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1月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理查德·罗蒂 页数:270 译者:黄勇
Tag标签:无
前言
毫无疑问,罗蒂是今日美国最重要的、其观点也最有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卡维尔甚至称罗蒂为自詹姆斯和杜威以来最著名的美国哲学家。加拿大著名哲学家泰勒虽然不同意罗蒂的看法,但也指出,罗蒂总是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出人意料的视角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这可能是人们对他的哲学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则可能如卡维尔所指出的:罗蒂从学院哲学走向了世界哲学(基于康德对这两种哲学的区分)。我们知道,当罗蒂离开了作为学院哲学之象征的普林斯顿哲学系而出任弗吉尼亚大学凯南人文讲座教授以后,他主要是在文学系和法学院上课,在他从弗吉尼亚大学提前退休以后,更是去了斯坦福大学的比较文学系任教。可是他所讲的实际上还是正宗的哲学问题。这使得真正对哲学问题感兴趣的人仍然不能不读他的著作,而从事政治和法律哲学、文学和文化问题研究的人也对他的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我将对罗蒂的主要著作、他与一些当代哲学家的主要争论以及他的主要哲学立场作一简单的介绍。
内容概要
罗蒂在本书中不仅批判了分析哲学运动,而且还批判了一个自柏拉图以来的,对寻求现象背后的绝对实在的表象感兴趣的哲学传统。他倡导一种崭新的“后哲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无论牧师、物理学家还是诗人、政治家,都不比别人更“理性”、更“科学”、更“深刻”,而那些特别出众的人不过是善于成为人的人。他也认为,不存在可以作为一切学科之“样板”的学科。罗蒂指出,如果启蒙运动给我们带来的是后神学文化,那么对柏拉图主义传统的超越将会导致后哲学文化的诞生。
作者简介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1931—),美国著名哲学家。生于纽约,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从1982年起任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后转任多所大学的哲学系和文学系教授。罗蒂把他的著作看成是杜威思想的延伸,他以当代哲学更新杜威的思想,在本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罗蒂的代表作还包括:《哲学与自然之镜》(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1979)、《实用主义的后果》(The Consequences of Pragmatism,1982)、《偶然、反讽与团结》(Contingency,Irony and Solidarity,1989)等。
书籍目录
作者序1 哲学和后哲学文化 1.1 柏拉图主义、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 1.2 实用主义和当代哲学 1.3 后哲学文化2 哲学作为科学、作为隐喻和作为政治3 自然科学是否具有自然性 3.1 导言 3.2 实在论与相对论 3.3 实在论与工具论 3.4 实在论与实用主义 3.5 科学性作为道德之德性4 科学作为亲和性5 解构 5.1 解构主义理论 5.2 解构主义批评 5.3 解构和激进政治6 反本质主义和文学左派7 民主先于哲学8 后现代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9 实用主义、戴维森和真理 9.1 越少则越多 9.2 皮尔斯半途而废的办法 9.3 戴维森和场语言学家 9.4 戴维森作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者 9.5 戴维森和达米特 9.6 戴维森、实在论和反实在论10 实用主义、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10.1 实用主义 10.2 相对主义 10.3 非理性主义附录1 从哲学到后哲学附录2 传记与哲学
章节摘录
现象学看作是“客观主义”传统的两个产物。他企图把实用主义对“精神性”的放弃,和胡塞尔对它的重认,一起置于他自己对“西方形而上学”的说明中。他与胡塞尔一样认为:每一个独立的、想使自己摆脱所有先见的哲学家都必须有一种洞见:所有他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都是先见,而所有先见都是模糊不清的东西,来自传统的积淀……这二点甚至也适用于被称为“哲学”的伟大任务和理想。①但海德格尔认为,在批评其前辈的自我理解方面,无论是胡塞尔还是实用主义者,都不够彻底。实用主义企图用培根对自然的最大控制的梦想来代替柏拉图一笛卡儿主义“普遍知识”的观念。海德格尔对此不以为然。胡塞尔想把伽利略的技术设想为以某种“先验的”东西为“基础”的。对此,他也同样嗤之以鼻。在海德格尔看来,无论是想把文化“奠基”于具体的人的需要还是“奠基”于先验的主体的计划,都不过是那些需要克服的“先见”的进一步表明。尽管在估计本世纪的危险这点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非常接近,但他的实际哲学学说却更接近于杜威。同胡塞尔一样,海德格尔认为,“欧洲的危机源于一种被误导的理性主义。”②但他认为对基础的需要本身就是这种被误导的理性主义的一个征兆。《存在与时间》一书充满了对为胡塞尔和笛卡儿所共有的学说的批判。在该书中,他把“客观科学知识”看作是“存在于世界”的一种次要的、派生的形式,源于对工具的使用。这与杜威的培根主义如出一辙。①海德格尔解决哲学假问题的方法是,把社会实践看作一种首要的、不容置疑的要素,而不是一种需要解释的东西。这种解决方法乃是布兰登所谓“社会的本体论优先性”的一个例证。②海德格尔与实用主义一致的另一方面是,他们都完全不相信把胡塞尔与柏拉图、笛卡儿连接在一起的视觉隐喻。胡塞尔和卡尔纳普都具有传统的柏拉图主义的期望,即达到一个可以看到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观点。对他们来说,哲学的目的就是要提出一种可以把文化的每一个方面都置于其中的形式框架。这两个人都是具有普特南所谓“上帝观点”的哲学家。对这样的、想对可能性领域有一种像上帝一样的把握的企图,即想为每一个可能出现的实际事件准备好一个框架的企图,海德格尔的形容词是“数学的”。他把“数学的”定义为:“‘关于’我们实际上已经知道的事物的。”③在海德格尔看来,对数学的东西的追求,对一种形式的非历史的框架的追求,乃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卡尔纳普的实证主义和客观主义传统的暗藏的纽带。杜威坚决主张理论要从属于实践,并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框框。这种立场同样表达了对思辨的理想、对想获得一个为任何可能出现的事物准备先天位置的企图之不信任。尽管如此,海德格尔和杜威对哲学的看法还是很不相同。他们都反对基础主义和视觉隐喻,但却采取了非常不同的形式。下面,我想在两个方面讨论他们的三个差别:他们对隐喻和文字的相互关系的不同看法;以及他们对哲学与政治关系的不同态度。通过从杜威转向一个在我看来其著作是对实用主义立场的最新表达的哲学家戴维森,我想能够说明隐喻理论同对基础主义的批判有关。通过突出海德格尔把哲学等同于诗歌这一点,我想能够弄清在我所谓的对我们与哲学传统的关系问题的“政治性”回答与“诗意性”回答之间的区别。在讨论隐喻问题时,让我先提出一个简单的教条主义主张:有三种方法可以使一种新的信念加到我们先前的信念上,从而迫使我们重新编织我们的信念和愿望之网。这三种方法即是知觉、推理和隐喻。知觉把一个新的信念强加于先前的信念系统,从而改变我们的信念。例如,如果我开门看见我的一个朋友在做惊人之举,我就必须消除某些关于他的旧信念,并重新考虑我对他的期望。推理改变我们的信念的途径是,它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先前的信念会使我们转向某种我们先前没有的信念,从而迫使我们做出决定是要改变这些先前的信念,还是探究这个新的信念的后果。例如,如果通过一系列像侦探小说一样的推理,我认识到,我现在的信念所包含的结论是,我的朋友是个谋杀犯,于是我将不得不或者设法改变这些信念,或者重新考虑我们的友谊。知觉和推理都没有改变我们的语言和我们区分可能性领域的方法。它们所改变的是句子的真值,而不是其内容。如果谁假定知觉和推理应当是改变信念的唯一方法,那么他就是采取了一种海德格尔所谓的“数学的”态度。
编辑推荐
《后哲学文化》由美国当代著名的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在其学术生涯的不同时期所发表过的论文集结而成。《后哲学文化》不仅批判了分析哲学运动,而且还批判了一个自柏拉图以来的哲学传统,即对寻求现象背后的绝对实在的表象感兴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