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往何处去

出版时间:2006年1月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作者:亨·显科维奇  页数:532  字数:523000  译者:林洪亮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你往何处去》是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的一部历史小说,通过罗马青年贵族维尼裘斯和信奉基督教的少女黎吉亚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暴君尼罗统治时期异教的罗马与基督教之间的斗争。小说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尼罗为首的罗马暴政对以基督教徒为代表的奴隶们的残酷迫害以及尼罗同元老重臣之间的矛盾,焚毁罗马城,屠杀基督徒等惊心动魄、惨不忍睹的场面,深刻揭露了奴隶社会中最惨无人道的恶习。第二条线索描写了皇族维尼裘斯锲而不舍地追求人质黎吉亚姑娘的曲折、痛苦的经历。维尼裘斯起初只是为黎吉亚的美色所迷住,想把她抢过来当情妇,后来在姑娘以德报怨的高尚品德感化下,终于“改邪归正”。这部小说为显克微支赢得了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本书完整再现基督教兴起的史诗巨著,100年来惟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小说。 
本书是一部描写基督徒在使徒时期为主殉道的史诗。它以罗马贵族青年和信仰基督教的少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小说的手法把众多的历史人物如保罗、彼得、古罗马皇帝尼禄刻画出来。保罗在殉难前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他让我们看到爱的伟大。任何的杀戮肆虐都不能把信仰从我们身上夺去,正是鲜血和苦难成就了最终的幸福。
作者简介:
显克维奇:波兰作家,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深具史诗风格。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十字军骑士》是其代表作。作品被译成4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是被鲁迅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波兰小说家。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第一卷 一户人家的历史第二卷 不该举行的聚会第三卷 酒色之徒第四卷 咄咄怪事第五卷 正与反第六卷 俄罗斯修士第七卷 阿辽沙第八卷 米嘉第九卷 预审第十卷 大男孩和小男孩第十一卷 伊万第十二卷 错案尾声译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你往何处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另外两本是同一个作者的《十字军骑士》和《火与剑》。显克微支的书中必有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和刻骨铭心的爱情,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最重要的是,他的书都是给男人写的书,哪个男人不想在这样的历史中去创造历史?既然没有这种机会,或许有机会也做不到,不如就看显克微支的书吧!!
  •     如果当初宣扬教义的教徒抱着这本书给我传教,我多半会从吧。看了以后,特想加入这么一群虔诚的人们中去。可是篇幅这么长,果然真理信仰这种东西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
      
      我小时候看名著,特别不懂,又臭又长的,怎么会被夸成这样啊。后来才明白,不到一个岁数是看不懂一些书的。比如这本宗教类的,翻译得真不错。因为不懂原文,只能说翻译的太好的了,整整一页面积以上的文字,能这么流畅,原文很厉害,翻译也很厉害啊,我深深的觉得罗马那个时候的骗子都特么有诗意,有层次。全书就两字,辉煌,特辉煌。文字的力量,语言的力量,信仰的力量,爱情的力量,我被感动死了。
      
      以前看琼瑶看言情,两主角互相为对方去死都不觉得多感动,活生生被那个年轻男人的表白激得鸡皮疙瘩一阵阵的,太TM的热情似火了,完了,我嫁不出去了。
  •     这是我头一回没看完一本书还觉得这书挺好。
      不了解波兰文学,只说说片段感想
      其一,画面感十足,我不知道这部巨著在文学性之外,有多少是忠于历史,有多少是作者臆测,但作者娓娓道来,眼见繁花似锦,闹市喧嚣之景,聆听罗马人吟诵辩论,博引旁征,确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此繁华,若有机会能穿越一番,想必是极好的。
      其二,宗教鼓吹意味浓厚。宗教所以伟大,在于人对自身心灵的追求。而作者却以爱情为饵,反而有自掉身价的嫌疑。爱情就是爱情,不应与宗教相关,反之亦然。那种因为有了上帝这个第三者就能让爱情长长久久,超越时间空间的XX言论,不提也罢。
      其三,尼禄是个可怜人。除了至高的权力外,一无所有。别的皇帝不务正业,好歹副业精通,无论是赵XX,还是朱XX,就算是国破山河,仍不得不赞其才华横溢,却不幸托生在帝王家。尼禄不惜焚城,最终也只能写几首狗屁不通的歪诗,被一干臣子耍笑戏弄。事实证明,没有天分,铁杵永远也成不了针的,别费劲了。
      
      这书写的确实是好,小可愚昧,不知道还有没有相似相类者,求推荐。
  •      第一次读亨利·克显克维奇的作品,是《十字军骑士》。再把它和《你往何处去》对比一看,都有叔侄情深,宏达的而又对比度强烈的场面,女主人公都是洁白无瑕,也还总有一个力大如牛的人改变了剧情。
       类似的有点宗教题材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接班人,我清晰地记得《罪与罚》的中文翻译序都要特意指出作者竟然寄托宗教使主人公灵魂“复活”,乃是一大缺陷。
       所以读起种种有关“信上帝”的文学作品,肯定体会不到有信仰者的那种感触。我们可以把文中的故事统统理解成命运,缘分,封建压迫,和没事找抽。
       然而,爱和宽恕的话题无神论和有神论都是绕不开的。两者的区别在于,重要的不是宽恕敌人,而是宽恕自己。这里是很值得讨论的
       假如A强拆了B的房子,B该不该宽恕A?
       假如A卖毒奶粉,害死了B的孩子,B该不该宽恕A?
       假如A杀了B全家,B该不该宽恕A?
       。。。。
       作为一个接受无神论教育的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不宽恕。所以追求现世报,追求以血还血。我就想起《罪与罚》的那个点评了,面对腐朽的统治,不应该相信宗教,而是要暴力推翻。
       而随后我就想到,所谓不宽恕别人,人人都追求现世报,那么,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
       A想,又没有地狱,那我就强拆了B的房子,我赚5毛
       A想,又没有,我就搞个毒奶粉,我赚5毛
       。。。
       这样的局面,《亲密行为》里面讲有一种动物,轮番出去捕食,出去吃的把东西带给守卫巢穴的同伴。人类就会想,那聪明的岂不是一直就呆在巢穴里等同伴喂吃的。而把东西给同伴吃的利他行为,则被人类当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笨:。
       而利他主义是很多动物生存的法则。尽管基因是自私的,但是最后利他行为可以有利于个体,那么就算为了各自的利益也会遵循。
       所以,我认为作者所谓的宽恕,爱,来源于一种基本的法则,一种约定俗成的法则。人人都不要遵守,当某个人触犯了这个法则,最终是迫害了他自己。
       A强拆了别人家的房子,因为他不会想到,自己的将来被别人强拆
       A制作了毒奶粉,因为他不会想到,自己的孩子将来可能被别人毒死。
       。。。。。
       这些A丧失了连畜生都遵守的一般性的原则,丧失了约定的道德底线标准。所以我们可以直接说他们连畜生都不如。。
       可是我接下来想,这些都不如现世报来得痛快和大快人心。欠债还钱,杀人偿命,不是天经地义么?所以大多数人追求的是法律上的现世报。不是这些原则上的现世报。
       但是,这样的原则让我发现了,最终重要的是要宽恕自己,每个人都有罪。
       因为,A强拆了B的房子,C,D,F...Z都没有站出来,
       因为,A制作了毒奶粉的时候,C,D,F..Z都没有站出来
       《亲密行为》里提到如果前面提到的那种动物有一个敢于耍小聪明,他就会被集体排斥。而在我们的社会里,会被看成是一种本事,手段。
       所以,最后我就意识流地发现,其实宽不宽恕的问题,就是这样
       当我们看到罪恶,我们没有阻止,他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能宽恕纵容罪恶的自己吗?
       当我们没有看到罪恶,罪恶却突然降临到我们身上,我们除了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之外,道德之上,能宽恕罪恶吗?
       所以之所以不宽恕,我们能想到的就是法律,复仇,而没有道德,灵魂,救赎。
  •     公元64年一个夏夜,罗马城突发火灾。大火整整持续了一个星期,几乎整个城市焚毁殆尽,无数的人痛苦死去。谣传:放火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当时的皇帝尼禄。
      需要交代的是,尼禄骨子里是一个无限渴求肯定的文艺青年,不幸生在了帝王家,就此成了个极富表演型人格的暴君。他杀母弑弟、杀妻子杀情妇杀情妇的丈夫和孩子、杀好的大臣和坏的大臣,不仅要做帝国的绝对统治者,还要做最才华横溢的诗人、演员、歌手、运动员、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他坚持举办各种文化节,不仅自己作曲自己编剧还自弹自唱自演;他远赴希腊参加奥林匹亚等四大运动会囊括全部1808项桂冠。他爱自比阿波罗,一身兼任大祭司、神和无神论者,却一向是不信神的祭司,嘲弄众神的神和害怕众神的无神论者。
      尼禄曾在不同场合抱怨自己之所以不能写出举世传唱的《荷马史诗》,不是因为才华不及,只是运气不好,没能像荷马那厮一样恰好遇上毁灭特洛伊的大火。后来,如大家所知,罗马烧了起来。你觉得这能是个巧合?
      相比而言,烽火戏诸侯只买佳人一笑的周幽王简直是弱爆了。一座城被焚毁,所有的惨叫和狼狈都退成背景板,伟大的尼禄一身紫袍,抱着金诗琴,神采奕奕,全身沐浴着血红的火光,摆出最凝重的表情和最悲凉的POSE,放声歌唱。
      出演世纪悲剧的干瘾过完,尼禄发现自己有好大一个烂摊子要收拾,于是他抛出了其时刚刚在罗马萌芽不久的基督教以平民愤。他指控基督教徒是纵火犯,血洗劫后废墟,凡信仰基督者,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无一幸免,或给他们蒙上兽皮扔给野兽活活咬死,或将他们钉上十字架点燃之后充当火把。
      在最为黑暗恐怖的日子里,年老的使徒彼得被教众劝离。他不是没有机会全身而退,但刚刚走到城外,老人似在太阳光圈中看到一个人踏着光芒而来,他抽泣着匍匐于地,问:“主啊,你往何处去?”他的耳朵里好像听到悲哀而温柔的声音:“既然你离开了我的人民,我就要到罗马去,让他们再把我钉上十字架。”彼得站立起来,用发抖的双手拿起手杖,一言不发地转过身,毅然返回罗马奔赴殉道的命运。
      1905年,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成为第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小说。书里没写尽但人人都知道的结局是后来基督教在那座经历过血与火的城市获得绝对胜利,千百年来处于不败地位。
      我不是一个基督徒,对于使徒殉难的惨烈虽感动却理解无能。如果被允诺的报赏非要在死亡之后,对于在苦难中煎熬和被凌虐的个体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如果规劝芸芸众生要善良、纯洁、正义、安贫、以德报怨、宽恕恶人,只为获得死后的荣耀,本质上和犬儒主义、禁欲主义又有多大区别?
      我赞成书里一个怀疑论者的质疑:“如果他们以善报恶,那么我们又将用什么去报善呢?如果我们对善和恶都给予一样的回报,那么人们又何必去行善呢?”这个能言善辩、懂得爱与美的家伙是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同样是赴死,他在自知不容于尼禄之后,给自己安排的死局可舒服可漂亮可诗意了。
      比起高尚的殉道者,平凡如我,区区小女子,能做个风雅懂生活的享乐主义者足矣。
  •     这本宗教的氛围很喜欢
      人性的刻画栩栩如生
      有些历史没有去来得及考究
      但是对其中的一个人物印象很深刻
      太八面玲珑
      古代罗马的那个时候的历史懂得不多
      基本上就是看到电影得知的
      这本写的有电影的镜头感的味道
      守旧的朝代不在乎就是权利,地位的斗争
      这本也逃脱不过这个主题
      人性在这里貌似有点微乎其微的显现
  •     诚如瑞典学院1905年在颁给显克微支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评语那样简洁地说:因为他的历史小说写作极为出色。在波兰这片灵感气息浓厚的土地上,显克微支在深厚的信仰生活氛围中,写出了感人肺腑的赞美颂歌。(为什么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主啊,你去什么地方?这句如今刻写在罗马卡丕纳门附近的小教堂门楣上,已经模糊不清的题词如今依旧使我感到它的问话中的尼禄时代和历时历代中间的迫害中的殉道者的心声。主啊,你说,你在哪里,爱你的人也要在那里。你曾经死在屈辱的十字架上,在书中,我读到了你的使徒们如何穿越时代的血腥和风暴,刀剑、仇杀,淫乐,为你慨然赴死,进入新生。故事讲述了罗马有名暴君尼禄时代的爱情和信仰。罗马的保民管维尼裘斯在罗马贵族奥鲁斯·普劳修斯和他的基督徒妻子庞波尼雅家中偶遇到一个在他们家做人质的被他们收为儿子的异族的黎吉亚公主,维尼裘斯的舅舅,尼禄的宠臣佩特罗纽斯非常爱他的外甥,得知后就施计谋,强行把她送进皇帝的妓院皇宫里准备找准时机让尼禄把她赐给维尼裘斯,黎吉亚是爱维尼裘斯的,可是在皇宫的荒淫的宴会上年轻貌美的黎吉亚见到了维尼裘斯的嘴脸,她不愿成为他的姘妇,在祷告后他下决心出逃,他的仆从乌尔苏斯和其他基督徒努力的帮助下,逃出王宫,这是一个极勇敢的举动,超出所用的理性,后来维尼裘斯在一个穷途末路的希腊哲学家基多的智慧诡计下打入基督徒的团契内部找到了黎吉亚在外台伯河区的基督徒家庭借住,在他带着罗马的大力士克罗托要抢走黎吉亚的时候,最终被乌尔苏斯挫败,黎吉亚用基督的爱使乌尔苏斯没有伸手害死维尼裘斯,就在维尼裘斯养病的中间,他逐渐被周围的爱所包围着,他觉得不适应,心中挣扎和斗争,更加像孩子一般热爱着她的灵魂。与此同时荒淫残暴杀死了他的母亲和两个妻子的尼禄王,咏颂着他的诗歌,到各地游玩,甚至在夜间的时候乔装打扮抢夺百姓,他的近臣们争风吃醋,互相攻伐,佩特罗纽斯一个享乐主义者,凭着诗歌的鉴赏和高超的拍马屁技巧胜过手握重兵的禁卫长蒂杰里努斯,偏执的尼禄甚至想重演火烧特洛伊的雄壮好激发诗兴,地杰里努斯执行了他的命令,使罗马城付之一炬。整个城市陷入了混乱,死伤无数,人们咒骂着尼禄的残忍无道。眼看一场暴乱就在眼前,后来整个元老院为这个事件找到了圆满的借口,基多和罗马的犹太人再次出现,嫁祸于基督徒的凶狠残杀,在水里投毒.......毫无辨识力的同样堕落缺乏认识的民众再次被利用了,悲剧就这样荒诞地降临了。对基督徒的搜捕和屠杀就此开始。尼禄---“主祭司,神和无神论者”决定让一场空前的血腥给这个腐败肮脏的城市带来新的狂欢!罗马的狂人们在竞技场中放出欧夫拉特的狗,努米迪亚的豹、熊、狼。条纹的、黄色的、亚麻色的、深褐色的和花斑的毛皮,像一片动荡的海洋,布满了整个场子。当那些基督徒被包围的时候,他们跪下来唱着赞美诗,当他们被用兽皮缝成袋子状,带到剧场中间的时候,他们举起手来望着天幕歌唱:“基督君临!基督君临!”野兽咆哮着走进他们......他们被钉在十字架上,树在广场中间,没有呻吟,一片寂静,野兽撕扯着,叫嚣着;尼禄为了刺激甚至给他们彼此发送武器,他们在剧场上丢下武器,彼此拥抱,母腹中的孩子哭泣着死去......这些无辜的人被穿上沥青的紧身衣,拴在火刑柱上,在皇帝的花园中被人观赏着,死去......门徒噙着泪,为他们画着十字,剧场中沸腾,狂吼乱叫着,迷失了神经,尼禄唱着谱写的蹩脚的诗念给他的百姓,歌颂着杀戮。整个罗马都疯狂了一般。后来人们越发厌倦了这种血腥的游戏,当最后一天,黎吉亚被赤裸着绑在野牛脚上,此前她害了一场热病,躲过了其他年轻女孩子的在去广场的前夜所受的侮辱,当乌尔苏斯
      得了神的帮助用尽全力摔死公牛后,维尼裘斯,已成为基督的门徒---这其中的挣扎和无法回避的见证使他无法不信,他跳进剧场把他心爱的黎吉亚披上衣服,全场欢呼,民众在愤怒中要求释放这对恋人。他们的活着成了整本书中唯一的欣慰。基多,那个希腊人,卖主的犹大后来飞黄腾达花着不义之财,他每逢看到剧场的屠杀就吓得脸色惨白晕死过去,最后在花园的火刑柱上看到他曾杀害他妻子家人的戈劳库思,他终于忍不住伸开手请求他的饶恕,戈劳库思饶恕了这个害他如此之深的人,基多获得了饶苏,心中喜乐,他扭头满怀勇气,指出尼禄的诡计,在那个夜里他遇到保罗,保罗为他施洗。第二天他坦然就义,死在十字架上。
      使徒保罗和彼得没有撇下群羊,在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受洗归入基督的时候,彼得一度的灰心再度恢复过来。就在他决定听从大家的意见决定转离罗马的时候,他在异象中见到基督,他跪下来,问基督:“主啊,你去什么地方?”他在耳朵中听到悲哀和柔和的声音说:你既然遗弃了我的百姓,我便要到罗马去,让他们第二次把我钉上十字架。”彼得怀着坚定的信心,死在十字架上。宫中暴乱,尼禄被元老院控制,最后在法翁的庄园自杀。佩特罗纽斯和欧妮吉自杀。
       尼禄像旋风、雷雨、火焰或瘟疫一般过去了,同时彼得的坟墓从梵蒂冈的山峰上直到现在统治着那个城市和世界。
       故事场面宏伟(罗马城被焚烧时的场景,圆形剧场的血腥屠杀),人物形象突出具有张力(佩特罗纽斯的性格),情节波折紧促,感情饱满,文笔刚健雄壮。对比的手法,写出罗马贵族的堕落和荒淫,在皇帝身边提心吊胆和基督徒的平静安详互助和赴死时的喜乐。小说以维尼裘斯和黎吉亚的爱情为故事发展的主线。感谢神,荣耀归主!我从小说中,了解到了人的罪是多么恐怖可怕,人性是多么善变和复杂!基督的爱又是如死之坚强,殉道者的鲜血和牺牲成为我们几天跟随主的动力!还有人民是多么脆弱容易被利用和控制,他们是无辜的,又是那么可怕。只有主耶稣才能把他们拯救过来。也锻炼了阅读速度,10个小时左右,83万字。
  •     
      Petronius,彼得罗纽斯/佩特罗尼乌斯/裴特洛纽斯
      ================================
      
      维尼兹尤斯是英俊执着的男子
      莉吉亚是美丽温柔的女子
      尼禄是昏君
      基朗是丑角
      
      很厚的书,却诉说着一个简单的故事,当其他角色都简单得像史诗中的符号,就不得不让人注意到彼得罗纽斯,这个与众不同的人。
      
      第一个出场,便是“风雅裁判官”,有学识得到皇帝的认可,有良心得到人民的爱戴,让人不得不对他有着一丝期待,他的性格一路铺垫下来,这期待也随着故事起起伏伏,最后才完全地展示了他这个人,也才发现,正是这样的他才有趣,他若应了别人的期待,就不是彼得罗纽斯了。
      
      最初在他与维尼兹尤斯和普劳兹尤斯对话的时候,我便觉得他凡事只提得起半分兴致,与人相处总是保留半分。听说外甥恋爱很开心,而看外甥如此沉迷就不置可否。永远不会直接否定他人,顺着对方说话,却能感觉到他保留着自己的意见。这也许就是他能在皇帝那里混的如鱼得水所不可或缺的技能吧。
      
      他聪明,出于学识,不像基朗那样狡猾的聪明,是出于生活的逼迫。他的位置让他看到这世界,他的学识让他看清这世界,他执政时有很好的政绩,他受民众喜爱,在民众惊慌的时候他能镇定地出面安抚,只要是他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好。在其他廷臣希望与他联手改变现状的时候,在他想自己可以统领禁卫军,一举打败提格里努斯的时候,他却放弃了。他明白罗马即将走向灭亡,可是他懒得去做什么,他还没找到让自己操心的理由。
      
      他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尼禄,但这份了解却只用来阿谀奉承。这份聪明却只用来幽默讽刺。他的懒散和漫不经心不禁让人惋惜。
      
      这时他还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享乐主义者,总是日上三竿才起床,心情愉悦地叫奴隶伺候着,为自己聪明的说辞而得意,直到维尼兹尤斯被爱情和信仰所折磨,对他的观念产生了冲击,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宗教方面,他更像是那个时代的“无神论者”罗马和希腊的诸神从他的嘴里说出来都像是形容词,(尼禄自以为是神,但遇到灾难却又求助于神)对于新生的基督教,他也不能完全相信,这凡事存疑的态度,倒是给基督教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通过与基督教徒的接触,他认为这些人并不像传说那样凶恶,反而是宽容温和的人,只是他无法按照基督的教义来生活,他不可能主动舍弃舒适的生活,他不需要通过苦修来获得救赎。他无法去爱世间万物,他只爱万物中美丽的东西。
      
      尽管彼得罗纽斯不能够说服自己信仰基督教,这新生的思想却也给他带来的变化,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第一次想要为别人做些什么,不再是为了维尼兹尤斯而救莉吉亚,而是为了反抗这个荒诞的世界。他一直冷眼旁观,对现状提不起兴致,这变化(当然还有尼禄人神共愤的恶行)最终给了他一个站出来与尼禄下生死赌注的理由。
      
      后期两人的对峙很是精彩,我们看到了彼得罗纽斯更多的一面,每次他与尼禄对弈输掉的时候,他都十分清楚。尼禄比他想象的还要无可救药。即使如此,他仍然能冷静地分析形势,他从不畏惧尼禄(反而尼禄忌惮他),但也不是有勇无谋。他安逸享乐了大半辈子,只有在宫里与众廷臣争宠,与尼禄交锋的时候,那种不安全感让他着迷。在整个罗马都处在风口浪尖上的时候,基督徒,尼禄,他,所有人的命运都罩在巨大的未知中。
      
      “我活着,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我死去,也要按照我的心意高高兴兴地去死。”他从不畏惧死亡,但也从未刻意追求死亡。最终死亡将他解放出来了,他可以打碎最心爱的杯子,可以在大庭广众下恣意羞辱尼禄,他守候了维尼兹尤斯和莉吉亚爱情,还带走了深爱的美丽的女人。他像艺术家那样将自己的死策划的如此完美,并且知道整个罗马也即将为他陪葬。
      
      最后,这本书让我从全新的视角了解了基督教的诞生,让它从单纯的爱情故事,变成了时代的见证,比读史书要有意思的多。
  •     作者当年写的时候可能没这意思,但拿到今天来这就一典型的传教小册子嘛,谁谁谁谁在谁谁谁的感召下信了主(请读成zu,三声),然后灵魂得救之类。
      维尼什么的和莉吉亚这一对儿蠢得不可方物,又脸谱得好似圣像,彼特罗纽斯和尼禄的形象都比他俩有趣生动得多。
      据说是物欲横流、堕落不堪的罗马在使徒彼得所建之小教堂的注视下慢慢完蛋了,在她的废墟之上,一座座教堂拔地而起,拯救无数迷失灵魂。
      然而作者却没有提到,罗马城里有很多公共建筑直到十六世纪还保存得相当完好,直到一位教宗老爷为了修教堂而把它们拆得一塌糊涂。
      
      
      
  •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若是读到一本有文笔有内容的好书那真是算上一种幸运,当然我知道在神的国度里没有偶然,所以我真是要好好的感谢上帝一番,谢谢祢让我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环境下遇见这本《你往何处去》。。
      
      作为主基督的跟随者,当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其实心里早做了回答,只是让我有点惊讶或者说惊喜的是,这里面竟也有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尤其是读前半部的时候,我简直被维尼兹尤斯和莉吉亚之间的爱情所深深吸引了。虽然一开始为我们的男主角实在是捏了一把汗,好怕他被情欲的爱所控制而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不过还好慢慢的看到他的改变,呵呵,这是一个很难去讨厌的人物,即使在他还是那么孩子气的想要得到和占有莉吉亚的时候,还不明白什么是爱的时候,甚至抢人不成暴跳如雷的时候,读者们是不是也像我一样,隐隐有些疼惜这个深陷情爱的小傻瓜?(哈哈,长的帅也加了不少分吧,:-p)在他满世界去寻找他的女神的时候,一方面同情他希望他能如愿,一方面我又极其理解莉吉亚的挣扎,她的出逃是再明智不过的决定了,不得不让我心生敬佩。。很欣慰作者笔下百合花一样纯净的莉吉亚,并不是在诱惑面前象雕塑一样不动声色,她也被维尼兹尤斯所吸引,并爱着他,只是对上帝的爱和顺服保守着她,使她理智的回避了犯罪的机会。。爱情,这个最具吸引力的题材,在各样的故事中都是那样的迷人,主啊,祢賜给人这样珍贵的礼物,却又有多少人按着祢美好的旨意去领取呢?书中后半部基督徒们各种惨遭迫害的场景过后,幸好还看到维尼兹尤斯和莉吉亚有情人终成眷属,心里得了不少安慰。。
      同为一个深深爱着主耶稣基督的人,这本书给我太多共鸣与震撼,若说前半部主要被男女主人公的小爱吸引,后半部却是被通过英勇就义的基督徒们所体现的基督的大爱所深深感动着。。甚至觉得即使是人间最美的爱情在上帝对人的大爱当中也要逊色得多了。。。若讲起人间的爱情,还可以勉强找些词句来描述,一讲到神的爱情,恐怕我又要词穷了。。只能想起一些词或词组,比如:无条件的爱,宽恕,忍耐,慈悲,圣洁,信仰的力量,牺牲, 全然的付出..... , 却不知道怎么把它们连起来能完全表达全能的造物主对祂所造之物全部的爱。。。只希望神的孩子们都能睁开灵性的眼睛,看到这一份从天而来的爱。。。我们一同来赞美祂。。。
      
      看到早期的弟兄姊妹们各种遇难的惨状,在佩服他们信仰坚贞的同时,也不免问自己,若主也带领我走这艰难的路,我又会往何处去呢?我想,若主真是要这样安排,也会给我同样大的信心和勇气吧,不管怎样,这苦楚总是“至暂至轻”的,在主里面的自由和安息是永恒的。。只是思考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是英勇不屈的死在人手或虎口容易,还是即使面对各样诱惑和威胁却依旧保持一颗本心,顺服神的旨意而活容易?只怕还没有到流血牺牲的地步,就已经被各种“舒服”的或“忙碌的”生活方式所吞噬,爱主的心也没有那么纯净了。。。
      
      所以,主啊,祢往何处去?求祢保守我一颗愿意时刻跟随祢的心。。。
      
      P.S. 书中值得回味的人物还有几个,睿智风雅的彼特罗纽斯就是其一,他最后写给尼禄的信让刚刚还在为遇难的人们流泪的我不禁大笑起来,哈哈,就算死也是死得优雅风趣,深深为他最后没有接受主耶稣而遗憾。。基朗这个略显猥琐的小老头,最后的转变着实让人吃惊,甚至觉得有点突兀了,但是在主没有难成的事,也在情理之中了。
      
      
      
  •       一部描寫歷史的厚厚的書,精彩又流暢自然,裏面上千年前的人物並不顯得難以理解或者荒唐,我深深地覺得他們易於理解又可親,因為作者把他們的性格,心理,風度,對話描寫得都很細緻。
        
        盡管是描寫基督教的小說,我並不以為宗教是這部小說的主題,也並不覺得作者想要他的讀者看了這部小說後也信仰基督教。我覺得這部小說的主題是人,我也覺得作者很真誠,因為他對每一個人物的理解才讓這部小說精彩又流暢自然。
      
        對於那時候在羅馬的生活風貌的描寫也很好。
      
      
      
      
        
  •     读罢,总觉得人物都浮现在眼前。事件栩栩如生。善良的人最终都获得了安宁,恶人最终得到了惩罚。作者把历史表现的非常完美,刻画了凄美的爱情,血腥的罗马,使徒的殉道⋯⋯赞扬基督教给人们带来的力量,肯定爱的教义。彼特罗纽斯始终是个聪明客观的哲学家,只关心他爱的人。基朗,这个小丑,最终也想要洗刷自己的罪恶。大概也证明了性善论吧。
       书名就是主旨,读完的人,心中都有答案的吧,与基督教密不可分。
       关于罗马帝国的衰亡,突然觉得让罗马衰亡的就是“强权”啊。
  •     强力推荐。与远藤周作的《沉默》在背景上有相似之处,讲的都是基督徒遭迫害的经历,本书的时间设定在罗马暴君尼罗统治时期,根据史实创作而成。全文两条线索,爱情与宗教,这两条主线时而冲突时而交融,最终得到升华。显克微支文笔深沉炽烈,感染力强大,我读的这个版本翻译也很不错,写爱情时婉转动人、醉人心脾,写宗教时慷慨沉郁、撼人魂魄,一张一弛,跌宕起伏,让读者宛如身临宏大的历史场面,大段大段的独白、演说、描写,非但不枯燥乏味,还能让人血脉贲张、屏息阅读。虽然有粉饰基督教的嫌疑,但一部作品酣畅淋漓如此,已经足够让读者忘我其中了。
      
  •     
      
      这本书并不像我借阅前认为的那么深奥难懂,相反非常易读。借书的那天一下子就看了一百多页,也许这对其他人而言并不是件奇怪的事,可是像我这样很少读长篇的人来说却是难得,他讲述了一个早就远去的时代,一个让我们陌生的时代,可永恒的爱情、纯洁的信仰是人类共有的,不论是公元伊始,还是几千年后的今天。
      
      故事开始前有一段前言,简述了作者显克维奇的生平和此书所获得的荣誉,以及故事背景和几个主要人物(维尼茨尤斯、基隆、裴特罗纽斯)的性格分析。
      
      不可否认,我最先关注的不是社会现状、历史发展,而是爱情。受前言的影响,我先入为主地认为维尼茨尤斯对莉吉亚的渴求并不是真的爱,是一种狭隘的占有,是停留在美丽躯体上的虚假,是自私作怪的产物。可当我看到维尼茨尤斯对莉吉亚疯狂的不可遏止的爱恋时(在他还没有了解基督的教义之前),当我感受到那日思夜想,那种热情冲动,那种几乎要不折手段得到她的决心,我不能够把这种喜欢单纯理解为是虚假的自私的。是的,这是一种占有,可是爱情本来就是一种自私的占有,因为喜欢所以想占为己有的思想我们不能认为它是可耻的,再者维尼茨尤斯这种由外而内的的爱恋是现实中很多爱钱发生的必然过程。细想来,为什么莉吉亚的魅力让维尼茨尤斯不可抗拒?真的是她的惊人的容貌和妖娆的身姿使然吗?一副皮囊可以有多美,我想吸引维尼茨尤斯更多的是莉吉亚身上散发出的不同于罗马社交场合中那些女子的平和安静而神圣的气息,而前言中则称维尼茨尤斯最初的喜欢有多么肤浅而之后的爱恋是多么深入灵魂的圣洁,我觉得略有不妥。
      
      这是一场阅读的飨宴,显克维奇在故事的叙述中娓娓道来,不论是维尼茨尤斯复杂的内心还是罗马竞技场宏伟的气势,不论是上层贵族的奢华荒淫还是底层努力的艰辛和磨难,不论是信仰诸神的罗马人还是虔诚于基督脚下的教徒,于大于小,显克维奇都能够游刃有余,足见功力深厚。
      
      现在说一说基督,这不是我所信仰的神灵,我周围也很少有人信仰基督,书中初涉有关基督教义时,和我的理解有很大的冲突,尤其是最近我们正在上外国文学有关中世纪的内容,课上看到但丁的肖像,非常严肃刻板,不苟言笑。加上以前的理解,一提到基督教,就会想到黑暗的中世纪,虚伪的教士,严厉的教条,繁冗的规范······没有一点点光明澄澈的感觉。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不能不说我的观点得到更新,宗教信仰的发展似乎和社会的更迭一样有着类似的规律,当它不同于旧事物而诞生的那刻起,它是新的,充满活力地不可阻挡地将要代替陈旧的过去,大势所趋非人力可挡。正如书中所记录的一样,公元一世纪,上帝是一个新的神,被罗马人称之为“外国的神”,它宣扬仁爱,教导人们爱亲人爱朋友也爱陌生人,甚至还要爱敌人。这似乎和其他宗教的教义不谋而合:佛教不是也教人心存善念吗,孔子的儒教不是也说要“仁而爱人”吗,虽不能具体知道伊斯兰教的教义,但是我敢肯定的是其核心必不可能教人为恶,定是宽容仁爱一类的。而当基督教发展到几乎覆盖整个欧洲的时候,它拥有亿万的信仰者,它不仅左右一个人的一生,更控制了一国的政治,出现了教权高于皇权的局面。这时候的教士利用职权谋取暴利享受着奢侈糜烂的生活,那些底层的人盲目地信仰上帝却得不到丝毫生活上的改善。为什么这个时候没有人提到关爱宽容、互帮互助,更多的是“赎今日之罪,享来世之福”的诓骗。好吧,我也没有办法解释得透彻,只能说这是宗教发展的一种趋势,如封建社会被资本主义代替时发生的状况一般,新兴的资本主义是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而到二十一世纪,资本主义走过了几百年所具有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
      
      讲讲宗教吧,我想说不论哪一种宗教都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可以信仰也可以不信仰,可是一旦信仰了某一个宗教,理解并接受了它的教义,那么我想说这个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心灵有了归属,即便面对死亡也无所畏惧,甚至可以以期待向往的姿态对待。书上描写到大批基督教徒成为纵火犯的替罪羔羊被拉到竞技场残忍地杀害,可是他们死前仰望上空,他们平和淡定,他们并不害怕成为野兽口中的猎物。虽然看到莫言在《檀香刑》中描写了很多惨不忍睹的刑法,但是显克维奇所描写的这个场面依然很特别,这是个罗马式的死法,死也成了很一种表演。
      
      之前看英语阅读,有一篇的内容说:经过调查研究,偷情是动物的本性,人亦然,所以社会上出现的偷情出轨的现象并不奇怪。文章后几段着重讲有一些学者调查研究后发现那些拥有共同信仰的夫妻比正常的夫妻出轨的概率要低三至四个百分点,那些信仰不管是上帝还是佛祖的夫妻,常抽出时间做礼拜、诵经,虔诚祈祷自己的另一半健康快乐,相比较那些总是想着自己的另一半对自己怎么怎么好、过去有什么什么甜蜜美好回忆的夫妻要和睦真诚得多。我突然感觉到信仰是很重要的东西,它给灵魂一个遮风避雨的屋檐,使得空虚寂寞的灵魂得以安放。回到现实来看,二十一世纪了,科技是很发达了,随之而来人类战胜一切的信心也更加强大了,所以很多人说自己看透了宗教的虚伪迷信不愿意信仰了,于是生活没了准绳了,自律精神逐渐丧失了,道德败坏了,诚信缺失了,人与人更加冷漠麻木了,爱情也不要进行到底了,小三也多了,出轨离婚也变得正常了······
      
      好了,打住,一说到现实总是巴拉巴拉一大推没得停。
      
      严肃一点,因要说一个严肃点的话题,我觉得是我的发现,也许很多人都发现了。鲁迅的小说里有一类“看客”的形象,很多年来,这种麻木的精神被归类到我们国民的劣根性里,我以为这是中国独有的,因为鲁迅留学日本时发现很多中国学生在看那个什么电影的记忆一直很深刻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不得不让人认为中国人真的很冷漠很麻木。可是真的只有中国人才这样吗?看来不是这样的,在几千年前的西方,这种“看客”也是存在的,那些听说要处决基督教徒的罗马市民们很早就蜂拥在竞技场上,等待观看这场“华丽的表演”,可是这残酷而血腥的表演怎么可以当成赏心悦目的表演来观赏,即便这些基督教徒是有罪的,面对这样的惩罚,他们也应心存同情而不忍观之,可是竞技场上演的每一幕他们都不愿意错过,普通公民也好,上流官员也好,都一样没有想到那些即将处以极刑的是自己的同胞,和自己一样拥有着生命,这和鲁迅笔下所谓的“看客”有什么区别。这种“看热闹”“事不关己”的麻木心态或许更可能是全人类的劣根性而不仅仅是中国人吧!
      
      其实还有很多要说的,看书的过程有很多稍纵即逝的感想,可惜没能一一记下。
      
  •     1.福音必要传播开来
      2.主耶稣为你为我为全人类的罪孽钉死在十架上。至高荣耀的神啊!祂爱我们爱到把自己都给了我们,祂亲自担当了我们的罪!难道这不值得我们回应祂,爱祂所爱的人吗?
      3.凡信祂的,祂要赐给人新的生命
      4.在主里面的劳苦不是徒然的
      5.小说对于每个人物的刻画是那么细致,那么鲜活~作者把书里的每一个场景,尤其对于圆戏场里面殉道的一幕幕,写活在我的眼前了,读的时候那个心揪的啊~~~~~
      6.看过的小说里面,论水平,除了《悲惨世界》无可取代,本书将其他的小说远远甩开了~~~
  •     爱,人性的光辉
        
        耶稣基督说过,要爱人如己,要爱自己的仇敌。
        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却如同上刀山下火海一样难。
        
        很早就买了波兰作家显克维奇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你往何处去》,前几天,在书店看见另一个版本的,就顺手翻了起来,原来这本小说竟被誉为“真正的基督教史诗”,对此我却一无所知,于是,回家马上找出这本书,今天终于读完了。
        故事发生的公元一世中叶,以罗马一个贵族青年与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纯真少女的爱情为主线,全景式地展现了罗马暴君尼禄对基督教徒的残暴迫害与屠杀,而面对饥饿的野兽、锋利的屠刀、无情的十字架、浓烈的火焰,所有基督教徒无不镇定而从容,他们没有恐惧,没有诅咒——诅咒残暴的尼禄,他们惟有虔诚地祈祷,默默地迎接死亡的到来。
        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要爱人如己爱仇敌的承诺。
        何以如此?只因为他们爱耶稣基督——那是爱的化身,是真正的博爱——耶稣永远是爱的符号。
        一个爱上爱、拥有爱、享受爱的人是幸福的,是宽容的,是永生的。
        在这种爱的面前,一切仇恨都是可以销匿的。
        
        令我震惊的细节之一就是基朗的翻然悔悟,他的悔悟、悔悟后的轻松乃至最后为了真理而从容赴死(死去的仅仅是肉体,灵魂却因被救赎而永生了),从某种程度说是对基督教最好的注解。
        基朗是该书刻划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个毒蛇一般恶毒的人,在他身上凝聚着人类种种丑恶的天性,只举其主要的,比如他是个卑鄙的告密者,他拐卖了基督教徒格劳乌斯医生的妻女,并把医生砍伤,对那对恋人的出卖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后来,残暴的尼禄纵火烧了罗马,基朗又卑鄙地顺承尼禄的旨意,诬陷大火是基督教徒放的,由此而导致了对基督教徒惨无人道的迫害,他也由此而成了尼禄的宠臣。但对基督教徒的屠杀使他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当他看到被他第二次出卖的医生即将被尼禄的火舌吞没时,他祈求医生能够宽恕他。
        医生呻吟般地说:我宽恕你。
        医生宽恕了杀死自己的凶手,这是何等的大爱!
        正是这种大爱使基朗翻然悔悟,使他最终站到了真理一边,对罗马人民揭露了事实的真相——皇帝尼禄才是真正的纵火犯!
        一个卑鄙无耻的恶毒小人,为何竟敢面对强悍残暴的尼禄发出如此惊天动地的声音?
        毫无疑问,是源于爱的力量,是源于爱的力量所蕴涵的宽容与宽恕。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巨大的力量赋予一个本来怕死的无耻小人以勇敢而强大的生命,赋予一个卑鄙恶毒之徒以正义与良知,赋予他以永恒的生命。
        基朗由此而成了基督徒,保罗亲自为他受洗,在爱的光辉里,他从容而安详地走上了刽子手的十字架——尽管他的舌头已被割去,他已被折磨得寸步难行。
        
        是爱洗涤了他的罪恶,是爱使他勇敢地捍卫了真理,是爱让他在风烛残年之际发出了人性的光辉。
        读到这只迷途的羔羊最后回归永恒的家园——那爱的家园,我不由泪水涟涟……
        
        我最喜欢《圣经》里的话语之一就是基督耶稣在被钉到十字架上时为那些刽子手们的祈祷: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做的他们不晓得。
        可往往,当人类在恶性肆虐、勃发的时候,他们明明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你往何处去》结尾说在一座小教堂的门上,有一行模糊不清但仍然依稀可辨的题辞:主啊,你往何去?
        
        主是往爱里去的,为救赎人类以自己的死亡为代价而往爱里去的。
        但人类,你往何处去?!
      
  •      这部小说,我首先就是奔着他获得的奖项,所以才来围观的。我们以前学过西方文学史的,但是对于古罗马的历史情结和历史人物也是很懵懂的。对于尼禄更是恨之入骨,就凭着他的一些臭名,我就对他没有什么好感了。看了这部小说呢,对于古罗马的事情有了更多的了解,看了这小说受益匪浅。
       再来说一说情节吧,我觉得正如序言所说的一样,他所描写的场景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对这些文字是非常震撼的。又羡慕。如果有机会没有看过的书友一定要去看看,你会迷上他的。
       喜欢这部小说的可以一起交流哦
  •     前几日偶尔路过季风,看到了新书推荐的书架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的是显克微支的这部《你往何处去》,再版后的封面蓬勃大气,装帧更是精美华丽,连同封底的价格,也变得高不可攀。突然想到几年前在大学生书店打折季淘到的老版,简朴的样式简朴的价格,塞在书柜顶部已经落了厚厚的灰尘,不由感叹,果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然而翻开扉页,却蓦然间欲罢不能,文字的力量,全然地阻隔地铁车厢的闷热嘈杂,让漫长的车程变成短短的瞬间。
      这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小说,尼罗统治下罗马的荒淫和衰败,华丽和残暴,不可一世而外强中干,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如何一步步在罗马城的大火中化为灰烬,在此看来,依旧惊心动魄。
      这是一部绚烂的社会画卷,古罗马时代的风俗跃然眼前,斗兽场内市民的欢乐交织着奴隶的血腥,浴室里浓浓的香料装点着贵族拖曳的长裙,宫廷里乐师吟唱诗歌伴随着不散的酒香,神庙里华美的神像俯瞰那醉生梦死的人群。
      也许这也是一部浪漫的爱情小说,贵族青年爱上敌国的人质公主,从最初浅薄的对美色的迷恋,在冲破身份、地位、乃至信仰的阻碍后,蜕变为坚贞不灭的爱情。
      但这更是一部宗教的福音。基督徒安于神贫的宁静和罗马人家财万贯的颓唐,使徒彼得泰然殉教的坚定和罗马贵族恐惧死亡的焦躁。充斥着血和沙的罗马斗兽场,从来都只有奴隶绝望的惨叫和猛兽嗜血的狂吼,然而当尼罗把被嫁祸和被迫害的基督徒钉上十字架竖在斗兽场那浸没了鲜血的黄沙上时,母亲安抚的婴儿,男人安慰着女人,祈祷盖过了痛哭,希望胜过了死亡。那一场残酷得触目惊心地屠杀,就在这静宁而淡然的祈祷声中,变成了上帝的福音。那一瞬间,由衷地相信,有一种信仰,可以战胜痛苦,战胜绝望,战胜死亡。
      罗马帝国走向末路的时候,这一座强大的,美丽的,伟大的城市,已经完全堕落成了所多玛城,觥筹交错、荒淫无度的人们已经完全迷失了自己的灵魂,他们围绕着雅典娜和宙斯的神像跳舞,却早已缺失了对神灵的敬畏;诗歌、戏剧、哲学早已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转而开始追逐血腥的游戏,乃至沉迷于大火摧毁城市的瞬间的华丽。
      而且就在这样一座充满了罪恶和迷失的所多玛城,孕育了新的希望。
      在大火的灰烬里,蜕变出上帝之城的磐石。
      直至今日,恢宏而圣洁的圣保罗大教堂依然屹立在那里,历经战乱,但那钟声,仍然传遍全世界。
      即使洪水会淹没大地,上帝仍给我们留下了一座方舟。
      即使我们身处的世界已经变成了所多玛的罪恶之都,仍然会孕育着上帝之城。
      带着这样的信念和希望,于是,能平静地面对每一天的日出,与日落。
      
  •      罗马帝国崩塌的前夜有多喧嚣?大火肆虐蹂躏整座城市!男女主人公痴情在自己轰轰烈烈的倾城之恋中,密谋叛变者蠢蠢欲动,皇帝再掀血腥狂潮,圣徒们对殉道情怀满心陶醉,新世界的卡密撒嘛即将开始他的统治!!大车轮轰隆隆碾过去,一切在酝酿一切在爆发,一切在破坏一切在重赴新生!这当口,“风雅裁判官”大摆家宴,奏乐谈天饮酒掷杯,客人们还沉浸于听到信的震惊,他却在安睡中与美娇娘共赴黄泉!!
      
       彼特罗纽斯既“罗马”且“贵族”。享受现有的生活,追求美的事物,从容而宽容,并拒绝改变。他不是维尼兹尤斯:能够与少女坠入一段狂热恋情,能够被崭新的截然不同的世界观所诱惑。他是美神的子民,永远不能舍弃享受和美!属于他的世界深植于罗马又自成天地,他遵循自己的意志而生,又遵循自己的意志而死,他是自己的帝王。
      
       所以维尼兹尤斯的热情传教也许能洗脑他人,却永远无法争取到他亲爱的舅舅。
      
       金发美女尤妮斯爱他爱的发狂,他向她倾注爱情却不是因为爱情,他把她当做他的女神,当做慰藉心灵的良药,因为她是完美的“美之化身”。透过尤妮斯他可以找到那些让他沉迷的一切!
      
       圣徒们信仰坚定,慷慨殉身!彼特罗纽斯又何尝不至死忠诚于他所信仰的呢? 即使没有人赞美。
      
      -----------------------------------
      看这本书是一年前了,所以要说“再”发……基本上我就是彼特罗纽斯的NC粉
  •     看完这本书结束在十几天后,合上书本依然回味的是那句话“回罗马去”而不是“你往何处去”
      书中围绕着维尼和莉吉亚的爱情随之展开。
      从一个莉吉亚,到使徒,到一大群的基督徒,甚至到罗马人维尼和基朗。
      一个小小的宗教即便是不能公开依旧是多人追随,追随到即便是死也毫不惧色。无论尼禄如何镇压,只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到基督教去。
      从不同的国籍还有犯下的罪过,无论是在监狱还是地窖。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人,只要放下了心中的执念,投向主的怀抱。使徒都不会吝啬他的圣水去给每个人洗礼,让他们也可以在灵魂安息后在主的身边休息。
      犯过的过错即便是基朗那边出卖上帝的羔羊,不同国籍到迫害他们的罗马人维尼。还是在监狱里面看守侍卫,无论是那个地方愿意追随的羔羊。他们都会伸出手,把他们接引。
      罗马是俯视着世界权利统治的一座伟大城市,但同时也是主的郡城。无论它曾经如何迫害过主的子民,但它依旧是一座可以容纳万物的城市。无论是慈悲,还是邪恶。都可以交织在这座城市之中。
      基督教的种子撒在这里,这块土地会容纳他们,让他们生根发芽。躲在被杀前的监狱里,藏在原剧场上。这块土地有种子发芽需要的东西,能够让这些种子茁壮成长。这座主的郡城同样拥有慈悲的使徒,也有残暴的愚君。似乎只有罗马才能容纳这些,也似乎只有在尼禄脚下践踏过的土地,才会急切地需要基督教的救赎。
      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善恶就是一面镜子,最近听说过一句话,只有对立。但人就是个奇妙的东西,它可以包含爱恨情仇,但人性的根子里却蕴含着善恶的养分。似乎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一个人几十年的生命里面,能够有许多人出现又消失。他们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好与不好的记忆。人总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容纳许多东西,许多爱的很多拿出来翻翻看。有时候会觉得以前的自己很愚蠢,但是友会觉得以前的事情其实没什么。
      我们就是这样一个独立的存在,似乎时间一过,很多人回头看都可以去宽恕。基督教让我们放下一切,去宽恕我们的敌人,去让我们尽心尽力地为了主而不惜一切代价。为的是永恒的休息和主的招待。让我们去爱这个世界,去包容这个世界,去宽恕我们的敌人。那么,如果我们连善的对立面,迫害羊羔的人,还有那些在迷途的绵羊,都可以宽恕?是否也可以和他们说“回到罗马去”
  •     是去年读的,那时候断续看完的。一开始以为是部爱情文艺小说,但读着读着就发现不是了,套用别人的评价是部史诗般的著作。书中有对古罗马生活的描写,也有人性的刻画。松弛有度的情节,可以拿来当单纯爱情文艺看,当然大师的作品不可能这么浅显。关键词:古罗马、爱情、信仰。
  •     在外国文学史上学到的一部著作,作者的名字很个性,无疑帮我们记住了这部作品,只是当时的译法叫显克微支。
      阅读过程持续了两周,罗马名字的拗口为整个阅读过程带来了不少障碍。不过故事还算引人入胜。作者巧妙的将史诗般的故事借助青年男女的爱情来表现,叙事手法甚为高明,两条叙事线索将全景般的历史事件展现的淋漓尽致,一为彼特罗纽斯,二为维尼兹尤斯,互有交叉,贯穿了人性、宗教、历史、文化以及民俗方面的内容。
      之前看过反映古代罗马的电影,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联想起那时候人们的装束,仿佛男人都是身着有褶皱的衣物,臂膀露在外面;而女人则是头戴一个花环,脸上充盈着笑容。故事貌似是以爱情作为叙述主线,实则是在揭示基督教在创立早期遭遇的磨难,将宏大叙事消解成为日常生活的主题,高明的叙事手法可见一斑。
      
  •     这本书是我在高一时读的了,现在细枝末节不是很记得了。  印象中,他是本很雄伟、大气的书,或者说是另一部古罗马关于基督教的史诗。在那个时候,对于古罗马的历史是不胜了然。  这让我想起了北魏那时的灭佛事儿。  不过 印象最深的是里头的“风雅裁判官”裴特罗纽斯。当时稚嫩的心里就特别喜爱他,或许没有办法和书中的主角基督徒贵族男一号蓬波尼亚想比。但是他的魅力是更为特别的,尤其在对待奴隶和他的爱情时,是完完全全的让我折服。  有空真想好好再读一遍呢。
  •     如果我会信什么宗教的话,那大概就是基督教了。
      第一次了解这个宗教,是在看走向十字架上的真时,一开始介绍舍斯托夫时提到:正因为荒谬才信,因为不可能才肯定。
      但这本书里面的基督教,是我不可能接受的基督教。
      读到无数的基督徒从容地赴死,并宽恕了加害他们的敌人;读到基督对彼得说:因为你放弃了我的人民,我要上罗马去,让他们在十字架上再钉我一次;读到保罗在殉难前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这些都能打动我,也非常美好,只是我不信。
      如果建立上帝之城真的需要那么多牺牲,那么我也会像伊万一样,把永生的门票退回去。
      ***
      比起只知道祈祷、把希望寄托在基督的慈悲上、渴望来生幸福的基督教徒们,比起男女主人公和彼得保罗,更打动我的,是裴特罗纽斯。
      他不信基督教,但同情基督教。他质问小说中除了爱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的维尼茨尤斯:希腊给世界创造了智慧,我们罗马人也创立了强权,可是基督教创造了什么呢?
      保罗回答说:是爱。
      可虚无缥缈的爱并没有制止杀戮,基督徒们的祈祷也没有能挽救任何人的生命,那么多无辜的小孩都被折磨致死。
      对于基督教,裴特罗纽斯说:这种宗教要求劳动,可我不爱劳动,它还要求舍弃,生活中的一切我都舍弃不了......请你替我问基督一声:像我这样的人要是带着我的金银财宝、带着我的米里内花瓶和苏茨尤斯出版的书籍,还有我的金发美人尤妮丝一起去找他,他会不会欢迎呢?
      但里面唯一试着做点什么的,就是这个裴特罗纽斯,当尼禄想把罗马大火的责任嫁祸给基督教徒的时候,只有他站出来试图挽救他们,像他以前无数次用言语救过别人的命一样,但这次他失败了。
      ***
      裴特罗纽斯曾经问过:如果他们以善报恶,那么我们又将用什么去报善呢?如果对善和恶都给以一样的报偿,那么人们又何必去行善呢?
      孔子也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对于尼禄,如果他最后悔改了,也要宽恕他吗?
      对于小说中描写的基督教,我也想像裴特罗纽斯那样回答:这不是我的宗教。
  •     了解罗马,了解尼禄,了解当时基督徒的处境,在书中有保罗和彼得两个使徒哦,而且不是客串而已。所以读完Quo Vadis再读使徒书信,突然觉得好亲切,虽然书中的情节不可考吧
      书里维尼斯尤斯如何一步步成为基督徒的心理活动很真实很细微,爱读;那位“风雅裁判官”彼得罗扭斯是真的罗马文化的经典代表,生活一言一行包括最后”洁白雕塑“式的死法和其至死对基督教的看法都那么浸润着罗马文化的气息。
      虽然觉得书中的爱情有些超现实,但绝对是真实了解尼禄时期信徒状况的好书=)
  •   请问楼主读的是谁翻译的版本,想读呢
  •   @trista702我看的是 侍桁 翻译的版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