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书读解

出版时间:2002-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黄小寒  页数:30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科学诠释是近几十年来哲学界研究的新课题。《科学诠释学》一书从科学诠释学的提出、科学诠释学的学术传统、科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以及科学诠释学的研究状况等方面对科学诠释作了分析和阐述。本书揭示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也具有诠释学的性质,科学诠释学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书中指出了科学诠释学在科学观上所引发的革命,它使自然科学家更清楚地认识到自然科学的性质,同时也对英美科学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的结合和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黄小寒,女,1955年生于北京,1982年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和科学哲学,曾在优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得过多项个人和集体的科研项目。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科学诠释学的提出  一、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划界   1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划界   2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二、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和方法   1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   2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   3 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说明、理解和诠释  三、 科学诠释学的提出   1 科学诠释学问题的基础   2 科学诠释学问题提出   3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诠释学的统一性第二章 科学诠释学的理论溯源  一、 哲学诠释学家与科学诠释学   1 经典诠释学与科学诠释学   2 胡塞尔的现象学与与科学诠释学   3 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存在主义与科学诠释学   4 加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科学诠释学   5 利科的哲学诠释学与科学诠释学   6 其他哲学家的诠释学思想与科学诠释学  二、 科学哲学家与科学诠释学   1 古代、中世纪的哲学家与科学诠释科学家   2 近代科学家、哲学家和科学诠释学   3 现代分析哲学和科学诠释学   4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和科学诠释学   5 其他科学哲学家和科学诠释学   三、 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科学哲学的诠释学对话   1 两种不同的哲学理论传统    2 共同的哲学使命第三章  科学诠释学的基本内容  一、 科学诠释学的对象   1 “自然之书”   2 “文本”  二、 科学诠释学的基本理论   1 科学实验诠释学   2 科学理论诠释学   3 科学编史学诠释学  三、 科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第四章  科学诠释学研究的新动态  一、 国际国内研究动态  二、 科学诠释学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后记主要参考文献外文目录

章节摘录

书摘    实际上,自然科学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的科学理解史,是一部人类为了生存不断解读自然界的奥秘的历史,只要人类存在,这种对自然界的诠释过程就永远存在。库恩曾经对此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科学革命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每一次革命都迫使科学界推翻一种盛极一时的科学理论,以支持另一种与之不相融的理论。每一次革命都必然会改变科学所要探讨的问题,也会改变同行们据以确定什么是可以釆纳的或怎样才算是合理解决问题的标准。每一次革命部彻底改变了科学的形象,以至于最后我们不得不说,那个人们在里面进行科学研究的世界也根本改变了。”    德国学者金直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关于解释,科学家对此并不陌生,它也要解释自然现象、科学理论以及数学公式。在这个传统背后,是古老的新柏拉图主义,它将整个自然看作神圣创造者的作品,是与《圣经》平行的第二‘启示录’,用数学和几何学符号写下一切。科学家通过解读,可以窥视这件作品及其作者的真正含义。后来,人类的天才取代了上帝。他们继续使用语言,主要是数学语言,外行无法理解它们,只有内行才能解释。把握意义——自然现象的、科学理论的、数学公式的、逻辑概念的、文本的和文献的——这就是解释学的任务。”    上述一系列观点简要地说明了科学诠释学的必然性,后面还要对此作进一步的阐释。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西方学者大约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科学诠释学的基本概念与思想。    爱因斯坦对科学发现的概念逻辑作了深刻的分析: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发现是概念的变革。一切概念虽然来源于经验,但思维只同经验总和相关联。经验暴露着旧概念的问题,启示着新概念的诞生,归纳法只能用来建立经验定律。爱因斯坦提出,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并揭示了概念形成和发展的逻辑机制。他特别提出数学是创造和表达基本概念的工具。“自然界是可以想象到的最简单的数学观念的实际体现……我们能够用纯粹数学的构造来发现概念以及把这些概念联系起来的定律,这些概念和定律是理解自然现象的钥匙……创造原理存在于数学之中”。    爱因斯坦特别重视心理因素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在一切比较高级的科学工作背后,必有一种关于世界的合理性或者说可理解性的信念……”。他认为,直觉对概念形成、经验事实判决理论的活动和科学的抉择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他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一定意义上说,想象力是无限的。爱因斯坦用“思想实验”这种特殊的形式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美是一种统一性,而科学美是一种简单性。原理上的简单性是理论真理性的标志。简单性也是一种逻辑原则。21世纪的今天,科学家提出复杂性也是一种科学美,当然,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爱因斯坦还把社会因素引入了科学方法论。他指出:“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进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    在这个问题上,许多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提山了自己的观点:    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高津曾写了一本很有影响的著作《从混沌到有序》,其副标题为“人与自然的新对话”,该书对自然科学的对话式作了深刻的分析。普里高津指出,人们对自然的发问是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的。可以说,17世纪建立起来的西方科学仅仅是打开了人与自然间的永不完结的对话的新篇章。近代科学的基础在于发现与自然进行沟通的新的特殊形式,也就是说,在于相信自然界能够对科学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响应。在这种意义上,科学像是两个对手之间的赌博。自然界不可能听任摆布地说那些科学家要它说的话,科学研究不是独白。科学开创了与自然的一次成功对话。    普里高津还特别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实验对话。“实验对话相当于一种高度特殊的过程……自然所作的回答被精确地记录下来。”“实验方法是由近代科学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对话的主要方法。”    普里高津认为“自然用一千个声音讲话,而我们仅是刚开始去听。”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为普里高津的著作《从混沌到有序》所写的前言中说:“伊·普里高津和他在所谓‘布鲁塞尔学派’中的同事们的工作可能很好地代表下一次的科学革命,因为他们的工作不仅与自然而且甚至与社会本身开始了新的对话。”    波普尔也揭示了科学研究是社会性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与对话相联系。    库恩提出,对话是科学共同体形成的条件。    系统哲学家拉兹洛(E.Ladzlo)指出,由于主体间性的存在,形成了认识通信的问题,也就是对话的问题。拉兹洛从“环境”和“环域”的角度对对话作了深刻的说明,它与加达默尔的“视域融合”有共同之处。    后现代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交流行为在自然科学内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哈贝马斯的交流理论和普遍语用学断定,对话在自然科学的论断的生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哈贝马斯的交流行为理论和普遍语用理论揭示了一切可能的对话和理解过程的前提条件。哈贝马斯认为,任何处于交流活动中的人,在施行任何言语行为时,必须满足若干普遍的有效性要求,因而不可避免地承担了有效性要求的义务。这些有效性要求包括:可领会性,即言语者必须选择一个可领会的丧达以便说者和听者能够相互理解;真实性,即言语者必须有提供一个真实陈述(或陈述性内容,该内容的存在性先决条件已经得到满足)的意向,以便听者能分享言语者的知识;真诚性,言语者必须真诚地表达他的意向,以便听者能相信言语者的话语(能信任他);正确牲,即言语者必须选择一种本身是正确的话语,以便听者能够接受,从而使言语者和听者能在以公认的规范为背景的话语中达到认同。    其三,从科学实验诠释学走向“政治学的诠释学”。劳斯(J.Rouse)赞成自然科学的诠释学,并希望从中发展出一种来自科学实践发生的具体地点——实验室的初始的力量关系:也就是作为“政治学的诠释学”。劳斯指出,在过去十年,大有把自然科学定位于一种普遍的诠释学之内的总趋势;他强调这种自然科学的诠释学并不是从奎因认识整体论中发展出来的,而是步海德格尔实践诠释学的后尘。同时,劳斯主张在两种科学文化中用风格极不相同的诠释实践来反对恢复老式的狄尔泰的区别倾向,就像哈贝马斯把对技术的兴趣归结为门然科学,把对实践的兴趣归结为人文科学那样,人文社会科学从门然科学中的再次分离所起的作用是把后者非政治化,并把社会角色的分巾对门然科学中的权利—社会关系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从人造世界,即现代实验室这种新的工作空间产生出的权利—社会关系是严酷的,它还扩展到其他领域。库恩曾说,科学家在其实践、能力和设备方面获得一种新的范式必须经历“中性的重新规划”,同时,库恩山淡到学徒在进入那种学科时也要被迫接受教条式的训练。实验室的孤立状态和严密的监督;档案文件持续不断的积累,它们在资料被控制的“数量”之内记录、分类、分配和有效地使用各种“实例”,并经过仔细的检查;标准化的行政管理分别纠正那些对已“建立的”常规的偏离。这些现象导致了劳动者的心理的重建和对环境的适应,就像导致了对“被控制实验”的实验室材料的改造。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一种新技能,即在处理过的材料中作信息摘要。这种受控的解释系统对于可读性和它论述的意义来说:首先,依赖于工作和工作人员都被迫作出的揭露性“承认”。这种揭露只能发生在实验室的标准化步骤中,即发生在它所建构和控制的权利网络中。“因此,发现符号生产的解释学意义首先是在引起和解释它们的实践环境中,而不是在制造它们的人和物的表达中”。在这种“自然科学的实用诠释学”中经常被引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实践诠释学”;其次,就是劳斯“计划”。自然研究的政治特点出自于福科从知识和权利的角度对诠释学的解读,它转而又反映作为框架的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本体论解读,即可任意使用资源的一种集合。在这一框架内,实践的学科领域只不过是在其他领域——如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又多了一种资源罢了,它要被估计到全球效率平均中去,这种效率把我们日常的世界改造成了受控的环境。    可见,科学诠释学家对科学实验的诠释是特别关注的,在同科学实验诠释相结合或对科学实验诠释的衍生中,已经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新问题与新观点。当然,这也是同崇尚现代“实践哲学”的特性有关的。    语言具有不同的形式,在人类活动的早期,语言是与客体融为一体的。这是由于当时还可以不受打扰地继续保持同活生生的语言的关系,能够使概念分析展示其自身的启示力。这种启示力就在于通过概念性和自然的语言使用之间不断存在的联系,使概念的陈述含义具体化,甚至从走样的教条化中解放出来。    实际上,所谓自然语言就是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也称为日常语言。大量事实证明,自然语言并不具有完全的遗传性,语言系统不是一个天生的、“自然”的系统,而是一个人工的、社会的系统。目前世界上存在的自然语言,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交际工具问题手册》提供的资料为5561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世界上的自然语言的数目将会越来越少。    自然语言本身存在着这样的特点:其一,不严密、多歧义、具有隐喻性;其二,自然语言的种类太多,翻译、沟通困难,语义保真性差。因此,有人设想去创造一种“更先进”、“更科学”的人工语言。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科学诠释学是哲学界近20多年来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些该看的书还未来得及看,从自然科学本身开掘科学诠释学的内容也很不够,今后,只有以其他方式补足了。    致力于科学哲学的研究是我的兴趣所在,虽然我是纯哲学专业出身,但是,我会刻苦努力,不断去追求我的学术目标。    在此书完稿之际,我衷心地感谢书中提到的所有给我以学术传统的前辈们和学者们;感谢对我悉心指导的洪汉鼎先生和杜丽燕同仁;感谢对我热情支持的赵月瑟老师、衷雅琴老师,特别是感谢李丹老师对书稿的辛勤编校;感谢对我无私帮助的家人们和我儿时的同伴们。                                                                作者                                                 2001年8月24日  于北京海淀知春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自然之书读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书还没有看,不过书的纸张、印刷比较一般
  •   一本关于科学诠释学的基础的书,观点罗列而已。可以适当阅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