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你读名著

出版时间:2001-6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柳泽泉 编  页数:29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与教育部《中学生语文大纲》指定书目——名著必读丛书相配套,特邀二十来位来自上海各重点中学、教育学院的名师撰写。他们的文笔不艰涩、不深奥,富有个性,希望通过这些非专家撰写的导读,拉近学生与名著的距离。教学生怎样把《老人与海》这样一本书看“厚’,把《三国演义》这样一本书看“薄”,并勇敢地与文学大师们对话,进而在课堂上彼此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教学相长。

作者简介

  柳泽泉主编 柳泽泉,上海光明中学特级教师

书籍目录

和文学大师们对话——写在前面的话   柳泽泉千古妙文话水浒——《水浒传》导读  孙振威封建末世的历史画卷——《红楼梦》导读  颜毓英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西游记》导读  孙继林古代战争历史的瑰丽画卷——《三国演义》导读 杜宝华六经之精华,儒学之丰碑——《论语》导读   吕幼夫黑色铁屋中的“呐喊”,漫漫求索时的轨迹——《呐喊》、《朝花夕拾》导读 张剑敏灿烂人生的教科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  邵大祥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老人与海》导读 周孝放他的心上充满了太多的迷雾——《哈姆雷特》导读 白 扬愤怒的揭露,深沉的思考——《复活》导读   郭 晨现实中的童话——《匹克威克外传》导读    任 晔发自心灵的曼妙诗篇——《泰戈尔诗选》导读     刘 颖嚼着痛苦的童年——《童年》导读   郑建国奇异的国度——《格列佛游记》导读     程忠信孤独而伟大的冒险家——《鲁滨孙历险记》导读    郑 洁永远的拜金狂——《欧也妮·葛朗台》导读   白瑞霖一个理想与现实相背离的悲剧人物——《堂吉诃德》导读      李 琳俄罗斯文化的瑰宝——《普希金诗选》导读     侯家麟从`ANAГKH(命运)落笔的不朽之作——《巴黎圣母院》导读     王镫令倾听“巨人”的心灵话语——《歌德谈话录》导读     李春华

章节摘录

  中学生读《水浒传》,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培养明辨善恶是非的能力及爱国主义的情操。成语中有“逼上梁山”一词,一个“逼”字,道尽了多少辛酸!一百零八条好汉很多都是出于无奈而落草为寇的。不少读者羡慕好汉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无拘无束的生活,可是做强盗并非一件可以光宗耀祖的事。英雄们之所以走上反叛的道路,成为朝廷的对立面,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小说一开头介绍的不是好汉,而是太尉高俅的发迹史,这就暗示了社会动荡、盗贼蜂起源头正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且看高俅是个怎样的货色:他本是一个人见人厌的泼皮无赖,只因踢球踢得好就被宋徽宗看中,竟一路提拔到太尉的要职。从此培植党羽、欺压良善,纵容家人为非作歹,败坏朝纲,怎一个“恶”字厂得,!宋徽宗却偏偏对其宠幸有加。更何况当时社会上像高俅这样的岂止一个?上自蔡京、童贯、高廉、梁中书等高级官员,下至镇关西、西门庆、毛太公、祝朝奉等地主豪强,再至董超、薛霸、蒋门神等爪牙帮凶,无不暴露出他们的丑恶嘴脸。有如此的昏君奸臣、恶人贼子,做百姓的如何不苦,又怎能不反?《智取生辰纲》一节中白胜唱了一首山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这首歌精辟地概括了北宋末年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深刻对立的状况。陈独秀认为此歌道出了《水浒传》的主旨,看来不无道理。理解了这一点才会从书中“官军捉强盗”的打打杀杀的情节中解脱出来,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通过读书获得的正确深刻的认识一旦形成思想,必将对中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起到积极的作用。  读《水浒传》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进而学习到许多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如在欣赏《武松打虎》这一节时,作者一连十八次提醒读者注意武松手中的哨棒。待大家都以为武松要靠这根哨棒来打虎了,谁知老虎一来,哨棒却折成两截。读者怎能不悬着一颗心替武松担忧!作者有意这样安排,才更显出武松徒手搏虎的过人勇力。清初学者金圣叹称这种写法为“草蛇灰线法”,乍看没什么特别,细细品味却能找到一条生动刻画人物特点的线索来。周先慎先生的《简笔与繁笔》一文中引用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环境描写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例子来证明文章繁简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林冲为高俅之子高衙内所陷害,刺配沧州,但高衙内仍然欲置他于死地。那一日飘起大雪,积雪压塌了林冲的房子,林冲因此去山神庙中过夜,侥幸逃过了敌人的毒手。作者在描写当时的自然环境时,只轻描淡写地用了一句“那雪正下得紧”。鲁迅称赞这个“紧”字颇富神韵。如果没有这个字,读者就难以察觉那场大雪中一个罪恶的阴谋正在酝酿;如果没有这个字,林冲就不会到山神庙去捡回自己的性命。可以说,这个“紧”字虽然简单,却关系到情节的展开,关系到人物的命运,不可或缺。而鲁达打死镇关西,明明几句话便可以说清,作者偏不厌其烦地描写三拳分别打在镇关西鼻子、眼睛、耳朵上时这个恶霸的感觉。真是写出了鲁达的“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不这样写,难以道出鲁提辖“路见不平一生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烈火性格,不这样写,就难以让读者感受到惩罚恶人时的痛快淋漓劲儿。如果说“窥一斑可见全豹”的话,以上即可当做是豹斑,因为这样精彩的片段在书中比比皆是。这是作家对自然、对社会进行仔细且深刻的观察的结果。再以书中多次出现的打虎的情节为例,武松景阳冈打虎、李逵沂岭杀四虎都写得出神人化,却无半点雷同之处。传说施耐庵为了写好人虎相斗的场面,专门走访了不少有经验的猎户,甚至冒险亲自到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去观察老虎的生活习性。因此他能写好没有人目睹过的打虎场面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至于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等英雄人物,更可说是“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呼之欲出,甚至到了一看对白即可辨出此人是谁的地步,故此书令人百读不厌。难怪金圣叹一再赞叹作者才华横溢,笔力过人。说施耐庵“写一豪杰,即居然豪杰:写一奸雄,即居然奸雄;写一淫妇,即居然淫妇;写一偷儿,即居然偷儿。”意思是作者写什么人就能抓住什么人的特点。作者既非豪杰,又非奸雄,更不是什么淫妇、偷儿,却能把握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至心理,这就是作者在观察生活基础上更注重合理想象的缘故。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不张开想象的翅膀,一味如实地去搐摹现实,至多成为一台合格的照相机或留声机,绝不会成为出色的作家。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朋友不可不明确这点。“五四运动”以来,大中小学校都节选了《水浒传》中的部分章节作为白话文教材。今天的语文教科书中仍然保留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景阳冈武松打  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密这几个经典篇目,其目的不言而喻。    林黛玉是和贾宝玉同中有异的又一艺术典型。她是贾宝玉的姑舅表妹,柔弱而多情,纯洁而多才,敏感而多疑,孤僻而高傲。这种性格的形成,与其出生侯门,但父母早逝,寄居贾府的处境有直接关系。从进荣国府的那天起,她便约束着自己:“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在她纤弱的外表下和忧郁的性格中,洋溢着对朴素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贾府内部的明争暗斗,使她时常感到低人一头,但她仍以她敏感的气质、尖刻的语言,来诅咒种种丑恶的现实。她是贾宝玉的知己,从不劝他“立身扬名”,走“仕途经济”之路,这是他们感情最重要的基础,也是他们历经波折却从不“生分”的主要原因。因此宝黛爱情迥异于历代文学作品中“才子佳人”、花前月下、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而带有反封建的叛逆性质。黛玉与宝玉互相爱慕却又碍于礼教之大防,不能作任何明显的表露,“五衷内便郁结着一股缠绵不尽之意”,写诗就成为她最重要的精神寄托。理想中的爱情是林黛玉生命的全部,当爱情理想无法满足,她就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霜刀风剑严相逼”之感。她的结局“焚稿断痴情”,是她对无法掌握的命运的最后抗争。她以爱隋与生命的毁灭,奏出了一首爱情悲怆曲。林黛玉的悲剧在封建时代有着深刻的代表意义,她的反抗使我们看到了当时妇女要求尊重个性的新意识的萌芽。  在封建社会,是不允许自由恋爱的,“男女授受不亲”,婚姻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宝黛私相爱悦之情自然为封建礼教所不容,他们的叛逆思想更为贾府的统治者所不容。当宝黛的感情由两小无猜向真挚爱情发展的时候,贾府里忽然来了个戴金锁的薛宝钗,和一个宣传“金玉良缘”的薛姨妈,这立刻给宝黛爱情笼上了一层巨大的阴影。薛宝钗美丽贤淑,“德言工貌”样样俱全,恪守妇教妇规,善于处事接物,娴于识事理家,博得贾府上下的赞誉,成为宝玉婚姻的理想人选。薛宝钗与贾宝玉的所谓“金玉良缘”实喇反映出贾府这样的封建世族为了迫使贾宝玉尽心“正务”,读书做官.以便继承祖业,而在婚姻上作出的必然抉择。贾母说得很清楚:“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那么仁慈的老祖母,那么心肝宝贝地疼她的孙子和外孙女,在这时却摆出冰冷的面孔,毫不犹豫地毁灭了宝黛的爱情。    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一、历史小说并不等于历史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虽然作者“据正史”,在创作中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但决不能就误以为小说所写的就是真实的历史了。就人物而言,不见于史传的就有貂蝉、蒋干等人。一些主要人物虽然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小说中的很多情节都不是历史真实事件。就事件而言,小说中的有些故事虽有历史依据,但也经过了作者较多的艺术加工。最著名的例子就要算“赤壁之战”了。据司马迁《资治通鉴)所记,赤壁之战胜利的主要功劳应归周瑜,诸葛亮只是帮助鲁肃策动了孙刘联盟,在实际战争中并没起多大作用。清代学者章学诚说“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确实有道理。  这里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刘备与诸葛亮两个正面人物和曹操这一反面人物。在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下,小说中的刘备、诸葛亮是被美化了的理想人物,有时甚至美化过头而变得不可信了。如民间就流传这样的话“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又如诸葛亮借东风,五丈原点灯等,简直就有点装神弄鬼了。《三国志》中记诸葛亮“才干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大概只是一个出色的文官,并非文武全才,更不是小说中写的那样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多种才能于一身的人。所以鲁迅说得好:“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历史上的曹操虽然确有许多暴戾多疑的缺点,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在历史上,他统一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抑制豪强兼并,加强中央集权;敢于打破世族门阀观念,强调用人唯才,这在历史上都是有进步意义的。在文学上,曹操还是一个出色的现实主义诗人,我们在读到他的《龟虽寿》、《观沧海》时,千万不能将他和小说中的奸雄等同起来。  二、尊刘贬曹思想的由来和影响  从历史上看,对曹、刘所持的态度,史家也常有反复,这与不同的史家所处的不同时代有关,所以很难说谁对谁错:  陈寿是西晋人,因为“晋承魏统”,所以是“尊曹眨刘”。到了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因为东晋偏安江南,中国北方已被“五胡”占据,此时的东晋就有点像刘蜀政权,思想上便倾向“北伐”,所以推崇了刘备,开始了“尊刘贬曹”。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时,宋朝已统一了中国,因此也并不推崇“北伐”的蜀汉。又因宋是从后周手里夺来的政权,其性质又与曹魏取之于汉相似,所以司马光又是“尊曹贬刘”的。到了南宋,北方土地又被金人所占,它的政权又与当年的蜀汉和东晋有些相似,所以朱熹在他的《通鉴纲目》中恢复了“尊刘贬曹”。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尊刘贬曹”,还是“尊曹贬刘”都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反映。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之争有很多次,自三国后,曹操便成了“北方政权’’的化身。南宋的辛弃疾身居江东,誓死不忘北伐。在他的词中多次歌颂了孙权,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生子当如孙仲谋”等等,实际上也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关。  有意思的是在民间文学中,似乎历来就只有“尊刘贬曹”一种思想。这一方面是反映了百姓渴望“仁君”,反对“暴君”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刘备毕竟是中山靖王之后,而曹家却以魏代汉,有篡权之嫌。  三、如何看待关羽的“义”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忠义”的化身。他从桃园结义开始就忠于刘备,“降汉不降曹”后,得知刘备消息便“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最终又归附了刘备,历来被人们传为美谈。即使他犯了错误,华容道放走曹操,人们也以“义”来解释,认为是一种受恩必报的行动。百姓们之所以敬重“义”,并将它作为一种道德准则来尊崇,其实只是希望能在人与人之间构建起一个互相信任、诚实而不欺诈的基础,这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社会中是十分必要,而又难能可贵的。统治阶级喜欢“义”,那是因为它可以用来作为加强封建统治的工具——使百姓服从君主,至死不变。明清以后关羽在民间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伏魔大帝”、“关圣帝君”;旧时江湖帮会也将关羽奉作祖像,是因为他们要以“义”为纽带建立起一种共同的利益关系。今天,作为一种道德准则,我们依然提倡“义”,提倡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与忠贞,但切不可因此而带上落后的封建色彩。

媒体关注与评论

  和文学大师们对话——写在前面的话                          上海市光明中学特级教师 柳泽泉  二十世纪20年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写了一本小书——《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开篇就是《谈读书》,对于中学生究竟该读什么样的书,朱先生说不易回答。尽管不易回答,他还是开了一串书目供参考,外国的中国的都有。去年国家教育部向初、高中生们推荐了30部课外阅读书目,被列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也多是人所共知的中外名著。我们编写的这本《名师教你读名著》,就是帮助中学生打开中外文学宝库的一把钥匙。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就是在和一位位文学大师对话。他们创作的名著,纵贯古今,横跨中外,大浪淘沙,沙里淘金,成为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供我们一代一代分享下去。  它们是全人类智慧的晶体,那里面充满了智者的箴言。谁读了《论语》、《歌德谈话录》等,不觉得是大师们站在人类思想的巅峰上,在为我们撒播智慧的种子?我们平时常常为我们思想的愚钝而苦恼,和大师们对话,你就会变得灵动而聪明起来。我们阅读他们的每一本书,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它们是历史的回音壁,是自然的旅行册。文学的最大功用是能够留得住时间和空间。它可以拉近古今的距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学名著随意走进历史的哪一座房间,去探访在时间长河中每一个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人,看他们走在我们前面,是怎样一步步生活过来并思想着的;它可以缩短地域间的距离:一卷文学名著在手,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给城市人以乡村风光,给乡村人以城市繁华。它可以随意为你打开整个世界的版图,江河湖海,天上人间,把你带入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领略那里的文化背景,理解那里的人们如何承受着他们的文化的因袭。  它们是真、善、美的化身,是我们人类生活中难得的一片净地。在紧张而浮躁的社会中,我们的心灵有时也许由于过于奔波而疲惫,有时也许由于过于好斗而阴暗,但文学绝对能使我们变得宁静而高尚。创作名著的大师们,他们在炼狱中心灵首先得到了净化。他们是真、善、美的使者。他们的作品无处不放射着心灵高尚的光辉,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的光辉则与日月同庚,照亮着人类的前路和我们心灵需要拂拭的地方。我们将在阅读的过程中慰抚心灵的创痕,荡涤心灵的浮尘,使我们疲惫的心灵找到一片清凉的荫地得以休憩,从而使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它们是人类感情的储藏室,是传承文明的火炬手。没有什么能像文学那样使我们和世畀如此亲近,过去的,现代的和未来的。文学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打开着,像一幅长轴画卷,又像一座世界博物馆。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文学这样易于打动我们,和我们心心相印。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亦即对自然、对生括、对人生的好奇心,是打开青少年心灵世界的钥匙。有人说推荐的这些文学名著,不适于中学生阅读,因为离中学生的生活太远,这种说法我始终不能同意。既然中外文学名著担负着传承文明和沟通世界的重任,能传到我们这一代身上,为什么就不能传给我们的后代?人类的心灵,就关乎生存本质的情感而言,古今中外不乏相通之处。这相通的媒介靠什么?靠文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永远会牵连天下游子之心;“明月几时有”的问题纵使被现代天文学解答了,“把酒问青天”的飘逸情思仍然会在我们心中浮动。文学展示着人类审视、确认、表现自身情感生活的过程,表现着一种摆脱生活的琐杂而趋向美与高尚的努力。中外文学名著深厚的底蕴,总是能够在我们生活中唤起这种寓于诗意的情怀,因面具有永恒的魅力。应该看到,游戏、卡通、言情、武打、花季文学成为今天的中学生的主流文化,日益使他们的情感变得干涩而冷漠,这恰恰是我们的阅读文学名著的引导工作没有跟得上的缘故。我们再不能对他们过分迁就,而要不遗余力地在这方面对他们进行引导。在一个无论怎么物化和实际的社会里,外语和计算机再怎么把人们变成实用的机器,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也应该富有诗意的情怀!

编辑推荐

  德国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俄国作家高尔基也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阶梯,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好的理想境界,到那种对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古今中外的著作何止千万,经过时间空间的检验流传到今的都是大师们的智慧的结晶,读名著,与大师对话,更智慧的成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名师教你读名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