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页数:130  译者:陈安全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透明》如果真有未来存在,具体地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就像脑子较好的人所能觉察的东西一样,过去也许就没有那么诱人了:它的魅力会被未来的吸引力抵消。人在考虑这个物体或那个物体的时候,可能就会骑在中跷跷板的中段上。那可就有趣了。  可是未来并不具备这样的现实性(过去可以描绘出来,现在可以观察得到);未来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是一种思想的幽灵。  当我们专注于某一实物时,无论它的情况如何,我们的注意行为可能会引领我们不自觉地去探究该实物的历史。初入道者如果想让实物完完全全停留在他目睹的时刻那个层面上,就必须学会对它一览而过。过去穿过透明物体发出光芒!  许多人造物体或天然物体本身是无生命的,但被粗心的生命滥加利用(你想到山脚下的一块石头,自然会想到它经历过无数个春秋,有大群的小动物从石头上匆匆而过),叫人特别难以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它们的表面上:初入道者很快就会透过表面,自得其乐地哼着小曲,以童稚般的放纵陶醉于那石头用到那片荒野的历史之中。天然的或人造的实物表面覆盖着一层直观、现实的薄饰,任何人想留住实物此时此刻的原状、掌握它的原状、维持它的原状,都请务必小心,不要打破其紧绷的薄膜。否则,缺乏经验的奇迹创造者将会发现自己不再是在水面上行走,而是垂直沉入水底;鱼睁大眼睛围观之。刹那间还可能发生更多的事情。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章节摘录

  一  这就是我想要的人。你好,人!他没听见。  如果真有未来存在,具体地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就像脑子较好的人所能觉察的东西一样,过去也许就没有那么诱人了:它的魅力会被未来的吸引力抵消。人在考虑这个物体或那个物体的时候,可能就会骑在跷跷板的中段上。那可就有趣了。  可是未来并不具备这样的现实性(过去可以描绘出来,现在可以观察得到);未来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是一种思想的幽灵。  你好,人!怎么回事,别拉我。我并没有打扰他。噢,没关系。你好,人……(最后一次的声音很小)。  当我们专注于某一实物时,无论它的情况如何,我们的注意行为可能会引领我们不自觉地去探究该实物的历史。初入道者如果想让实物完完全全停留在他目睹的时刻那个层面上,就必须学会对它一览而过。过去穿过透明物体发出光芒!  许多人造物体或天然物体本身是无生命的,但被粗心的生命滥加利用(你想到山脚下的一块石头,自然会想到它经历过无数个春秋,有大群的小动物从石头上匆匆而过),叫人特别难以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它们的表面上:初入道者很快就会透过表面,自得其乐地哼着小曲,以童稚般的放纵陶醉于那块石头乃至那片荒野的历史之中。对此我将作出解释。天然的或人造的实物表面覆盖着一层直观、现实的薄饰,任何人想留住实物此时此刻的原状、掌握它的原状、维持它的原状,都请务必小心,不要打破其紧绷的薄膜。否则,缺乏经验的奇迹创造者将会发现自己不再是在水面上行走,而是垂直沉入水底;鱼儿睁大眼睛围观之。刹那间还可能发生更多的事情。  二  休·珀森其人(有人讹称他为“彼得森”,有人叫他“帕森”)搭乘出租车从特拉克斯来到这座破旧不堪的山间别墅,司机为他打开车门,他拖着瘦削的身躯下了车。车门仿佛是为侏儒设计的,他还低着头时,目光却已往高处看——不是为欣赏司机帮他开门的动作,而是要看一看阿斯科特旅馆(阿斯科特!)的外观较之八年——占他刻满悲怆的人生五分之一的八年——之前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一座令人感到恐怖的建筑,灰色的石,棕色的木,惹人注目地装上鲜红色百叶窗(没有全部关闭),但是在他的视觉记忆中,它们是苹果绿的。门廊台阶两旁有一对铁柱,柱上挂着电力马车灯。一个系围裙的仆人轻捷地从台阶上跑下来,拎起两只袋子,把鞋盒夹在胳膊下,这些全都是司机从张开大口像打呵欠的车后行李厢里敏捷地搬下来的。珀森给精明的司机付了钱。  大堂已经认不出来了,但无疑和以前一样脏。  他在柜台前登记名字交出护照时,先后用法文、英文、德文,然后又用英文问道,老克罗尼格是否还在那里当主管,他那张胖脸和装出来的快活神情,他仍记忆犹新。  接待员(金黄色的头发在脑后盘成圆发髻,脖子很漂亮)说不在了,克罗尼格先生早已离开,说不定是到梦幻神奇(听起来像是这么回事)当经理去了。她还拿出一张草绿天蓝色的明信片,上面画有几位斜倚着的顾客,权充说明或证据。文字说明用了三种语言,但只有德文部分是地道的。英文写的是:说谎的草地——而且仿佛有意采用欺骗性透视手法把草地扩张到极大的比例。  “他去年死了,”女孩补充说道(从正面看她一点也不像阿尔曼达),把一张Majestic in Chur的彩色照片本来也许会引发的兴趣给一笔勾销了。  “这么说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记得我啦?”  “很遗憾,”她用他已故妻子的习惯语调说道。  她还感到遗憾的是,既然他无法告诉她他以前住的是三楼的哪个房间,她也就没有办法安排他住原来的房间,尤其是当时三楼已经客满。珀森皱着眉头说,大概是在三百多号的中段,朝东,尽管窗外没有什么好景致,床边的地毯上有阳光欢迎他。他非常想住那个房间,可是按法律规定,如果一个主管,哪怕是过去的主管,干了克罗尼格所干的事情(人们认为,自杀是做假账的一种表现形式),档案即应销毁。她的助手是一个英俊的年轻后生,着黑装,下巴和喉头上有些小脓疱。他领着珀森上四楼的一个房间,一路上他以电视观众般的专注注视着空白而有点泛蓝的墙壁向下滑去,而另一方面,电梯里同样全神贯注的镜子,有几个瞬间清晰地映照出这位来自马萨诸塞州的绅士,他的脸又长又瘦,充满忧郁,下颌有点突出,嘴巴周围有对称的褶皱,要不是他那忧郁的居高临下姿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高贵地位,人们可能会误认他是一位粗壮的、像马一样的登山人。  窗户的确是朝东的,但是确实也有景致:也就是说,一个巨大的坑里挤满了许多挖掘机(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全日是安静的)。  系着苹果绿围裙的仆人拎着两个行李包和包装纸上印有“菲特”字样的卡纸板盒,珀森独自走在后面。他知道这家旅馆有年头了,但是现在破败成这个样子是显得过分了。四楼这间好房间,虽然住一个客人显得太大(但是住几个人又太挤),一点也不舒服。他还记得,他一个三十二岁的大男人,以前住在底下那个房间的时候,比他悲惨的童年哭的次数更多,也更凄惨,房子也很难看,但起码不会像现在的新居所这么肮脏这么凌乱。房间里的那张床十分可怕。“浴室”里有一个坐浴盆(足以坐下马戏团的一头大象),但却没有浴水。马桶座圈不能复位。水龙头发出警告,先喷射出一股强劲的锈水,然后才和缓地流出正常的水来——无论你如何赞赏都不为过,它流出来的是神秘,值得我们为之树几座纪念碑,清凉的圣坛!休在走出那糟糕透顶的浴室后,轻轻把门关上,但那扇门却像一只蠢笨的宠物发出一声哀叫,紧跟在他身后倒在了房问里。现在让我们来聊聊我们的困难。  三  爱整齐的休·珀森在寻找一个五斗橱放他的东西时,注意到房间不起眼的一个黑暗角落里有一张旧书桌,支着一盏没有灯泡没有灯影的灯,其状如一把破雨伞的骨架。中间的抽屉没有关好,那一定是最后检查抽屉是否清理干净(其实没人检查过)的房客或服务生(其实两者都不是)疏忽了。好心的休想把它推进去关好,起初推不动,后来他偶然撞了一下,抽屉立即有了反应,弹出并掉下一支铅笔(这和前面轻推过几次所积累起来的能量可能有些关系)。在把铅笔放回去之前,他考虑到了这一点。  它不是用弗吉尼亚杜松或非洲雪松做成的六角形漂亮铅笔,未曾用银箔在上面印出厂家的名字,而是一支非常普通的、圆的、技术上没有任何个性特征的旧铅笔,是用便宜的松木制成的,染成暗淡无光泽的淡紫色。那是一位木匠在十年前放错了地方的铅笔,他对旧书桌没有做完认真检查,更谈不上修理,他走开去找一件工具,但永远没有找到。现在珀森注意到了这支铅笔。  在木匠的作坊里,在那之前很久是在乡村学校里,那支铅笔已经被用到只剩下原来长度的三分之二。削尖的一端露出的木头,颜色已经变暗,呈铅灰的青紫色,其色调与石墨的钝笔尖融为一体,石墨笔尖唯有其难以识别的色泽把自身与木头区分开来。一把小刀和一个铜卷笔器已对它进行过彻底加工,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追踪刨削下来的小薄片的复杂命运。刚削下来时,每一片都是一面淡紫色,另一面棕褐色,但是现在都降解为微尘,四处飘散,惊恐万状,苟延残喘,但是每一粒微尘都必须对自己的命运持超然态度,每一粒微尘都很快适应了自己的命运(更可怕的遭遇还有不少)。总的说来,它削出来的形状还是很可爱的,是一种古老的过时产品。往前追溯若干年(但不是追溯到遥远的莎士比亚出生之年,那一年发现了制造铅笔用的“铅”),再用“现在的”视角继续讲述铅笔的故事,我们会发现石墨被研成细粉,被小女孩和老头把它和湿泥混合在一起。这一团黏糊糊的东西,这一团受挤压的鱼子酱,被放入一个金属圆筒,圆筒上有一个蓝色的眼,一块蓝宝石上钻了一个洞,鱼子酱就通过这个洞挤出来。它吐出来的是一条连绵不断、令人馋涎欲滴的小棒(可要看管好我们的小朋友哟!),看上去像是保留着蚯蚓的消化道的形状(但是要小心,小心,别让它挠曲了!)。此刻它正被切割成这些特定的铅笔所需要的长短(我们看到切割者是伊莱亚斯·博罗戴尔老人,正当他要进行侧面检查时,我们想抓住他的前臂,但是我们停住了,停住了,把手缩了回来,因为我们急着要确定那独特的一截)。看着它烘干,看着它在脂油里煮沸(这里还有满身羊毛的脂油提供者被宰杀的镜头,屠夫的镜头,牧羊人的镜头,牧羊人的父亲的镜头,他是个墨西哥人)并被嵌进木头。  我们在准备木头的时候,可别丢了那一点宝贵的“铅”。这是一棵树!就是这一棵松树!它被砍下来了。只用其树干,剥去树皮。我们听到新发明的动力锯发出的哀鸣,我们看到原木被晒干,被刨平。薄薄的木板将为浅抽屉里(仍未关上)的那支铅笔裹上一层覆盖物。我们认识到薄木板存在于原木之中,就如我们知道原木存在于树木之中,树木存在于森林之中,森林存在于杰克建造起来的世界上。我们确认这种存在,靠的是我们十分清楚但又不知其名的某种因素,它无法描绘,就像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微笑的眼睛,无法说清楚微笑是什么样子。  这一出完整的小戏,从成形的碳和砍倒的松树到这一简单的工具,到这件透明的东西,在一刹那间全部展现出来。唉,对休-珀森短暂触摸到的固体铅笔,我们还是有些不了解的地方!但是对他则不然,不然。  四  这是他第四次访问瑞士。第一次是在十八年之前,当时他和他父亲在特拉克斯住了几天。十年之后,三十二岁时,他重访了那座湖边小镇,前往察看他们的旅馆时,成功地经历了一次情感波澜,半是惊奇,半是悔恨。他先乘当地火车到达一个毫无特色的车站,然后从湖平面的高度上了一条陡峭的小路和一段旧台阶,便到了旅馆所在地。他还记得旅馆的名字叫洛凯特,因为它跟他母亲的娘家姓很相似。她是法裔加拿大人。她去世不到一年,老珀森也跟着走了。他还记得,那旅馆毫无生气,价格便宜,可怜巴巴地立在另一座质量高得多的旅馆旁边。透过楼下的窗户,你可以隐约看出浅色的桌子和水中的服务员的幻影。现在两座旅馆都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钢筋大厦蓝色银行,表面光洁,平板玻璃,盆栽植物,一应俱全。  他曾经在一种类似凹室的房间里睡过,和他父亲的床之间只隔着一道拱门和一个衣帽架。夜总是一个巨人,但是这一夜特别恐怖。休在家里总是有自己的房间的,他讨厌与他人共住这种墓穴式的睡房。他坚定地希望,此次瑞士之旅的后续朦胧行程,各站都能按承诺预留各人的单独卧室。他父亲六十岁,比休矮胖,最近因丧妻鳏居,食欲欠佳,明显变老。他的东西散发出早先富有特征的气味,虽然很淡,但明确无误。他睡觉时又是呼噜又是叹息,梦见大片大片难看的黑暗地带,必须加以分门别类,从自己的道路上排除掉,或者以虚弱绝望的痛苦姿态从上面爬过去。退休老年群体的家庭医生们所推荐的那些欧洲旅游路线中,能减轻因孤独而造成的痛苦的,我们一条也找不出来。  老珀森一向手笨,但是最近,他在浴水里摸找东西,搜寻滑溜溜的透明肥皂,或者劳而无功地试图系上或解开物品上必须系上或解开的部分时,动作变得越来越滑稽。休部分继承了这一笨拙的特征;眼前的夸张动作如反复拙劣模仿,使他感到恼火。这位鳏夫在所谓瑞士(那是说,那件使他把一切都视为“所谓”的事件很快就要发生)的最后一个早晨,这老笨蛋与软百叶窗进行了一番搏斗,为的是要看看天气,他刚刚费尽周折勉强瞥见人行道湿了,软百叶窗又像雪崩一般稀里哗啦地重新掉了下来。他决定带上自己的雨伞。雨伞折叠不好,他着手加以整理。起初,休一脸厌恶,保持沉默,怒目而视,鼻孔扭曲,直喘粗气。老人不该遭此蔑视,因为存在的东西有很多,从活细胞到死星球,不知名的塑造者之手不可能永远那么灵巧细心,于是意外的小灾难难免不时发生。黑色重叠部分突然不整齐地翻转过来,必须重新整理好。当绸带上的小孔处于作好了准备的时候(食指和拇指可以把它夹住的一个微小圆圈),它的扣子却在折叠部分和皱纹中消失了。这些笨拙的抖抖嗦嗦的动作,休看了一会儿之后,突然一下把雨伞从他父亲的手中夺过来,老头子空着手继续揉捏了一阵子,接着露出温和的歉意微笑,算是对这突如其来的不礼貌行为作出的反应。休仍然一声不吭,粗暴地把雨伞叠好,扣上——说旬实话,他把雨伞整出来的样子,不见得就比他父亲最终能整出来的好。  他们这一天计划做什么?他们要在前一天晚上吃过饭的老地方用早餐,然后是购物,到很多地方去观光。当地有一个自然奇观叫塔拉大瀑布,被画在过道的厕所门上,还被复制成巨幅照片,悬挂在门厅的墙壁上。珀森博士在询问处停住脚步,以他惯有的大惊小怪打听有没有他的邮件(其实他并不期待有谁会给他来信)。翻找了一阵,一封给一位珀森太太的电报显露出来,但是没有他的东西(唯有这一不完全的巧合令他震惊,但是他控制住了)。他的手肘旁边碰巧有一个卷成筒形的软尺,他拿起来绕自己的粗腰,软尺的一端从他手里掉下来好几次;他不断向脸色阴沉的服务台职员解释,他打算到城里买一条夏天穿的裤子,希望这件事能办得更理智些。休很讨厌他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等他把灰色软尺重新绕好,径自向门口走去。

编辑推荐

  《透明》是纳博科夫后期迷幻半自传作品,纽约和瑞士乡间的出世感伤旅行,存在、梦幻、记忆和时间主题小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透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纳博科夫作品系列
  •   爱上书名,才爱上书。
  •   大嘴巴纳博科夫
  •   透 明
  •   送货很快。。。。。。。
  •   纳博科夫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