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姨

出版时间:2002-6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巴尔扎克  译者:许钧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小说以19世纪中叶法国巴黎上层社会生活为背景,以于洛·德·埃尔维男爵一家的命运为主线,叙述了男爵如何在疯狂的情欲的驱使下,一步一步背叛纯洁的爱妻,伤害天真的娇女,败坏家庭的名声,玷污军队的名誉,最终身败名裂的整个过程。形形色色的人物,错综复杂的情节,灵与肉、情与仇、善与恶之间惊心动魄的搏斗,构成了一幕淋漓尽致的人间悲喜剧,一部五光十色的风化史,一曲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无尽的挽歌。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巴尔扎克 译者:许钧

书籍目录

1 情归何处2 两亲家3 若赛花4 化妆品商顿起恻隐之心5 如何才能把没有家财但漂亮的女儿嫁出去6 上尉吃了败仗7 美好的女人生活8 奥丹丝9 老处女的性格10 贝特的心上人11 老姑娘和年轻姑娘之间12 艾克托尔·于洛·德·埃尔维男爵先生13 卢浮宫14 美妇遇色鬼,傻瓜迎骗子15 玛纳弗夫妇16 艺术家的小阁楼17 一个流亡者的历史18 一只蜘蛛的冒险经历:网里有一只太大的漂亮苍蝇19 风月场上如何了却旧情20 一失一得21 姑娘的罗曼史22 任年轻姑娘自由行事23 会面24 奇缘出真情,好景不常在25 玛纳弗的策略26 极度不慎   27 最知心的话28 贝姨的变化29 克勒维尔的生活与观点30 克勒维尔其人31 凯列班对爱丽儿的最后一着32 报仇失败33 婚约大多是怎样缔结的34 忠实信徒的绝妙典型35 过分真实、相当浪漫、极端道德的故事中插进了庸俗小说的结局36 新婚夫妇37 对不道德的道德思考38 由此可见克勒维尔高论的影响39 美男子于洛的穷途末日40 巴黎的七祸之一41 贝姨可望得到的遗产42 好色之徒妻子置于何种死地43 悲惨之家44 晚餐45 一个财大气粗的幽灵46 有钱的男人多大年纪才有妒心47 女人精彩表演的第一幕48 不愧是在门房发生的一幕49 女人精彩表演的第二幕50 克勒维尔在复仇  51 克勒维尔老爷的小公馆52 伟大行会中的两位同道……

章节摘录

书摘    客厅正中央,放着一张死气沉沉的圆桌,桌面是大理石的,由罗马产的各式意大利大理石嵌饰而成,倒也古色古香,罗马制造的这一块块矿物标签,犹如裁缝师傅的货样,上克勒维尔家作客的有钱人见了,总免不了喷喷称赞一番。    护壁上悬挂着四幅肖像画,分别是已故的克勒维尔太太、克勒维尔本人以及他女儿和女婿,四幅画都出自在有产阶层内名气响当当的画师皮埃尔·格拉苏之手,在他的笔下,克勒维尔一副拜伦的派头,煞是滑稽。画框价值三千法郎,与厅内咖啡式的富丽装饰颇为和谐,但要是哪位名符其实的艺术家见了,定会直耸肩膀。    自古以来,黄金从来就不曾放弃过一个自我献丑的机会。若我们歇业的买卖人能像意大利人那样不落俗套,有着向往伟大事物的本能,那今天的巴黎城内,恐怕早已有了十座威尼斯。直到我们这个时代,米兰的一个商人还会自愿从遗产中捐出五十万法郎给米兰大教堂,为穹顶上巨大的圣母像描金。卡诺瓦曾在遗嘱上吩咐他兄弟,花四百万建一座教堂,而他兄弟另又慷慨地捐了一笔钱。    一个巴黎的有钱人(都跟利维一样,心里是爱自己的巴黎的),是否想过要给巴黎圣母院补建上钟楼呢?    可你算一算吧,有多少遗产没有人继承,最终归了政府。    十五年来,克勒维尔之流花在硬质壁板、描金石膏和骗人的雕刻上的钱,若用来美化巴黎,什么工程早就都完成了。    客厅的尽头,是一间富丽堂皇的小厅,里面摆放着仿布尔风格的桌柜。    卧室的四壁全都装饰着波斯绸,也与客厅相通。饭厅里一式的胡桃木家具,煞是耀眼,护壁上挂着几幅瑞士风景画,配以华丽的画框。克勒维尔老爹一直梦想着去瑞士游玩,在亲眼目睹其芳容之前,决意先将这画中之国拥为已有。    克勒维尔当过区长助理,受过勋,又是国民自卫军军官,如众人所见,他的一切,包括家中的摆设,不折不扣,全都是仿效那个后来倒运的前任家里的排场。在王朝复辟时代,一个失了势,而另一个默默无闻的,却走了运,这并非命运的特殊安排,而是事物的必然。在革命中,犹如在海洋的风暴之中,实实在在的东西全都葬身海底,而没有分量的玩艺却被波浪卷到了海面。塞撒·比洛托身为保王党,当时是个得势的人物,遭人妒忌,自然成了资产阶级反对党的靶子,而胜利的资产阶级则在克勒维尔身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这套住房的租金为一千埃居,里面放满了用金钱可以买到的所有漂亮但俗气的玩艺儿,房子占了一家旧府邸的整个二层,府邸前面有院子,后面有花园。屋子里所有的一切保存得像是昆虫学家家里存放的标本,因为克勒维尔很少在这儿住。        这个富丽堂皇的处所,构成了这位野心勃勃的老板的法定住所。他平时有一个厨娘和一个当差伺候,若要设宴招待政界的朋友,接待一些人,显示自已的排场,或招待亲戚,他便临时雇两个下人,到谢维酒家点一桌好菜。    克勒维尔真正的落脚点以前是在洛莱特圣母街埃洛伊丝·布里兹杜小姐家,后来如诸位所见到的,搬到了肖夏街。    每天上午,这位歇业的商家(所有的有钱人都称自己是歇业的商家)在索塞伊街呆上两个小时,处理一些公务,余下的时间全都用在了情妇身上,这可把情妇折磨得好苦。    奥洛斯玛纳—克勒维尔跟埃洛伊丝小姐有笔稳定的交易:她每个月供他价值五百法郎的消遣玩乐,月月清,不得推延。至于她的饭钱和所有额外的开销,也由克勒维尔负担。     这份契约还外带赏金,因为他常常送礼,不过,对这位著名歌女的前情夫来说,看来还是经济合算的。他常跟那些过分溺爱自己女儿的鳏居的商人说,包月租马骑远比自己养牲口要上算得多。不过,诸位恐怕还记得肖夏街门房私下跟男爵说的那些话,克勒维尔是从不回避马夫或侍者的。    可见,克勒维尔说是溺爱女儿,可却变着法子供自己作乐。他的行为举止很不道德,但却以高尚的道德为之辩护。再说,老化妆品商从他的这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放荡的生活、摄政王式、蓬巴杜式以及黎塞留元帅式的生活)还能捞到一点高人一等的光彩。    克勒维尔自以为是个眼界开阔的人,钱虽少,但出手大方,为人慷慨,思想也不狭隘,可这一切,不过是靠了每月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法郎的开销。这并非是政治上虚伪的结果,而是有产阶级虚荣心在作怪,不过,两者殊途同归,结果还是一样的。在交易所,克勒维尔被视作是一个超脱时代的人物,尤其是一个乐天随和派。    在这一方面,克勒维尔自以为比那个比洛托老头要强百倍。    邪恶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大获成功,它与天才有相似之处,两者都需要机缘相助,方能集财富与才情于一身。若除去大革命的荒唐阶段,那拿破仑皇帝便不存在,他也只能做—个法贝尔二世而已。    一个卖身的美人,若无人光顾,没有名声,也没有毁人家财而带来屈辱的十字架,那无异于一幅柯勒乔的名画扔在顶楼里,或一个天才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    一个巴黎的交际花,首先必须找到一个有钱的主,对她迷到几乎神魂颠倒的地步,肯为她出足价码。她特别要保持秀逸的风姿,这对她来说等于是块招牌,她还要有良好的举止,以满足男人的自尊心。有索菲·阿尔诺的才智,以唤起麻木的富翁的激情;最后,她还要装出只钟情于一人的模样,令所有好色之徒都欲火中烧,因为独享的幸福才让人眼红。    这些被交际花一类的女人称为“机遇”的条件在巴黎比较难以实现,尽管在这座城市里有的是百万富翁,以及游手好闲的,感觉麻木的或心血来潮的主。上帝在这方面恐怕也是给了职员家庭和小市民阶层以有力的保护,对这些家庭而言,由于他们的发展受环境所限,所以面临的障碍至少是别的阶层的双倍。    不过,在巴黎,还是可找到不少玛纳弗太太之类的人物,因此瓦莱莉有必要作为一个典型人物出现在风化史中。    这类女人中,有的为自己真正的激情驱使,同时也是由于不得已而为之,比如柯勒维尔太太,她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迷着左翼的一个最有名望的演说家,即银行家凯勒;另一些则为虚荣心所驱使,比如拉博德莱太太,虽说她跟鲁斯托私奔了,但就其人而言,一辈子差不多还是规规矩矩的;后者是因为好穿着打扮,经不起诱惑,前者则是因为收入实在微薄,实在无法养家糊口。可以说,是国家和两院的吝啬造成了诸多不幸,也引起了诸多腐化。眼下,人们对工人阶层的命运深表同情,说他们被工厂主榨干了血汗;但是,比起最贪得无厌的工厂主来,国家还要残酷百倍;在报酬方面,国家简直是吝啬到了丧尽天良的地步。你要是干得多,工厂还会根据你的劳动付给你相应的报酬,可那些忠心耿耿而又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国家给了什么呢?    偏离贞节之道,这对一个有夫之妇来说是不可饶恕的罪过;但这种情况也有程度的不同。有的女人,她们远远没有到放荡的地步,而是掩盖着自己的过失,表面上还是规矩的,如我们上面刚刚提及其遭遇的那两位就属于此类;而另一些女人,则在失足的同时,掺杂进投机取巧的卑鄙心理。玛纳弗太太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类野心勃勃的娼妓,她们是有夫之妇,一开始就甘心堕落,不管有何结果,她们横下一条心,不惜任何手段,要在寻欢作乐的同时发一笔大财;不过,她们几乎都像玛纳弗太太一个模样,身后都有丈夫为她们寻找目标,共同密谋。    下面是他们的蜜月的简略情况,这一介绍也许对艺术家不无裨益。    脑力劳动,在纯智力领域的追逐,是人类最伟大的劳作之一。艺术中确实值得颂扬的,尤其是勇气,因为我们应该把艺术一词理解为思想的各种创造,而这种勇气是凡夫俗子所不曾想象到的,也许我在此所作的说明还是第一次。    万塞撕拉斯遭受着贫穷的可怕压迫,又被贝特牢牢控制在手,就像被戴上眼罩的马儿,在路上不得左顾右盼,加之贝特这个残酷的姑娘、苦难的象征、命定的贱人的不断鞭策,他虽生就是诗人气质,耽于幻想,但还是走出了构思,迈向了实践,不知不觉地跨越了艺术这两极之间的鸿沟。    思考、幻想、构思美的作品,这是妙不可言的工作,就像抽着奇妙的雪茄,或像交际花过着随心所欲的日子。作品在幻想中显现,带着孩童时代的娇媚,新生命疯狂的喜悦,鲜花芬芳的色彩和水果诱人的蜜汁。这便是构思和构思带来的乐趣。    若能以言语绘制图案,便已是非凡之才。所有艺术家和作家都拥有这一才能。但是生产,分娩,悉心养育孩子,每天晚上给孩子喂饱乳汁然后让他入睡,每天早晨带着母亲永不枯竭的爱心给孩子亲吻,身上再脏也舔他亲他,衣衫被孩子撕破马上便换上漂亮的新装,永远不厌其烦,则不一样。要不因这一奇特的创作生活的种种磨难而气馁,反将之提炼为充满生命力的杰作,制成与所有目光说话的雕塑作品,与所有智慧交谈的文学作品,与所有回忆交流的绘画作品,与所有的心灵对话的音乐作品,这便是实践与劳作。手要无时无刻地行动,时刻准备服从大脑的指挥。然而,正如没有始终如一的爱情,大脑也不会有召之即来的创造才能。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后记译罢《贝姨》,照例要写几句,谈谈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体会。平时做的大都是论文,按照现在学术刊物的规范要求,论文要配摘要,还要写几个关键词概括论文的内容。我想,如果要试着用三五个关键词来概括《贝姨》一书的内容的话,那我选择的恐怕会是这么几个词:情欲,金钱,复仇,腐朽,悲剧。    几年前,为译林出版社译过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贝姨》是《邦斯舅舅》的姊妹篇,或更确切地说,《邦斯舅舅》《贝姨》的姊妹篇,同为《人间喜剧》的“巴黎生活场景”的穷亲戚系列。世界公认的巴尔扎克研究专家,前苏联的奥勃洛米耶夫斯基认为,在巴尔扎克四十年代的作品中,《贝姨》应该作为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受到重视。这部小说于一八四六年动笔,同年十、十一、十二月发表在《宪政报》上,—八四七年至寻八四八年间出过单行本,一八四八年被收入《人间喜剧》第十七卷《巴黎生活场景》。    小说《贝姨》中,贝姨算不上是传统小说中的“主人公”。故事围绕于洛·德·埃尔维男爵—家的命运展开。小说一开始便作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一八三八年,地点在巴黎。男爵“在共和时代曾任军费审核官,也当过军需总监,如今是陆军部一个最重要部门的头儿,又是国务参事,获得荣誉团二等勋位”。小说没有着力表现他在帝国禁卫军华沙军需总监任内韵耿耿忠心,也没有渲染他在一八一五年为拿破仑临时征募大军,承担各部组织事宜的卓越表现,也很少描逮他在陆军部和贵族院与各派势力的斗争与斡旋,而是摄取了他个人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叙述了他如何在失去理智、丧失道德的疯狂情欲的驱动下,一步步败坏家族的名声,军队的荣誉,走上投机诈骗、侵吞军款的犯罪道路,最后身败名裂的整个过程。于洛这个人物是富有象征性的,他的堕落意味着旧时代辉煌的终结,折射了整个上层社会的道德腐败,如恩格斯所说,是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情的挽歌。    人有七情六欲,然而情欲—旦失去了理智的控制,丧失了道德的基础,一旦抽去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就成了一种罪恶。在这一点上说,于洛男爵的家庭爱情悲剧是必然的,在小说中,男爵所追求的不是纯洁的爱,而是畸形的色,人论是歌女若赛花,贞妮·卡迪娜,还是小市民玛纳弗太太,她们付出的是色,换取的是金钱。然而,颇有象征意味的是,小说中另一个主要人物克勒维尔是以于洛男爵的情敌的身份出现的。克勒维尔以前是一位化妆品商,发了大财,飞黄腾达,当上了国民自卫军军官,巴黎某区的区长,还当上了塞纳省的议员。他代表着新生的资产阶级,在他看来,金钱有着至高无上的力量,甚至可以凌驾于王权和法律之上。克勒维尔与男爵之间在情场上的较量,实际上是—种金钱的较量。斗争的结果可想而知,男爵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克勒维尔的胜利是暂时的,面对道德和圣洁的爱,金钱是无能为力的。克勒维尔依靠金钱虽然与玛纳弗太太结了婚,但并没有得到她真正的爱,他们双双“烂”死在病床上,是—个很有讽刺意味的结局。克勒维尔与于洛男爵夫人之间的几次交锋,都以克勒维尔的失败而告终。这是金钱与道德之间的斗争,而金钱的失败在巴尔扎克看来,是资产阶级不可避免的道德沦丧的—个兆示。    贝姨是小说中—个穿针引线的人物,她是从孚日山区来,到巴黎投靠亲戚的乡下姑娘,被人瞧不起,生活艰辛,为此,她经常感叹上帝不公,从小就在心底埋下了复仇的种子。贝姨这个人物性格十分复杂,善良的外表与仇恨的内心在 她身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巴尔扎克的笔下,贝姨成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 在的人物,在任何关键的时刻都少不了她的出场,小说中许多人的命运仿佛都捏在她的手中。她对克勒维尔那种会心的微笑,给玛纳弗太太出谋划策的那份殷勤,对艺术家万塞斯拉斯近乎母性的爱(虽然十分霸道),对于洛元帅的百般照顾,无不是为她最终复仇作一种铺垫。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可悲的是,眼看着自己的元帅夫人梦就要实现的时刻,铁杆的共和派、拿破仑的一代骁将于洛无帅却因胞弟的丑闻暴露而自杀,最后贝姨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贝姨的复仇心理是一个不断膨胀扩张的过程。这里有巴黎上流社会的腐朽与卑鄙对她的心灵所起的腐蚀作用,也有新兴的资产阶级对金钱对权利地位的极度欲望对她的恶性影响。贝姨梦想的破灭,在某种意义上,是她精心编织的一个复仇网在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存秩序中的毁灭。    读《贝姨》,我们特别注意到了巴尔扎克所使用的象征与比较手法。我们刚才谈到,无论是于洛这个人物的悲剧,还是玛纳弗太太的死,或贝姨梦想的破灭,都有—种象征的意义。对于洛家客厅的描写,对玛纳弗太太最终死于一种“怪病”,成了—堆腐烂的肉的交代,或对巴黎心脏地带那个毒瘤似的贫民窟满目疮痍的景象的渲染,都可以看到作者所揭示的社会腐朽的征兆。也许我们通常所说的巴尔扎克的现实批判意义就表现在此。至于对比,无论是人物的对比,还是场景的对比,巴尔扎克都无不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刻性和必然性。克勒维尔的无耻与于洛太太的圣洁,于洛男爵的怯懦与于洛元帅的勇敢,玛纳弗太太的邪恶与奥丹丝小姐的天真,强烈的对比往往产生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一种道德的警示作用,巴尔扎克的用意恐怕可用小说中的一个小标题加以概括:对不道德的道德思考。    作为《人间喜剧》的一部分,《贝姨》确实是当作一部戏来写的,不过在我看来,这是—部悲剧,是—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个社会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而且这个悲剧恐怕还将不断延续下去,小说出人意外而又意味深长的结尾就是个证明,有心的读者定会得出自己的看法。                                                         1998年9月27日                                                 于南京玄武湖畔南京大学公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贝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8条)

 
 

  •   巴尔扎克是个思想深刻的作者,所以写出的作品也是思想深刻的。在刻画人物和设置情节方面,的确是很令人佩服的。虽然<贝姨>不能和作者的其他著名作品相比,但用更细腻的笔法描绘了小市民的生活和心理。也值得看一看哟~
  •   感觉下一页的字会透过来~
  •     贝姨一出场的形象即是不堪入目的。在第二章的开篇,作者续着前一章描绘阿特丽纳的上了年纪却仍然发着光的美丽,还有这位男爵夫人的女儿奥当斯的少女的青春之美。而在美丽旁边的贝姨的亮相却是 “十足的伏越乡下姑娘,瘦削的身材,乌油油的黑头发,大簇的浓眉毛虬结在一块,粗大的长胳膊,又肥又厚的脚,长长的猴子脸上有几颗肉皰:这便是老处女的速写。”
      
      贝姨是受人取笑的对象,在一个小圈子里,总有一个不太出众却显得随和的人会成为亲切的被人开玩笑的对象,这一类的玩笑并不是贬义的嘲讽。但这个强悍的乡下妇人无疑又是一个既自卑又自负的人,把这样一类的取笑于表面上装作毫不关心,完全不着意;但在暗地里却是深深受了伤的,而这种伤不发泄出来,积累在心里便成了一味毒药,只教它报复了出去才会平息的。居于底层地位,一无所有的贝姨受着显贵的堂姐一家的照顾,她出奇出怪的性格却并不会因此感恩。“她常常想:‘阿特丽纳和我是一个血统,咱们的父亲是亲兄弟;她住着高堂大厦,而我住着阁楼。’”她觉得自己完全有理由跟堂姐享受一样的生活,因此宁愿将这种来自男爵一家的“保护”看作是对自己的施舍。富贵人家的穷亲戚,总不会有真正的主人一样的地位。
      
      贝姨一开始是妒忌的,“妒忌便是这个怪人的基本性格”。和堂姐阿特丽纳共同生活的贝姨,小时候就趁着没有人的时候,意图摘下堂姐“真正希腊式的鼻子”。“虽然为此挨了打,她照样撕破得宠姊姊的衣衫,弄坏她的领围。”在整部作品中,贝姨的性格是复杂的毒恶,虽然以妒忌为引子,却并不完全是一个妒忌者的形象。与于洛男爵张扬炽热的淫欲不同,贝姨的情感一直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前者的行为是显露的,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在风月场合中、家庭里慢慢扩散,众人皆知的;后者却是暗地里的,深埋在内心的,只消得和邪恶的玛奈弗太太坦露心腑的,即使在死后也不曾为人发现的,因此在爆发起来的时候也确实可以算得上敌得过千军万马的破坏力——这是一种暗礁漩涡式的破坏,看不见汹涌却能够吞掉整艘船的。贝姨所有的行为可以归结为一种强大的控制欲,以有计谋的报复达到操控一切的结果,让“保护”她的人“受她的保护”。她想要站在某一个可以称为顶端的地位来支配于洛男爵一家的喜怒哀乐。
      
      贝姨一直是想要受到瞩目的,她绝不满足于现状,她想要有一个能与堂姐相比的条件。在那样一个时代的巴黎,姿色和财富,任意一个都足以成为一个女人立足上层社会的武器。美貌已经不可能得到了,尚早些时候,贝姨还是“大可教什么退职的少校之流动心”, 但是男爵介绍的婚事没有一桩合这位“黑姑娘”的心意,因为她想要的不止于此。她有时还会“收拾得相当光鲜”,“但她笑着对人说,她只预备给自己鉴赏。”靠姿色攀得地位超越堂姐是行不通的。于是贝姨想在金钱上攀爬,但即使辛勤和伶俐,在混乱的时代背景下,财富同样也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使贝姨在这种压抑中还不至于狠狠报复的,是落难的波兰贵族文赛斯拉·史丹卜克,他穷困潦倒,在死亡的边缘挣扎,受贝姨所助才能在巴黎生存。贝姨于是将病态的妒忌转移为一种操纵的欲望——文赛斯拉是弱于自己的,但他却是一个百分之百的贵族。她在他面前是一个强者,占据着全部的地位,对他发泄情绪,对他温柔关怀,她有任意摆布他的理由。这样反转的角色使贝姨内心舒畅,她把他当作独属于自己的宠物似的。但这个宠物终有一天也投向了别的女人的怀抱,而这个女人正是贝姨的姨甥——堂姐的女儿奥当斯。
      
      如果说刚开始的贝姨从妒忌到想要打压堂姐阿特丽纳,那么奥当斯抢走文赛斯拉就是贝姨实施报复于洛男爵一家的开始。她压抑的报复终于被激发了出来,躲藏在幕后的黑手终于拿起了武器,而刚好顺手的工具——华莱丽,也依靠了她来。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动摇起来却只需要一个女人的温柔软语。华莱丽收服了于洛男爵,使他为了自己倾家荡产、名节尽失,贝姨不仅报复了阿特丽纳,连同这个家庭的靠山也一一离开死尽;于洛男爵的儿子维多冷不似父亲一样荒唐,但他的岳父克勒凡,一个暴发户,也拜倒在华莱丽的裙下,甚至为娶华莱丽而与女儿、女婿断绝关系,这对于洛男爵一家也构成一个打击;妖娆的交际花同样把文赛斯拉勾搭上手,使他为自己神魂颠倒,不思创作,抛弃妻儿,文赛斯拉失去了艺术家的名誉,痴爱丈夫的奥当斯自是苦不堪言。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少了贝姨这个穿针引线的角色,操纵全局的刽子手。最终华莱丽被情夫蒙丹士毒害,贝姨看着男爵一家的团聚,“打了多少胜仗的长期战争,终于一败涂地”,在肺病中死去。
      
      贝姨的报复是被迫和自发双重作用下的行径:无财无色的贝姨是受压迫的,即使想要自力更生也难有成就。如果在贫民窟的环境,贝姨自有能力让自己不受饥寒,享受小康生活。而偏偏和自己一样出身的堂姐却能够一跃成为男爵夫人,这样强烈的对比使贝姨不甘平庸,要么和堂姐一较高下,要么让她和自己一样痛苦。可以值得骄傲的资本——文赛斯拉竟背叛自己,站在“敌营”;而后成为伯爵夫人,可以耀武扬威的美梦也在一夜之间忽成泡影……
      
      然而导致贝姨爆发如此强烈的报复心理的终究是她想要操纵一切的控制欲。由妒忌而来的性格,无人理解,没有任何的精神安慰,在乡下女人执拗地酝酿下,一点点枝繁叶茂了起来,遮蔽了贝姨天性里的温柔与同情之心。
      
      
  •     记得革命导师曾经说过,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历史的书记。导师的话当然是对的。在巴尔扎克小说中的男男女女身上,有着历史风云激荡留下的痕迹。但我总觉得历史的背景中,所要洞察的,巴尔扎克所要洞察的,其实是人间的悲欣。正如他的作品叫做《人间喜剧》,戏演什么并不重要,看戏的,演戏的,从来都是活生生的人。在《贝姨》中,我看到那些为恨、为爱所裹挟的人,看到那些为欲望所驱使的人,也看到那些视尊严高过生命的人。
      比如贝姨,她的一生为恨所裹挟,疯狂地嫉妒,恨似乎她生而为人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毁掉堂姐阿特丽纳一家的幸福,不管最后她的目的有没有达到,也不管她的堂姐是不是真的这么值得她恨,我想,倾尽一生来恨、来设计、来暗算,这样的一生,无论如何算不上幸福。在人类的道德观念中,恨是一种相对负面的情绪,所以,对于贝姨的人生,读者易有相似的看法。
      然而,哪怕不是恨,哪怕是爱,倘若一生为其裹挟,也未必谈得上幸福吧。阿特丽纳一生都在爱,无原则地爱,毫无保留地爱,爱丈夫,爱儿女、爱贝姨,又怎么样呢?面对她的爱,别人未必领情,丈夫对于她的爱无动于衷,贝姨又将她的爱,视作仇恨的根源。就算别人能够响应她的爱,又如何,她的一生为爱而爱,唯独不曾爱过自己,又如何谈得上幸福。况且,爱与恨,看起来泾渭分明,实际上往往纠缠不清。常常见过那些很痴心的父母,倾其一生来爱孩子。要付出那么多的爱,往往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结果这种爱,成为不堪忍受的重负。重负之下,被爱的一方,很容易滑向恨的深渊。所以,恨也好,爱也罢,倘一旦激烈失控,很容易将自我燃烧成灰烬。
      在《贝姨》中,将自我燃烧成灰烬的,还有于洛男爵。当然,他并非为爱所累为恨所苦,却是为欲望所驱使。而我又觉得,于洛男爵的兄长于洛元帅,最后为了军人的尊严,饮弹自尽。一个伟大的生命以这种形式结束,固然壮烈,然而就人的生存而言,又何尝不是悲剧。
      当然,生存并不是生命的唯一目的。我们固然要为燃烧成灰烬的生命扼腕叹息,但所有的生命,最后不都归结于灰烬?爱、恨、或者欲望,乃至尊严,所有种种,对于生存来说,都是一种负累。然而,生命的韧性与精彩,不正是在负累之下,才得以最淋漓的展现?
      所以,《贝姨》中的那些人物,或为恨、或为爱、或为欲望、或为尊严所负累。负累的轻与重、善与恶,并不决定生命的底色。生命的底色,取决于在负累之下,究竟是长歌,还是悲吟。
      小说如此,真实的人生又何尝不如此?
      
  •     一个隐藏在19世纪巴黎角落里,虎视眈眈窥视着那些道德败坏者的老处女——贝姨,她是上帝派来惩罚这个肮脏世界的使者。
      
      
      阅读巴尔扎克的作品,大多数时候人们会被带进一种情景,回到巴黎,欣赏着作者精心制造的每一副嘴脸,读者是隐匿在现场之外的第三个窥探者。对一个典型论者而言,创作手法更多的只是逼近真相,没有优劣之分。过度的阐释似乎也显得累赘,作者一贯的风格仅是赤裸裸地展现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现状,留给阅读者的空间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当然作品中有些部分无可厚非带有自说自话的巴尔扎克的影子。
      
      
      面对这样酣畅淋漓的作品,我们没有必要去怀疑为了强化戏剧性,对叙事技巧过分的运用,和出人意料的结尾。一个妖艳的少妇会只用三年的时间积聚惊人的财富,让男爵和大商人几乎倾家荡产,间接的谋杀了开国元帅。周旋在两个体面的男人,一个艺术家,一个忠诚的巴西人之间。这个女人玩弄男人的手段,或许能让一切真正沦落风尘的女子自叹不如。可是真正吸引人的瓦莱丽,是她作为女人的精明,作者极力的想告诉我们,看吧。一个真正想要锁住丈夫的女人,不是像男爵夫人阿黛丽娜那样虔诚的对丈夫无私奉献的圣女,也不是像娼妓一样,或极端的心狠手辣,或动了真情。男人想要的是一个表面上端庄贤淑,笃信宗教,私底下能做得了淫娃荡妇的女人。可是阿黛丽娜的圣洁的品性遗传给了她的女儿,所以她心爱的文塞斯拉会当着小宝贝睡床的面信誓旦旦的告诉奥棠丝,他再也不会去见瓦莱丽,刚出门便飞奔到瓦莱丽的住处。巴尔扎克小说的魅力不在于对一个人物,一条主线的叙述一个典型场景,他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能无数条线索,阴谋交叉在一起,塑造出无数个能让读者身临其境的场景。
      
      
      《贝姨》是他晚年的著作,似乎久经情场看透男女之事的他,在书中对于女人,完全是穷尽式的描写。一个贞洁的妻子对丈夫百般的容忍,用书中嫂子对奥棠丝的告诫就是,你若要保全名节,为什么不降低尊严接受一个回头的丈夫。对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七月王朝复辟的时期来说,贵族对传统道德观的坚守,是这几个贤良淑德的妻子对丈夫容忍的原由。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子女心中的地位,由可怜的备受冷落的母亲维持着,于洛夫人对丈夫的爱情中掺杂着狂热崇拜的成分。作者给这个女人以足够的理由去承担她丈夫为她所带来的一切苦难“只有平民出身的漂亮女子才如此过分的体贴,他们能承受打击而不还击,他们的脉管里残留着最早一批殉难着的血液。”
      
      
      关于奥棠丝,一个女子少女时期的天真和对爱情懵懂的向往,与婚后遭到背叛后的心情,形成强烈反差。当母亲真在为她的嫁妆发愁时,她清楚的了解女儿“神经质的笑,同独自在花园里散步,眼泪汪汪地出神一样,都是可怕的兆头。”美丽的少女一个人孤独的游荡,在哈代笔下的尤太莎,在生命勃动时一个人经常出去漫无目的游荡的习惯,也有这样的征兆。所有的歇斯底里的笑和独处,都成为一个少女最危险的信号。她是一个极端的姑娘,当爱人一文不名时,她可以倾尽所有积蓄奋不顾身下嫁,当遭到背叛和欺骗时,她会奔溃,杀死所爱,自杀。理智告诉她,这些举动都是愚蠢的,因为母亲的苦难让她渐渐平复心里的仇恨。所以她会选择做一个母亲,而不是发疯的妻子。女性的伟大,也许就是这样。愤怒和爱会促使美狄亚亲手杀死自己的亲身儿子,理性也同样会让奥棠丝选择一个人为了孩子而活。
      
      
      自己堂姐的家破人亡幕后最大的操纵者是一直自以为寄人篱下的丑陋女人。“十足的孚日山区的乡下姑娘,瘦削的身材,褐色的色肤,长脸长着几颗疣,这便是粗粗勾勒的这位老处女的肖像。”起初对这个女人的潜伏和厌倦,是受非黑即白这种定式思维的影响。后来贝姨的外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个古怪的女子,如今穿上紧身褡,束起腰身,光滑的头发上抹了发油,裁缝为她做的衣裙不再改动就穿上身,脚踏优质高帮皮鞋,腿上是灰色长丝袜,总戴着那条黄色开司米披肩。”总之贝姨不一样了,用她的话说“我在童年过的是饿狼似的日子,到晚年生活的像母狮一般风光。”这个女人是嫉妒的化身,是潜伏在于洛男爵家的一条蛇,就像于洛元帅所说,她是人民的女儿真正的共和主义者。对于洛元帅的照顾和温情,是野心家的手段,也正巧给临死时的元帅一种慰藉。面对马奈弗夫人突如其来的灾难,她倒是显得很清醒,至死了坚守着秘密,赢得了一大家子的眼泪。这是从小寄人篱下,一个坚毅刚强只能从亲戚眼泪的感到心满意足的老处女,道德在这里是缺失的。当一个社会完整和谐的时候,道德的存在才会更有意义,它是无形中维系人际关系的度量,我们要更多的考虑我们怎样对待他人,把他人放在第一,是因为社会给了个人足够的安全感。而在一个金钱物欲权势至上的社会,穷人的反抗是本能驱使,没有任何人有资格站在道德的立场驱散从各个缝隙中衍伸出来的仇恨。贝姨的所作所为,情有可原。
      
      
      淫荡总是会为自己找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忠贞的爱情。马奈弗夫人之所以能游走在四个个男人之间,每每能蒙混过关的借口,就是对心里满怀疑心怒气的男人,顷刻间转变态度说出一些平日里不屑启齿,而关键时刻能打动于洛男爵和克勒韦尔已经年老却仍旺盛的虚荣心的甜言蜜语。男人的虚荣心和情欲在一个有权一个有钱的男人身上被无限放大。有夫之妇出轨时为自己寻找的借口,就像这些男人急于去找情人安抚妻子时的借口一样卑鄙无耻。“马奈弗夫人表面上也许不让你为她大肆挥霍,当那令人肉麻的假正经,假扮的贞洁,虚伪的做派,倒叫你悄无声息的破了产。”虚荣的男人就是喜欢消受这种女子在他面前的做作。于洛夫人穷途末路时,为了拯救丈夫的荣誉,压制着自己高傲的自尊向他坦陈相告,在他面前没有马奈弗夫人的娇淫和忸怩,这些都只能说明有能力在男人面前做出一副姿态是多么重要。
      
      
      巴尔扎克在精彩的叙事中穿插着对家庭、婚姻、男女之欢、爱情都给出了严格的定义,这个一个智者对他读者的馈赠。幽默讽刺的语言,给读者在急于想翻出结局,置身于故事营造的黑色氛围里时,一个心悦臣服的惊喜。我想这便是小说最初最恰当好处的意义所在。帝政时代一去不复返,相似的社会风俗仍然是鲜活的现代生活写照。巴尔扎克说,“想象中的作品,有着孩童的妩媚,生殖的狂喜,鲜花的芬芳艳丽,提前品尝的果实的饱满浆汁。”在对艺术家堕落的评述中,浸透着作家的理想和追求。他清醒的认识到“正如爱情不能持久,大脑也没有召之即来的创造力。”“女人的爱抚会销蚀艺术家的才气,动摇其坚忍不拔的意志。”所以贝姨创作于1984年,距作家离世只有四年。或许在这个勤奋的天才眼中,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使命,不是来这个世界享受大多数人所谓的幸福。“半吊子艺术家”很知趣也很会迎合众人的口味,书中文塞斯拉江郎才尽浪子回头后巴尔扎克很讽刺地将他安排到一个艺术评论家的位置。而真正的艺术家“他们超然物外,一心工作,却被愚夫愚妇视为自私,因为是人要他们穿上花花公子的衣服随波逐流,履行所谓的社会义务,”“他们势必离群索居,在大多数人眼里,他们变得不可理解,而正如人们所知,大多数人是有愚蠢,嫉妒,无知和浅薄的人构成的。”最后大师告诉我们,“人生是一件衣裳:脏了就刷刷,破了就补补,可是好歹得穿上衣服。”这与张爱玲那年轻却沧桑的心里所悟的也竟是一个道理,人生就是一件爬满虱子的华袍,不要苛求十全十美,也不要苛求恋人全心全意的忠贞,生活再肮脏也要选择对自己和他人伤害最小的方式继续下去。
      
  •     一、于洛男爵
      
      这本人物众多的书叫《贝姨》,贝姨是一个从乡下农家到巴黎上层社会的人物。她串联了穷的和富的两部分人,使作品的格局撑大,复杂性增强。贝姨是“蹲在网中央的大蜘蛛”。而于洛男爵是书中消耗篇幅最多的人,几乎所有情节都是因为他的好色癖而发展出来的。
      
      要想弄清巴尔扎克描述“于洛男爵好色事件”是为了以小见大“展现法国社会各阶层全景”;还是扯进“法国社会各阶层全景”是为了渲染“于洛男爵好色事件”,是很困难的——鸡生蛋,蛋生鸡。写作最重要的意义是批判历史还是观察人性?更多作家开始的动机都是后者吧。不同的时代和有着不同的社会风貌,就像古今中外美女们的衣衫和配饰,千变万化。但人类之间的故事的结构始终是那些基本元件,就像美女的标准。虽然环肥燕瘦,万变不离其宗:年轻匀称、皮肤细腻头发丰盈,据科学统计还有比如:腰臀比约为0.7:1、鼻子占脸的总面积5%、各种黄金分割之类的。说句不相干的,这些数据我还都挺有兴趣的,准备专门收录起来,因为它们试图探寻本质。据说,巴尔扎克也有类似的兴趣。茨威格写的巴尔扎克传中说他“被无法遏制的无穷的心理现象搞的非常困惑,他在写作《人间喜剧》的很久以前,就试图将这个庞大的浑浊世界变为外表有秩序的制度,并将它的法则与成分编制成表格,用来把那些作为精神活动的基础的状态树立起来,仿佛居维尔所做的有关野兽的比较解剖学上的分类一样。”
      
      耗费了巴尔扎克一生精力铸成的人间喜剧,是一张社会的解剖学列表。《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和研究三个大部分。巴尔扎克是这样设计这座庞大宏伟的建筑的:风俗研究:“要反映一切社会现实状况”;哲学研究:“写了原因之后必然得写结果了,我在《风俗研究》中指明生活、感情和生活的结果怎样互相利用。《哲学研究》中我则要讲到生活的动机和情感的动机。我提出问题——个人或社会的生命所必要的推动力量和条件是什么东西呢?在用如此的方式谈论了社会以后,我便用批判的目光去研究它。”;最后的《分析和研究》:“风俗提供给我们戏剧,原因是化妆室和舞台,最后戏剧的作者便是原则了。”整个工程是螺旋上升的,顶上变窄,变成集中的,一到十九卷均属风俗研究,又细分为“私人、外省、巴黎、乡村、政治、军旅六个生活场景”;二十到二十二卷属于哲学研究;二十三和二十四卷为分析和研究。
      
      《贝姨》隶属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风俗研究部分中的巴黎生活场景。讲述的是生活运转中的一个基本元件:男性的好色。
      
      19世纪的巴黎贵族,有点私情是很寻常的事。然而于洛男爵的好色,达到了一个非凡的高度。要量化一个人重视一件事的程度,应该清算的收据,是他肯为这件事付出什么。于洛男爵为了维持情妇都付出过什么呢?他自己所有的积蓄,他所能够许诺的未来几年的薪俸、退休金,都被他抵了出去,倾尽所有之后,他还盗用公款。盗用公款所付出的代价除了他个人的名誉,职业前途一败涂地,还有一直保护他的哥哥和叔叔的两条年迈正直的生命及其全部产业。此外,儿子为钱忧心忡忡,女儿没有嫁妆难以许配出去,夫人活在贫困和耻辱里,这些对他而言都只能算利息。
      
      他也不是没有内疚过,但每一次他被血淋淋的良心债逼迫着下决心要浪子回头的时候,总是被某个情妇一两句话就重新沉湎进温柔乡里,他是那样服从他的本能,丢开一切责任,忘记所有教训,继续借债败家;甚至到了他儿子千辛万苦终于重振家业,全家人不计前嫌的把他从困苦中接回来预备让这个害人虫安享晚年之后,他以76岁高龄仍然(或者说毅然)伺机通奸,并最终因此害死了他圣母一般美丽贞德的夫人。而且通奸的对象是这样: “一个诺曼底的大胖姑娘,矮身量,手臂又粗又红,挺平常的脸,象应时的戏文一样其蠢无比,连下诺曼底省姑娘常戴的那个布帽,也始终不肯脱下来.这丫头象奶妈一样胖,胸部的衣衫仿佛要崩开来;绯红的脸,轮廓的线条那么硬,象是石头上刻出来的.”。这是什么精神?付出与得到完全不成比例,他追求的几乎是形而上的东西了。这种飞蛾扑火的执着简直值得敬佩。对此,巴尔扎克的解释是“好色的人,天赋异禀,使他们爱的机能远过于爱情的界限,差不多永远是年轻的。”嗯,革命人也永远是年轻。看来年轻这个词的核心意思是执着的力量。
      
      二、对比
      书中还有一个老色鬼,于洛的亲家暴发户克勒韦尔老头,他也是把自己赚钱之余的精力都投身于私情生活中的,还是于洛的“同情兄”:主要的情人是重叠的两个女人:先是约瑟法,后是瓦莱丽。
      克勒韦尔这个角色的存在,是为了和于洛男爵处处对比,清楚起见我列张清单:
      1外形:于洛男爵曾是美男子/克勒韦尔大胖子
      2出身:于洛男爵拿破仑时代的功臣/克勒韦尔花粉商,3/4的财产来源于妻子的嫁妆。
      3职位变更:于洛男爵:陆军部某个极重要的署长退休贫民区代写书信/ 克勒韦尔:助理区长自卫军上尉巴黎区长
      4情妇:
      于洛男爵:戏子珍妮.卡迪纳歌唱家约瑟法副科长太太瓦莱丽绣花女比茹抵债的小女孩阿塔拉下手姑娘阿伽特
      克勒韦尔:女账房歌唱家约瑟法爱洛伊丝小姐副科长太太瓦莱丽
      
      迟暮美男子于洛男爵靠战功受封;胖子克勒韦尔靠妻子的嫁妆起家。按说拼魅力男爵该是完胜的,然而在情场上,于洛男爵屡战屡败,情妇的身份随着他的经济状况一个不如一个,地位也为了她们一败涂地。而克勒韦尔除了曾被于洛抢了约瑟法,其他都是胜仗,情妇的身份和他自己的地位一起节节高升。
      
      这是为什么呢?克勒韦尔对男爵夫人说:“要不是我倒霉,遇到这个老风流,到现在约瑟法还是我的;因为,告诉你,我永远不会送她进戏院,她不会出名,她会安安分分的守着我…….由于于洛大爷一人之过,这些风韵,这种纯洁,一切变了陷人坑,变了销金窟.这小女人象俗语所说的,变成了淫恶之母.现在她油腔滑调,从前她什么都不懂,连油嘴滑舌这个字眼都不知道的.”看来于洛男爵属于经营管理不善。对此,约瑟法则是这样评论的:“克勒韦尔是一个啬刻鬼!嘴里老是答应得好听,实际他有他的主意.他虚荣.风魔,可是他的钱是铁面无情的.这些后辈,一个月只肯为你花一千到三千法郎,碰到大数目的开支就不来了,好似驴子走到河边就不肯再走一样.他不象你,老兄,你是一个血性的男人,你为了女人连出卖国家都肯!”
      
      一个有度,一个无度,一个像做生意般量入为出,一个像浴血沙场般倾尽全力。当然,这些情海起伏也暗喻了7月王朝建立之后,他们俩代表的贵族阶级的衰落(穷途末路的昔日美男子)和资产阶级的发达(春风得意的暴发户大胖子)。时代已经不再属于贵族精神,而属于商业精神。
      
      于洛男爵先是捧红了珍妮卡迪纳,珍妮红了,勾搭上了别人,他又养了约瑟法,把她送到歌剧院造就成个明星,使她有机会结识了更有钱的男人而抛弃他,这时他因为千金散尽决定省钱,不找交际花了,发掘了“小家碧玉”瓦莱丽,可是仍没有吸取教训,同样把瓦莱丽公之于众,给了她一个社交圈,使她有机会跟财力更胜一筹的克勒韦尔交往,最终于洛男爵又被榨干、抛弃,而且走到了四处躲债的一步。竟是约瑟法怜悯他,给他安排生活,还给了他一个贫苦的绣花姑娘比茹,一个没见过大钱的小美女,并一开始就警告他“要是你不想找麻烦,老头儿,就得跟检察官上公堂一样的严.要把小姑娘管紧,象霸尔多洛一样又要妒忌又要多疑,……天哪,一朝穿得好吃得好之后,她抬一抬头,你就完啦......”这是约瑟法的经验之谈,可于洛伯爵,这个已经救过很多条蛇的农夫,对这条小蛇仍然是一心宠溺,结果比茹也和其他冻昏的蛇一样,一被暖过来就先咬了她的恩主一口,于洛男爵又一次给吸干了血,然后被丢弃。别有用心的贝姨给他补了血,等着看他向更黑的深渊坠落。他不负所望,马上就拎着钱袋去买了一个十五岁的小美女,阿塔拉。这次,男爵总算学会了把蛇放进箱子里养,善待阿塔拉之余,严格的控制她的人际交往,小姑娘也是年龄尚小梦寐未开,截止到被男爵夫人碰到,跟男爵过得很知足。尽管是这样的知足:"他天天晚上给我讲好听的故事!......给我好看的衣衫.衬衣.披肩.我穿扮得象公主一样,也不穿木鞋了!再说,两个月功夫我没有饿过肚子.我不再吃番薯了!他给我糖果.杏仁糖!噢!杏仁心子的巧克力多好吃!......为了一袋巧克力,他要我干什么我都愿意! ",“可是做男人的老婆真别扭!......哼,要没有杏仁巧克力的话!......”
      
      
      于洛把追求女人放在了自己的安全之上,克勒韦尔的第一顺位却永远是他自己的钱。两个男人的不同本质,一个是骑士(虽然是堕落的骑士),一个是商人。写到这儿我突然有个想法:人可能就分这两种吧,有可能把某种东西放在自己利益之上的,和绝不把任何东西放在自己利益之上的。
      
      三、众角色与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是这部小说的创造者,所有人物的灵魂的拥有者,读过传记,我发觉有几个人物与他本人的生活经验重叠,下面罗列一下,虽然这种对应有点八卦,也不一定确实,但可以用来分析他是如何使用自己的经验的:
      
      贝姨:一个实现阶级跨越的人,从农民的子嗣跃升为贵族,巴尔扎克和贝姨都是那个时代底层奋斗者,付出的都是长期艰苦的劳作,还有与贵族联姻的努力。他们都不美,没有先天的优势,但他们都充满勇气、顽强不屈,他们都对优渥的生活和上流社会的气派渴求终生。
      
      于洛男爵:寅吃卯粮。为了享乐,于洛男爵透支的是他的退休金,巴尔扎克透支的是他的版税,两人都缺乏生意人的计算本领,让自己在奢侈和逃债之间反复徘徊。冲动控制障碍。
      
      克勒韦尔:
      贵妇情节:克勒韦尔听说瓦莱丽是元帅的女儿之后就彻底心理失衡了,立刻下了二十万法郎的决心,用来捕获这个他还没见过的美人,“我从来不曾有过一个上等女人,我平生大志就是想见识见识”在全然明白她是个荡妇之后他还正式娶了她。这种对自己年轻时曾不可企及的贵族女性的狂热,巴尔扎克也是同出一辙。他结识韩斯加夫人是通过书信,当时他坚信她是个公主,在第三封信中已经告白说爱上了对方,发觉她是乌克兰最高等级的贵族”有荣幸叫法国皇帝一声表哥”之后简直狂喜,在临死前一年,他娶到了孀居的韩斯加夫人。
      还有野心或称志气:克勒韦尔说:"巴黎是一切有魄力的人集中的地方,他们象野生的植物,在法国土地上自生自发的长起来;其中有的是无家无室的人才,有的是无所不为的勇气,发财的勇气......呕,那些人哪......(在下当年就是其中一个,我还认得不少呢!......二十年之前,杜.蒂耶有些什么?包比诺有些什么?......两个人都在皮罗托老头铺子里鬼混,除了向上爬的欲望以外,什么资金都没有!可是我认为,志气跟大资本一样值钱!......资本是吃得完的,志气是吃不完的!......我自己又有些什么?还不是一心向上,还不是一股勇气罢了! " 巴尔扎克也在早期功不成名不就的时候也说过:“迟早我是会发财的,不管是当作家,或从政,或者进入新闻界,也许是娶个有钱的太太,还可能是一笔有希望的大买卖。”
      
      文赛斯拉:年轻的文赛斯拉有一个比他大十五岁的爱慕者兼管理者贝姨,年轻的巴尔扎克则有一个比他大二十三岁的、在他经济情况陷入窘境时多次提供资助的初恋情人,“她是我的母亲,朋友,伴侣,家人和顾问。她让我成为一个作家,她给与我年轻时所需要的同心,并且影响了我的嗜好,像一个妹妹一样地逗我笑,她每天在我身边,能轻轻地给我带来温馨……如果没有她,我肯定早就死了。”巴尔扎克童年母爱缺失,恋母情结极重,对于年轻男子与年长女性之间的那种照料、关爱和控制并存的感情、那种生活和精神多方面的依恋是深有体会的,文赛斯拉不能接受年老貌丑的贝姨作为情欲对象,巴尔扎克也有同样的问题,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二十二岁,柏尔尼夫人四十五岁,等到他三十岁,而她五十三岁的时候,连巴尔扎克也对他们的关系感到难堪了。“他眼睁睁的瞪着贝特,仿佛一个口渴的行人,走在不毛之地的海岸上,瞪着海中的咸水”。
      
      四、巴尔扎克的比喻和描写
      
      巴尔扎克的比喻简直不是比喻,而是叙述。喻体和被喻体几乎重叠,确切而直接。
      比如:
      1、“仿佛霜花遇到被风刮到窗边的小草枝,立即就粘着了”
      --怀春少女奥棠丝,只听贝姨说有文赛斯拉这么个男人,便轻率地动了情。这个比喻还算微妙。
      2、“好比一颗车工精美的钻石,给沙诺见了会镶成名贵的戒指的,市价业已超过它的价值”
      --被于洛男爵包装一新、带入贵族社交圈子的娼妓瓦莱丽
      3、“一颗黑钻石,钻石之中最少见的,经过巧妙的车工与合适的镶嵌之后,教某些野心的公务员见了十二分赏识”
      --黑头发深色皮肤的贝姨,被瓦莱丽以异域风情重新包装造型后
      4、“他的模样,只要想象一下为了风化案件上法庭的角色就行”
      --瓦莱丽的下流丈夫,纵容妻子卖淫的马奈夫先生
      5、“好似壮丁贩子打量一个代役的人:"你还结实呢."”
      --于洛男爵观察准备派去非洲为自己骗钱的老伯
      6、"真的,你竟象给德国犹太人浸过药水,兑换商不肯收的旧洋钱."
      --被瓦莱丽彻底榨干,躲债到前情人约瑟法家里的于洛男爵,被约瑟法形容
      7、“仿佛一个口渴的行人,走在不毛之地的海岸上,瞪着海中的咸水”
      --欲火中烧的文赛斯拉看着毫无风韵的贝姨
      8、“仿佛猎户碰上了飞禽走兽:一看见红雀,那有不瞄准之理!”
      --于洛男爵本打算浪子回头,但被比茹的美貌唤回到欲海
      9、“宴会永远是行头的比赛,好象长野跑马场大赛马,个个都想替背后的百万富翁得奖”
      --交际花大聚会
      10、“女戏子在舞台上表演发疯似的”
      --瓦莱丽在仙人跳中装出被警察抓住的震惊
      11、“好似那些美果,供在一张漂亮盘子里那么妖娆,教个个人馋涎欲滴.”
      --打扮好准备勾引人的瓦莱丽
      12、“一个子儿都没有的父亲,只能往肚子里塞些稻草放进玻璃柜做标本”
      --约瑟法奚落负债累累的于洛男爵不能回家
      13、“自杀的人的鸦片,手枪,煤,总是自己出钱买的”
      --奥棠丝花二十法郎买下证实丈夫奸情的信
      
      他在描写的时候也是这个风格,以钱写钱,表示奢侈都是直接贴上价签。
      1、 他的衬衫,明星似的扣着三颗珠子,值到五百法郎一颗
      2、 一面独一无二的镜子值到六千法郎,由厂商制造而大量生产的只值五百.
      3、 歌唱家穿着一件简单的丝绒衣衫;可是脖子里亮着一条十二万法郎的珠项链
      4、 一条挑绣领围大概值三法郎,一顶系着旧缎带结子的草帽,结子周围镶着草辫,象巴黎中央菜市场上的女菜贩戴的
      5、 三十法郎的帽子变得不三不四,体面的衣衫弄成破破烂烂.
      6、 原来是一间外客厅,摆满了奇花异卉,家具陈设要值到两万法郎
      7、 一共是二十万法郎的名画.美妙的框子差不多值到画一样的价钱.
      8、 一千法郎一个的画框,和这些咖啡馆式的.真正艺术家见了摇头的富丽排场,刚刚合适.
      9、 这所租金三千法郎的公寓,堆满了凡是金钱所能买到的.恶俗的漂亮东西
      10、 男爵过了六个月又在浮表的奢华之外加上一些实质的奢华,添置许多贵重的用具,例如银器一项就值到二万四千多法郎.
      11、 一颗价值十万法郎的大钻石,在富丽堂皇的蓝绸领带上象明星一般发光。
      
      这样写虽然一步到位,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我还没办法想清楚。可能就是茨威格说的“毫无顾忌的描写,缺乏逼真的形象”。这就像他苦熬多年,终于能以大作家的身份进入社交圈时的表现,他完全像个暴发户一样把非常贵重的东西胡乱堆在自己的身上,引来耻笑“他的嗜趣越来越不倾向慎重而倾向于奢侈,他令贵重物品都看着像一些廉价货”——匆忙和直接,也许这是高产的代价,超级高产,虽然巴尔扎克对待自己的手稿也是非常慎重,十余次的修改,也可能是早期他当低俗的玄幻小说写手时留下的印记吧。
      
  •     我觉得很多名著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令读者明白这个世界有多么光怪陆离,更在于令他们知道这个世界的某些名著解读者有多么弱智傻B。
      
      说到这个,我永远忘不了当年高中老师和高中课本是如何讲鲁迅的《祝福》的:祥林嫂是被压po者,是悲剧的主角,是社会的牺牲品,因此她的东家代表了万恶的旧社会,代表了压po者,代表了blablabla……
      当时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祥林嫂是个女仆,是个被雇佣者,那么怎么对待她才不算压po?估计如果按照思想先进戴三个表的和谐理论:她的雇主只有把她供起来,不用干活,照拿钱,甚至加工资,管介绍老公,有五险一金,才算是先进的雇佣者,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雇佣者,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雇佣者。
      那会儿上课的时候,我问老师,如果东家是不先进的,那就无法解释为啥祥林嫂在他们家干活儿的时候还过过的那一段幸福的日子——手脚麻利,受东家表扬,人渐渐胖起来。老师批评了我,她说我看问题没有看到本质,这是压迫者给我放的糖衣炮弹,我这么快就被它轰中了。
      其实坦率地说,我脑子没有多少沟回,还是挺愿意被这种炮弹撂倒的,如果上面能再刷点奶油就更好了。
      
      我不止一次看到一些做内容简介的人管贝姨的处境称为“可怜”、“值得同情”、“受到不公正待遇”。因为她几乎成功地报复了(虽然最后失败了)于洛一家人,所以除了可怜以外,竟然还有了几分反kang者的风韵。
      对于贝姨这个人物形象,其实当我看到有人把她归为“受压迫女性”一类的时候,当真令我想到了有关祥林嫂的往事。
      问题差不多:就说不公正吧,于洛一家究竟要如何待她才算公正?如何才算不可怜?
      鉴于对“公正”这个概念量化比较困难且因人而异,我觉得这个我说了不算,别人说了不算,贝姨自己的标准才算数。
      
      她从做姑娘的时候就开始嫉妒表姐阿特丽纳,因为在她必须干活的时候,阿特丽纳却在舒坦地享受;
      她嫉妒阿特丽纳的美貌,曾经有过把阿特丽纳漂亮的鼻子从脸上摘下来这样的想法;
      后来她成年了,于洛家给她介绍了好几门亲事,她都推了,原因她自己也说了:她想当贵族太太,不想做那些小办事员的老婆。
      她憎恨于洛小姐奥当斯抢了她所谓的情人文赛斯拉,因此发誓要报复。
      ………………
      
      如果按照贝姨自己有关公正的标准,概而言之,无非是她自己想当贵太太罢了。
      
      那么于洛家有没有什么义务这样待她呢(指让她也成为贵太太)?我觉得是没有的。
      其实贝姨对于于洛一家来说,无非只是个表亲。阿特丽纳在没有嫁给于洛男爵的时候,就算受家里娇养又怎么着了——人是人他妈生的,不同的爹妈给自己儿女不同的生活罢了。即使沾亲带故,也不代表她就该凭着表亲飞黄腾达。
      反观于洛一家对待贝姨,我觉得虽然说不上是仁至义尽,但至少尽到了对待亲戚的本分。善良的阿特丽纳嫁给于洛男爵后,立刻就把贝姨接到巴黎,让她去学手艺,还安排了花边厂的工作给她。花边厂最后因为社会大趋势的淘汰无法经营下去,这也不是于洛一家的错。于洛一家不但没有抛弃贝姨这个穷亲戚,还给她饭吃,给她介绍对象,几乎可以说是在养着她。从最后贝姨死的时候举家哀痛来看,他们确实是真心实意地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这种亲情反倒让贝姨恶毒地认为自己的复仇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们一家人直到她死都认为她是个活天使。
      
      有人觉得奥当斯抢了贝姨的情人是不对的。
      不过文赛斯拉究竟是不是贝姨的“情人”呢?不是的,这不过是被贝姨强大的占有欲强行捆住的一个可怜年轻人。贝姨为了把他拘住,让他身上没有一分钱,只能天天在阁楼上干活——这能叫爱吗?
      奥当斯想了巧妙的方法把文赛斯拉拿下,结果好不好另说,但我真的为这个年轻人逃离虎口而感到高兴。
      
      巴尔扎克的伟大在于,他能从一个人物身上发掘出属于一个社会的复杂特性:他塑造贝姨的目的,不是要强调贝姨是个被欺负被剥夺了合理权益的弱者——而是要从贝姨展现自己扭曲心态的过程中,探讨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变得这样丑恶?
      想想那些凤凰男,想想那些从农村走入城市的卖yin女,想想那些最开始是为了反抗压迫揭竿而起,最后却变成和他们的反抗对象毫无二致的暴君的农min起yi者,他们身上都有着贝姨的影子。
      这很可怕,如果不反思的话,这真的是很可怕的。
      
      我对于那些给名著写简介的人真的没有太多的要求:你只要写出“谁干了什么”就好,用不着先给角色扣一顶大帽子,更用不着扣ge-ming的帽子,先进的帽子,和谐的帽子……这是巴尔扎克的小说,不是红色时代的样板戏,用不着三突出,你又不是江--青,突出了有个P用?
      
      PS:
      书里我比较喜欢的人物恐怕是玉才华,真的是个挺有侠女风范的风尘妞儿。
  •     第二次看《贝姨》,留意了一下对状态的精确描述。因为有某种感觉却找不到词,和看到却叫不出植物名一样令人难过。这种被休谟归类在“平淡的情感”中的感觉,因为注意力集中而一时发红发亮,便显露出“热烈的情感”的迹象。所以我才注意到精确地表述是一种非同寻常的能力——尽管它不需要任何场合都使用。不过这里记一笔,自我提醒用:尖酸刻薄也有其好处,如果说敦厚纯真陶冶情感,那么尖酸刻薄绝对锻炼心智。想想看,和随时精确击中你生命挫败中心的人一起,要多大能量才能随时调用世界观保护带来保护起自尊的硬核啊。
      如果你觉得在生活世界里尖酸刻薄终究邪恶,调用世界观保护自尊终究矫情,那么小说家呢?尖酸刻薄和世界观绝对是其工作的两大要素。由此,巴尔扎克是有多可爱啊。随便拣一些:
      
      分析于洛夫人的性格:“这种过度的温情,只有平民出身的漂亮女子才会有,她们知道打不还手;在她们血管里,还流淌着殉道者的祖宗留下的血液。而出身名门望族的女人,与丈夫们势均力敌,在魔鬼般报复之心的驱动之下,总感到有必要折磨他们,对她们的宽容之举,有必要像台球标分那样,以苛刻的词语说个一清二楚,以保证自己的优势地位,或拥有报复的权利。”
      预告于洛夫人的表妹贝姨将捅出她那严藏死守的波兰落难伯爵小男友,“不管一个老处女怎么掩饰自己,但总有一种情感最终会迫使她打破沉默,那就是虚荣心。”描写她受到打击报复心复萌,“眨眼间,贝姨又恢复了原来的面目。科西嘉岛人和野蛮人的性格顿时挣脱了柔弱的束缚,重显出咄咄逼人的高傲姿态,犹如一棵儿童攀枝偷摘青果而弯曲的树,从孩子手中又弹了回去。”
      描写于洛男爵造成家庭悲剧不断的唯一恶癖:“他就属于那种见了漂亮女人眼睛就发亮的男人,对所有的美女,哪怕是从身边走过,一生不可能再见到面的,都无一例外地要送上一个媚笑。” “只要男爵还是位英俊男子,他的那些风流韵事对家里的财产不会有任何影响;可人一旦的过半百,就得格外注意自己的仪表。人一老,到了这个年纪,爱情就会蜕变成邪恶;其中还会掺杂进荒唐的虚荣心。”
      描写滑稽的克勒维尔被于洛夫人拒绝:“老化妆品商费了很大的劲才站起身。这种场面使他怒火中烧,他连忙又摆好了架势。凡是男人,大都会拿架子,自以为可以借此突出自然赋予他们的各种优势。”
      描写于洛夫妇的女儿,“一堆美丽的肉”奥丹丝,“那是对一个素未谋面的男子的爱,是一种处于模糊状态的爱,爱的心绪围绕着一个偶然闪现的形象而化成为现实,宛若霜花粘住了被风吹挂在窗棂上的细麦秆。”
      描写贝姨的小男友,“他就像一个女人,遭受了一个星期的虐待之后,哪怕一时和解,给以爱抚,便就毫无怨言。”后来成了奥丹丝的丈夫,“万塞斯拉斯天生耽于幻想,但在莉斯贝特的专制统治下,竭尽全力去生产,去学习、去工作,但终因得到爱情和幸福而又有了本能的反应。他的真正的天性又重新复苏,萨尔马特民族的慵懒、闲散和柔弱收复了被老师的戒尺夺走的天地,又占领了他原本好逸恶劳的精神空间。”
      描写聪明美貌邪恶的交际花瓦莱莉,“她一副激动不以的样子,浑身颤抖;可这不过是因为她方才跑步上楼的缘故。”“瓦莱莉全副武装,那身打扮是巴黎女人专门发明用来自我炫耀的。她细细打量着自己的这一精心之作,就像一个要出门决斗的男人,又是佯攻,又是突刺,把剑法练了又练。”
      谈论艺术,“手要无时无刻地行动,时刻准备服从大脑的指挥。然而正如没有始终如一的爱情,大脑也不会有召之即来的创造才能。”“但愿外行了解这一切!倘若艺术家不匆匆地投入创作中去,像丘提乌斯一样跃入深渊,如士兵一般不假思索地跳入碉堡;倘若艺术家在这火山口里不像被埋在乱石中的矿工一样拼命工作,倘若艺术家静静地观望面临的困难而不是一个个去战胜它们,如仙境中的情郎,为得到他们的公主,同变化多端的魔法不停交手,那么,作品就永远完成不了,而会夭折在工场的深处。”
      
      如上。这些描述有些严密地编织在作者设定的历史、地理图画中,另一些亘古未变,浮游在历史长河中偶尔闪现,你却知它始终存在。巴尔扎克似乎特别重视各人不同的“本能”对事态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这个故事中几乎看不到“偶然性”的位置。
      
  •     首先,这本书的题材结构很有意思。短短的一章。犹如一幕一幕鲜活的话剧。描写多以对话主。曲折生动层出不穷。对于大多数不再热心阅读大部头名著的现代人来说,这样的形式,比较容易看得进去。漫长的生活画卷,巴尔扎克犹如抽丝剥见,慢条斯理,精确的从王公贵族客厅里一块毯,一副银器给你讲起。看似庞杂喧闹的巴黎上层社会,纷纷扰扰,他让读者看清楚那喧闹之中的萧条与败落,那掩饰起来的落寞和孤独。
      贝姨的特殊身份在整部戏里做串联再好不过。这个乡村来的老姑娘,骨子里的偏执传统最初与这座大都会格格不入。这样一个人。他的成长就是一个普通人在巴黎上层阶级的发展和成长。各样的人总会有别人可以加之利用的性格,在于洛男爵是好色,在贝姨就是报复。假如没有从小被冷落的仇恨,没有对财富美丽的深刻妒忌,那她最多只能是个规规矩矩的平凡女人。不可能进入交际花的生活圈子,也不可能在一次次的报复之中任由自己的私欲慢慢膨胀。
      读这样一本书,我时常感到绝望。如果马纳弗对于男人是个永恒的陷阱,那要多么坚强的人才抵挡得住这样的诱惑?夸夸其谈的艺术家掉进去了,好色的人掉进去了,贪慕虚荣的人掉进去了,自卑的人也要追随她。甚至于洛男爵和老化妆品商要在短暂的清醒之后再一次勇敢的跳入这样一个泥潭。情愿享受的虚幻的华丽和爱情到死都不愿醒来。这样的男人,有什么能改变他们的信仰啊?看见人人都有犯下不可救药的错误的可能,了解诱惑的无尽和强大,总是能让人感到绝望。基督教的教义就说我们生来有罪,要为我们的原罪忏悔。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他有什么罪呢?基督教的原罪就是一个人心的恶念,就可能犯罪的可能。我们不禁要为做了事忏悔也要为可能会做的事忏悔。也许这真的是赎罪和不再犯罪的唯一做法吧。
      看到贪得无厌的男爵,就算我希望他能尽快的死去,消失。但我心里要明白,每个善良的不可选择的要接受这样的事实。谋杀和厌弃一样的不道德。以前看一篇小说,两个孩子杀死了自己久病在床的母亲,制止对真个家庭无尽的连累。活人总要活下去,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在我身边,我要怎么面对呢?像男爵夫人一样怀着宗教无止尽的宽容?并告诉所有人忘记曾经的伤害?还是把不可救药的人驱逐出去,然后独自忍受良心的谴责?
      贝姨到死也没有明白自己的一生都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幸福和爱情。她在妒忌和仇恨中抹杀了所有可能真实存在的自己。在众人的眼泪中感到些许的满足依然没有忘记对男爵夫人的恨。就想克勒维尔到死也爱着他的娼妓,活在欺骗的迷雾里。小于洛还不禁思考:难道愚昧和虚荣和真正伟大的灵魂拥有一样的力量吗?因为他死的想英雄一样的勇敢。人性啊,就是难解的谜题。
      你就不知道男爵夫人一味的宽容是伟大还是愚忠。孔子说,如果以善报恶那我们又用什么来报善呢?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区别吧!基督教说,你的德行只有依赖上帝的赞许。世人的肯定怎么能比得上天上的荣耀?而我们的宗教是现世的。孔子不知道基督。
      若赛花比较马弗纳,奥丹斯相对于男爵夫人,元帅之于男爵。俨然看到改变和善与恶的对比总是让人欣喜的。罪恶不因它是罪恶而让我们痛恨。对于恶的掩饰和否认更让人厌恶。解开遮掩的丑恶只有在真正的善良面前才更明显了他的陪衬作用。让伟大的更伟大。
      无尽的悲剧并不可悲。社会的也好,家庭的也好。只要人存在着。较量就不可能停止。世世代代的我们不正是在砾石堆挑拣着珠宝吗?
      
  •     《話說當代中國家庭親緣關係的稱謂》
      
      -再讀傅雷譯巴爾扎克《貝姨》所寫的《譯者弁言》
      
      倘若,與西方社會的風俗人情相比較,中國家庭親緣關係的稱謂,就父系血緣關係與母系血緣關係而言,其之區分,一廂是比西方的那些個Uncle、Aunt、Cousin的稱謂來得更有條理些的。
      Uncle、Aunt在西方叫喚起來,父系與母系方面是沒有經緯各自的,在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裡頭,幾乎是可以涵蓋婆家娘家一應第三代稱呼第二代男女的長輩的了,而Cousin這一稱謂,在西方則涵蓋更為廣泛了,不止是稱呼同輩,即使是在上下兩代之間的稱呼之中,Cousin幾乎也是可以通用無礙的了。巴爾扎克的《貝姨》,原文就是《La Cousine Bette》,而不是《La Auntie Bette》,關於這一點,傅雷在其為《貝姨》所寫的《譯者弁言》裡頭,解說的十分明白,多年以前,筆者也曾經在《辭書研究》上就此寫過一篇《話說 Cousin》,此處就不再贅述了。
      隨著「70後」、「80後」、「90後」的相繼步入社會創業謀生,這些個名詞也開始熟見於報刊雜志的文字裡頭了。其實,要是認真地矯情起來,這些個名詞則是相當不嚴峻的,一個「後」字本來就是涵蓋所冠數字之後來所有的。然而,如今都時興這麼地呌著的了,也就作罷了,約定俗成本是語辭存在之沿襲,自然不必再拘泥學究般地去作一番研究討論了。
      如今,「70後」亦有說道「80後」的,「80後」亦有說道「90後」的,他(她)們之間似乎總有些個不太般配的。日新月異的變化,星轉斗移的更新,在這一個現代社會裡頭,絕對是一樁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社會人眾的凝聚,企望寄托在這幾代人的相互理解適應了,可不是麼,每一代人不都曾經各自青春活潑過麼,人與人之間,大莫通焉。
      當然,「70後」、「80後」、「90後」也有他(她)們之間共同之處的,那就是他(她)們絕大部份都是獨生子女,三代同堂的家庭,在這一個幸福的社會裡頭業已比比皆是的了,所以說,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加上心肝寶貝的七口之家,理所當然的,應該算是一個當代中國家庭親情的幸福指數了。
      仔細地觀察了一下,三代同堂的幸福家庭,似乎也大多數從第二代父母輩就開始是獨生子女的家庭了,除了有孿生同胞之外。所以,第三代的子女不僅沒有兄弟姊妹,當然也不會有兄嫂弟媳(兄嫂弟媳彼此之間,人稱妯娌)、姐夫妹夫(姐夫妹夫彼此之間,人稱連襟),也更沒有了伯父與伯母、叔父與叔母(叔母或稱嬸娘,伯母嬸娘彼此之間,人稱妯娌)、姑姑與姑夫(姑夫或稱姑丈,姑丈彼此之間,人稱連襟)、舅舅與舅媽(舅媽彼此之間,人稱妯娌)、阿姨與姨夫(姨夫彼此之間,人稱連襟)。
      這麼一說,當今在中國社會的一個家庭裡頭,除了祖父祖母與孫子或則孫女兒、外公外婆與外甥或則外甥女兒、父親母親與兒子或則女兒的稱謂之外,似乎祗有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兒媳女婿之間的相互稱謂是恒古不變的了。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沒有了,自然,倘若曹雪芹今日再來寫一部《紅樓夢》,恐怕就連賈寶玉與林黛玉也祇會是路人甲與路人乙的陌路相遇了,對年久疏遠那一表三千里的感嘆也就多此一舉了。再要說及中國家庭親緣關係的稱謂,簡直是比西方還要簡單得多了。
      當然,在中國當代的社會裡頭,有時候,伯伯叔叔舅舅阿姨也是一個社會公共稱謂。伯伯叔叔成了社會的公共稱謂,那大多數是指與父親同輩而有交往的人士,舅舅阿姨成了社會的公共稱謂,那大多數是指與母親同輩而有交往的人士,讓您不做一囬侄子姪女外甥外甥女兒也不行。倒也是公平合理,在父系與母系的親緣稱謂裡頭,各有那一個叔叔的稱謂與那一個阿姨的稱謂,則是社會大同而不太挑剔的,被呌喚的頻率最高,祇要年紀般配見著了呌著就是了,羞怯怯地一聲「叔叔」或則「阿姨」叫喚上去,一定會有笑吟吟地「噯」的一聲來應承你的。而且,呌「叔叔」比呌「伯伯」討人歡心,呌「阿姨」比呌「阿婆」逗人開心。至於輩份仿佛大些個,卻與父母無幹係的人士來說,有些個場合,呌一聲「大哥」、「大姐」或許更顯乖巧;而對於年紀相倣或則小於你的人士,呌一聲「小哥」、「小弟」或則「小姐」、「小妹」則是非常差強人意的了,必須小心慎用些個才是了。
      在三代同堂的幸福家庭裡頭,那一個作為孫子孫女兒外孫外孫女兒(或稱外甥外甥女兒)的心肝寶貝,長大了,切勿忘記了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這六個長輩的團隊親情呵護;立業了,一定要記得孝敬那六個老人;成家了,除了夫妻男女相敬如賓之外,一定還要記得孝敬婆家娘家各自加起來的那十二個老人。所以買房子,一定不要買得多,而是必須要買得大,婆家娘家姻親兩大家子老中青十四個人口一定要記得最好是住在一塊兒的,這樣的話,週末假日才能過得和和美美,其樂陶陶,比起那東奔西走,去一家家的探望,既少了些許體力活兒,也不必再盼綠燈等紅燈的怨怨艾艾了,週末那一個休憩指數的真實度,也相對的比較高些個。
      男婚女嫁了,第三代的小家庭一旦建立了,新一代的心肝寶貝也就馬上要在家人的期盼之中誕生了,這就立馬昇格成四代同堂了。這一個時候,一定要記得那十二個老人可都是這一個大宅門裡頭那一個董事會的執行董事了,你們就是董事會的聯席董事長或者Co-CEO了。時代不同了,男女平等了,小王子或則小公主都會一樣可愛的,至於姓甚名誰麼,雖然是難有兩全,然而,卻是一定要好好商議的。馬上就要四代同堂了麼,十四個長輩齊齊整整地一塊兒寵愛的小王子或則小公主,將會是多麼的幸福啊!
      況且,世界在進步,五代同堂也不見得就是一個可夢而不可及的奢望。倘若,那一個小王子或則小公主也到了成家立業、娶妻嫁夫、生兒育女的那一天,那他(她)們就要肩負起一個三十一個人口的大宅院了,想到了那一個情景的圓滿甜美,真是不由地會讓人羨慕,真不知道要怎麼樣地疼愛他(她)才好呢!
      關於當代中國家庭親緣關係稱謂所引起的這一系列的思考,囿於人類科學技術尚未無限的發展,烏托邦家庭的遐想也祇能先到此為止了。
      不過,亦請編纂著漢語大辭典的各位專家學者們,也要斟酌考慮一下了,什麼時候在以上的各個家庭親緣關係稱謂的註釋條目裡頭加上「從前」二字才妥貼,并區別以「家庭親緣關係稱謂」或則「社會公共關係稱謂」,這樣子才會顯得比較合適些個的。
      
      -ZY.S. 2010- March -22
      
  •   总结的真好。。正在看这本书。
  •   想看这本书。刚看了楼主最后一部分说巴尔扎克写奢侈品“以钱写钱”的时候,我觉得左拉《娜娜》里面奢侈品描写比贝姨好。
  •   搞错啦,绣花娘比茹是于洛老头被另一个小暗娼叫埃迪温?勾走后主动抛弃的,倒成全了比茹,她规规矩矩嫁给一个花边商人,小暗娼一家把于洛榨干了,于洛找贝姨要了2000法郎,不辞而别,像“扔一本翻烂的小说一样”扔掉了小暗娼,然后包养阿塔拉
  •   其实不算是误伤。贝姨原本是住在乡下,进了城里看到大城市人的生活,心中产生了仇恨。
    不知道船长见没见过那些从小地方到大城市来的卖淫女,俺现在跟着教授在做这个方面的社会调查,其中有一项就是她们对于社会的看法。结果很恐怖的,给你的感觉就是,花钱叫鸡的得为自己的安全做考量。
  •   问题是新版也这德行啊。
  •   至少我们深入社会去调查了。
  •   不跟你谈这个问题,你对社会调查方式根本不了解。
  •   看完你这篇,我突然开始怀疑阶Ji 划分的意义
    人为的割裂 生硬的误导
  •   看评论感兴趣了,跑去下书= =,居然还是傅雷翻译的啊
    我估计那老师也就跟个传声筒似的没自己考虑过,阶级这东西就跟掐CP似的一说起来没玩没了,我觉得祥林嫂被压迫其实还没她娘家人对她的损害严重,她最后行尸走肉那段时间,对她的歧视恰恰是柳妈和周围围观群众的那一干闲人,也许和她阶级相同做得最欢乐,鲁迅写得是当时那个病态的社会,拿来当阶级武器只怕他泉下有知都得再写一文骂这帮人SB
  •   其实说白了还是社会的问题,腐摸叶子~~~~
  •   哦对了,交际花盛衰记果然够坑爹,结局够坑爹的。
  •   嗷= =没错啊。。。看得我一愣一愣的,这是毛?大家集体陪葬了,就剩那个腹黑大魔王,他们撺掇艾丝苔大笔大笔A钱那儿老让我觉得,那个银行家有那么傻嘛?
    我不喜欢吕西安,小年轻儿当个诗人风花雪月开销大还吃软饭还殉情= =我雷啥他就干啥去了
    交际花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段讲到法国当时的社会情妇养情夫,情夫捞情妇那个相互寄生,人老珠黄就基本玩完的关系,当时就想尼玛社会那么糜烂也不输中国嘛,明明是社会从上到下都有病
  •   唉,今天咱们这德行估计和人家当初差不多。但是,人家养情妇还都是有品位的,情妇也得懂艺术懂文学懂情趣懂取悦男人……咱们这儿基本就是大腿一张,下床要钱,哎……虽然都是情妇,但这尼玛差距肿么那么大,汗……
  •   有~!当初秦淮八艳吧还是什么也个个是通琴棋书画的才女啊,我舅妈当真围观过夜总会里的鸡一炮200为了赶着多做几份工,人家还没走过去就招手催嫖客,嘴里喊:快点快点~!!!
  •   我是说当今中国啊,连鸡都变得没修养了。别说明末了,就说清末那个普通妓女写出来的书信,今天的女大学生都写不出来啊,捂脸~~~~
  •   嗷,其实我前面那个有字就是赞同你下半句话嚎的 = =
    别说鸡了,我原来大学认识的一个朋友就为了一个金戒指跟男人睡觉,我原宿舍有个MM男朋友同事,一离婚带小孩三十多岁的爷们儿想找女大学生,她说,你介绍给我吧,让我赚点钱呀~
    我。。。OTZ。。。。
  •   这年头都变成爱凤四了……
  •   看完结局。我想吐。
  •   昨晚两点看完。结局让我想吐。
  •   老花花,对吧?
  •   祥林嫂的例子举的特别生动
  •   现在的课本应该还有这篇文章吧,捂脸……
  •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过高贵的谎言,即让城邦的人们相信这样的传说,统治者身上天生搀有黄金,护卫者是白银,而农民工匠是铜铁。他相信经过两三代人的教育就可以永久的固化阶层
  •   很同意,百度搜索跳出来对《贝姨》的简介,当时看得我也是哭笑不得,这么曲解到这种地步!
  •   捂脸……这个女人真心好坏啊!
  •   楼主对生活的感悟绝对还不够深,曾几何时我也像你这样想问题,但后来我发现,人生如果只是这样理解,那就把他想的太简单了。
  •   我没说我感悟深啊,也没求感悟深。而且我干嘛要跟你一样想法啊?
    老师您好,老师再见。
  •   有什么办法,就像没人能夺走希望一样,没人能阻止他人心存梦想。
    是的,贝姨的梦想是成为她表姐那样的贵妇人,于洛男爵的梦想是永远享受鲜嫩肉体的情欲,老花粉商的梦想是成“上等人”,即使贝姨就是个粗俗丑陋不名一文的老姑娘,即使于洛男爵早已不复美男子的风姿日渐老迈昏聩,即使老花粉商永远都只是个靠太太嫁妆发达的庸俗暴发户。
    任何人都可以嘲笑他们如此愚不可及痴心妄想,可却没人能阻止他们锲而不舍的追逐梦想实现欲望,于是无数卑鄙的、可耻的、龌龊的、肮脏的、下流的、愚蠢的悲剧连轴上演,同时这又给自以为置身事外的读者们多大的享受乃至自以为啊。
    2333333333333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