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07-01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夏学花 页数:23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60年代的西方,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这些人就被称为“嬉皮士”。 本书对嬉皮士进行全面落实的梳理和介绍,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嬉皮文化的精神内涵和60年代的美国社会。
作者简介
夏学花,1977生,女,江苏徐州人,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主攻美国社会史学。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嬉皮士的文化和生活 一、嬉皮士的文化 二、嬉皮士的生活 第二章 嬉皮士运动史 一、反战运动 二、巴士之旅,1946年 三、“聚游会”:旧金山,1967年 四、蒙特利国际流行音乐节,1967年 五、爱之夏:旧金山,1967年 六、芝加哥的民主集会,1968年 七、伍德斯托克音乐凶,1969年 八、阿尔塔蒙特的惨剧,1969年 九、地球日,1970年 十、肯特州立大学大屠杀,1970年 第三章 嬉皮士文化产生的原因 一、嬉皮士群体的形成 二、星象学上的解释第四章 嬉皮士的先师鼻祖 一、垮掉的一代的生活 二、垮掉的一代的杰出代表第五章 嬉皮士的生活方式 一、群居出现的原因 二、群居村的特性 三、群居村的生活 四、群居村的发展轨迹 五、群居村的衰落第六章 嬉皮士的内心独白 一、摇滚乐的音乐特性 二、摇滚乐的文化内容 三、迷幻摇滚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书摘 第一,友爱。友爱是嬉皮士的终极追求和指导思想,也是嬉皮士词汇中最常用的一个。“和平和友爱”是嬉皮士文化早期最具特色的观点。嬉皮士希望成为友爱的一代,自诩是和平、鲜花、甜蜜、阳光和乐观的化身。1967年《时代周刊》的编者在其有关嬉皮士的封面故事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嬉皮士文化中,最重要的伦理因素就是友爱,这种友爱是不加区别的和全方位的,并没有敌友之分。”嬉皮士所举行的一些大规模的群众性活动被称为是友爱精神的体现。最著名的爱的聚会是,1967年1月14日,在旧金山的金门公园,有两万人参加了名为“聚游会”的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素不相识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没有虚伪,没有冲突,有的只是坦诚和友好。随后从1967年的6月21日到8月份,成千上万的嬉皮士聚集在旧金山的海特一黑什伯里街区,参加了名为“爱之夏”的聚会,实践着嬉皮士的“友爱和鲜花”的观点。 在嬉皮士的眼中,友爱是一种情感,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感受,它蕴涵着乐观主义的道德力量。嬉皮士喜欢引用古典的爱情诗歌,这也就是为什么摇滚音乐中的爱情歌曲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嬉皮士为它疯狂的原因。而嬉皮士对于《圣经》中的《格林多书》更是堆崇备至,称“保罗的陈述是对爱的最好表白”。嬉皮士认为,友爱超越了所有人类的隔阂,因此“爱你所憎的人,因为你应该怜悯他们——以警察为例,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兽性的恐瞑……爱那些受尽煎熬的人们,因为他们虽衣食无忧,但精神上却无所依托”。因此会出现许多“花儿少年”,他们见到警察不是逃避或是以暴对暴地对抗他们,而是往他们的枪眼里插上美丽的花朵。 嬉皮士认为,随意性的友爱完全是一种精神状态,但曾经历过伦理冲突的人们往往易于接受,并能化为具体行动:“它可以改变,可以移动(移情),可以对现行的道德、政治、伦理、经济以及精神状况产生动摇。”他们认为,友爱是对困扰世界的无数问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回应。面对这个世界种种难以治愈的顽症,最好的方法就是对人类社会施以爱。因为在多数嬉皮士看来,爱至少意味着非暴力,因为暴力是腐朽社会的产物,也是导致社会灭亡的原因之一。“暴力只是片刻出现的发泄。但实质上并无丝毫利己的结果。”这是一种典型的嬉皮士论调。正是这种爱的理论成为沟通嬉皮士和新左派的桥梁,使爱的力量升华为和平力量,从而为结束越南战争而联合奋斗。 同时嬉皮士认为爱的更高形式是它的有组织化,在旧金山出现的“新掘地派”(Diggers)就是爱的组织化雏形。“新掘地派”在成立之初宣称“将全力投身于鼓舞陷于盲动境地的年轻人,发现其潜在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目标明确地积极行动”。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免费为那些急需者提供食物和住宿,他们认为浪费是一种资源,金钱是一堆无用的垃圾,因此他们把募集的钱用于购买食物和药品,分发给聚集在旧金山的嬉皮士们。在1967年1月14日金门公园的第一次“聚游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P14-15
编辑推荐
“新视野文库”以特定社会历史情景中的特定社会阶层或群体为对象,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撷取社会历史结构中一个细微的剖面,进行切片似的扫描,即在着眼于制度文化的背景上,勾勒出这些社会特殊阶层或社会集团(群体)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行为规范与“集体无意识”的心态。“新视野文库”为读者“穿越时空,神游历史”提供了一条“时光隧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