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克里斯汀·科尔斯戈德(Christine M. Korsgaard) 页数:361 译者:杨顺利
Tag标签:无
前言
全部哲学都是语言批判。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实践哲学的伟大传统继续存活于一种对其哲学内涵有所了解的解释学之中。 ——汉斯一格奥尔格·加达默尔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卡尔·马克思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哲学中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动向,我们把它称作“实践理性转向”。所谓“实践理性转向”,主要是指西方主流哲学界在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元伦理学阶段和后实证主义的自然主义阶段之后,恢复了对于价值的理性基础、规范的根源和辩护,以及伦理学与本体论的关系这些实践理性的传统主题的兴趣。无论是在研究的主题、范式、方法方面,还是在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方面,“实践理性转向”都可以说是继“语言学转向”之后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又一次重大转折。这一转向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语言学转向”是相对于古代的“存在论转向”和近代的“认识论转向”而提出来的,它被公认为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哲学范式转变。
内容概要
义务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伦理学即是一门指导人们行动的学说。一般来说,一切伦理学说都应当是规范性的,但是,这些规范性要求对我们具有的权威来自哪里?克里斯蒂娜·科尔斯戈德分析了现代道德哲学家所主张的关于规范性来源的四种不同的解释:唯意志论、实在论、反思性认可和诉诸自律的理论,并以自己修改了的康德主义解释作为全书的结论。 这本书是作者在1992年于剑桥发表的关于人类价值的泰纳讲座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同时收录了G·A·柯亨、雷蒙德·戈伊斯、托马斯·内格尔和伯纳德·威廉斯对她讲演的评论,以及她对这些评论所做的回应。这种以论争的形式出现的著作风格很好地体现了“在相互辩驳中寻求真理、在相互碰撞中推进学术的发展”这一学术的本质。
作者简介
克里斯蒂娜·科尔斯戈德(Christine M.Korsgaard),1952年生于芝加哥,哈佛大学哲学教授。她在哈佛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师从当代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道德哲学、心灵哲学、个体同一性理论及形而上学等;主要著作有:《规范性的来源》和《创造目的王国》等。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言导言引子:美德与义务第一讲 规范性问题第二讲 反思性认可第三讲 反思的权威第四讲 价值的起源与义务的范围第五讲 理性、人性和道德法则第六讲 道德与同一性第七讲 普遍性与反思的自我第八讲 历史、道德和反思检测第九讲 回应附录一 内在主义和规范性的来源附录二 关于实践理性的怀疑论参考书目译后记
章节摘录
科尔斯戈德寻求的对规范性的把握,在两个不同的意义上具有实践蕴涵。首先,她寻求的不是知识社会学或道德系谱学的解释,而是对规范性要求是否能够得到证实的把握。其次,她主要关注与行动而不是与知识相关的规范性要求,特别是道德的规范性要求。 道德的规范性要求获得了一个坏名声。人们常常指责义务,说它限制、压抑,甚至是败坏了我们的生活。尼采的观点可谓这一道德镜像的集大成,时至今日,“现代道德哲学”的批评者对义务的斥责仍然不绝于耳,这些人大多对他们所认为的伦理生活中更有吸引力的那些东西兴趣更为浓厚,诸如德性、关系、激情、情感。但是,正如科尔斯戈德所描述的,规范性不只限于原则和义务。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无处不在。善和德性也蕴涵着我们可能遵守也可能不遵守的规范。 科尔斯戈德踏进这块是非之地,果敢大胆,手脚麻利,在第一讲,她迅速打发了几种主要的规范性理论。唯意志论不能完成这个工作,如果没有一个权威的立法者的话——但如果我们不能够说明权威性规范的来源,权威性立法者的存在是不可能得到证明的。实在论也不能完成这个工作,如果他们不能证明某些行动、义务或目的具有内在的必然性的话。正如科尔斯戈德指出来的,如果我们寄希望于这些方案,规范性问题就从我们的手指间溜走了。 在第二讲,科尔斯戈德试图把规范性限定为人类行动领域之内而不是在其外的问题。在讨论了休谟、密尔及威廉斯的立场之后,她得出一个强势的主张:康德主义的观点为将规范性的来源限定在人类生活之中提供了最好的方案。而其他各家观点的贡献,要视其对人类反思能力的认可而定,换言之,要看它们是否认为人类行为者能够对自身的信念、欲望、社会身份和传统进行考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