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何俊 编  页数:57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余英时是当代最具影响的史学家之一,他从史学的立场去认识、诠释中国历史与思想的独特传统及现代价值,试图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更新与重建奠定历史和思想的基础。余英时秉持独立而开放的精神,饱含中国文化的情怀,以几十年宏博精深的著述探索融贯中西、化传统为现代的中国人文研究之路。唯其著述宏富,亟需一部编选精当、足资导引的文选,何俊教授编选的《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正是这样一部著作。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序言:接受2006年克鲁格人文奖讲词一、基本观念  知识·思想·信仰    附:《到思维之路》自序、再版自序  自由与平等的文化基础    附:《自由与平等》自序、重版识语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自序、增订版序  《历史与思想》自序二、中国知识人的传统与使命  《知识人与中国文化的价值》自序  略说中西知识分子的源流与异同    ——《士与中国文化》自序  士的传统及其断裂    ——《士与中国文化》新版序  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世纪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  论文化超越  “创新”与“保守”  自我的失落与重建    ——中国现代的意义危机  怎样读中国书三、开放知识中的中国情怀  《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自序    附: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谈我的“中国情怀”  西方古典时代之人文思想  文艺复兴与人文思潮  工业文明之精神基础  “对塔说相轮”    ——谈现代西方的思想动态    附:“对塔说相轮”补篇——对评者的答复  翻译与外来观念    ——《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序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自序  关于中国历史特质的一些看法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  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四、儒学的困境与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  史学、史家与时代  现代儒学的困境    附:《现代儒学论》自序  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    ——《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自序  民主、人权与儒家文化  犹记风吹水上鳞    ——敬悼钱宾四师    附:《犹记风吹水上鳞》序  钱穆与新儒家  《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书成自述  我摧毁了朱熹的价值世界吗?    ——答杨儒宾先生  中国史学的现阶段:反省与展望    ——《史学评论》代发刊辞  中国史学思想反思  试论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  “国学”与中国人文研究五、中国知识传统的继承与新辟  从史学看传统    ——《史学与传统》序言  《东汉生死观》导言  历史视野中的贸易与扩张  《方以智晚节考》自序、增订版自序  《论戴震与章学诚》自序、增订本自序  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  关于韦伯、马克思与中国史研究的几点反省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自序    附:“士魂商才”——《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日译本自序  《朱熹的历史世界》自序一、二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综述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后记:《中国文化史通释》后记

章节摘录

一、基本观念  知识·思想·信仰  思想一词,其本身便具有很大的弹性,因之我们也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界说。但我们确然知道有若干概念并非思想的同义语,但却和思想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把这些概念和思想的异同之处分别加以分析,则思想本身所涵摄的意义,及其在人生中所占据的地位也就清晰地显露出来了。在这篇短文里,我无法涉及所有这一类的概念,我只能提出其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和思想一并加以讨论,这就是本文的题目所显示的:知识、思想和信仰。  思想与知识的关联是很显然的,思想不能是凭空的,它必须根据材料;这材料自然非知识莫属。知识可以说是一切动物生存的基本依据,而人类则尤其与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没有知识的生存对于我们是不可想像的。但知识虽包括了思想,其本身却并不即等于思想。所以无论是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研究,就其本身说都是寻求知识。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却是人类思想——各种思想——的不可少的基础;我们也可以说,思想是综合与融化了的知识的抽象。这便是知识与思想之间的距离。英哲培根(FrancisBacon)认为最好的治学方法是蜜蜂式的;那也就是说,把知识消化了而创造出新的思想才是第一等的学问。  信仰常常被人认为是思想的另一说法,其实这两者并不完全相同j正如思想与知识的关系一样,信仰从思想中产生,但二者却不属于同一范畴。所以孙中山说:“主义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一般地说,信仰比思想更为主观,它积极地肯定一个绝对的是,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否定其他的信仰。在以往历史上,我们所最习见的信仰常有和思想几乎是处处相反的情况。思想虽然也有其肯定的一方面,但它的范围远比信仰为广泛,而且它比较注重思维的方法、态度,而较少固执于思维的特定内容或对象。信仰则往往肯定一个绝对的是,既肯定之后甚至可以只问目的,不顾手段,因之极端的信仰者有时竞可以抹杀事实的真相。思想则随着方法与事实,不必有一个预定的结论;它所肯定的是客观知识和思维法则所引导它去肯定的;因此思想的价值往往不在于结论的本身。  ……

编辑推荐

   《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由浙江大学哲学系何俊教授编选,作者与余先生私交甚笃,且对其论著有广泛的研读和深入的研究,是编选的最佳人选。   余英时学贯中西,中英文著述宏富,在两岸三地都有大量不同版本刊行,前后历时几十年,读者不易了解其学术思想过程与整体面貌。为了帮助读者对余英时的学术思想既获得全面系统又简洁明了的认识,从余英时众多著作中编选一部文选是必要与有益的,《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正是这样一部著述,该《文选》从余英时的全部著作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著述,分为"基本的观念"、"中国知识人的传统与使命"、"开放知识中的中国情怀"、"儒学的困境与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中国知识传统的继承与新辟"诸专题。整个文选既反映了余英时学术思想的基本发展轨迹,又凸显了余英时学术思想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堪称余英时学术思想的一个精选文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余英时学贯中西,中英文著述宏富,在两岸三地都有大量不同版本刊行,前后历时几十年,读者不易了解其学术思想过程与整体面貌。为了帮助读者对余英时的学术思想既获得全面系统又简洁明了的认识,从余英时众多著作中编选一部文选是必要与有益的,《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正是这样一部著述,该《文选》从余英时的全部著作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著述,分为"基本的观念"、"中国知识人的传统与使命"、"开放知识中的中国情怀"、"儒学的困境与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中国知识传统的继承与新辟"诸专题。整个文选既反映了余英时学术思想的基本发展轨迹,又凸显了余英时学术思想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堪称余英时学术思想的一个精选文本。该文选由浙江大学哲学系何俊教授编选,作者与余先生私交甚笃,且对其论著有广泛的研读和深入的研究,是编选的最佳人选。余英时是当代最具影响的史学家之一,他从史学的立场去认识、诠释中国历史与思想的独特传统及现代价值,试图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更新与重建奠定历史和思想的基础。余英时秉持独立而开放的精神,饱含中国文化的情怀,以几十年宏博精深的著述探索融贯中西、化传统为现代的中国人文研究之路。唯其著述宏富,亟需一部编选精当、足资导引的文选,何俊教授编选的《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正是这样一部著作。
  •   《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主要内容简介:余英时是当代最具影响的史学家之一,他从史学的立场去认识、诠释中国历史与思想的独特传统及现代价值,试图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更新与重建奠定历史和思想的基础。余英时秉持独立而开放的精神,饱含中国文化的情怀,以几十年宏博精深的著述探索融贯中西、化传统为现代的中国人文研究之路。唯其著述宏富,亟需一部编选精当、足资导引的文选,何俊教授编选的《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正是这样一部著作 。
  •   这部书是对余英时先生学术思想的系统归纳,有提纲携领之妙,可以较快的把握余先生的思想概括,对于我等闲暇时间较少的上班族是一大利好,强烈推荐.......只是价格还有些偏高。
  •   这是一本质量很高的选本,自己买了一本,送了一本给朋友,都很喜欢。余英时先生作为历史学家,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思想性,历史与现实成为一体,这是研究历史的境界,也是其功能。
  •   余英时绝对是一个大家,五十年没有人能超过。这是选集,选目精当,装帧漂亮。
  •   很好,余英时先生的论文选集。
  •   余大师的书,必须得赞,书太多,看不了,文选不错
  •   有此一书,可知余先生的学术思路
  •   帮人家买的,没有看过,不过余先生的作品应该不错!
  •   大大超出预期:原来是一本出乎意料之外的大书,哈哈。。。
  •   很好的一本书,都来读读吧
  •   这样的装帧摆在书架上真得很养眼,这绝不是买椟还珠,好马定要配好鞍
  •   大师的作品集萃
  •   很大一本书,慢慢看吧
  •   收录了余英时的一些论文,而且多数是自序。可以了解一下余英时的观点。
  •   一时看不懂,但会慢慢看的
  •   想买那套丛书的,没货,买了这本,能理解一些东西,想全面理解余英时,这点不够
  •   3月100-20满减活动购入
  •   送货很快,经典书目,非常喜欢
  •   学贯中西,中英文著述宏富
  •   都买第二次了,还要说什么
  •   还是比较全面的
  •   开本超大
  •   很大气。。
  •   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