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1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 页数:423 字数:361000 译者:夏镇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高智商的人一定具有创造性吗?创造性能量的释放需要哪些条件?怎样把自己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掘出来?国际创造学研究专家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教授对社会各界创造性精英进行了广泛的采访研究,本书即为这一研究的结晶。 作者从个人素质、专业工作和业内人士评价三个方面对创造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他创造性的“涌流”机制,并对人生各阶段及重要领域的创造性工作作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本书新颖、实用,堪称20世纪创造性研究的一部杰作,是有志于创造性工作人士的必读之书。
作者简介
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特,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著名教授,前系主任,国际著名的创造学研究专家。其前期著作包括《涌流--最令人满意地体现》和《自我的发展》等。《创造性》出版后,在美国各界受到了高度的好评。
书籍目录
致谢 1 准备条件 第一部分 创造的过程 2 创造性在哪里? 3 创造的个性 4 创造性的工作 5 创造性的涌流 6 创造的环境 第二部分 生 活 7 早年生活 8 以后的岁月 9 创造性的老年生活 第三部分 创造性的领域 10 语词领域 11 生命领域 12 未来领域 13 创造性文化的成功因素 14 提高个人的创造性 附录1 采访对象简要介绍 附录2 本研究使用的采访方案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书摘 乔吉奥·瓦萨里在1550年懊恼地发现,新一代意大利的画家和雕塑家似乎同他们早期文艺复兴的前辈非常不同。好心的瓦萨里写道,他们显得原始而狂野,而比他们更好的老一辈人则显得驯良又敏感。也许瓦萨里指的是那些采用了矫饰主义的观念形态的艺术家,这种风格是由米开朗琪罗在他的晚年引进的,这种风格的特点是形状的变形和华丽的姿势。早一百年以前,这种风格会被人认为很难看,运用这种风格的画家也会使人退避三舍。然而,几百年之后,到了浪漫主义的顶峰时期,艺术家如果不带点原始和狂野就没人会正眼看他,因为这些特性对于创造性的灵魂不可或缺。 到了60年代,抽象的表现主义成为风行一时的风格,那些带有阴沉的、郁闷的、反社会倾向的学生则被他们的老师认为很有创造性。他们受到鼓励,并因而获奖并得到基金。不幸的是,当这些学生离开学校并试图在艺术界获得一席之地时,他们却发现反社会倾向对他们的事业并没有多大帮助。为了引起文化经纪人和收藏家的注意,他们必须放弃狂野的晚会,并且和别人经常见面交谈。随之而采的是对这些忧郁的艺术家的大屠杀:绝大多数都被剔除出艺术家的行列,只能在中西部当艺术课程的教师或在新泽西当汽车交易商。然后又是一群沃霍尔(流行艺术家)取代了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这是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将创造性打上时髦、聪明、冒失的个性烙印。这种个性也只是一种过渡性的面具。关键在于,你不能简单地断定某种个性类型就是创造性的样子。你可以具有创造性但生活像个苦行僧,也可以生活事业两者皆得。米开朗琪罗对女人兴趣不是很大,但毕加索对女人的态度却是多多益善。这两人都改变了绘画艺术,但两人的个性却几乎没有一点相似之处。 是不是说就没有任何品质能把具有创造性的人区别出来呢?如果我必须用一个词来表达他们的个性问别人的区别,我就会用复杂性。我用这个词指的是,他们表现出在绝大多数人那里是相分离的思想和行动倾向。他们具有极端不同的、矛盾的性质——他们不是一个“个体”,每个人都是一个“多元体”。就像白色把所有色彩都囊括其中一样,他们也倾向于把人类的所有可能性都包括在自身之中。 美国也有同样的情况。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科学高级研究院及其在帕洛阿尔托的行为科学研究院部坐落在特别美丽的地方。教育测试服务中心总部整洁的地面上有鹿的足迹,所有公司称心如意的研究和开发中心都在如茵的草地中或听得到浪花拍击的地方。阿斯彭会议中心坐落在落基山脉清新怡人的空气中,索尔克学院在拉霍亚的峭壁上闪闪发亮,就像一座弥诺斯塔。这样做的理由是,这种地理位置会激励人们的想象力,使头脑清醒,因此就能产生新颖的、有创造性的思想。 不幸的是,我们没有证据——或许永远也不会有——证明令人愉悦的地方会产生创造性。当然有许多创造性的音乐作品、艺术、哲学和科学作品都产生于风景非常优美的地方。但是,如果它们的作者被关在蒸汽腾腾的都市弄堂或郊区枯燥乏味的牧场,难道这些作品就不能产生?如果不进行控制实验,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由于创造性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因此很难看出这种控制实验能否进行。 然而,创造性的个人叙述的故事却有力地证明,他们的思想进程与身边的环境并非毫不相干。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壮美的风景本身并不会把新思想嵌入脑中。实际情况正相反,当一个带着有所准备的脑袋的人发现自己处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他们更可能发现思想之间新的联系,以及他们正在处理问题的新角度。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准备好的头脑”。这样说的意思是,当你进入这个环境时,除非你已经带着反复思考的问题,以及为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符号技巧,否则就不可能出现任何结果。 为了保持对某个学科的兴趣,青少年必须喜欢学习该学科。如果老师使得学习变得特别困难,学生就会感到有挫折感,过于焦虑,从而无法真正投身其中,无法对该学科真正产生兴趣。如果老师使学习变得太容易,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丧失兴趣。老师要在他给予学生的挑战和学生的能力之间找到平衡,从而才能使学生更多地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欲望,这是什很困难的任务。 考虑到这些学生几十年后变得非常著名,我们很吃惊地发现他们中竟然有很多人根本记不起曾同某个老师有特别的关系。这点在并非搞科学的人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也许是因为早慧的数学能力比较容易发现,老师似乎更愿意鼓励未来的科学家而不是那些在艺术或人文学科方面有才能的学生。事实上,老师有时会被人一笔抹杀。乔治·克莱因发现他的老师中除了一人以外,其他都是庸才,他觉得作为一个青少年,自己更多地是通过与同学的争论而不是通过上课学到哲学和文学的。神经心理学家布伦达·米尔纳记得自己在学校时特别具有挫折感,因为她不能画画、唱歌或做那些被她老师认为“有创造性”的事。因为她非常争强好胜,但又缺乏学校当局的赞赏,她就变成自己特别在行的学科的工作狂: 我以前回家就拆掉自己在学校里做得很差的缝纫制品,边拆边哭。当我试图画出大湖的图却怎么也无法把它们连接好时也会哭。我在晚上喜欢做的就是解代数方程式。我是说,解那种题完全是一种享受。但我在手工方面不行。但学校却喜欢给美术作业和所有那些我不擅长的作业颁奖。你永远也不会因为拉丁文或代数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承认。 在这些不同寻常的学生中,有些人记得对于课外活动的评价要比学校的学科高。罗伯逊·戴维斯在获得学校颁发的绝大多数文学奖之后开始认为自己是个作家。约翰·巴丁在一次有奖竞赛中胜过了年长的同学后知道自己的数学很行。伊丽莎白·内勒—诺伊曼之所以能混过学校的许多功课是因为她写的诗歌被老师认为很美。布达佩斯路德学校未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对瑞兹老师每月为学生设计的竞赛很感兴趣。每月有一组新的题目发表在校内的数学杂志上,学生们在他们的业余时间里长时间地进行讨论和争论。谁能在月底用最好的方法解出这些题目,他就能得到同伴和老师的大力赞赏。 孩提时代,克莱因对学校感到很失望。虽说他雄心勃勃,但他觉得自己从“愚蠢的、压制人的老师”那里没学到任何东西——只有一个例外,那人对他所有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表面看,卡多斯·蒂博尔只教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但使他被孩子们记住的却是他对艺术和诗歌的热情和爱。克莱因虽然不能说意大利语,但却能背诵但丁的诗句。然而,令人生厌的学校却并没有阻止他学习重要的东西。和E·O·威尔逊一样,克莱因在童子军组织中学会了自信和对自然的爱。他成了童子军里最年轻的小队长。他至今记得那种长途徒步旅行,夜袭,经过激烈的户外活动后精疲力竭的愉快感觉。最重要的是,他在战争中学会了抵抗疲劳、饥饿和口渴,这帮助他在战争临近结束“一切地狱都倒塌”时建立起迎接未来所必须的坚强。但当他乘火车从前线回家时,他却为同伴们空洞乏味的谈话感到伤心不已。 面对智力的挑战,他转向另外的团体。他和一群犹太学生组成了一个团体,他们在达努伯河边散步时一起讨论音乐、文学、哲学、艺术和数学等——这并不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继续,而是与之完全相反。这种同伴的团体在中欧曾经很常见,但在美国却几乎没有,在这种团体中,最“严肃”的男孩会得到最多的尊重,那些表现出敏感、具有很宽知识面的人就显示出高人一筹。在那种圈子里从不谈论个人事务,只谈论抽象的思想和审美体验。正是由于这种讨论,所以他对文化的兴趣还是那样浓烈:“在意大利人中,我最喜欢但丁,在芬兰人中最喜欢卡勒瓦拉。”和其他有创造忭的人一样,他在青年时代基本不和人来往。他弹钢琴,试图通过音乐、阅读和思考使自己的头脑保持良好的状态。 但我们研究对象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这么早就开始他们的事业。事实上,许多人是到了大学或大学毕业后才从事他们最终的事业。然而,他们都受到好奇心的指引去掌握一些符号形式,其程度和别的孩子不同。伊丽莎白·内勒—诺伊曼全神贯注地玩搭建的村庄,并且喜欢写作;马克·斯特兰德画画;雅各布·拉比诺夫把他能得到的机器都拆开。 因此,虽说专门研究某个特定专业可以到青春期的末期来开始,但如果要想具有创造性,专心地关注某些专业也许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发展出自己有自信的技巧,没有熟悉基础知识的经历,一个年轻人可能永远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改变既成的事实。希尔德·多明直到很大年纪才写作第一首诗,但她已经学习和研究了差不多6门语言。掌握一门特定专业的专业知识迟早会变得很重要。但在这里,了解基础知识很关键。让科学家熟悉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让艺术家了解绘画的基础知识,让作家了解古典作品,这些正是将来进一步革新的出发点。但重要的是要记住,最重要的突破通常是依靠把被认为不相干的信息相联系。把跨专业或专业内的知识进行整合和综合是常见情况而不是例外。马德琳·朗格莱受到分子生物学的影响才写她的故事;拉维·申卡尔发现了使印度音乐和欧洲音乐达到和谐的方法;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在结果是创造性的工作中跨越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界限。尽管没有被结合进某人的工作,其他专业也会对有创造件的个人的智力生活作出贡献,从而使他们与缺乏独创性的、训练面很窄的专家有所不同。音乐丰富了许多人的生活,艺术和文学也是如此。科学家曼弗雷德·艾根参加交响乐团的演奏,政治家尤金·麦卡锡写作诗歌。陶瓷艺术家埃娃·蔡塞尔70岁时开始研究并写作纽约城的种族关系史。商界领袖罗伯特·加尔万收集古代海运图并研究宪法史。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者的话翻译完这本书,我有一个遗憾的发现。 在一本近40万字、以91位名人作例证、专门谈论创造性的专著中,竟然没有一点中国的影子。 中国曾经和创造性离得很近。 比如说四大发明。 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然而现实却让人担忧。 市场的流行趋势是把奶油叫作克力姆,管蛋卷叫爱格罗,这肯定不是创新。 看到中国的篮球联赛从赛制安排到啦啦队的设置全套挪用美国的NBA,甚至连主场观众的吼声都莫名其妙地变成defense,我们不得不承认,创造性确实已经离我们很远。 创造性是一个民族兴盛的根基。 创造性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兴亡。 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寻找创造性在特定的民族、特定的时代出现和消失的原因。 这本书就是一本专门讨论创造性的著作。 作者是一个匈牙利裔的美国人,芝加哥大学心理学著名教授奇凯岑特米哈伊。他对创造性的研究耗时15年,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对世界各地91位被公认为最具创造性的人物进行采访,然后从对采访记录的整理归纳中总结出创造性的基本规律。 根据研究,他认为,“创造力源于一个由三要素组成系统的相互作用:一种包含符号规则的文化,一个把新奇事物带进符号领域的人,以及一个能够识别并证明其革新性的专家圈子。要产生创造性的思想、产品或发现,这三者都不可或缺。” 因此,他把这本书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创造的过程,从宏观角度分析创造性的基本要素。第二部分则转向个体的研究,从91位最具创造性的人物的早年、中年和晚年生活经历中寻找他们的个性特点。第三部分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各个层面,研究不同学科中创造性的不同表现规律。 通过如此详尽的研究,他得出了一些很有启发性的结论。 对于“创造性在哪里?”的问题,他回答说,创造性并非在人的头脑中发生,而是在人的思想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它不是一个个体现象,而是全方位的现象。因此,对于创造性的研究必须运用系统的观点。 对于究竟什么才叫创造性,他的定义是:“创造性是某种改变现存专业、或使某个现存专业转变成一个新专业的行动、观点或产品。” 他给具有创造性的人下的定义是:“某个以其思想或行动改变了某个专业或创建了某个新专业的人。”因此他认为像列奥纳多、爱迪生、毕加索或爱因斯坦这样的人是无可非议具有创造性的人,因为他们以某种重要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文化。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