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杨伯达. 页数:23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玉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为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堪称国粹。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玉石采掘与玉器制作的空前兴盛,佩玉、赏玉已蔚然成风,并培育出了一批“爱玉族”、“玩玉族”、“藏玉族”。然而,出于多方面原因,当今许多人对玉的认识尚停留在肤浅的层面,许多坊间流传的识玉辨玉技巧更是以讹传讹。由杨伯达编著的《杨伯达说玉器》从知名玉器研究专家杨伯达编著,从“玉的时空观”、“玉鉴和玉辨”、“翡翠”、“玉学”四个方面展开,为玉器的收藏爱好者普及玉器知识,并为玉器的研究指明科学的方向。
作者简介
杨伯达,男,1927年生于旅顺市,1948年华北大学美术系毕业。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北京大学考古系玉器硕士生导师,现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防卫科技学院文物系顾问教授玉器学科带头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会会长。四十余年来专攻艺术文物及美术史。研究领域较宽,侧重清代院画、玉器、金银器、玻璃器、珐琅器等专史。曾赴前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古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访问考察或出席国际会议及国际学术研讨会。
书籍目录
自序
篇之一 矗的时空观
中国古玉器发展历程
巫玉王玉民玉
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篇之二 玉餐和玉辨
玉器的时代风格鉴定
古玉辨伪的两种方法
篇之三 翡翠
勐拱翡翠流传小史
清官旧藏翡翠器
篇之四 玉学
玉器面面观
“巫玉一神”整合模式论
玉学理论框架
章节摘录
我们的祖先对玉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国先秦典籍及历代正史、稗史、笔记、方志中对玉都不乏记述,有些著作甚至对其用途、形制有明确的规定和诠释。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第一次提出了玉的定义,指出玉即“石之美”者,它本身包含有“五德”。所谓“石之美”,是指玉的材质比一般用于制作生产工具的石料美丽。这一说法,与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石玉器的性质相吻合。可以说,这是总结了前人流传有绪的习惯认识并加以条理化、概念化所得出的结论。所谓“五德”,指“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絮之方也。”这是从玉材的自然属性派生出来的观念。但玉器作为金石学、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出现较晚。我国最早的一部金石学图录,是宋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成书于元祐七年(1092年),选录了圭、璧等玉器十四件。至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有人编著《续考古图》,补充了少量玉器。元至正元年(1341年),我国第一部专门的玉器图录《古玉图》终于问世。这标志着古玉在金石学领域内的地位有所提高。清乾隆、嘉庆时期,考据学兴盛,学者对古玉的考证有了较大的进步。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吴大潋编纂的《古玉图考》,不失为我国第一部古玉研究中学术性较强的专著。此外,瞿中溶的《奕载堂古玉图录》、唐荣祚的《玉说》、陈性的《玉纪》等鉴赏古玉的专著,总结了宋以来近千年古玉收藏家和古董商的经验,对今天研究古玉的用途、造型、纹饰、色泽及仿古等,仍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