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杨年建 页数:886
前言
我国的历史学家们把历史上的好时期称为“盛世”,其标志是此时的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文化发达、人民生活有所提高。每逢“盛世”时代,都会出现文化的勃兴,我们中国这三十年也是一个文化勃兴的时代。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将来的更大发展作思想上的准备。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出现了编修史、志、谱的热潮。在中国的“百家姓”里,几乎每个姓都在编修本姓的宗族、家族谱。杨姓也不落后,据我所知,杨姓已编修完成印刷出版的全国性的、地区性的、一个家族宗支性的族谱,就达十余部之多,还有正在从事编纂的也有好几家,杨年建先生编著的《杨氏命脉回溯》就是其中的一家。杨年建先生在阅读了多家已出版的杨姓族谱后,觉得它们虽各有自己的特色,但都还存在着不足,不能令他满意,所以决定暂时放下自己公司的事务,着手编著一部满意的杨氏族谱。编写族谱,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本族的源和流这样两个问题。所谓“源”就是“族源”,杨姓的族源就是谁是第一个以“杨”字为氏姓的人。所谓“流”就是子孙后裔的世系。姓氏的起源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说者都归于黄帝时期,《国语·晋语》“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但在先秦时期,姓是比较少的,据统计只有二十来个,“杨”字还没有作为“姓”使用,即是说杨姓在先秦时期还没有出现。先秦时期出现的人名“杨某”、“杨某某”等的“杨”是氏称而不是姓。先秦时期姓、氏是肴区别的:姓永不变,氏却是随时可变更的。父子、兄弟、祖孙可各有不同氏名称;甚至同一个人前后可有不同的氏名称。但有血缘关系的一群人,虽然各有不同的氏名称,姓却是共同的。古人在相互打招呼时,对“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女子称姓是出于“同姓不婚”的需要。战国后期到秦汉时期,姓氏不分,先秦时期大量出现的“氏”名就都成了姓,所以姓才大量出现,方有“百家姓”的说法。
内容概要
杨姓在中国“百家姓”中属大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已发展到好几千万人,遍布世界各地。近几十年来,全国出现了编修史志族谱热,有关杨姓族史的出版著作也有十余部,但因所据的资料不足及受限于研究的方法,均不够理想。本书编著者广泛搜罗各地族史,结合正史,在前人的基础上,编写出一本堪称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杨氏族史。本书有考有论,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与学术价值。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绪言第一篇 姓源祖根第一章 论说源起——访今问古契阔谈燕第二章 人文初祖——史海钩稽远古世系第三章 叔虞封唐——晋之公族羊舌派传第四章 杨姓缘起——食采杨国以邑为氏第五章 天命不易——启源畀谷太华坤元第二篇 开宗立族第六章 河东杨氏——洪洞发端两河聚望第七章 天水杨氏——朱轮积辙仇池立国第八章 华阴杨氏——世袭华胄侯伯盈门第九章 弘农望出——显秩名宦钟鼎百代第十章 天下杨氏——聚会大家谱写辉煌第三篇 治国安邦第十一章 隋皇伟业——一代天骄旷世鸿门第十二章 观王权贵——皇亲国戚蔚为硕望第十三章 扶风帅才——将门战事波澜壮阔第十四章 轩冕隆门——武达文通江南发族第十五章 盛唐五房——相府英才冠裳济济第四篇 瓜绵椒衍第十六章 三院大派——渡闽越紫气蔼南天第十七章 六府茂族——承先业文武保家邦第十八章 九大名门——为国安功业垂千秋第十九章 四海为家——谋拓展峥嵘岁月稠第二十章 华夏骄子——跨五洲鲲鹏翥万里结束语附录一:杨氏谱籍参考资料(计269例)附录二:杨氏历代宰相名录附录三:杨氏历代状元名录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远古先有世系,后派生姓氏,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从原始走向文明。历史的运动创造了社会关系,而世系是国家民族姓氏历史文化的载体。姓氏是血缘的标志,是一种把不同人群区分开来的符号。同姓不婚,有效避免了近亲婚姻造成的遗传不优问题,又可解决血统范围内的财产继承处理问题。姓氏更是人与人之间团结的符号,力量的聚汇,联系的纽带。原始社会时期世系以母系计算,故称母系社会。其后男子逐渐代替了妇女在经济生活和氏族中的主导地位,世系从父系计算,故称父系社会。在没有文字以前,氏族部落首领兼巫师口传世系。夏、商、周的古代文明,设有史官,称史佚、瞽史,以职掌世系。《国语·鲁语》云:“工史书‘世’,宗祝书‘昭穆’。”《周礼·春官·小史》载:“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国语·鲁语》日“明者为昭,次者为穆”。又《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又《祭统》言:“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何谓姓?何谓氏?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其本义是表示血统;氏为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夏禹时期,我国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原已有之的氏族、部落发展成为世袭制度的国家,于是“胙土命氏”,氏便由姓的总体或母体分出,成为诸侯国贵族的专利荣称。至周朝,以王朝宗主姓为主体,通过分封各诸侯国转为氏。周朝是以国为氏的鼎盛时期。或因国名氏、因官名氏等等,形式多样。根据生化遗传学原理,每个人的祖先数目都随世代增加而按几何级数递增,即每个人都有父母计两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计四人,曾祖父母和外曾祖父母计八人,以此类推,上溯十代,即有一千零二十四个祖先。我国百家姓就占90%的汉族人口。理论上纯正的血统十代以后已经甚少存在,孟子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当然,遗传是相对稳定的,这主要依据是父母都传给孩子DNA,而父亲传给儿子的Y染色体基因不变,女性的线粒体DNA在后代中不会重组,如此,亦可以使科学家寻找500年前甚至更加遥远的人是否是同一家族的宗亲成为可能。上溯百代,有千千万万个远祖父母和外远祖父母;世系传承又可解决遗传方面的疑难。于是,倡导姓氏文化的传承,才能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不应该是“血统论”搞宗派主义。现中科院遗传所研究员袁义达先生提供的资料为: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有一万一千九百三十九个姓氏,现今共有五千六百六十二个姓在用。
后记
如问我花那么大的精力,上穷碧落下黄泉,求索四千年的家族世系而作成《杨氏命脉回溯》的动因是什么?世纪之交,人文学方兴未艾,谱牒学再度崛起,这是盛世的表征,我们有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是其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里,一拨拨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回国寻根问祖,他们的殷殷赤子之心无不动人心魄,但作为祖国的主人,没能提供可靠的谱牒资料,而已有的谱籍资料往往属于断篇残书,或源头不清,或套接攀附,随意无序,很是令人遗憾。是其二。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政治理念,面对的是“中华民族”这个词,却始终抱有同一宗祖的情怀,都有着由衷的归一感。是其三。这是多么荣耀的历史性命题,这个命题蕴藏着巨大的无形资产,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来思考去做好这件事,是功德无量之举;从人文学角度来考量,若能完成这一巨著,并非只是抢救了杨姓一家族史,还将对中华民族史的人口学、遗传学、人文学诸方面作出贡献;谱写辉煌,温故而知新,意在激扬起后裔追溯前辈业绩,从而获取精神力量。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大胆的立题与编撰思路。起步时,资料不足,飞赴甘肃天水查阅《华阴县志》;将信将疑,上陕西华山仙峪找到“杨氏先祖避难处”以证其实;河东杨的谱籍,是千里行车山东微山湖畔所得;找寻天水杨的资料,三番五次去江苏如皋说情由;浙江的天姥山不知去了多少回,就是为了觅得珍贵的资料。如此等等。所收杨氏典册可谓浩如烟海,在占有了大量的民间杨氏谱籍资料之后,熔裁整理,竭尽驽钝。本书起稿之初,恰逢温家宝总理访美在哈佛大学演讲,他说:“中华民族的祖先曾经追求这样的一种境界:‘回溯源头,传承命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是,因以为题。章节如何安排?取舍如何得当?如何将历史文化沧桑与现代文学的交流完美整合,使辉煌的族史中那波澜壮阔的场景跃然入目?是谱牒,就得不离谱牒的条件苛求,按代次年考匡正每个细节;是史书,就得按历史的脉络,层层紧扣,给人以时间流的感觉;是文学作品,就得文字流畅,情节生动;是学术著作,就得按学术的规范解决一些历史上的世系疑难。
编辑推荐
《杨氏命脉回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