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3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法]雨果 页数:336 译者:叶尊
Tag标签:无
前言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十九世纪。他的创作道路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始终充满了矛盾和斗争。早年他受夏多布里昂的影响,最初的作品歌颂君主制度和天主教。后来受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改变立场,抛弃了保王主义,成为共和派人士。他的《序言》成为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在漫长的创作岁月里,雨果写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他的作品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反对贵族和教会的专制统治,歌颂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饱含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在法国和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世界文坛的一份宝贵遗产。 《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一八六二年雨果还在根西岛流亡时就开始为酝酿中的这部小说搜集材料,他阅读了大量有关书籍,作了充分准备,十年后动笔写作,花了六个月的时间一气呵成,于一八七四年二月出版。九三年指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七九三年这个充满急风暴雨的年代,也是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展开生死搏斗的年代。这年年初,新生的共和国把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联合进行疯狂的反扑;国外,英国伙同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等国组成反法同盟,从东、南、北三面进攻法国;国内,保王势力在旺代发动叛乱,威胁巴黎,企图里应外合,把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复辟封建王朝。革命政权采取果断措施,大力平定旺代叛乱,严厉镇压反革命,造成了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恐怖时代”,使共和国转危为安,为法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基础。 对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展开的生死搏斗的正确描写是这本小说的基本价值所在。雨果以深邃的社会历史眼光和磅礴雄伟的气魄,用如椽的巨笔,描绘了一幅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小说以旺代叛乱与平定叛乱的斗争为背景,以三个孩子的命运为线索,描写了革命与反革命、共和与保王两党之间那场血与火的惨烈严酷的内战,再现了新旧两种制度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殊死较量,揭露了保王势力的凶残没落,歌颂了以国民公会为代表的新生革命政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一贯的人道主义思想。 《九三年》的中心情节是围绕着郭万、西穆尔丹、朗德纳克三个主要人物来构思的。雨果为他们安排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分别是两个敌对阵营的首领,却又有着不解之缘。叛军首领朗德纳克是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官郭万的叔祖,而共和军中公安委员会的特派员西穆尔丹却曾经担任过郭万的家庭教师,一直把郭万视为自己的“精神之子”。这样巧妙的构思,不仅加强了矛盾冲突的戏剧性,而且也深刻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深度。正如西穆尔丹所说:“这不仅是国家内部的战争,也是家庭内部的战争……人民要想获得伟大的新生,就得付出这样的代价。”雨果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世界观和一七九三年的革命原则不可能一点没有冲突,人道和暴力的矛盾贯穿全书的始末,也左右着作者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 朗德纳克是一个流亡国外的侯爵,他在旺代发生叛乱时,在英国的指使下潜回法国,充当叛军领袖。他是一个极其顽固的保王党,充分意识到自己作为叛军首领所肩负的重任。他坚毅、沉着、勇敢,又富有军事才能;而且,他还有着一个叛军领袖所必须具备的两个因素:他的领地在旺代,在当地有着极大的声望和号召力。在他从海上登陆的当天,就有七千人投奔,在一个星期内,就有三百个教区揭竿而起。他又相当冷酷、残暴。他下令焚烧村庄,杀死伤兵,屠杀俘虏。他的残暴不仅是由于他的本性,也由于他对革命的刻骨仇恨。为使旺代牢不可破,他千方百计地想让正规军成为农民军的轴心。因此,他不惜出卖民族利益,一心一意要引英国人登陆,利用外国军事力量来和巴黎革命政权打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他是共和国的最凶恶的敌人。 他的对手,共和军的年轻司令官郭万也出身贵族,而且是朗德纳克的侄孙。在大革命中他站到了共和派的一边。为了保卫共和国,平息旺代叛乱,他身先士卒,冲杀在枪林弹雨之中。多尔一战,充分显示了他智勇双全的军事胆略和指挥才能。他胆大心细,临危不乱,运用“前后夹击”的战术,以弱克强,以少胜多,一举击溃了朗德纳克的六千人马。他认为朗德纳克投靠英国人策动叛乱,是法兰西不共戴天的敌人。因此他大义灭亲,签署了对朗德纳克“一经验明正身,立即执行枪决”的布告。雨果笔下的郭万是共和军中光彩照人的将领形象,又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化身。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他宽待俘虏,医治伤兵,对俘虏进行说服教育,释放叛乱地区的妇女、儿童,甚至教士,这与当时国民公会的“绝不宽大”的命令是相违背的。但是,郭万自有他的逻辑:“我只在自己有流血的危险的时候才愿意流血……如果人们不能宽恕,那么就根本不值得去争取胜利。让我们在战斗中是敌人的敌人,胜利后就成为他们的兄弟。”在这一点上,他和既是“慈父”又是“战友”的西穆尔丹产生了根本的分歧。作者显然倾向郭万的“人道”,而不赞赏西穆尔丹的“原则”的。 西穆尔丹是下层平民出身的教士,早年作为郭万的启蒙老师,他在这个孩子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和他的学生的分离曾经使他异常痛苦。 大革命的洪流使他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急流旋涡。他对封建专制制度充满强烈的恨,对共和军战士及一般贫苦群众却怀有深深的爱。他懂得对敌人就必须有一副铁石心肠,而不能优柔寡断,心慈手软,那样只会贻害革命。他说:“革命有一个敌人,就是旧世界,革命对旧世界就要冷酷无情。”他在被委任为公安委员会的特派员的时候坚定地表示:“假如交给我的那个共和党首领犯了过错,我就把他处死。”他最后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但在他毫不踌躇地判处郭万死刑后,他才真正感到法律的残酷和无情,他才开始意识到革命是多么复杂和令人难以置信,革命暴力居然会变成一把既对敌人又对自己的双刃剑。雨果按照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肯定西穆尔丹坚决革命的积极一面,但是也通过他的不幸结局,批判了一味盲目使用暴力,不会灵活处置的革命者。 《九三年》的结尾素来引起人们的争论。雨果安排这样的结局一方面自然是为了追求浪漫主义的效果,使故事发展曲折动人,在读者思想上引起波澜;另一方面却也为了阐述长期以来他个人对革命、暴力及人道的思考和探索。雨果认为革命需要暴力,但是暴力并非万能,因为革命不仅仅是在肉体上消灭敌人,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和道义上战胜敌人。这就需要人道的力量。只有人道的力量才能战胜邪恶,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他相信善就在恶的旁边,它们相伴而生,而且善最终必然战胜恶,人性一定会复归。基于这种观点,残酷的斗争在天真烂漫的孩子面前土崩瓦解,坚强的意志让位于温柔的心灵。已从暗道逃出城堡的朗德纳克,在听到眼见自己的亲生骨肉快要葬身火海的米歇尔·弗莱沙尔的悲号后,动了恻隐之心,竟然不顾个人安危,返回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置革命利益于不顾,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虽然是毫不妥协的革命原则的化身,但是内心却爱郭万胜于一切,郭万人头落地,他也开枪自尽。 《九三年》是雨果的写作艺术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产物。它的篇幅虽然不像雨果的其他几部长篇小说那么大,但结构却颇为完善,情节发展也很紧凑,很少有什么枝蔓繁冗之处,充分显示出雨果晚年圆熟的艺术技巧。小说的第一第二部为全书确定了背景和框架,给此后的故事发展作好铺垫。在第三部中,三个主要人物终于在拉图尔格的攻防战中正面相遇,此后节奏明显加快,情节起伏跌宕,一步步导向那撼动人心的结局。《九三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雨果一生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作者艺术形式最为完美成功的作品之一。 叶尊二〇〇三年三月
内容概要
九三年指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七九三年这个充满急风暴雨的年代,也是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展开生死搏斗的年代。《九三年》是雨果的写作艺术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产物。它的篇幅虽然不像雨果的其他几部长篇小说那么大,但结构却颇为完善,情节发展也很紧凑,很少有什么枝蔓繁冗之处,充分显示出雨果晚年圆熟的艺术技巧。小说的第一、第二部为全书确定了背景和框架,给此后的故事发展作好铺垫。在第三部中,三个主要人物终于在拉图尔格的攻防战中正面相遇,此后节奏明显加快,情节起伏跌宕,一步步导向那撼动人心的结局。《九三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雨果一生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作者艺术形式最为完美成功的作品之一。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在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雨果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合计达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1830年,28岁的维克多·雨果开始奋笔疾书他的“命运三部曲”之一《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的杰作”和“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为他跻身法国以至欧洲最重要的作家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在海上第一卷 索德雷树林第二卷 克莱莫尔号军舰一、英国和法国混杂在一起二、黑夜笼罩下的军舰和乘客三、贵族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四、TORMENTUM BELLI五、VIS ET VIR六、天平的两端七、航海就得靠运气八、九对三百八十九、有人逃跑十、他逃脱了吗?第三卷 阿尔马洛一、话就是道二、乡下人的记忆力抵得上船长的学问第四卷 泰尔马克一、沙丘顶上二、AURES HABET,ET NON AUDIET三、大号字的用处四、卡义芒五、郭万的签名六、内战中的意外转折七、绝不宽大(公社的口号)绝不饶恕(亲王们的口号)第二部 在巴黎第一卷 西穆尔丹一、当时巴黎的街景二、西穆尔丹三、没有在冥河里浸湿的一角第二卷 孔雀街的小酒馆一、弥诺斯、埃阿科斯和刺达曼托斯二、MAGNA TESTANTUR VOCE PER UMBAS三、深层神经的震颤第三卷国民公会一、国民公会二、在幕后的马拉第三部 在旺代第一卷 旺代一、森林二、居民三、居民和森林的默契四、地底下的生活五、战斗中的生活六、土地和人息息相关七、旺代断送了布列塔尼第二卷 三个孩子一、PLUS OUAM CIVILIA BELLA二、多尔三、小部队打大仗四、这是第二次了五、一滴冷水六、胸部的伤治好了,心还在流血七、真理的两极八、DOLOROSA九、一座外省的巴士底十、人质十一、像古代一样可怕十二、准备救护十三、侯爵在做什么十四、伊马吕斯在做什么第三卷 圣巴托罗缪的屠杀一、二、三、四、五、六、七、第四卷 母亲一、死神经过二、死神说话三、村民们的议论四、伏击错了五、VOX IN DESERT0六、形势七、准备进攻八、喊话和咆哮九、巨人与巨人的争斗十、拉杜十一、绝望的一伙十二、救星十三、刽子手十四、伊马吕斯也逃脱了十五、不要把表和钥匙放在同一个口袋里第五卷 IN DAEMONE DEUS一、找到了,又失去了二、从石门到铁门三、孩子们醒了第六卷 胜利之后的斗争一、朗德纳克被捕二、沉思的郭万三、司令官的风帽第七卷 封建与革命一、祖先二、军事法庭三、表决四、西穆尔丹既是审判官,又是主宰一切的人五、地牢六、太阳出来了
章节摘录
第一卷索德雷树林一七九三年五月的最后几天,在桑泰尔①率领的从巴黎来到布列塔尼的那几营士兵中,有一个营正在阿斯蒂耶②的那片阴森可怕的索德雷树林里搜索。他们的人数还不到三百,因为大部分士兵都在这场激烈的战争中阵亡了。当时,经过阿戈讷、热马普和瓦尔米战役,本来有六百名志愿兵的巴黎第一营只剩二十七人,第二营只剩三十三人,第三营只剩五十七人。那是轰轰烈烈的战斗年代。 从巴黎派到旺代的几个营共有九百十二人。每个营有三门大炮。这些营都是迅速组建成的。四月二十五日,忠告区公所④提议派遣志愿军去旺代,当时戈耶是司法部长,布绍特是陆军部长。公社⑤的社员吕潘作了报告;五月一日,桑泰尔已经作好准备,派遣一万二千士兵、三十门野战炮和一个炮兵营出发。这几个营虽然组建得十分仓促,却十分完善,直到今天还被视作典范。现在的战斗部队,就是按照这些营的编制组建的,改变了以往士兵和下级军官人数的比例。 四月二十八日,巴黎公社向桑泰尔的志愿军下达了命令:“绝不宽大,绝不饶恕。”到了五月底,从巴黎出发的一万二千人已死了八千。 进入索德雷树林的那营士兵时刻小心戒备。他们并不急于前进,在前后左右四处张望,克莱贝尔说过:“士兵的背上是长眼睛的。”他们走了很久。这会儿应该几点钟了?究竟到了一天中的哪段时间呢?谁也难以说得清楚,因为在这么荒芜的林莽中,光线总是十分昏暗,在这片树林里,从来就没有光亮。 索德雷树林是个悲惨的地方。从一七九二年十一月起,内战就是在这片树林里开始了它的种种罪恶。凶恶的瘸腿穆斯克通就出身于这片阴森茂密的树林;这儿发生的凶杀的数量多得令人毛骨悚然。什么地方都不像这片树林这么森然可怖。士兵们小心翼翼地往树林深处走去。到处鲜花盛开,他们周围是一道树枝形成的瑟瑟抖动的墙壁,树叶那沁人心脾的凉意就从那儿袭来;幽暗的绿色树丛中疏疏落落地透进几道阳光;地上,菖兰、沼泽鸢尾、草地水仙、预告晴天的小花——雏菊、春天的番红花织成一块厚厚的植物地毯,上面点缀着各种形状的苔藓,既有像毛毛虫的,也有像星星的。士兵们轻轻地拨开灌木丛,悄悄地一步步前进。鸟儿在刺刀上空啁啾。 从前,和平时期,人们夜晚常在一些丛林里猎鸟(这种狩猎被称作“乌合巴”),索德雷就是这样一片丛林;如今这儿狩猎的对象是人。 丛林里长的都是桦树、山毛榉和橡树;地面很平,上面长着苔藓和厚厚的野草,士兵们走在上面,听不出什么响声;林中没有什么小径,就算有的话,一转眼的工夫就又不见了;到处是枸骨叶冬青、野李树、羊齿草、密密层层的芒柄花和高高的荆棘,十步以外就见不到人。 不时有一只鹭鸶或一只黑水鸡从树枝间掠过,表明附近有沼泽。 士兵们向前走着,茫然地信步走去,心里惴惴不安,生怕发现他们寻找的人。 他们时常看到安营扎寨的痕迹:烧焦的地面,踩倒的野草,扎成十字形的木棒,血迹斑斑的树枝。这儿有人烧过饭,这儿有人望过弥撒,这儿有人包扎过伤兵。可是,路过这儿的那些人早已渺无影踪。他们究竟在哪儿呢?也许在很远的地方,也许就隐藏在附近,手里拿着喇叭口短铳。树林里好像荒无人烟。全营士兵备加小心。地方越是偏僻荒凉,越是不能掉以轻心。他们一个人也没见到,就更担心会遇上什么人。他们搜索的是一片声名狼藉的森林。 很可能这儿有敌人的伏兵。 三十名侦察探路的精壮士兵由一个曹长率领,和全营主力隔开很大一段距离,走在前面。营里的随军女酒保也和他们在一起。女酒保们都乐意跟先头部队呆在一起。这么做自然会有危险,但是可以开阔眼界。好奇心是女性勇敢无畏的一种表现形式。 突然,这一小支先头部队的士兵就像猎人接近野兽巢穴时那样打了一个寒噤。他们听见灌木丛里像有喘气的声音,仿佛看见树叶丛中有人活动。士兵们相互打了个手势。 士兵们在执行这种侦察和搜索的任务时并不需要军官的指挥,自动地就会完成该完成的事情。 不到一分钟,有动静的地方就给包围了。枪口组成的一个圆圈把那个地方团团围住,从四面八方一齐瞄准黑糊糊的树丛中心,士兵们手指勾住扳机,眼睛盯着那块可疑的地方,只等曹长一声令下就开枪扫射。 这时候,女酒保大胆地朝灌木丛里张望,曹长正要下令“开火”,她喊了一声:“慢!”接着她转身向着士兵们说:“别开枪,同志们!”她冲进灌木丛,大家都跟在她后面。 果然有人在那儿。 烧树根的木炭窑在树林里造成许多块圆形的小空地,就在这么一块小空地的边上,灌木丛的最茂密的地方,有一个树枝形成的洞穴,样子很像树叶盖成的房间,犹如一间凹室那样一半敞开,里面有个女人坐在苔藓上面,正给胸前的一个婴孩喂奶,膝盖上还有两个睡着了的小孩的金发蓬松的脑袋。 这就是伏兵。 “你到底在这儿干什么?”女酒保嚷道。 那个女人抬起头来。 女酒保气冲冲地补上一句:“你呆在这儿难道疯了不成?”接着她又说:“差一点你就没命了!” ……
编辑推荐
雨果(1802-1885),法国著名小说家、诗人。《九三年》是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一七九三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小说结尾: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则在郭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