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 页数:3502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历史悠久,积存了浩繁的文献典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运用辞书的形式,整理和传播具体的历史知识,是近代通行的一种科学方法。我国在二十世纪初年已开始编纂新体的综合性辞书,但《中国历史大辞典》的编纂,在旧中国并没有也不可能付诸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学者曾提出编纂历史辞典的倡议,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组织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筹组此事,得到全国各地历史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各地历史学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1979年商定编纂体例和工作计划,着手组织编写。 《中国历史大辞典》包括漫长的历史时期,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为便于编纂工作的进行,同时考虑到读者的需要,整个编纂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即先出版分卷,再编纂汇编本。本书收词上起传说中的远古时代,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分卷本依据历史朝代和专门领域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上、下)和民族史、历史地理、思想史、史学史、科技史等十四卷。各卷聘请主编和编辑委员,依据统一体例,分头进行编纂,自1984年起开始陆续出版。1994年,在各分卷编纂工作全部完成之后,由编委会责成中国历史太辞典编纂处组成汇编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汇编本的编纂工作。首先由各分卷主编负责对分卷内容进行修订,同时由汇编工作小组组织撰写典章制度类的通贯条目。在此基础上,再、由汇编工作小组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对各分卷交叉、重复条目进行整理合并,共同完成汇编本的编纂工作。整个工作历时三年。
内容概要
本书共收词近7万条,字数达1100万字,贯通古今,系统完整,包罗了中国从先秦时代到清朝灭亡的各个断代史和大量专门史的重要内容。举凡历史学科的名词术语、古国朝代、政权年号、民族部落、阶级阶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社团组织、史籍文献、典章制度、社会经济、风俗礼仪、文物考古、科技发明、中外关系等,应有尽有,喊阔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教育、法律、科技等各个领域。全书还附有1745幅图片,5项附表,24幅各朝代历史地图,被认为上当今世界上最全面、最权威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
书籍目录
凡例
词目表
正文
附录
附录一 中国历代世系表
附录二 中国历史纪年表
附录三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附录四 中国历代户籍、人口、垦田总数表
附录五 中国历代度量衡演变表
中国历史地图
词目首字四角号码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丁娘子布明代苏州松江(今属上海)地区所产棉布。明末松江东门外双庙桥有丁氏女子,善弹棉花,极纯熟,花皆飞起,用以织布,幅阔二尺,布光如银,尤为精软,故又名飞花布。 丁零单于官名。十六国后赵置。掌管入居中原地区的敕勒族事务。《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勃勃)祖豹子招集种落,复为诸部之雄,石季龙遣使就拜平北将军,左贤王、丁零单于。” 丁随地派又称丁随田亩。清代一些地区按田派征丁徭的赋役法。即将传统的按人计丁派役法改变为按田计丁派役法,根据纳粮户的田产数量计算和派征丁徭。其做法为将州县全部的丁额分派于全部田地之内,若干数量的地亩折算为一“丁”,承担一丁所应交纳的丁银和差徭。每户丁徭及“人丁”数量完全随其实有地亩数量的增减而变化。五年一次的人丁编审,地方政府也只查地而不审丁。 丁随地起即将丁银摊入田赋按亩征收地丁银。 丁漕指掌书名。清林之望等编。十卷。分别辑录湖北各府、州、县、卫的税课、漕粮等项资料而成。有仓谷、钱粮、税课、坐支、扣存、库杂、领款、漕运、漕南诸项。林氏于同治十二年(1873)任湖北布政使,曾辑成此编初稿,后任王大经、潘蔚复厘订继成之。为湖北财政史料。 有光绪湖北藩署刻本。 丁产等第簿即“五等丁产簿”。 丁文诚公年谱书名。清唐炯编。丁宝桢年谱。记事起嘉庆二十五年(1820)迄光绪十二年(1886)。涉及丁宝桢镇压捻军、办洋务文字较多,另记与李鸿章矛盾事及山东兵力状况,有重要参考价值。有1913年文通书局石印本。 丁文诚公奏稿 书名。清丁宝桢撰。二十六卷。光绪二十二年(1896)刊行。丁氏曾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是书起自同治元年十二月(1863.1),止于光绪十二年。保留了不少有关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的史料,并间涉两省吏治民生及捻军事。 七子皇帝姬妾名号。秦置,西汉因之,东汉省。《汉书·外戚传》:“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七月 《诗·豳风》篇名。西周初豳地(今陕西旬邑西)的民歌,叙述当时农夫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七处明末清初应天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俗姓朱,名睿瞀,字翰之。明宗室。明亡削发为僧,自称七处,人称七处和尚、七师。善画,笔法清远,周亮工称其“以画名江南者六十年”。然不肯轻易为人落笔。年七旬后卒。殁后片纸尺素,人皆以重金争购。因而赝品纷出,传世真迹甚少。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大辞典(套装共6册)》是我国历史学者编纂的第一部大型的中国历史辞典。它将会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指正,逐步地减少疵病,趋于完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