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哲学

出版时间:2005-9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英)A.J·艾耶尔  页数:313  字数:233000  译者:李步楼,俞宣孟,苑利均 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继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另一本由知名哲学家所撰写的哲学史著作。本书从问题史的角度出发,沿着罗素留下的历史线索较全面地深入和评价了20世纪西方哲学各流派的观点及其争端,并恰当地将作者本人的观点贯穿其中。  《二十世纪哲学》是艾耶尔1982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作者打算把这本书写成贝特兰·罗素所著的《西方哲学史》的续篇。这本书的绝大部分篇幅是叙述艾耶尔本人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重要流派;其二是包括摩尔、维特根斯坦、罗素、卡尔纳普、赖尔、奥斯汀、戴维森、普特南、阿姆斯特朗、斯特劳森和达米特等不同哲学家的分析哲学的思潮。事实上,这两大流派在许多哲学家那里是很难完全分开的。对这两个流派论述的篇幅占全书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这本书的价值主要在于它对上述两大思潮的介绍和分析上;同时,作者在本书第一章中对西方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些重大问题所作的分析以及对二十世纪哲学进步何在的看法,都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和一定的理论深度,值得每一个从事哲学研究、特别是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人一读。

作者简介

A·J·艾耶尔(1910-1989),英国伦敦大学和牛津大学哲学、逻辑学教授。逻辑实证主义的著名人物,曾参与维也纳小组的活动。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哲学的遗产第二章 叛离黑格尔 第一节 贝特兰·罗素  一  哲学观  二  摹状词理论和类型论  三  知识论和存在论 第二节 乔治·爱德华·摩尔  一  《伦理学原理》  二  摩尔与普里查德  三  驳斥唯心主义  四  捍卫常识第三章 实用主义 第一节  威廉·詹姆士  一  詹姆士实用主义的特点  二  彻底经验主义  三  真理论 第二节 克拉伦斯·欧文·刘易斯  一  知识论和意义理论  二  道德哲学第四章  维特根斯坦、波普尔与维也纳学派 一  《逻辑哲学论》以及继后的著述 二  石里克、纽拉特和卡尔纳普 三  卡尔·波普尔论归纳问题 四  对句法的关注 五  塔尔斯基的真理论 六  维也纳学派的命运第五章  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和赖尔 一  后期维特根斯坦 二  卡尔纳普和语义学 三  赖尔和《心的概念》第六章 物理主义 一  布罗德论心与物 二  斯特劳森的个人概念 三  阿姆斯特朗的唯物主义 四  戴维森的论证 五  总结第七章 科林伍德的哲学 一  克罗齐的影响 二  绝对预设论 三  因果性和自然的观念 四  历史观念第八章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第一节 布伦坦诺和胡塞尔奠定的基础 第二节 毛里斯·梅洛-庞蒂  一  对知学的描述  二  论感觉到的世界 第三节 海德格尔和萨特的早期著作第九章 晚近的发展 第一节 语言哲学  一  奥斯汀  二  乔姆斯基 第二节 威拉德·奎因 第三节 纳尔逊·古德曼 第四节 迈克尔·达米特 第五节 本质主义

编辑推荐

  本书叙述艾耶尔本人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重要流派,其一是从詹姆士、刘易斯到奎因、古德曼等人的实用主义流派;其二是包括摩尔、维特根斯坦、罗素、卡尔纳普、赖尔、奥斯汀、戴维森、普特南、阿姆斯特朗、斯特劳森和达米特等不同哲学家的分析哲学的思潮。通过有选择的译介,旨在增进文化积累,拓展学术视野,丰富研究课题,为了解和研讨现代西方哲学提供系统而完整的第一手资料,以利于我国理论界、学术界深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批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二十世纪哲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不过比较晦涩,不是那么流畅,不如读英文元典~
  •   真后悔买了这本书。可能作者出身分析哲学的关系,写的都是分析哲学那一块的内容,而且不像介绍思想史,倒介绍哲学家。此外,翻译实在不敢恭维,看起来特别费力,还不如看英文呢。
  •     1.译者给三星,几乎做到逐词对译没大错。
      2.有一点我被艾耶说服了。普特南的可能世界模型是一个有诱惑力的,但是不可能自圆其说的模型。下次澡堂哲学家们讨论这个的时候我会反驳的。
      3.艾耶对海德格尔有强烈的仇恨,其烈度大概介于杀叔之仇和杀侄之仇之间。他的外部性批判像赖欣巴哈批叔本华:很精彩,但是如隔靴搔痒。
      4.蒯因和古德曼表演了实用主义可以漂亮到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他们小心地沿边缘行走,以免掉进索卡尔的火力覆盖范围。
      5.我以前一直不知道怀特海想表达什么。当他被艾耶稀里糊涂骂了一顿后,我更搞不懂了。
      6.见人就扣唯我论的帽子总感觉牵强得很。
      7.这书有点过分尖刻和随心所欲了(像中后期罗素作风),好人坏人阵营分得太清楚了,不喷人就不会被喷。我是那种对加缪都有同情的人呐。
      
      唔,就这样吧。
  •     
      Ayer的《二十世纪哲学》(Philoso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是一本极为杰出而又失败的著作:说它杰出,是因为Ayer作为一流的分析哲学家,撰写当代哲学史尤其英美传统部分自然是功力深厚,精准透彻;说它失败,是因为Ayer此书的文风像完全一部专业论文集,而不是一本鸟瞰式的通俗作品。不仅行文上没有做到深入浅出,而Ayer常常允许自己停留在勾勒出某一思想家的几种模糊的倾向,而不是抽取出某个相对成熟的理论——哪怕后者意味着某种扭曲。
      
       具体说来,开头对主要哲学论题的进展的勾勒是大师级的;对分析传统的介绍肯定是精当、深入而又安排适宜的;但涉及美国实用主义者C. I. Lewis的部分对我而言有点难以理解,而对现象学一章的处理也简略而不系统。不过,最令人惊喜的却是对科林伍德(Collingwood)的论述,在Ayer笔下,作为一位深刻、体系恢宏而又严密的形而上学家,Collingwood的思想的吸引力显露无余。
      
       中文翻译质量相当好,只是由于英文原文过于不通俗,失误之处仍然不少。以下为内容提要。
      
      
      
       在第一章“哲学的遗产”中,Ayer简述了哲学中几个主要问题的演变。第一个问题是客观性(objectivity)问题,这有时候变为实在论和唯心论分野的根源;第二个问题涉及对认识能力的评价,这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分野之处,也涉及到了怀疑论。经验论者将逻辑和数学这两门纯粹科学的确定性理解为一种归纳或一种自我赠予,而认为感性知觉(要么是感官的直接对象即心理的“观念”,要么认为物理对象是直接的)具有头等重要性。唯理论者则认为人赋有一种理智直观的能力。这里会牵涉到抽象实体、共相、唯名论等复杂观念;第三个分野是一元论与多元论的对立。
      
       哲学的进步不在于古老问题的消失,而“在于提出各种问题的方式的变化、以及对解决方案的特点不断增长的一致性程度。…游戏者尚未发现答案,但是他们已经缩小了可能找到答案的范围。”【Ayer《二十世纪哲学》,李步楼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下同】譬如,Ayer说,道德哲学家更倾向于关注二阶(second-order)的问题,“他们不再试图制定道德格言,而毋宁是关心道德词项的定义、价值判断的划界。”【17】在譬如,对混乱的自由意志问题的澄清。还有在分析语言的用法上的进展。
      
      
      
       第二章“叛离黑格尔”指出,20世纪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受黑格尔影响的唯心论,如牛津的Bradley和剑桥的McTaggart。而罗素和Moore的叛离则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罗素的一个贡献是摹状词理论(the theory of descriptions)。这里的问题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如何可能成为一个命题的主项?…他制定摹状词理论是为了表明,具有确定摹状词或不确定摹状词形式的表达式并不是要作为名称使用的,因而这些表达式并非一定要指称什么东西,才能对它们所属的句子提供意义。”【29】我们能够消除摹状词短语,把它们表达为不完全符号,即扩展为存在陈述,“并将这些存在陈述解释为是断定了某个事物具有包含在该摹状词之中的属性。”【30】摹状词理论相当于一种释义(paraphrase)的技术。摹状词理论的一个重要历史结果则是,句子的句法形式和罗素所谓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开始通行于世。
      
       罗素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类型论(theory of types),这是为了解决罗素悖论而提出的一种理论。类型论依赖于命题函项意义原则(一个带有不确定主项的谓词表达式,只有当可以作为满足它的入选者的范围被确定时,才是确定的)。由此,入选者不可能有意义地包含任何用函项本身定义的东西。结果是,命题函项(proportional function)和相对应的命题是按不同等级排列的。这是以一种有些武断的方式确立的。
      
       罗素先有一个柏拉图实在论时期,然后转向古典经验论传统。在发表《心的分析》时,罗素已经“把知觉说成是在感知中直接被给予的对象…罗素一贯坚信,物理对象如果不以某种方式还原成知觉,这些对象就不会是直接可感知的。”【36-7】“无论心还是物都是非心非物的原始元素的逻辑构造。”【41】在道德理论方面,罗素唯一的有创见的贡献是,“他坚持认为自由意志非但不与决定论相悖,而且实际上反而需要决定论。”【45】
      
      
      
       Moore的《伦理学原理》的主要论点是:“‘善’是简单的不可分析的非自然性质;将善等同于快乐、或等同于演化的进步或其它自然特性都是犯了‘自然主义的谬误(naturalistic fallacy)’”【47】但他的“善是一种非自然性质”的概念是模糊的,或许仅仅重复了休谟的“应当”不来自“是”的说法。按照Ayer的说法,Moore的论证的恰当结果应该是:“‘善’因为不是一个描述词,所以根本不代表任何性质。”【51】Ayer还对比地论述了Prichard的思想: Prichard是一个义务论者。
      
       Moore写了篇文章《驳斥唯心主义》,其特点是“把对象与人们对对象的意识做区别。”【64】不过似乎没有一个充分的论证。后期Moore努力捍卫常识世界观。这涉及三个非常普遍的命题:宇宙中存在大量物质客体;人具有心灵;人实际上完全知道存在着物质客体和意识活动。他的唯一正面论证非常简单:证明人的两只手是存在的,举起两只手来就好了。但Moore似乎没有考虑做梦这种可能性。这个论证的重要影响在于:“所有这些命题的真或假完全不属于哲学讨论的问题。真和假仅仅取决于满足适当的标准,这与经验的或形式的事实有关系。”【72】
      
       在第三章“实用主义”中,Ayer主要考虑了James和Lewis。对James来说,实用主义的吸引力在于其消除哲学争论的能力。他认为哲学的冲突主要源自哲学家的不同气质。James把实用主义首先理解为一种方法,然后理解为一种真理论。
      
       James的彻底经验主义类似罗素的经验论阶段,即经验是非心非物的,而精神和物质由经验构造而来。James似乎把真理等同于便利(expediency),真理还等于其证实过程。 Lewis省略了。
      
      
      
       第四章“维特根斯坦、波普尔与维也纳学派”首先考虑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其主要论点为:“世界是一个事态的集合,事态则由原子事态构成,而表达事态的是逻辑上彼此独立的基本命题。…复合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命题与事态具有共同的图像形式和逻辑形式。…一个语句如果不是任何可能事态的图画,那么它就不表示任何东西。”【128】但维特根斯坦并没有举出基本命题的任何例子。最早的追随者认为基本命题是描述感觉经验的,这样就与休谟的论点没啥区别了,但这与基本命题在逻辑上的独立性的观点不一致。另外,“把命题看作图画的思想是否能使我们得到什么启发,这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135】还有唯我论的问题,像维特根斯坦那样认为哲学上的自我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主体的观念似乎是毫无疑义的。
      
       Schlick是维也纳学派的领袖,持有某种物理实在论立场。Otto Neurath是最富有战斗精神的,他对形而上学极为敌视,倡导统一科学,认为科学陈述是主体间可检验的。【142】维也纳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Carnap,他在《世界的逻辑构造》中试图“把构成个人在某一时刻的当下经验的整个要素系列当做出发点,并企图表明,描述世界所需要的整套概念是怎样通过运用罗素的逻辑,在回忆相似性(remembered similarity)的唯一经验关系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构造出来的。”【144】但把一个人的医生的经验当做初始关系未必正确,因为过去未必能被记忆把握。Carnap还对句法很关注。
      
       1929年维亚纳学派发表了一个宣言《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派》,提出三个论点:把形而上学当做无意义的东西排除掉;不存在作为科学基础的哲学;逻辑和数学的真命题都是重言式。
      
       波普尔虽然不是成员,但其《科学发现的逻辑》提出了可证伪性作为科学陈述与非科学陈述划界的标准。不过这个并不分明,因为类规律的存在总是超出了感觉所给予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Tarski的真理论。他提出“必须清楚地把语言L和对语言L作出陈述的元语言区别开来,并且把‘真’和‘假’这样的词仅仅看成元语言的谓词。”【156】这样则“‘雪是白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157】
      
       Ayer的《语言、真理和逻辑》、Stevenson的《伦理学与语言》都是这流派的典型。维也纳学派对形而上学的攻击并未完全凑效。但其实证精神却保留了下来:调整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发展了逻辑技术、坚持了意义澄清,清算了哲学中的夸夸其谈。【160】
      
      
      
       第五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和赖尔”回到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观念。他不再认为实在是由简单对象构成的。而语言也没有本质:各种语言游戏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东西,而是一个家族类似的网状体。【166】至于数学和逻辑,维特根斯坦则走向了约定论。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上主要错误之一就是设定“私人感觉”的存在。这个论述很多,但众说纷纭。似乎其意图有指出两种失误:“第一是忘记了对私人经验的指称是在公共语言的框架中形成的…;第二是假定人们可以知道他自己的经验是什么,但对别人的经验却只是猜测。”【171】Ayer批评说,维特根斯坦似乎忽略了一点,“对语言用法的任何核对或迟或早必须取决于最初的识别(primary recognition)活动。”【172】这似乎表明区分“公共对象”和“私人经验”并没有本质意义。
      
       后来的Carnap在《意义与必然性》中也搞了一套语义分析理论。主张每一个指谓(designation)都有内涵(概念、属性和命题)和外延(个体、类和真值)。这遭到Gilbert Ryle的批评。Ryle在《心的概念》中有一个有名的观念“机器中的幽灵”。其主旨是摧毁笛卡尔的心身神话,试图将心理的东西还原为物理的东西。“赖尔主张...我们有关心理状态和过程的一切说法都可以以另一种方式重新陈述,从而排除任何指称内心生活的说法。”【189】Ryle做了些工作,但没有完全满足要求,譬如他承认幻想的存在。他大概维护一种弱的论题:即“对于通常算作为有关心灵的说法很大一部分可以用行为主义的语言给以正确的说明。”【190】这个论题承认内心过程存在,但降低了其重要性。Ryle更否认意志。
      
      
      
       第六章“物理主义”先论述了布罗德(Broad)。Broad认为知觉的直接对象时感觉与料(sensa),并因此相信作为原因的物理对象的世界,虽然没有办法证明。那是作为公设。他把感觉与料作为可以构成心灵和物质的中立要素,他还提出一种突生唯物论(emergent materalism)的含混理论来解释心灵不能脱离物质。
      
       Strawson在《个体》一书中尝试了这种做法:“把物质和心灵的属性都归于个人,并且把个人这个概念当做逻辑上的最基本的概念。”【204】但这难以成功。
      
       Armstrong则主张:“心理时间、状态或过程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事件、状态或过程是偶然同一的。”【206】而Davidson则建立在一种相反的同一上,即:心理事件是原因和结果,但也因此服从规律,因而心理事件也是物理事件。【215】
      
       Ayer说,所有这些努力未必成功,而且面临着唯我论的挑战:“给定的经验系列是怎样被归于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的。”【217】
      
      
      
       第七章“科林伍德的哲学”是唯一抱有同情心对形而上学的论述。Collingwood的《心灵之镜》受克罗齐和黑格尔的影响,把“艺术、宗教、科学、历史和哲学表达为一种以真理为目标的障碍赛中的竞争者。”【220】最终哲学作为裁判者而胜利:“因为哲学所发现的是:真理存在于心灵之镜中,只有以它所创造的外在世界为中介,心灵才能知晓自身。”【221】
      
      在《论哲学方法》中辩护了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本体论证明所证明的不是任何特殊上帝的存在,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实在,其本质蕴含了存在。”【222】而考虑到Collingwood的绝对预设(absolute Presuppositions)论,这就是认同该论证啊。
      
      在《艺术原理》中,Collingwood把休谟在印象与观念之间的区分与真实的与想象的感觉等同起来,并指责休谟使得哲学家误入歧途。【224】
      
      《形而上学》一书首先辨析了“形而上学”这个词:第一科学;智慧;神学,或任何其它东西的逻辑基础。Collingwood说唯一恰当的定义是“论述构成普通科学基础的预设的科学”。【227】而这些预设是绝对的,譬如“每一事件都有原因”这个预设。绝对预设没有真假值。然后他分析了希腊的预设和基督教的预设,后者透着一股邪乎劲。
      
      <形而上学>最后一节对因果性概念做了有趣的研究。三种原因概念:主体自由行为;第二个没闹明白;在先的,一对一的自然事件。Kant的歧途在于把“唯一充分条件的原因”同“先于结果的原因”结合在一起。
      
      《自然的观念》中是对宇宙论预设的历史研究。希腊不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问题,因为他们把自然设想为巨大的生命有机体(organism),而这在17世纪让位于无生命的物质世界的观念,这造成了精神-物质的难题。在批评了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之后,对柏格森、亚历山大和怀特海等人给予了积极评价,尤其是怀特海满足了其寻找上帝的愿望。
      
      《历史的观念》中历史观点的四个本质:是科学的;是人道主义的;是理性的;是自我启示的。因此“不可能有思想以外的任何东西的历史,因而这种思想的历史‘才能在历史精神中重演。’”【242】
      
      
      
      第八章“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强调了梅洛庞蒂,省略。
      
      
      
       第九章“晚近的发展”首先说那种把持战后英国哲学的语言哲学是特指奥斯汀开创的。奥斯汀区分出表达语义的言语行为(locutionary act)、加强语义的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取得语效的言语行为(perlocutonary act)。奥斯汀的意图似乎是为语法学脱离哲学打下基础。而这个为乔姆斯基继承了,Chomsky为语言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句法结构》中主张:“存在一种普遍语法,这种语法构成所有人类语言的句法基础。”【277】
      
       Quine是后期最有影响的分析哲学家。他对逻辑和数学命题的约定论的分析很有力:约定在什么意义上解释了命题的必然性,这是没有道理的。【281】在《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中,Quine攻击了语义陈述的同义性标准。还采取了整体论立场。Quine的趣味的是实用主义的。
      
       Goodman和Dummet的工作我不清楚。最后一节的本质主义(essentialism)的主人是Hilary Putnam,他认为词的意义保持稳定,“因为它是稳定地与本质连接在一起的。”【310】譬如,水的本质就是H2O,但这个方法未必从事凑效,因为“节外生枝地谈论什么本质或必然或可能的世界是得不偿失的。”【313】
      
       江绪林 2012年2月29日星期三
      
  •     如果把罗素的哲学史比作林肯总统,该书相当于卡特总统(最平庸的美国总统)任命的邮电局局长的第三副秘书。
      
      该作品可以拿到某县的作文比赛三等奖-----相比下,罗素的哲学史得到了诺贝尔炸药奖。
      
      呵呵。
      
      
  •   So...拿到炸药奖的就可以炸飞任何相对的平庸,没有当上总统的大多数就不能有提及(哪怕只是口头上)总统的不高明行为?
  •   为啥不高明?
  •   这么严重?不会连国内编的大学教材都不如把?
  •   其实,我强烈同意
  •   艾耶尔的有趣之处,在于他无比清晰地独断。骂海德格尔那部分快要笑死我了。
  •   罗素的西哲史,比起哲学系的显然文学系新闻系的更为钟爱,呵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