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

出版时间:2006-8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页数:847  字数:780000  译者:荣如德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在动笔为本书主人公阿列克塞·费尧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立传之时,心情有点儿困惑。事情是这样的:虽则我把阿列克塞·费尧多罗维奇称做本书主人公,可我自己也知道,他绝对不是一个大伟人,因而我能预见到读者必然会提出一些问题来。例如:尊驾所写的那个阿列克塞·费尧多罗维奇究竟有什么了不起,竟被选作这本书的主人公?他干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有谁知晓此人?此人因何而出名?凭什么要读者花费时间去研究他的生平事迹?  末了那个问题最是切中要害,对此我只能回答说:“您读了这部小说,也许自会明白。”可要是读完小说仍不明白,仍不认为我写的阿列克塞-费尧多罗维奇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便如何是好?我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我已经伤心地预见到会这样。在我看来,他是与众不同的,然而我能否向读者证明这一点,本人极表怀疑。问题在于他可以说是个人物,不过是个尚未确定、有待澄清的人物。不过,在我们这样的时代以明确求之于人,那也未免奇怪。有一点恐怕大可不必怀疑:那是个奇人,甚至是个怪人。但是,奇也罢,怪也罢,在引人注意这一点上多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尤其是在人人力图把个别化为一般,总想从千奇百怪的现象中找出哪怕一点点共同之处的时候。而怪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个别和特殊的现象。难道不是吗?  如果读者不同意如上的论点,说“不是这样”或“不总是这样”,那么,笔者在对主人公阿列克塞·费尧多罗维奇的看法上倒是比较胆壮了。因为怪人不仅“并不总是”个别和特殊的现象,而且相反,在某些隋况下,他身上也许还具有整体的内核,倒是其余和他同时代的人全都像遭到狂风袭击似的,不知为何一时间纷纷脱离了他。  其实,我本不想作这一番极其乏味而又模棱两可的解释,干脆免去开场白就写正文算了,读者如果喜欢的话,好歹会把它读完的。但糟糕的是,我虽然只给一个人立传,可要写的小说却有两部。主要的是第二部,那是本书主人公在我们的时代亦即此时此刻的所作所为。第一部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十三年前的事,它几乎算不上一部小说,而只是本书主人公青年时代初期的一个瞬间。我不可能把第一部小说略去,因为那样的话,第二部小说中的许多地方便会令人莫名其妙。但是本来已在犯难的笔者却由此而越发捉襟见肘了:倘若为他立传的我自己认为,用一部小说来写这样一个不足道、不明确的人物已属多余,那又怎么能写上两部,我这种狂妄的做法又该作何解释呢?  由于想不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我决定索性不去解决它们,而是绕道而行。洞察幽微的读者自然早已料到我一开始便有这样的倾向,只是恼恨我为什么一直在说些废话,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对此,我倒可以确切地回答:我一直在说些废话,浪费宝贵的时间,这首先是出于礼貌,其次也是为了耍个花招:反正不能说我事先什么也没有交代。尽管如此,本书“在基本上保持整体的统一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分成上下两篇,这甚至使我感到高兴,因为读者了解其上篇之后,可以自己作出判断:值不值得继续读它的下篇?当然,任何人都不受任何约束,即使上篇只看两页就把书一扔也可以,并且从此不再打开它。但要知道也有这样一些颇具涵养的读者,他们肯定要把全书看完,以免在作出不带偏见的评价方面出现失误,例如俄国所有的批评家都属于这一类。不管他们多么有始有终和不偏不倚,我还是要向他们提供十分顺理成章的口实,好让他们开卷不久就把此书撂下,这样,我在这些人面前毕竟可以少几分内疚。好了,开场白到此为止。我完全同意这是多余的话,不过既然已经写下,那就让它留着吧。  现在言归正传。

内容概要

小说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悲剧主题,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作者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卡拉马佐夫兄弟》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作者的话,第一卷 一户人家的历史  一 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  二 甩掉第一个儿子  三 续弦与续弦所出  四 老三阿辽沙  五 长老第二卷 不该举行的聚会  一 到达修道院  二 老小丑  三 信女  四 一位信仰不坚定的女士  五 定当如此,定当如此!  六 干吗让这号人活在世上?!  七 野心勃勃的宗教学校毕业生  八 丑剧第三卷 酒色之徒  一 下房  二 黎萨维塔.斯乜尔加夏娅  三 一颗炽热的心的自白(诗体)  四 一颗炽热的心的自白(故事体)  五 一颗炽热的心的自白(局面倒了个过儿)  六 斯乜尔加科夫  七 争论  八 微醺之余  九 色情狂  十 她俩都在那儿  十一 又一个人的名誉扫地第四卷 咄咄怪事  一 菲拉邦特神父  二 在父亲那儿  三 遇上了一群学童  四 在霍赫拉科娃家  五 客厅里的怪事  六 陋居里的怪事  七 清爽空气中也有怪事第五卷 正与反  一 相约  ……第六卷 俄罗斯修士第七卷 阿辽沙第八卷 米嘉第九卷 预审第十卷 大男孩和小男孩第十一卷 伊万第十二卷 错案尾声

章节摘录

  第一卷 一户人家的历史  二甩掉第一个儿子  这号人会是个怎样的父亲,怎样教育孩子,当然可想而知。作为一个父亲,他的行为是在意料之中的,也就是说,他把自己与阿黛拉伊达·伊万诺夫娜所生的一个孩子压根儿扔下不管,倒不是因为恨他,也不是由于做丈夫的感情受到伤害的缘故,而是干脆把他完全给忘了。在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喋喋不休地向所有的人哭诉,而又把自己的家变成酒池肉林的时候,才三岁的小男孩米嘉全靠这家的忠实的仆人格里果利照料。当时要不是他关心米嘉,恐怕连孩子的衬衣也没有人给换。  偏偏孩子的母系亲属在最初一段时间内似乎也把他忘了。他的外公-阿黛拉伊达-伊万诺夫娜的父亲米乌索夫先生本人——当时已不在人世;他那移居莫斯科的遗孀——米嘉的外婆一实在病痛太多;阿黛拉伊达的姐妹们又都出嫁了。因此,差不多有整整一年,米嘉只得待在仆人格里果利身边,和他一起住下人的木屋。不过,即便老子还记得这个儿子(他总不可能真的不知道米嘉的存在),他自己也会打发孩子回到木屋里去,因为他要纵欲酗酒,孩子毕竟会妨碍他。但是,死去的阿黛拉伊达·伊万诺夫娜有位堂兄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米乌索夫从巴黎回来了。此人后来在国外接连住了好多年,当时他还非常年轻,不过在米乌索夫家族中是个突出的人物,他挺开明,在首都和国外见过不少世面,而且可以说,一辈子都是欧洲文化的产物,到晚年则成为四五十年代的自由主义者。他平生先后结交过许多他那个时代自由主义思想最鲜明的人,有俄国的,也有外国的,认识蒲鲁东和巴枯宁本人,到了浪游生涯行将告终之际,他特别喜欢回忆和讲述四八年巴黎二月革命的三天,并且暗示说他自己也差点儿没到街垒上去参加那次革命。那是他对青年时代保留的最最愉快的回忆之一。他有一份独立的田产,按老法估算,大约有一千农奴。一出我们这个小县城,就是他的十分出色的领地,与之接壤的是我们那儿一座著名修道院的土地,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刚得到遗产——那时年纪还很轻很轻一马上就开始跟那个修道院没完没了地打官司,争的是一条河里的几片捕鱼区或一处森林的若干伐木地的主权归属问题,确切情况我不了解,但他把跟“教权派”打官司甚至视为自己作为公民和文明人的一项义务。他自然记得阿黛拉伊达·伊万诺夫娜,当初甚至还注意过她。他听说了有关这位堂妹的悲剧始末,并且了解到还有个遗孤米嘉,便勉强克制住自己年轻人的一腔怒火和对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的蔑视,插手管起这件事来。于是他第一次认识了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并且直截了当地向他表示愿意抚养那个孩子。事后他有很久经常向人讲述这样一个很说明问题的情况:当他与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谈起米嘉的时候,身为父亲的那位有一阵子竞现出莫名其妙的样子,完全不明白所说的是哪个孩子,甚至对于他有个年幼的儿子在家里某个地方似乎感到惊讶。如果说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叙述的情况可能有所夸大,那么,其中必定仍然有近乎真实的内容。  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一生都喜欢做戏,喜欢突然在您面前扮演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色,其实有时候根本没有这样的必要,甚至会直接损害他自己,眼下这件事便是一例。不过,有这种脾气的人还非常之多,甚至是些十分聪明的人,绝非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者流。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把这件事办得挺利索,甚至被指定为孩子的监护人(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也是监护人),因为孩子的母亲毕竟有些东西遗留下来,包括一栋房屋和田产。米嘉果然由他的堂舅领走了,但这位堂舅自己并无家室,在办妥了确保自己田产收入款额事宜之后,他当即匆匆前往巴黎又住上很长一个时期,因此把孩子托付给自己的一位表姑、莫斯科的地主太太。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久居巴黎的结果,特别在那次二月革命爆发之后,他得到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使他终生难忘,居然也把那个孩子给忘了。莫斯科的地主太太死后,米嘉又转到她的一个已经出嫁的女儿家里。好像此后他还第四次挪过窝。这事现在我就不细说了,何况有关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的这个头生儿要讲的还有许多,眼下我只限于作一些必不可少的介绍,要是连这些也略去,那我这部小说就没法起头了。  首先,这位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是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三个儿子中唯一怀着这样的信念长大的:反正他拥有一些财产,等到成年之后经济就可以独立。他青少年时代的岁月过得颇不像话:中学没念完,后来进了一所军校,然后来到高加索服役,曾得到提升,因与人决斗遭降级,后叉被提升,大肆吃喝玩乐,花掉了许多钱。他直到成年以后才开始从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那儿得到钱,可在这以前已经债台高筑。他成年之后才头一回看到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知道这就是他的父亲,当时他特地来到我们那个小地方跟后者谈自己的财产问题。看来,那个时候他就对老子没有好感;他在老子家里没待多久便急急忙忙地走了,只来得及从他那儿拿到一笔钱,_并且就今后领取田产收入的问题跟老子做了一笔交易,至于那些田产价值多少,收益如何,那一回他从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那儿始终没问出什么名堂(这一事实值得注意)。当时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一开始就发现(这一点也必须记住),米嘉对自已那份财产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与实际情况出入很大。  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对此非常满意,因为他另有算计。他认定这个年轻人心浮气躁,欲望不小,耐性很差,是个浪荡子,只消把握时机让他到手一些现钱,马上就太平无事,当然为时不会太久。于是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抓住这一点开始加以利用,也就是施一些小恩小惠,隔一阵子寄点儿钱去,结果竟是这样:四年以后,米嘉对于这种局面感到不耐烦了,当他再次来到我们这个小城,打算跟老子彻底清账时,突然万分惊愕地发现他已经一无所有,这账连算也很难算得过来,反正他通过提现金的方式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所值已经从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那里支取~空,没准儿还倒挂呢;根据某年某月某日及某年某月某日他自己同意的某项及某项协议,他没有权利再提出任何要求,如此等等,等等。那年轻人给震懵了,不信这是事实,怀疑其中有诈,他几乎无法控制自己,仿佛失去了理智。正是这一情况导致了一宗惨案的发生,而铺叙这宗惨案将构成我这第一部作为楔子的小说的主体,更确切地说,将构成它的外壳。不过,在我转入这部小说之前,还必须把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的另外两个儿子即米嘉的弟弟也作一番介绍,交代一下他们的来历。  …… 

编辑推荐

  其他版本请见:译文名著文库:卡拉马佐夫兄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卡拉马佐夫兄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0条)

 
 

  •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它是根据一桩真实的弑父案写成的。书中主要人物为旧俄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和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伊凡、阿辽沙及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这是一本关于恶的书,弑父,淫荡,扭曲。卡拉马佐夫气质,是腐败堕落的俄国社会的精神产物。
  •   我写给一老师的部分,可看看:有神和无神的战火不知道什么时候燃起的,不过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熄灭,就像不知道什么时候燃起的一样。陀斯妥耶夫斯基(后简称“陀”,原谅我的简称)和他的书都生活在全球动荡不安,寻求新的方向的时期,“好像是现在的我一样哈”(不好意思,每每想问题,我总看到我爱吃鸡下巴)!无疑面临的问题是众多的,而人身上折射出的本性无疑也是非常明显的。人类社会面临的不得不解决的两个大方向探索时代(我觉得只有两个,一个是春秋战国时代,同时代古希腊文明鼎盛;另一个,在此借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社会要从田间地头走向工厂的时代),作者就在其中之一,人类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有没有神?作者的生活圈是有没有上帝?有没有神的最终选择让世界的社会形态走向了两个主要方向!从理论上讲,是不是像男女的选择上,有第三个选择呢?天呀,这个在现实中还真不好说!于是,主义和信仰各站一面,糊涂蛋就先一边待着去!社会形式当然是第一要划界的,深层的下面就是人类解读后的“矛盾结果”。其实,到现在也是矛盾的,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存在的价值体现,人类选择了“矛盾结果”已经都要在百年左右了,回味当初自己的选择,又怎能不是件好事呢?不过,这应该是令人恐惧的,怕是如人老了回忆和评定自己当初的决定性选择一样,想想,现在自己的落脚,实足会让人谨慎而又不安!就像本书的哲学主题:美,不但神秘,而且可怕,围绕这事,上帝和魔鬼在那里战斗,战场便在人们心中。
    最典型的社会形式,在无神论那里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而有神论那里的典型要数宗教国家了,不过似乎都不是那么纯粹,我这个界定很显然是那么不合理;多数好像是给宗教一片地儿,国家统治着一切;在这个社会上“四不像”还是多些!
    不过确实在社会形式上有这样不男不女的自我定位,不是“纯粹的无神论”,也不是“纯粹的有神论”,比如作者提及的基督社会主义。
    作者所赞成的社会形式是俄罗斯正教下的一切!想想,这样的社会解读,我实在不敢评价,原因是无知这一条就够了。回想下,社会主义又何尝不美好呢?大同构想又何尝不美好呢?那是怎么了?是信仰还是什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是现在的我解决不了!
    之于个人呢?这确实是个难题!但是内心却逼着你做出决断,这也是“自由选择”压迫的结果吗,只是没有答案的结果!就像佐西马长老对不信上帝的霍拉科娃太太所说的那样:你知道你的心有这样的特点,你得不到肯定的答案,也得不到否定的答案!
    而一个人这样“不纯粹”时又是如何呢?很多时候,这些最根本的选择会起作用而且很明显时,多是大难当头。我不知道以苏轼为代表的这类人是不是这样子(不好意思,我了解的是皮毛,也在用语中考虑这是不是合适,请原谅我可能的轻率),内心融合的有道家,也有儒家。不过,说到这,我好像意识到,这两个方面都是无神论,不同的是一个在白天,担当社会角色;一个在黑夜,好好做自己。这当然是我能有的体会,也许我接受的,比如道家,在往前回溯时是一个宗教,但现在都被马克思主义过滤了,也变成了理性的“知识”!
    很显然,我偶然的例子还是不能说明问题,不过,可以从书中读到的是“俄罗斯信仰”!那是似是而非的信仰,这样的结果是,至少的结果是,没有精神的稳固支撑,在大难面前是很容易被冲跨的!书中这样的代表实在是最多的,典型的比如老卡拉马佐夫,老大米嘉,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
    不过有一个问题值得说明,就是,不论信不信神,一个人应该有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但是?这是不是作者所说的凑合的活着呢?我实在不敢说是不是,但要命的是我因此而崩溃过,要知道靠什么活着是在让你不断寻找答案的!
    那一直以来,我靠什么活着呢?我还记得我曾经的信条!当然,这都是我在高中后,渐渐地明白了一些事之后的价值原则!最初的信条是“随大流”,您读到这是不是很奇怪?说明一下吧,因为很多“不良后果”,最后发现,站在人群中会很安全!紧接着的是,我意识到了,钱,很要命,不对,是缺钱很要命;于是,实用主义原则也被迫提及!那是不是我只靠这活着呢?很显然,对这些,自己内心是很不舒服的,甚至可以说您看到我不自然地对这有很大的排斥!但也苦苦找不到更好的答案,这两项也是会时时在自己身上“产生点后果的”!另外爱,责任和方向是不是另一种信条呢?我想是吧,很多时候这还没脱离我,也许很多时候也在起作用。这又是不是陀所宣扬的呢?也许部分是吧!
    在这我想穿插个我感到奇怪的问题,我迷惑不解的问题。很奇怪,当我打下上一行字的时候,我想起了《卡》中巨石旁的演说,在伊柳莎被埋葬后,阿辽莎召集这些小男孩,“发表了他的演说”,其中有这样的类似而不失其义的表达,也许当您们走向“犯罪”等方向时,拯救您们的也许就是您们在这时留下的美好,想想我们曾经是那么相爱,您们是那么可爱,那么善良,您们会走向美好的!记住伊柳莎吧,记住我们的这些小伙伴吧!
    曾经的,小时候的,爱的浇灌是多么重要呀!这个问题我细究过,发现很多让人舒心的孩子多是受小时候的“美好”所影响。
    我知道我“跑题”了?关键的是,您是不是要问“那现在呢?现在你靠什么活着?”。我想到这,才反刍起,其实我身上也似乎有些能本来让我支撑的信念吧,我不知道是否是信仰,但我知道作用很大,也不好说出,实在觉得,说了,就不是那个味了,不知道要如何定位和句说清;也许像老师所说的,我该称之为“某种神义”,我实在不敢确定冥冥之中的那种力量是什么,奇怪的是我觉得我都在门里了,但又没能清楚地知道是什么,这是不是作者所说的神秘主义?还是良知基督?还是其它什么?不敢说?我还在迷惑?其实您又何尝看不出呢?也许早发现了。
    拉基津,这个革命者的哲学也够狠的,没有上帝,人照样可以凭借其它信仰活着,比如自由,博爱,正义等等。我不知道,陀对信仰的解读是不是只是“俄罗斯正教”中的上帝?是不是里面的良知基督也是指这呢?我读到的好像是这样!但要接受上帝的存在确实是个难题,我记得我上面说过,在读过这本书后,我精神半崩溃过,那一刻对我来说,是恐惧还是幸福?暂时不说吧!我想听您是怎么样的?接受上帝的论述,多集中在佐西马长老和阿辽莎身上。如译者荣如德所说,基督式博爱的力量在他们身上展现。其实,真正让我们合卷后判若两人的是他们这些人!
    文中在涉及阿辽莎决定站在上帝身旁时,有这样有意思的论述:并不是因为他能证明它的存在,是因为他愿意相信而已!这是魔鬼对上帝的第二次挑战,上帝给人们的是“自由信仰”,而不愿看到大家“屈服”于“奇迹信仰”面前。很多时候选择是多么轻巧呀,但产生的后果却不是轻巧的!我最苦恼的也是这,我知道不管我理性多么解读,在精神的内容面前,我始终是蒙昧的,可又对自己不敢下手,很多时候,对自己起作用的又是您们这些我放在心上的人,实足的纠结不堪!
    紧接着一个问题是自由和面包的选择。这确实是要命的选择,人们为此苦恼了整个存在的历史!上帝在面对魔鬼的诱惑时,选择的是自由。确实,人不能单靠面包活着!
    读到文中这部分时,最大的感受是人类的好多问题是那么的一样,一样的不分种族,不分国界。我也逃不掉,但也是苦恼于此!就像现在自己对未来的把握,面临的矛盾时,因为社会的角色,自己必须担当,另一方面,又想做想做的,但又不能很有把握地做好以满
  •   1834年他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37年他妈妈死于肺结核,他和他弟弟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1839年在莫斯科当医生的父亲去世,死因不明。有人说是因为他醉后对农奴发脾气,农奴被激怒将他制服,灌入伏特加直至他溺死。也有人认为是自然死亡,而临近的地主为了把土地轻易拿到手而编了这个故事。或许这个专制的父亲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大的影响,以至于他把父亲的形象搬到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老卡拉马佐夫这个“邪恶而感情脆弱的小丑”父亲身上。在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期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习他于之不屑的数学。与此同时,他还涉猎了莎士比亚、帕斯卡尔、维克多·雨果等人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上涉猎颇广的他考试成绩优秀,于1841接受委任。那年,他已完成了两部浪漫主义剧作,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席勒影响的剧作《玛丽·斯图亚特》、《鲍里斯·戈东诺夫》,但均失散。他的弟弟安德列·米哈依洛维奇证实:"他阅读较多的是严肃的历史著作。"[1]作家从И.凯达诺夫的《新历史》一书中描述法国革命和拿破仑的出现那一章的开头记住了永生难忘的一句"名言":"当伟大的腓特烈永远闭上眼睛之时,寂静正笼罩着整个欧洲;但这样的寂静永远不会出现在这样伟大的风暴之前!"
  •   诞生19世纪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却充斥着现代元素。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各色写作技巧,很多文学评论家也因此称这部小说在结构上有些散乱。那个全知全觉的讲述者便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虽然小说中的思想与感受大多与作者有利害关系,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无所不用其极的这种写作怪癖却让他自己也仿佛变成了小说中的人物。在陀氏的文本中,讲述者与小说人物的语言严丝合缝,因此小说中也自然不存在话语的权威(见巴赫汀的《托斯妥耶夫斯基文学艺术的问题:复调与不确定性》中有更多关于陀氏与其人物的关系的研究)。这种写作技巧提升了“真理”的主题,也让叙述变得更加主观。语言风格也是陀氏这部小说中的一大特色。每个人都德行一致,有着自己的语言风格。例如律师菲久科维奇习惯将“偷”说成“抢”,更有一次断言老卡拉马佐夫被谋杀案中的五个嫌疑人是“完全不负责任的人”,读者因此便可感觉到这个律师总是想显得自己很有学问却反而总是措辞不当。文中还有几处脱离故事情节之处,都是为了让读者注意并了解那些在故事一开始并不那么重要的人。例如第六卷《俄罗斯修士》中,全篇几乎都被用来介绍佐西马神父,其中还包含了一段佐西马神父的自白,而这个多年前遇到的人物似乎并没有主线的故事中起到什么作用。
  •   这本书看的我非常非常心虚,一般看一本书,做一件事,我觉得自己都应该有标准和判断。而且,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可以用现实性的得失标准将许多问题解决掉的。    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篇故事经常节外生枝,女性角色苍白呆板,还据说只写了一半作者就翘了辫子的书让我对自己的判断力大大的犹豫起来。是非对错,爱恨情仇忽然一下子变的很暧昧,暧昧的我不知道怎么办好。我曾经信誓旦旦地说,我这个人是这样看待生命的,要么健康幸福的活着,要么无牵无挂的毙了自己。我绝对不想半死不活地活着……    这句话看起来很彪悍,但其实我觉得经不起什么推敲。到底怎么才算健康幸福呢?什么又是半死不活呢?这个世界上,有我赚不到的钱,有我追不到的男人,有我把握不住的健康,有我解答不了的难题……太多太多,拥有那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我,是否还可以说自己健康幸福呢?但要我承认自己半死不活,又觉得言过其实,我有过的去的样子,我有相处起来其乐融融的配偶和朋友,我有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我有还算自由的作息生活。那么,那么那么那么,这两者界线到底在哪里?    我曾经的生活理念莫非太幼稚了?    “我想你的人生,大体上大概可以算是不幸的。”阿辽沙说。    “是么?我也这么认为。”    “但我想,你却仍然愿意为生活祝福的。”    这段对话,第一次出现是在村上的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村上的主人公读着《卡拉马佐夫兄弟》也疑惑着,到底怎么才算大体上不幸的人生。而大体上不幸的人生为什么又有愿意祝福的必要呢?    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的界线在哪里?我们是否真的可以拿一把尺,在幸与不幸之间划一条线?现实莫非是如此简单的东西?还是简单的不过是我们的幻觉?我坐在草地上抬头看天,天空蓝的一尘不染,偶有蜻蜓无声从眼前飞过,阳光懒洋洋地撒在还算绿意盎然的草地上。这个是现实,这个蓝天、蜻蜓、阳光、草地都是我现实所看见的,而且感觉很美丽。但接下来,我们开始讨论八卦,讨论一个我们都不太了解也不太喜欢的人……我完全忘记了周围的景色,在八卦中渐渐觉得好玩起来。其实冷静下来也知道,我们谈的许多东西也许都是捕风捉影。但这现实之美在我心上所带来的波澜起伏,却远远不如那几分种无中生有的、幻想中的八卦。    我们到底是应该热爱现实,还是应该热爱幻想?想来没有现实就没有人的立足之本,没有幻想又一定会失去人生存之希望;注重现实太多会让人变的琐碎而无趣,太过于幻想又难免有焦躁或者抑郁的前兆。    我们的界线在哪里?    卡拉马佐夫兄弟,大儿子德米特里在酗酒狂欢和对美人的追求中把握现实,但最后却无人相信他嘴里的真实;二儿子伊凡,聪明,冷静,热爱思考,他不停地追问上帝是否存在灵魂是否不朽,不停地自己寻找答案又自我否定,最终却连自己的爱恨都无法完整把握,他活不好,死不掉,最后疯癫成病;小儿子阿辽沙,是天使一样的人物,但对生活和上帝也充满了自己的疑虑,而且还没写到他的故事作者就挂了……阿辽沙啊,到底什么是大体上不幸的人生?而我们又为何愿意对其祝福呢?    我说作者,你不会是自己给不出答案了就死遁了吧……  
  •   陀思妥耶夫斯,卡拉马佐夫兄弟,都是经典,挖掘人性最隐秘的地方,当人的欲望发生了变形,人会走向怎样的极致呢?基拉尔的小说一种的真实和浪漫的谎言更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人物作了三欲望的分析,很不错。除外,上海译文在翻译外国名著都是值得推荐的。
  •   高尚的左西玛长老、纯纯的阿廖沙、城府的伊万、不羁的米嘉还是放荡的老卡拉马佐夫、善良的伊柳沙、冷血的郭立亚。。。在这么多人的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厉害,把人写透明了。这本书能让你寻找到隐藏在深处的自己。
  •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我最崇拜的作家之一,他对复杂人性的描写可谓极致。本书是我所拜读的他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是《罪与罚》。而这两本书也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
    相较《罪与罚》而言,本书创作时间更晚,堪称作者毕生思想的总结。本书中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着重对人内心善与恶、美与丑的冲突进行描写,形成一种贯穿全书的所谓“卡拉马佐夫性格”:灵魂追随上帝、肉体却燃烧着魔鬼般的欲望。
    如果说这种夸张的个性分裂是由《罪与罚》发展而来的话,那么本书中提出的另一种观点,及伊万的“无所不可”的理论,也可看到前作中“超人哲学”的影子,相信这也是一直折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子之一。然而本书中作者借阿廖沙之口传达了内心最坚定的理念:上帝是一定存在的!上帝是永恒的!……
    总体来说,虽然我并不赞同作者的宗教观点,也不认为他在本书中将他的宗教观点渲染得多么有力(倘若如此,也就没什么价值了,还不如去看圣经呢),我欣赏的是他对人性的深刻解剖,虽然无情,却看得出他对人民之爱。正如他人问鲁迅先生是否憎恶中国人时,鲁迅先生深情地回答:“不,我爱他们!”
  •   卡拉马佐夫兄弟(译文 名著文库 027 ) 买了,但未读。
  •   在世界文学的历史上,从没有一本书像《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深刻的探讨宗教与生命。在本书中,宗教与哲学无处不在的影响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以及他笔下人物的命运,对于热爱哲学、宗教、文学、诗学的读者来说,本书是绝不可错过的经典。书的质量很好,但不足以作为珍藏的版本,不过翻译是目前国内最好的,读者不必顾虑太多。推荐购买。
  •   我读小说,其实只是为了看故事,只要能吸引我不停地读下去的,就是好书。买《卡拉马佐夫兄弟》是因为它实在太出名了,看了之后发现它的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人,一旦开始读就不想停。以我的评判标准,我想说这的确是本好书。
  •   很难想像,这部文学作品的深度和高度,这是人类的奇迹。卡拉马佐夫兄弟唤醒了沉睡很久的我,谢谢托斯妥耶夫斯基。。
  •   卡拉马佐夫兄弟,好书
  •   这部书只是后篇巨制的一半,作者在创作其下部时因病去世,是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天才,《罪与罚》《群魔》《白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任何一部都可让作者成为一代文豪,而其最终创作的《卡拉马作父兄弟》则是作者一生的最高成就。小说既继承了作者一贯的将事件至于短时间内集体爆发的传统,用运用侦探小说的形式让读者进行推理,更难能可贵的把作者一生思考的人生,社会,哲学问题全部融入与这部史诗中区。这部书任何人都应该一读。另外,本书价格公道,印制较好,翻译的也不错。
  •   "黑塞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什么新鲜的话题好谈。大凡明智和审慎的话都已经说尽了。可是,那些话虽然曾经使人感到新颖而充满智慧,却已经又成为陈词滥调了。然而,当我们身处困境,沉入冥思而走向诗人时,我们又仿佛觉得他那可爱而又可怕的形象总是笼罩着玄奥和谜一般的氛围。
        
        那些阅读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市民,他们躺在沙发上,从幽灵世界中获得一种惬意的恐怖。这样的人并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真正读者,而那些对陀氏小说的心理分析津津乐道,并且撰写出色小册子探讨其世界观的学者和智者也不能算是真正的读者。我们之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们遭受痛苦不幸,而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趋于极限之时,只是在我们感到整个生活有如一个火烧火燎、疼痛难忍的伤口之时,只是在我们充满绝望、经历无可慰藉的死亡之时。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这样,我们就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欣赏者和评判者,而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有受苦爱难者共命运的兄弟,我们承受他们的苦难,并与他们一道着魔般地、駸駸乎投身于生活的旋涡,投身于死亡的永恒碾盘。只有当我们体验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惧的常常像地狱般的世界的奇妙意义,我们才能听到他的音乐和飘荡在音乐中的安慰和爱。
        
         在陀氏的作品中,有两种力量攫住了我们,而在两种因素和对立两极的彼此消亡和矛盾中,却生长着神秘的深度和巨大的广度。
        
        一种力量是绝望,是对恶的忍受,是对人性之残酷野蛮和可疑性的认可和顺从。只有经历死亡,进入地狱,方能听闻来自天国的上帝的声音。真诚而坦率地供认生存和人性的贫乏,可疑和无所希望,这就是前提条件。我们必须听命于痛苦和死亡,面对赤裸裸现实的狰狞面目感到不寒而栗,然后,我们才能汲纳另一种声音的深邃性和真理。
        
        这第一种声音是肯定死亡,否定希望,摒弃一切想象的诗意的美化与安慰,正是这种美化和安慰使我们习惯于那些可爱的诗人们对人类生存的危险和恐惧的掩饰。陀氏作品中的第二种声音,即真正的来自天国的声音,它向我们显示了不同于死亡的因素,即另一种现实,另一种本质:人的良知。尽管人类生活处处有战争和苦难、卑辱与伪善,但总是还有另外的东西存在,那就是人面对上帝的良心和能力。即使良心也许会引领我们穿越痛苦和死亡的恐惧,导致不幸与罪责,但它终究会使我们摆脱孤独而无法忍受的无意义状态,使我们进入与意义、本质和永恒的关系之中。无论道德还是法则,良心都与之无关。良心可能会与道德和法则势不两立,不可共融。良心无比强大,它比惰性,比自私,比虚荣都更强大。当苦难深重,迷障重叠时,它总是能敞开一条漫长的道路,这条路不是返回死亡的世界,而是超越这个世界,走向上帝。通往良心的道路艰难曲折,几乎所有人的生活愈来愈背离良心,他们抗拒着,背负日益沉重的压力,因良心窒息而归于毁灭。然而,在痛苦与绝望的彼岸,使生活充满意义,使死亡得以慰藉的宁静的道路随时向每一个人敞开着。有一类人不得不长久地与良心相抵触,充满罪恶感。他们只有穿越了所有的地狱,体验了所有的恐惧之后,才能最终对自己的迷误慨然有悟,并经历那转变的瞬间。另一类人则不相违于自己的良心,他们是那种少有的幸福的圣贤,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仅仅只能伤及他们的外表,而绝不致于刺痛他们的内心。他们始终纯洁无瑕,微笑是不会从他们脸上消失的。梅什金公爵就是这样一种人。
        
        在我沉浸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那段日子里,尤其是当我面临绝望和痛苦时,我从他那里听到了这两种声音,这两种学说,在一位艺术家,也就是一位音乐家身上我也体验过相类似的东西(尽管我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去喜欢和聆听这位音乐家的作品,正如我不可能在任何时间都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这就是贝多芬。他追求幸福、智慧与和谐,但它们并不能在平坦的道路上寻获,而只有在濒临深渊的道路上才能显现出来,它们不是轻易就可采撷的,而只能是受尽折磨和苦难。在贝多芬的交响乐和四重奏中,有许多乐章从弥漫着痛苦和绝望的浓郁气氛里闪耀出十分动人的、纯真的柔和的魅力,这就是对意义的预感,对拯救的意识,这一切我们都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重新找到。
    " --黑塞
  •   “哦,我喜欢我那些血气方刚、对生活充满渴望的年轻朋友的梦想!今天春天你在动身来这里之前,是这样考虑的:‘那都是些新人。他们打算砸烂一切,先从吃人做起。这些笨蛋,也不征求我的意见!我认为什么也不用砸烂,只要打破人类头脑里关于上帝的观念,应该从这一点入手!哦,那些瞎子,什么也不懂,必须从这一步做起!一旦人类个个背离上帝(我相信那个时代将以与地质年代平行的方式来临),那时不必吃人,整个旧的世界观,特别是旧道德都将自行崩溃,于是万象更新。人们将联合起来,从生活中获取生活所能提供的一切,但肯定仅仅为了现世的幸福和快乐。人在精神上将变得伟大,拥有尊神、巨人一般的自豪感,那时会有人神出现。人凭着自己的意志,依靠科学每时每刻不断征服已经没有疆界的自然,从而将每时每刻获得如此高度的享受,足可取代过去对天国欢乐的向往。将来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死后不会复活,每一个人都会像神一样自傲而平静地接受死亡。自尊将使人明白没有必要抱怨人生若白驹过隙,人将会爱自己的同类而不图任何酬报。爱将仅仅适用于生前即白驹过隙的那一瞬,但正因为意识到爱的短暂,将使爱的火焰燃得更旺,不亚于过去憧憬身后永恒的爱的热切程度’……以及诸如此类,其他等等。非常精彩!” “我的思想家朋友当时考虑,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时代将来可能不可能来到?如果来到了,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人类将得以最后定位。但由于人类根深蒂固的愚蠢,这局面恐怕一千年也形成不了,那么现在已对真理有所认识的任何人,都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在新的基础上定位。从这一意义上说,他‘无所不可’。这还不算,即使那个时代永远不会到来,但由于上帝和永生反正都没有了,那么这个新人可以成为人神,哪怕整个世界只有他一人如此,当然,头衔会换上新的,他可以心安理得地跨越横在过去作为奴隶的人面前的一切道德障碍,如果有此必要。对于神来说,法律是不存在的!神站到哪里——哪里便是圣地!我所站指出立刻成为天下第一处……‘无所不可’,别的都不必说了!这一切非常可爱;只是……既然想要耍滑头,又何必还要真理认可?不过咱们俄国的现代人就是这德性:不得到认可,连耍滑头也不敢,他们爱真理已到了这个分儿上……”
  •   奇特与古怪只会令人生厌,不会博得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当大家全都想把个别凑成一致,以便在普遍的混乱之中,竭力求得某种整个的涵义的时候。而怪物大多是个别和特殊的现象。不是么?不但怪物“不尽”个别和特殊,而且相反地有时恰恰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而和他同时代的其他人,却好象遭到一阵狂风袭来似的,不知为什么被暂时从他身边吹散了。……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般人,甚至坏蛋,也常常比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要天真烂漫得多。包括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实际上,费生平就爱做戏,他会无缘无故在你面前扮演一个意外的角色,特别是这种做法有时并没有任何必要,甚至对于自己也不利,譬如目前那件事就是这样。不过这类特性确是大多数人,甚至是十分聪明的人所共有的,不仅费如此。__________________ 其实老妇人并不见得多么凶恶,只是因为闲着没事干,才成了一个使人受不了的女阎王。__________________他在童年和少年时不好动,甚至不大说话,这倒不是由于不信任人,不是由于怕生,或者性情阴郁,不善于跟人交往;恰恰相反,是由于一种别的情形,好象是由于一种个人的、内心的思虑,和别人不相干而对他很重要,以致为此似乎忘掉了别人。然而他对人是友爱相处的:他好象终身完全信赖别人,却从来没有人把他当做头脑简单或幼稚的人。他身上有点什么表明着、暗示着——以后一辈子都是这样,——他不愿意做人们的裁判官,不愿意责备,也决不去责备人家。他甚至好象对一切都容忍,毫不怨人,虽然时常感到很痛心。不但如此,在这方面他甚至到了什么人也不能使他惊奇、恐惧的地步,这情形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在和他年龄相仿的人中间,他从来不爱显出优越的样子。也许就因为这个缘故,他从来不怕什么人,而男孩子们也立即明白,他并不因他的无畏自豪,他的神气好象不知道自己勇敢无畏似的。他受了气,从不记仇。有时在受气刚一个钟头以后就答理冒犯自己的人,或是带着信任和谅解的神情,主动同对方先说话,好象他们之间并未发生任何事情,同时还不显得这是偶然忘记了,或故意饶恕别人的冒犯,而干脆只是不把它当作冒犯,这就使孩子们既欢喜又心折。他只有一个特点,使他在中学里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一直引得同学们时常想要取笑他,但并不是恶意的嘲笑,而只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开心。他这特点是一种特别的、极端的害羞和贞洁。他不能听谈论女人的某种言语,某种说法。可惜,这“某种”言语和说法在学校内是无法断绝的。那些心地纯洁的男孩子,还几乎是小孩,就已经时常爱在教室里互相嘀咕,甚至高声谈论某些连大兵们都不常说起的事情、场面和景象。不仅如此,我们知识阶级和上等社会里的幼龄儿童们所早经熟知的这一类事情中,有许多还是大兵们所全然不知的。这也许还不是道德的败坏,也并非真正的、腐败的、发自内心的玩世不恭,而只是表面的东西,但正是这种表面的东西,却往往被他们当作甚至是优雅、机灵、勇敢的,值得模仿的行为。他们看见“小辽佐”在大家谈起“这件事”的时候,赶快用手指塞住耳朵,有时就故意围在他身旁,强行把他的手扳开,冲着他的两只耳朵喊脏话,他挣脱着,蹲在地板上,躺下来,蜷着身子,老是不说一句话,也不骂一声,默默地忍受欺凌。但是后来人家就不再去缠他了,也不再用“小姑娘”的称呼逗他,而且还对他露出同情的目光。此外,他的功课在全班中也永远是优秀的,但却也从不名列第一。alx一定是那种近似疯僧一类的青年人,即使一旦有了万贯家财,只要人家一开口对他有所请求,或者为了拿去做善事,或者只是碰到甚至一个老滑头向他伸手索取,他也会毫不为难地交出去的。总而言之,他似乎完全不知道钱的价值,自然这话不是从字面的含义来说的。在人家给他一点零用钱的时候(他自己是从来没有请求过的),他不是一连几星期不知怎样把它花掉,就是毫不珍惜,一下子就弄得一文不剩了。他走到这条路上来,只是因为当时只有这条路打动了他的心,代表他的心灵从黑暗超升到光明的出路的全部理想。此外,他已经多少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人的气质,这就是说:本性诚实,渴望真理,寻求它,又信仰它,一旦信仰了以后就全心全意献身于它,要求迅速建立功绩,抱着为此甘愿牺牲一切甚至性命的坚定不移的决心。然而,不幸这些青年人往往不明白在许多这类事情上牺牲性命也许是一切牺牲中最容易的一种;譬如说,从青春洋溢的生命之中,牺牲五六年光阴去从事艰难困苦的学习、钻研科学,哪怕只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力量,以便服务于自己所爱的真理,和甘愿完成的苦行,——这样的牺牲就有许多人完全办不到。 “也许这种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可以不给他一个钱把他放在一个百万人口的都市的广场上,他也决不会丧命,不会冻饿而死,因为马上就会有人给他食物,把他安排好,即使安排不好,他自己也会很快给自己安排好的,并且这样做他并不需要做多大努力,受任何屈辱,照顾他的人也不感到什么困难,相反地,也许还会觉得这是件乐事。”
  •   这是一本伟大的书。翻译者荣如德翻译得非常好,读起来很流畅。而且文采很好。
    看这书,我还在网上搜了搜,看到黑塞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论,他说陀氏是黑暗生活的一剂解毒剂。这让我想起了斯宾诺莎:这两人这个方面是那么相似——他们都是基督徒,他们的书、思想都是为了基督教,但却给人的感觉是,基督教不好。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爱基督教。
    我在网上见到有人说,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阿廖沙,其实是他想塑造的一个人间的圣人,人间有圣人,就不必追求基督。这就起到了作者适得其反的作用。就像荣如德写的序里说的,未完成(指第二部,陀氏想写两部小说,只写了这一部)反而让人因祸得福。
  •   名著无需多言。俄国巅峰作家巅峰作品。
  •   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典的名著,描写心理的好书!!!
  •   非常喜欢托尔斯泰的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这是买的第一本,知道这是一本经典名著,我们应该站在巨人的肩上,才不会被这个社会甚嚣尘上的物欲掩埋
  •   我感觉,与其说是一部小说,更像一部阐述作者哲学、神学见解的书,对于了解作者以及俄国社会对于宗教、道德的不同态度有很大帮助。局部的情感爆发与跌宕起伏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依作者之意,本书应有未完的下部,因而读其结尾,更有无限的遐想空间。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师之作,让人读到百味杂陈。不仅是惯有的深沉的思想,他叙事的从容风度就如同天地间最美的芭蕾舞,时而惊雷掷地,时而飘渺如影,时而静夜万籁,时而神秘莫测。

    向大师致敬。
  •   绝对是值得阅读和收藏的杰作,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天才!八百多页,这个价钱,很合算。译文的质量也很有保障。另外,关于很多人说这个系列字体太小,我个人感觉还好,适合真正喜欢读书的读者,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纯粹的文字,简单的封皮,建议买这个版本。
  •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最棒的作家
  •   价格很低啊质量很好 译文名著文库这套书真的很好
  •   好长好厚的一本书,拿来的时候以为搞错了……看了很久才看完。不过倒是很好看。喜欢书里的三兄弟。
  •   所谓故去的“旧沙俄”的贵族社会状况,由哪些拗口的人名、多端变化的昵称、稍显复杂的称谓和不厌其烦、咏叹般的对白中,可见一斑。猝读百余页,托氏独具特色的文学笔法即印象深刻。也许,少年时从课本、历史中粗浅的了解让人有先入为主的期待,但,真正读下去,那些紊乱的人际关系、贲张的情欲“人本”,还是让人感到震撼。托氏收放自如,甚至有些絮叨的文字叙事,令人更对这一“宏大”的家族所隐射的贵族、贫民社会的分裂和“自甘堕落”,震惊又唏嘘。不得不提的是,托氏对宗教和宿命(命运)的热衷和钻研,几乎成了沙俄”黄金时代”文学的典型代表,人物的思索和自辩,基本上不是针对这部小说本身,简单粗暴的来说,就是针对那个奢华到堕落的沙俄黄昏…… 还没看完,确是一部文学经典,放在任何时代都难掩辉煌!
  •   小说描写生动,真实,可信。与《罪与罚》堪称是其最伟大的作品!纸质,装帧,都很喜欢。朴实无华!翻译的也很好。值得购买!
  •   多方比较各中版本还是选择了译文荣版,除了字儿有点小书太厚之外,都很好。分成两本装读的时候可能好拿些。
  •   性价比高,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经典的小说。
  •   他的一切野心和思考都在这里了!想看粗糙的存在主义么?去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吧!
  •   一直不自信自己能静下心来读完一本大部头,这本书的阅读居然出奇地畅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作品,推荐。
  •   一如既往的令人期待和满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好的文学作品不容我字词的评说。
  •   俄国文学说实话真是读不了。
    《战争与和平》买过两套,都看不完,扔了
    光人命就分三截,而且三截都用,人物本来就多,再这么搅和,没法看了。
    希望能看懂这本吧
  •   这是一部真正的伟大的天才之作!不仅思想极其深邃,表达亦单刀直入,酣畅漓淋。结构极其紧凑,书中展示的文学技巧登峰造极。即使是一百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细致入微的人性解析,还是宏大的哲学思考,抑或是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学艺术的手法之美,均不过时,而且让我们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激悦!谢谢妥氏,给我们留下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谢谢!
  •   陀氏是我心中的大文豪,名著系列内容自然不用说,译文很好,翻开书本就闻到一种沁人心脾的书香,很喜欢这种类型的纸张,但有点偏薄,送货速度快。
  •   上海译文的书还不错,这是陀氏的代表作,很好!
  •   陀思妥耶夫斯基,商品不错
  •   陀思妥耶夫斯基,加油
  •   写这样的书需要实力,陀思妥耶夫斯基做到了。要看完确实需要勇气,而我做到了。其实故事很精彩,一定要看下去
  •   陀思妥耶夫斯基,愛他不需細說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尤其喜欢这一本。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不朽作,,当当网,服务也很好。
  •   虽然大篇幅宗教的描写有些难懂,但绝对是大师级的经典名著!
  •   这是一本伟大的小说 伟大的作家的杰作!
  •   陀氏的巨作,虽未完,但已感到其构思之宏,规模之巨,不愧为“史上最伟大的小说”,荣如德翻译,译文出版,经典中的经典。
  •   这是作者倾向性颇强的一部作品,读书如看人,可以看到作者的思想和看世界的眼光。那种狂热的宗教热情,你我未必需要有,但会给你一个角度,让你了解一个颇有趣的教徒世界。
  •   刚拿到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好厚啊!!肯定读不完就放弃了……
    再打开看,又觉得:人名都好长啊!!肯定会记晕……
    后来慢慢看,居然没几天也看了1/3多了,与其说是本有意思的书,倒不如说是书拽着你往下看,人物很多,每个人都很有意思,对待金钱也好,感情也好,信仰也好,有的人有着赤裸裸的态度,有的人表面上一个样子心里另外一个样子,看着一个人物出现的时候就会想着这个人物后来会怎样,这两个人会怎样?带着这样的心情,就不自觉的往下翻着看了。
    行文之中会不时出现作者自己的态度,读到的时候会觉得“诶,原来是这样啊……”或者觉得“哦,果然是这样……”想要读者有这样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的目的呢?
    总之是一本很好看的书,虽然现在还没看完,但是应该会很快看完吧~
  •   永生其实是一个隐喻。就像圣餐也是一种隐喻和象征一样。但我想那句话没错:你们要走那窄门。虽然走这崎岖的路很艰辛,不过永恒的真实,带来的是永恒的慈悲。
  •   陀氏最著名的小说,肯定应该读和收藏的,准备好好来研习的。
  •   高兴极了,都是自己喜欢的作品。书质量好,赞一个。在当当买书,没问题。
  •   译文的这个系列不错,便宜质量也行,就是字有些小
  •   译文的书一直很好~
  •   以前只看过《白痴》,现在买来这本拜读一下。译文的印刷很普粗,字迹密而小。
  •   上海译文的书,内容和质量都不错,就是这种版本的字比较小。价格很划算。
  •   读书就要读好书!
    读了这本书,你会更加了解人性和世界!
    给我们很大收获
  •   经典之作,对人性挖掘非常的深刻,值得推荐!
  •   俏无声息地揭露了人性
  •   心理描写的大师,好书
  •   这本书可以说是妥氏的最高杰作。这个译本读来流畅,个人很喜欢。
  •   这个版本即便宜,翻译得又不错。前阵子买了个北京燕山出版公司的《变形记》,翻译得其差无比,令人郁闷死。
  •   名著值得学习
  •   名著当读,但还是当网的书籍正版,很放心。
  •   世界名著就是世界名著时间越久越耐看
  •   名著的厚重感与翻译的质感兼具,慢慢领会。
  •   书是名著!很不错!当当也很给力!
  •   应该是5分的名著,喜欢,谁推荐的,我忘记了。
  •   很厚的一本,故事性很强,很好看。这一套书买了很多本,一致的特点是,书比较小,里面的字也比较小。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名著内容翻译的好。
  •   字较小,看起来精致得很,我喜欢字适当小一些,看起来舒服。名著,不必多少,好看。
  •   名著不是捧出来的,也不是炒出来的,而是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名著都表达着深刻的内涵。
  •   名著,收藏中
  •   以前看过他的罪与罚和白痴,感觉和震撼,听说这是他晚年的代表作,正在读
  •   置万千生灵与一处,把坏的拣出,笼子里就不那么热闹了。真实,严酷的真实!!
  •   一本好书,一个明珠。
  •   将要抄写的书。先赞一个!
  •   这本书价格便宜,内容非常震撼,最能体现陀氏的精神,是了解俄罗斯的不错的书。
  •   心理学小说,居然写的这么深刻,很震撼!
  •   好长的一部小说。看完很有成就感。
  •   这是对他的经典评价。也是我看罪与罚和本书的体会。
    作者本人人品也是乏善可陈的,更能感觉到书中的纠结也许是作者的纠结。
    关于宗教,作者用了很多笔墨,也是他小说共同的归属。
    但宗教其实也没有给出答案。
    也不奇怪:宗教能解决的,还要文学干什么?
  •   很好的小说,果然是大师之作
  •   陀思头耶夫斯基的作品之前在图书馆看过,然后特地再买一本收藏着
  •   看了俄国人的文学作品,就会明白为什么几十年前他们为啥乱折腾。
  •   第一次接触此人的作品,觉得自己错过了很多经典的东西。还好遇见了。
  •   陀翁的作品 没的说
  •   今天周一,看了两眼就看不下去了
  •   很不错的一本书,能让人回味
  •   太长了没有看,会有时间看吗
  •   内容不错,但是我感觉与他的经典罪与罚相比,有一点距离
  •   还没看这本书,有时间再议吧。
  •   喜欢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翻译,很专业。
  •   还没看完 很厚 书的质量是没的说
  •   绝世名作 丰碑之作 文坛大作
  •   质量不错。译本很好。
  •   很喜欢,质量包装物流都很好!
  •   还没看这本书 但是应该还不错
  •   一般书店买不到,能买到已经很满意了
  •   内容还没看,不过包装,版式不错,物有所值。有空一定要细细品味。
  •   很喜欢看这个书
  •   一直想看,这个版本真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