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10-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陈林,梁良,章震宇 页数:15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写给青春期孩子看的书,但它的角度非常客观,让孩子们和父母读来都会觉得容易接受,而且趣味盎然。主编是华东师范大学著名青春期心理咨询专家耿文秀博士。书中巧妙运用了许多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来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会发现孩子变了,包括与父母关系的疏远、有话不愿意对父母说、乱花钱、追星、交异性朋友等,这时常让父母担忧。这时,如果亲子关系处理不当,流于简单、粗暴的话,非但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反而会进一步恶化亲子关系,导致孩子的叛逆心理。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关键、敏感的时期,必须从根本上矫正传统的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生动的例子和有趣的心理测试题目,读来一点不觉得枯燥。而且,针对问题提出来的解决方案都非常实用,比如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上网、听演唱会,非常有助于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其实使亲子关系融洽很容易,但是有一些小小的细节千万不能忽略。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心理闭锁期”的悖论 第一节 孩子的抽屈上锁了! 一、青春斯闭锁心理 二、成长的秘密 三、父母的担心 四、世上最棒的礼物 第二节 16岁的年龄60岁的城府 一、早逝的纯真 二、童颜世故心 三、几堂生动的“培训课” 四、“硬币的另一面” 第三节 把父母拒之门外 一、我的孩子是特工? 二、神秘的“电话粥” 三、网络,无形的墙 四、一份“成长问卷” 第四节 只愿对同龄人倾诉 一、女儿的“闺中知已” 二、儿子的“两肋插刀” 三、异性朋友 四、父母是永远的朋友 第五节 不敢对父母讲心里话 一、成长的烦恼 二、初涉“爱河” 三、第二次诞生 四、态度决定一切!第二章 两代人的问题 第一节 沉重的书包 第二节 孤独的青春期 第三节 圆梦的误区 第四节 选择的困惑 第五节 尊重对方的价值取向 第六节 吸取长辈的人生经验第三章 闭锁的心门 第一节 一本不容易打开的书 第二节 宝贵的“家庭分享” 第三节 沟通的误区 第四节 另一半钥匙 第五节 父母的爱是孩子永远的港湾第四章 缩短两代人的距离 第一节 站在代沟的两边 第二节 倾听彼此的心声 第三节 拉一把“落伍”的父母 第四节 用“希望”改变“预期” 第五节 分享成长的欢乐与烦恼 第六节 两代人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第五章 为父母解压 第一节 父母同样渴望倾诉和理解 第二节 超负荷运转的中年 第三节 无怨无悔的爱 第四节 从理解开始 第五节 换位思考——一场未来派戏剧 第六节 给父母心理支持 第七节 孩子和从父母共同撑起一个家
章节摘录
书摘三、父母的担心 刘先生:“几乎每个父母都闻‘早恋’色变,父母总是希望自己孩子能够安分地度过这个时期。因为,撇开影响学习不说,我们也害怕孩子小小年纪经不起恋爱的风暴。‘哪个少年不怀春’,这个道理我也懂,正因为我也经历过,所以总想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希望他少走弯路。要知道,青春期的恋爱往往都是短暂幼稚的,大多数人到了青年期才懂得真正的恋爱。不过,可能因为我们太急于想让孩子受益于我们的人生体验,而忽略了年少时自己对那份感情的认真程度。我们相信,孩子现在可能会恨我们,但是最终会发现我们是对的。” 吴女士:“现在的媒体、网络这么发达,孩子们对性的了解肯定比我们当年要多得多。但是,我害怕这些宣传会误导孩子,正确的性教育确实很必要。可我们不知道怎样去做,毕竟,我们仍然是比较保守的一代,所以往往选择让孩子自己在成长中慢慢去了解。然而,我觉得这可能是危险的,我们应该给予一定的引导。” 梁女士:“孩子到了青春期有秘密这是很正常的,我一开始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但是,可能是人的好奇心在作祟吧,看到孩子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各种猜疑都冒了出来,就总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更何况,他还是自己最关心的孩子,所以,不好的想法总是会盘旋在脑子里:他在谈恋爱吗,或者他在看黄色杂志?更可怕的是,他有没有在外面和不良少年打交道?其实,或许只是一些小事,一旦钻起牛角尖来,就会变成天大的事,这个时候我们就可能会按捺不住了。” 程先生:“我知道孩子的青春期对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动荡期,孩子开始疏远、反叛我们了,我们心里也有些不好受。看到孩子总是以一副不耐烦的神情跟我们说话,我的脾气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他声音大,我的声音就要更大,人在情绪上头,哪里顾得上风度、民主,我就记得我是他老爸,怎容得他这么放肆?其实,他如果冷静地、以成人的态度跟我分析他的想法,我又何尝会倚老卖老呢?我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会不讲道理呢?” 今天的父母也是当年的青少年,他们也曾年少轻狂,春心萌动;他们也曾反抗父母的权威,挑战社会的规范;他们也曾暗暗发誓:如果有一天我做了父母,一定要做一个了解子女的父母!然而,是岁月磨平了他们的棱角,教会了他们世故,忘记了当年的誓言吗? 其实,做明理的父母仍然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是,孩子踏进青春期时,父母已迈向中年期,双方在心理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孩子们开始寻求来自外界的更多的认同,并要求更多的自主,父母幼年时的悉心照顾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束缚。同样,因为要求独立自主,许多提出来的意见往往被误认为是对父母的批评。 另一方面,部分父母并未清醒意识到需要作角色上的转变。他们已经习惯于教导式的训话,而没有注意孩子已经到了需要自主或朋友式的引导和倾谈的阶段。当孩子争取更多的自主时,父母亲会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并开始感到不安。他们常会做出强烈的反应,坚持自己的做法,以证明父母亲的影响力和地位,而这种做法却只会激起孩子不满和反抗。 所以,孩子目口便知道父母是出于一片爱心,仍然会在情绪激愤中恶言相向,激化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如此这般,导致恶性循环。事实上,孩子和父母事后通常都会感到后悔,却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二、神秘的“电话粥” 我们家强强最近一打电话就是一个多小时,虽然告诉我们是同学来讨论学习问题的,但干嘛总是跑到房间里面单独接听,还不许我们在附近走动呢?这就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所以,每到这个时候,我就觉得心痒痒的,或者假装无意识地到附近去转悠,或者蹑手蹑脚地靠着门,希望多少能听到一些飘出来的只言片语,或者冒着被发现的危险,悄悄拿起分机话筒偷听。一听之下,不禁有些哑然失笑,不是因为他们谈了什么秘密的东西,而恰恰是因为他们谈的,太光明正大了,以至于配上那样神秘的气氛反而显得有点滑稽。他们的话题海阔天空、天南地北,有时互相调侃,并没有什么“禁忌”内容,几次侦探之后,我总算放下了心。但是,我的笑容突然因为一个闪过头脑的念头而僵住: 为什么即使是这样正常的话题,他也不愿意跟我谈,而一定要把我关在门外呢?这难道意味着,在他眼里,我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父母吗? 其实,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就像一部剧情类电影,有悲,有喜,有感动,有激化的矛盾,也有这样令人莞尔的场面。孩子们也许会对父母过分关心的行为产生反感和抗拒,但是别忘了,父母最根本的出发点还是关心孩子,想努力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三、网络,无形的墙儿子正聚精会神地用电脑聊天,他正在跟年龄相当的朋友交流思想?他正在以假冒的成熟身份跟异性网友探讨爱情?!他正以女生的身份戏弄男网友?!!他正和某个女生在网上结婚?!!!他正和好几个“夫人”在协调感情纠纷?!!!!可能……我都不敢想下去了。这些念头让我既好笑,又觉得担忧,最近儿子好像跟网友有说不尽的话似的,但却跟我们交流得太少太少了! 网络,显然给想要把父母“拒之门外’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相当便利的工具:它使孩子们与他人的交流更加自由,而被父母侦查的可能性却降低了很多。一句话,青少年们希望‘闭锁’(对父母)和渴望沟通(对他人),同时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对于父母,网络在某种程度上让他们如临大敌:孩子们可以大摇大摆地在他们面前拥有秘密,因为很多这个年龄小孩的父母不懂电脑,所以即使知道电脑中存放着孩子们的秘密,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去提取。而且,网络也使得孩子们交流的对象不再是以前清一色单纯的同学,而是扩大到社会各个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孩子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他们不应该这么早就体验到的东西(世故、谎言,甚至性)。总之,这个高科技的产物使得父母的不安全感与日俱增。 我们眼前似乎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幕:当父母正在尝试打开与子女之间的那道木门时,它突然变成了一道更厚实的铁门,不,是铁墙!二、初涉“爱河” 初二女生郭丽,收到了一封同班男生写给她的情书。她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如果老师和父母知道了此事肯定会大动干戈,她并不想让这位同学难堪。同时,从很多别人的事例中,她知道,如果告诉父母老师,他们甚至还可能怀疑她,更加看牢她。她十分矛盾,并且由于怀有秘密,在面对父母和同学时总感到心虚,学习成绩受到极大的影响,不知该怎么办。 高一男生于钢爱慕着一位同班女生,但知道这肯定不容于父母和老师,也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所以把这个秘密保留在心里不敢告诉任何人。可是,他控制不住总是想着这个女生,上课时也总想偷看她,魂不守舍。他觉得自己这样 无论在老师或者父母的眼中,青少年的爱情有多么肤浅、不成熟,但他们是以一种认真、严肃的态度在体验着爱情带来的苦涩和甜蜜。对他们来说,不管是被爱,还是去爱,都是纯洁美好的。 但是,老师父母长久以来灌输的观念不允许他们发展这样的感情,使他们不得不将这种感情压抑在心里,有时甚至对自己的感情产生罪恶感,长期以来郁郁寡欢,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早恋”,是青少年的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的恒久话题。在很多情况下,大人们总用一种自以为是的武断态度来否定青少年这一时期正常的情感,一味地对“早恋”进行“严打”和“迫害”,这样做是错误的,并且没有效果。所以,很多的青少年在这个问题上,与父母产生矛盾。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开放,专家、教育家们纷纷倡导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青少年“早恋”现象,同时,家长们的文化水平和开明程度也在日益提高,对这一现象的看法也日渐客观。 我们虽然不能保证,父母们现在都已经能够明智地理解和接纳孩子的爱和被爱。但是,他们也需要时间来改变。或许青少年可以尝试着,以一种向长者寻求建议的态度来向自己父母咨询,说不定能意想不到地得到父母中肯的意见,并从而加深自己与父母的感情。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总序中国孩子的书包是全世界最沉重的,许多孩子对学习的痛恨也几乎与之成正比。我们的孩子理智地知道,在今天要参与生存竞争就不得不学习,于是只好咬牙切齿地学,怒发冲冠地学,无可奈何地学,或凄凄惨惨地学。然而,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奖者乃至数以千万计的普通人,却把学习视作人生最大的情趣,乐此不疲地学习,再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们也兴致勃勃地学,情趣盎然地学,兴高采烈地学,欢欣鼓舞地学?! 《学海击水巧作舟》,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些“巧”的学习方法,帮助大家学得更快乐,学得更有效率。这些方法不高深,也不玄妙。只要持之以恒,循此实践,我们的学习一定会有所改善和提高。读者不妨一试。 我们身处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孩子今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孩子的父母对变革的艰巨性、激烈性同样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两代人对未来的不同感悟与期待强烈冲突,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似乎把老少两代深深地分隔开来。鸿沟一侧的年轻人呐喊着:孤独啁、痛苦啁,我渴望独立自由!理解万岁!鸿沟对面的父母呼喊着:我们不也同样困惑和痛苦?我们也渴望着你们的理解和支持!——两代人为什么就不能各自向前跨过代沟,主动敞开心扉、拥抱对方呢? 《青春期的呐喊》、《跨过代沟的拥抱》试图在代沟上架设亲子交流和对话的心灵之桥,既代言反叛的青春期少男少女,抒发他们要求独立自由、渴望得到尊重的心声,也从“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角度倾诉今天为人父母的艰辛、沉重与迷茫。我们希望代沟两边的两代人能互换位置倾听对方的诉说,以平等的精神和对对方的热爱来促进沟通和理解。企盼我们的良好愿望能通过这两本小书有所实现。 心理科学从其诞生之初便积极服务于现实和社会。然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心理科学无法根本治疗社会的疾患,也不能解决生活中所有的疑难困苦,但这一科学工具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帮助我们改善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改善我们的人际交流和沟通,从而提升我们的生存质量,提高我们的工作学习效率。心理科学在今天开放的中国,用武之地大大扩展,心理科学的专业工作者们有义务为其普及和深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而努力。 由于多年从事应用心理学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我特别关注心理科学的现实应用,一直希望心理科学的理论对儿童的学习成长能有所指导,更渴望能有助于沟通亲子关系,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章震宇、朱炜良、鲍立铣、叶盛泉、陈林、梁良、王小晔等,这一群年轻的心理学博士和硕士,思想敏捷,勇于思考,文字活跃,他们把我的思考和提纲具体化为了这几本小书。囿于时间,我们还来不及研磨修琢,书中难免粗疏之处,敬望读者不吝赐教,给我们以改进的机会。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耿文秀 博士 2003年9月
编辑推荐
《跨过代沟的拥抱:青春期亲子关系2》试图在代沟上架设亲子交流和对话的心灵之桥……从“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角度倾诉今天为人父母的艰辛、沉重与迷茫……希望代沟两边的两代人能互换位置倾听对方的诉说,以平等的精神和对对方的热爱来促进沟通和理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