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2-12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赛珍珠 页数:257 字数:249000 译者:王逢振,马传禧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赛珍珠是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小说叙述的是旧中国的农民王龙从一无所有而成的为一个富户的故事。王龙发迹后,娶了两个姨太太,他的“好”妻子帮他购置并保住地产,他的“坏”妻子则帮他挥霍并卖掉田地。王龙在一场动乱中浑水摸鱼发了财,买了许多土地,并住进了大户财的老宅……他老了,惟一的心愿就是守住家业。他告诫儿子们千万不能卖地,土地就是真正的命根子。
作者简介
赛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1892-1973),美国作家,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整个青少年时光都在中国度过,直到上大学才会得到美国,前后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一生受到中西两种文化的影响,一直处于两种文化的冲突之中。代表作为《大地》。
章节摘录
有了这些东西,王龙想到了土地庙里的两尊小菩萨,在回家的路上,他走过去看了看。他们看上去非常可怜,脸上的五官已经被雨水冲刷掉了,身体的泥胎裸露着,破烂的纸衣贴在上面。在这种可怕的年头,没有任何人会供奉他们,王龙冷峻而轻蔑地看看他们,然后像训斥孩子似地大声说: “菩萨欺侮人,也有报应!” 王龙的家里又收拾得一干二净了,锡台上烛光闪闪,茶壶和碗放在桌上,床摆好了位置,上面铺了被褥,卧室里的洞已用新纸糊住,新的门板也安装到木门框上。然而,王龙却对他的福气害怕起来。阿兰又怀了孩子;他的孩子们像褐色的木偶似的在门口玩耍;他的老父亲靠南墙坐着打盹,睡觉时微笑着;他田里的稻秧长得碧绿如玉,豆子也破土拱出了新芽。他剩下的金子,如果俭省一些,可以供他们吃到收获季节。王龙看着头顶上的蓝天和飘过的白云,觉得他耕种的土地就像自己的肉体;他期望风调雨顺,于是不甚情愿地低声说道: “我得去小庙,给土地菩萨上香。他们毕竟是管土地的。 只有在春夏天热时学生们才能松弛一下,因为老先生吃过午饭要打盹睡觉,昏暗的小屋里会响起他熟睡的鼾声。每逢那时,孩子们交头接耳,嬉闹玩耍,画些恶作剧的图画互相传看,偷偷笑着看一只苍蝇在老先生张开的下巴周围嗡嗡飞舞,对苍蝇会不会飞进老头嘴里的事互相打赌。但老先生突然睁开眼睛时——他常常像没有睡着似的一下子把眼睁开——他们还懵懵懂懂的没有察觉呢,这时候,他就拿起他的扇子敲敲这个脑壳,打打那个的脑袋。听到他那大扇子的敲打声和孩子们的喊声,邻居们就会说: “这到底是个很好的老先生啊。”这正是王龙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让儿子们去读书。 他第一天带儿子们去学校时走在他们的前面,因为父亲和儿子并排走是不合适的。他用一块蓝手巾包了满满一手巾新鲜鸡蛋,到学校时他把这些鸡蛋孝敬给那位年迈的先生。王龙看到老先生的大眼镜,他又长又肥的黑布大衫,以及他冬天也拿着的大扇子,感到有些敬畏,他在老先生面前鞠了一个躬,然后说: “先生,这是我两个不成器的孩子。脑袋笨,不打不开窍。所以,依我的意思,你要狠狠地鞭笞,叫他们读书。”两个男孩站在那里,望着凳子上坐着的其他孩子,那些孩子也目不转睛地望着他们。 留下两个孩子一个人回家的时候,王龙自豪得心花怒放,他觉得,那间屋里所有孩子,没有一个比得上他的两个孩子那么高大强壮,也没有一个脸上有那种黑油油的光彩。他走过城门碰到同村的邻居,他这样回答了那人的问话: “今天我是从我儿子的学堂回来。”使那人吃惊的是他回答时好像非常漫不经心。“现在我不要他们在地里干活,不如让他们去学一肚子学问。” 他边走边对自己说: “要是大儿子在学习中表现良好,我一点也不会觉得奇怪!” 从那时起,两个男孩子也不再叫“大小子”和“二小子”了,而是由老先生给他们取了名字。这位老先生研究了他们父亲干的活儿,给他儿子们取了这两个名字:大的叫农安,小的叫农文,每个名字中的第一个字的意思都是指财富从土地而来。 那个要成亲的姑娘当然不能同新郎见面,所以荷花便把她带到后院,为她做结婚的准备。荷花、杜鹃和王龙的婶子做这种事再合适不过了。于是,这三个女人便带着这个姑娘,在姑娘成亲的那天早上,替她把身子洗干净,用一块新的白布裹了脚,外面又穿了一双崭新的袜子。荷花先往姑娘身上擦了些她自己的香气扑鼻的杏仁油,然后,她们给她抹了香粉和胭脂,再替她穿上她从家里带来的嫁衣,紧贴着她那温馨的少女皮肤的白色的绣花绸衣,外面是一件精致的羊皮袄,最外一层才是大红的绸缎嫁衣。然后,她们在她的前额上搽了石灰粉,用一根打结的绒线巧妙地替她把眉毛上方的汗毛拔去。她们把她的前额梳理得又高又宽又亮,又给她搽了香粉和胭脂,用眉笔在她的眉毛上画了两道细眉。她们给她戴了一顶凤冠,珠串的面纱,穿上绣花鞋。她们还在她的指尖上涂了颜色,在她的手心里搽了香水。就这样,她们给她做好了结婚的一切准备。姑娘默默地听任她们摆弄,显得有点不愿意,也有点害羞,对于要结亲的姑娘来说,她这样表现算是得体。 这时,王龙,他的叔叔和父亲和客人们都在堂屋里等着。新娘由她带来的老妈子和王龙的婶子扶着进来。她进门时低着头,显得非常谦恭和端庄,走路的样子像是很不情愿出嫁,非得有人挽住才行。这说明她极稳重,王龙感到很高兴。他心想,她确实是一个非常合乎体统的姑娘。 然后是王龙的大儿子进来。他还是像先前一样,穿着红袍黑马褂。他头发又滑又亮,脸也刚刚修过。他身后是他的两个兄弟。王龙看到他那些排列成行的儿子,心里得意得要命,这些儿子将会延续不断地为他传宗接代。老人一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听得一声声对他的呼叫,这时也突然明白了过来。他呵呵地笑出声来,用他那低弱的老嗓子一遍又一遍说道:“成亲了!成亲就有孩子,就有孙子啊!” 他笑得开心极了,以至所有的客人看到他那高兴劲儿也都笑了起来。王龙心想,要是阿兰能从床上起来该多好,那样这天可就成了大喜的日子。 在整个这段时间里,王龙都悄悄而又敏锐地注意儿子是不是看那个姑娘。他发现儿子确实在用眼角瞟着她,他的样子也显得很满意,于是王龙自豪地对自己说:“哈,我替他挑了个他喜欢的人儿。”然后新郎和新娘双双向老人和王龙行礼,接着他们又去阿兰躺着的房间。阿兰费了很大的劲穿上了她那件好看的黑上衣,他们进来时,她坐了起来。她的脸上显出两圈红晕,王龙错以为是健康的征兆,大声说道:“她的病就要好了!” 两个年轻人走上前去给阿兰行礼时,阿兰用手拍了拍床沿,说:“坐在这儿,在这儿喝合欢酒,吃合欢饭。我一定看着你们把这些事办了。我一断气抬走之后,这就做你们的新床。” 在这种时候她说了这种话,因此谁也没有接她的话来,两个新人默默地并肩坐了下来。王龙的婶子走了进来,她身体臃肿,但在这种场合则表现得非常庄重。她手里端着两杯热酒。两位新人分别喝了一些,然后将两个杯子里的酒搀和起来再喝。这象征两个人合成一个人了。接着他们吃饭,又把两碗饭搀和起来吃,这说明他们的生活合二为一。这样他们就算成了亲。然后,他们向阿兰和王龙行礼,接着走出去一起向客人们行礼。 接下来宴席开始。屋里院里摆满了桌子,到处充溢着酒菜的香味和人们的笑声。远远近近的来客很多,许多人王龙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因为他有钱,遐迩闻名,遇上这种事,他家里的酒菜是无论如何不应错过的。为了准备宴席,杜鹃从城里请来了厨师。许多精细的佳肴在农民家的厨房里是做不出来的。厨师来的时候,就带了几大篮现成的莱,只需热一下就行。他们穿着油腻的围裙,大显神通,跑进跑出,忙忙碌碌。人人大吃大喝,开怀痛饮,高兴极了。 王龙用两块银元付了三百来里路的车费,而收钱的售票员还找给了他一把铜钱。路上,车刚停,一个摊贩便把货盘伸进了车厢的窗子,王龙用几个铜钱买了四个小馒头,还给女儿买了一碗粥。这比他们那时好几天吃的东西还多。虽然他们饿得急需食物,但吃的东西一到嘴边却变得毫无食欲,他劝哄带骗,男孩子才肯下咽。但老人却坚持着用没牙的牙床吃着馒头。 “人一定要吃,”火车隆隆向前滚动时他兴奋地说,对周围靠近他的人非常友好。“我不在乎我的傻肚子这些天没吃东西已经变懒。我一定得吃。我可不想因为肚子不愿意干活就白白死去。”人们对这个微笑着的干瘪的小老头突然发出了笑声,他的白胡子稀稀疏疏地长满了下巴。 王龙没有把所有的铜钱用来买吃的。他尽可能留着,以便他们到了南方买席子,搭栖身的窝棚。火车上有些男人和女人以前到过南方;有些人每年都到南方富有的城市去干活,为了节省饭钱还沿街乞讨。王龙习惯了火车上的种种奇妙之处和车窗外田地飞快地旋转的惊人奇观以后,他便开始倾听车上这些人在谈论些什么。他们正以聪明才智的态度炫耀别人不知道的事情。 “首先,你要弄六张席子。”有一个人说,这个人嘴唇粗糙下垂,像个骆驼嘴似的。“席子是两个铜板一张;可是你得学乖,举止别像个乡巴佬,要是那样,一张就会要你三个铜钱,那可不值得,这些我都清楚。我不会上南方城市人的当,哪怕他们是富人。”他扭扭脑袋,看看周围,想听到人们的赞赏。王龙急切地听着。 “然后呢?”王龙催促那人说下去。他蹲在车厢的地板上——那种车厢只不过是一间木头造的空屋子,没有可以坐的东西,风沙穿过地板上的裂缝钻了进来。 “然后,”那人放大了声音说,声音高过了下面铁轮的隆隆声,“然后你把席子连在一起搭个棚子,再出去讨钱,要紧的是用泥土和污物把你自己涂抹一下,让人看了觉得你可怜。” 王龙活到现在还从未向别人讨过钱,他不喜欢到南方去向陌生人讨钱的想法。 “非得讨钱吗?”他重复问道。 “啊,那当然,”骆驼嘴说,“你要吃过饭再去。南方人米多得很,每天早晨你可以到粥棚花一文钱吃饱肚子,白米粥能吃多少吃多少。那时你可以舒舒坦坦地去讨钱,讨了钱买豆腐、青菜和大蒜。” 王龙从其他人身边挪开一点,转身对着墙,偷偷用手在腰里数数他剩下的铜钱。够买六张席子,每人吃一文钱的粥之后还剩三个铜钱。他感到宽慰,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了。但是,伸出一只碗向过路人乞讨的想法仍然使他不安。让老人和孩子去乞讨,甚至让他女人去,这还可以 的,但他自己有一双手啊。 “男人有两只手,没有活干吗?”他突然转过身问那个人。 “有,有活干!”那人蔑视地说,往地上吐了口痰。“要是你肯干,可以拉富人坐的黄包车,跑的时候你会热得流汗,站在路边等的时候你的汗会冻成冰贴在你身上。我宁愿去讨钱!”他胡诌了一通,王龙也不想再问他什么。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赛珍珠和她的《大地》 十五年前,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出版时,我写了一篇前言,题名《历史地看待赛珍珠和她的三部曲》。当时有人称那篇前言是为赛珍珠“翻案”,其实我并无“翻案”的意思,而只是表达了我当时的一些看法而已。五年前,《大地》三部曲再版,我又在原来的基础上重写了前言,虽然基本观点未变,但增加了一些文化研究的内容。今天,译文出版社准备出版其中的第一部小说《大地》,我觉得仍有必要修改前言。应该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概念化的过程,因此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变化是永恒的。固执于一种看法、一种理论或方法,必然会成为认识论发展的障碍。 对中年以上的读者来说,赛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1892—1973)这位美国作家的名字并不陌生。她整个青少年时代在中国度过,大部分时间住在镇江,直到上大学才回到美国,前后在中国生活三十多年。因此,她一生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也可以说处于两种文化的冲突之中。她的根在美国,父母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到中国的传教士,不可能不受美国传统的影响;但她自幼在中国长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她在美国接受大学教育,自然会接受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但大学毕业后她长期在中国工作,又续上了她在中国形成的文化意识;再后来她离开中国返美定居,中美长期对抗的现实使她产生出心理上的矛盾和彷徨。所有这些同时在她身上发生作用,构成了她的特殊文化身份,既有两种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又有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对抗,从而使她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正是她自己身上的种种矛盾,导致了世人对她的不同看法和评价。 赛珍珠初到中国,是因为她生于一个传教士的家庭;后来她在中国教书,是作为教会派出的教员。因此她在中国的身份具有双重性:既传播文化知识又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外国人当中,她比较接近底层的大众,虽然她身上不乏从家庭、学校和民族—国家形成的西方 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但因生活在中国社会之中,目睹并经历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所以她不可能不受到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某些影响。她在许多地方发表过同情中国的看法,例如她说,“我已经学会了热爱那里的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长久以来我就决定为他们说话……”她从人道主义出发,对中国农民充满了同情;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对蒋介石的政策提出过批评,尤其对其不抗日的政策非常不满。但她固有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使她很容易接受西方的舆论宣传,因而对中国革命产生敌视的态度,对共产主 义充满恐惧。不过,她毕竟自幼生长在中国,后来又长期在中国生活,所以对中国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偏爱。所有这些构成了她复杂的矛盾心理,并在她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曾对赛珍珠展开严厉批判,强烈谴责她的反共立场。对此我们应该历史地进行分析。赛珍珠的反共始于麦卡锡主义时期。她最初认为,“美国支持台湾是一种目光短浅的政策,中国大陆不论是不是共产主义,它仍是中国亿万人民的故乡,如果美国反对 它,只能使事情恶化。”但1948年6月8日,加利福尼亚萨克拉门图几家报纸同时登载的“红色危险人物”名单上列出了赛珍珠的名字。面对这种情况,她以带刺的语气作了回答:“我不仅否认现在和过去我对共产主义有过同情,而且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我都反对共产主义。但作为一个忠诚热情的美国人,我要说,现在一些美国人所进行的这种活动,正在使我们国家成为全世界嘲笑的对象。其他国家的人会感到惊讶。由于现在这种愚蠢的、大规模的、对上层和下层个人的随意指责,他们会问我们是不是个傻瓜国家。我希望这种错误已经达到了疯狂的顶点,从而使头脑清醒的美国人会站起来把它制止。”从这段话里她的前后态度不难看出,赛珍珠开始虽然反共,但对中国还比较客观;而后来所作的极端反共的表示,恐怕实在是形势所迫,因为她对麦卡锡主义也表现了强烈不满。因此,如果以她宣称反对共产主义而对她全盘否定,恐怕难免有偏颇之虞。 ……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西方人眼中的关于旧中国的故事,农民王龙从一无所有到拥有许多土地,他的两位妻子,一好一坏,一个帮他购置地产,一个却尽情挥霍,他的三个儿子,一个空虚放荡,一个以放"高利贷"为生,老三则成了"军阀",王家的命运究竟会如何…… 同名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The Good Earth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