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画家齐白石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代L,庄辛,余耀康 著  页数:163  字数:123000  

前言

  齐白石是20世纪我国成就最大、影响最广、最受人喜爱的大画家。他的诗、书、画、印作品传承和发扬了中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融合了民间工艺美术的精粹,注入深厚的思想感情,以其独特的个性作出形象的诠释,为人民留下一笔丰厚的艺术财富,为祖国的美术史写下浓郁深厚的一笔。不妨说,他的作品或明或暗、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表达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内涵和人文精神,取得了前人未能达到的境界与成就,具有历史的厚度,值得后人永远记取。  众所周知,齐白石不仅仅为国人所津津乐道,就像世界各地的京剧爱好者,谈起京剧艺术来离不开梅兰芳一样,在亚洲及欧美各国美术界对齐白石的作品也有极高的评价。信手拈来一个例子:有一位法国教师克利多就曾对齐白石说,他到了东方以后,接触过许多画家,无论中国、日本、印度或东南亚各国,画得使他满意的,“你是头一个”。其间更具代表性的是,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就曾悉心临摹过齐白石几十幅名画。他对张大千说:“中国画真神奇,齐白石先生画水中的鱼,没一点颜色,没一根线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真是了不起的奇迹。……有些画,看上去一无所有,却包含着一切。”这就是说,齐白石的画同时也丰富了世界艺术的宝库。  我们三人都喜爱书画,虽然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与书画无直接关系,但业余还是写过不少评论书画的文字,或发表于报刊,或出版成图书。最近两年,我们面对数以百计的书报杂志关于齐白石的介绍,使我们深受感染,虽然问世的专著已不少,但我们仍觉得余言未尽,于是不避浅陋,也想写一写齐白石,把我们对他作品的喜爱、感悟和评论记下,聊作引玉之砖而已。  齐白石的艺术理想与创作方法的形成,有个渐变的过程。我们初步认为,主要取决于三点:一、勤奋;二、天赋;三、机遇。  众所周知,齐白石出自农家,没有进过什么正规学堂,全靠超乎常人的勤奋,学文化,学绘画,终生不息。他一生作画不辍。自言:“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一生画作达四万余幅,诗三千余首,印三千余方。其中,齐白石画过的乌就有三十多种;花卉八九十种;树木、虫鱼、蔬果、人物、走兽、器什、山水每项也达数十种。仅这笔数字就能让人望尘莫及。而在这笔数字的另一面——质量,则是精品叠出、珍珠颗颗,更使人叹为观止。  他的天赋之高,也让人羡慕。自小读书识字,过目成诵。他的老师陈少蕃称赞他:“你的天分,真了不起!”年长后仍每日读书诵诗,均能牢记不忘。其对艺术的独特领悟与见解,亦非常人可及,天赋独具。  齐白石的机遇亦是令人羡慕的。他虽未进过正规学校,但得遇恩师胡沁园的悉心教导,又得王湘绮、樊樊山、陈散原、陈石遗、金松岑等当时一流学者、诗人的教诲。定居北京后,又遇到画家陈师曾、大画家徐悲鸿的赏识与提携,其机遇之难得,亦属罕见。还有一层,我们想说的是齐白石的高寿亦是可遇不可求的。常言道:“画人不可无年。”意思是说,书画家应该高寿。高寿意味着成熟,设若齐白石不是长寿而仙逝,他的成就绝不可能达到现在的地步。齐白石的成就主要在晚年的艺术实践。反观其好友陈师曾,当年陈师曾的学识、画艺、见解均高于齐白石,在北京画名亦高于齐白石多多,但天不怜才,活了四十八岁,正值艺术创作黄金时段就去世了,因而他的画名在画史上终不显赫。齐白石则愈老画艺愈精,终达于化境,岂非拜长寿之赐?百岁画家朱屺瞻、刘海粟及书法家林散之亦是如此。诚然,这样说亦非绝对,西洋画家拉斐尔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活了三十七岁,凡。高也只活了三十七岁,我国画家年轻即成名家的—也很多,随时可以举出十几个名字来。故而画家是否非长寿不能成名,则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但写意画家、书法家则一般尤须长寿,那是因为书法家、写意画家更须有充实的学养、广博的知识以及洞察世事的阅历,而要臻此一步尤其需要有充裕的时间,短时间不能得其真谛之故。   齐白石的画,我们认为其最大的特色有“三化”:民族化、大众化、人性化。“三化”在齐白石所有的作品中,互相映照,互相烘托,达于妙造自然、巧夺天工之境。本书即以“三化”为出发点,对齐白石的诗、书、画、印中的七八十件作品一一加以评点,尽力避免与别人雷同、重复,或许说这就是本书的一个小小的特色吧。我们三人均非专家、学者,仅是普通的艺术爱好者,因此我们只能用普通人的眼光、普通人的笔墨去评价齐白石的作品,评述不及以及不当之处肯定不少,我们希望它成为一块引玉之砖,引起更多同好帮助我们更正。

内容概要

齐白石是20世纪我国成就最大、影响最广、最受人喜爱的大画家。他的诗、书、画、印作品传承和发扬了中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融合了民间工艺美术的精粹,注入深厚的思想感情,以其独特的个性作出形象的诠释,为人民留下一笔丰厚的艺术财富,为祖国的美术史写下浓郁深厚的一笔。不妨说,他的作品或明或暗、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表达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内涵和人文精神,取得了前人未能达到的境界与成就,具有历史的厚度,值得后人永远记取。

作者简介

  代琇,本名杨代磅,笔名代琇,曾用笔名杨杨、杨滔等。湖南衡阳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电影家协会会员。离休前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编辑、文学部党支部副书记。作品大部分与老伴庄辛合作。“文革”前出版有《母子闹革命))、《万里航行》、《女海员》等八种。“文革”后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文章五百余篇。出版有((画廊漫步》、《中国古代画家故事》、《情系中华——周颖南传》、《东方之星》、《桥梁力学专家李国豪》、《谢晋传》、《丹青情》、《柯灵纪事》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文以及少数民族文字和盲文出版,并有几篇作品得奖。  庄辛,本名庄晴勋,笔名庄辛,曾用笔名庄稼汉、庄持、日青、苏萨、力复等。广东梅县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离休前为上海辞书出版社副编审。离休后曾参加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同志的革命回忆录《苏中解放区十年》一书的编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人作品大部分与老伴代琇合作撰写。应友人之邀编辑出版的有《南国情思——周颖南海外创作四十五年》、《周颖南与中华文化》(与诸园合作)、《大师华翰——刘海粟周颖南通信集》;组稿出版的有胡华令教授、张茂荣首席代表的著作各一部。  余耀康,浙江慈溪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虹口书画院菡师。其作品入选《现代国际临书大展))、《中日书法交流展》、《上海·浙江书法篆刻联展》、(《走向当代》等重大展览,散见于国内和日本、新加坡多种报刊、作品集,有的被艺术馆、纪念馆收藏。在书法报首届“黄鹤奖”书法篆刻比赛、“丝绸之路”国际书画大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奖。出版有《应用文钢笔系列字帖(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

书籍目录

前言一  勤学二  爱憎三  似与不似四  衰年变法五  怪六  四绝 画 诗 书 印七  师·友八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我国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应该说在广袤无垠的农村土地上,孕育着多少富有聪明才智的各类人才呀!然而由于贫穷、落后,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国家更饱受列强的侵略与欺凌,以致很多农家子弟受不到教育、得不到正常的发掘和培养,最终像一颗颗深埋在泥层里的珠宝一样,发射不出一丝光芒,显露不出无穷智慧,默默无闻地自生自灭。翻开我国的绘画史,不知出自于农村最底层的杰出画家,在画史上熠熠生辉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只能举出元代牧牛少年王冕,当然也还有不少出自农家的画家,但我们觉得王冕和齐白石的童年更加相似,最终都成为传世的大家,辉耀画史。  农家穷人的孩子,有一顿没一顿地艰辛长大,最后能崭露头角成名成家的,确实寥若晨星。齐白石之所以能出人头地,一是勤奋;二是天赋;三是机遇。也就是说,造就他的既有先天的又有后天的条件,更有外界的推动力。  齐白石出生于清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864年1月1日)。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书中这样写道:自己出生于湖南湘潭县杏子坞的星斗塘。稍长,祖母常常背着他到田里干活,十分疼爱。再长大一些,他便参加一些轻便的农活了,如牧牛、挑水、扫地、砍柴。齐白石九十二岁追忆儿时情形时画了一幅《牧牛图》(图1),读之令人怦然心动。这是一幅写实的水墨画。画上是一个回眸牵牛晚归的孩子,沿路而行。路边除左侧有两簇丛草之类的黑色墨团外,别无他物。就画论画,它简约平实,无任何特异之处,是农村常见的景象人物,仅真切可信而已。然而引起人们注目的是画上的题诗:  祖母闻铃心始欢,也曾总角牧牛还。  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诗中夹注日:“璜幼时牧牛,身系一铃,祖母闻铃声,遂不复倚门矣。”画家画这样的画无疑是“意在笔先”,且大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故形诸成画后产生了无尽的艺术感染力。凡艺术创作皆发乎“情”。法国雕塑家罗丹径直说:“艺术就是感情。”我们说无病呻吟的作品令人厌恶,那是因为它缺乏真情实感。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说的都是一样的意思。我们说《牧牛图》之所以感人,正是由于它传达出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齐白石在《自述》中接着写道:三九隆冬季节,祖父常常拾些松枝在炉子里烧火取暖,抱着他蹲在炉边烤火,拿起通炉子的铁钳,在松柴灰堆里比划着写个“芝”字,教他认识自己的名字。祖父认识的字不过三百,但他是教齐白石认字的第一位“老师”。从此,祖父每隔些日子就教他识一个字。齐白石聪明,教一个识一个。在三年里,齐白石把祖父教的字全能写出来了。齐白石的母亲常把烧饭的稻草上撸下来的稻谷集积下来,本想积了一些以后拿去换钱,请银匠打个饰物戴戴。但当她看见祖父盼望孙子上学缺少银钱而为难时,立即把稻谷卖了,买了笔墨纸砚,送儿子进外祖父的蒙馆上学读书。八岁时,齐白石到外祖父的蒙馆正式读书。齐白石有一段很动情的文字记其事:“每天清早,祖父送我去上学,傍晚又接我回家。别看这三里来地的路程,不算太远,走的却尽是些黄泥路,平常日子并不觉得什么,逢到雨季,可难走得很哪!黄泥是挺滑的,满地是泥泞,一不小心,就得跌倒下去。祖父总是右手撑着雨伞,左手提着饭箩,一步一拐,仔细地看准了脚步,扶着我走。有时泥塘深了,就把我背了起来,手里还拿着东西,低了头直往前走,往往一走就走不少的路,累得他气都喘不过来。他老人家已是六十开外的人,真是难为他的。”  那时候的齐白石还常常和邻家的小朋友玩“打柴叉”。有一首诗回忆其事:  来时歧路遍天涯,独到星塘认是家。  我亦君年无累及,群儿欢跳打柴叉。  看到这首饱含亲情的诗,使我们了解了齐白石一生对故土、对亲人的时刻思念,且离乡愈久、年岁愈长,情思更深更切。因而对他的不少作品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怀恋,有了恰切的答案。翻开任何一位画家的回忆或传记文字,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不断地在作品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亲身感受的乡情和亲情。其后才逐渐开拓出去,去拥抱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然后画在纸上。从爱乡、爱亲人拓展到爱人民、爱祖国!这在齐白石的绝大部分以农村为题材的作品中体现得更加明显突出,更加真切,更加深沉,因而也更加扣人心弦,更加具有艺术魅力。  儿时读书,齐白石既聪明又用功,深得祖父、外祖父的欢心。童年勤学,为日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齐白石天天在描红本上描字。描呀,描呀,描个没完。有时描得厌烦了,就在纸上画起画来。画画就是这样开始的:  有个同学的婶娘生孩子。家乡的风俗,新产妇家的房门上要挂雷公神像镇邪。同学跟齐白石商量,让齐白石在纸上画了起来。但画来画去画不像。于是,齐白石就搬了高脚凳子,取下挂在邻居家门上的雷公像,并找到一张包过东西的薄竹纸,覆在画像上,用笔勾描下来。画好一看还真有点模样。同学又叫他另画一张,他也照画了。从此,齐白石对画画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这就是齐白石画画的起步。其时,那同学在蒙馆里一声张,别的同学也让齐白石画。于是,他把写字本裁开,半张半张地画。最先画他常见到的钓鱼老头。画了多次,越画越像,同学们见了啧啧称赞。后来,又画花卉、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等十分熟悉的常见东西。再后来题材越画越广,画牛、马、猪、羊、鸡、鸭、鱼、虾、螃蟹、麻雀、青蛙、喜鹊、蜻蜒、蝴蝶……全是日常能见到的熟悉东西。倒是画雷公像、神仙时,因没有见过,画着画着心里觉得不踏实而没有把握。以后,齐白石坚守着一个信念:不画自己没有亲眼见过的东西。虽然做木匠时雕过龙,后来画过神仙妖怪,但那都是应客人的要求做的,不是他的本意。不画没见过的东西,看似简单,要坚守也非易事,尤其是以卖画为生,每每不能不应求者所请,否则“生意”就成泡影了。从这一守则而言,用现代的话说,齐白石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  外祖父给齐白石用来写字的描红本,一转眼就被齐白石画光了,这很使外祖父生气。幸而外祖父见他读书用功,也就光嘴巴叫打,没有真的给他挨手心。那时,小小的齐白石画瘾已深,不让他画也已经无法停手了。   ……

编辑推荐

  《大画家:齐白石》即以“三化”为出发点,对齐白石的诗、书、画、印中的七八十件作品一一加以评点,包括“勤学”“似与不似”“怪”“四绝”等,尽力避免了与别人雷同、重复。齐白石的画,其最大的特色有“三化”:民族化、大众化、人性化。“三化”在齐白石所有的作品中,互相映照,互相烘托,达于妙造自然、巧夺天工之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画家齐白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