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出版时间:2002-3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高尔基  页数:568  译者:高惠群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俄罗斯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描写了作家从生活的底层攀上文化顶峰、走向革命的艰难道路,同时也反映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劳动者追求真理的曲折历程。《童年》回忆了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家度过的苦难童年。《在人间》描述了少年阿廖沙被外祖父逐出家门后到“人间”去自谋生路的坎坷经历。《我的大学》叙述的是:刚刚步入青年时代的阿廖沙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却在“社会大学”里学到了有围墙的大学所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觉悟,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三部曲展示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生活的风貌,是一部既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又有巨大的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

书籍目录

前言
1 童年
2 在人间
3 我的大学

编辑推荐

  写有《海燕之歌》、《母亲》等众多耳熟能详的文学名篇,被誉为“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的高尔基,却是一个命运多舛、自学成才的作家。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文坛并登上文学的高峰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为他的自传体三部曲,对于了解高尔基以及俄国社会都很有帮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5条)

 
 

  •      最近把这本初中时我妈给我买的《童年》翻了一遍,完全没有被吸引。感觉整个叙事很空洞,就像小学生日记一样,在记流水账。书中描绘的那些人那些事让我觉得很模糊,基本两三页说一件事情。出现的各种打酱油的人物也基本出现个两页到十多页就不见了,一直看到阿廖沙意见搬家到城里,我都还没看懂这书到底在说什么。似乎里面的人都神经质一样,在里面大喊大叫;说事情突然从这件事说到另外一件事;每个人都用大量的形容词。。。这难道是俄国人常用的叙述方式吗?书上说这是高尔基的成熟作品,各位觉得怎么样?
  •     对里面外祖母的描写印象深刻:
      她说得温和甜蜜,每个字都是那么有耐心,我也听清了每个字.她笑的时候,黑色的眼珠亮亮的,闪出一种难于言喻的快乐,她牙齿雪白,面孔虽然有点黑,可依然显得很年青.最煞风景的大约就是那个软塌塌的大鼻子、红鼻头了.她一下子自黑暗中把我带了出来,带进了光明,还为我周围的东西披上了美丽的光环!
       她是我永远的朋友,是最了解我的人,我与她最相知!
       她无私的爱引导着我,使我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绝不丧失生的勇气!
      
      
      两个上帝的区别:
       姥爷常常领我去教堂,每周六去做晚祷,假期则去做晚弥撒.在教堂里,我也将人们对上帝的祈祷加以区别:神甫和助祭所念的一切,是对姥爷的上帝祈祷,然而唱诗班所赞颂的则是姥姥的上帝.我说的是孩子眼中两个上帝的区别,这种区别曾经痛苦地撕裂着他的心灵.姥爷的上帝使我恐怖,产生敌意,因为他谁也不爱,永远严厉地注视着一切,他一刻不停地寻找着人类罪恶的一面.他不相信人类,却只相信惩罚.姥姥的上帝则是热爱一切的,我沉浸在他的爱的光辉之中.在那段时间中,上帝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内容,我头脑中如果说还有任何一点别的印象的话,也都是残暴污浊的丑陋至极的东西.我对一个问题始终弄不太明白,为什么姥爷就看不见那个慈祥的上帝呢?
      
      
      同感:
      
       为什么我要讲这种极其讨厌的故事?为的使你们,先生们,知道这种东西还没有过去,还是存在着的东西。你喜欢听那些杜撰的恐怖故事,你们喜欢听那些用美丽的话讲述的残酷故事,幻想的恐怖可以引起你们痛快的激动。但我却知道真正可怕的东西,日常生活中的残酷,用这些故事使你们感到不快,是我的不能否认的权利,这是为了使你们想起:你们在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以及生活在如何的情况之中。
       总之,我们大家都在过着一种卑鄙龌龊的生活。
      
      
      曾经想法,没想到在高尔基笔下出现了:
      “您说机器机器有什么好,它只会把我们脖子上的强索劳动力得更紧,把我们的手脚束缚的更牢。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机器,我们要的是减轻劳动强度,过安生日子,但工厂和科学不会给人安静。我们的要求再简单不过了,如果我只需要一间小房,又何必劳民伤财建一座城市呢?大家集中到城市里,扔挤不堪,还有自来水、下水道、电气等麻烦事。您想想看,如果没有它们,生活将是多么轻松。嗯。我们这儿有许多多余的东西,都是知识分子们闹腾出来的。所以我认为知识分子是害群之马。”
      听这席话,心中怎成滋味。我敢断定,世界上再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敢像俄国人这样全盘否定生存意义了。
  •     断断续续得把高尔基成长的历程完整看完,故事的人物、故事与场景,不得不说,对于我们当下的生活情节似乎有天然之别,但是模糊中总似乎找到些与当下对应的影子。书中所描述的,众人的言行、那背后真实的价值观、信仰,很多时候丑陋得足以让人窒息,这也是让我多次断断续续拿起书、盖上书的原因。不过在这片土壤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所固有的善良如野草般顽强,努力地坚持不懈地去感染去呼唤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哪怕就一点点的力量。在三部曲中,每一部分的尾声都有提到自己回忆写作的目的,其中很喜欢作者在《童年》提到的,对于回忆野蛮的俄罗斯生活中如铅一样沉重的丑事,会时时问自己:值得讲这些吗?当然,作者的心底答案是,值得。因为这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丑恶的真实,它知道今天还没有消灭。而要想从人的记忆、从灵魂、从人们一切沉重的可耻的生活中连根剥掉,则必须从根儿了解真实。我认为,这不仅是对俄国人从真实细致得了解自己的过去,对于我们,更是为还在懵懂状态的国人与一直生怕我们心灵受到打击的执政人员注入面对历史的支持与鼓励。
  •     高尔基的这部自传可谓名声在外,一直被奉为经典名著,是中学生的必读书目。我也跟大家一样,小学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下了这本书,不过当时真的是太年轻看不懂也看不进去这样的大部头。最近闲来无事就借来一读,到还算是有些想法。
      这部自传记叙了作者苦难的童年时光,在为了生存而不断遭受困苦生活痛苦折磨的过程中,作者于最普通的劳苦大众生活在一起,体味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勤劳勇敢;同时也见识到了无知民众的麻木堕落,贪婪虚伪。作者在痛苦的生活中发现了书籍所能带来的乐趣,从如饥似渴的阅读中收获了生活的真谛。而当他回归现实的时候,却又被无情地抛入痛苦的深渊,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而就是这样一本书能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告诉我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告诉我们走进社会才能真正教会我们成长?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老师?
      总觉得全书充满了一种压抑的气氛,作者灰色的童年也为这本书笼罩上了一层灰蒙蒙的雾气。所以我想不出应该从中体味出点什么,怎么想都觉得有点欠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不过对于书中的描写还是可圈可点的。无论是景物描写的容情于景,还是人物刻画的细致入微。书中的人物各个惟妙惟肖,个性十足。我一直认为评判一部小说好坏的先决条件是人物刻画的生动与否。
      
      一直有这个习惯,就是在写评论前看看大家都说些什么。而这本书的评论就很有趣,大多数都很简单浅显,好像是小学生被强制写下的观后感。难道像这样的被宣传烂了的意识形态励志读本已经没有人愿意多写些什么了么。呵呵,大家应该不屑于看这样的文字了吧。
  •     
      
      一个礼拜多的时间,断断续续的把从家带过来的高尔基三部曲看完了,说是三部曲,其实也就是一本书的厚度。《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三部作品更像是三个章节,前后是有关联的,还是一次读完较好。
      
      首先不得不说,高尔基的记忆力确实惊人,因为他能把小时候发生的那么细小的事情记得如此清晰,让我们这些读者能透过这些细小的事情了解到高尔基的童年、打工和求学之路,同时也对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在那个时代,贫穷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基调。
      
      高尔基的命运是多舛的,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只能带着他搬到外祖父家去住。在外祖父家中,他见识到了两个舅舅的卑劣,也忍受了外祖父的毒打,但同时也找到了他可以依靠的人--外祖母。在外祖父分家后,母亲去了别处寻找生活,高尔基和两个老人相依为命。无奈外祖父放高利贷破产,原本积累的财富很快耗尽,高尔基不得不外出打工养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高尔基说自己踏入了人间。
      
      在人间的路也是不那么好走的,在店铺当徒弟需要忍受掌柜的捉弄和他堂兄的敌意,而在自己亲戚家里学画画又要忍受两个妇女的各种讥讽和谩骂。相比之下,高尔基更喜欢在轮船上当帮手,他也认识了几个对他格外照顾并且在精神和思想上点拨他的大朋友,帮助他看清了这个社会的真实面目。不过,除了他的外祖母之外,对高尔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心目中的“玛尔戈皇后”。正是因为她,高尔基见识到了真正的美,不光是外表,也是内心。玛尔戈皇后让高尔基有机会读到很多可以冲洗灵魂的著作,这些书清除了贫穷和痛苦的现实生活留在心中的印象糟粕。正如高尔基所说:读了这些书以后,在我的心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在这个世界上我并不孤单,不会走投无路。从此以后,高尔基便开始找各种机会读书,这个并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人正是通过读书和同底层人民的生活中逐渐成长了起来。他已经不再对别人的恶意中伤感到那么痛苦,无论面对什么他似乎都能接受,物是人非,太多的变化接踵而来。高尔基感到生活是乱七八糟的,荒谬的,显而易见的蠢事太多太多,可悲的是,当他把这些告诉别人时,别人常常感到无比诧异。
      
      在我的内心世界里生活着两个人。一个人对种种卑鄙下流的事情见得太多,故而有点胆怯;又因为了解生活中种种可怕的事情而感到压抑,开始对生活,对别人抱着不信任的怀疑的态度。他怜悯所有的人,也怜悯自己,但又束手无策。这个人幻想一种宁静安详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只与书本为伴,不与他人交往。他所向往的地方是修道院,是林中的看守小屋,是铁路线旁的小岗棚。他想去波斯,希望在城郊的某个地方谋个守夜人的职务,人越少越好,离他们越远越好。
      
      另一个人读过充满智慧的好书,受过书中神圣精神的洗礼。他看到世俗生活中可怕的东西拥有难以抵御的势力,感觉到这股势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砸破他的脑袋,用肮脏的脚底踩碎他的心,于是,他就紧张地自我防卫,咬紧牙关,握紧拳头,随时准备应付所有的争执和搏斗。这个人满怀爱心,他的恻隐之心常常见诸于行动,就像法国长篇小说中见义勇为的英雄那样,遇有情况,顿时就会拔出鞘里的长剑,进入战斗状态。
      
      这恐怕就是高尔基在人间时最深的感悟。
      
      秋天的时候,高尔基听从别人的话,去了喀山,他告诉自己必须要求自己有所作为,否则就完了。所谓的我的大学,其实是高尔基在喀山和一群大学生交流思想并相互学习的日子。在这段时期之中,高尔基接受到了很多激进的思想,遭到警察的盘问,见识到了朋友的被捕或者死亡。他尝试过自杀,但却幸运的活了下来,事后他才意识到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在我看来,这段时期的高尔基更多的只是对这群大学生的好奇,而对于他们的思想似乎并没有多往心里去,觉得他们有些不切实际,至于生活中见识到大学生的一些行为,甚至产生了一种对大学生的憎恨。至于那些受大学生追捧的神父,在高尔基的眼中反而是厌恶。逐渐,他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知道了无形的线对人们的影响。这条无形的线以沙皇为中心,通过各部大臣,各级官吏层层下来,无所不通,无所不包,人民就生活在这条线的阴影之中。最终,在村庄失火后,高尔基离开了那里,也告别了他的大学生涯。
      
      很显然,整本小说中最精彩的还是《在人间》的这一部,作者也花了更多的篇幅来细细讲述这段经历。可以料想的是,高尔基以后的生涯和这段时期接触到的社会息息相关,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底层的劳动人民,和他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正是由于高尔基干过很多职业,无论是店铺学徒,家庭佣人,船员,抓鸟偷木材这些他都体验过,也都和那些人们交谈过,他的人生得以丰富,也得以有如此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显然这对他未来的成功来说是决定性的。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高尔基的外祖母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一个在高尔基看来最完美的女性,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外祖母,高尔基连活下来都不太可能。
      
      相信很多人看完这三部曲都有自己的感悟,记得当年自己看完《约翰·克利斯朵夫》时曾有种冲动要把自己以前的生活整理并写出来,但后来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多的事可写。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是太幸福了,幸福的有点单调,每一步怎么走好像都已经被安排的好好的,到了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情,就是这样。显然,我们从生活中感悟到的达不到像高尔基那般深刻,估计没有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能说出像高尔基一样的话:我刚刚十五岁,但是有的时候我会感到自己已经上了年纪。我的经历,我读过的书籍以及我忐忑不安考虑的各种问题一起积压在心头,因此,我的内心仿佛膨胀起来,变得十分沉重。探察一下,我发现我的内心世界犹如一个非常拥挤地堆满各种物件的储藏室,挤满了各种观感印象,而要把这些东西理出一个头绪,我既没有力量,也不具备能力。
      
      有得必有失,显然如此。
  •      这部小说开头的一幕令人难忘:在父亲敞开的坟墓边,小高尔基注视着坟底的几只青蛙,有两只爬到了棺盖上。掘墓人开始向坟里铲土时,它们努力顺着坟坑的两侧往上爬,却被泥块给砸了回去。此后小高尔基就一直惦记着那些青蛙,他向所有可能听到它们动静的大人打听它们是否逃出去了。
       对于孩子不同于大人视角的简单勾勒是高尔基的惯用手法,这给小说叙述的阴暗、灰色、悲观注入了达观的血液。而葬礼结束后,母子两人与高尔基的外祖父母同住。这是梦魇的开始。外祖父是个面如臭鼬的老独裁者,舅舅们个个残暴成性、酗酒、定期发狂,都是些彻头彻尾的蠢货,喜欢把家里搞得天翻地覆,女人们则只会顺从。即使是受到压迫的工人们也互相嘲笑、折磨更弱小的个体。
       在这个可怖的世界里,小高尔基的外婆温暖了小说的基调。正是她的出现,让高尔基始终确信人性的善良。还好深藏童年记忆深处的除了家族成员的残忍、灰暗,还有外婆做的奶油蜂蜜蛋糕,她的嗓音轻柔神秘,脑子里储存着源源不断的故事,这些都“像花一样”深深刻在孩子的记忆中。高尔基犀利而准确地再现了一个孩子的所感所知,用冷漠而透彻的视角去看待每一件事情,并把它融合到充满诗意隐喻的虚幻的内心世界中去。
  •      这本书也是很早以前读的,说来可笑,不是自己买的, 不是谁送我的, 是我自己去亲戚家里拿来看的。。当年我才16岁吧, 一转眼的时间 过去那么些年了。。很多时候想到现在的生活,我还是会用他给的名字来描述《我的大学》,《在人间》、 即将开始的是《在人间》部分。。
       特别喜欢的是描述童年在和母亲一起生活时候的场景,还有里面的插画 美的一塌糊涂, 我甚至看到插画会停住阅读, 开始想象高尔基所讲述的故事 发生在眼前这一幅幅插画里面。 那时候俄国,这一概念 我仅仅是知道, 从历史书上肤浅的知道。可是, 高尔基笔下描述的关于俄国的很多东西 依然勾起了我 无限的向往。。更让我有感的是,他和他祖母的感情, 让我想起了好多的童年 好多 好多。。 因为从小失去双亲的缘故, 祖母。便是他的一切归属。只有祖母真心 带着他买东西, 讲故事, 护住他,不让他受伤害, 还好 所幸 万幸, 还有他的祖母。 读一篇文章, 我喜欢把自己想象成那个主人公。 体会一遍 走一遍他的一切。。 这段温情的 和祖母一起的日子,让我好生怀念。 每每想起, 总是那么的有依靠的感觉。 他没有 母亲关怀, 可是 祖母却真心是他的主心骨 。 后来,由于当时社会的原因, 10来岁的他开始了 打工生活, 这很像我们的上一辈, 无法深刻解释, 只能体会那种感觉。 他 其实 和我们10来岁时候没什么差别吧。 也一样只是孩子, 也还想玩乐。 可是, 没法。。 再后来 是对学习 对知识的渴望, 还好那时候没有什么 什么 大学 证书来限制他的发挥。
       突然 不想写了, 深深的喜欢这书。 仅此而已~
  •     印象很深的是小学升初中的时候爸爸给我买的第一本书就是这个,当时特别兴奋,也特别珍惜。大概反复看了两三遍。当时看到书中高尔基小时候悲惨的生活还有点不理解,后来对俄国的历史有所了解之后才渐渐懂了。这本书描述了高尔基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从中也可以了解当时俄国的社会状态和底层人物的悲惨生活。但是即使看到很压抑的地方,却依然可以看到高尔基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苦难的坚强。也正是这本书让我从此喜欢上了读书
  •     在读完《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时,轻轻松了口气,因为说实话,俄国人当时那种近乎流浪似的生活让这部自传体不时有新的人物加进来,而他们的名字有很长很令人难以记住,所以,读完这三部曲,还是让我下了一番功夫,但这是我读书人生计划开始的第一步,一定坚持走完,希望以后大家监督哦。
      
      读完这本书有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我这个不信基督的人,似乎对于俄国人们所经历的困扰、斗争难以理解,以前读欧洲人的一些小说,凡是涉及到上帝的问题,以及其间的疑虑都让我觉得很生疏,有时甚至让我觉得这种生疏感影响了我去理解书籍。比方说要想高尔基的这种博爱和怜悯,不读懂俄国人眼中的上帝是很困难的。但即便如此,从小阿辽什卡看世界的眼光里我还是感到这个后来投身革命的伟大人物的伟大心灵,他从姥姥哪里汲取来的仁爱的天性以及对书籍的渴望,让他注定会成为一个对生命如此怜悯,对生活沉静地思索的人。
      
      高尔基所生长的年代让我时常感到震撼,那是一个多么肮脏的年代,在俄国寒冷的土地上,那些生命过着物质贫乏,精神贫乏的生活。那些经年不清洗的衣物被褥,滋养着怎样的苟活着的心灵。那些不明白何为生存,何为自由的农民,那些高叫着热爱人民的迷茫的大学生们,那些不知沙皇为何物,不知权力为何物的生灵,那些轻易在那个年代里丧失生命的人们,和清末年的生存状态如此的相像。
      
      相比较而言,我所处的时代、地点,物质条件好了很多,但是人们精神的迷茫也许并没有完全的转变,我们所需要的仍然是像高尔基这样对那些以欺侮他人为乐趣的人们的怜悯与博爱。但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真的培养得出这样的人吗?匍匐在权力靴下的芥草除了能增长腐殖土的堆积外,难道还能期待她养育出伟岸的人格吗?我们的失望由谁来终结?如果没有一个挺立而起的人格,难道我们应该放弃吗?还是说在仰望先贤的星空中自我安慰?
      
      
  •     《童年》是19世纪70、80年代的俄国社会缩影,他艺术的再现了当时俄国人民,尤其是“鉛样沉重”的残忍可怕的小市民世界的生活环境。  《在人间》不仅是作者童年时代的自传,而且也是一个时代艺术性的史册,书中真是的描写了人民下层的严峻的、阴暗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俄国人的困苦生活和他们日常的苦闷,创造了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下层少年的形象。  《我的大学》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   在“父亲节”到来之际,建议父亲们或未当父亲的男人们,拜读文学大师的三部曲,精神上一定会有大的收获。并祝天下所有的父亲节日快乐!
  •     这本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高尔基童年命运的悲惨。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的黑暗。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这本书好像貌似 是我读初中的时候读过 而且有着令人寻味的效果
      第一次读外国老的书 还真的感觉 很不错 特别是他描绘风景和动作 以及对话 总感觉自己在看电影一般 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 只要回忆起那里面的情节 我总是感觉到 我曾经真实的见过那里面的人 。。。。
  •     你的美丽不需装扮,你的高雅来自内心,然后自然流露。你温柔得像那个时代的一个吻,深深印在每个人的笑容里。这书棒棒的!
  •     想起童年,找来读了读,感触颇深。高尔基写童年的时候,已经40岁了。
      我不知道我的儿子,四十岁的时候,会如何描写他的童年。
      因为今天他羡慕地和我说,妈妈,小姐姐家住在地下车库里呢!
  •     那时还小,读完整篇的印象就是,高尔基小时很悲惨很压抑。
      毕竟,它是我的启蒙读物。
      有空一定好好重读一番。
  •     很多人把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列为人生的启蒙书,这一点也不为过。什么是启蒙,滤过表面的东西,更多是对人生内在的思考和探索,所谓人生价值,就是其中一个隐形的度量标准。这是我第二次阅读《我的大学》,但再次的阅读是建立在我也终于有资格谈论“我的大学”的位置上,再次的阅读是建立在我真的需要被启蒙,需要更深度地思索人生的基础上。于是,在这样的一个起点上,同样是大学生的我们,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碰撞会更剧烈,甚至在阅读中可以激起巨大的共振,仿佛斗是处于同一人生操场上的起跑线。但是另一方面,越是参考这两个大学,我越是难以感知“大学”对自己的意义。
      与其称高尔基的“我的大学”为“大学”,不如给这个名词前面加一个限定词——“社会大学”。是的,就是在这个社会大学里,沙皇统治着软弱的人们以及无法从生命的角度开始抗争的革命勇士。每天每天,到处都有革命者被关起来、被杀害,大家过着诚惶诚恐的日子。就像高尔基笔下的那个老警官,表面上他亲自收押有任何有革命倾向的先进分子,一方面他私底下总小声地对他的妻子骂沙皇的不是,他甚至做了一个精彩的比喻,他将沙皇比作是一只大蜘蛛,“那只盘着的大蜘蛛突出了一根‘看不见的线”,这个线有网,并编织着全部的生活”。他站在道德与生存的边缘线上,东倒西歪,迟迟无法抉择,除了抱怨还是抱怨。而主人公阿廖沙则是担当一个社会的观察者的角色。他在面包坊的工作,让他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人,让他厌恶嫉妒的人,让他加速对这个社会的失望的人,让他产生无比想参与革命的冲动的人,让他不断重新思考自己的存在的人……这些形形色色的行走在沙皇眼皮底下的人们,更快地促使高尔基比一般“大学生”更早意识到“去追求那种并不十分清楚、但又比所看到的一切都更有价值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更有价值的东西呢?这可能所有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疲惫的人们都曾经思考过的问题。然而寻找答案的过程是一条大雾迟迟不肯散开的路。以至于,在路途中,我们不自觉地产生一种退缩的悲观的意念,也可能更加坚定寻找价值的方向。高尔基可能在他今后的日子中,逐渐让这个东西浮出自己人生的水面,他有他的答案,可那一定不是我们的答案。
      那我们的答案是什么?相对比高尔基的所谓的大学,那个没有固定的宿舍,没有愿意教书的老师,没有一日三餐的保证,我们的大学已经相当是大学的样子了。在拥有各种齐全的硬件和软件的环境里,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可以学到高尔基一直渴望的那些知识?可事实是,我们中更多的人是不太愿意去学习伸手可及之处的知识,不太在乎周围的人,更是懒得去思考一些伤脑筋的关于未来的事情。难道就这个角度而言真的是时势造英雄?难道真的只有“越困难的环境,磨练越坚强的意志”?因为我们丰衣足食,因为我们以为自己不用先天下之忧而忧了,因为我们太容易生存了?所有的理由的荒谬可笑的,我们太需要扪心自问,问一个所有人都曾经问过的问题:“我为何存在?”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找到内心一点信念,去走更远的路,知道是时候去寻找更有价值的东西。今天,我们还是革命者,革命者这个头衔是不会衰老,不会过时的,它始终代表着一群心地善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群体。但是今天,我们所背负的这个头衔,不断被赋予时代的意义,首先为自己革命,但最终是为所有的别人而革命的。
      但是太多的人又扭曲了“革命”的本意,比如叫做愤青的全体,辱骂社会的种种是是非非,为的是获取内心的快感;又或是歇斯底里地和社会作对的那些边界人……讽刺成为社会反面问题的主调,可我们要做的不是起哄,不是以讹传讹,而是去其糟粕,而是返璞归真到我们需要革命的东西。也许,那个时候,我们各自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更有价值的东西。
      正如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写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大学是人生的奠基石,但它并不是一块被动的奠基石,你可以把它垫得更高,这样可以望得更远;你也可以把它提走,愿回自己的井底做只井底之蛙。只在乎,你,我的选择。我选择像高尔基一样,我选择做个热血青年,我选择在信念崩塌后,继续前进,我选择坚信,那不远处,就可以找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     我觉得被教育局定为名著的书都很垃圾........老师强迫读的,阿廖沙啊!
      这些书的内容就像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       也许是我太小,还是似懂非懂的看了高尔基这部《童年》。虽然如此,但是,我仍然感受到了当时下层社会人民的坎坷和艰辛。
      
        我就仿佛穿梭时光隧道,进入了那时高尔基童年时的生活场景,的的确确的回到了高尔基的童年时代生活……真真切切的看到了高尔基家庭的一是一幕,就如同在看历史电影一样,回到了历史的诗篇……
      
        高尔基的童年生活艰辛坎坷,虽然如此,他仍然成为了历史上不朽,著名的作家。为什么呢?那些不起眼,小而再小的人物,变成了他的启蒙教师。
      
        努力工作,用心研究,爱孩子的“好事情”,爱他,呵护他,总是给他讲故事的外祖母,曾和他一起赚钱,努力讨生活的一群孩子们……还有很多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物带领着他前进,就是因为他们,高尔基才有今天的成就。
      
        高尔基四岁时,父亲去世……在家庭战争下……外祖母的呵护,外祖父的严厉教育下成长,然后,母亲又找了一个父亲,而这个父亲,却把母亲,给活活累死了……于是,才十一岁的高尔基就担负起出去赚钱,打工的重任……养外祖母……真的令人觉得敬佩。
      
        高尔基的生活就好比一个人在阴暗的森林里,里面只有一群动物和野兽,一大片的树,高尔基走过森林后,又走过沙漠,终于看到了美丽的绿洲……
      
        这部小说,让我知道了爱,关怀与感激,更让我看到了俄国的历史……
      
        可爱的童年,永远美丽,不朽~
  •     我以前认为童年一定是美好的,但是童年不一定是美好【金色的】,也有人的童年是不美好【灰色的】.读了【童年】令我知道童年不美好,并不说明长大后不美好.
  •     我想起小时候,有一种撒娇,那是全世界最温暖的依靠,安安静静躺着是多么美好,不用去跟任何人炫耀。而高尔基这三部曲写得是那么可怜。让我得到了人生的启示。。。。。。
  •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童年非常很枯燥乏味,但自从看了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我的童年比他的好上一百倍,我要好好珍惜童年。这本书是我的人生老师,让我受益匪浅,以为让我爱上了读书。我建议大家也来看看吧!
  •     自己没学过俄文,无法体会语言的魅力;然而中午翻译之后很多地方写得是非常漂亮,尤其写景。
      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怀疑,高尔基如何把自己的以往经历记得如此之深刻,有点玄了。
      时代造就不同的人,就如今天看到的‘新闻周刊’里面的大学生调查报告,他们不仅可以认识社会现实,体会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可以说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历,相信可以为了改变某种现实而去努力奋斗的。
      
  •     童年在我身上只留下了泛黄色的底片。读到作者的在人间时,怅然若失的感觉涌上心头。分享童年中,一点一滴。不让时光匆匆流失,不让伤感抹杀心灵。挺起脊梁,拿起前进的大旗,迎风而上。任岁月无情,你依然在一颦一笑中饱含你不屈的灵魂,坚强的人格。
  •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的自传体三步曲。它们深刻反映了沙皇黑暗统治下广大劳动者对光明和真理的追求。由于假期时间紧促,只读了《童年》在这一部。在这本《童年》中,高尔基以其自身的经历为主线,叙述了主人公阿列克塞童年时期的艰苦生活,下面大致介绍一下故事梗概。
       文章一开始,主人公便失去了父亲,不幸的是,不久他的母亲又失踪了。孤苦无依的他只得在外公家度过童年时光。他的外婆是一个慈祥和蔼的人,她经常为阿列克塞讲童话,并在“我”遇到困难时不断给予鼓励与帮助,使“我”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保持着绝不丧失的勇气,对“我”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外公则性格暴躁,经常毒打“我”和外婆,且十分吝啬,这在他与外婆分家时体现得淋漓尽致。两个舅舅也时常发生争吵,经常闹分家。在这个充满仇恨的家庭中,“我”很快就变得成熟了,在两次搬家的过程中,“我”先后结交了“好事情”、彼得大伯、三兄弟、维亚赫尔等人,通过与朋友的交流与玩耍获得快乐。后来母亲回到了家并再次结婚。“我”还时常在外婆受外公欺负、母亲受父亲欺负时挺身而出,机智勇敢,黑白分明,富有正义感。贫困还使他曾在上学期间与朋友一起捡破烂。在母亲去世后不久,“我”便走进了人间。
        读过《童年》后,我有了很多感想。它与我曾经读过的许多作品风格迥异,将“我”的童年所遭受的苦难遭遇描写得淋漓尽致,生活环境充斥着暴力,忧伤的基调贯穿全文,读罢使我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感慨与悲哀。与我们如今这充满着童真童趣、鸟语花香的童年相比,简直可谓是天壤地别。不得不说主人公的经历值得我们同情和怜悯,它也极大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使我深受感动。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再珍惜、热爱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呢?
  •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吧。
  •   这书我看后也毫无感觉。
    国外的历史、氛围离我们太远了,难以融入。
  •   除开里头的革命理想,作者描写刻画的许多人物在我们生活中都能找到相似的人。
  •   我喜欢前两部,还有未完的【克里木*萨姆金的一生】。高尔基的一生很坎坷,尤其是他的童年,和卢梭有点像,我甚至很羡慕他们的四处流浪的童年。我的人生是如此乏味,乏味的可怕。有钱了,生活安逸了,却还是认识不到自由的可贵,这就是我们的悲哀!
  •   ls,有得必有失,现在感觉我们能做的就是多旅行多读书了
  •   我花2天看完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啊好好哈哦啊
  •   小时候看看热闹,没有真正看下去。现在才适合看
  •   好完整的一次评论可以做论文了。
  •   2010-04-17 12:43:06 木乃yi  好完整的一次评论可以做论文了。
    没事干 无聊地写了下。。。
  •   好棒!!!!
  •   我们可能无法经历那样的童年,却可以从文字中感受那样的童年
    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很多经历是我们一生也无法亲历的,文字,让我们有了更丰富的人生。
    继续读,继续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