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恋大提琴

出版时间:2001-8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英] 希拉里·杜普雷,皮尔斯·杜普雷  页数:417  字数:366  译者:黄昱宁,管舒宁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相信看过那部"她比烟花寂寞"的人,都会记得弥漫在整个影片中的哀婉回旋的大提琴琴音,不会忘记那个让人心疼压抑的"杰姬",那部电影就是根据本书改编的,杰奎琳·杜普雷的传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其内在的艺术张力却不逊于任何一部小说。

书籍目录

引子崭露头角大放异彩黯然引退饱受折磨新启示新发现尾声附录:唱片编目她比烟花寂寞(代译后记)

章节摘录

  一天,杰姬呆在厨房里,妈妈正在熨衣服。无线电开着,《儿童时间》正在播一档介绍管弦乐器的节目。妈妈随着音乐的节奏将熨斗移来移去,杰姬也随着妈妈的动作来回摇摆着。长笛,双簧管,单簧管逐一上场,紧跟着的是小提琴。随着大提琴声飘满房间,杰姬开始安静下来,屏息凝神。她听得出神了,最后,她跳了起来,抱住妈妈的腿说道,“妈妈,我要发出那种声音。”  妈妈一阵激动,于是,在杰姬五岁生日(1950年1月)的前一晚,她悄悄走进杰姬的房间,在她床头放了一把小一号的大提琴。到了早上,惊喜若狂的杰姬把一家人都闹醒了,她冲出房间,扯开嗓门叫嚷着:  “妈妈……妈妈。”  她穿过走廊,跑到妈妈爸爸的房间里。  “妈妈,醒醒,过来看呀,我屋里有个庞然大物!”  杰姬从来没见过人拉大提琴,也不知道该怎么摆弄。看着她坐在椅子上,第一次把这件乐器放到身前,妈妈又高兴又激动,哈哈大笑起来。这东西大得几乎把她人都盖住了,但这似乎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她不耐烦别人来帮忙。妈妈把琴弓慢慢地滑过D弦。大提琴开始吟唱起来。乐声似乎停了半晌。谁也没挪步,直到杰姬露出笑容。  “我会拉了,我会拉了!”  她很快就喜欢上这件乐器了,这旋即也成了她最心爱的玩具。  杰姬开始意识到她能够成功地通过音乐与人交流,她能准确地让人倾听和理解她的情绪和感觉。这只要从观众们频频的情绪化的反应中就可以看出来了。  临近学期末,她准备在低年级学校音乐会上演奏三支短曲。妈妈为她伴奏。芒西小姐与几位贵宾坐在前排,杰姬挑了个能观察到她的座位。我挨着杰姬,一边听着一首首独唱、二重唱、合唱,一边相互在节目单背后写话、给芒西小姐画漫画。  最后轮到杰姬演奏。妈妈从我前面挤过去,笑着抽抽鼻子,杰姬俯身冲我耳语道:“等着瞧,希尔,我要让芒西小姐哭。”  杰姬演奏的曲目之一是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伴奏声还没起,杰姬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了,仿佛已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妈妈在钢琴上弹出柔和而轻快的序曲,描绘出一幅宁静湖泊的场景。当天鹅游进音乐,安详而庄严的大提琴主题音乐顿时渗入人心,整个观众席都肃穆了,我们的心脏似乎也停止了跳动。  不一会儿,就有人开始用手帕拭脸……包括芒西小姐。  杰姬渴望过正常的生活,在教会农场她总是兴致高昂,在这里,她感到自由自在,可以放浪形骸。但是她钟爱的大提琴一直在召她回去,她只得离开。她非常在意托尔特利耶对她那把栗色斯特拉德的评价,于是,在除夕夜的一个聚会上,当她被介绍给著名的弦乐器专家查尔斯·比尔时,她忙不迭地告诉他自己需要一把新的大提琴。1961年,查尔斯从美国回到英国,已久仰杰姬的大名,所以很高兴认识她。他对这把栗色斯特拉德非常熟悉,愿意照看这把琴,同时再找一把新的。们是杰姬想要的那种琴价格不菲,还不知道谁会来负担这笔钱。  1964年1月27日,庞杜斯突然去世,长期以来,一直感觉职业生涯已面临一个十字路口的爸爸意识到,该对一切进行重新评估了。他的合同已到期该续签了,他打算再签五年,申请更高的薪水。假如此举行得通,他就赢了。假如不行,他也能得到一大笔退职金,还是赢了。  爸爸最终获得了一笔可观的退职金,新的一页开始了。消息传出后,工作的邀请纷至沓来。但第一步,得赶紧找房子,因为波特兰大街的这套寓所足协会的。  爸爸在伦敦城接受厂特许会计学生社团秘书这一新职务,没过多久,又在杰罗兹十字街口找到一座三十年代的独立式住宅,有三间卧室,还有一亩地。这是一处理想的住所,让家人再度走近乡村,对于爸爸和仍在汉普斯代德念书的皮尔斯来说,坐车也很方便。妈妈可以继续在家里教学生,同时也在汉默尔汉普斯代德的艾普斯利文法学校授课。这么决定后,他们打算在8月放暑假的时候搬家。  杰姬这下有机可乘了。当她宣布要离开家里时,妈妈差点崩溃。差不多就是那个时候,妈妈接受了一家杂志的采访,还说她为杰姬能够独立闯荡感到高兴。但这全然不是真心话。事实上,她知道杰姬照顾不了自己,担心她应付不过来。  十九岁生日过后不久,杰姬便独自搬进肯辛顿公园路的一套寓所里居住,这房子是基弗的弟弟奈杰尔的。但很快她就感到寂寞了,于是,当彼时已成为她好友的艾丽森·库伊德邀她同住时,杰姬一口答应,搬到拉德布罗克路的那间地下室去了。  第二天早上,克莱尔问杰姬可不可以试试她的大提琴。杰姬一丝不苟地向她演示该怎么做,因为“大卫多夫”比她人还高。杰姬的演奏一向让克莱尔入迷。克莱尔只有两岁半的时候,我就曾领着她和特丽萨一起到伦敦听杰姬的一场音乐会。当时,两个女孩子穿上她们最漂亮的连衣裙,一声不响地听完了整场演出。  每天清早,我和基弗都要在浴室里交谈。早春的某一天,他告诉我,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能力满足杰姬的需要了。虽然她那种令人绝望的哭泣已逐渐减少,表面上也显得快乐了一些,可我们俩都知道,在内心深处,她改变得并不多。她仍然相当依赖基弗,可他觉得,她对他的依赖可能会成为她找到自己的方向感的阻碍。他觉得他应该尝试着寻求专家的帮助。  他问一个跟他们家有世交的朋友芭芭拉·孔珀兹,是否有可能请她的丈夫来看看杰姬。科昂原先是一位职业小提琴手,在马克斯·罗斯塔尔的四重奏里担任第二小提琴。后来他的脊柱上长了肿瘤,切除后只能坐在轮椅上,于是他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拉小提琴了。他转而研究心理分析,并成为一名杰出的弗洛伊德学派的精神分析家。  我和基弗把杰姬带到伦敦去看他。我们同芭芭拉一起喝咖啡,而杰姬则与科昴呆在一起。后来她告诉我们,当他请她把自己的问题告诉他时,她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骗子,因为比起他本人那些显而易见的伤痛来说,她的问题根本无足轻重。她惟妙惟肖地模仿他的荷兰口音和咳嗽,很快就引得我们跟着她一起为她自己的表演笑起来。过了几天,科昂打电话来说他觉得自己不适合杰姬,但他已经联络了一个同事,住在汉普斯代德的沃尔特·约菲博士。杰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约菲。她起初两星期去见他一次,每一回都要专程去伦敦。最后,他们定下一周去三次,她便开始在朝圣者街的寓所里过夜了,因为她太累了,没有力气再回来。  起初,她把每次治疗的内容事无巨细地说给基弗听,但是,渐渐地,她对治疗愈来愈投入,也就愈来愈没必要向基弗倾诉了。每次就诊,她都拒绝躺在沙发上或者坐在看不见对方眼睛的椅子上,她一向都要直接面对着约菲才行。他告诉她,虽说她是一个奇才,但在心理分析方面无捷径可走,她不能期望会有奇迹般的突飞猛进。  杰姬曾问过他,是否会把治疗过程录下来。他说不会,于是她评论道,他居然能把什么都记在心里,不把病人们的细枝末节搞混,实在是了不起。他答道,对他来说,她从来不把她的协奏曲搞混,也一样难以理解。  她去找约菲之前,曾经告诉过基弗,她的胳膊和腿老是发麻。后来,她的脚底也受到了同样的影响。当她向约菲提起这件事时,他认为,这有可能是潜意识里的某种抗拒心理在作怪,既抗拒挖掘她痛苦的往事,也抗拒步行到汉普斯代德来就诊。  因为杰姬花在伦敦的时间延长了,所以家里的生活渐渐恢复正常。约菲受的折磨越多,基弗对杰姬的重要性就越小。我们都觉得大大松了一口气,就好比卸下了千钧重负。不过,和她在一起的这段经历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却让我们俩耗尽了心力。  后来基弗说,他拿不准自己当初对杰姬的帮助究竟大不大,他觉得自己最多只是暂时延缓了她消沉的速度而已。当初,她内心的绝望所造成的重负是他怀着一腔爱心承担起来的,我们都知道,如果这种重负得不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东西的支撑,那么,毫无疑问,她一定会堕落得更深。  我不知道杰姬是怎么会和丹尼和解的,我只能假设,随着时光流转,或者是她的困惑渐渐消失,或者是她已学会了如何应付这样的局面。在那一年的12月份,离她二十四岁的生日还差一个月,一次事先并未安排的录音再度激发了他们在音乐上的默契。她重新拿起大提琴,与丹尼以及她的录音制作人苏维·格鲁布一起直奔录音棚。大伙儿个个喜气洋洋,因为他们录制的是肖邦的《C小调大提琴奏鸣曲》和弗兰的《A大调大提琴奏鸣曲》。他们也演奏了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的开头部分,可是杰姬太累了,只好停下来。那是她最后一次进录音棚。  他们一起去特拉维夫演奏。9月份,他们演奏了贝多芬的D调钢琴三重奏《幽灵》,还同平切斯·祖克曼一起在皇家节庆音乐厅演奏柴可夫斯基的钢琴三重奏。有些评论家认为,“杜普雷小姐又恢复了上佳状态,”但是其他人反应平平。  我们见她的机会又开始愈来愈少,因为她再度卷入了丹尼的生活漩涡:音乐会,夜宵,旅行——所有这些她说过她应付不了的事。我不知道这能维持多久。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代序后记  她比烟花寂寞  翻开二十世纪大大小小的音乐人物志,应该不难找到这样一个词条:杰奎琳·杜普雷(1945—1987),英籍大提琴家,五岁初学琴即展现过人禀赋,十六岁开始职业演奏生涯,其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73年,杜普雷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黯然作别舞台,终卒于盛年……  斯人已逝,生命的洪涛本该如罗素所言,化解成涓涓细流,末了,在静谧中归于虚无。然而,经历璀璨而凄美者如杜普雷,那生命的河却总像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终点,时不时地,会藉由爱乐者的记忆,重又轻灵地溅出几朵浪花来,非得让喜欢在河边看风景的人,悠悠地吟出一声叹息来。  对于杜普雷的至亲,姐姐希拉里和弟弟皮尔斯,这一声叹息远比他人沉重,挥之不去又难以言传,竟渐渐地成了梦魇。可以破解这梦魇的,惟有时间。或许,对于当事人而言,真的只有等到时光悄然把往事拉开了一段恰到好处的距离,才有可能积聚起再度直面它的勇气。  这一等,便磨去了七载光阴。  1994年,希拉里终于铺开信笺,把沉淀了十年的心结,融化于笔端:那是一封写给早已故世的母亲的信。深藏于内心的闸门一开启,记忆便在笔尖决了堤。希拉里写了整整四个月,能与她分享这个秘密的惟有皮尔斯——他一个人静静地读完了手稿,待希拉里折回房间,她惊讶地发现,“原来一个男人可以流这么多眼泪”。  皮尔斯的心里也藏着轻易打不开的结。他知道,寻求救赎的捷径便是和希拉里携起手来,一起把这件事做完。他们去看望与杰姬爱恨交缠了二十年的丈夫丹尼,去探访曾陪伴过杰姬在长夜里苦苦摸索而终于找不到出路的医生、护士、友人,然后是回忆,回忆,回忆……早已消逝的影像一层层清晰起来,有的部分是熟悉得仿佛伸手可触的,有的部分却又陌生得教人心痛,星星点点,都凝成文字,在纸上唏嘘、流连。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狂恋大提琴》。  合上书,仿佛有两个杰姬在眼前交叠。一个,身着蓝色天鹅绒曳地长裙,衬出满头金发如飞瀑般,亮得灼人眼:伊人为舞台而生,琴音响处,注定有鲜花与掌声铺了一路,只等着她翩然走来;另一个,蜷缩在封闭的角落里,孤独,愤怒,伤心饮泣:身前身后,是一团看不到尽头的黑暗,厚得像橡胶墙,可以依稀感觉到她的痛苦,但你就是没办法真正地接近她。  不为公众所知的那个杰姬,一生的悲喜其实是从幼年就埋下了种子的。杰姬生于音乐世家,身为音乐教授的母亲,在发现天才、培养天才方面,本身就是个天才。她为杰姬量身打造了成功的阶梯,那样循循善诱,那样体贴人微。杰姬什么都不必想,什么都不必做,只需要兀自沉醉在音乐的醇酒里就好了。有谁能相信,在舞台上收放自如的音乐家杰奎琳·杜普雷,无论到哪里巡回演出,都会把包裹一个接一个地寄回家——里面没有礼物,只是所有的换洗衣服,连袜子也不能幸免。这个习惯,杰姬终生未改。  及至与音乐家丹尼·巴伦伯英联姻,杰姬人格上的障碍终于酿成了一杯酸酒,让这对令外人艳羡的金童玉女喝得苦不堪言。雪片一般的演出要约,与丈夫生活习惯的巨大冲突,都让杰姬无所适从:母亲、师长成功地教会了她拉琴、演出,惟独没有教会她该怎样生活,怎样在外界与内心的双重压力下如常人一般地生活。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狂恋大提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9条)

 
 

  •   因为是朋友托买,顺便也看了看。对于这种自私自利的天才,我一向鄙视,让我更不喜欢的是叙述者,也就是姐姐的那种自我牺牲自我伟大感觉,我觉得这家子人都有病。全都是不良教育导致这位天才大提琴女成为生活白痴兼性格缺陷,甚至我认为,如果让她好好接触社会,具备基本自理能力,她的提琴会拉的更加出色,毕竟只有更广阔的胸怀才能更好的理解大师的作品。
  •     看到书的介绍,我以为我会对大提琴及曲目有所了解
      未料,是大提琴家的八卦,本来就是本小说嘛
      看到379页,突然觉得我的生命被这本书浪费啦(个人而言)
      
      好吧 说说这本书的内容吧
      这书主要是杜普蕾的姐姐和弟弟写关于杜普蕾及她家人的
      通过自己极高的悟性、认知及努力
      从小就是及所有爱戴和光环于一身的天才少女
      只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过自己的一生
      她的特殊也给她带来很多心理的空虚
      全家人都为她团团转、并且无怨无悔(书里这么说的,但我实在理解不了)
      妹妹的生活混乱,理不清头绪
      姐夫为了能支撑这个混乱的家族
      自告奋勇去帮助妹妹走出阴霾
      妹妹跟自己老公成那样还能坚持
      我不得不佩服这个姐姐
      
      这种关系让我接受不了,更甚的话我就不说了
      让我想起了郭敬明的小说。
      总之我看这本书很不舒服。
      所以决定止于379!
  •     一个记者得到了一个采访过两次女演员的遗产,由此走上了探寻女演员生平的道路。。
      作者将记者探寻作为明线,女演员生平作为暗线。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如烟花的女子,美丽、自尊甚至自负、寂寞。
      小说向我们描写了一个女演员的一生,通过一个记者的探寻,比较写实,然而由于这种写实,很多细节无法被描写出来,精彩程度大打折扣。
  •     其实,这本小说我没看,我看的是电影,美得让人窒息。
      这种美,不是定性型的言辞可以描绘,集纯美、惊艳、凄美等等于一体的美,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坐在电脑面前,屏幕上播放的只是最后尾声。
      当然,这种题材的书,我想也是有限定人群的读者,喜欢凄美结局婉转流离经过,纯美开始的小说。
      在这小说里,故事情节里面所展现出来的爱,有亲情有爱情,甚至还有间于亲情与爱情之间的另一种感情——姐姐把丈夫让给了妹妹,忍气吞声地接纳妹妹霸占自己的丈夫,这种复杂的感情僭越了最浓厚的亲情,要怎样宽广的爱,才能够让渡到这样的曾度。许是我涉世未深,不能感同身受作者在流畅出此情节时想让读者体会到的那种情感。
      
  •     对于音乐的外行以及对于杰奎琳的陌生,让我在读这本传记的时候,更多感受到的是关于家庭、亲情的思考。帅气勇敢的父亲,聪明貌美有才华的母亲,带大所有孩子的外婆,浓郁的亲情是这个故事首先吸引我的地方。爱是连系所有亲人的纽带,不管中间插进了多少愤怒、嘲讽、嫉妒等等。  我也学会了要像德里克一样做一个有勇敢的有魅力的人,像爱丽丝一样教育孩子。书中的外婆让我想起了我逝去的曾祖母,还有我慈祥的、驼背的外婆。  最让我深刻的,还是杰奎琳的病痛。怎样去面对一个被病痛剥夺了一切的人,怎样来处理她的愤怒、嘲讽,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我也因此而更加珍惜我们的健康,更加珍惜爱我疼我的亲人。总是一年不回家,让我的思念愈发深刻。想你们了,我的家人。
  •     看点评不错才买的。
      大失所望。
      整个没有很系统的人物主线。一个和姐妹几年都见面的人,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人,却人物自己很了解。满篇的关于自己生活的琐碎。
      翻译水平也很一般,很多用词,譬如东突西冲,这个词只要形容人跑来跑去就会用。这是翻译个人习惯用语吗?
      在这伪装的温情下,其实我明白杰奎琳杜普雷真的是很孤独的。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才华,也因为她的性格。
      
  •     第一次知道杜普蕾是在一本在一本杂志关于她的留白,角落里, 一个女子深情地抱着琴,似乎在与深爱的恋人私语,完全沉醉在自己与琴的世界里, 与世隔绝。她抱着琴, 正像她抱着自己的灵魂一样, 那么小心翼翼, 又那么理所应当,仿佛被大雨淋湿的小鸟刚刚归巢一般, 任何人也别想打破这宁静。
      
      特意找来杜普蕾拉的elgar听,(这里的elgar协奏曲是elgar在一战结束不久后完成的, 作品充满强烈的怀旧感, 回首退色的往昔, 反应了人们在结束那场为结束所有战争而进行的战争结束之后的筋疲力尽的心酸感) 被她那非凡的天才打动, 低沉的大提琴在杜普蕾手里奏出了一种咒语, 你听, 她诉说, 她忧怨, 她将你眼角的泪水拉开, 容不得你半点反抗 。一曲下来, 你也不禁泪眼阑珊了。
      
      出生在一个有良好音乐氛围的家庭, 杜普蕾五岁由母亲引导登台,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十六岁开始在专业舞台上大放光彩, 评论家们从不吝啬把最好的词汇给她, 那时她就被认为将来会成为能够让英国骄傲的大提琴家。她是天才, 这毫无疑问,
      
      
      天才总是不合群的, 杜普蕾亦如此, 她从小就不喜欢学校, 拉琴只是如呼吸一般自然,长期的与世隔绝的生活也让她不谙人事, 所以她在十六岁一鸣惊人后, 反而禁不住巨大赞美荣誉以及外界扣在她头上的天才大提琴家的帽子, 她以前只是会拉琴的杜普蕾, 可那个天才大提琴家又是谁呢, 她开始问自己是如何演奏的, 但她找不到答案, 于是她恐惧,她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愿意当一个大提琴家。
      
      
      希拉里在书里说道杜普蕾其实很向往那种普通人的生活, 但她注定不能, 她为大提琴而生, 也为大提琴而死。记得武侠小说里经常有某大侠为了
      
      对她的乐器, 她就想像一个热恋的情人, Angela Cater的burning your boat 有这样一个故事,
      
      
      对她来说, 音乐是一种本能而不是画在琴谱上的音符和一次次的练习,对她来说,音乐如此自然,如呼吸一般。她就是音乐。
      
      
      而后期的杜普蕾, 被抑郁深深折磨, 她和丈夫丹尼关系紧张, 后来搬到姐姐希拉里家居住。但她脾气暴躁,甚至一度冷漠她挚爱的母亲, 希拉里和她的丈夫基弗用爱与宽容给杰姬极大的安慰。她极度自私,要求姐夫基弗与她做爱,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A Genius In Family,全书由姐姐Hilary和弟弟Piears交替由时间顺序叙述而成,放弃长笛演奏并嫁给基弗之后的Hilary成了一个乡村妇女,她平淡自然的语调纪录了她的生活以及她和杰姫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杜普蕾不是一个天才,一个大提琴家,她只是个亲人。卸下光环,那个从小就能与大提琴合一的神童只是一个有点离群,有点不羁,会在苏联表演时寄回脏衣服给妈妈女儿,也会和弟弟交换最新黄色笑话的姐姐,更会和姐姐分享青葱少女的小秘密的妹妹。
      
      
      我们无从得知杜普蕾弥留之际是否后悔自己选择了大提琴,毫无疑问,若当初杜普蕾放弃大提琴,人类会损失一个天赋异迥的大提琴大师,但英国乡村里也许会多一个快乐的乡村妇女。她为大提琴而生,更为大提琴而死。
      
      斯人已逝,只留下音乐史上一片绚烂的天空和家人心里永久的回忆。
  •     俗世的争名逐利,内心的失衡,都可以因为爱而包容,只因为有那个让自己觉得特别的人,即便自己并不特别,这已足够。其实什么都不要,不要做名人,不要做天才,不需要万众瞩目,只希望有人能看一眼,给予一点爱,不需要自己的优秀来偿还。
  •     看过这本书改变过的电影,感觉还不错。电影名也是《她比烟花寂寞》。一个人的两种极致,生活多姿多彩,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被神选中的人呢,我们只是平凡的一份子,过着平凡的生活。在大起大落的巅峰,我从中感受到的只是亲情的力量,一种平凡人生活。艺术家的世界,我真的不懂!
  •     非常感人的电影,催人泪下,虽然她非常自我,但真的很让人心生怜悯,又非常可憎。也许,就是因为不完美,无所得,才筑成了这样的性格和人生悲剧。里面的音乐非常优美,动人心弦~~~~很想找一下书来看,不知道网上有没有电子版的??
  •     看过电影,觉得妹妹简直就是个双向人格障碍患者……,虽然对影片本身没有过高评价,但是机缘巧合的看了两遍(至今还觉得莫名奇妙)。不过最后的结局还真是圆满,最美的年华中转瞬即逝,还真是比烟花还要寂寞。辛运的是我就是个凡夫俗子,平平安安的长命百岁吧……
  •     已然忘记电影的开始和结束。只是看完有很多的痛。很多年后还是如此。
      
      每一个女孩都是遗落在人间的天使,有的人早早被幸福牵走,有的人晚点,我们一群单身女子一起,等幸福,好不好?我们一起来过好我们的生活:做这样的女子。不炫耀,不争吵,做一个博学的女子;不空洞,不浮躁,做一个丰盈的女子;即便生命枯竭,亦在优雅中变老.优雅的过好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Q群226740676与优雅共舞。
  •     杰奎琳•杜普雷,属于上世纪的、最天才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她同时也是一个女人、一颗过早褪色的巨星、一位受多发性硬化症折磨的顽强病人。
      
      若问我最喜爱的大提琴家是谁,在大约十年多前,刚到德国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卡萨尔斯”——只因那张著名的三星带花版卡萨尔斯无伴奏巴赫大提琴组曲,听来像树龄已逾千年的盘根老树般复杂、沧桑、沙哑、阳刚且个性化。仅是第一次入耳,即已认定这大提琴界的宗师地位:恰如小提琴上有帕格尼尼、海菲兹、梅纽因一般。待到再听多三五张,以及读过人民音乐出版社那本《卡萨尔斯论演奏艺术》之后,便自认为这崇敬印象已彻底定型,即使再有如何玄妙的大提琴音出现,也统统不足为奇了。
      
      至于“女性琴手”,当时是连轻视的心都不曾有,算是属于那种直接忽略的领域:穆特的小提琴实在放不进大师行列,而虚构作品如卡森•麦卡勒斯短篇小说中所写的女提琴手波尔蒂•克莱恩,因为受到世俗滋扰太多,纵使技艺高超,却也缺少那种远离尘嚣的气质。又如安吉拉•卡特改写的蓝胡子故事《染血之室》中,那个抚琴便可令人陶醉的美人,因为其被动的天性,便即时在想像中落了下风。
      
      琴技、乐魂和女人,这三个概念于当时的我看来,各自显得突兀蛮横、格格不入。
      
      七八年前偶然在电视上看过安南德•图克尔导演的电影《她比烟花寂寞》。艾米丽•沃森饰演的洁姬被编剧和导演的同谋诠释得像个隔绝人世的疯子、怪胎、奇才,无视人间一切道德、情感、规律,以恶魔般的技艺和大提琴融为一体,醉情忘我、如诉如歌。最后戛然而止,一死成绝唱。
      
      实话实说,片子用力过猛,几乎不值一提。但片中那一袭红衣、置身黑暗中唯一光明之处的大提琴手,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了解到,本片居然是自一位名叫杰奎琳•杜普雷的已故大提琴演奏家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且杜普雷本身亦是卡萨尔斯的弟子。于是,就想要找她的碟片来听听。几番辗转,最后拿到手的,是那张极稀罕的德沃夏克与艾尔加,CD机一开,即时惊为天人。
      
      然后,便顺理成章地开始寻找和杜普雷相关的传记书——寻得的即是这本《她比烟花寂寞》的旧版(旧名《狂恋大提琴》,上海译文2001年出版)。书是杜普雷的姐姐和弟弟、在她逝世十周年时合著的,共分六个主要章节,以亲人的视角,完整概述了杜普雷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并谈到了她身后对音乐界造成的重大影响。
      
      读过书后,发现电影为了强调矛盾冲突,对真实故事进行了扭曲和夸张。杜普雷并不是一个不知世故的人,恰恰相反,她身上承载了太多的苦痛、寂寞、难言:志得意满的演奏生涯,因为病痛影响,仅持续了十年而已。与爱人和亲人们的感情生活,受多重硬化症对身体机能和职业生涯双重剥削的重压,变得支离破碎。或许正应了另一位大提琴名师给她的音乐及人生所做出的评断:“像这样演奏,必定活不长久。” 一语成谶,杜普雷的生命恰如烟花,耀眼燃烧却转瞬即逝。记得文中提到杜普雷演奏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尽管演出极端成功,弦振音散间,仿佛蕴藏了无限的魔力,但演奏过后,她却根本无法解释自己究竟想要表达些什么。似乎她是和恶魔签下契约,赋予天才,受命挥弓一般。
      
      因天生才能而闪光,却又因痛失琴音而寂寥,郁郁寡欢、承受病痛、落寞而终。当真是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之上。
      
      只留下一段不朽传奇,记在书中,任人凭吊。
      
      (刊于2012年4月6日 《长江商报·锐读周刊》书评专栏)
      
  •     这本书无论书名还是简介都文艺小清新到一塌糊涂。。鸡皮疙瘩都出来了。。。。不知为何觉得很有笑点。。。。。。。。。GRE作文都没有字数要求,你这是闹哪般啊。。。我的评论哪里短了!!!!!!!!!!再说我短我不发了啊!!!!
  •     没看作者的时候,还以为是亦舒的书,没想到竟然还是一个外国作家的。期待。希望能有跟亦舒不同的风格,但有与她比齐的造诣和吸引力!
      
      沃夫拿格:人生是非常短暂的,但是如果只注意到其短暂,那就连一点价值都没有了。。。。。。
      
  •     看过这部电影,记得当时有一篇评论说真实中的杰奎琳·杜普蕾并不是这样自私的人,深受艺术熏陶的她有着美好的心灵和极高的修养,自己心里也觉得那么美的音乐背后居然透着电影里所讲述的性格,那真是太可悲了。有一种说法是姐姐太过于嫉妒妹妹,因为受其光芒影响没能够施展才华而抱憾终身,所以怀恨在心才会出此下策的。不知道真实情况是如何。总之记得第一次听到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时,心里面着实震撼了。
  •      看着,看着,突然就想生个女儿,带着她在田野里撒欢,教她认识每一株小草,跟小猫小狗小马驹做朋友,问问她喜不喜欢大提琴?
       生命里重要的那么几个人,或多或少的都跟大提琴沾着边:那个拉着大提琴的她是他所有的评判标准;那个拉着大提琴的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个每张专辑都会买的偶像;这个拉着大提琴的她突然就这么让我想要问问生命里还没出现的那个最重要的她,你喜不喜欢大提琴?
       我想起很多年以前去看你的演出,台上的你是那样耀眼闪亮,近在咫尺的我却埋没在黑压压的人海,我看你看的那么清楚,你他却一眼都没有看向这里,那时的心情或许跟仰望着台上杰姬的皮尔斯、希拉里是一样,觉得那是另一个世界的你,不认识的你。直至多年以后熟悉起来,才发现你就是我们身边的某某,会失望会无助会冲动会嬉笑会打闹偶尔还要犯点二,这时候才了解,台上的你加台下的你才是完整的你,而在我们身边的你才是真实的你,你老是想要飞得高飞得远,心痛的我们却很想真心的问一句你飞得累不累。
       真的不用那么远,真的不用那么高,就像是插的那一曲大提琴,只要缓缓地流淌,一直陪伴环绕在身旁,对你、对我、对我们快乐已经足够。
  •     当时光抚平伤痛,我们只剩思念。
      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纵使血浓于水,也会有难过和委屈。
      但是,你走了。我们只能活在你留下的世界里吗?
      不。我们还是我们,只是心里从此少了一块,再也构不成原本的幸福。
      亲爱的,我们很爱你。
      亲爱的,你在天堂也要很幸福。
  •     刚读完这本书,就只有一个想法,听听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事实上,我正听着,感觉鸡皮疙瘩有点起来了,这是身体对情绪的一种反应。
      只能说,天才多苦难。十二年的灿烂,十四年的卧病在床。究其一生,可叹可慨。唯独没有悲怜。正如埃尔加协奏曲展示的那般,深秋的哀伤。
      因为音乐而幸福,又因为音乐而不幸。不知道14年无法弹奏的绝望她是如何渡过。在这般背景下,她所有的暴躁,困惑,不合世俗的举止都是值得原谅的。她只是她,一个视大提琴为生命的英国乡下姑娘。
  •     那样的绽放过,回味,也许痛的牵扯每每于深夜揪醒灵魂。然,不同于夜来香的常伴孤枕。烟花伴的是余后的每一寸生命,悼念的是曾经的爱。我得承认她的琴音从不曾属于人间,故而生命的游走也便变得可以注解。幸的是她曾来过,一个人的寂寞挽起了几个世界的迷恋。
  •     企图拥有一切是人走向寂寞的初始,如果有很多如果,Jackie肯定愿意做个小女生,幸福、简单的过完一生。人生,总是有那么多的身不由己,杰奎琳•杜普蕾——在掌声中落幕,有区别的玫瑰人生。如果,只是如果……
  •     电影《她比烟花寂寞》原著
      十五周年唯一典藏纪念版
      
      这是每个青年内心深处的一本书、一部电影。
      
      这是一本,连文案都不需要的书。
       目前已经全面上市。
      
      
  •      这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家的传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像一道关于人性、关于成功、关于家庭的无解思考题。母亲、师长成功地教会了杜普蕾拉琴、演出,惟独没有教会她该怎样生活,怎样在外界与内心的双重压力下如常人一般的生活。
       杜普蕾曾经就像烟花那样盛极一时,然而烟花熄灭后,那份孤寂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英年早逝的她,就像流星一样在空中一闪而过,留给人们无限的追念。
      
       在同名电影《她比烟花寂寞》的影片末尾,展现的是一片望不到头的海滩。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以水银泄地般的气势,几乎填满了观众的整个感知世界,只给影象留下了一点点空白。此时,荧幕上出现了两个杜普蕾,一个是身高还没到提琴的稚童,另一个功名成就,脸上却依稀辨得出岁月的泪痕。她们相逢在生死之外,中间隔着沧海桑田。
       这一幕不啻为原作最贴切的注释:人生在世,始终如一的保持自我,是何等艰难!
      
      
  •      当这本书摆在书架上,我深深得为它的名字所倾倒“狂恋大提琴”彼时我似乎都能想象到杰姬在舞台上激情的演绎,柔软的金发随着她不断摇摆的姿势而甩到琴弦上……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书才发现,它所展示的并非一个天才的成长成才史,更非讲述一个天才在疾病之下的勇敢和坚强,它实际上更像是一个被才华扭曲性格的灵魂的呼救,这样的呼救多数由最接近它的希拉里所发出。
       不想再说杰姬过人的才华,也不想探讨这样天才的心如何一步步走向沉沦以及崩溃,太多太多的言论随着她生命的走远已经没有什么意义,我想赞美的是仍然活在世界上的人——希拉里,杰姬的配角却是生活中的主角。
       她们的弟弟曾经抱怨过走到哪里人们都会问“你那天才的姐姐杰姬大提琴练得怎么样啊?”希拉里又何曾没有过这样的苦恼,更何况她是杰姬的姐姐,更早的接触音乐,同样在钢琴和长笛上有自己的才能,可是她永远在音乐的领域里活在杰姬的阴影下,还要时刻守候在杰姬的身边抚慰那颗敏感而又受伤的心。这世界上有谁了解过她的悲凉呢?
       书中描写希拉里小时候两次哭泣的经历让我难以忘怀。第一次是音乐会结束以后,希拉里本可以因为自己出色的钢琴演奏而受到赞誉至少是爸爸妈妈的夸奖,可是所有人都聚在杰姬身边,惊叹于她的天才,可怜的希拉里只能偷偷躲起来任泪水直流后还要摆出一张笑脸为她天才的妹妹骄傲;而后希拉里装扮一新迎接一位音乐家的到来,她是那么诚挚地开了门,但是门一开所有人都拥到杰姬的琴房留下错愕的希拉里黯然神伤。她一直是杰姬的配角,在杰姬的阴影下生活,对于妹妹表现出来的天赋,对于妈妈一直以来的忽略,她没有抱怨没有怨恨,反而用一种广阔的包容和坚强之心照顾着杰姬、照顾着年老的母亲,永远为她们所骄傲,在生活中选择做低调的主角,伟大的姐姐,伟大的女儿。
       还好希拉里有基弗,一个强势又有主见的男人提供给她她所需要的所有依靠,但是她在妹妹最痛苦的时候艰难地选择了和妹妹分享基弗带来的安全感,并始终相信这自己的丈夫,又是怎样伟大的女人!
       在希拉里的一生中,杰姬是她永远躲避不及的人物,面对自己妹妹卓尔不群的能力,希拉里没有自卑没有嫉妒,她深信自己出彩的地方,在钢琴上、在长笛上,更在生活中她能坚强而又沉稳地应付着所有的困苦,希望在生活中做真正的主角,事实上她就是这样做的。
       当我们抬头再次仰望星空时,不要忘记那些黯然的星辰,大部分时候他们才是宇宙中的主角。
  •     寻寻觅觅,重逢《狂恋大提琴》竟成了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只好把思绪拉回到几个月以前,深受震动的我在向同学推荐此书时只写了几个字:读来令人心碎不已。
      
      自古以来,天才几乎总是悲剧的天然主角。杰奎琳•杜普雷,一个旷世的大提琴家,曾经是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而后却罹患多发性硬化症,作别舞台缠绵病榻十余载,终卒于42岁的盛年。天才的命运总是如此令人唏嘘,这是上天的公平,还是对生命无情的作弄?我想我们宁肯不要这样的公平,不要特殊的眷顾更不要绝情的残忍。只要世上每个人都健康快乐地活着,能幸福就是完美的人生。
      
      “每个家庭都至少应该有三个孩子,如果其中有一个是天才,就应该再有两个来支持他。”这句话被两位作者,希拉里和皮尔斯(杰奎琳的姐姐和弟弟)引来做了全书的注脚,可谓满腔幽怨,写尽凄楚。事实上姐弟俩还有父母为了“支持”杰奎琳,家庭与情感都被蚀刻得伤痕累累,尤其是姐姐。妹妹在心理失衡期间,竟蛮横地索要姐夫基弗和她上床,以如此特殊的方式治疗她的精神创伤……
      
      爱,就是永远都不需要说对不起。希拉里对妹妹百般迁就,爱惧交加,却唯独没有恨。自始至终,她和皮尔斯都像呵护一个新生婴儿一样地溺爱着杰奎琳。以至于她一死,生命中最大的一股力量便消失了,“只觉得仿佛已经到了世界末日”。
      
      我的老师告诉我,很多天才的悲剧其实是由他的家人造成的。可是无论如何,死者长已已,再追究如此宽厚慈爱的亲人就不仅残忍更是无理的了。正如希拉里所说,杰奎琳就像一股巨大的狂潮席卷着他们前进,这是天才的力量,更是爱的力量,岂是人力所能阻止的。
      
      而对于杰奎琳,除了哀悼和追思,我们还忍心责备她什么呢?她比烟花寂寞。我们这些观赏烟花的人,从来只倾慕她的灿烂,而无暇顾及风华背后的沧桑。音乐是她的人生全部,当她坐上轮椅无法再演奏时,事实上她的生命已经结束。而往后的十几年,只不过是心存妒意的上帝对她的肉体与精神的非人折磨,甚至迁怒于她的家人。谁说她刻意伤害她的家人,不是因为深爱着他们呢?爱也是一种伤害。杰奎琳从来就如此特别,她的爱注定要让人刻骨铭心。既要刻骨就必要痛苦,既要铭心就必要使心流泪。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样的爱,可希拉里皮尔斯却默然地拥抱了它。他们一家都是爱的天才。
      
      每每读到让人垂泪的情节,我总要回过头去,重温杰奎琳无忧的童年:泽西岛的气味,田园诗一样的天气,温润的粉红色花岗岩。在我心中有两个杰姬,一个阳光灿烂,一个狂乱阴霾。她们相逢在生死之外,中间隔着沧海桑田。人生如果真是一本书就好了,我们会把她的书停留在幸福那一页,阳光就可以永远普照着杰奎琳,和每一个爱她的人。
      
      牵丝攀藤的徐缓,形成了《狂恋大提琴》的行文节奏,让人领略一份不得不说的痛楚,犹如时光的青苔渐漫遍缪斯女神石像的全身。弹指一挥间,杰奎琳魂归天国已经18年了。18年的时间足以改变许多事许多人,她坟头那束苍白而略带淡粉色的玫瑰却依然在风中微微地颤抖,向世人倾诉那已久的故事。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大概两年前写的书评 现在读起来 有些极端 有些矫作 但也有些我永远失去的激情
      
  •   这是传记不是小说,就是姐姐和弟弟写的,电影也是根据这个改编的。尽管书和电影争议很大,但也是有事实依据的
  •   曾经看过一个女歌手类似这样的片子是什么来着呢…
  •   玫瑰人生吧
    PS.若标题改为G线上的魔王会更有奇妙的槽点。
  •   因为这篇书评,找了电影看,准备看书,还准备看《卡萨尔斯论演奏艺术》。对于大提琴越来越感兴趣了
  •   我在悉尼,想去图书馆找这本书。请问英文名是什么?谢谢。
  •   A Genius in the Family: Intimate Memoir of Jacqueline du Pré. London: Sinclair-Stevenson. ISBN 1-85619-753-0
  •   感谢本文作者,让我这个空虚无聊的没课的大二学生看到了这个文章,谢谢。
  •   书没有看过,但电影是看过的。很久以前啦。
    我只是觉得她的母亲在她年幼的时候在她的心灵植入了一个魔鬼,吞噬了她孩子的天性。
    可怕,可怕呀~~~
  •   谢谢。已经在图书馆找到了。
  •   小报想用这篇文 不知意下如何? qq:659182694
  •   这已是刊登过的文章 不好意思
  •   因为是在做经典回放栏目,所以不要求首发的。这是一篇好文章
  •   那就没问题
  •   那给我你的联系方式 或者你加我
  •   直接拿去用就是了xD 样报我不需要的
  •   感谢作者~
  •   真好,写的真好。
  •   因为不属于,所以离开。。
  •   我宁愿这样的存在过,绽放过
  •   不是自己的,只能放手!
  •   烟花易冷,
  •   人生在世,始终如一的保持自我,是何等艰难!
    箴言
  •   看了评论,已然体会到了那一份心酸
  •   人生在世,始终如一的保持自我,是何等艰难!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