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我论

出版时间:1999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道格拉斯.R.霍夫施塔特(Douglas R.Hofstadter),[美] 丹尼尔·C.丹尼特(D.C.Dennett)  页数:373  译者:陈鲁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是什么?”“‘我’在哪里?”对于这个并非普通的第一人称,而是心灵或灵魂同义语的“我”,哲学上有着古老的、充满争议的研究历史。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和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这些总是又历经新的探索和挑战。有些人认为,心灵之于躯体犹如软件之于硬件,计算机既然能模拟人的思维,那么机器也就能思维。由此还可推断,心灵能脱离躯体而存在。但是,另有人认为,模拟的思维并非实在的思维,就像模拟的产奶过程不会产生真正的奶,模拟的光合作用不会引起真正的光合作用一样。围绕这些议题,D·R·霍夫施塔特和D·C·丹尼特殊性编著了来自各种角度的论著以图引起讨论和思考。其真意不在论证而在启迪。

作者简介

Douglas R. Hofstadter is the author of 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道格拉斯.R.霍夫施塔特是美国当代计算机教授。哲学并非他的本行。而他的合作者丹尼尔。C。丹尼特则是哲学教授, 1980年,他们在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进行了几次谈话,萌生了编著本书的念头。当时丹尼特正在研究人工智能和哲学。他们两人相辅相成,合作编著了本书,配合得十分默契。

书籍目录

博尔赫斯和我
无头有感心灵的再发现
计算机和智能图林测试:咖啡馆里的对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心我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博尔赫斯这样阐述自己和“博尔赫斯”的关系:“我试图摆脱他,因此,我就动笔写作,从郊外的神话写到有着时间和永恒的游戏,但那些游戏现在属于博尔赫斯了,我不得不再去构思别的故事。就这样,我的一生像一场旅行,来去空空,我失去了一切,而一切将被遗忘,或属于博尔赫斯。我不知道是我还是博尔赫斯写了这些话。”自我永远只存在于他自己的现时,而世人眼中的那个博尔赫斯,对他而言,也只是一个别人。自我沿着时间轴,像洋葱一样剥落开来。(1.博尔赫斯和我)
      
      在朱博夫的故事里,情形则恰恰相反。一位好心肠的年轻人不幸罹患疾病,全身除了神经系统全都腐烂了,他的科学家朋友们把他的大脑放在营养液里,用机器在他脑中诱发各种形式的神经活动,以给他带去各种感觉。随着情势的发展,这位年轻人的大脑先是被一分为二,而后终于被分解成几十亿个神经元。全球的人们人手一个装着神经元的瓶子以及脉冲管,共同参与到这个帮助好心肠年轻人的伟大活动。自我在物质基础上被彻底分离了,但人们相信这并不重要,只要给予每个神经元应有的刺激,那位好心肠的年轻人就一定还能感觉到世间美景。(12.大脑的故事)不过,朱博夫的最终目的是推翻人们的这种信念,用归谬法否定大脑状态和感觉之间的联系。
      
      有人剥离和拆解自我,也有人放大和延展自我。哈丁就狂妄地断言:“只有一处不会出现我的脑袋,那就是‘我的双肩上’……我镜中的脑袋是最不具有特权的,因此,我也没有必要把它作为我的脑袋……我从来就是这个没有年龄的、坚硬的、无量的、清晰的、无暇的虚空。”(2.无头有感)
      
      《心我论》的两位编者在这本书里把如上各种针对心灵和自我的思辨整理在一起,并在每一篇的末尾加上自己的评注。值得庆幸的是,它们大多是用故事的形式表现的;不幸的是,状态极不稳定的翻译使读者常常需要忍受这样的句子:“感觉者怎么能相信他是通过获得感觉这一事实,不光同这种最小的物理实在保持着联系呢?”,以及,磕磕绊绊的上下文衔接。
      
      机器是否能够获得思维,聚居的蚁群是否可以在整体上被看做一个类人的存在,我们是否只是基因和迷米用于传承自身的机器,这些都可以是很有些趣味的问题,甚至是有重大实际意义的问题——比如在立法和法律判定的范畴中,对主体的边界、主体自由意志的有无就需要明确的判断:打碎一座花瓶和打碎一个人带来的法律后果显然有天壤之别。但说到底,这些客观上的界定大概仍然会沦为,或者说只可能成为被利益博弈所左右的东西。而关于个人的自我,真正重要的问题,仍将是那个早已被提出的问题:
      
      秃笔喔闹秃笔
      带刺则夸斯胸
      
  •     这本书好像只在1988年出版了一次,是一本老书,如果找不到可以去verycd上下载电子版。原书一共二十七篇,不知是什么原因译者只选中了其中的十九篇翻译出版,让人觉得读完后有点缺失。该书翻译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全书读起来十分流畅。
      该书是一部涉及认知学、哲学、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书。书的前两章读起来有点让人发晕,这让我一度有放弃继续阅读的想法。不过,继续读下去发现后面的内容还是比较精彩的,更像在读一本科幻小说。作者通过精彩、奇幻的故事以及哲学上的思辨,让你对什么是灵魂、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本质是什么、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机器与大脑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不过感觉要想真的研究这些东西真的需要十分强的逻辑思维。以前觉得哲学比较无聊,但读完这本书后觉的在科学研究中十分需要哲学的那种逻辑与思辨能力。不过感觉逻辑这东西搞不好就会走火入魔,最后就像书中第十七章的宇宙之谜及其谜解的情况一样了。
  •     今天没做什么实事,其实这星期也没做什么。到了午夜,实在愧对自己的良心,决定看本书。随手拿来了刚从图书馆借来的一本小本子,突然发现真有意思。这是一本主要关于认识论的趣味哲学书,作者之一,是一个计算机教授,主攻人工智能的,另一个是一个哲学家。书名叫做《心我论——对自我和灵魂的奇思妙想》。书中有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机器人,有一台计算机通过程序来对它进行控制,那么计算机可以看作这个机器人的内在自我,现在计算机把机器人表示为在一个房间的中央,然后由你来把计算机的内在表象(即心理活动)翻译成中文,那么应该翻成“它站在房间中央”还是“我站在房间中央”?这个问题给了我一个提示,当我们在进行自我表述的时候,其实对于“自己”这个概念是不确定,模糊的。你凭什么说你的胳膊是你的?没有了胳膊,你还是你吗?或许还是,那么没有了大脑呢?如果你存在于你的大脑,存在于你的意识,那么镜子里的那个人是不是自己?
      
      其实这些关于认识论或者说心理学方面的东西,真的研究起来其实很麻烦也没意思。比如上面那个例子,如果干巴巴地用一些心理学术语来概括的话,虽然显得有学问很多,但就变得完全无趣了。这年头无趣的看得太多了,明明能一口大白话讲明白的,偏偏叽里咕噜捣鼓些术语。而且翻译术语的人又都很不本土,所以会把英语里面很肤浅的一个词翻得奇形怪状,令人生畏。我至今没搞明白 Signifier为什么被翻成“能指”,而且这种翻译似乎很受欢迎。就像个人电脑刚普及那会儿,把Menu翻译成“菜单”,这种匪夷所思的硬译似乎具有独特的美感,如果翻译成“指令单”可能就要差很多,没有那么high-tech了。
      
      所以能看到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说着人话把一些复杂的事情形象生动地剖析开来,在这个年头真的是一种享受。在我看来,一个优美的例子或比喻有时候抵得上一整套理论。
  •   我找这本书好久了。。。verycd上好像木有了 您能发给我一份么?!我的邮箱是:1750146782@qq.com 真是太感谢了T^T
  •   我站在房间的中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