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6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约翰·福尔斯 页数:401 字数:354000 译者:陈安全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爱情故事。它讲述的是一位承受了精神重负、地位卑下而性格倔强的女子向社会、向传统习俗作抗争,努力获取自由的经历。故事发生在1867年的英国。富家子弟、化石学业余爱好者查尔斯·斯密森去小镇莱姆会见已经与他定婚的欧内斯蒂娜·弗里曼小姐,在海边,他遇上被人称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萨拉·伍德拉夫。据说这个女子“很堕落”。然而她身上那种极富女性魅力的特殊气质使查尔斯为之倾倒。他热烈追求萨拉,导至他与欧内斯蒂娜·弗里曼的婚约被解除,不过萨拉虽钟情于他,但对他若即若离,最后竟不辞而别,等到查尔斯好不容易找到她时,她却已经在一位名人的保护下,成了一个强调自由和男女平等的“新女性”。 本书创作手法上的两大特点引人注目:一是在叙述过程是作者插入各种议论;二是作者为故事设计了三个不同的结尾,他认为这样更接近生活的真实。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冷战的欧洲的起因(1945年―1949年)第二章 共产党中国和亚洲的冷战(1945年―1953年)第三章 和平共处与核对抗(1953年―1964年)第四章 美国与印度支那(1945年―1975年)第五章 处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中国(1949年―1980年)第六章 70年代缓和的兴盛与消退第七章 里根、戈尔巴乔夫和冷战
章节摘录
我无法想象,多少年来,波尔坦尼太太对韦尔康芒斯构筑起什么样的博斯式图像;她对每棵树后面可能产生的酗酒纵欲丑恶现象有些什么样的猜度,在每一片叶子底下又看见了什么样的法国式恶劣行为。但是我认为可以肯定地说,韦尔康芒斯已经与她自己的一切下意识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一阵发作过后,她自己和萨拉都不吭声了。发泄完了,波尔坦尼太太开始改弦易辙。 “你让我深感忧虑。” “可是我该怎么说呢?我不可以到海边去。很好,我不到海边去。但是我喜欢僻静,仅此而已。这并不是什么罪恶。你不能因此就把我叫做罪人。” “你从来没有听说过韦尔康芒斯吗?” “你暗示的那种地方—我从没听说过。” 在姑娘的义愤面前,波尔坦尼太太显得有些窘迫。她想起萨拉刚到莱姆镇不久,因此她对自己正在招来什么样的辱骂可能一无所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很好。但是我要把话说清楚。我不允许我雇用的任何人到那个地方去,就是接近那个地方也不行。你出去散步必须限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我把话说清楚了吗?” “清楚了。我会走正义之路。”波尔坦尼太太突然受到震惊,觉得自己成了被嘲弄的对象。但是萨拉仍然低着头,一脸严肃,好像是在对自己进行宣判,正义仿佛成了受苦受难的同义词。 “我们就别再说这些蠢话了。我这样做也是为了你好。” 萨拉低声说,“我知道。”接着又说,“谢谢你,太太。” 谈话到此结束。她转向《圣经》,开始读波尔坦尼太太做了记号的那一段,也就是第一次面试时她选的那一段—诗篇第119篇:“行为完全遵行耶和华律法的,这人便为有福。”萨拉读经的声音十分低沉,拟乎全无感情。老太太正襟危坐,面对客厅另一端的一片黑影;她看士去有如一尊异教偶像,一脸的冷酷无情,面对着眼前的血腥祭品。 那天晚上晚些时候,可能会有人看见萨拉房间里没有点灯,她就站在打开的窗前,但是我想不出那会是谁,要么是一只飞过夜空的猫头鹰。宅邸一片寂静,小城也是如此。因为当时还没有电和电视,人们九点钟就上床睡觉。此时已是一点,萨拉穿着睡衣,头发披散,凝视着大海。远方靠近波特兰呷黑糊糊的海面上,有一盏微弱的灯在眨眼,那里有一条船正在驶往布里德港。萨拉看到了那一点灯光,但没有进一步细想。 如果你再走近一点,你就会看见她在默默地流泪,满脸泪痕。她此时站在窗前,并不是在神秘地监视海上的撒旦船只,而是准备从窗口跳下去。 我不写她站在窗台上摇摇晃晃,也不写她向前摇摆了一下跟着哭泣着往后面瘫倒在房间的旧地毯上。我们知道,这件小事发生之后两个星期,她还活着,因此可以肯定,她并没有跳下去。当时她的抽泣也不是那种预示暴烈行动的歇斯底里式哭泣;那是由于她的处境极为悲惨,而不是由于感情上的痛苦—慢慢地渗出来,无法阻挡,就像血慢慢地渗出绷带一样。 萨拉是谁? 她是从什么样的阴影里冒出来的? 社会的法律,有时会被那些通常受到社会蔑视、并往往似乎被社会摒弃的人们抛诸脑后,谁能对此惊讶呢? —约翰·西蒙博士:《城市医药报告》(1849) 我走去,蹲下,又把手伸入 小溪,似乎想舀些水喝, 这时,一个模糊的人影似乎 站在我上方,带着昔日的神色。 —哈代:《仲夏晚》 查尔斯的地质锤已经在他的背包里闲置两天了。他尽量不去想那些有待发现的介壳,也不去想躺在岩石突出部上的阳光下睡觉的女人,现在介壳和女人已经联系在一起了。恰好碰上欧内斯蒂娜偏头痛,于是他又意外地得到一个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他犹豫了一阵子,可是当他站在房间的凸窗前,从他眼前经过的值得注意的事物实在太少太单调。客栈的标志—一只白狮子,看它的脸却像一只没有喂过食的狮子狗,查尔斯说它与波尔坦尼太太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死气沉沉地盯着他。没有什么风,也没有什么阳光……灰色云层太高,不像要下雨的样子。他打算写信,但发现当时自己的心境不宜写信。 说实在话,他什么也不想做。奇怪的是,他突然又产生了外出旅游的强烈欲望和冲动,这是他过去的爱好,他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对它不感兴趣了。此时他真希望自己是在西班牙的卡的斯,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希腊的摩里亚半岛,或者在姹紫嫣红的地中海地区过春天,他向往的不仅是地中海的春天,更重要的是自由,是无数个星期的旅游,他要到海岛去,到高山去,到神秘莫测的乌有之乡去。 半小时之后,他经过奶牛场,走进韦尔康芒斯的树林。他本来是不是可以朝别的方向走呢?可以,当然可以。不过,他已严格禁止自己再走近悬崖上的那片草地;如果他遇到伍德拉夫小姐,他会礼貌而坚定地拒绝与她交谈,其实上一次邂逅时他就应该这样做了。不管怎么说,她显然总是喜欢到同一个地方去。他相信,自己只要不再到那个地方去,就不会再遇上她了。 照此想法,他距那地方老远就转身向北,顺着斜坡向上,穿过一大片有常春藤缠绕的梣树林。这些树木十分高大,是英格兰最高大的树木品种之一粗壮的树权上有异国情调的水龙骨属寄生。正是这些树木的高大促使这位闯进树林的绅士在安德克利夫建立植物园。他从梣树林中间穿过,朝着斜坡顶上他能看到的近乎垂直的白垩岩面走去,与高大的梣树相比,自己显得矮小了,虽然矮小,但却心情愉快。他感到自己的心情好些了,尤其是看到长满山靛和海芋的地面上突然开始出现燧石层时,情绪就更加高涨了。他几乎马上就捡到一块盾形棘球绦虫介壳,可惜已经磨损得很厉害……那枚完美的贝壳有五条辐射式的针孔线装饰,可惜只剩下一条依稀可辨了。有所发现聊胜于无,他因此受到鼓舞,开始埋头弯腰继续搜寻。 他转身走回门口,刚好及时制止她再次呼唤一这一次更加急切——他的名字。他们相距大约十英尺,萨拉在门内,查尔斯在外面的一个墙角。她已匆匆做了梳妆,穿好上衣,围巾拿在手里,好像刚当刷子用过。她的眼神中充满忧虑,但她的容颜仍像在睡眠中一样柔和,尽管被粗鲁吵醒脸有些红。 她身上有一股子野劲,但不是精神错乱或歇斯底里的那种野—而是查尔斯在鹪鹩的歌唱中所感受到的那种野……野得清纯,野得近乎热切。一大清早起来就赶路这一突然变化,使他因认真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而产生的忧郁情绪变得更加混乱更加复杂,同样地,那张与他十分接近的脸,也使马塔艾和格罗根两位优秀医生在他思想中培育起来的一切临床恐惧变得更加混乱更加复杂。尽管出了个黑格尔,但是维多利亚时代还不是辩证法思想的时代,当时的人还不能自然地在对立中进行思考,把肯定和否定看成是同一整体的两个方面。自相矛盾的说法使他们感到困扰,而不是快乐。他们不赞成存在主义的环节,他们赞成的是因果关系链,是经过认真研究并反复应用的、能解释一切的正面理论。他们当然都忙于创立,而我们则长期忙于摧毁,以致现在创立似乎成了一种像吹肥皂泡一样的短暂行为。因此查尔斯对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他勉强挤出一丝非常令人难以信服的微笑。 “我们在这里别人不会看见吗?” 她随着他的目光,朝看不见的奶牛场方向望去。 “今天是阿克斯敏斯特集市日。他挤完奶就走了。” 但她还是退进了谷仓。他跟在她后面也进去了。他们两人之间仍保持着相当的距离,萨拉背对着他。 “你在这里过的夜?” 她点头。静默。 “你不饿吗?” 萨拉摇头。又是静默。但是这一次她自己打破了沉默。 “你知道?” “昨天我整天在外面,实在来不了。” 又是一阵沉默。“波尔坦尼太太康复了?” “应该是吧。” “她对我很愤怒。” “这无疑是件大好事。你在她家干活不合适。” “我要去哪里才合适呢?” 查尔斯想起自己讲话的措辞要多加谨慎。 “好了……你不必为自己感到伤心。”他向她靠近了一两步。“大家对你非常关心,昨天晚上还派出一个搜寻队,到处找你,冒着暴风雨。” 她转过脸去,似乎查尔斯说的话是在骗她。其实她看得出他不是在骗她。反过来,当她说“给大家添这么多麻烦,不是有意的。”这句话时,他从她的惊讶表情中也看出她不在骗他。 “得了……这没关系。他们可能很喜欢这刺激。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很明朗,你应该离开莱姆镇的” 她低下了头。他说话的声音太严厉了。他稍一犹豫之后,走上前去,把一只手搭在她的肩上表示安慰。 “你别害怕。我就是来帮助你离开莱姆镇的。” 他本来想用这个简单的动作和保证,朝着扑灭火焰走出第一步,医生曾经告诉过他,他已经把火点燃了。但是,假如一个人本身就是燃料,侈谈灭火便无济于事了。此时的萨拉已是全身烈火熊熊。当她深情地回眸看查尔斯时,双眼都喷出了烈焰。他抽回他的手,但被她抓住了,他还来不及制止,她已经把他的手举到自己的嘴唇上。他十分惊慌,猛地把手抽回;这时候她所做出的反应,就像是他在她脸上掴了一记耳光。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序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我为上海译文出版社译的第七本书。能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建立如此长期的合作关系,而且双方合作愉快,我深感荣幸。 记得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一个风和日丽的冬晨,我带着翻译习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现代航天之父布劳恩》,来到海上花园鼓浪屿的一个休养所,拜访我国著名的老作家、翻译家楼适夷先生,向他请教。 谈到翻译,楼老兴致很高。他说,翻译文学作品是一种再创作,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接着,楼老亲切地介绍了抗战时期他有一段时间住在傅雷家里,亲眼看到傅雷从事文学翻译的动人情景。傅雷对待翻译,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翻译作品,首先反复研读原著,领会其实质,把握全局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了解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研究,列出疑难问题,多方查考资料,看参考书,请教他人,再细小的问题都不轻易放过。扫清大大小小的各种障碍之后,才正式动笔开译。每次翻译必先起草稿,反复修改推敲,真正做到字斟句酌,往往把译稿改得别人谁也看不清楚。最后,亲自誊抄全稿,字迹工整。他最初翻译的《约翰·克利思朵夫》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受到普遍好评和重视,但他自己却不满意,后来又把这部一百几十万宇的文学巨著,完全抛开原译,重新译了一遍。我们今天阅读傅雷翻译的文学作品,觉得是一种艺术享受,原来字字句句都浸透了译者的无限心血。 楼老说,翻译也要讲究创新,努力树立自己的风格。不能因循守旧,要有新意。当然,这种创新不是离开原著内容另搞一套。 楼老主张搞翻译的人同时兼搞点创作,从中深入体会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同时也借以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楼老生前的教诲和傅雷先生从事翻译精益求精的精神,时时鼓舞、激励和引导我前行。 我为自己的翻译实践确定的目标是:准确、流畅、传神。并为此长期不懈地努力着。准确是对译出语作品忠实的要求,流畅是对译入语译品的语言表达要求,传神是对译作完美再现原著艺术风格的苛求。这里使用“苛求”一词,是因为这一境界很不容易达到,但是译者不应该放弃努力。 准确、流畅、传神,是我从事文学翻译永远的艺术追求。 陈安全 2001.10.28于厦门大学海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