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的指印

出版时间:2002-2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南茜·休斯顿  页数:291  译者:郑大民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九五七年。德国姑娘萨菲来到法国巴黎,应聘到长笛演奏者拉斐尔·勒帕热家里当女仆。男主人被她的特殊气质所吸引,进而迷恋上她,不久娶她为妻。一天,萨菲拿丈夫的笛子去修理时,遇见了极有魅力的乐器制造人安德拉什,当即委身于他。于是,拉斐尔·勒帕热的笛子修好了,而他的婚姻却毁了;三个年轻人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人之初,经天使指点点化纯洁无邪变得荡然无存。
  小说借助于一个热烈的,也是悲剧性的婚外恋故事,出色地描写了人性深处对爱的渴望,探索和反映了历史事件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命运,描写了人们所遭受的精神创作,探讨如何从法律与道德两个不同角度来理解犯罪以及什么是高层次意义上的纯真无邪等等问题,给予读者多方面的启示。其实,我们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这决不仅仅是一个结局惨痛的爱情故事。作者是在借这个故事展现人们内心的挣扎,战争的残酷以及人与人之间那难以解释的宿命;探讨罪与罚、爱与恨,以及那不堪承受的历史的重负。说到这里,我们就再也不能回避昆德拉的名字和他的那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南茜·休斯顿的作品主旨和叙事策略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昆德拉,她自己也并不否认这种类同,有时她就被人们称为“女昆德拉”。
在《天使的指印》“序幕”中,作者就对我们明说了“你来当我的但丁,我来当你的维吉尔”,由她带领我们去游历存在于人们内心和历史中的地狱和炼狱。全知全能叙事角度也一直在提醒读者:不要太沉入这个一己的通奸、爱情悲剧,而更要注意它蕴涵的更广泛的意义,借它所传递的更沉重的历史循环论:即尼采所谓的“永劫回归”(eternalreturn):历史在一遍遍地重演,人们永远只能在历史的重压下苟延残喘。托马斯为什么会爱上特丽莎,他有那么多的性历险,为什么他心中那惟一的抒情的领域只属于她一个人?“非如此不可”?托马斯觉得特丽莎就像躺在一个草篮里顺流而下,而他顺手把她捞了起来。同样,萨菲为什么一见到安德拉什就想跟他做爱,就想把整个人都交给他,而优雅的拉斐尔却连半步都踏不进她的内心?对此,作者连一句解释都没有。我们只能说,就因为他们原本应该是仇敌的,还因为他们同样沉重的过去,才导致了两人之间情欲的迸发,他们在只属于自己的私生活中相互接纳了对方(她的丈夫就从未能进入她的私生活半步),找到了平衡:他们相互找到了爱的对象,也找到了恨的对象,他们用暴力的性爱来清除梦魇般的过去和现在。对于他们的相爱,我们的确觉得“非如此不可”!对于小说的结尾,突然而又惨烈的结尾,我们几乎不能相信作为父亲的拉斐尔会把自己的儿子抛到车外,但历史的重负要传递下去,于是压倒了最弱小的埃米尔。这似乎不太合乎人情,却同样“非如此不可”。
埃米尔的死使小说的发展找到了归宿,但它又太过强烈了,在阅读的惯性下似乎无法就在此处停下脚步。于是又有了一个“尾声”:三十五年过去了,在萨菲最初踏进小说的巴黎北站,安德拉什与拉斐尔在镜中相见不相认。我们都曾像天使一样纯洁,但我们又都堕落了,不过那又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当爱已成往事时,恨又何足道哉?埃米尔的死曾经激起的强烈感受至此化为淡淡的忧郁,留待纪念和追忆。
掩卷默然中,我曾好事地且不“识相”地想追问作者,你那么强调的“永劫回归”呢,已经结束了吗?我们那只踏在这个世纪的历史中的脚呢,是不是已经抽回?
作者南茜·休斯顿一九五三年出生于加拿大的卡尔加里,从一九七三年开始一直生活在巴黎。她的多部小说曾获得加拿大和法国的多种奖项,其中包括法语小说总督奖、国际图书奖;她还获得过龚古尔奖和费米娜奖提名。《天使的指印》这部新作在欧美各国十分畅销,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获得ELLE杂志读者大奖。

作者简介

南茜·休斯顿一九五三年出生于加拿大的卡尔加里,从一九七三年开始一直生活在巴黎。她的多部小说曾获得加拿大和法国的多种奖项,其中包括法语小说总督奖、国际图书奖;她还获得过龚古尔奖和费米娜奖提名。《天使的指印》这部新作在欧症状各国十分畅销,被译成多种文字,

编辑推荐

  畅销欧美,南茜·休斯顿 获龚古尔奖。继《挪威的森林》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精彩小说。  该作品具有昆德拉作品的深度和风格,热烈的、悲剧性的婚外恋故事,出色描写人性深处对爱的渴望,审视人类自身的缺陷、羞耻和悲哀,探讨终极意义上的纯真无邪,这一切的一切,读来酣畅而又回味无穷,过目难忘。作者茜·休斯顿曾获法国和加拿大多种奖项。本书被译成多国文字,获ELLE杂志读者大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天使的指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原本是在看海上钢琴师的,突然就想到了《天使的指印》,这是什么样的逻辑- -
      记得是高中时代的一个朋友推荐的,还记得他当时幽幽的口气,“每个人出生时,天使在你的人中一点,那个就是天使的指印。”
      当时只是纯然地感到这个神话那么迷离而动人,于是冲动之下去买了这本书来看。
      记得那年正是米兰·昆德拉年,我刚刚看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接着有看了安妮的《彼岸花》。
      当时阅历尚浅,读完之后的感觉是很压抑的,也不怎么了解这背后的种种高深的含义,郁闷之余有点点失落。但是在这个疲惫的晚上,在灯火阑珊中,突然有种想要再读一次的冲动,并且,我感到自己可以读懂它了。
      依稀记得的情节,是女主人公第一次到乐器店的时候,盯着墙上停走的钟出神的片段,当她误认为赶不上丈夫的演出又突然发现原来钟已停摆时那种如释重负的心理。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这个细节记得犹为深刻,且感同身受。
      大约那就是所谓的“心虚”,“犯罪感”,以及暂时逃过某种谴责的窃喜,那份喜悦不亚于重获新生。于是,我开始怀念起那份惊心动魄。
      
  •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也同时在读昆德拉的《笑忘录》,自然而然就对其进行了一番比较。对于战争,昆德拉从个人出发,在小说中夹杂着大量自己对战争和专制的痛恨,而他选择的方式是他所特长的嘲讽和讥笑,悲剧式的讥笑。在战争和专制下,自由的爱情,文化,思想都成为了一出出悲惨的喜剧。对于波兰和捷克这两个不幸的民族来说,纳粹德国的入侵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学作品,宣扬二站所带来的创伤也主要是集中来表达犹太民族的痛苦经历上。但是,似乎德国平民战后的那种极大负罪感和愧疚心所带来的痛苦却很少被文学作品所提起。
       于是一位曾经在法国长期居住的加拿大的女作家,写下了一个战后德国少女的爱情故事。只想在法国屈辱活下去的萨菲,却因为雅丽安民族的特殊气质被一位法国长笛演奏家拉斐尔所疯狂迷恋上。萨菲女子却对这个她曾经被她的民族侵略过的国家的男子,毫无感情。而后来,她却爱上了另一个被她民族侵略的国家的男子:匈牙利人安德拉什。就这样,一个现在看起来很普遍的婚外情故事,因为三个年轻人的特殊身份,变得是那样的复杂,凄美。
       爱上萨菲的拉斐尔,是个只关注艺术,从来不关注政治的理想主意者。即使他知道他娶了萨菲这样一个德国姑娘,会遭到他母亲的强烈反对,即使他害怕萨菲那种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冰冷态度,他还是坚定地认为,他能用他的温情柔软萨菲那颗冰冷的心。似乎二战并没有在这位艺术家心里留下什么伤痛,他关注的只是萨菲的“现在”的生活状态,对她的“过去”并不关心。而最后的悲剧,正是拉斐尔理想主义带来的悲剧。
       而匈牙利人安德拉什,则是一个狂热的政治分子。他爱上了萨菲,但是丝毫不能忘记萨菲是德国人这一事实,也无法原谅萨菲的父亲曾为纳粹做过的一切。他关注的是萨菲的“过去”。即使萨菲哭着向他低声吟唱她小时侯听过的德国摇篮曲,安德拉什却在想首曲子表现出的是德国人守秩序的天性。而守秩序的天性,注定了他们会为一个疯子般的元首而死心踏地。他们在一起,快乐,但是他们的身分却决定了他们无法彻底的快乐。这也注定了最后悲剧的发生。
       女主角萨菲的痛苦经历,是战后德国一代年轻人的的真实写照。战争带来的不仅是被侵略民族的痛苦,也有侵略民族战后被别的民族强烈的不认同感所带来的痛苦。天使可以在萨菲的脸上留下他美丽的指印,却永远抹不去魔鬼给这三个年轻人所留下的伤痕。
      
      
  •   每次逃课我也有那种感觉,尤其是高三的时候,明明也没事,只是去懒懒的晒太阳
  •   这是我除了外国的古典小说之外买的第一本外国比较近现代的小说,那个天使指印的童话很美,可惜我不知道它和小说的正文有什么联系,看了一点就看不下去了,很后悔。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