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页数:271 字数:231000 译者:戴骢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金玫瑰》(一译《金蔷薇》)是俄罗斯高尔基文学研究所文学教师、著名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用小说、散文、笔记的形式写成的一部总结作家本人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上许多文字大师的创作活动、探讨文学创作的过程和方法的美文集。文学大师用他别具一格的文笔气势磅礴而又精致入微地描绘了人类的美好感情和大自然的如画美景,阐述了作家的使命、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方法,使每一位读了本书的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者和文学批评家得到极大的启发,感受到作者优美的文学中所蕴含的衷心祝福,并因此而生发“自己生活在世界上是幸福的”这样一种美好的感觉。
本书采用难以明确界定的文学体裁、运用新颖优美的文笔塑造的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形象,具有无可抗拒的强大的感染力,使人产生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催发人类博爱的美好感情。自1955年本书问世以来,世界上许许多多读者和作家在生活和创作中遵循作者的主张,将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创作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凡读过本书者,无不称赞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并且众口一词地肯定该书在自己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起着重要作用。
由著名翻译家戴骢先生翻译的这本最新版的《金玫瑰》,准确传达了原作的思想与风格,定会给予新老读者更多的享受和无穷的回味。
书籍目录
珍贵的尘土摩崖石刻几朵木花第一篇短篇小说闪电作品人物的反叛一部中篇小说的由来 “火星” 利夫内的雷雨 研读地图心灵的印痕钻石般的语言 矮林区中的泉水 语言和大自然 花和草 辞书发生在阿勒斯万格公司的一件事似乎无足轻重车站餐厅里的老人白夜生命力的发端夜行的驿车早就打算写的一本书 契诃夫 亚历山大·勃洛克 居伊·德·莫泊桑 伊凡·薄宁 马克西姆·高尔基 维克多·雨果 插在钮孔中的一朵小玫瑰花 米哈伊尔·普里什文 亚历山大·格林 爱德华·巴格里茨基洞察世界的艺术在卡车的车厢里与自己话别译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作家的写作不是一种墨守成规的手艺,也不是一种行当。作家的写作是一种使命。我们查考一下某些字眼,研究一下这些字眼的发音,就会发现它们最初的含意。譬如“使命”这个字在俄语中源出于“召唤”。 任何时候都不会召唤人们去作一个墨守成规的匠人。只会召唤人们去履行天职,完成艰巨的任务。 于是什么促使作家去从事他那种虽然有时令他痛苦,但却是美好的劳动的呢? 首先是他自己心灵的召唤。良心的声音和对未来的信念不允许一个真正的作家像一朵不结实的花那样在世上度过一生,而不把充满他内心的巨大、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慷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们。 一个作家若不能使人们的视力增添哪怕些许的敏锐,就不能算是一个作家。 但一个人之成为作家,并不仅仅由于心灵的召唤。我们大都是在青年时代能听到心灵的声音。那时我们的感情世界生气蓬勃,还没有什么摧残过这个感情世界,没有将它肢解成碎片。 而到了成年时代,除了自己心灵的召唤声外,我们还能清晰地听到另一种强有力的召唤,那就是自己时代的召唤,自己人民的召唤,人类的召唤。 使命感和内在的动力激励着一个人去经受磨难,创造出奇迹。 可资证明这一点的例子之一是荷兰作家爱德华,戴克尔的命运。他的笔名叫“穆尔塔图里”。这是个拉丁字,意思是“备受苦难的人”。 我所以会在这里,在这阴郁的波罗的海之滨想起戴克尔,大概是因为他的祖国尼德兰也是位于阴沉沉的北方的大海之滨吧。他曾痛苦而羞愧地谈到他的祖国:“我是尼德兰的儿子,是位于弗里西亚群岛和斯凯尔特河之间的那个强盗之国的儿子。” 当然,荷兰并不是文明的强盗之国。强盗终究是少数,代表不了人民。荷兰是热爱劳动的人的国家,是叛逆的“乞丐”和梯尔·乌兰斯比格的后裔的国家。直到今天“克拉阿斯的骨灰还在敲击着”千百万荷兰人的心,那骨灰也曾敲击过穆尔塔图里的心。 穆尔塔图里出身于航海世家,曾被任命为爪畦岛的行政官员,履职不久就升任这个岛上一个区的驻扎官。他前途无量、荣誉、褒奖、财富,甚至总督的高位都在等待他,可是……“克拉阿斯的骨灰在敲击着他的心”。因此穆尔塔图里把锦绣前程视同粪土。 他以罕见的勇气和顽强的精神,力图从内部炸毁荷兰政府和大商人对爪哇人的长期奴役。 任何时候他都挺身而出保护爪哇人,不让他们遭到欺凌,他严惩贪官污吏。他公然奚落总督及其近臣,不消说得,这些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便引证基督要爱他人的教义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他使他们理屈辞穷,无从驳倒他。但是他们却可以消灭他。 当爪哇人爆发起义的时候,穆尔塔图里站到起义者一边,因为“克拉阿斯的骨灰在继续敲击着他的心”。他怀着感人肺腑的爱描写爪哇人,描写这些轻信的孩子,同时满腔愤怒地描写他的同胞们。 我小心翼翼地搀她回屋,心想:要是我有这样一位母亲,那该多幸福! 晚上,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拿出一札她父亲留下来的信件给我看,由于年代久远,信纸已经发黄。 其中有画家克拉姆斯科伊和版画家约尔丹从罗马寄来的信。约尔丹在信中谈了他同丹麦著名雕刻家托尔瓦尔德森之间的友谊以及拉特兰宫中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大理石雕像。 我习惯于等到夜阑人静之后再读信,这回也是如此。寒风在墙外肆虐,把落光了叶子的湿淋淋的树丛吹得呼呼直响,连油灯也发出哔哔剥剥的声音,仿佛是出于无聊,在那里自言自语。不知道为什么,正是在这幢房子里,正是在这阴霾的深夜,一边听着村里守夜人在村寨的寨门附近敲梆子,一边看着这些由罗马寄来的信,我产生了一种既觉得奇异又觉得愉快的双重感觉。 就在这天夜里,我对托尔瓦尔德森发生了兴趣,后来我在莫斯科想法弄到,并看了所有谈及他的作品,得知他是童话作家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好友。几年后,我写了一篇关于安徒生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之得以写出也应归功于这幢古老的乡间宅第。 几天后,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就卧床不起了。她没有任何病痛,只是抱怨周身乏力。 我给列宁格勒的娜斯嘉拍了一份电报去。纽尔卡搬到了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的屋里来住,万一有什么,她好就近照应。 有天夜里,纽尔卡拼命捶我房间的墙壁,惊慌地喊道: “快来呀!老奶奶要死了!” 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已经失去知觉,只剩下一口气了。我按了按她的脉,脉已经不再搏动,只是在轻微地颤动,细得像根游丝。 我穿上大衣,点了盏灯笼,去乡村医院请大夫。医院远在树林深处。由伐木地刮来的冷彻骨髓的朔风带来一阵阵锯屑的气味。已经是深夜了,连狗都不叫了。 大夫给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注射了一针樟脑,叹了几口气就走了,临走时说,这是弥留状态,不过将持续相当时候,因为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的心脏挺好。 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在拂晓前死了。只得由我来替她阖上眼睛。我大概永远也不会忘记,当我小心翼翼地阉上她半开的眼睑的时候,她的眼睛里突然滚下一滴浑浊的泪珠。 纽尔卡已哭得喘不过气来,她把一个揉皱了的信封递给我,说道: “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在这里边写着该怎么给她装殓。” 我打开信封,读了几行老人用颤抖的手写下的字,都是讲希望死后穿什么衣服的。我把信交给了女人们,要她们早晨来给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打点,送她登上最后的路程。 后来我上坟地去选择墓址,等我回来时,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已穿戴停当,安卧在充作灵床的长桌上,我望着她,吃惊地停了下来。 她安卧在那里,苗条得好似少女,穿着一袭老式的、裙裾很长的金色夜礼服。裙裾松松地盖住了她的脚,隐隐露出一双小巧的黑麂皮鞋子。她两手握着一支蜡烛,手上戴着一副长及肘部的羊皮白手套。一束绢制的红玫瑰别在胸衣上。 她脸上蒙着一方头纱,要不是在袖口和白手套之间露出一截皮肤干枯、布满皱纹的肘部的话,还会以为死者是个窈窕的年轻女子呢。 娜斯嘉晚来了三天,等她赶到,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已经下葬。 他就这样一直坐到天亮。在晨曦下,贝壳一无奇妙之处。贝壳内除了隐约可见的一线烟色的反光外,什么为东西也没有,仿佛一夜之间,这个神秘的国度就迁移到了一千里约之外。 当天小贵族就到马德里去,跪在国王面前,恳求国王下一道谕旨,恩准他自费装备一艘轻快帆船,西渡大洋,去寻找那个神秘的国度。 国王是仁慈的,允准了他这个要求。等小贵族走后,国王对他的近臣们说: “这个小贵族显然是个疯子!就靠这么一艘可怜巴巴的轻快帆船,他能有什么作为?不过话要说回来,甚至疯人,上帝也不惜为他们指路。说不定这老头儿还真能给我们王国增添新的国土呢。” 小贵族朝西航行了好几个月。一路上他只喝水,东西吃得很少。焦灼不安的心情使他憔悴了。他竭力不去想那个奇异的国度,担心永远也列不了那里。或者,即使到达了那里,所看到的却是一片枯寂的荒原,荆棘丛生,狂风肆虐,灰蒙蒙的尘柱遮蔽了所有的地方。 小贵族祈求圣母,保佑他不致落到这种失望的境地。 用木头粗糙地雕成的圣母像,钉牢在轻快帆船的船头上。她在海船的前面,摇晃着身子,破浪前进。她那双鼓出的碧眼,一眨也不眨地凝视着远处的海面。她那金粉有点剥落了的金发上和褪色了的紫罗袍上,溅满了晶莹的水珠。 “引导我们去那儿吧!”小贵族向她恳求道。“这个国度不会不存在的。我无论在梦中还是醒的时候,都那么清楚地看见它。” 有天傍晚,水手们从海里捞起了一根断枝。这说明陆地就在附近了。 断枝上长满了像鸵鸟羽毛似的大树叶。树叶发出一种甜滋滋的沁人心脾的香味。 这一夜,船上谁也没有睡觉。 终于,在朝霞的光华中,有个横断大海的国度展现在航海者的面前。只见岸上重峦叠嶂,祥云腾腾。群山呈现出绮丽多姿的色彩。无数条清澈的河流,由这些山上直泻到海洋之中。在郁郁苍苍的森林上空,飞翔着一群群欢乐的鸟。枝叶是那么繁茂,鸟无法飞入林中,所以都在树林上空翱翔。 从岸上吹来一阵阵花果馥郁的香气,使人觉得只消吸一口到胸中,就可长生不老。 太阳升起来了,这个被瀑布的水气笼罩的国度,顿时七彩纷呈,就如阳光照在棱状的水晶器皿一般。 这个国度好似天和光的妙龄女神遗忘在海角的一条钻石腰带,光华熠熠,璀璨夺目。 小贵族跪了下来,把索索发抖的双手伸向这片神秘的土地,说道: “感谢你,上帝!是你在我暮年,激发了我追求新事物的意念,是你使我的心灵备受幸福之邦的幻景的煎熬。否则我永远也不会出来寻找它,我的双目就会由于天天看着台地枯燥单调的景象而干枯失明。我愿用我爱女的名字佛罗伦西亚来命名这片幸福之地。” 数十道小巧的彩虹由岸边飞来迎迓这条轻快帆船。这景象看得老人目眩神迷。阳光照在瀑布的水帘上,燃起了这一道道的彩虹,但不是彩虹向轻快帆船飞来,而是帆船迅速地朝彩虹驶去。 张在桅杆上的风帆庄严地噼啪作响。由全体船员升起的一面面节庆的旗帜,发出哗哗的欢呼。 小贵族扑倒在温暖的、湿漉漉的甲板上,不再作声。他疲惫的心脏经不起这一天所赐予他的空前巨大的欢乐。他死了。 据说,后来叫作佛罗里达的那个地方就是这样发现的。 这个故事的寓意何在,大概没有必要再加以解释了。不过我还是想阐述一下故事的主旨,以便明确无误地说明这样一个思想,即:渊源于生活的想像,有时也会反过来主宰生活。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后记康斯坦丁·格奥尔吉耶维奇·帕乌斯托夫斯基以1892年生于莫斯科。他的父亲是铁路统计员。祖父是扎波罗热哥萨克,祖母是土耳其人。 他在《小传》中说:“我的祖父是个和蔼可亲的蓝眼睛的老人。他总是用嗄哑的男高音唱古老的歌谣和哥萨克小曲,经常给我们讲‘往昔生活中发生过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异常动听的故事。 “我父亲所从事的职业要求他头脑清醒地对待一切事情,可他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幻想家。他受不了任何劳累和操心的事。所以他在亲友中是个出名的意志不坚的懒散的人,而且还是个空想家。用我祖母的话说,他是个‘根本不配娶妻生子’的人。显然,他有了这种性格是不可能在一个地方久居的。 “我母亲是个糖厂职员的女儿,性格严峻,处事专断。她一生都‘固执己见’,尤其是在子女教育问题上。 “我们家人口很多,大家都喜欢艺术。家里常常唱歌、弹琴,全家都醉心于艺术。” 由此不难看出,作家自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他在进入基辅古典中学就读后,在文学、历史、心理学教师的谆谆诱导下,爱上了文学,并在这方面受到了系统的教育。他的同学中就有好几位后来成为名噪苏联文坛和艺坛的人物,如以《屠尔宾一家的日子》一剧和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驰名国内外的作家布尔加科夫,以及导演别尔森涅夫和作曲家利里多森斯基等。 他念到中学六年级时,家境日趋贫困。他只能靠给人补习功课挣钱糊口和交学费。 1911年,亦即他在中学的最后一年,写了第一篇小说《在水上》,发表在基辅的文学杂志《火光》上。从此他便立志当一名作家。 1912年,他考入基辅大学自然历史系。寒假和暑假则当家庭教师。1914年转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中途辍学,当了电车司机。后又志愿参加列车担架队和救护队。自1915年秋天起,他先后在布良斯克冶金工厂、新罗西斯克工厂、塔干罗克锅炉厂当工人,后又去亚速海渔业合作社当渔业工人,并在那里写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幻想家》。 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后,他返回莫斯科担任记者。十月革命后,仍留报社工作,常常列席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曾多次听到列宁的演说。后来他去基辅参加了红军。 由红军复员后,他一度在敖德萨的《海员报》工作。与他同事的有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和诗人的卡塔耶夫、伊里夫、巴别尔、巴格里茨基等人。离开《海员报》后,他在塔斯社前身罗斯塔斯社担任编辑。 帕乌斯托夫斯基和他父亲一样,性好流浪,用他自己的话说,“漫游之神”常常支配着他。到30年代初,他已游历了苏联和波兰的许多地方。他把这种漫游视作“到生活里去,以便熟悉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的一种方式。他认为,没有生活经验,写作这条路是根本走不通的。他说过:“几乎我的每一本书都意味着一次旅行。换句话,说得更确切些,每次旅行之后,我总写成一本书。” 1932年,他的中篇小说《卡腊-布加兹海湾》问世。小说描写俄罗斯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将文献资料与艺术构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他的成名作,评论界称其为“科学小说”。此书出版后,他便辞去通讯社的工作,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