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境释四章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屠友祥  页数:455  

内容概要

  一切思想和艺术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先秦诸子的所思所论及其对后代的影响已说明了这一点。《老子》一书开首揭药的命题--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即为道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对这关系的不同认识,牵涉到语言的地位和性质。王弼的注释,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这理解几乎是为大家所接受了的。然而我们从帛书《老子》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自此可以悟及怎样才是恒道:可道不可道相生相成方是恒道。光是可道,自然不是恒道,但把可道从恒道中排除出去,也不成其为恒道。不把可道不可道加以析离,才符合老子的朴或道的观念。这样一来,就可见出语言在老子的道论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后世艺术批评与创作中屡屡涉及的「韵味」观念,也是如此。韵味之所以是韵味,就在它透露出来的「恒」的性状,令人体玩不已,其中蕴蓄了种种可道不可道、已现未现的质素。

作者简介

屠友祥,1963年7月生,浙江萧山人。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现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以语言问题为研究重点,著《言境释四章》、《修辞的展开和意识形态的实现》、《索绪尔手稿初检》;译罗兰•巴特《S/Z》、《文之悦》、《神话修辞术》,尼采《古修辞学描述》,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手稿集》。

书籍目录

引言一、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释附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补释附老子道可道非常道集释二、论语辞达而已矣释附论语辞达而已矣集释三、庄子类与不类相与为类释附庄子齐物论集释:四、公孙龙子物莫非指而指非指释附公孙龙子物莫非指而指非指集释结论(附录)庄子「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辨正采摭书目 索引

章节摘录

  (一)静照常体  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指常道常名,为尽妙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使人绝视听于名言之外,此非有心者可得,惟无心者可了,乃谓之常道者是也。次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言有妙用。前四句言妙,后二句显用。盖言妙而不言用,道无所显。言用不言妙,事或障理。且万物受命于无而成形于有,理之必然。而圣人睹之,存乎见见。夫道无色相,真绝名言。究心必彻于无心,诣趣必穷于实趣。既虚无之,是道何有?物之相因,不绝见闻,甯归清净。夫清净者,性之本也。色相者,名之因也。性本湛然,非名非相。离性而相,为妄为虚。所以名从体相而生,相自念心而起,真伪两立,道本难原,故作经者必主于虚无,穷理者当观于色相。缘虚见实,从幻妄以知归。有自无生,精想尘而成就。物无自性,所以言虚。道乃无名,以其非色。此庄子所谓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二)即常致用  道本不生,生无非道。道降在物,物无非真。及乎物来归之,道未尝主此。道之真常,脱然无累。奈何虚玄泛景,一气自生。混沌凝真,一才具体。着象于天,则六气之回薄。成形于地,则五行之生成。阴阳总其大数,八卦定乎四时。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言境释四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