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

出版时间:2004-4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页数:315  字数:187000  译者:钟志清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黑匣子》是一部当代文坛已经很少见了的书信体小说。伊兰娜和阿利克斯在经过狂热的性爱和相互折磨后终于离异。但在音讯全无的7年后,伊兰娜为了他们桀骜不驯的儿子写信向阿利克斯求助,由此重新揭开了过去感情的伤疤。小说从几位当事人不同的角度细腻而深刻地展示出他们“过去”和“现在”跟时代和政治紧紧纠缠在一起的爱欲情仇,深入地探讨了政治、种族、性爱与个人命运等重大主题。
《黑匣子》的作者阿摩斯·奥兹是以色列当代最富国际声望的大作家之一,其作品已被译成将近30钟文字,荣获多种国际性奖项。《黑匣子》曾获法国著名的费米娜外国小说奖和H.H.温盖特/《犹太季刊》文学奖。

章节摘录

  今天上午我和以色列的一个熟人通了电话。这次谈话之后,你儿子所在学校的女校长主动打来了电话。说同意撤销开除决定,只在他的记录中注明警告。然而,要是你儿子愿意——如你信中模模糊糊所暗示的——转到军校,我有相当充分的理由认为这是可以安排的(通过我律师扎克海姆先生)。扎克海姆先生也会转给你一张2000美元的支票(以以色列货币形式转到你丈夫名下)。要求你丈夫用书面形式确认收到了这笔钱,作为你们多年辛苦劳顿的礼物,这并非意味着开先例,也非承认我们这方面有什么义务。也要求你丈夫保证你们今后不再进一步求助(希望他巴黎那个穷困的大家庭别打算仿效你向我索取金钱帮助)。至于你信中所述其他方面内容,包括粗俗的谎言,粗俗的矛盾和俗不可耐的琐事,我置之不理。  我是经米晒勒同意写信把布阿兹的详细情况告诉给你的。他说自从你价钱后,我们有义务告诉你我们在用钱做些什么。我想你会把这封信从头至尾看上几遍的。我想米晒勒和布阿兹的成功交往对你是个打击。我想你把我的第一封信也看了好几遍。想到这两封信惹你动怒,我很开心。发怒既让你更加男性化,更富有魅力,也让你显得孩子气,几乎很动人:你开始在钢笔、烟斗、眼镜等易碎物上浪费大量的体力。别把它们压碎了,把它们移到右边两英寸或左边一英寸远的地方。这种浪费是我所珍视的,想到它发生在你读我信的时候,发生在你的黑白房间,发生在火与雪之间,我就很开心。要是有女人和你睡在一起,我承认此刻我嫉妒她。甚至嫉妒你对烟斗、钢笔、眼镜和捏在你强有力手指间的信笺所做的一切。  回过头来谈布阿兹。履行对米晒勒的承诺我写信给你。保释金还回来后,你给我们的整笔钱会存到你儿子的名下。如果他决定读书,我们用这笔钱来资助他。如果他想自己在特拉维夫或耶路撒冷租间房子,尽管他年龄还小,我们会用你的钱给他租。为我们自己我什么都不想要你的。  如果这一切你同意,用不着回信给我。如果不同意,尽快在我们用钱之前告知我们,我们将钱还给你的律师,对付着过(尽管我们的经济状况很糟糕)。  还有一个请求:  把这封信和前一封信都毁了吧,不然——要是你决定使用它们——现在就用,快点,别再扰豫了。每个逝去的白天,每个夜晚都是死亡从我们这里掠走的另一座山丘,另一个幽谷。岁月在流逝,阿里克,我们两个都在衰老。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以色列当代文学译丛》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在以色列希伯来文学翻译研究所的资助下翻译出版的大型文学译丛,选收以色列当代最负盛名的10位作家、诗人的代表作 品,共10卷。是迄今国内最系统最全面展示以色列当代绚丽多彩的文学创作的珍贵文学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黑匣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看完了,花了好几个月断断续续。离异夫妻间的往事,在往复书信中被慢慢剥丝抽茧,露出真实面貌。而今后的生活走向,也同样在往复书信中渐渐明晰方向。我只想说,对比于故事里的婚姻、社会、信仰、教育等等诸如此类,我的生活还算幸福
      
  •      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纯属机缘巧合,那时的我正热衷于诺奖得主们的小说,而奥兹作为近十几年的热门人选,当然没有逃出我的视线。因此,当这本《黑匣子》摆在书店里的时候,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后来也买下了他的其他的书:《沙海无澜》,《了解女人》,《我的米海尔》等。但都没有这一本让我着迷。
       还记得,第一次翻看此书,发现竟然是一本书信体小说,当时就想你这个奥兹也太老套了吧,书信体小说都是一些十七十八世纪的英法作家,如理查逊,拉克洛之流才会采用的形式;而且这种小说都是那些厨娘们喜欢看的小说,那时没有电视,她们没有什么催泪的言情剧看,她们就靠看这种书信体小说来消磨时间的。而且《黑匣子》这书所获的国际奖项也说明了它的地位,它得的是法国的那个费米娜奖,那个全部由女性评委组成的文学奖项。
       还是回到小说中来吧,小说并不复杂,由几个人的书信构成,分别是在美国任教的以色列教授吉代恩,他的前妻伊兰娜,他们的儿子布哈兹,以及伊兰娜现任丈夫米晒勒,还有代理吉代恩在以色列的事务的律师扎克海姆,整部小说以这几人的书信,电报构成,中间还穿插着作为国际著名学者的吉代恩的笔记片断。
       首先说说作为小说核心的著名教授吉代恩先生,通过小说中的只言片语,可以了解到他是一个继承了一笔可观遗产的金主,无论是他的前妻,前妻的丈夫,他的律师,甚至那个不愿意承认他父亲地位的儿子,都想从他这里获得数量可观的金钱。
       如果了解奥兹的个人经历,就可以知道,在吉代恩的身上投射了他父亲的影子,他的父亲也是研究以色列文学的学者,写过关于阿格农等人学术著作,而奥兹本人年轻的时候也相当叛逆,因为母亲自杀,他不肯原谅母亲死后没多久就再娶的父亲,于是离家去了基布兹,一种带点共产主义色彩的集体农庄,并在那里一边劳动,一边写作。
       而小说中的那个叛逆的儿子布哈兹也有点奥兹化身的意味,只是奥兹要比小说中的人物理智,没有用犯罪行为去展示自己的叛逆。正说小说中描述的,布哈兹的确是一个让人不省心的儿子,甚至逼得他的后父说他不是人。他一次次无端地把别人打伤,根本没有任何原由,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是疯狂使然。
       吉代恩和前妻离婚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两个人互相憎恨,甚至七年断绝音信,为什么又在七年之后联系呢?难道离婚的夫妇也有七年之痒吗?
       七年之后,为了不省心的儿子,又要打开他们那段失败的婚姻的黑匣子,探寻那架叫婚姻的飞机是因为什么原因失事的,这也是为什么奥兹给此书取名黑匣子的原因。
       国际著名教授吉代恩的成名作《绝望的暴力:狂热主义比较研究》,似乎也暗示些什么,那些婚姻中的暴力,不都是一种感情的绝望的表现吗?在伊兰娜给吉代恩的书信中,她表述着当年她作为一个妻子的痛苦,他把她当成一个妓女,一个活标本。而在夫妻之间,根本没有任何信任可言,在她怀上布哈兹的时候,他竟然怀疑那孩子不是他的,他要去做亲子鉴定。对于一段婚姻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具毁灭性的了。
       布阿兹作为一个失败婚姻的象征,也可以说是一段失败婚姻伤害最深的那个,本来是一段美好爱情的结晶,现在成了憎恨和耻辱的象征。他也觉出了这一点,他甚至叫自己的母亲为婊子。
       布哈兹把人打伤,被警察局记录在案,尽管因为不到年纪而狱外监管,可也被学校开除,伊兰娜在给前夫的信中感慨道:孩子是个怪物,而这个怪物,是他们两个制造的,更进一步说,他们的婚姻不也是一个怪物吗?又是什么造就了这个怪物呢?
       “倘若你愿意,你就把我当成标本吧。”一个妻子对丈夫这样说,是出于一种多么绝望的心情啊。
       在布哈兹因为偷盗被收监,他的后父米晒勒去保释他后问他需要什么时,他说:“他不想向生活索要任何东西,他最不愿意各种各样的人来问他想向生活索要什么。”在这里作者好像在对读者说,那些家庭不完整的孩子的要求很简单,只是生活的稳定,而不是每天要担心被赶出家门,而在小说开头就交待了,布哈兹和母亲因为离婚被亲生父亲赶出家门。
       在小说中,吉代恩好像是在过了七年之后良心突然发现,变成了一个大慈善家,不但掏钱给自己的儿子,还拿出资金给前妻与现任丈夫所生的女儿,他是想弥补什么,还是只是打发他眼中的乞丐。反正他有的是钱。他是在用钱在羞辱他前妻一家。至少那位后来的丈夫是这样认为的。也许他前妻的信中说明了,她对他写道,我是你的女奴,我的阴道曾经属于你,现在仍属于你。她这样说可能有嘲讽的成分,但也可以说明吉代恩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 。他给任何人钱,只不过是想体现他的控制欲而已。
       卷首所引的一首以色列的诗人纳坦•阿尔特曼《哭泣》中的诗句点明了整部小说的主题:而你知道夜已静谧没有声息/只有我的灵魂在谛听在悲戚/只有我无法抗拒你的哭泣/只有我给野兽选中作为羹炙。
       婚姻就如同一场黑夜里捕猎游戏,不是我捕到你,就是你捉住我。但最终婚姻会象一架飞机一样,启动,滑行,起飞,飞行,降落。而失败的婚姻会在中途跌落,化为一些碎片,留给我们一个黑匣子,让我们去寻找它失事的原因。
      
  •     有些书
      看完了就立刻有许多话要讲
      也有些书
      从看的过程到看完一段时间 百味杂陈
      想的很多
      但找不到中心
      《黑匣子》
      其实既不算前者,也不太算后者
      看了第一页就觉得怎么能想到这样贴切的名字
      之后 这个感觉不断的升级
      一直引申到自己的生活
      
      其实已经看了很久
      那个故事讲一对离婚七年的夫妻
      因为儿子的教育问题开始通信
      当年种种 逐渐浮出水面
      两个人其实深爱对方
      可是 可是掉进了生活这个黑匣子
      一片漆黑中背道而驰 渐行渐远
      
      唉
      生命本身 就是一个黑匣子
      我们只知道起点,看不到终点
      于是
      我们理直气壮的无聊着,做各种奇怪的事情打发时间
      可是
      我们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挥霍了生命的一半、三分之二,甚至更多
      
      人与人之间
      更是在黑暗中摸索
      凭借猜测(嘿,自以为是的猜测)来理解对方
      然后 依据也许错误的猜测来决定自己怎样对待他人
      真正是如坠五里雾中
      于是
      出现了《黑匣子》这样的故事
      也出现了无数类似的故事
      我们叫什么
      叫做错过
      黑暗中,走向对方的机会实在太小
      哪怕是迎面而来 踏错一步 就擦肩而过了
      错误的经过了
      我们究竟错过了多少呢?
      这也不得而知
      唯一能够掌控的
      就是睁大眼睛
      不要再错过任何风景
      湖光山色姹紫嫣红是不会误会的
      那一切
      一直 一直就在阳光明媚之中
      
      
  •      书信拼图
       ——读阿摩斯•奥兹小说《黑匣子》
      
       读完简•奥斯丁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再读阿摩斯•奥兹的《黑匣子》,同样涉及宗教、爱情、婚姻和家庭,前者如实证分析法学派,呈上逻辑严谨价值统一的完整结构;后者如自然法学派,侧重错综复杂的矛盾线索。
       《黑匣子》是一部非常精致的小说。小说的题目表示了写作手法和目的。黑匣子是飞机上的记录仪器,一种是飞行数据记录仪,另一种是座舱话音记录仪,仪器上的4条音轨分别记录飞行员与地面指挥机构的通话,正、副驾驶员之间的对话,机长、空中小姐对乘客的讲话,威胁、爆炸、发动机声音异常,以及驾驶舱内各种声音。整部小说采用书信体,借人物之间的通信对话将故事缓缓展开。书信体是一种缺点很多的记叙方式,有违一般阅读习惯、容易造成结构的松散和不流畅。但奥兹却将“黑匣子”特性(即向调查者提供飞机出事故前各系统的运转情况,帮助人们根据机上人员的各种对话分析事故原因,以便对事故作出正确的结论)和书信体紧密结合,不著一句主观评价将故事讲完。
       首先,不同人物的书信对话仿佛黑匣子的不同声道,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照应,并且保留了这次声音和下次之间的沉默。作者则借书信站到了故事的外面。这样的结果是,因为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读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故事发展的进程中,用自己的逻辑和常识乃至偏见将声音之间的沉默填满,令故事自行顺畅。小说因此而具备了略萨所称的“说服力”。
       其次,书信体顺利实现了叙事者和叙事角度的频繁切换。这种切换有两个好处,一是丰富了小说的叙事,二是能像悬念小说一样吸引读者。不同的人物(依兰娜感性,阿历克斯深沉,米晒勒不坏却让人厌烦,……)以第一人称分别从自己的立场贡献出往事的一部分,部分和部分之间又难以避免存在《罗生门》那样不能吻合的情况,随着通信的增加,往事在麻花般缠绕的书信结构里逐渐清晰,读者将不停地改变对人物的评价和判断直到小说最后一页。
       最后,书信体与奥兹的写作风格相得益彰。不同于萨尔曼•鲁西迪在《午夜之子》里举重若轻的幽默和无比强悍的说书本事,奥兹说自己的写作风格就像“耶路撒冷的石头”,沉默、坚忍、充满意义。《黑匣子》中,奥兹作为作者,始终保持沉默,但他的坚忍,他对意义的探索和追问通过人物信中的冲突矛盾传达到读者内心。小说中,奥兹对狂热主义的批判,对逃避现实思考一味依赖宗教解决问题的批判,对种族矛盾的思考,对爱情之非理性的理解和悲悯等,赋予小说可见的精巧之下的坚实思想基础。
      
      
  •     看完了,应该说这本书让我看的极为难,我甚至没有勇气像平时那样慢慢的捻动书页,我甚至没有力量哭泣。
      狂热,一点一点燃烧的激情。
      我讨厌伊兰娜,她的忧愁她的多愁善感她的自以为是悲剧女主角都让我感到深深的厌恶,如布阿兹所说,她就是闲的。她悲从心来,她无路可退,她永远也得不到幸福。可我不怜悯她,我憎恨她厌恶她,就像厌恶我自己。我不能宽恕这样的人,我不能宽恕这样的自己。
      阿里克一样疯狂一样愚蠢,但我会怜惜他,珍爱他宠溺他,他就像是我的孩子。
      可伊兰娜,她就是我。
      我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一样的自私,一样的困惑,一样的哀愁。我以为她不爱阿里克,可她爱。我以为她不爱布阿兹,可她爱。我以为她不爱米晒勒,可她爱!她爱他们,她爱折射在他们身上的自己。她爱自己,太爱自己了。
      我和她一样,就连对幸福和男人的渴望都是一样的。我们追求那些得不到的,神秘的,高傲的,冷漠的,不了解搞不懂的,不能给我安全感的东西和人。只有那样的人才能将我们吸引,用弱小脆弱武装自己的我们这时候有极强的冒险能力,我们要刺激。我们不甘心,不甘心平庸,不甘心市侩,但当失去这平静的平庸的时候又会更加的不甘心。这就是将自己打扮成悲剧女主角么?太自私,太自私了。
      我厌恶她怎样能如此自私,我厌恶我自己。
      在以后的某一天,当疯狂的血液开始在我身体里沸腾的时候,我也会这样么,像她这样么?
      想到这儿我浑身战栗。
      
      我不要这样我不要。
      我要爱她,爱他,爱世界。我要拼命拥抱拼命爱拼命幸福。
  •      自从上次看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我开始关注以色列小说!也许因为《以色列当代文学译丛》是选取以色列当代最负盛名的10位作家,小说也就难免各具特色,绝少平庸。虽然这样所选取的小说未必最精彩,但也是很值得一看的。看书,我最怕看到的就是开始精彩,而后就让人扔在一边,随时被人看见,就因为没看完,给人负担的书。这和看电影电视还不同,电影电视你可以不思考着忍受完,书却不能。看了不好的书,还徒增我的心理负担!但现在我已经寻到一些找书的技巧,而且如果让我无法看下去的书,我也绝对会就地扔回图书馆,张爱玲的书前不久就受到这样的待遇!
      
       《黑匣子》一篇书信体的长篇小说。整本书都是书信电报来了,又回了。在看到大约一半的时候,我开始被这种体裁所吸引。真实的世界只有一个版本,但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版本,因为内心无法被左右,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我并不知道别人如何,我就是一个在内心中讲述自己故事的人,不管我的外在是反对或认同。我们总有自己的行为解释和标准,在那里我们自己既是法官又是被告!有时候我也想了解别人的法官,但时常他们对于别人却相当残酷!书信体就是这样一个多个人的多个法庭,一些判决在艰难的谈判中取得了共识,有些却永远也不可能!男女主人公就是在这个一次一次的审判中,解开他们婚姻破灭的黑匣子!这当中交织着太多的爱和恨,每个人想象出的世界都激情澎湃!这就是现实的写照,表面一切都在平静的发展着,其实这平静的表面的下,有一颗颗完全不为人所知的“无暇”心灵!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刚刚过去,在无意间曾经发现本书的作者(阿摩司 奥兹)也曾是大热的人选(2006年)!我极度不喜欢,这个世界的烙印科学,大家都在成为烙印的奴隶:奥斯卡大印的奴隶,诺贝尔烙印的奴隶,世界文化遗产的奴隶……这个世界已经荒谬到要被别人的大印承认才能够过自己的节日的程度,这不是一个可悲的世界吗?但这又是个嘈杂的世界,每个人的选择变得如此艰难,才开始了迷信这些烙印!由于害怕看到会让我产生心理负担的书,我还是决定迷信的选择下一本书——阿摩司的《我的米海尔》!
  •   幸福是种感受力,,但开始追寻的时候,注定找不到它。。追寻是一种否定的过程。找到的只是一个个的不幸福。。
  •   才不是你说的那样的!
  •   才不是你说的那样的,伊兰娜很可爱的,很可怜的。宁愿不要钱,过清贫的日子,也不要将孩子的抚养权拱手相让。而她其实一直都没有背叛过阿历克斯,她这么艰难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她对米晒勒 更多的是羁绊吧,毕竟一起生活过那么久,而且还有一女,怎么会不爱呢?可是整个过程中,她都是弱者,她能选择的余地是那么少而可怜,她从头至尾都只能见风使舵,而掌控着局面的,从来都只是那两个男人
  •   我也是从一个简单的故事到黑匣子的。。。。中间穿插咏叹生死。。但我更喜欢黑匣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