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上海辞书 作者:何士明 页数:372 字数:383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其中的诗词与小说思想主题的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密切相关,是全书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古典诗词,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较难读通、读懂,以致许多读者一掠而过,未能真正理解其妙处和深意。《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收录《红楼梦》中的各篇诗词,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注释,尤其是对其中蕴含的典故予以解读,并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翻译、品评,读者既能从中领略古典诗词的韵味,又能借助诗词更深刻理解《红楼梦》小说本身。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回:七首
一、无才石头偈
二、题《石头记》
三、嘲甄士隐(癞头和尚)
四、对月咏怀二首(贾雨村)
其一
其二
五、好了歌(疯道人)
六、《好了歌》解(甄士隐)
第三回:二首
西江月二首
其一
其二
第四回:二首
一、回头诗
二、护官符(当地谚俗口碑)
第五回:三十一首
一、回头诗
二、春梦歌(警幻仙姑)
三、警幻仙姑赋
四、《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判词(警幻仙姑)
晴雯
袭人
五、《金陵十二钗副册》判词(警幻仙姑)
英莲
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林黛玉、薛宝钗
七、《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一:《红楼梦》引
其二:终身悟
其三:枉凝眉
八、《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贾元春
九、《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四:恨无常
十、《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贾探春
十一、《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五:分骨肉
十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史湘云
十三、《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六:乐中悲
十四、《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妙玉
十五、《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七:世难容
十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贾迎春
十七、《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八:喜冤家
十八、《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贾惜春
十九、《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九:虚花悟
二十、《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王熙凤
二十一、《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十:聪明累
二十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巧姐
二十三、《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十一:留余庆
二十四、《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李纨
二十五、《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十二:晚韶华
二十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警幻仙姑)
秦可卿
二十七、《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十三:好事终
二十八、《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十四:飞鸟各投林
第六回:一首
回头诗
第八回:一首
嘲顽石诗
第十七回:一首
回头诗
第十八回:十一首
一、题大观园(元妃)
二、旷性怡情(迎春)
三、万象争辉(探春)
四、文章造化(惜春)
五、文采风流(李纨)
六、凝晖钟瑞(宝钗)
七、世外仙源(黛玉)
八、“有凤来仪”等四首(宝玉)
其一:有凤来仪
其二:蘅芷清芬
其三:怡红快绿
其四:杏帘在望(黛玉代作)
第二十一回:一首
题宝玉续《南华经》外篇(黛玉)
第二十二回:十二首
一、《山门》(戏文)
二、参禅偈(宝玉)
三、自解偈(宝玉)
四、古偈二则
其一
其二
五、灯谜一组
其一:砚台(贾政)
其二:爆竹(元妃)
其三:算盘(迎春)
其四:风筝(探春)
其五:更香(黛玉)
其六:镜子(宝玉)
其七:竹夫人(宝钗)
第二十三回:四首
四时即事诗(宝玉)
其一:春夜即事
其二:夏夜即事
其三:秋夜即事
其四:冬夜即事
第二十五回:二首
咏通灵宝玉二首(癞头和尚)
其一
其二
第二十六回:一首
咏黛玉哭花魂
第二十七回:一首
葬花吟(黛玉)
第二十八回:一首
唱曲(宝玉)
第三十四回:三首
题旧帕三首(黛玉)
其一
其二
其三
第三十七回:六首
一、咏白海棠四首(限门盆魂痕昏韵)
其一(探春)
其二(宝钗)
其三(宝玉)
其四(黛玉)
二、白海棠和韵二首(湘云)
其一
其二
第三十八回:十五首
一、咏菊诗十二首
其一:忆菊(蘅芜君宝钗)
其二:访菊(怡红公子宝玉)
其三:种菊(怡红公子宝玉)
其四:对菊(枕霞旧友湘云)
其五:供菊(枕霞旧友湘云)
其六:咏菊(潇湘妃子黛玉)
其七:画菊(蘅芜君宝钗)
其八:问菊(潇湘妃子黛玉)
其九:簪菊(蕉下客探春)
其十:菊影(枕霞旧友湘云)
其十一:菊梦(潇湘妃子黛玉)
其十二:残菊(蕉下客探春)
二、咏蟹诗三首
其一:咏蟹(怡红公子宝玉)
其二:咏蟹(潇湘妃子黛玉)
其三:咏蟹(蘅芜君宝钗)
第四十五回:一首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黛玉)
第四十八回:二首
咏月诗二首(香菱)
其一
其二
第四十九回:一首
咏月诗一首(香菱)
第五十回:九首
一、芦雪庭即景联句
二、咏红梅诗四首
其一:赋得红梅花(岫烟)
其二:赋得红梅花(李纹)
其三:赋得红梅花(宝琴)
其四:访妙玉乞红梅(宝玉)
三、暖香坞制灯谜四首
其一:点绛唇?猴子(湘云)
其二:松球(宝钗)
其三:风筝(宝玉)
其四:走马灯(黛玉)
第五十一回:十首
怀古绝句十首(宝琴)
其一:赤壁怀古
其二:交趾怀古
其三:钟山怀古
其四:淮阴怀古
其五:广陵怀古
其六:桃叶渡怀古
其七:青冢怀古
其八:马嵬怀古
其九:蒲东寺怀古
其十:梅花观怀古
第五十二回:一首
五律一首(真真国一名少女)
第六十四回:五首
五美吟(黛玉)
其一:西施
其二:虞姬
其三:明妃
其四:绿珠
其五:红拂
第七十回:六首
一、桃花行(黛玉)
二、柳絮词五首
其一:如梦令?咏絮(湘云)
其二:南柯子?咏絮(探春、宝玉)
其三:唐多令?咏絮(黛玉)
其四:西江月?咏絮(宝琴)
其五:临盏江仙?咏絮(宝钗)
第七十六回:一首
凹晶馆中秋联句三十五韵
第七十八回:四首’
一、娩女画词三首
其一:七绝?林四娘(贾兰)
其二:五律-林四娘(贾环)
其三:长歌行?林四娘(宝玉)
二、芙蓉女儿诔(宝玉)
第七十九回:一首
紫菱洲歌(宝玉)
第八十三回:一首
歌谣(当地传言)
第八十七回:六首
一、致黛玉诗四首并附信(宝钗)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附信
二、琴词(黛玉)
三、悟禅偈(惜春)
第八十九回:一首
悼晴雯词(宝玉)
第九十回:一首
感怀(薛蝌)
第九十三回:一首
匿名帖
第九十四回:三首
赏海棠复荣三首
其一(宝玉)
其二(贾环)
其三(贾兰)
第九十五回:一首
仙乩诗
第一百一十回:一首
签诗
第一百二十回:二首
一、离尘歌(宝玉)
二、结《红楼梦》偈
后记
章节摘录
《无才石头偈》是《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首诗:假借女娲氏补天神话传说,编造了“无才石头”的故事。当初女娲氏炼石补天,有一块石头因无才参与补天,被女娲氏遗弃在大荒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又得到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相助,“幻形人世”,来到人世间体验生活,在饱尝了种种的幸福与苦难,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历尽一番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之后,又恢复原形回到大荒山青埂峰下。空空道人经过此地,看见石头上刻的诗及“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觉得有趣,便抄录下来,“意欲问世传奇”;后来由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成《红楼梦》一书。 “无才石头”故事讲了《红楼梦》男主人公贾宝玉的来历,这是个浪漫神奇的贾宝玉;贾宝玉还有个身份,即现实实在的贾宝玉。曹雪芹是一位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文学大师,《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宏篇巨著。《红楼梦》反封建的叛逆倾向十分明显,现实实在的贾宝玉的反封建、叛逆性格更为昭然鲜明。塑造现实实在的贾宝玉形象,是曹雪芹的本意;讲述浪漫神奇的贾宝玉故事,是曹雪芹采用的一种浪漫的艺术创作方法,用意在于增强《红楼梦》故事的曲折、神奇性和魅力,也在于故意制造一个神奇美妙的“陷阱”,以便消除影射现实社会之嫌,躲避可能招致的种种不测后果,甚至是残酷的“文字狱”祸害。大清王朝的“文字狱”不亚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曹雪芹主要生活在雍、乾时期)的“文字狱”最烈,刑罚残酷,株连众多。翰林院庶吉士徐骏诗集中出现“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之句,结果引来了杀身之祸。大规模的“文字狱”有《明史》案、《南山集》案、吕留良案、尹嘉铨案等几十件。如果不采取一点策略、办法,《红楼梦》诞生后的命运就很难说了。有了浪漫神奇的贾宝玉,可以为现实实在的贾宝玉打掩护。此外,“无才石头”故事中还强调“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无朝代年纪可考”、“无大忠大贤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也都是用来打掩护的。 另外,曹雪芹假借女娲氏补天神话传说,编造“无才石头”故事,还有个原因。曹雪芹的思想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敏锐地观察到大清王朝当时在表面繁荣下,正在日益走向衰亡败落;另一方面他又想“补天”,挽救它的灭亡,而又为自己“无才补天”而悲哀、无可奈何。《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在描写到预示贾府全面衰亡败落的凄楚悲凉气氛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同时描写到人物既悲哀又惋惜、留恋的心态,即是“无才补天”的反映。被女娲氏遗弃的那块石头,“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哀”,正是曹雪芹自己“无才补天”心态的写照。后四十回中,有些情节的安排、有些人物的结局违背曹雪芹的原意,如贾府复兴、探春回家和亲人团聚、李纨母子平安富贵等,高鹗企图证明自己比曹雪芹高明,“有才补天”,殊不知这样做却削弱了《红楼梦》的思想意义。 ……
编辑推荐
由何士明编著的《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内容介绍:为了表达丰富的内容,又使诗词显得高雅,古典诗词中运用典故乃是家常便饭。碰到运用典故的地方,或者根本不知道是典故,或者在了解运用该典故的意思上有困难。如第六十四回黛玉《五美吟》中歌咏红拂的那一首诗,对第一句“长剑雄谈态自殊”的“长剑”一词,一般就想不到这是用典,甚至有人“考证”认为系“长揖”之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