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页数:256  字数:150000  译者:瞿世镜  
Tag标签:无  

前言

  如果说伍尔夫在《达洛卫夫人》中描写了她自己和她丈夫的一部分性格,那么她在一九二七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到灯塔去》中描绘的是她父母的性格。她在日记中写道:“这部作品将是相当短的;将写出父亲的全部性格;还有母亲的性格;还有圣-艾夫斯群岛;还有童年;以及我通常写入书中的一切东西——生与死,等等。但是,中心是父亲的性格,……。”这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拉姆齐夫妇的原型,就是弗吉尼亚的父母。  《到灯塔去》的情节极其简单:拉姆齐先生全家和朋友们到海滨别墅去度暑假。拉姆齐夫人答应六岁的小儿子詹姆斯,如果翌日天晴,可乘船去游览矗立在海中岩礁上的灯塔。由于气候不佳,詹姆斯到灯塔去的愿望在那年夏天始终没有实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姆齐先生和子女、宾客重游故地,詹姆斯终于如愿以偿,和父亲、姊妹驾了一叶轻舟到灯塔去。但是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拉姆齐夫人早已溘然长逝。  这部小说在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窗”,占全书篇幅三分之一以上。时间是九月的某一个下午和黄昏;地点是拉姆齐的海滨别墅;人物包括拉姆齐夫妇,他们的八个子女、几位宾客。客厅的窗口是沟通窗内和窗外两部分的—个框架;在窗内给詹姆斯讲故事的拉姆齐夫人,时刻意识到在窗外平台上踯躅的丈夫和在草坪上作画的莉丽。在这个平凡的下午,没有发生任何不寻常的事情。莉丽把窗口的母子图作为她油画的背景,但她觉得眼花缭乱,把握不住眼前的景象。拉姆齐先生在夫人讲故事时走过来干扰,并且坚持说第二天不会晴朗,不能到灯塔去,使小詹姆斯十分『卤火。拉姆齐夫人给丈夫以安慰和鼓励,使充满自卑感的塔斯莱先生恢复自信,促成了保罗和敏泰的姻缘,并且希望莉丽和班克斯结合。最后,可爱的黄昏在她主持的晚餐宴会上融洽无间的谈笑声中结束。  第二部“岁月流逝”,开始时书中人物准备就寝,在这部分结束时,一些同样的人物又重复同样的动作,但是在时间上已相隔了整整十年。这十年时间,作者用一段简短而抒情的散文来加以描述,它所占的篇幅不到十分之一。似乎经过一夜的睡眠,十年时间就朦胧恍惚地消逝了。在这段时间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姆齐夫人逝世了,普鲁难产而死,安德鲁在战争中牺牲了,诗人卡迈克尔赢得了拉姆齐先生所没有的声誉。大战结束后,拉姆齐一家重返别墅,其中有些人准备来完成他们在第一部中没有完成的业绩,以了心中的宿愿。  第三部“灯塔”,比第一部略短。拉姆齐先生决心到灯塔去,并且命令詹姆斯和凯姆同去。这一部分记述了航行过程中父子三人的内心活动。和这次航行并行交错的另一条叙事线索,是莉丽试图完成以母子图为背景的那幅油画。拉姆齐先生跃上灯塔时,在画架旁边目送他们的莉丽,隐隐约约地看到他们登上彼岸,她得到了创作的灵感,挥笔完成了她的画。航行和绘画圆满结束,小说也就此告终。

内容概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一1941),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本书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帮隋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夫人的灵魂之光。    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一1941),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书籍目录

译本序第一部  窗第二部  岁月流逝第三部  灯塔

章节摘录

  当她握笔在手,那片景色就整个儿变了样。就在她要把那心目中的画面移植到画布上去的顷刻之间,那些魔鬼缠上了她,往往几乎叫她掉下眼泪,并且使这个把概念变成作品的过程和一个小孩穿过一条黑暗的弄堂一样可怕。这就是她经常的感觉——她得和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可怕差距抗争,来保持她的勇气,并且说,“这就是我所见到的景象;这就是我所见到的景象,”借此抓住她的视觉印象的一些可怜的残余,把它揣在胸前,而有成百上千种力量,要竭力把这一点儿残余印象也从她那儿夺走。就在此刻,在凉飕飕的秋风里,她正要开始挥笔作画,其他的杂念纷至沓来:她自己的能力不足,她多么渺小可怜,她要在布罗姆顿路为她的父亲操持家务,她还得尽力控制住自己强烈的冲动,别去拜倒在拉姆齐夫人脚下(谢谢老天爷,迄今为止,她一直克制住了),并且对她说一但是,又能对她说些什么呢?“我爱上你了?”不,这不真实。“我爱上了这一切,”说时她把手向那篱笆、屋子和孩子们一挥。这多荒谬,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把自己的真实思想表达出来。因此,现在她把她的画笔整整齐齐一支靠一支放进盒子里,并且对威廉·班克斯说:“天气突然转凉了,太阳发出的热量好像也减弱了。”她一边说一边环顾四周。因为还有足够的光线,草地仍保持着柔和的深绿色,那幢房子在点缀着怒放的紫花的一片葱翠之中显得十分醒目,白嘴鸦在蔚蓝的苍穹下悲鸣。然而,有什么东西在流动,在空气中展开银翼一闪而过。毕竟已经是九月了,是九月中旬,而且是六点钟以后的黄昏时分。于是他们按照习惯的路线漫步走过花园,穿过网球场,越过蒲苇丛,走到厚实的树篱的缺口处,那儿用火红的铁栅防护着,它就像燃着煤块的火盆一般通红。在篱笆的缺口之间,可以见到海湾的一角,那蓝色的海水,看上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湛蓝。  出于某种需要,他们每天傍晚总要到那儿去走一遭。好像在陆地上已经变得僵化的思想,会随着海水的漂流扬帆而去,并且给他们的躯体也带来某种松弛之感。起初,那有节奏的蓝色的浪潮涌进了海湾,使它染上了一片蓝色,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连躯体也在随波逐流地游泳,只是在下一个瞬间,它就被咆哮的波涛上刺眼的黑色涟漪掩盖,令人兴味索然。然后,在那块巨大的岩礁背后,几乎在每天傍晚,都会喷出一股白色的泉水,它喷射的时间是不规则的,因此,你就不得不睁着眼睛等待它,而当它终于出现之时,就感到一阵欣晚;在你等待的时候,你会看到,在苍白的、半圆形的海滩上,一阵阵涌来的浪潮,一次又一次平静地蜕下了一层层珠母的薄膜。  他们俩站在那儿微笑。他们先是被奔腾的波涛,后来又被一艘破浪疾驶的帆船激起了一种共同的欢乐感觉。那条帆船在海湾里划开一道弯曲的波痕,停了下来,船身颤抖着,让它的风帆降落;然后,出于一种要使这幅画面完整的自然本能,在注视了帆船的迅速活动之后,他们俩遥望远处的沙丘,他们刚才所感到的欢乐荡然无存,一种忧伤的情绪油然而起——因为那画面还有不足之处,因为远处的景色似乎要比观景者多活一百万年(莉丽想道),早在那时,这片景色就已经在和俯瞰着沉睡的大地的天空娓娓交谈了。  望着远处的沙丘,威廉·班克斯想起了拉姆齐:想起了在威斯特摩兰的一条小径,想起了拉姆齐,带着那种似乎是他的本色的寂寞孤僻,独自一人沿着那条道路踯躅。他的散步突然被打断了,威廉·班克斯回想起来(这肯定是由于某种确实发生过的意外事件),被一只伸出翅膀来保护一窝鸡雏的老母鸡打断了。拉姆齐停下脚步,用手杖指着老母鸡说“漂亮——漂亮”,一束奇异的光照进了他的心窝。班克斯想道,那表明他性情质朴,同情弱者,但是,他好像觉得,也就是在那条岔道上,就在那儿,他们的友谊中断了。在那以后,拉姆齐结了婚。后来出于某种原因,他们的友谊的核心消失了。他说不出这究竟是谁的过错,只是,过了一阵,重叙友情代替了另结新欢。正是为了叙旧,他们又重逢了。然而,在他和沙丘之间这一番默默无声的对话中,他坚持认为,他对拉姆齐的友情丝毫也没有减退;他的友谊,就在那儿,好像一个年轻人的躯体,在泥土里躺了一个世纪,他的嘴唇依旧鲜红,这就是他的友谊,敏锐而现实地,横陈在海湾对岸的沙丘中。

编辑推荐

  这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名篇。小说采用了音乐中奏鸣曲式的结构,其中由三个章节组成的文本,又是夜晚的灯塔照耀大海的节奏。这部小说的结构十分精巧和完美。情节极其简单,而人物内心的独白、意识的流动,使作者的视角始终处于一种多元的状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到灯塔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6条)

 
 

  •   看了电影《时时刻刻》,喜欢妮可扮演的伍尔夫,于是对这个传奇的女人有了无比的兴趣,于是去借了这本著名的《到灯塔去》。阅读这本小说的感觉,类似看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情节简单,画面感很强,充满象征手法,作者的表达欲盛大。你并不需要臆测作者的想法,你只需要跟着她的思绪游走即可。
       对于小说本身并无太多评价,倒是对伍尔夫有了更多感触。于我所感受到的而言,她并不如妮可演的那般自我矛盾。她不是一个站在人类尖峰上思考to be or not to be的哲学家,她只是太聪慧,太细腻,太敏感,所以注定孤独。她在写作中所流露出的无尽思考,也许根本及不上她平日大脑里游离的思绪的千分之一。所以世俗生活对她而言,只能是禁锢的牢笼。
      
      笔记:
       主题:作者企图在这部书中讨论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小说讨论了三个主要问题:第一,是否有可能在不牺牲自我的个性特征这个前提之下,来获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谅解和同情(答案肯定)。第二,自我是否有可能在一片混沌之中认识和把握真实,在一个混乱的时代里建立起某种秩序(答案:个人能力有限,但只要在个人能力范围内真诚地探索,依然能够找到人生的意义)。第三,自我是否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答案肯定)。
       意识流写作手法: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基本写作方法是每一段以一句对话开始,然后主人公大段独白。这种独白极具特点。作者采取叙事的主观性,从人物主观的角度来叙述,作者本人毫不介入,采取隐退到幕后的超脱态度,让人物把他在某一特殊情景中的思想情绪、主观感受用自言自语的方式直接叙述出来,而且这往往是一种无声的叙述,实际上是一种沉思冥想,是一种内心的意识流动。
       两种时间:柏格森把人们常识所公认的时间观念称为“空间时间”,把它看做各个时刻依次延伸的、表现宽度的数量概念。他认为“心理时间”才是“纯粹的时间”、“真正的时间”,它是各个时刻互相渗透的,表现强度的质量概念。他认为,我们越是进入意识的深处,“空间时间”的概念就越不适用。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对意识流小说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在写书时可以像一把扇子似的把时间打开或者折拢”,或者把几分钟时间扩展到好几页篇幅,或者把一段较长的时间加以压缩,或者把眼前所看到,所回忆,所想象的现在、过去、将来的各种情景交织、穿插、汇集起来,彼此交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取得一种特殊的戏剧化效果。
      
      摘录:
       现在她不必再顾及任何人了。她能够恢复她的自我,不为他人所左右了。正是在现在这样的时刻,她经常感到需要——思索;嗯,甚至还不是思索,是寂静,是孤独。所有那些向外扩展,闪闪发光,音响杂然的存在和活动,都已烟消云散;现在,带着一种严肃的感觉,她退缩返回她的自我——一个楔形的黑暗的内核,某种他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虽然她正襟危坐,继续编织,正是在这种状态中,她感到了她的自我;而这个摆脱了羁绊的自我,是自由自在的,可以经历最奇特的冒险。当生命沉淀到心灵深处的瞬间,经验的领域似乎是广袤无垠的。她猜想,对每个人来说,总是存在着这种无限丰富的内心感觉;人人都是如此,她自己,莉丽,奥古斯都,卡迈克尔,都必定会感觉到:我们的幻影,这个你们借以认识我们的外表,简直是幼稚可笑的。在这外表之下,是一片黑暗,它蔓延伸展,深不可测;但是,我们经常升浮到表面,正是通过那外表,你们看到了我们。她内心的领域似乎是广阔无边的。有许多她从未见识过的地方;其中有印度的平原;她觉得她正在掀开罗马一所教堂厚厚的皮革门帘。这个黑暗的内核可以到任何地方去,她非常高兴地想,因为它无影无踪,没人看得见它,谁也阻挡不了它。在个人独处之时,就有自由,有和平,还有那最受人欢迎的把自我的各部分聚集在一起,在一个稳固的圣坛上休息的感觉。一个人并不是经常找到休息的机会,只有作为人的自我,作为一个楔形的内核,才能获得休息。抛弃了外表的个性,你就抛弃了那些烦恼、匆忙、骚动;当一切都集中到这种和平、安宁、永恒的境界之中,于是某种战胜了生活的凯旋的欢呼,就升腾到她的唇边;她的思路在那儿停住了,她的目光向窗外望去,遇见了灯塔的光柱,那长长的、稳定的光柱,那三次闪光中的最后一次,那就是她的闪光。
      
  •   我觉得豆瓣网上一位仁兄表达了我的心声:

    看《到灯塔去》的时候,我是完全地沉醉于作者意识深处那种近乎魔幻的魅力的。那不只是回忆,那是关于时光的一些片段的整合,像电影一样,她会带领你走向许多地方,首先是海边的房子,其实你会看见一扇窗,以及坐在窗前美丽的妇人,接着是窗外那个沉默的自言自语的男人,他喜欢和诗待在一起,他和人群总像存在着冲突,在这所海边的房子里,他的朋友们五颜六色,他们的举动,他们的那些微小的细节,都在描述里,令人遐想和追忆,仿佛他们是许多的树,栽种在多年以前,那栽种的过程,扑满了海风的盐味,阳光透过树的缝隙落下来,让我们看见,看见诗歌当中,很多的音符,缺少任何一个,他们的生活都不会像书中描写的那样,连成记忆中的那个下午。
      
      伍尔夫牵着我的手,走向了红色的栅栏,她还带我去看海边的岩石,也就是在那块岩石上,我看见了拉姆齐夫人,用纸片写着信,而风,又刮走了那些纸片。在回忆里,伍尔夫像海风一样穿过当年的房子,她不放过眼里任何的腐蚀和破碎,也不放过任何的锈迹和花朵,她的双眸闪闪发光,她眼里过去的影子,全落座在原来的地方,她的父亲,拉姆齐先生,依然在想那个想不明白的问题。
      
      伍尔夫回忆的双手,伸向了大利花,也伸向了莉丽的画板。莉丽是个终身都未婚的女人,对于拉姆齐夫人,莉丽始终保持着她自己心中的距离,在她眼里,所有的景象都是模糊的,她甚至画不好自己心中的那幅画,她眼中的拉姆齐夫人,并不表示一种绝对的完美,她不知道是否该将眼前的那棵树移向画板中央,只是拉姆齐夫人却了解她,她看见“莉丽那双斜嵌在苍白而有皱纹的小脸蛋上的中国式眼睛挺秀气,不过要一个聪明的男人才会发现”,由此,我肯定了拉姆齐夫人的智慧,以及她心底的那份柔软。
      
      在伍尔夫的描述里,我不懂画,但是会爱上画,爱上的同时,会产生自己的理解。“这幅画不是画他们两个,……还存在其他的意义,其中也可以包括她对那母子俩的敬意。譬如说,通过这儿的一道阴影和那片的一片亮色来表达”,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人很容易产生联想,就像突然之间,你推开一扇窗,眼前是大片大片的蔚蓝色海景,你见到的,你拼命呼吸的,有海风,有海鸟,有蓝天,有白云,你一定也注视到了很远很远处的那艘小船。
      
      “她想,他们还会继续生活下去,不论他们活多久,他们会回到这个夜晚,这轮明月,这阵清风,这幢房屋中来,也将回到她的身边。”
      
      “她像一棵树一般静止了,那棵树刚才还在风中颤动、摇曳,现在风小了,树叶一片一片静止下来。”
      
      看一本书,我很少能看出风花雪月来。但是《到灯塔去》给了我太多温暖奇妙的感觉,原来一个人的心,可以延伸得那么远,那么远。落雪的日子,我在窗外;不落雪的日子,我在窗内,阅读的时光,完全改变了一个人的心境,而且,想像,会无休无止。你会突然,想拥抱点什么,告诉她或者他,此刻,你心中是多么的喜悦,你看见了天使的光亮,你看见了天空很不一般的霞光,直到黑夜降临,你又突然,多了一层孤独,你在书中的结局里,陷入了一片迷雾。尽管书中,其象征性的写法,并不想让你生出对命运对人生更多的迷茫,但是那一刻,一本书读完了,你突然就有了一种冲动,你突然就想打开窗推开门,到那一片海景中去,你要去找那艘小船,你要抓住那种使得你的心充满了温暖的东西,你甚至想像拉姆齐先生一样,站在窗前,站在海边的草坪上,一个人,大声地朗读心中的诗歌。
      
      太温暖了,伍尔夫给了我们太多的东西了,以致于,离开一本书,我需要拼命地去抓住另外一种东西。我能感觉大利花还没有播下的种子,在我的心底萌动,也能感觉远处的海角,有一些小船仍旧颠簸在风中。在那一刻,我的回忆也充满了我内心的缝隙,我突然很想念树,那个和我一起行走在黄河边上的女子。她叫树,秋天的树。
  •   首先,先对书籍本身做个点评吧,封面设计我比较喜欢的,用的是伍尔夫的人物头像做封面,封面的那张纸摸起来有点亚麻的那种触感,纸质也是不错的,如果喜欢意识流喜欢伍尔夫的建议收藏。
    其次,相信读过《墙上的斑点》的都知道伍尔夫的写作特点,《到灯塔去》这本意识流小说是作者准自传的一本小说,小说以灯塔为主干线,写了拉齐姆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一战前后的生活片段,喜欢小说中对人物丰富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及那种零散、无逻辑、非理性的写作手法。
  •   这是我毕业论文要研究的一本小说
    对于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来说《到灯塔去》是较为成熟和巅峰的作品
    《灯塔》里为我们展现了鲜明而有特色的时空观念 即为 意识时间终于物质时间
    瞬间的意识时间即可以被放大到无限 但是无限的物质时间 却可以被缩小的被忽略的地步
    衡量这一切的尺度 就是 这段时间 是否对人的意识世界造成质的影响和根本性的提高
    这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 更是一种警戒 不要让意识活在虚无之中 不要被无尽的物质时间吞没掉灵魂
  •   伍尔夫是我大学时期从20世纪外国文学中知道的,当时老师也说过《到灯塔去》。意识流小说我一直是喜欢的,但到底没有敢去看,呵呵,这次买了这本,希望能认真看完。书的帧装印刷很美。
  •   包装很美,很符合伍尔夫的气质。小说更是独特,使用意识流手法转换时空人物视觉,一定要看!
  •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早期的意识流代表性作家,这本书印刷质量很好,书有点难懂,知心者自可会意!
  •   该怎么说呢,在看《到灯塔去》前对意识流的文体没有多大的认识。现在正在读,不愧是伍尔夫,文笔的修饰真的很好,大家有机会也要看看,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本噢!
  •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很有感觉,各种视角
  •   这是我读过的最喜欢的小说,封面很有质感,印刷翻译都完美.伍尔夫跳跃的灵动的思维,富有张力的想像,极强的表达能力,具有节奏感的律动,用极深的隐喻探讨深刻的命题,意识流绝对的经典,世界小说代表作
  •   认识伍尔夫,是缘于电影《时时刻刻》,三个不同年代的女人对于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基德曼刻画的达洛维夫人入木三分,看完之后是无尽的沉痛与悲鸣,更加引发了强烈的反思。这本书是翻译过后的标题“到灯塔去”吸引了我,一如内心的向往一样,引领我到达另一个方向。
  •   如果要了解什么是文学的哲性思考,就一定要阅读现代主义小说。要了解现代主义小说,不能不读伍尔夫,而要了解伍尔夫,不能不读《到灯塔去》。只有读了《到灯塔去》,你才会了解什么是人性,什么是女性精英,什么是真正的精英小说。这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至少要细读五遍的小说。《到灯塔去》会让你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文学性。而读了《到灯塔去》才似乎能理解伍尔夫为什么会选择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   之前因为看过她的一本《海浪》,她的意识流小说地位可以说是数一数二,读着她的散文化语言,心里很舒畅,继续《到灯塔去》,向书友推荐!
  •   伍尔夫的确是意识流文学的巨匠
    研究意识流读伍尔夫的书是必须的
    当然针对图书整体感觉而言的话 还是很不错的 赠送了书签一枚 排版很不错 阅读起来很舒服~
  •   到灯塔去(伍尔夫文集),6折促销。
  •   只读过伍尔夫墙上的斑点 那时还是小孩子 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我本科毕业论文写的就是意识流 很喜欢这本书
  •   意识流作为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颇有可看之处。看完了乔伊斯的《一个青年画家的肖像》后,就深深着迷,意识流的作品买了几本。《到灯塔去》,应该不会让我失望了
  •   一只很喜欢意识流~同学推荐读伍尔夫
  •   很棒的意识流作品!打算读完所有的伍尔夫
  •   伍尔夫其人很有意思,意识流很有意思,号称最长情书的奥兰多总没货,先看这本吧
  •   细腻。精细。游走在现实与意识之间。优美。诗意的文风。喜欢看故事的人建议慎买。这是个极单调的故事。情节太过简单。注重的意识流。这里是关于内心的写作。
  •   一直很喜欢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本书是她的经典著作,很好啊,书的质量也挺好的。
  •   意识流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一位心思细腻的女权主义者。她的笔触、描写、叙述,摄人心魂。
  •   伍尓夫的意识流小说,这本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吧!
  •   这是一部作者倾注心血的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
  •   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在意义中寻找本质。上海译文的书面设计和书的排版及质量非常好。
  •   全文以拉姆齐夫妇的一次聚会展开,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度假,第二部分是人事变迁,第三部分故地重游,对生死进行了哲学探讨,很抽象
  •   用伍尔夫的话是最好的诠释:让我们守住自己这热气腾腾、变幻莫测的心灵漩涡,这令人着迷的混沌状态,这乱作一团的感情纷扰,这永无休止的奇迹——因为灵魂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奇迹。
  •   纸质很好,经典的意识流小说
  •   意识流的小说不错
  •   意识流小说
  •   不得不说这个包装和封面实在是很漂亮 封面还是磨砂的 简洁高雅..
    当然印刷质量也挺好! 物超所值! 很喜欢*** 第一次拜读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 感觉不错
  •   喜欢吴尔芙,喜欢意识流小说~~
  •   很棒的伍尔夫文集,非常特别的装帧设计,超级喜欢
  •   意识流形态的书本第二章开始语言十分优美
  •   封面很好看,标准伍尔夫的造型,值得购入
  •   很喜欢伍尔夫,这本书包装特别美,布纹理封面,拿在手里感觉特别好!
  •   看达洛维夫人能看进去。但灯塔我却还是囤着,久久未掀
  •   很喜欢伍尔夫,封面好好看啊。
  •   很喜欢伍尔夫 刚好论文要写奥兰多 多读点伍尔夫的书
  •   相当棒的书 伍尔夫的经典作品
  •   喜欢伍尔夫的同学必备!
  •   不错,喜欢伍尔夫。
  •   觉得不应该先看前面的序,应该先看正文,总之伍尔夫真的是极细腻
  •   伍尔夫的书,这本必须要看得
  •   伍尔夫的作品还是译文出版比较好
  •   伍尔夫的书要细细看 才有感觉
    书质量不错 很喜欢
  •   多年后首登希望中的灯塔、却已物是人非...
  •   看了喧嚣与骚动、头好痛、对意识流有恐惧感了
  •   书很好,是正品,就是读起来比较困难~意识流,读着读着就走神了
  •   意识流的名著,,找到女性温存与力量
  •   意识流的作品,我功力太浅还不能看得太透彻
  •   读着有那么点吃力,但是喜欢意识流
  •   意识流的小清新~~
  •   还没有来得及读,应该不错。伍尔芙,意识流大师。
  •   意识流作品,字体大小适宜,适合阅读!
  •   这本书给我最深印象的是语言的节奏感,像音乐一样有旋律和优美。
    很喜欢她的书。尤其是评论的。简直是一针见血的。
    感觉没有多余的废话,这本小说也如此。
    人物刻画的很精彩典型,合上书,感觉里面的人物就在脑海浮动着。
    他们在说话,在行走。
  •   灯塔是前行的目标
  •   刚开始看,弗吉尼亚的书是永远的经典
  •   是一本小说啊,以为是散文随便比之类的,还没有开始读
  •   这是一部不能以语言表述的伟大作品。
    在这部作品里,时间、空间都可以被无限放大或缩小,而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事物在那一刹那、最真实的一面。
  •   很喜爱VIRGINIA WOOLF,她为我们现在的人类提供了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打开了更深的自我内省。看起她写的书有种越读越愿意看越爱不释手的强烈感。没有找到她的《THE WAVES》,希望当当网能够尽快的提供。谢谢。
  •   看了时时刻刻之后研究伍尔芙,所以买了这本书,装订非常完美~
  •   作家中的作家写的书自然名不虚传。得多看一遍,时而掩卷沉思,方能领略其妙处。她的作品似简实繁。乍看如同三秋树,细品犹如春近之枝,尽是苞芽。
  •   值得一看!值得一看!值得一看!值得一看!
  •   读的很有意思,很值得一看。
  •   纸张很好 值得推荐
  •   很经典的著作,值得一看。。。
  •   非常好的书,值得珍藏。
  •   从包装带书本到内容,都很完美。
  •   送朋友的生日礼物,质感超级好
  •   朋友推荐的 不错
  •   不说假话真的很催眠。劝喜欢看故事的朋友慎购。
  •   一直很喜欢这个游离于现实与疯癫之间的作家,喜欢她那空荡荡的生命内核。
  •   浮想联翩对现代人是一种奢望
  •   非常喜欢这本书,而且封面特别有质感,书本印刷也不错,内容大爱。
  •   这本书的包装我很喜欢,纸质很好。内容还没看,不过应该会是对我胃口的。
  •   这本书写的细腻到让人充满感伤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舒服。封面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然后慢慢细读里面文字,手指触及封面纸张很是享受
  •   阅读很妙的一本书
  •   喜欢这本书的装帧和纸的感觉
  •   我觉得挺不错的,挺好看的
  •   包装很美,但是翻译的很蹩脚,可能太遵照原文了。不参照英文看不下去。
  •   是正版,包装很精致~值了这钱了~
  •   很好的版本,现在买也不贵。喜爱伍尔芙。
  •   哈哈,伍尔芙的最重要作品。
  •   快递太慢,书还可以
  •   ( ̄. ̄)
    很美的说,不多赘述
  •   好&;hellip;&;hellip;:-)
  •   还没有足够的耐心看完
  •   听说有点费解,希望能看懂。
  •   在学校图书馆借过,觉得还是应当收藏一下
  •   书的质量不错,封面还蛮有感觉的。
  •   好书 读起来很舒心 也很快乐
  •   不错,喜欢伍尔夫的作品
  •   伍尔芙的书,要在深夜细细读。
  •   非常好,仔细研读,哈哈
  •   还没有看,是我毕业论文用书,但是看推荐还不错,可以购买
  •   看完THE HOURS,喜欢上她
  •   静下心来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