的晚上,真是让我痛苦又愉快。书里都是一些碎碎的故事,作者有些俏皮,很多戏谑,说话很真诚,故事很真实,不得不说日本人的大国国民气度,从这里字里行间都能表现出来。我很喜欢他在北欧送鱼给那个匈牙利女孩的故事, 喜欢他们一群人在非洲熬难吃的鸵鸟蛋, 喜欢他一本正经的嘲讽动物保护组织, 非常棒的故事。
      
      旅途中有危险,有痛苦,更有温暖,只要我们踏上旅途,冷暖自知,却直指内心。
      
      从来就没有旅行的意义,只有不顾一切都要去的冲动,旅行当然有美好也有不美好的东西,可当你出发的时候你已经获得了你想要的了。
      
      这是一本温暖人心的书,希望给你上路的勇气。
      
  •      作者最后到了天津港时,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一切都紧紧相连“,我觉得这句话是global citizen的最好注解了吧。
      
       零星的一些杂乱的想法:
      
       这个世界真的好大啊,但也非常小。旅行越多越会稀奇,这么每个犄角旮旯都有人住啊,这样的话,上帝真的好忙啊。世界又是这么的小,经常会偶然碰到一个人聊着聊着发现,我们竟然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在另一半球,这种感觉太妙了。
      
       读到他吃”白糖拌西红柿“时,我真的眼泪都要出来了。那就是童年的味道啊,吃完西红柿最后那点甜甜的汤,总是被我一人独自享有的特殊待遇。还有什么新疆拌面、扯面、沙漠里丰盛的宴席,中国人对吃真的有一种无法将就的执着。听C说在乌干达,他们公司专门从四川请了厨子,自己养各种动物,每天吃各种地道的川菜。我隔壁住的婆婆,不知道是南方什么地方来的,完全听不懂她的方言。每天不厌其烦的做各种工序复杂的食物,对美国食物的新鲜程度不满意,竟然还在家里自己杀鸡。。。相比之下,真的无法想象为什么其他国家的人,尤其是美国人怎么可以对食物如此的不在意和缺乏创造力!简直是浪费粮食!虽然被作者的笔触所感染,好想去南美和非洲旅行,可是我更想的是回国去吃一圈以解乡愁。加州的中餐虽然地道,但总不及国内的种类丰富。我想,直到如今,我在美国的心态还是一个traveler,并没有一种想要安定下来的状态。
      
       独自旅行还是会很孤独,碰到美景时也无人分享,遇到美食时也没人抢着吃,最好就是有一个同伴一起走,啥时候能实现这个愿望呢?
      碰到过好些真正的world traveler,一整年的在外旅行,在当地打工、生活然后到另一个国家,而我才去过七个国家真是太逊了。本来已经被上次长达两个月的旅行折腾的不敢在想去旅行的事了,今天读了这本书又一次点燃了我的旅行冲动!努力赚机票钱啊!下次的world travler聚会一定要去参加!
      
       这个世界正应为如此多元才显得精彩,讨厌强加的价值观和一切愚蠢的战争。如果世界上的每个年轻人都有机会环游世界,看看其他国家的人是怎么生活、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这个世界还会发生战争吗?
  •     吃是一门人生必不可少的艺术,在享受的同时你会拥有一种幸福感,尤其是在肚子很饿的情况下,即使是在平常的日子里,如果你懂的如何享受吃,那么你必定懂得如何享受生活。当然,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只代表你对生活的态度,而你对生活的态度,就是你对自己的态度。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吃”,越来越多的美食占据着人们的生活成分,吃货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猪”的世界
      
  •     在郑州吃烩面水席,在登封吃梨汤饸饹面,在洛阳吃浆面条炒米皮牛肉汤,在兰州吃白兰瓜杏铺灰豆酿皮羊肉串面片杏皮水浆水面棉花糖,在敦煌吃羊肉粉汤驴肉黄面馕坑肉李广杏,在张掖吃搓鱼,在西宁吃羊肠面酸奶羊肉串牛肉酥饼,在夏河吃藏包,在西安吃灌汤包玫瑰八宝粥牛肉泡馍,在去东北的列车上啃粘玉米,在哈尔冰吃酸奶冰糕冰棍鲅鱼饺子冻柿子糖葫芦,在长春吃煎饼饸子韭菜鸡蛋饼,在沈阳吃熏肉大饼,在天津吃麻花茶汤熟梨糕煎饼果子,在凤凰吃香豆腐苗家牛肉粉血粑鸭米豆腐炒土豆香酥条蕨菜山笋葛粑蛋牛肝菌地木耳烧烤猕猴桃汁,在长沙吃牛肉撒子臭豆腐姊妹丸子桂花藕粉,在岳阳吃新鲜莲蓬,在武汉吃武大饭堂的美味套餐周黑鸭热干面糊汤粉豆皮臭豆腐面窝酸梅汤米酒,在神农架吃炒土豆面窝梅菜扣肉盒饭,在沧州吃毛豆冰沙烤鸡,在张家口吃抻面汉堡,在张北吃泡面,在锡林吃香瓜德克士,在赤峰吃对夹,在沈阳吃灌汤包,在松原吃南瓜土豆烤羊,在齐齐哈尔吃火锅烤肉,在长白山下吃麻酱白糖拌冷面,在盘锦吃海蜇螃蟹大雁,在丹东吃烤鱼烤贝螃蟹石锅饭,在朝鲜吃打糕冷面炸菜叶,在澳门吃水蟹粥木糠布丁葡挞鱼蛋猪扒包,在南靖吃梅菜扣肉柿子柿饼喝茶,在塔下村吃扁食芋子包大油条,在永定吃仙草蜜下洋鸭爪......
      看了这本书忍不住想把自己在路上吃过的美食也都回忆一遍。看起来丰富,可是,实际上我一个人的旅程,大多数的时间是在超市买的面包饼干泡面街边买的卷饼什么的,随随便便对付着过的。每个地方的特色当然要去尝尝,可是总会因为太贵,因为一个人吃不了,因为不好意思推门进店......好在每个地方最具特色的,总是这些街边就能吃到,一个人多去几次也可以把好多品种尝遍的小吃。还记得在洛阳临去赶火车前不甘心的去吃牛肉汤,面对着附送的酥饼不知所措;在敦煌面对驴肉时内心的挣扎;在张掖看到店员强行给我点的红红的一盘炒搓鱼以为是辣椒结果吃了一口发现是酸酸甜甜的番茄的感动;在零下二十度的大街上舔冰棍;在冬天的东北几天几乎没吃东西连背包都没力气举上行李架;在武汉用开水涮辣鸭脖;在神农架调度员把盒饭送给我;在内蒙被荒漠包围的小城市里已经好久没吃过米饭最后在德克士里吃到了咖喱鸡扒饭,我的手都在抖;在东北吃到最甘甜的南瓜、土豆和柿子,才知道土地里生长的原汁原味的蔬菜原来这么令人感动......
      生长在中国的广州,会是吃货中的吃货也很正常吧。虽然我对吃的品位和要求都不高,可是,离家千里之外时,深深地体会到,在我的故乡,有我最想念的美食,而当我回来时,它们永远不会让我失望。这点来说,我要比作者幸运吧:)
  •     我想,大概爱旅行的人大多都是吃货吧。
      吃货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哪儿,就要吃哪儿的东西,在自己的接受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享受当地的美食。补充一句是:吃货的接受范围不是一般的大。
      在这个意义上,石田裕辅就是个吃货。但更强。
      又没有想过,如果你打算出门2、3年,最后走了7年,这期间,你怎么吃饭?沉重的自行车上有六个包裹,他得自己做饭,用旅途的食材,和当地人一样吃饭。所以,会有钓鲑鱼这样的经历。
      看完这个,我并不是多羡慕他的游历之广,而是钦佩他的身体力行。仅从吃说,安排好这七年的饮食生活,不能让自己的身体支撑不下去,我没有这个自信。坚持七年的骑行笔记,所以才能在回到日本后,半年每日更新的美食话题最后还能多延;从最初的担心无话可说,到后来翻查日记发现话题多到说不完,这就是他的坚持。
      他说,在看到各国国名,不再是那几个字母,而是深切的回忆,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贴地而行。
      出行如何吃饭,谨记一句,不怀任何拒斥心理。
  •     关于旅行,一直记得很文艺的一句话:“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真是说不出的美丽,缠缠绕绕在口中,氤氤氲氲在心头。后来有一次看“非诚勿扰”,一个男嘉宾在牵手前的提问环节上,问三位女嘉宾:“如果我们只有一天假期,你想怎么度过?”站在最左边的女嘉宾(也是后来被牵走的姑娘)说:会旅行,因为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我顿时绝倒。我对这个美丽的姑娘并没有意见,但是颇觉得这句话和“旅行”这个词有点大材小用的味道。就跟“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样,被琼瑶奶奶一说,顿时从优雅的字句,变成朴实的言语了。我想,姐姐,就一天,说个“出去玩儿”,就差不多了吧?实在不行,说个“旅游”也勉强可以了,可是非得把“旅行”拖到这里来用,感觉未免“杀鸡用牛刀”了。
      
      可是旅行啊旅行,真的是像很多人那样很文艺地度过么?海藻般的长发,白衬衣,棉布裙子,背个单反?原来我也一度认为是,可是看了石田裕辅的经历以后,我才发现原来想的未免天真。这个世界太大了,大到再骄傲的人,只要有一点点融入她,都会变得谦卑。一个人,一辆自行车,5300美金,环游世界七年半,看遍天下美景,吃遍天下美食,绝对不是看起来的那么光鲜与自在,更加重要的是勇气的发生和毅力的支持。世界那么美,想要亲近她,自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用洗脸盆吃羊肉饭》是石田环游世界记录的三部曲之中的最后一部。之前在图书馆借了《不去会死》,可惜没看完就过期了,只能不甘心地还回去。这次又经过日本文学的书架,看到《不去会死》和《用洗脸盆吃羊肉饭》并排立在一起,宣告着他们一家人的身份,却只默默拿了这本羊肉饭,充分说明我吃货的本质。三部作品中,还有一部《最危险的厕所与最美的星空》,图书馆架上没有,估计被别人借走了,没关系的,总能看到的。
      旅游多了的人,都会有深切的体会,一个地方最好吃的东西,往往不在那些光鲜的店面里,反而在那些街头巷尾的不起眼的小摊上。石田更是对这个有深刻的体会。七年半以来,他“秉持着最朴素的单车骑士精神:能钓鱼就不上超市,能吃路边摊就不进餐馆,一有美食就勇敢赴约,即便上吐下泻也在所不辞。”“这世上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食物,又有什么样的味道呢?”他用皮肤、鼻子、舌头和胃袋好好吸收,让世界在心中展开。
      
      不禁觉得这样的人生真是精彩啊!一般人做环游世界的旅行,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往往会选择飞机。石田则是选择骑自行车环游大陆,见到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吃各种各样不同的食物,在异国他乡一切都靠自己。虽然有的时候也会遇到志同道合的同伴,但是共同度过一段路以后,往往都会分开。或许这样的相遇仅仅只是相遇而已,在各自的人生中划下一道浅浅的印迹。在这样的相遇和同行中,无所谓你是哪里人,有没有钱,有过怎样的过去,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这样的遇见,也仅仅是遇见而已。
      
      在书中,对于每一样食物,作者都带着感恩的心情去品尝,以非常开放的心境去细细体会。并不会像有些人一味认为什么东西好吃,又一味认为什么东西不好吃,即便他们从未吃过。在描写食物的味道是,也绝对没有使用“美味可口”、“好吃”或“难吃”等词语,这样的努力,让人仅仅是看着就觉得感激。
      在自己还没有能力环游世界的时候,看这样的书,仿佛就成为了他的背包,他的行李,他的相机,跟着他一起环游世界,看那些可能一辈子都看不到的风景。
      曾经想过,如果真的有死后世界的话,到了另一边,会不会觉得一辈子都在追寻的安逸的生活中缺了点遗憾?会不会后悔从未去亲近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就我自己来说,我潜意识中习惯把世界分为“我们”和“别人”。我十分地在意“别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当这个“别人”是日本人的时候,又不免更加在意。于是一开始,我就先通过目录找到和中国相关的部分进行阅读,看看在这个日本人眼中,“我们”是什么样子的。
      印象深刻的是他从哈萨克斯坦进入中国境内后,在一家小店里吃饭时对“麻辣豆腐”的形容:“……全身战栗。鲜明的麻辣、花椒的馨香,以及浓郁的酱汁,都和豆腐清淡的滋味融合为一,创造出层次分明的美味,宛如一首壮阔的交响曲!”虽然这段文字本身并没有什么,甚至还让我感到与有荣焉的欣喜与骄傲,但我还是被这段文字逗得哈哈大笑。拜托拜托,是石田还是翻译老师的缘故,是你们谁《中华小当家》看多了么?这么漫画的口吻~~和小当家里面的对白如出一辙啊,哈哈哈~
      
      这整本书不厚,行距也比较大,留白也比较多,看得十分地轻松与惬意,可谓是“居家旅行必备佳品”,有些从未思考过的问题也会因为看了这部行记之后进入自己的脑海。比方说,许多人(包括我),一向坚持这个世界上的饮食料理,若是我们敢称第二,恐怕没人敢称第一。前段时间某韩剧里面的对白说我们中国的菜色不是炒的就是炸的,引起了国内网友们的愤怒与反击。可是静下心来想想,某些时候,我们是不是也犯了一样的错误呢。我们是不是也会说,日本的食物有什么好吃,除了生鱼片就是寿司;韩国的食物有什么好吃,除了拌饭就是泡菜;美国的食物有什么好吃,除了汉堡汉堡;法国的食物有什么好吃,除了面包就是奶酪……非洲的食物有什么好吃……非洲的食物能吃吗?
      我们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也浅显了,也被眼前的世界蒙蔽了双眼?觉得只有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拒绝尝试新的事物呢?当然,喜欢自己的一切本身并没有不好,我想说的是,没有必要把外面的东西一棍子拍死。我舅舅常常说,try new things,我想,这不但重要,还很有效。
      
      旅行得再远再久,也终归有结束的时候。历时七年半,石田裕辅终于回到了日本,回到了他的家。缕缕的乡愁到了家乡,也就渐渐消失了。家的一切对归家的游子来说,都是那么亲切,家的含义,也可能不仅仅是家人,不仅仅是住的房子,家可能是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可能是工作过的超市,可能是经过的一段路、一座桥。这熟悉的一切,构成了“家”。可是出去看过世界的人,毕竟还是会不一样,因为世界其他角落的基因终会沉淀在这个人的血液里,从而酿出诱人的芬芳。
      
      合上书,我不禁有些感叹,七年半的旅途,用不了一个月就能看完,好像有些不对等呢。可是对于我们这些犹豫、并且禁锢在自己世界中的人来说,又是了不起的一个体验。不免又想到一句关于旅行的文艺的句子:如果你不出去旅行,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     骑车环游世界,品尝各国的酸甜苦辣,我想支撑他的不仅仅是爱好这么简单吧,明明就是勇敢嘛。
      这两天找工作找的有点焦头难额,心中就会在想“我到底在干什么?是不是我想要生活就是这个呢?”再仔细想想那些好像就是做给别人在看嘛,给爸爸看给妈妈看给爷爷看给奶奶看给朋友看给不相干的人看,总之就是做给人看的嘛,希望别人评价自己过得还不错,可是自己却会在这种评价中迷失了方向,变得越来越来胆小。
      “有搞头?去干吧!”希望一天可以像这样大声的喊并且头也不回的去了做一回勇敢地人。
      简单的文字,华丽或简单的料理,看着笔者的心情,仿佛我也尝到了那份酸甜苦辣。
  •     这是一段紧贴大地的旅程。他要用全身呼吸,流下汗水,让自己融入当地;和当地人在同样的地方吃同样的食物,闻同样的味道,过同样的生活,然后把这一切刻进体内。
      刚看一点,就体会到笔者的艰辛 坚持 和辛苦 总结了骑行不是可以吃苦就可以的
  •      比起前一本《不去会死!》,这并非单纯的旅行随笔,而是另换角度,从饮食切入,再回忆这七年的点滴。如果说池波正太郎透过《食桌情景》(2011)找寻的是历史的线索,石田裕辅借助此书连结的便是各地的文化。需要说明的是,石田并不是美食家,不会专门找好吃的,只是旅行中必须得吃罢了。因此,他没有美食家的担子,也不会像外景节目主持人那样,什么都说赞。他只是单纯地依据自己的感觉,判断食物好吃与否。而有意思的是,石田似乎总是怀着好奇和勇敢的心来对待食物,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敢吃,但最终又什么都吃不惯。这大概是因为他旅行太多,吃的也太多,早已厌倦;也有可能是由于他终究是个日本胃,少了味增汤,什么东西都黯然失色。
      
       可不管是什么原因,作者似乎正是要戳穿美食的神话与旅行的幻觉——绝对的美食并不存在,完美的旅行也不可能。《用洗脸盆吃羊肉饭》一书最稀奇之处就在于,其中谈到的大半食物,对于作者本人,不仅不是美食,甚至根本难以下咽。当然,这其中必然牵涉到个人喜好。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什么是美食,确实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石田在评价危地马拉烙饼时说:“墨西哥的像可丽饼那样薄薄的,而危地马拉的却厚得像松饼,还有不少烤焦的痕迹,总觉得有点土气未脱”(2010, p.37)。由此看来,饮食不仅掩盖不了习俗中的差异,反而突出了不同社会间固有的沟壑,与文化遭遇时的不适应感。对于那些所谓的美食家,我们有时的确得戒惧三分,特别是在跨文化的语境下。
      
       爱看美食杂志与节目的人,一定会对某地的食物抱有希望,甚至是幻想。但石田的文字,总是在打破这一切。譬如,谈到伯利兹的中餐馆时,他说:“她(老板娘)端上桌的炒饭不但黏黏糊糊的,还有种陈年油的气味”(ibid);谈到安第斯山上的食堂时,他又说:“到目前为止我遇过形形色色的食堂,还是第一次碰到餐桌上有狗屎的”(ibid, p.54)。可有趣的是,作者虽这样写,但他该吃的饭照吃,不管干净与否;该走的路照走,不管艰难与否。有这般爱死不死、破罐破摔的态度,也许才有真正的旅行。
      
      
  •     单车骑士石田裕辅的第三本书《用洗脸盆吃羊肉饭》其实不是一本美食书,而是以食物为引线,就像串烧,对他的第一本书《不去会死》的更多的细节补充,尤其是心理感受。
      
      记得传说中有那么一个皇帝,落难流离在民间,眼看就要饿死,被一村民用家里仅有的剩菜救起,皇上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东西,问村民这菜叫啥名?村民一时信口开河起了个雅名——珍珠翡翠白玉汤。皇上回宫后,久久不能忘记那顿美味,命令御厨按照菜名仿制此菜,始终不合口味,几经周折找到当日救他的村民,要他再做一碗当年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菜得了,皇上却再也没能吃下去一口,原来当年这菜是用糟白菜烂萝卜等下脚料做成的,而快饿死的皇上把他当成了天下第一美味,现在他不饿,当然也就吃不下这碗馊菜了。
      
      记得前几天带团去菜市场买了一个四块钱的特大煎饼,非常好吃,以前也买过这煎饼,没觉得像这次这样好吃,因为这次饿了。德语中有句谚语:Hunger ist der beste Koch, dem hungrigen Bauch schmeckt alles gut. 饥饿是最好的厨师,饿肚子觉得什么都好吃。简单点就是“饥不择食”。像石田这样苦行僧似的旅行,风餐露宿,肯定不会规律吃饭,多因饥饿而食,而此时食物多是美味的。如果读者不复制他的旅行方式,而是在安逸的条件下品尝他感到美味的食物,那味道必会大打折扣。即使完全复制这味道也因人而异,食物的美味程度本就是一个评判不一的事情,所谓“羊羔虽美众口难调”即是这个道理。比如另某些人大快朵颐的榴莲,我却难以下咽。而且食物的味道还取决于食客当时的心情、感受、遭遇等主客观不确定因素,因此作者本人也承认,书中的美味可能会令读者兴味索然,胃口大倒。毕竟幸福是每个个体独一无二的感受,别人不能复制粘贴。请读者就把它当做一本趣味书来看吧,不要融入其中,想入非非。
      
      看《不去会死》被作者的毅力折服,对他想做就去做的魄力羡慕,为他的壮美征途感叹,而这本书就像婚姻不可能像恋爱那般冰清玉洁不食人间烟火一样回归到了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上来,作者的某些处世态度及性格在不经意间暴露出来,并不总是让人感到舒适。
      
      石田把当地人是否会主动帮助他施舍接济他冲他微笑给他好处当成了他心中评判美丑的标准,在有些时刻甚至当成了理所当然,认为就应该那样。而对于当地穷人的乞讨他却如第三者般记录旁观,甚至会觉得扫了兴,当那两个非洲小姑娘忽然想要更多的东西时。作为发达国家出来的人都有这样的通病,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发展的远离了自然,因此就希望贫穷但保有自然的地方维持现状下去,须知这种观念是在物质发达之后升华的,如果不想办法改善落后地区人民的生活,而是单单因为文化传统自然景观就要求当地人继续贫穷愚昧下去,满足文明者偶尔出游的猎奇,那岂不是太自私了。总会有一个办法让发展和保留结合在一起,而这就是有节有度。所以不要一味的苛责当地人的求富心理,也不要一味的要求当地无发展的保留现状。
      
      石田认为物美价廉是天经地义,是总会有的,别忘了还有一句话叫“一分钱一分货”。他的小心眼吝啬让人不太舒服,就像富人有偏见,认为小馆子出不来大厨子一样,石田的偏见是贵的东西不好吃,真正的美味都在地里田间。这本书中关于欧洲的美食没多少描述,理由是那里太贵,字里行间有一种仇富不屑的感觉,或者是用一种他经常吃的快餐就代替了当地的食物,太主观了。在香港,朋友请他吃了石斑鱼,美味让他赞不绝口,可价钱也同样令他咋舌,如果这鱼是他自己花钱吃的,我想这味道肯定会打折扣。就像之前他花了20港元吃了一碗馄饨面后,觉得那个不值与大失所望。是我太苛责了,长期在外旅行普通收入的他当然必须要省吃俭用,换了我也会,于是被他大加赞赏的中华料理就只好由便宜的麻辣豆腐和白糖番茄代替了。也许石田应该加个备注,本书中介绍的多是美食中不超过100日元的。
      
  •     这本明显没有上两本好
      只是讲吃的
      第二本厕所那个也讲吃的
      而且因为只是带过
      带过的部分显得十分出彩
      而这本就是讲吃的
      有些篇章真是很没有什么意思
      纯粹凑篇幅的
      但是
      俺还是给推荐
      因为俺还是十分敬佩这种旅行的精神
      和义无反顾实现梦想的勇气
      更何况
      对于没有去过这些国家的同学来说还是可以看看的
      有些描写对俺来说就太简单乏味了
  •       初中时读三毛,对于她能走遍万水千山羡慕不已,也曾幻想过如她一般,走遍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
      
        高二时,生了厌学情绪,不想再念书,想去西藏,一个人悄悄谋划了许久,攒了几百块钱,连要买些什么必备品都仔细思考过,可惜最后还没能成行。最后拿着攒下的钱,一个人偷偷去了趟别的城市,然后灰溜溜的回了学校,继续该干嘛干嘛。
      
        生活总是很多未知很多无奈。
      
        石田裕辅在决定骑自行车环游世界前,尿血身体不适有点忐忑有点恐惧。他犹豫过自己的这个冒险的决定,想放弃,却又不甘心。
      
        这种心情我完全理解。谋划去西藏时,我也经历过这样的心理折磨。要是钱不够了怎么办?我是个女生遇到了坏人怎么办?我跑了不跟爸妈说他们找我怎么办?要是我不上学的话从西藏回来后怎么办?想的多且远,然后就生了退意,可惜心里又极度不甘心,于是去了别的城市,逛了一圈,就当是自我抚慰。
      
        我没有石田裕辅的勇气和决心,以及他为这个旅行之前所做的充足准备。大家都以为独自旅行是件很帅很酷的事情,以为只要有钱就能搞定,其实未必。石田裕辅在成行前,甚至连才刚冒头的智齿都拔掉了,以防旅途中因为牙齿问题阻挠自己。
      
        他是一个很有毅力的心,下定决心去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好。我佩服羡慕同时自卑。
      
        他去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地方的东西。我也看过不少美食家写的美食记,但是没有一个像他那样,酣畅淋漓。
      
        石田吃的并非那些华丽又精致的美食,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跟当地人一样,他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好吃的难吃的干净的脏的普通的奇怪的都吃过。难吃的法国家常菜,墨西哥的塔克卷饼,土耳其的填饭,中国的白鱼汤(其实是蛇汤),韩国的章鱼小丸子……他一路走来一路吃来,有好吃到感动的流泪的时候也有难以下咽的时候更有吃坏了肚子跑厕所跑到腿软的时候,这些事情写出来被大家看到的时候是有趣的,石田在回忆这些的时候也是有趣的,但实际经历的时候大概是各种感觉都有的。
      
        这种感觉石田并没有把他们都抹去,而是很写实的在书中描写了出来。我特别喜欢里面那些陌生人对石田的态度,很少看到有恶意的。对于石田这样一个陌生人,大家友好的可怕。
      
        给石田家里寄巧克力的母女、做了难喝的绿豆汤的美国夫妇、山沟里的面包母女、加油站送冰欺凌的小少年、面恶心善的中国人……他们的善良让人感动,现代社会里,大家看到的都是彼此的勾心斗角险恶嘴脸别有用心,这份纯真未必是丢下了,而是被某些东西影响了所以不得不藏起来了。也只有面对一个路过的陌生人的时候,才可以尽情的释放自己的善良。有点可悲,是吗?
      
        石田花了快七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的旅途,他收获不只是那些美丽的风景,友好的异国友人,还有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在他的字里行间都看的出来。
      
        跟某些美食家旅行家相比,石田的文字一点也不华丽,很质朴,但这不妨碍他的描述,相反的,从他的文字中,除了分享到他的有趣经历之外,还可以学到更多的关于人的很美的东西。
      
        差不多快七年的时间,石田好像做梦一样啊,当他回到日本的时候,他说他经历的那些东西,“仿佛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像是虚构的故事”。其实旅途是如此,回想回想我们各自过去的人生,不是一样吗?
  •     通过食物来记录自己的旅途 是我喜欢的方式 去过了 见到了 吃过了 这就够了 旅行中有寂寞有刺激 再大的事情在几百字一篇的文章里也化成了一些小小的情绪 只有作者才真的懂 就是这样吧 谁说经历了环球旅行就会变成哲学家呢
      
      第一次认真读关于环球旅行的书 第一次认真想这一件事
      裕辅为什么一定要进行一次环球旅行 他知道这会耗干积蓄甚至送命 但他又确信 只要完成了这趟旅途 这辈子就足够了 因为他认为不去会死 这样看来 环游世界还救了他的命
      我不知道他究竟经历了些什么 是真的想要用全身来感受世界的辽阔还是想在辽阔的世界中逃避些什么 除了逃避 我暂时想象不出别的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去会死
      
      我怕死 而且我若是不去也不会死 只是有些失落而已
      如果不是一次计划的落空 我大概也不会对这本书的内容想这么多 我也想要一次环游 我去做了 小小的环 没有成功 也遇到了很多
      裕辅坐在大巴上机械的吃着盒饭 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会坐在这里吃着这样的东西 我踏进天河机场的一刹那也在想 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我究竟想要做什么
      然而一切就像抢劫一样 来得特别快 就在我快要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 必须结束了 哭 并不完全因为结束 而是要把之前没有哭的全都补上
      坐在咸阳机场的候机室里 周围人来人往 没人会在意有人哭得淅沥哗啦
      为计划的落空而伤心吗 不如说恨自己怕死 若是真的扔掉身份证真的run away了 又是怎样的结果 没有人可以商量了 一瞬间自己也不能说服自己 后面的很多瞬间也是这样 谁又能说服我
      若是在一个月痛快的环游与几年安逸的生活之间作选择 我还是选择了后者 怕死的人 就这样吧
      想到这里 我似乎有些明白为什么我没有那种不去会死的想法了 因为我的环游才是为了逃避 若不是为了逃避 一个月的环游必定会胜过几年的安逸
      
  •     在书店无意中看到这本书,特立独行的书名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草草的翻了几页就奔回家上卓越买了这本书。
      不算很厚的一本书,却看了很久,将书分考了好多部分,一天看一部分。内容对我来说绝不是像书名那么简单,不知道是我要求或者对这本书设定的理解程度太高的问题,我觉得每一篇,几乎都代表了一种文化。每一个大洲,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国家,甚至每一个家庭,都代表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有些遗憾的是,书里只有文字,但可能作者最主要不是想表现食物,而是想通过食物的描写,反映出地区特色,借机完成对自己旅程的描述。方式很独特,给人感觉也很清新。但个人认为是,如果有多一些图片,然后加上一些合适的解释,就可以让人更深刻的理解。可能个人对美食是比较重视的,干巴巴的文字,并不能满足我对美食的需求,有些时候尝试对里面提到的百度,却发现能找到的寥寥无几,然后东西好多,也不知道哪个搭哪个了。正如中国古谚所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人类来说,是生活不能或缺的必需品,而正如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区别,食物也是如此。这与当地人的生活,个性,绝对有难以分割的联系。
      不知道大家赞不赞同我的说法呢,但这本书真的不错。推荐~
  •      之前的“不去会死”,这是第二部,作者借由饮食记述一段旅程,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各地,与他品尝美味。
       做为一个行者,对于这些可能认为非常自然,没什么大不了,但对于我们来说能够一如既往的骑着单车走出去,是需要巨大勇气的,当面临自然环境突变、水土不服、当地人的看法、疾病的困扰等等,通过此书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适应能力之超强。
       我打心底佩服行者,坚持自己的梦想,让我们不能向作者一样的人能够领略世界各地的风景及美食。
  •      看完《用洗脸盆吃羊肉饭》才发现,封面上赫然印着:环游世界九万五千公里的自行车美食之旅。不禁失笑,石田裕辅的旅行美食可谓贫民化的,有河流的地方就钓鱼,有小吃摊的地方就凑合,有当地人请吃饭那是屁颠颠儿的去,中毒拉肚子在所不惜。如果非要冠以美食的概念,只能说,在苦行僧式的旅途中,让心暖融融的食物就是世界上最美的食物。
       因为只带了5300美金出发,路上被强盗抢去2900元,还险被“爆菊”,石田靠打工和节俭的方式骑完全程。虽然写作是他的梦想,但他并非专业作家,一路勤勉地记笔记,画插图。仿佛好文章都是大巧若拙,妙手偶得,《用洗脸盆吃羊肉饭》的行文很质朴,简单,碎碎念,随处可见温暖细致的小情绪。如果你爱看高木直子的《一个人旅行》,你会很喜欢这种风格。
       说起旅行的意义,石田认为只不过是“我想这样做”。美食对于旅行者来说,是锦上添花的另一道风景。也许一路的风景早已模糊,而在路上吃过的食物,与食物有关的人,却久久无法忘怀。
       在路上,石田淡淡的踩着单车,边走边吃。
      
      酷寒中的柳橙
       旅行的第一大洲是北美,石田在美国犹他州南部的高山骑行,气温奇低。错过宿头的他在荒野上搭帐篷住,半夜,被痛醒。原来,零下十五度低温刺激下的身体,感觉到的不是冷,而是刺痛。这样睡着很危险,他一直坚持到天亮。在朝霞中自炊,吃蜡制品般冻成碎片的卷心菜、洋葱和奶酪。最美味的是柳橙,变成了冰沙般的口味,冻结的果肉在口中融化,活过来的感觉真好。于是,他写下了这篇“酷寒中的柳橙”。
      
      世界尽头的午餐
       南美洲,智利,巴塔哥尼亚地区终年刮着台风般的狂风,几无人烟。骑完这段2500公里的路程,就到达世界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在这片荒芜的大地,竟然有一栋被狂风吹得歪歪斜斜的木屋,石田前去避风,木屋主人是一个孤零零的老头,由于久不与人交流,沉默寡言,表情也很奇特,看上去面带怒容。没有热情的问候,将石田迎进温暖整洁的室内,默默盛一盘美味的羊肉土豆给他,从头到尾,老人只说过一句话:还要吗?石田再度出发,频频回望,老人仍在窗后凝视着他。
       漫天风沙,老人孤独地住在世界尽头。
      
      中国人的吃
       中国人对吃是很“执着”的,石田在丝绸之路的新疆留下这样的印象,即使是沙漠中一处看似被废弃的工厂里的工人,也能端出丰盛的晚餐和他一起享用。而开头从越南进入中国,一群卡车司机向他招手,邀请他吃“怪鱼汤”,汤头雪白,肉质鲜美无比的怪鱼竟然是没剥皮的蛇,好在经历过非洲、印度食物的石田早已百毒不侵,看也不看送进嘴里,美味无比,尤其是恐怖的蛇皮,大有牛筋滋味。最后,店老板端出生蛇血请大家喝,石田不敢尝试,却深深感动:“果然来到中国了!其他国家可没有人一入境就请你喝生蛇血吧!”
      
      与食物有关的搞笑
       和食物有关的并不都是抒情和乡愁,搞笑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吃坏东西拉肚子很多次,每次石田都会坐在马桶上总结:到底要多少回才能学乖呢?答案是,永远不会。
       印度的细菌有多厉害,见诸各版本的旅行游记。石田日本人的“轴性”发作,一入境就采取用体力打倒细菌的策略,好建立自信!喝生水,还说口感甘甜,再大吃特吃酸奶和冰淇淋,发出卡通人物般的狂笑:啊哈,怎么样啊,哇哈哈哈!结果……下半身大雷雨持续了两周。遍寻不着清淡的食物,除了辛辣浓腻的咖喱外,只有吃一种叫“恰巴提”的烤面饼配香蕉。拉得快虚脱的他问当地大叔,你们拉肚子吃什么?大叔答:恰巴提。这不是玩我吧?再问:还有呢?大叔:香蕉。
       寂寞旅途,期待艳遇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欧洲挪威的宿营区,石田认识了一位明眸善睐的美女。他擅长钓鱼,河流里的马鲛鱼相当美味,在钓起了第二条大鱼之后,他想到了搭讪的办法。提着43厘米长的马鲛鱼去她的帐篷问:这个,可以做晚餐吗?只见帐篷里闻声钻出一个睡眼惺忪留着长发的男人。
      
  •     旅行需要一个主题,美事就是我们常常使用的那个主题.不过能像作者贯彻的如此彻底,骑上自行车全球吃的人毕竟很少,特别是像封面这样坐在地上用洗脸盆吃羊肉饭,估计一辈子有一次这样的经历,人生都会变得充满回忆与富足.这是一本有"毒"的书,会勾起你环球旅游的瘾.
  •      在书店的畅销书栏发现了这一本书。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笔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传达了自己在各个地方的际遇。
      
       在旅途中又遇到很多困难,他也曾怅惘过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享受是生活,还是被现实的病痛与劫难所压垮。我觉得好与不好都是交错相进的 笔者吃的都是在当地很普通的食物,但在我眼中,那些都是最地道,很具有幸福感的食物。
  •      已经看了第一部分,主要关于北美的,其实是一种流浪的随笔,艰苦而丰富。准备跟着作者,继续去体验,这样,就连自行车都不用买了!
       其实真的很难用“游记”这个符号来定义这本书,因为传统概念中的“吃喝玩乐”这旅行的四大组成要素似乎很难在书中有所体现。但回过神来一想:从看过的部分而言,作者的笔端,记录的是“穷游”的见闻,感受真实地生活场景,是“旅游”最原本、最朴实的情致,因为旅行,不仅仅是享受,更是一种体验和感悟!
       准备接着看下去,在睡前,在台灯的陪伴下,越来越觉得,能通过书本,感受到别样的“旅途”。
      
  •     昨天吃完饭,去光合作用,想买几本书看,就挑了这本封面和标题都挺有意思的书。
      晚上开始看,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没有看过作者之前的两本游记,直接从这本以吃为主的书打开了世界之旅的窗户,一页一页,一章一章,清新知味印到了我的脑袋里。
      
      这个日本人一路走着吃着,一个人,骑着全是挂着行囊的自行车,真是有意思。走在世界各地,最想吃的却还是扶桑的荞麦面条,可乐。
      他的旅程同时可以称之为拉稀跑肚之旅,这倒是典型的日本人,在家里吃的太干净了,一出去就稀里哗啦,像咱天朝人这种已经“炼”出来估计就省事儿好多,百毒不侵了都。
      
      两口气读完此书,发觉如果说“饮食之旅”会稍显不是那么“入题”…… 哈哈。因为预算,他好像各地的大厨的“美味”好像吃的不多(就是贵的),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伙食倒是填了不少,更别说各种难吃的不能下咽的,所以更像是风情之旅。这让我想起了旅游卫视的一个节目,一名男子,也是到处旅行,到处学做当地菜,就像料理王那样到处修炼。也许真正的美味不是酒店大厨带来的,土菜才是正宗,家宴才是最盛情美味的饕餮大餐。也会有地域饮食习惯问题,不过正如同作者所说,不能因为自己吃不惯就怀疑做菜人的舌头有问题,哈哈。
      
      7年的旅行,汇成薄薄一本,却把我勾进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墨西哥的塔可卷饼,horchata和torta,阿根廷的手酿葡萄酒,比利时的Leonidas,肯尼亚的斑马肉和长颈鹿肉,土耳其的dolma,还有各地的风土,人情,美景,就像一部影片把你带到他的旅程中。
      
      如同书背上介绍的一句,每一道食物,都是一场相遇。
      
      旅行,少一些所谓的名声,借口,才是真正的旅行。
      
      
  •     有时候,做人就是欠缺各种勇气,瞬间的,长期的,无论是哪种,你都会觉得自己有够白痴的。或许就像别人所说的,我们缺的不是金钱和时间,而是足够的勇气。前段时间买了裕辅的“不去会死”,无法不让他的勇气所感动,这是其他书本带不来的,所以没有办法不买这本
  •      很轻松地读完了。每一章节都是一次视觉和味觉的旅行。异国的人和食物,中国的没去过的远方,都慢慢浮现。
       有时候觉得,从一个陌生地方的菜市场就能把握到当地的生活态度和喜好。石田裕辅的骑游行迹,从食物本身,从吃饭这件事情入手,形形色色的风土民情都褪去生涩,有了亲近的感觉。
       不只是食物,这也是一场持久的,需要极大耐力和体力的旅行。还需要有强烈的计划性和方向感以及强大的地理知识。还需要勇气。
       抱歉我没有。
       久坐办公室,多读读,有点轻松去远方的感觉。
  •     這本是三部曲裡面最差的一本. 我覺得還是"最危險的厠所"那本最好. 主要在於書寫時的感觸, 似乎都淡淡的, 或許作者在旅途中刻意讓自己不要那麼在意美食, 但是, 我覺得七年的生涯中, 寫出這麼些不是很深刻的食物經驗很可惜. 也或許其它兩本已把真正深刻的食物經驗寫過了. 不過, 讀來還是有輕鬆感, 石田裕輔是個柔軟的大男孩.
  •     文/来颖燕,来源:2010.10.21《外滩画报》
      
      巴金说过,人不是为了光靠吃米活着。这话有一层预设的前提——人不吃米是万万活不下去的。所以,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只是,食物的存在性似乎是多维的,绝不只在供人裹腹的单向度。
      很小的时候,我最羡慕的职业之一便是美食家。本来么,向往异地的美食乃是人之常情,于是当我看到这本《用洗脸盆吃羊肉饭》的时候,第一感觉是作者该是个粗犷且充满豪情的人,第一反应是这位作者要带读者踏上一段美食之旅了。然而,事实却非如此简单。作者石田裕辅用了七年半的时间骑车环游了世界。旅途中的种种,自是千言万语难以诉尽,他之前已经写了一本《不去会死》来记述旅程中的心态和轶事,这一次,石田裕辅选择了从食物切入,沿着旅程的时间和路线,以期让人感同身受旅程中的气氛、气味和味道。正如他在后记里写道的:“本书重心并不是在介绍世界各地的饮食生活或各种餐点,更不是所谓的美食书。我斟酌字句,希望能将读者带进我的场景,一起品尝美味,笼罩在同样的气味中,得到与我走过相同行程的感受。”
      不可否认,食物这个切入点刺激了读者的味蕾,也切中了读者的心灵。或许,视觉比我们想象的更不可靠,只有动员所有的知觉,包括味觉、嗅觉和触觉,我们才可以说是浸入到了那片土地中。所以,当石田裕辅立志,要让这一段行程紧贴大地——用全身呼吸,让自己融入当地,和当地人在同样的地方吃同样的东西时,这一段路途注定会充满魅力和魄力。这看似轻松的言语,让人感受到一种辽阔,是世界的辽阔,更是作者心怀的辽阔。
      对于食物的感知和关注,让这段旅程丰富而立体了起来。食物,确实是一种表征,关于当地习俗乃至文化的表征。为什么那不勒斯以比萨闻名?为什么保加利亚到处都售卖酸奶?为什么印度的咖喱味道如此独特?……许多的为什么或许没有确凿的答案。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但正如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所说的:“不是每一种饮食的癖好都能解释清楚……当我们观察与人类饮食习惯相关的象征和文化表现时,只能接受如下的事实,其中大部分都很难讲出什么道理来,其固有的持久性完全是任意的原因造成的。”
      但是各地的饮食依然如此的引人,原因便在于,比起其他的文化符号,我们对于这表征的感知要更加的切肤和深刻。正如作者在回忆他多年前骑车到新西兰的那段历程时说:“那趟旅程中,特别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并非如梦似幻的湖泊,也不是高耸的群山,更不是粉蜡笔画般的街景,而是抵达新西兰时最初吃到的汉堡滋味。巨大的圆面包,怎么说都有日本的两倍大,大口咬下,里头满满都是卷心菜细丝,让我有点意外……那时候,我有种不可思议的感动。不管是在基督城的机场降落,或眺望流逝的街景,总觉得自己恍恍惚惚,好像在做梦,当我吃到那巨大的汉堡时,才真实感觉到自己身在异国。”
      所以,当在美国西部的酷寒中吃到一片已经冻成如冰沙的柳橙时,作者忽然能确切地感受到自己正执拗地贴紧了这片大地;当作者在荒野露宿时,打开前一站旅途的比利时大妈给的巧克力,那种优雅的甜美却让寂寞开始刺痛全身,尽管他曾一度非常享受这种寂寞;当吃到中国的麻辣豆腐,作者不由心生迷恋,这迷恋中甚至也有一丝是对于那个餐馆里倒茶的女孩子的,而开心的感觉就这样弥漫开来,因为旅程就是这样常常给予自己简单而未知的礼物;当离乡六年,终于又回到亚洲,吃到土库曼斯坦的饺子和乌兹别克的拉面时,作者只觉一种“味觉的乡愁”,尽管这饺子或是拉面的味道跟家乡日本的还有很大差别,但这一刻作者全身颤抖,仿佛看见自己身后不断延伸的道路,而馆子的喧嚣反而落在了另一个世界里……
      每一道食物,都是一场相遇。如作者所愿,这是一段紧贴大地的旅程,似乎旅程的点滴都刻进了作者的体内。想起苏珊•桑塔格曾说:本雅明把自己的童年经历“当作一个能够绘制成地图的空间”。我深感石田裕辅也在绘制他的这趟惊世之旅的地图,并且,这地图的空间是如此的饱满和多维,因为他选择了食物作为线索。于是这地图的空间显得温馨而充满意趣,交织着人性的本真,这本真闪耀着淡淡的却隽永的光辉。世界就这样在我们的心间展开。
      这一段美食之旅,延续了九万五千公里,而引发的人生体悟和思绪远比这九万五千公里要绵延和深远。食物之维,在这个空间里获得了自己的存在之思。
      
  •     是一本描写骑车旅行途中吃饭的书。没有大景观,没有大餐厅,都是“农家乐”一类的餐品,也有当地有名的食物,只是制作者都非大厨。
      
      用文字去表达食物的质感和口感,这本书算是相当优秀。朴实无华的食物被作者描写地诱人非常,如果把这当作本书的看点,怕也是有点片面。更多感染人的情怀来自于作者一直以来的心态。
      
      带着美好的梦想出发,一路上艰难险阻,食物也是千差万别,但是作者有颗乐观和感恩的心,一切都变得可以应付。
      
      用心写的书,读者若用心,也能体味那些美好。
  •   卧槽好棒
  •   哈哈友邻
  •   嗯 羡慕
  •   为什么我们两人对此书的阅读经历和好多感慨都这么类似?也是三部曲,也是图书馆,甚至也是先看有关中国的部分……
  •   嗯 这是一个神奇的事情
  •   但是没有一个像他那样,酣畅淋漓。+1
    觉得语言虽然朴素,但是却写出真实和直白的感官感受,很感染人,也很喜欢对旅行中时间的流逝感和回归感觉的描述。
  •   觉得语言虽然朴素,但是却写出真实和直白的感官感受,很感染人,也很喜欢对旅行中时间的流逝感和回归感觉的描述。
    ————————————————————————————————————
    你描述的比我精准!是的,直白、真实,旅行中淡淡的关于时间流逝的怅惘。
  •   初中时读三毛,对于她能走遍万水千山羡慕不已,也曾幻想过如她一般,走遍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高二时,生了厌学情绪,不想再念书,想去西藏,一个人悄悄谋划了许久,攒了几百块钱,连要买些什么必备品都仔细思考
    -----------
    现在的我 似乎是在重复你当年的人生....
    我想 我去西藏的愿望也很可能不了了之
    这样是不是很悲哀
    我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坚定
    我想做的事我居然都不敢做 我做不到
  •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第二个三毛。普通人也挺好的。不是悲哀。
  •   大概是吧
    不过呢 在时间还未到的时候 我也还是想坚持下去
    至于做不做得到
    也不重要了
    明天一个人坐火车去武汉玩儿
    也许这就是开始了吧
    很高兴认识你
  •   我也是,因为三毛所以才有了流浪的情怀,才想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
    但自己似乎永远停留在“想”,而真正付诸行动的少之又少
    说白了,我还是缺少一份决心和毅力
    说不定,以后会像阿涩一样,只有被炒了鱿鱼,生活突然没了重心,人放下包袱,才会勇敢地踏出这一步
  •   如果生活中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或许坚持会变得简单一点
  •   嗯,遇到一个可以跟自己一起走的人,会很幸福!
  •   很多人都在说
    等我够成功了 我就去环游世界
    可是要怎样才能算成功呢
    环游世界 又需要多少钱才够呢 其实只要自己想去 随时都可以出发
    吃亏 碰壁都不要紧
    能回得来就行
    我很想让你看一篇文章 叫胡子兄弟
  •   恩恩,胡子兄弟!!!!
    谢谢!!!
    一定要去看!!!!
  •   楼上给链接啊~
  •   OK 明天给
  •   http://blog60.z.qq.com/blog/blog_detail.jsp?B_UID=469408709&bId=1307188602&cf=1&sid=Af9DfqeS9urktBXsMGiOaS4n
    有些匆忙 本想移到更简洁的地方 但时间不允许
    所以 请只注重内容吧
    其他的都请忽略
  •   质朴的语言才更能体现单纯的体验世界生活。
  •   有一次我说和班主任说最喜欢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结果被回了句,有人说三毛的小说从头到尾都是她一个人的故事。意思是她写的东西从头到尾都是自己自言自语。听的我瞠目结舌。以及第二,热爱旅行的话其实不用考虑很多。我永远都觉得热爱才会去做。你没有做到的仅仅是因为你热爱的不够。对于其他的想法大于对于旅行的想法。当然,说的是这些非常,细碎的事情。
  •   我看了他的"不去会死"
  •   那本书很出名 哈哈
  •   比起和人的相遇,我现在更喜欢与食物的相遇
  •   好食物也得有好食客不是么
  •   不知道好食客的定义,自认为是个虔诚的食客
    想到一个电影,EAT, PRAY AND LOVE,可以翻译成为饭祷爱
  •   哈哈,虔诚的食客。不错哦
    电影没看过,哪天看一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