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怡之福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葛壮  页数:210  

前言

  道教研究在20世纪的80年代之后,渐渐地升温,到了世纪之末,在某种程度上竟成显学,进入2l世纪,则无论是研究的人才、研究的论题、研究的规模,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茂。这套《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问世的。  丛书的特点是“丛”,一本一本独自成书,而又集成一丛,或者许多小丛又汇合成大丛,有如《四库全书》那般的浩瀚。至于集合成丛,有的是围绕一个主题,有些则以形式分类。本丛书的书目,并无一致的主题,从内容上看,也没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其中有谈神仙与人生理想的,有谈宫观的,有谈祭神的,也有说养生,论小说的,范围非常的宽泛。如果说有什么统一之处的话,那就是所谈的中心话题都是道教,以及在谈论时表现出的现代视野。  (一)  所谓现代,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又不限于时间概念。确切地说,现代指的是一个历史时代,这一时代,有其特定的内容,或日特定的质。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百折千回,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直到20世纪中叶,才比较自觉地将建设的目标与现代化联系起来,提出要建立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目标。但是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却遭到了空前的挫折,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重新将在2l世纪中叶在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提出来,而且很快成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从那时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加速期。短短的二十余年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急剧变化,“现代”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浓郁。现代化的过程带来了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的深刻变化,也引发了人们观念前所未有的巨变。人们眼界的开放,思维的活跃,价值观念的多元,民主意识的提高,都是以往没有过的,甚至于根本就没有想像过的。  所谓现代视野,即是站在现代立场,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道教,探索道教。  现代视野,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一切都没有区别地观察和理解外界的思维模式。恰恰相反,现代的人们正好没有这样一个模式,也没有人支持弄出这样的思维模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功绩,就是它促进了人的解放,独立的个人成为社会的公民,享有法律、财产、思想、言论等等的自由和权利。由此也养成了个人独立思考,对问题独立作出判断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如此一来,想要建立一个全社会所有成员至少是绝大多数成员一致的思维模式根本就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我们所说的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道教,将之纳入现代视野,绝对不是想去制造一种限定的思维框架,将研究的对象按这种框架切块、分类、综合,再加评价。完全不是这样。  所谓现代视野,在我们看来,只是现代人的观察世界的开阔眼界。如果一定要说它有什么特征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是开放的,它是富有包容性的,它又是流动变异的。  开放意味着前进,意味着面向整个世界。以这种眼光看道教,自然而然地会将它放到全人类的大背景下分析、评价。  包容,就是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文化现象,都会采取兼包并蓄的态度,承认其存在的权利。对于道教的探讨,不会以某一观点为独尊,也不会强制地以自己的价值观在信与不信、灵与不灵等问题上纠缠,而会更加客观地去加以分析。  流动变异,就是现代人的经验世界和意识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不会停滞在某一点上。现代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现今西方世界和中国人谈论现代、后现代时,都会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一切坚实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生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的现代人,视野中呈现的是一片永恒变化着的图景。而被收入这样一个视野的道教,其存在,其价值,都会随时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而不会凝固于某一点,也不会以某种权威的结论为绝对的定论。  这是我们对现代视野的理解,也是组织这套丛书的基本心态。  (二)  既然谈到现代的眼光,进一步,我们要谈一下作为研究对象的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之一,如果从东汉时正式形成教团算起,已经有接近二千年的时间,如果从她的前身方仙道算起,时间就更长。这一古老的宗教,穿越时空,经历了无数次的王朝更迭,仍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舞台上屹立着。进入19世纪中叶之后,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她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也仍具有非常浓郁的文化象征意义。  道教历史悠久,内容极其丰富,而其价值又显得多元,又透着几分神奇,使她对于人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本丛书的编辑,首先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道教,其次也是想通过探讨,去挖掘道教文化的多元价值。对于道教,一方面,是希望用现代人的眼光对其历史与现实予以评价;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她的历史深处,发现出在现代仍有价值的因素,找到古老与新生、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桥梁。当然,我们说的现代价值,含义非常宽泛,既包括对于现代人、现代社会可能有用的生存智慧,也包括可以供现代人参考的理论经验,以及可以为现代人的审美活动提供的资材。  (三)  我们这套丛书,由上海城隍庙组织,邀请众多的道教内外学者撰稿,联系出版。从当代道教自身而言,编辑出版道教研究的成果,也是加速促进自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道教界在久经摧残之后才复苏不久,仅靠自身力量,要想实施,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弥补这一缺憾,较为可行而较易见成效的方式之一,是道教界与教外学者的结合,大家本着共同探讨古代文化奥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宗旨,走到一起,取长补短,相互帮助。这套丛书的组织编写,就贯彻了这样一种想法。它们的作者,既有道教界本身的学者,也有教外的专家,而且更多的还是教外的人士。它是道教界与学术界合作的产物,也是道教界与当代知识分子良好关系的结晶。尊重知识、重视吸引知识分子,以及与历代的知识精英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是道教的传统。  本丛书并非狭义的弘道之书,而是对于道教的学术研究之作。在相互尊重、共同探讨、相互切磋的前提下,各位作者对于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阐释自由。这也符合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现代视野的特征。  邀请参与本丛书编写的,有诸多的道教研究方面的专家,他们在自己的学术圈中,各有自己擅长之处。不过,本丛书的编写,是想将有关道教的知识介绍与专业的分析结合起来,即做到通俗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为此,我们没有要求作者在深化学术方面放马驰骋,而是请他们将获得的学术成果以尽可能通俗的形式表达。至于表达得如何,则要请读者们来评论。  最后,我们还得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因为他们的学术眼光,本丛书才得以纳入出版计划,也靠了他们的辛勤劳作,才使得丛书的问世成为现实。

内容概要

目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龄人口日趋增加,因此,不仅是老年人,包括我们每一个人,都日益重视人类生命的意义和提高人生的质量,希望通过持之以恒地锻炼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延长寿限,获得丰富而高质量的生活。而中国本土宗教文化——道教,经过东汉以后历代高道的阐发、整理,乃至积淀,形成了专门而有特色的系统理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就是祈望从该视角切入,来尽量挖掘道教文化中有益于老年生活的精华思想或生动事例,以期对当今的老龄社会提供可以直接或间接汲取的传统文化养料,让读者能从中获得一些补益或启发。    全书语言通俗,行文流畅,引经据典,事例生动,深入浅出,夹叙夹议。既有对古老道教文化有关养生理论的阐发,又有当今现实社会事件的介绍。阅读本书不仅可以获取知识,更可以从中得到乐趣,从而丰富老年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老年时段宛若黄昏前的夕阳,映红西边天空的云彩。愿老年朋友阅读本书后,真正体会、亲历、享受老年人生的快乐,从内心感受“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意境,让昔日曹操“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愿景,成为每个老人生活里真实境况。

作者简介

葛壮,1955年10月生,广东潮安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市宗教学会理事兼秘书长。从事伊斯兰教、当代宗教和中国古代宗教史的研究。著有《东南沿海地区回族和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特点》、《改革开放形势下的西北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关于中国上古时代政教关系的阐释》等论文;《宗教与近代上海社会的变迁》、《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卷》(合编)等著作。

书籍目录

绪论  重视人类生命意义和质量的道教文化意识第一篇  尊崇敬重老人的传统渊源  第一章  信仰文化显底蕴    一、神仙系统亦尊老    二、传承道学敬老者    三、修道避俗话沧桑  第二章  老道仙真留英名    一、高道妙手定乾坤    二、悬壶济世展奇功    三、仙道贵生传方术第二篇  道教贵生意识和增寿实践  第三章  魅力无穷善养生    一、颐养天年不是梦    二、增强观念利长生    三、饮食有度保健康  第四章  起居动静求适宜    一、养老添寿讲方法    二、房中之术有名堂    三、坚持锻炼看毅力第三篇  调节人们心理的特殊方法  第五章  笑口常开心愉悦    一、抛弃烦恼去三恶    二、淡泊名利是逍遥    三、多行善事安心境  第六章  天道无为最聪明    一、道教典籍益身心    二、上善若水境界高    三、返朴归真大智慧第四篇  营造一个和谐安康的社会  第七章  宁静致远共和谐    一、护持三宝善处世    二、老少和睦成风气    三、事亲重孝倡关爱  第八章  老龄社会不足惧    一、清静无为法自然    二、老当益壮发余热    三、老有所终皆欢欣结语  最美当属夕阳红

章节摘录

  第一篇 尊崇敬重老人的传统渊源  第一章 信仰文化显底蕴  一、神仙系统亦尊老  中华文化的传统渊源中包含着很突出的尊崇老年人的内容,宗法性的传承特点和推崇孝道的伦理始终是千百年来整个社会的文化核心意识。作为中华汉地文化的主干之一,道教算得上是正宗的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的本土宗教,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其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它既沿袭了中国古代楚地信仰的基础,又汲取了北方海滨地区齐鲁文化的诸多营养元素,历史上中国南北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都可从道教的形成和衍变上看出端倪,而诸如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古老的修持方法与宗教观念也为道教所吸纳。及至东汉中叶后,逐渐成型的原初道教,借助当时方兴未艾的农民大起义,在社会剧烈变动的重要关节点上,得到了流布广传的历史机遇,转而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影响深远的信仰文化,在魏晋以后更因其发展步入上层化、贵族化的路径而扶摇直上,受到统治阶层青睐的结果,令道教得以与儒、佛二教分庭抗礼,从而与儒教、佛教一起构成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主流文化。  相对其他出世性较强的信仰文化而言,尊崇老年、重视老年和养生防老成为道教一个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养怡之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