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出版时间:2004-10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秘]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页数:149  字数:76000  译者:赵德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我们所熟知的拉美作家中,最著名的当数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第三位应该说就是略萨。他们曾深度影响过中国当代的年轻小说家,乃至决定过中国当代小说写作的某种走向。十几二十年过去了,今天来读略萨的这本写给年轻作家的书《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赵德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10月版),对早已进入中年的我们来说算是重温,而对现在的风流少年而言则是初读。我很难猜测年轻读者的感受,只是有一种直觉,这本书或许并不能激发初读者如重温者的那种感动和共鸣了。在我们当下的这种文学时代,这本书所崇尚的文学信念和专业探讨精神,可能会显得过于“古典”,甚至有些不合时宜。这本书真的能够指引我们接近文学吗?它对青年作家真的会有实际的价值吗?     全书由十二封信的形式组成。除作为“附言”的末信外,第一二封信谈的都是些“大道理”,第三至第十一封信则具体探讨(长篇)小说的语言、风格、空间、时间、视角等等叙事形式和技巧问题。从纯粹实用的角度来看,写作者主要关心的恐怕都会是后者涉及的那些具体问题。确实,略萨在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里都在努力探讨写作中的具体问题,他是在用自己的文学经验和理论素养指导年轻作家掌握写作的技巧和克服文学的障碍。不过,他所说的一切,其实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文学的才能必须首先建立在写作者的大量阅读和写作实践之上。这只要看略萨所同时提及并凭借的众多作家作品的名单即可一目了然。相对于理论而言,阅读和写作无疑是更重要的。理论可使人获得抽象的明白,但真正的文学悟性在我看来只能产生于具体的阅读和写作之中。这也正是文学常常会难以言说的原因所在。如略萨所说:“即使在评论是非常严格和准确的情况下,也不能穷尽创作现象的研究,也不能把写作的全貌说个明白。无论什么成功的小说还是诗歌总会有某个因素或者领域是理性批评分析无法捕捉到的。因为文学批评是在运用理性和智慧;在文学创作中,除去上述因素,往往还有以决定性的形式参加进来的直觉、敏感、猜测,甚至偶然性。它们总会躲开文学评论研究最严密的网眼。”(附言)一句话,相对于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性,理论评论不能不是极其有限的。     但是,即便如此,文学仍然有其不变的、恒定的乃至是最根本的要素。这是理论要加以阐明和表达的,同时也是略萨在这本书里列为首要内容而要求青年作家牢固建立的信念。如果说略萨的那些关于形式和技巧的所有说法,不难从别一个老练、成熟的作家口中听到的话,那么这个杰出作家的胸怀气度及文学信念,恐怕就远非一个平常作家所能有或所敢有的了。这就不能不谈谈略萨所说的文学大道理了。     在第一封信里,略萨首先谈及的是写作者的“文学抱负”问题。他认为对一个准备成为作家的人来说,“文学抱负是必要的起点”。什么是作家的文学抱负?“作家从内心深处感到写作是他经历和可能经历的最美好事情,因为对作家来说,写作意味着最好的生活方式,作家并不十分在意其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后果。”换言之,作家获得或建立文学抱负的过程是,“一天,突然感到自己被召唤,身不由己地去从事这种活动——比如写故事,根据自身条件,使出浑身解数,终于觉得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而丝毫不认为是在浪费生命”。在略萨看来,这样一种内心的或真正的文学抱负的获得和建立,“不能仅仅解释为自由选择”,而应该确切地说是一种“自我选择”。所谓自我选择,突出的是作家对自己的生活及文学的自觉的承担意识。这就需要作家具备源于内心的或精神的支持力量。由此便能够更深入地谈这种文学抱负的起源。不是别的,略萨提供的答案就是“反抗精神”。“我坚信:凡是刻苦创作与现实生活不同生活的人们,就用这种间接的方式表示对这一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表示用这样的拒绝和批评以及自己的想象和希望制造出来的世界替代现实世界的愿望。”并且,“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应该坚决、彻底和深入,永远保持这样的行动热情——如同堂吉诃德那样挺起长矛冲向风车,即用敏锐和短暂的虚构天地通过幻想的方式来代替这个经过生活体验的具体和客观的世界。”反抗精神即文学抱负的起源,就是堂吉诃德的精神,也就是文学的真精神。它可被视为滑稽,也可被视为崇高;可被视为喜剧,也可被视为悲剧。——但这种精神,恰恰是“文学存在的秘密理由”,“决定了文学能够给我们提供关于特定时代的唯一的证据”。略萨还有下面这段话,把他的文学抱负观推向了极致的表达:文学抱负“是一种专心致志、具有排他性的献身,是一件压倒一切的大事,是一种自由选择的奴隶制——让它的牺牲者(心甘情愿的牺牲者)变成奴隶”。如福楼拜所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真正的作家“不是为生活写作,而是为了写作而生活”。像献身宗教那样献身文学(而非仅仅是“从事文学”)的作家,“他才有条件真正地成为作家,才有可能写出领悟文学为何物的作品”。(略萨)这样的作家也就成为其文学抱负的快乐而幸福的“奴隶”。     由此看来,略萨的这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探讨的主旨并不在如何使作家的成功写作成为可能,而是在如何使杰出的作家成为可能——文学抱负的获得或建立,将促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显然,这与大多数的文学历史和我们的现实状况都是相距遥远的,这同时也就是杰出作家不能不是稀少的原因。     最后再顺便提及两个小问题,也算是读书余谈。一是略萨所谈的文学抱负及反抗精神(诸多引文未录),我以为其实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文学层面(如本文所谈),二是政治层面。后者显然与略萨所处的拉美政治环境有关(本文未详)。其次,看遍全书,我发现略萨所举的作家作品之例,除美洲以外,几乎都是西欧(法国、英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的文学,那么,至少,还有俄罗斯文学呢,为什么未见提及呢?      本书系当代拉美最重要的作家玛利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一部讨论小说写作技巧的随笔集,1997年在西班牙出版后,陆续在世界各国出版了多语种版本,是一部难得的文艺散论作品,它以书信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小说创作中,一系列关于技巧和形式方面的基本问题所作的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见解。巴尔加斯·略萨在这本书中谈及的语言风格、时间、空间视角、不同的现实层面以及许多技巧变化都属于小说创作的“基本功”。读者可以从中窥探到优秀现代小说的欣赏途径。

作者简介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出生于秘鲁阿雷基帕。1959年以故事集《首领们》初获文名,1963年出版成名作《城市与狗》。他还著有《塔克纳小姐》、《琼加》和《阳台上的疯子》等多部戏剧作品。2002年又有长篇新作《天堂在另外的街角》问世。他于1986年和1994年先后

书籍目录

一  绦虫寓言二  卡托布勒帕斯三  说服力四  风格五  叙述者空间六  时间七  现实层面八  变化与质的飞跃九  中国套盒十  隐藏的材料十一  连通管十二  权作信后附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都能当上小说家的,也并不是谁当上了小说家是因为他看了什么小说技巧,但是不可否认,对小说技巧的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起码它对以下两种人是有用的:对纯文学已经从仅是阅读过渡到了非常喜爱而志在研究的读者们,对正在致力于小说写作却始终苦恼于写不好或不知如何处理实际操作问题的人。《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假借通信方式,阐述了作者作为小说家,对小说创作以及小说本身的见解,读起来还是很轻松有趣的,每一章讲解所涉及的方面,也无不是当代小说本身必须具备的东西。作者的真知灼见、虽然有些“古板”但实是必须了解的技巧,我认为应该是所有真正热爱小说以及写小说的人所需要知道和清楚的,最起码作到“心里有数”。这些内容涉及的问题是基础问题,也是绕不开的问题,它在现今看来,特别是对从基础、基本来了解小说的人看来,最具有必要性。当然,这本书是挑读者群的{世上其他的书又何尝不是呢},它对自己内容的限定就将自己圈在了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让一些读者感到无趣或者无所谓,但是,好的东西从来都是这样。世上的书有很多,但都遵循一个不可漠视的传统,那就是,凡是从众的书和对读者不加“排斥”的书,从来都寿命很短。这本书倒不是。
  •   通俗易懂,易于小说写作爱好者读!
  •   评论的书是很枯燥的,但是他写的字字一针见血。如果大家都来看看这书,也许网络上的写手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   很好看,很受启发。只是写作没到那个火候的话,是不能全部体会的。
  •   真的很棒物有所值
  •   对喜欢写字的朋友很有用处,虽然不必去照搬照学,但肯定有启发
  •   好书!诚恳地言语~精辟地道理~
  •   作为一个青年写作者来说,我更喜欢评论性的东西。比如:巴尔加斯·略萨就是我喜欢的一个。整本书并不是教一个刚起步的写作者怎么样去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更多时候他是用一种劝戒的口气来让我们面对。对于文学,真的是没有想好走这条路,那就趁早放弃吧。这的确是一条忠告。本书是智慧和经验的炫示。作者在书中以准确干练的笔触列举了大量的作家和作品,并在全书结尾处说:“亲爱的朋友,我试着告诉您的是,请忘掉我在信中提到的那些关于小说形式的内容:还请忘掉一下子就动手写长篇小说的念头。”
  •   对文学感兴趣的人,喜欢写作的人,值得一读。请听:没有早熟的小说家,任何大作家,任何令人钦佩的小说家,一开始都是练笔的学徒。作家从内心深处感到写作是他经历和可能经历的最美好事情,因为对作家来说,作家并不十分在意其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后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文学算不上什么大事,文学在社会生活的边缘处苟延残喘,仿佛地下活动似的。从一个喜欢展开想象的翅膀,远离现实世界,远离真实生活的倾向,到开始文学生涯,这中间还有个大多数人不能跨越的深渊。作家能够获奖,作品畅销,拥有极高知名度,都有着极其独特的走向,因为有时这些名和利,会顽固的躲避那些最应该受之无愧的人,而偏偏纠缠和降临到受之有愧的人身上。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应该坚决,彻底和深入,永远保持这样的行动热情--如同堂吉珂德那样挺起长矛,冲向风车,即用敏锐和短暂的虚构天地通过幻想的方式来代替这个经过生活体验的具体和客观的世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不能奢望太多了,就以上这些真知灼见,已经够我们受用终身。
  •   喜欢小册子类型的书是因为可以像工具书一样随时翻翻,所以这书的装帧我喜欢,小小薄薄一本,既不会有负担感,也会使得阅读的心变得更加精细是从豆瓣上看到这本书的那时正处于写作的(也许也称不上什么正式的写作了)瓶颈期,一个小小的聊斋故事迟迟写不到结尾,于是便有了看些教材的念头,刚好在豆瓣上看到,说略萨是拉美作家里第三个对中国青年写作颇有影响的人物,反正我是没听说过这人,不作评论,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当当找了书,买了这书,系统是有的,像什么绦虫之类的比喻我也很容易接受,但是有些地方还是拖沓了,不知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感觉语言本来可能应该更有魅力的(恕我对译者不敬了),看到后面的话就不怎么有兴致,尤其有些地方讲的不那么清晰,搞得我有点糊涂,也大概我水平比较低了不过启发还是有的,至少帮我突破了一些地方。我以前一直排斥看写作方面的所谓专业指导,觉得看这些只会束缚了自己的笔力,失去灵性,即使身为中文系的学生,也懒得领会写作老师在课上那些枯燥的理论而且我从小就不怎么看书信体的书,很讨厌看书信体,也不善于写信。这本书看下来,算作一个突破吧,竟然没有很排斥。这么说吧,如果你是想很好很好的学写作理论的话,这本书可有可无。如果你是想入门写作,可以看看。如果消遣,最后不要,因为这本书会催眠你。建议看的时候多注意下里面提到的作品,有些就算我看过了,还是没有书里那样的分析。不动笔墨不读书,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喜欢边看边划,顺便写点感悟,评论。
  •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从题目来看,是比较有局限性的,首先你要喜欢读小说,然后喜欢写,甚至想到小说家。当然,这里面只是作者(略萨)和一位立志成为小说家的年轻人之间的书信。从旁观者的角度是这样,所以也就没有那么多类似做秀的噱头。对热爱文学的人来说,读读还是有益处的。这是挺好的一本书,说得很诚恳,不过我觉得有些太偏重讲技巧了,忽略了文学本身。真正写小说哪有那么小心?
  •   题目写得很清楚,这些信是给青年小说家的,也就是说对普通读者不大适用。书里所说的诸多写小说的技巧很有趣,想要写小说的人是应该照此锤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的。作者在末尾写道:“亲爱的朋友,我试着告诉您的是,请忘掉我在信中提到的那些关于小说形式的内容;还请忘掉一下子就动手写长篇小说的念头。”这让我想起了“无招胜有招”,记得是《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教导张无忌时所使用的方法。写作技巧是写小说的基础,只有娴熟掌握以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没有前面的刻苦锻炼,当然也就不可能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地。前面有朋友说本书“太偏重讲技巧了,忽略了文学本身。真正写小说哪有那么小心?”,我觉得这话不妥。没学会走又怎么可能学会跑?学书法的人不先摹先辈书法家的帖子,怕也是不能最终写出自己的风格。刘翔之所以能跑出12妙88,就在于他之前十年如一日的苦练。我认为虽然各行各业有各自不同的技巧,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真正写小说当然是需要基础磨炼的,根扎稳了,接下去就是发挥多年的辛勤积累了。说白了,就是在充分掌握了写小说的技巧以后,开始动笔写小说的时候再把那些技巧忘掉,不刻意,不过分谨小慎微,而是自然而然地发挥出那些技巧来,并且不让读者看出作者在炫耀技巧,仿佛没有技巧般浑然天成......这就是我读完此书所理解的。
  •   得花些时间和精力去领会。因为翻译的问题,使得理解又远了一层。可惜,在学生时的英语水平大部分还给老师了。呵呵。
  •   虽然有点不懂,但还是觉的有收获!
  •   我覺得翻譯的內容實在不很好。譯者還不如不翻譯吧。讀了幾篇,沒什么新意。就拿說明小說寫作要有說服力吧,扯了一堆我們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例子。可笑的是你并不知道他說明了什么問題!建議大家購買的時候務必慎重。
  •   我觉得内容挺单薄的......作者说的技巧等都是泛泛而谈,无甚深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