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

出版时间:2001-1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  页数:423  字数:361000  译者:夏镇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高智商的人一定具有创造性吗?创造性能量的释放需要哪些条件?怎样把自己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掘出来?国际创造学研究专家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教授对社会各界创造性精英进行了广泛的采访研究,本书即为这一研究的结晶。    作者从个人素质、专业工作和业内人士评价三个方面对创造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他创造性的“涌流”机制,并对人生各阶段及重要领域的创造性工作作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本书新颖、实用,堪称20世纪创造性研究的一部杰作,是有志于创造性工作人士的必读之书。

作者简介

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特,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著名教授,前系主任,国际著名的创造学研究专家。其前期著作包括《涌流--最令人满意地体现》和《自我的发展》等。《创造性》出版后,在美国各界受到了高度的好评。

书籍目录

致谢   1 准备条件 第一部分 创造的过程   2 创造性在哪里?   3 创造的个性   4 创造性的工作   5 创造性的涌流   6 创造的环境 第二部分 生 活   7 早年生活   8 以后的岁月   9 创造性的老年生活 第三部分 创造性的领域   10 语词领域   11 生命领域   12 未来领域   13 创造性文化的成功因素   14 提高个人的创造性 附录1 采访对象简要介绍 附录2 本研究使用的采访方案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书摘    乔吉奥·瓦萨里在1550年懊恼地发现,新一代意大利的画家和雕塑家似乎同他们早期文艺复兴的前辈非常不同。好心的瓦萨里写道,他们显得原始而狂野,而比他们更好的老一辈人则显得驯良又敏感。也许瓦萨里指的是那些采用了矫饰主义的观念形态的艺术家,这种风格是由米开朗琪罗在他的晚年引进的,这种风格的特点是形状的变形和华丽的姿势。早一百年以前,这种风格会被人认为很难看,运用这种风格的画家也会使人退避三舍。然而,几百年之后,到了浪漫主义的顶峰时期,艺术家如果不带点原始和狂野就没人会正眼看他,因为这些特性对于创造性的灵魂不可或缺。    到了60年代,抽象的表现主义成为风行一时的风格,那些带有阴沉的、郁闷的、反社会倾向的学生则被他们的老师认为很有创造性。他们受到鼓励,并因而获奖并得到基金。不幸的是,当这些学生离开学校并试图在艺术界获得一席之地时,他们却发现反社会倾向对他们的事业并没有多大帮助。为了引起文化经纪人和收藏家的注意,他们必须放弃狂野的晚会,并且和别人经常见面交谈。随之而采的是对这些忧郁的艺术家的大屠杀:绝大多数都被剔除出艺术家的行列,只能在中西部当艺术课程的教师或在新泽西当汽车交易商。然后又是一群沃霍尔(流行艺术家)取代了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这是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将创造性打上时髦、聪明、冒失的个性烙印。这种个性也只是一种过渡性的面具。关键在于,你不能简单地断定某种个性类型就是创造性的样子。你可以具有创造性但生活像个苦行僧,也可以生活事业两者皆得。米开朗琪罗对女人兴趣不是很大,但毕加索对女人的态度却是多多益善。这两人都改变了绘画艺术,但两人的个性却几乎没有一点相似之处。    是不是说就没有任何品质能把具有创造性的人区别出来呢?如果我必须用一个词来表达他们的个性问别人的区别,我就会用复杂性。我用这个词指的是,他们表现出在绝大多数人那里是相分离的思想和行动倾向。他们具有极端不同的、矛盾的性质——他们不是一个“个体”,每个人都是一个“多元体”。就像白色把所有色彩都囊括其中一样,他们也倾向于把人类的所有可能性都包括在自身之中。    美国也有同样的情况。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科学高级研究院及其在帕洛阿尔托的行为科学研究院部坐落在特别美丽的地方。教育测试服务中心总部整洁的地面上有鹿的足迹,所有公司称心如意的研究和开发中心都在如茵的草地中或听得到浪花拍击的地方。阿斯彭会议中心坐落在落基山脉清新怡人的空气中,索尔克学院在拉霍亚的峭壁上闪闪发亮,就像一座弥诺斯塔。这样做的理由是,这种地理位置会激励人们的想象力,使头脑清醒,因此就能产生新颖的、有创造性的思想。    不幸的是,我们没有证据——或许永远也不会有——证明令人愉悦的地方会产生创造性。当然有许多创造性的音乐作品、艺术、哲学和科学作品都产生于风景非常优美的地方。但是,如果它们的作者被关在蒸汽腾腾的都市弄堂或郊区枯燥乏味的牧场,难道这些作品就不能产生?如果不进行控制实验,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由于创造性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因此很难看出这种控制实验能否进行。    然而,创造性的个人叙述的故事却有力地证明,他们的思想进程与身边的环境并非毫不相干。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壮美的风景本身并不会把新思想嵌入脑中。实际情况正相反,当一个带着有所准备的脑袋的人发现自己处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他们更可能发现思想之间新的联系,以及他们正在处理问题的新角度。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准备好的头脑”。这样说的意思是,当你进入这个环境时,除非你已经带着反复思考的问题,以及为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符号技巧,否则就不可能出现任何结果。    为了保持对某个学科的兴趣,青少年必须喜欢学习该学科。如果老师使得学习变得特别困难,学生就会感到有挫折感,过于焦虑,从而无法真正投身其中,无法对该学科真正产生兴趣。如果老师使学习变得太容易,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丧失兴趣。老师要在他给予学生的挑战和学生的能力之间找到平衡,从而才能使学生更多地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欲望,这是什很困难的任务。    考虑到这些学生几十年后变得非常著名,我们很吃惊地发现他们中竟然有很多人根本记不起曾同某个老师有特别的关系。这点在并非搞科学的人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也许是因为早慧的数学能力比较容易发现,老师似乎更愿意鼓励未来的科学家而不是那些在艺术或人文学科方面有才能的学生。事实上,老师有时会被人一笔抹杀。乔治·克莱因发现他的老师中除了一人以外,其他都是庸才,他觉得作为一个青少年,自己更多地是通过与同学的争论而不是通过上课学到哲学和文学的。神经心理学家布伦达·米尔纳记得自己在学校时特别具有挫折感,因为她不能画画、唱歌或做那些被她老师认为“有创造性”的事。因为她非常争强好胜,但又缺乏学校当局的赞赏,她就变成自己特别在行的学科的工作狂:    我以前回家就拆掉自己在学校里做得很差的缝纫制品,边拆边哭。当我试图画出大湖的图却怎么也无法把它们连接好时也会哭。我在晚上喜欢做的就是解代数方程式。我是说,解那种题完全是一种享受。但我在手工方面不行。但学校却喜欢给美术作业和所有那些我不擅长的作业颁奖。你永远也不会因为拉丁文或代数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承认。    在这些不同寻常的学生中,有些人记得对于课外活动的评价要比学校的学科高。罗伯逊·戴维斯在获得学校颁发的绝大多数文学奖之后开始认为自己是个作家。约翰·巴丁在一次有奖竞赛中胜过了年长的同学后知道自己的数学很行。伊丽莎白·内勒—诺伊曼之所以能混过学校的许多功课是因为她写的诗歌被老师认为很美。布达佩斯路德学校未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对瑞兹老师每月为学生设计的竞赛很感兴趣。每月有一组新的题目发表在校内的数学杂志上,学生们在他们的业余时间里长时间地进行讨论和争论。谁能在月底用最好的方法解出这些题目,他就能得到同伴和老师的大力赞赏。      孩提时代,克莱因对学校感到很失望。虽说他雄心勃勃,但他觉得自己从“愚蠢的、压制人的老师”那里没学到任何东西——只有一个例外,那人对他所有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表面看,卡多斯·蒂博尔只教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但使他被孩子们记住的却是他对艺术和诗歌的热情和爱。克莱因虽然不能说意大利语,但却能背诵但丁的诗句。然而,令人生厌的学校却并没有阻止他学习重要的东西。和E·O·威尔逊一样,克莱因在童子军组织中学会了自信和对自然的爱。他成了童子军里最年轻的小队长。他至今记得那种长途徒步旅行,夜袭,经过激烈的户外活动后精疲力竭的愉快感觉。最重要的是,他在战争中学会了抵抗疲劳、饥饿和口渴,这帮助他在战争临近结束“一切地狱都倒塌”时建立起迎接未来所必须的坚强。但当他乘火车从前线回家时,他却为同伴们空洞乏味的谈话感到伤心不已。    面对智力的挑战,他转向另外的团体。他和一群犹太学生组成了一个团体,他们在达努伯河边散步时一起讨论音乐、文学、哲学、艺术和数学等——这并不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继续,而是与之完全相反。这种同伴的团体在中欧曾经很常见,但在美国却几乎没有,在这种团体中,最“严肃”的男孩会得到最多的尊重,那些表现出敏感、具有很宽知识面的人就显示出高人一筹。在那种圈子里从不谈论个人事务,只谈论抽象的思想和审美体验。正是由于这种讨论,所以他对文化的兴趣还是那样浓烈:“在意大利人中,我最喜欢但丁,在芬兰人中最喜欢卡勒瓦拉。”和其他有创造忭的人一样,他在青年时代基本不和人来往。他弹钢琴,试图通过音乐、阅读和思考使自己的头脑保持良好的状态。    但我们研究对象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这么早就开始他们的事业。事实上,许多人是到了大学或大学毕业后才从事他们最终的事业。然而,他们都受到好奇心的指引去掌握一些符号形式,其程度和别的孩子不同。伊丽莎白·内勒—诺伊曼全神贯注地玩搭建的村庄,并且喜欢写作;马克·斯特兰德画画;雅各布·拉比诺夫把他能得到的机器都拆开。    因此,虽说专门研究某个特定专业可以到青春期的末期来开始,但如果要想具有创造性,专心地关注某些专业也许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发展出自己有自信的技巧,没有熟悉基础知识的经历,一个年轻人可能永远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改变既成的事实。希尔德·多明直到很大年纪才写作第一首诗,但她已经学习和研究了差不多6门语言。掌握一门特定专业的专业知识迟早会变得很重要。但在这里,了解基础知识很关键。让科学家熟悉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让艺术家了解绘画的基础知识,让作家了解古典作品,这些正是将来进一步革新的出发点。但重要的是要记住,最重要的突破通常是依靠把被认为不相干的信息相联系。把跨专业或专业内的知识进行整合和综合是常见情况而不是例外。马德琳·朗格莱受到分子生物学的影响才写她的故事;拉维·申卡尔发现了使印度音乐和欧洲音乐达到和谐的方法;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在结果是创造性的工作中跨越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界限。尽管没有被结合进某人的工作,其他专业也会对有创造件的个人的智力生活作出贡献,从而使他们与缺乏独创性的、训练面很窄的专家有所不同。音乐丰富了许多人的生活,艺术和文学也是如此。科学家曼弗雷德·艾根参加交响乐团的演奏,政治家尤金·麦卡锡写作诗歌。陶瓷艺术家埃娃·蔡塞尔70岁时开始研究并写作纽约城的种族关系史。商界领袖罗伯特·加尔万收集古代海运图并研究宪法史。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者的话翻译完这本书,我有一个遗憾的发现。    在一本近40万字、以91位名人作例证、专门谈论创造性的专著中,竟然没有一点中国的影子。    中国曾经和创造性离得很近。       比如说四大发明。    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然而现实却让人担忧。    市场的流行趋势是把奶油叫作克力姆,管蛋卷叫爱格罗,这肯定不是创新。    看到中国的篮球联赛从赛制安排到啦啦队的设置全套挪用美国的NBA,甚至连主场观众的吼声都莫名其妙地变成defense,我们不得不承认,创造性确实已经离我们很远。    创造性是一个民族兴盛的根基。    创造性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兴亡。    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寻找创造性在特定的民族、特定的时代出现和消失的原因。    这本书就是一本专门讨论创造性的著作。    作者是一个匈牙利裔的美国人,芝加哥大学心理学著名教授奇凯岑特米哈伊。他对创造性的研究耗时15年,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对世界各地91位被公认为最具创造性的人物进行采访,然后从对采访记录的整理归纳中总结出创造性的基本规律。    根据研究,他认为,“创造力源于一个由三要素组成系统的相互作用:一种包含符号规则的文化,一个把新奇事物带进符号领域的人,以及一个能够识别并证明其革新性的专家圈子。要产生创造性的思想、产品或发现,这三者都不可或缺。”    因此,他把这本书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创造的过程,从宏观角度分析创造性的基本要素。第二部分则转向个体的研究,从91位最具创造性的人物的早年、中年和晚年生活经历中寻找他们的个性特点。第三部分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各个层面,研究不同学科中创造性的不同表现规律。    通过如此详尽的研究,他得出了一些很有启发性的结论。    对于“创造性在哪里?”的问题,他回答说,创造性并非在人的头脑中发生,而是在人的思想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它不是一个个体现象,而是全方位的现象。因此,对于创造性的研究必须运用系统的观点。    对于究竟什么才叫创造性,他的定义是:“创造性是某种改变现存专业、或使某个现存专业转变成一个新专业的行动、观点或产品。”    他给具有创造性的人下的定义是:“某个以其思想或行动改变了某个专业或创建了某个新专业的人。”因此他认为像列奥纳多、爱迪生、毕加索或爱因斯坦这样的人是无可非议具有创造性的人,因为他们以某种重要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文化。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创造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自有生物出现以来的历史,受着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约束。造就生物的基因会发生无目的性的变异,其中的一些变异所造成的生物的表观性状更适应生物所生存的环境,从而就使得这些变异的基因得以流传下来。这些变异积累的足够多,就会造成新的物种的产生。从海洋生物,到两栖动物,哺乳动物,一直到人类的诞生。人类的诞生使得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类以前,整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人类的出现带来了他们所独有的精神世界,有意识,有语言,有道德,有文化,与先前的物质世界并行发展。
      
      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动因,创造性则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动因。创造性改变了现有的文化样式,那些保留下来的新的样式不断积累,待到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就像生物里不同的物种一样。没有突变的基因缺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像是没有创造性的文明也只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在新的变化面前束手无策。
      
      突变的基因若要起作用需要经由自然环境的选择,一如创造性的留存与否也要经受人类社会的选择。创造性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如果个人的创造性没有得到社会文化的承认,那么就谈不上创造性。比如巴赫的作品如果不是在200年后被社会承认,那么他的创造性就只能湮灭在人类的历史中,不能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有任何的影响。就像一个突变的基因没有经过自然的选择也不会对生物进化留下任何的印记一样。创造性要依赖社会的承认才能够起作用,那么我们也就不能确保在下一个200年,巴赫还会有现在的地位--一如生物体获得的基因也可能会被后代抛弃一样。所有的留与不留,生物体依赖自然环境的选择,创造性依赖人类社会的选择,都不具有永久的地位。
      
      基因突变并没有导向自然环境的选择性;创造性本身也是散乱的,要有社会作出选择。在巨大而快速的自然环境变化下,基因突变无法保证物种能够必然存活下去;同样,在各种可能的世界危机面前,创造性也难保人类文明不会毁于一旦。
      
      再记录一些散乱的想法。
      
      任何人,不管贫富贵贱,都难以仅把物质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当作最终的理想--猪一样的只有吃和睡的生活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我们要谈天八卦,想知道人和事的各种新闻;我们欣赏艺术,为着纯粹的人的大脑创造出来的东西而迷恋。社会甚至还要专门的设置一些主要为了满足我们好奇的职位--不事生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做人就意味着有创造性--或者欣赏别人的创造,或者自己创造。
      
      富有创造力的人往往被认为与世俗不合。原因在于人的注意力有限,他沉湎于那些需要创造力的事情上,从而缺少了对一些世俗常态的注意。哪怕他其实谦虚、博爱、富有同情心,在其他人眼里也许并看不到。
      
      真正专注于创造性工作的人从工作中得到乐趣,而并不在意生活的细枝末节。成功是附带的收获,不是一开始努力的目标。
      
      在艺术的行当里天真很重要,因为它可以让你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阴谋诡计上。可是,天真只有跟幸运连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最终因为你的成功被大众看到。否则,不知道什么时候你早已经被扔到圈子之外了--而一个不在合适位置上的人,不管说的话多么真理,也难以流传开来。
      
      创造性是一个伟大的天赋。所以上帝觉得,拥有创造性的人已经被充分眷顾了,那么就给那些缺少创造性的可怜人一些物质的财富做补偿吧。
      
      加拿大小说家罗伯逊.戴维斯说:“当你考虑生活究竟是什么时,悲观主义的念头很容易冒出来,因为悲观主义是一种短视的生活观。如果你看着今天在你身边发生的事以及从你出生以来发生的事,你会不由自主地觉得生活就是一团复杂的问题,具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如果你能回顾几千年的历史,你就会承认,从第一条阿米巴虫从粘液中钻出爬上地至今,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可思议的进步,如果你用长期的眼光看问题,我看不出你怎么能够悲观主义地看待人和世界的未来。你可以短期地看问题,并认为整个世界一团糟,认为生活中充满欺骗和虚假,于是你当然就会觉得很悲惨。我觉得有些同事,尤其是研究文学的同事的观点实在是有意思,他们说悲观主义的和悲剧性的观点才是理解生活的唯一真实钥匙一我觉得这只是一种自我放纵的废话。悲剧的观点要比喜剧的观点容易得多。我了解那些持有悲剧观点的人,这是一种逃避者的观点。他们就觉得一切都完了,这种说法当然很容易。如果你试着更公正地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喜剧、模棱两可和讽刺是如何复杂。我觉得这对于小说家是至关重要的。光写悲剧小说是很容易的。”
  •      这是一本不那么好读的书,我从去年10月9日开始读,断断续续,有几次差不多没有读下去,但最后终于在4月11日读完了。书的行文学术气息比较重,不像目前流行的励志脑力激荡那么鼓舞人心,但细细读下来,干活比较多,没有注水。
       关于“创造”或者“创新”,在于我看来就是一种悟道的过程,尤其是奇凯岑特米哈伊提出的“心流”概念,更是一种得道的感悟。东方人将悟道,主张自我体验,说道只能悟不可学,而西方人将创造到好,摆开架势,成立一个课题组,访问了几百位杰出人士,从访谈内容和统计数据,从中得出一些结论。如果有人想从中得到提高创造性的灵丹妙药,我估计他要失望了,这些结论和建议没什么特别,培养好奇心;培养习惯;孕育心流;发现问题;选择专业等等,但大道至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     创造性的涌流
       什么是愉悦?
      1. 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当我们处于涌流状态时,我们总是知道需要干什么。
      2. 对行动有迅速的反馈。在涌流的状态中,我们知道自己干的有多好。
      3. 在挑战和技巧之间有一种平衡。在涌流的状态中,我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和行动的机会(挑战和难度)搭配的天衣无缝。
      4. 行动和意识相融合。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行动上。
      5. 摒除杂念。我们只意识到与眼下有关的事情。
      6. 根本不担心失败。
      7. 自我意识消失。
      8. 时间感被歪曲。
      9. 行动具有自身的目的。
      
      在创造中达到涌流
      1. 目标明确
      2. 知道自己干得有多好
      3. 平衡挑战和技巧
      4. 行动和意识相结合
      5. 避免打扰
      6. 忘记自我、时间和周围环境
      7. 把创造性体验为自身目的。真正让科学家们振奋的是发现的愉悦、解决问题的愉悦、能用一种简单的、漂亮的方式表达一种观察到的关系的愉悦。因此,使他们觉得有所值的并不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言喻的外在目标,而是科学活动本身。关键在于追求,而不是所得。
      
      
      提高个人的创造性
      获得创造的能量
       就如何有创造性地使用智力能量而言,人和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大概就在于他们能留出多少未作其他用途的注意力去处理创新问题。
      对于自由使用脑力的另一种限制是把注意力过多地用于自私的目标。如果一个人看的、想的或做的都必须为自己的利益服务,那就不会留出任何注意力来学习别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很富有,很有名,却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在获得更多的金钱和名声上,他也很难创造性的生活。为了解放创造的能量,我们需要让一些注意力避开由基因和文化基因置于我们心中的目标,相反要运用他们不带任何目的地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好奇和兴趣
      通向更有创造性生活的第一步是挖掘好奇心和兴趣,也就是说把注意力集中到事情上。好奇心的对象无须有用、吸引人、或很珍贵;只要它令人不解就值得去注意。
      试着每天都感到惊奇。
      试着做到每天都让至少一个人吃惊。
      写下每天有什么事情让你吃惊以及你如何使别人吃惊。大多数有创造性的人都记日记、笔记或实验记录以使他们的经历更具体、能持续。一种最能丰富你生活的方法就是不要让自己的经历逃走,这样最值得纪念,最有趣的、最重要的事件就不会几个小时后就忘得无影无踪。
      如果有东西激起了兴趣的火花,盯着他。(一个观点、一首歌、一束花)探索世界的奥秘对我们人类至关重要,只有尽可能地努力了解它才知道这世界的哪一部分对我们或我们的潜力最适合。
      在日差生活中培养涌流的状态
       如果我们学会了运用处于休眠状态的创造性能量,从而使它产生自己的内在能量来保持我们注意力的集中,我们就不仅避免了压抑,从而增强了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复杂能力。
       如何做到这一点?如何才能重新学会欣赏好奇心从而从内心发出对新经验和新知识追求的愿望?
       早餐醒来的时候带着一个要追求的特殊目标。每天都有一些有意义的事值得起床去干。
       如果你把事情干好,它就会变得令人开心。对自己所做的事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期望、注意自己行动的后果、调整我们的技巧去适应一定环境里行动的机会、集中心思于手头的工作不开小差—这些简单的规则就能把不愉快的体验与令人开心的体验相区别。
       为了能保持欣赏事物的态度,你需要增加它的复杂性。
      
      习惯的力量
       负责自己的工作日程。我们越是在最合适的时间做事情,我们就越能释放出更多创造能量。(何时最适合自己吃饭、睡觉、工作等等)
       挤出进行反思和放松的时间。不停的忙碌并不是好事,对每天、每周、每年的时间进行安排,估量一下自己的生活,审视一下自己完成了什么,还有什么尚待完成,这些都很重要。
       最好的放松并不是任何事情都不做,通常那是做一些和你平常的工作非常不同的事情。
       安排你的空间。查看自己对生活环境的选择,社区,居家环境。
       找生活中喜欢的和憎恨的东西。了解你自己,明白自己如何度过自己的生活(如何使用时间)以及自己如何感觉。
       开始做更多你喜欢的事,少做自己讨厌的事。
       保持创造性的唯一方法是,用安排时间、空间的技巧和提高自己的优势活动来反抗生存的折磨。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日程来保护自己的时间避免分散心思、安排好自己的环境来帮助自己集中心思、取出消耗你心理能量的无意义的杂事、把因此而省下来的精力放到自己真正关心的事情上去。如果你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日常生活中最令人满意的体验,你就很容易具有创造性。
      
      内在品质
       改变个性意味着学会新的注意模式。要看不一样的东西、要按照不同的方式去看他们;要学会思考新的思想,对我们的体验要有新的感觉。
       培养你缺少的品质。先认出自己最显著的特性,然后开始试试它的对立面。从一种完全不同的角度体验世界,你就会大大丰富自己的生活。
       经常从开放转到封闭。创造性的人最重要的两重性也许在就在于,一方面很开放、善于接受新的东西,另一方面又注意力集中,进取心十足。
      力图达到综合性。它有很多不同的部分,而且同时还是一个整合得很好的系统,不同的部分一起运作的很顺畅。
      
      
      
      
      
      
      运用创造性的能量
       有创造性的人并不认定自己理解身边发生的事,也不认为别人理解那些事。他们对不言而喻的事情进行质询-不是因为矛盾,而是因为他们先于别人看出已被接受的解释具有缺点。
       寻找问题在日常生活领域中很重要,因为它帮我们关注那些会影响我们的体验而且否则就不被注意的问题。建议:
       找到一种方法把感动你的东西表达出来。生活中是你感到不安的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你的工作、你的伴侣、社区的情况或地球的情况。较轻的担忧可能出自一些暂时的威胁:老板的怒容、孩子生病、你买的证券跌价。上述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影响你的生活质量。但除非你找到一个词把它说出来,否则你就不知道是什么在使你烦恼。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找出问题,把模糊不安变成可以解决的具体问题。
       从尽可能多的角度看问题。
       找出问题的影响。有创造性的人会试验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一直到他们已经确信找到最佳方案。
      实施解决方案。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包括不断进行试验和修正。你越能长久地保持多种选择,解决方案就越可能具有独创性和恰当性。Eg.有创造性地画家会在绘画时改变他们的技巧。如果你很注意解决办法的过程,如果你对反馈很敏感,因此当新的信息出现时可以改变进程,那么这种灵活性就回起作用。
      
      发散性思维
       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
       得出尽可能不同的想法。 (观点的对立面)
       试着想出不可能的主意。练习:从报纸上随意找出一段话,看看自己能否找到独特的、令人难忘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想法。
      
      选择一个特定的专业
       如果说创造性就在于改变一个特定的专业,那么个人的创造性就在于改变个人生活的领域。
       尽可能多试几个领域很重要。先从自己喜欢的事情开始做起,然后移情到相关事情上去。最终你应该能够找到一个或更多个适合你兴趣的领域,一件货更多你喜欢干并且能扩展你生活的事情。
      
  •     可悲的国人,肯定认为创造性的东西不能研究不能培养,我很想买这书,没买的,不过看的人越少,越能表现人类的中懂得利用有用资料的人少一样。管他的呢?自私点吧
  •     为什么想起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立刻去做?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想起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手头有别的事情或者很懒不想动,或者躺在床上,于是把这件事情加入到“To Do List”中,过一段时间,想从To Do List中把这件事情拿出来变得很困难。本来是自己想做的“主动”的事情,变成了为了完成To Do List而作的“被动”的事情。结果经常是拖拖拉拉敷衍了事或者无疾而终。
      
      因为在想起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身体有“涌流”(Flow)。
      涌流的力量强大,能够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事情,还心情愉悦。
      而涌流很容易消逝,拖延,就是让涌流消逝的过程,把“主动”变成了“被动”。
      
      所以,当我们有做某件事情欲望的时候,要抓住拥有涌流感做事的难得时机,立刻去做,拖延是巨大的浪费。
      
      就像现在我本来想要睡觉的,但想写这篇文章,瞬间就写完了。
      
  •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序言和谈创造性的弊端那几段的论述,他站在很高的角度从生物演化和文化演化的高度来谈这些问题,不愧是大师!也因此,在douban上我给了这本书一个五星的评价。但是,对于作者论述的创造性的过程等我觉得还不够通透。也可能是由于时代认知的局限性,这部分我觉得现代的知识的连接主义理论更加精彩。
  •   “涌流”,是,是,这个感觉。
  •   潜意识认为拖延也没事,涌流是突破了潜意识。
  •   赞,受用!
  •   能把这种现象用“涌流”抽象出来,很棒!
  •   拖延的根结还是懒...要克服惰性 减少半途而废的情况
  •   似乎没地方买呢,网上书店都是缺货~
    lz有电子版吗?
  •   涌流,有点像头脑一热的状态,估计可以用一鼓作气来形容。
  •   想读,已经决定买了。
  •   木有电子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