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唐葆祥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宇南的浩瀚星空中,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无疑是最有灵性的星球之一。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其源远流长的创造与发展变化的历史,主要由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所代表,由各色各样的奋斗历程所体现。在美丽地球的东方世界,在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大家们,一向以对各式各类人物事迹的记述与描摹作为己任。我国的人物传记体裁丰富多样,大致可以分为纪传(皇家大事记)、文传(文学化传记)、史传(历史家所写人物传记)、志传(各地方志中所记载的本地人物传记)这四大类别。四类传记彼此发明,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国传记文化的多元谱系。从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专业化分工,到《左传》、《国语》、《战国策》式的整体氛围感的描述,最后由司马迁振臂一呼,以人物传记体为中心的《史记》横空出世。《史记》记载了地球东方的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华夏历史。概述历代帝王本末的十二本纪,记录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兴废的三十世家,描摹重大历史人物的七十列传,使之成为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内容概要
俞振飞(1902-1993),当代杰出的京昆艺术大师。其父俞粟庐为清末民初的昆曲名家,得清代叶堂一派的传授,自成“俞派”。俞振飞尽得“俞派”唱法的精髓,长期与梅兰芳、程砚秋等京昆名家合作。建国后,曾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上海京剧院院长,上海昆剧团团长。 《中国京昆艺术家评传丛书:清风雅韵播千秋俞振飞评传》以生动朴素的语言记述了俞振飞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思想性格等,全面展示了他坎坷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并附有“俞振飞生平大事记”、“俞振飞源流谱系”、“俞振飞诗词选”、“俞振飞研究资料索引”等内容,资料翔实。此书所述往事,多是俞老亲口所述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补充了京剧史上许多重要的史料;描绘了昆剧从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的发展轨迹,填补了当代戏曲史上的一段空白。
作者简介
唐葆祥,国家一级编剧。1937年生于上海,196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1963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研究班。曾任上海昆剧团创作组长、艺术室副主任。创作、改编的剧目有:昆剧《长生殿》、《点花魁》、《牡丹亭》、《甲申记》、《一捧雪》、《无盐娘娘》、《公孙子都》、《紫钗记》、《雷峰塔》,京剧《孙尚香》等。并参与了《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三百种名剧欣赏》、《历代忠怪大观》等书的编写工作。
书籍目录
总序(谢柏梁)1再版序(唐葆祥)10原序(郭汉城)12第一章 家世与教育一、家世1二、三岁听曲3三、六岁习曲5四、从“同期”到“串戏”9五、艺术熏陶12第二章 雏鹰初飞一、半是“拍先”半职员16二、为昆剧传习所筹款义演18三、昆曲保存社与粟社20四、学唱京剧21五、与“传”字辈同台演出23六、风波乍起26七、失败的婚姻29八、创办“新乐府”31第三章 拜师下海一、程艳秋相邀35二、程继先破例收徒38三、北上拜师41四、学徒生涯43五、铩羽而归44六、暨大任教46七、梅家座上客48八、两次加盟52九、师徒之间54十、重组家庭58十一、拆档分手61第四章 艰难岁月一、与南铁生同台65二、与新艳秋联袂67三、两难抉择选伴侣71四、当上“钻锅大王”72五、票友相助渡难关77六、加入梅剧团78七、再度与程砚秋合作82八、滞留香港83第五章 新的起点一、与梅兰芳合拍《断桥》90二、《十五贯》的冲击波93三、首届南北昆会演97四、访欧巡回演出:101五、加入中国共产党106六、创排新戏108七、拍摄《游园惊梦》110八、演活唐明皇113九、勉强的结合114十、重游香港116十一、昆剧试演现代剧119十二、尽心称职的校长121十三、“文革”遭劫难123第六章 老骥伏枥一、重建昆剧团126二、演剧六十周年纪念活动128三、花好月圆1.31四、昆剧界的两次盛会134五、巡回交流演出136六、为昆剧上书总书记138七、晋京汇报演出141八、昆剧走向世界143九、致书华文漪等同学146十、著作·录像·文学博士148十一、舞台生活七十周年纪念活动151十二、圆满的句号153附录一 俞振飞大事年表158附录二 俞振飞源流谱系184附录三 俞振飞诗词选192附录四 俞振飞研究资料索引207后记(唐葆祥)214
章节摘录
插图:值得一提的是,1924年初,梅兰芳先生到上海演出《奇双会》。梅兰芳饰桂枝,姜妙香饰赵宠,李寿山饰李奇。这出戏在上海是初次公演,甚为轰动。《奇双会》源于徽班,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的时候,就把这出戏带到北京,由四大徽班的领袖程长庚饰李奇,著名小生徐小香饰赵宠,著名青衣胡喜禄饰李桂枝。后来这出戏就成为京剧的保留剧目之一。“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都擅演李桂枝,马连良、周信芳也常演李奇,程继先、姜妙香也都擅演赵宠。当时正向俞振飞学昆曲的“雅歌集”票友翁瑞午,看到报上广告后,立即告诉了俞振飞。两人决定把这出戏学下来,同时又去约了演老生的沈豹,并找到了蒋砚香。蒋说这出戏他从小就学过,不过梅先生改过了,比别人的精细,我们去看几遍,就能把它学下来。于是他们接连几天去天蟾舞台看梅兰芳的演出,各人带了纸笔,边看边记,把身段动作、舞台调度都记了下来。嗣后,由蒋砚香边教边排,半个月后,竟然排成了这出《奇双会》。不久,在一次赈灾义务演出中,他们终于有了登台亮相的机会。俞振飞还去定制了行头,改革了赵宠的纱帽,在帽上加了一块碧玉,增添不少精神,演出竟然十分轰动。这是俞振飞第一次演出京剧,从此上海的京剧界知道了俞振飞这个名字,俞振飞也从此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记
1978年春,上海昆剧团成立时,我调到该团当编剧,任创作组长,从那时起就认识了俞老。但与俞老的直接交往则是在1982年秋。其时,我随团到西安作巡回演出,俞老与李蔷华老师也同去了,除了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外,我还陪同他们一起游览了兵马俑博物馆、骊山华清池、乾陵、昭陵、茂陵、马嵬坡、碑林等名胜古迹。俞老还应邀到西北大学讲学,讲的是他一生与昆剧结缘的经历,后来我帮他整理后,发表在《陕西戏剧》上。这是我第一次协助俞老所做的文字工作。在此以前,俞老的文字工作一般都由昆剧老作家陆兼之做的。1987年陆先生故世后,这部分工作就由我担负起来。这样我与俞老的接触就日益增多了。1989年春,俞老就嘱托我这个后生小子为他写传,这是对我的极大信任和器重。但由于资料不全,加上其他事情的干扰,撰写工作时续时断,一直没有完成。在俞老生前没能让他看到这部传记的出版,这是我十分愧疚的事。但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今年年初,在上海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陆稼林先生的鼓励和敦促下,我下决心抛弃了其他工作,日以继夜,奋战数月,终于在俞老逝世三周年之际把它写成了。当我将这一叠叠书稿敬献在俞老灵前的时候,我的沉重心情似乎减轻了许多。这本传记记录的是俞老光辉而又真实的一生。说它光辉,因为俞老在京昆事业上的贡献,足可彪炳史册;说它真实,因为这里写的俞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十全十美的“神”。
编辑推荐
《清风雅韵播千秋:俞振飞评传》:中国京昆艺术评传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