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修史籍考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英) 杜希德  页数:247  译者:黄宝华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构思此书为时已久。它的起始可以追溯到1950年,其时我开始认真地研究唐代历史,势必要对它相当有限的史料进行尽可能缜密的审察,它成了萦绕于我脑际的日常思虑。之后,与我们这一代所有的中国史学者一样,我的兴趣集中到了历史编纂问题上,它是被1956年夏天一次召开于伦敦的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有关中国与日本的史学家的会议激发起来的,那次会议是这类专业化研究会议中首开风气的,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会议之一,它在我们的学术生涯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虽然我在1950年代就历史编纂的主题写了若干短小的论文,我关注的中心却已转向了别的历史问题。我之重返历史编纂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受邀参加由我已故的好友芮沃寿(Arthur Wright)组织于1970年与1971年的关于中国史学与比较史学的耶鲁研讨会。构成本书一部分内容的一份初步的简要大纲,题为《关于唐代史录编纂的若干札记》,就写成于他慷慨提供的位于萨钦之角(sachem's Head)的寓所,此文也是我向这次激励人心的研讨会提交的两篇论文之一。

内容概要

  杜希德以毕生精力治唐史,在欧美汉学界有公认的领导地位,《唐代官修史籍考》是他晚年的一部精心著述,是全世界各种文字中第一部有关唐代的官修史书问题的系统性研究著作。  全书考察了约620年至850年问官方修史机构的创设变迁,以及该机构择取、编辑史料以成正史的过程,共分为三大部分,十四章。第一部分详论唐代政府中各种修史机构的分支(如电馆、秘书内省、集贤院等)和官职(如起居郎、内起居郎等),其规模建制为唐后各朝沿袭。与此前国内外缺乏这方面的细致研究相比,杜希德的研究吸收、综合了诸多前人的成果,从而对唐代修史机构的考察更加完备。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唐代的史官运用的一整套史料系统,包括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国史等,网罗宏富,考据细密。作者既熟悉两方的史法,又通晓国学中的考据功夫,融会贯通是其特色之-一斑。  第三部分为《旧唐书》的个案研究,分析它复杂的史源,用图表等表现方式对《旧唐书》的二十本纪、十一志等部分作了细致梳理,藉以看出这一部由五代时期编者总其成的正史,是如何运用唐代为本朝官修正史所准备的各种史籍的,此突出表现于其所附“《旧唐书》本纪史源渊源表”。  欧洲汉学名刊《通报》称赞杜希德此书在处理繁复的史源时,使人如读一侦探小说,趣味盎然。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杜希德 译者:黄宝华

书籍目录

杜希德与二十世纪欧美汉学的“典范大转移”——《剑桥中华文史丛刊》中文版缘起说明序言凡例第一部分 官方机制一、导言二、官方机制1.起居郎2.著作局3.史馆4.秘书内省5.其他参与修史之官署6.来自各行政机构的资讯第二部分 历史记录的纂修三、导言四、起居注《大唐创业起居注》五、内起居注第五章之附录六、时政记七、日历1.《唐历》和《续唐历》2.《续唐历》八、列传九、机构制度史、历史资料总汇与文档汇编1.特定机构的历史2.官署题记3.诏令与奏疏之结集4.百科全书式的政典(1)《唐六典》(2)《政典》(3)《通典》(4)《续通典》(5)《会要》(6)《续会要》(7)《唐会要》十、实录唐实录I.《高祖实录》(109)/ⅡA.《今上实录》(111)/ⅡB.《贞观实录》(111)/Ⅱc.《太宗实录》(112)/ⅢA.《皇帝实录》(113)/ⅢB.《高宗后修实录》(115)/Ⅲc.《高宗实录》(115)/ⅢD.《高宗实录》(115)/ⅢE.《高宗实录》(116)/ⅢF.《述圣记》(116)/ⅣA.《圣母神皇实录》(116)/ⅣB.《则天皇后实录》(117)/ⅣC.《则天实录》(119)/V.《中宗皇帝实录》(120)/ⅥA.《太上皇实录》(120)/ⅥB.《睿宗实录》(121)/Ⅵc.《睿宗实录》(122)/ⅦA.《今上实录》(122)/ⅦB.《开元实录》(123)/Ⅶc.《玄宗实录》(124)/Ⅷ.《肃宗实录》(125)/IX.《代宗实录》(125)/XA.《建中实录》(126)/XB.《德宗实录》(127)/XIA.《顺宗实录》(128)/XIB.《顺宗实录》(128)/ⅪC.《顺宗实录》(129)/XID.《顺宗实录》(130)/XIE.《顺宗实录》(130)/XIIA.《宪宗实录》(134)/XHB.《重修宪宗实录》(135)/XE《穆宗实录》(136)/XN.《敬宗实录》(137)/XV.《文宗实录》(138)/XVI.《武宗实录》(138)/XVII.《晚唐实录》(139)十一、国史唐代国史I.[书题未详](146)/IIA.《武德贞观两朝史》(147)/ⅡB.[国史](147)/IIC.[国史](148)/11I.《唐书》(148)/Ⅳ.《唐书》(150)/V.《唐书》(152)/VI.《唐书》(155)/VII.《国史》(157)第三部分 《旧唐书》十二、《旧唐书》之纂修十三、《旧唐书》及其史料渊源:本纪十四、《旧唐书》及其史料渊源:志1.《礼仪志》2.《音乐志》3.《历志》4.《天文志》5.《五行志》6.《地理志》7.《职官志》8.《舆服志》9.《经籍志》10.《食货志》11.《刑法志》附录《旧唐书》本纪各卷溯源引用书目二十世纪前学术界的原始资料与著作现代学术著作正文与脚注中提及的隋、唐、宋代作者的已佚失著作

章节摘录

插图:关注早期中国历史的现代历史学家仍然主要依赖保存于历朝正史中的资料。因此,对他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应让这些著作的文本接受最严格的检验审察,因为它们很少像它们初看上去所显现出的那样,是个别作家或编纂者群体的单一作品。这种批判性考察的第一步应是尽可能详尽地了解某一时期“规范的”官方历史记录如何形成的过程,以便评估这一编纂过程是如何影响记录的最终成形。假如不能了解这类技术性事务,这就可能钝化我们对历史的批判性阐释,其程度几乎就等同于未能估量并考虑到官方的“儒家式”的历史编纂中传统的思想态度,或者是未能理解哪些具体事件与政治问题显得对同时代的官方史家们具有至关重大的意义。本书的研究就提供了对唐代历史撰写的这类批判性考察,显示出历史编纂进程中的变化是如何形成了各统治时期的记载在可靠性及翔实程度上的显著差异,这些情况都反映在留存至今的史册中。对唐代史料的批判性审察当然不是什么新鲜之举。毕竟司马光早在十一世纪就从事这项活动,那时他对所掌握的史料撰写了批评性的意见,即所谓“考异”,附缀于他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中,清代史学家循此途径做了更多有价值的工作。但是他们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阐释性问题。清代的历史批评家们,诸如赵翼与钱大昕,在十八世纪仔细地研究了唐代历史记载的编纂问题后,立刻了解了唐代的制度,因为那些为编纂国事记录而创设的官僚机构,以及唐代所开创的编纂工作的一般程序,在后来成为了中国政体的常备特征。以后历代诸多专业历史学家从他们所从事工作的体制中就能自然而然地了解这一制度。

编辑推荐

《唐代官修史籍考》:剑桥中华文史丛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唐代官修史籍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内容不错,就是品相太差了
  •   内容不多说,咱不是崇洋媚外,剑桥系列的书内容基本没问题。虽然是精装,都是硬封的书拿在手上很别扭,装订的不太好。整体4星是没问题的。如有要看书装帧图片的朋友,给个回应,我再上传里面的图片。
  •   看赖瑞和的《唐朝基层、中层文官》涉及杜希德先生及此书,可见杜希德先生学养跟著作都不可小觑。又一个比很多中国人还中国的外国大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