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汪家熔 页数:440
Tag标签:无
前言
读完汪家熔增补修订的《张元济》,不由得想起鲁迅的名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出版大家张元济,就是这样的中国的脊梁。他的道德、学问和贡献,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张元济历来受到众人景仰。今天再读张元济,向他学习什么? 一、学习他忧国忧民,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追求进步 张元济享年93岁,从前清到民国,再从民国到人民共和国。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他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志向始终没有改变。因此他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追求进步。这是他毕生保持前进脚步的根本动力。他推动引进西学。他参与戊戌变法。他投入维护路权。他拥护辛亥革命。他大力普及教育。他坚决支持抗日。他投身民主运动。他迎接新中国。如果没有终生坚持的崇高目标和坚定志向,如果没有为国为民的言论行动和思想基础,他不可能做好出版,更不可能成为一代出版大家。对比一下,我们做出版的动力是什么?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是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还是为个人的名誉、地位、金钱?这个根本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二、学习他普及教育,开启民智,从根本上造福人民 张元济从救国救民出发,为开启民智而开办新学,发展教育。从救国救民出发,由重视精英教育转而重视普及教育;从救国救民出发,编辑出版新教科书,努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这些都是划时代的开创性的文化活动。它需要扎扎实实一丝不苟的工作。它需要深刻的独到的见识。它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它尤其需要一切为了救国救民的赤胆忠心。而这些正是张元济所具备的。张元济办教育之所以成功,源于他的出发点是为人民造福。张元济出版教科书之所以成功,也源于他的出发点是为人民造福。相形之下,我们现在出版教辅,一心发财,不惜粗制乱造。铺天盖地的教辅,出版单位敢出,教育单位敢用。这种思路,与张元济当年出版教科书的思路如何比较呢? 三、学习他发展出版,建设文化,攀登民族文明高峰 张元济办出版,目标在于文化。他本来就是学识渊博的大文化人。他深知文化的根基对于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他办出版最关心的是优秀文化的传播。他一方面大力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引进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一方面明确反对脱离中国实际照搬西方。他一方面明确摒弃传统文化中三纲之类的封建糟粕,一方面为保存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张元济主持并且亲自参加完成了整理出版古籍的一批重大项目,成为中国出版史上光辉的一页。张元济长期领导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优秀图书,培育优秀人才,壮大出版事业。商务印书馆靠优秀图书的出版,赢得读者,赢得市场,赢得经济效益。张元济主持下的商务印书馆,经济效益寓于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播之中,既不是牺牲优秀文化去追求经济效益,也不是离开优秀文化去追求经济效益。优秀文化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是浑然一体,而不是两张皮。这与目前出版界流行的唯利是图、拜金主义,难道不是大相径庭吗? 不能不承认,我们今天做出版与张元济有很大差距。这差距不仅在出版项目的选择和策划上,不仅在出书的数量和质量上,不仅在人才培养和事业经营上。最根本的差距在人生目标上,在家国情怀上,在出版境界上。这值得我们共同勉励,一起努力。 1980年,汪家熔开始整理张元济的日记、书信、诗文,继续深入进行对张元济的研究。《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张元济传》完成于1984年,1985年出版。27年之后,他应上海辞书出版社之邀,对《张元济传》加以增补修订,自然大有长进。可以说,史料更加充实可信,论述更加深刻周到。因此,我欢迎这本新版《张元济》的出版,并且很高兴为之写几句话。
内容概要
《张元济》由汪家熔编著。 《张元济》讲述了:
菊老离我们并不很远,写他的传却有两个困难。从生活上讲,他的童年并没有留下什么有趣的生活轶事,更没有传奇式的故事。他那严肃而有规律的生活,就连和他一起生活半个世纪的哲嗣和他钟爱的文孙、孙女,都回忆不出他曾经说过什么一句半句笑话。
他毕生努力工作。他是位创造性地工作的智者:他懂得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必须普及教育时,不是手执教鞭面对二三十位学童,而是去编纂更好的教科书,发行到祖国的每个角落,以及海外——使最小的功让社会获得最大效益。
他手无缚鸡之力,敢于面对习惯对华人任意酷刑的租界捕房,使之败诉;敢面对上门的日本鬼子说不,捍卫民族尊严。
他文质彬彬,却想组织义民获取国家政权;感到力有不逮,煽动有力大臣“毋泥君臣之礼”,取清廷而代之。
他使一个企业成为行业的老大,年获利曾达到资本的73%,但自奉甚俭,舍不得用一个新信封。
他是位爱国者,而生活在国家的执政者对外屈服于帝国主义,对内盘剥百姓以满足外国帝国主义贪婪、受尽凌辱的年代。
他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使几千年来仅仅能让读书人自我陶醉的出版,变成提高民众水平、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
他是位寿者,追求自由,但仅仅晚年才有十年感到随心的岁月。
他毕生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在出版领域努力,留下成千上万文字,却找不到一篇论文、一次演讲为自己的利害。好在一个事业家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往往把他的理想埋在心田。事业就是标志,在他事业的进程中我们探索他的思想,在他的事业中领略他的人生情趣,并学习他的价值观做自己的人生目标。
作者简介
汪家熔
1929年生,江苏苏州人,副研究员。自幼失学,先后从事印刷、发行、出版工作51年。晚年从事晚清出版史史料发掘和研究,有多种出版史专著和论文发表。2009年,荣膺《编辑之友》“新中国60年60编辑”。
主要著述 张元济日记 张元济书札 张元济诗文 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 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张元济传
商务印书馆史及其他——汪家熔近代出版史研究论文集 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 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三卷 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补卷二卷
中国出版通史·晚清卷 民族魂一教科书变迁 晴耕雨读集 张元济(中国近现代出版家列传之一)
书籍目录
序今天向张元济学习什么
引 言
第一章 诗书传家久 积德家运长
第二章 探索寻觅的十年
第三章 在南洋公学译书院
第四章 说说为不朽的古代出版
第五章 张元济教育思想的转变
第六章 “昌明教育生平愿,故向书林努力来”
第七章 “开辟草莱的人”
第八章 最新教科书
第九章 摒弃三纲的伦理道德观
第十章 革康熙皇帝的命:《辞源》及其他
第十一章 为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十二章 四条铁路
第十三章 辛亥革命前后
第十四章 夏瑞芳之死
第十五章 一个好汉三个帮
第十六章 书籍乃社会公器
第十七章 涵芬楼和东方图书馆
第十八章 帮没有条件者受教育
第十九章 异化:梦里也惦着商务印书馆
第二十章 五四前后
第二十一章 商务印书馆和五卅运动
第二十二章 看似容易却艰辛
第二十三章 作为政治人物的一面
第二十四章 不能浪费一张纸条
第二十五章 闲暇和情操
第二十六章 心系民众
第二十七章 在民族灾难面前
第二十八章 黎明前
第二十九章 “及身已见太平来”
张元济年谱简编
初版后记
菊老的动力——增订本随记
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诗书传家久 积德家运长 在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商务印书馆办公楼门口,有一副商务印书馆已故董事长张元济先生(1867—1959)手书的对联,文日: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对联表述的“积德”,既是旧时主流社会的传统思想,也是牢记菊老家族和他自身历史的自述。在《盐官张氏族谱》里记载有菊老的祖上奇龄公(1582—1638,字子延,号符九者)所立的家训:“吾宗张氏,世业耕读。愿我子孙,善守勿替。匪学何立,匪书何习。继之以勤,圣贤可及。”这个家训可以概见海盐张氏的家风。 “匪学何立,匪书何习”这八个字,对于热衷于追求权力和财富的人讲,那是毫无价值的:前不久,“文革”时有所谓“读书无用论”,考试交白卷成为“英雄”,学生不上课则是“模范”。在新时期也有新发展:“不读书照样发财,发大财。”或许这就是新时期的“读书无用论”。在传媒多元化的今天,更有甚者,认为看电影、看电视和连环画也就是读书。殊不知,做学问的读书,除了纸本之外,任何其他载体都是无法代替的。书本很早就可以做成CD。CD有很多纸本书不及的优点。40年前曾经有过一次规模不大的、研究“纸对于书籍还有用吗”的讨论。结论虽然没有,但40年来的出版实践已证明CD之类不能完全替代纸本书已经非常明白了。世界上,形式或内容趋同的事物,一般表现了它存在的合理性。房子,不论在哪儿,它的形状是基本相同的,在于长方形和房顶有良好的排水能力,才具有不论居住、存物的广泛的适应性,这就体现了它的合理性。书本,世界曾经有过不同形式,最后不约而同都由卷状变成由“页”构成的“本”状,在于这种形式最便于翻阅,适应反复、抽读和批注。反复阅读CD可以,但想重看一段值得再体会体会的、想在上作个记号、批注,就不太容易了。也说明,书是要反复读的,这是“读书”、做学问的读书,而不是打发时间随便翻翻。 人类是动物中唯一超脱血缘结群进行生产活动而构成社会,个体依靠群体生存、发展,并对群体回报。由于“一加一大于二”,“二加二远大于四”,人类这才有物质积累,进而有文化和文化积累,即有文化而成为社会。由于个体对集体有回报,进而有社会文明,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明的积累,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万物之灵的人类所独有的。这文化、思维和回报,最终都是通过书和读书来表达和接受的。所以“匪学何立,匪书何习”这八个字,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真理,值得人人珍贵的。而且更是值得提倡的人生价值:修养是种积累,读书是人们修养的主要手段和过程。 读书和积德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读书以外就是“德”字。“德”字,除了与“缺”字等构成“缺德”、“离心离德”,小学生称之为不是“好词”外,与其他很多字构成的词都受人尊敬:德育、德政、积德、德才兼备、德高望重,等等。一个人有了这四五个词,不管他地位高低,工作贵贱,不论是做什么工作的,他的人生境界必将是备受人们尊重的。“德”的内涵太丰富了,而且各个不同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积德”,用现代语言,也就是:事事、处处、天天,尽心、尽力、尽责地待人、对社会;或者称作以与人为善做自己的座右铭、人生目标。一个人有这样高尚的人生目标,必然影响他人。这“他人”当然包括他的家属成员,耳濡目染,不学以能,家族必然几百年代代相传,成为积善之家。 本书初版时,第一章名叫“只能从少年时讲起”,这次增订本将之改为“诗书传家久积德家运长”,大不一样了。缘于菊老哲嗣树年先生主编、文孙人凤先生与柳和城、陈梦熊先生编著的长达七十余万言的《张元济年谱》。年谱收录了《盐官张氏族谱》中有关材料,就有了一定材料使我们了解到张先生手书的“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意义。这是社会观念,但这不仅是一般的社会观念,而更是表述海盐张氏家族的信念的历史,是自豪和企望读书这一在旧时只有少数人才能接触的事能普及。这是了解菊老人生经历的第二把钥匙:菊老一生的活动可以说是和书、读书、推广读书相联系的。 海盐张氏是浙江望族。一般所说望族,基本条件是连续几代人不愁衣食和有声望。衣食不愁,就必然谋发展,那时就是读书,因而海盐张氏有著述留世就代有其人。先生的祖上,上溯海盐张氏与读书、藏书、著书有关的和出任官职的历代知名学者有: 始祖九成公(1092—1159),字子韶,号横浦居士、无垢居士。原籍河南开封,宋南渡后定居浙江钱塘。南宋绍兴年进士,状元,历官著作郎、宗正少卿吏部侍郎。因主战而被秦桧所贬,谪居南安军(今江西大余)14年。秦桧死,授温州知州。生平有著作二十余种,其中《孟子传》、《中庸说》及《横浦文集》等著作传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被重印而流传至今。 雨公,号贞居先生,子韶公六世孙。工书画,善诗词。著有《茅山志》、《贞居先生诗集》等。时为元代。 其志公留生,始迁祖,明洪武年初自钱塘迁海盐闻琴里,宗为始迁祖。 大白公奇龄(1582—1638),十世祖①,字子延,号符九,癸卯(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举人。居海盐南门乌夜村,曾主持杭州虎林书院。居海盐南门外乌夜村,其读书处称大白居。著有《铁庵集》、《存笥集》等著作四种。前面提到,他立有“匪学何立,匪书何习”鞭策家人读书的训言。P3-6
后记
编写张元济的年谱和传记,在他生前失掉了机会,现在只能依靠文字资料。他与人交往极多而性格内向,个性极强而能克制,办事多而不居功。从现在搜集到的材料,远不足以说清楚他的思想和感情。所以这本小书不是研究的成果,只是材料搜集的开始,向读者提供一个轮廓和线索。如果能辨正一些流传的轶闻,我就很满足了——我正是对这些轶闻困惑,从而开始搜集材料的。 一本以材料为主的书,注出处就注不胜注。为了节省篇幅、排版和阅读方便,只在每章末,将引用的材料按其被引用先后列出。对于研究者,根据每章的书目,核查引文的正误,并不困难。书后附全书的引用书目。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中国的新式出版事业中,张菊生确实是个开辟草菜的人。他不但是个有远见、有魄力的企业家,同时又是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人。 ——茅盾 张先生是富于新思想的旧学家,也是能实践新道德的老绅士。他兼有学者和事业家的特长。不计成败,不顾毁誉。 ——胡适 可见无拘秦、梁,不限明、清,凡所厚积,皆帝王之意旨,举国之材力,始能成彼鸿业。自兹而后,继者罕闻。而于是乃有菊生先生,乃有商务印书馆,乃有《四部丛刊》而如斯盛业钜任,已非复出于帝王之意,国家之力,唯有一私家、一个人之张氏于举世不为之际,倡导经营,艰辛奋勉,而成就之者也! ——周汝昌
编辑推荐
汪家熔编著的《回归》系张元济先生的自传。张元济(1867—1959),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 理、董事长等职。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著有《校史随笔》等。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