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的女儿

出版时间:2002-3  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作者:达娃·索贝尔  页数:417  字数:2960200  译者:谢延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伽利略的女儿——科学信仰和爱的历史回忆》由国际畅销书作家达娃·索贝尔著,该书被列入美国最新畅销书排行榜。伽利略是举世闻名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然而他与大女儿玛丽亚·切莱斯特的父女之情却鲜为人知,本书作者将玛丽亚·切莱斯特与其父的诸多通信由意大利文译成英文并出色地编排到《伽利略的女儿——科学信仰和爱的历史回忆》一书中来,重新改写了伽利略伟大的一生。
打开本书你将会看到一个迄今在历史上不为人所知的人——伽利略的长女玛丽亚·切莱斯特修女,这个被其父称为心灵最高尚,为人特别善良,对其有着极度其深情依恋的女子,最能反映出其父的才华、勤奋和敏感。正上由于这些品质,她成为其父的知心朋友。无论伽利略身处逆境还是顺境,玛丽亚·切莱斯特对其父充满深情的关心和支持是其父最出成绩和在动乱不安岁月中的最大力量源泉。
本书是一本科学信仰和爱交织在一起的传记。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到佛罗伦萨  1 她是您所钟爱的人  2 宇宙这本大书  3 璀璨的群星在诉说您的德性  4 让人们看到真相、承认真相  5 在太阳的表面上  6 严格遵从上帝命令的女执行人  7 我的迫害的恶毒用心  8 捕风捉影式的猜测第二部分  在贝洛斯瓜尔多山上  9 我们的父亲是怎样得到人们喜爱的  10 愿意为您效劳  11 高于其他一切的需要  12 由于我们的热忱  13 我记忆中的滔滔雄辩  14 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天体  15 承蒙天恩我的路走对了  16 我们诸多磨难的暴风雨第三部分  在罗马  17 在试图使自己名垂不朽的时候  18 既然上帝用这些鞭子来惩戒我们  19希望您永远在我们的近旁  20 应该求我发表这样的一部著作第四部分  罗马梅迪契别墅托斯卡纳大使馆转交  21 我度日如年,在等待您的消息  22 在宗教法庭的会议厅里  23 虚夸的自负、纯粹的无知、粗心的错误  24 对神奇的因普鲁内塔圣母马利亚画像的信赖  25 对你的著作和你本人所作的判决第五部分  在锡耶纳  26 不知怎样才能不把钥匙给他  27 圣洛伦佐节的可怕破坏  28背诵悔罪诗  29 生命之书或在他自己的国家被承认的先知  第六部分  从阿切特里  30 我的灵魂和它的渴望  31 在我听见这是您亲口说出来之前  32 因为我要努力去理解  33 美好的回忆有关伽利略的大事年表参考书目致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伽利略的女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3条)

 
 

  •     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这句话是中国的,维尔吉尼亚、也就是后来成为修女玛丽亚•切莱斯特的这个女人是意大利人,伟大的伽利略的私生女。但她与中国女孩一样,尽管与她敬爱的“父亲大人”隔了一座修道院的厚墙,她依然是伽利略的小棉袄。
      这本书实际是伽利略的传记,修女玛丽亚切莱斯特极少正面着笔,这是欧美作家的写作技巧——选一个冷门,揭开一段历史。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作者对伽利略的同情都显而易见,对乌尔班以来的历代教皇都充满鄙夷。可历史一去无法回流,文艺复兴和30年战争已经给梵蒂冈造成毁灭性打击,乌尔班对伽利略的惩罚,与其看成与“日心说”的势不两立,毋宁看成对科学的恐惧。
      没有哥白尼,就没有伽利略,没有伽利略,就没有牛顿,科学的降临是如此的环环相扣,以至于我这个读书人急出一身冷汗。
  •     先后看了两本传记,一本是茨威格的《玛利亚·斯图亚特》,一本是达娃·索贝尔的《伽利略的女儿》。前者是作家的书,后者是记者的书。如果说作家的书各有其特色,那么记者写的书其相似性没有更明显的了。
       达娃·索贝尔也难逃这种职业病遗留的后果:对于真实客观的追求。这两种追求导致了两个后果的出现:大量事实累积(以细节为主),评价性文字的缺乏。
       所以,在茨威格所写的传记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苏格兰女王直露的赞美或者批评,对于女王各种行为以及其动机的大胆猜测和评价。当然也可以看到许多的对于历史和文学作品的引用,但是这种引用的作用和规模是绝然不同于达娃·索贝尔——这位科学记者的。
       《伽利略的女儿》这本传记,几乎是用制作新闻的要求书写的:追求真实和客观。作者大量引用书信和历史文献,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甚至这些内容构成了全书,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典型的新闻作品风格,而对于这一特色,既有值得庆幸的地方,也有难以弥补的缺憾。
       欣喜来自于那些迷人的细节,十六世纪的意大利风情尽显眼底的同时,一个有血有肉的伽利略也活了起来。缺憾在于,事实的堆积有时候模糊了许多东西,尤其是在与宗教法庭斗争时伽利略的内心世界。作者显然没有揭示出来,当然也不可能有人能揭示出来,关键是她甚至没有给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仅靠提供事实,让我们自己做出判断,这对于我这个科学的门外汉,以及对于西方宗教世界陌生的中国人来说,太不给力。
       显然达娃·索贝尔的作品力求忠实于真实。当然,大量依靠事实,并不能就达到真实的目的,这个道理作为记者的她也是肯定知道的。这一点上,茨威格是不同的。茨威格写的传记表现的是一种个人化的解读。他写的不仅是一位勇敢、骄傲、充满激情的苏格兰女王,也是具有某一类人格的人,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类似悲剧的剖析和总结。
       到底,哪一种写法更好?文学体还是新闻体?难以抉择。也许对于达娃·索贝尔,这只是一种职业病。在其他记者写的书中,同样明显。
  •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      伽利略何许人也?吾国之教材自有明言,“近代科学之父”、“维护真理不屈不挠的斗士”,为科学抛家弃女,带领人们打破了教廷(可想象成国民党)愚昧的统治,大无畏的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宣传科学的革命事业中去。要是再加上点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的情节,铁定一个五百年前的共产党员形象啊。而长期沉浸于这种对立斗争二元观教育下的童鞋们自然也难免习惯于仰视伽利略这样的“伟人”,对他们的崇拜更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敬仰都来不及,又岂容八卦之?
      
       不过,人是矛盾的综合体,名人更加如此,伽利略本人也不例外。这本书从伽利略女儿的视角重新描述了伽利略的一生,突出了其父女温情和对基督教的信仰。他对科学的研究,并不是要否定基督教,而是寻找更可靠的科学理论来论证上帝之伟大。这一点恐怕要令那些单线条思维的人无法想象了,就好像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居然和军统特务谈起了恋爱。不过帕斯卡研究科学时一直崇信基督,牛顿研究力学时不忘炼金术,就是老恩在和老马研究革命大计时也不忘从自己的工厂里喊女工陪自己困觉。此亦无他,不过日常生活琐事必需而已,不过有人便看不下去,便开始故意省略其生活的某一面,蓄意创造出一个单调的人物形象来供人祭拜,说是说科学,心底也还是迷信。
      
       一方面是对科学的信奉,一方面是人文素养的缺乏,这种平衡的欠缺便造就了中国大学生思维的简单性和片面性,说得难听点就是不通世情,理工科专业尤其如此。不爱八卦不代表沉稳,而只是生活无趣;喜欢安排不代表有计划性,而只是不善于变通;不善与女士相处不代表羞涩,而乃是有心无胆。科学嘛固然要多了解,但如果自己当真把科学知识太当回事,一天到晚象念经一样念,不禁让吾想到了《儒林外史》里面的马二先生,又不禁想到了劝人一心念“阿弥佗佛”的净土宗。
      
       说到底,别真把喜欢科学当根葱,权势者也压根没把科学当回事。“走近科学”天天宣传科学,京里的高官照样天天去五台山烧香求升官。也别以为宣传科学能提高国家实力提升国民素质,台湾、香港的宗教行业生意照样红火不断。小民们生活本来就很压抑了,自然需要八卦来找找乐子,生活要有点娱乐的精神。本书不过就是八卦一点,又何必板着个脸横加指责,何乃不解风情乎?
      
  •     显然对于作者及出版商而言,本书搜罗的“120多封玛丽亚致父亲伽利略的信”乃是最大的卖点所在;但在我看来,这些信件对于构成一个真实的、生动的、丰满的伽利略的形象毫无意义,而且我不吝带着一点刻薄去猜想,这种无意义正是那些信件在某个图书馆里尘封了数百年的原因。
      
      如果是我,我更愿意关注那些能令伽利略跻身于历史及科学史的内容。我不能容许自己将笔墨浪费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伽利略——或者说一个满是八卦的伽利略——身上。这不是因为我认定一个普通人没有任何值得了解的东西,而是因为,伽利略作为一个科学史上的巨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的奠基者,他的身上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了解——更不用说我们还远远未能全部理解——哪里还能轮到八卦容身的地方呢?值得书写的乃是那些他在他那个时代所做的、足以影响他那个时代的事情,还有他为什么会去做那些事情,为什么由他来做,做完之后产生的影响又是什么;而伽利略与他的家人、他的女儿之间有着怎样的温情或矛盾,与我们后人又有什么干系?当然,如果这些温情或矛盾影响到了伽利略在历史意义上的所作所为,我很愿意去读这些东西;但实际的情况是,我花费了时间,也忍受了这些突兀的信件对书本整体内容的破坏,但结果,除了八卦,什么都没有。
      
      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只关注一个历史性的伽利略呢?为什么就不能关注伽利略的家庭生活呢?——如果你这样问我,我无话可说。这本书可以用各种角度去解读,如果你把它当作娱乐记者对明星的私生活报道,你甚至会发现本书称得上是猛料不断。但我坚持认为,将一个开创了一门全新学科的伽利略解构成一个只能作为地摊小报主角的娱乐明星,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大众的审美扭曲。
  •   赞同一下对理工科专业的批判
  •   何必太偏激,理工科的人也是人,他们的生活一样充满乐趣啊~看你对于理工科的人的描述,有些偏激。如果批判的是最后那些横加指责的人,那可以理解,若是批判所有理工科的人,有点过
  •      一方面是对科学的信奉,一方面是人文素养的缺乏,这种平衡的欠缺便造就了中国大学生思维的简单性和片面性,说得难听点就是不通世情,理工科专业尤其如此。不爱八卦不代表沉稳,而只是生活无趣;喜欢安排不代表有计划性,而只是不善于变通;不善与女士相处不代表羞涩,而乃是有心无胆。科学嘛固然要多了解,但如果自己当真把科学知识太当回事,一天到晚象念经一样念,不禁让吾想到了《儒林外史》里面的马二先生,又不禁想到了劝人一心念“阿弥佗佛”的净土宗。
    我怀疑像上文这样的理工科学生能不能占1%。。。
  •   科学在中国还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除魅过程。
  •   (可想象成国民党)
    就这话可以判断你的思想被共产党给俘虏啦!暂且不论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好坏!你的思想明显有偏见。这样的评论肯定带有偏见的!
  •   宗教是信仰,但科学也是种信仰,请不要侮辱他人的信仰。
  •   权势者没把科学当根葱,权势者吧什么当根葱呢?
    伽利略对科学的研究来自于想论证上帝之伟大,事实上正式因为上帝是一个不可论证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命题,所以科学就和宗教有了自然的分野。
    科学不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办法。香港台湾的宗教事业发达,问题是那只不过是一种调剂而已,何为主次何为本末,连这些都不懂,大放厥词算什么
  •   诸人不识吾用意,但凭只语把影捉。
    大学原本如技校,只怪闲来不读书。
  •   这篇文章显然激怒了一些楼主所说的那种理科生
  •   同理,我也没指名道姓针对您,尊敬的有逻辑的工科生阁下。
  •   哦对了,貌似您先前写了一段,不满意又改了一番重新发上来。这种严谨的态度我很欣赏。我第一句话少打了一个工字,所以显得不太严密。可能这就是理工科生强于文科生的地方吧
  •   在理工科生的暴怒面前,一切都是尘埃
  •   俄,不过我承认,我可能太过于本质主义了,所以被认为是强盗逻辑一点也不奇怪。
  •   另,补充:
    随口一句调侃之语,没必要如此当真。这大概就是学文的优于学理工的方面吧
  •   若真是当笑话看,那就笑笑便罢好了。把笑话如此当真,成篇累牍地回复,还要加上注脚声称自己并未金刚怒目,看来我的言论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呵呵,玩笑之言,请勿动怒。
  •   哇,俄罗斯文学恶心,真厉害啊,好崇拜啊
  •   这句话可不敢苟同。
  •   啊,我还真没有发现我那句话说了理工科生易怒呢。
    不过“找几本来看看”这种话,就不用阁下对我建议了。
  •   恩,您当然完全有想象的权利。我也有,我对您的想象,就憋在心里好了。
  •   你们可真逗:)
  •   文科也有文科的臭毛病
  •   87年的,上大学以前接受的都是二元观吧,我还记得课本里比萨斜塔那故事,当时别的没明白,就知道亚里士多德肯定不是好人..我们的教育把大部分人教育的比那些强国大人们幼稚,有点摧残人性的味儿
  •   八卦是一种生活态度
    PS:LZ和小丑都只顾着自己爽
    所谓同态复仇吧
  •   我必须赞一下
  •   宽容一些吧,历史意义并不是由某个群体或个人来定义的,对历史时代的复现也不能简单地同狗仔队类比,毕竟,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太遥远了,历史的真实需要更多的资料来重建
  •   任何人首先都只是一个普通人,所谓“伟人”、“奠基者”往往只是后来者想象的叠加而已。而Lz对所谓历史意义的推崇,更可见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所言之确凿。
  •   不管作者从什么角度写,我个人认为真实最是重要。
    一个伟人首先也是一个人,人会有的情感和生活他都会有,他有伟大的一面——这种伟大也许无人能及,但是他也有平凡的一面——他的平凡是真实存在的。
    真实的才最重要。
  •   你不近人情,所以不懂人性
    不懂人性又何懂科學的真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