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 页数:485 字数:386000
内容概要
本书为香港浸会大学所编《人文中国学报》之第15期,刊登了港台及大陆学者关于考古、文字、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多篇高质量论文。其中如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对于《首阳吉金》应侯簋铭文的考释、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对于陶渊明文学史地位的新解、北京大学张美兰教授对于清末北京官话的研析等,均可说是相关领域的权威之作,必然会受到学界的关注。其他论文也各有新见、考证详实,体现了相当的学术水平。本书另有书评版块,选取近年来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如《人与人间:萧军回忆录》、《新旧中西之间: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学》等,在着重评价其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了这些著作中的不足之处。
书籍目录
论文 《首阳吉金》应侯簋考释 《史通》叙事观的文学史意义 陶渊明的文学史地位新论 钱穆的考信史学——以钱氏早年的孔子研究为例 四声发现与吠陀三声的二点思考 元杂剧的文本形式与演剧形态 清末北京官话的句法特点——以几部域外北京官话资料为例 从吴浣素到吕碧城 清代文社与兴业 明代的三家《诗》学——兼论清今文《诗》学的兴起 近世广东词社考论 鲁迅《在酒楼上》的叙事方式再探 战国郭店竹简《语业一》“夫生百物人为贵”句释解——兼论郭店简与郭店墓之年代 知识之航与历史想像——重读吴与华 晚唐陈康士琴学的版楮零缣 元德秀的时代意义及文学影响书评
章节摘录
论文 《史通》叙事观的文学史意义 一 《史通》在對歷代史書進行批評時,實際上確認了“史”中普遍有“文”的現象,也就確認了歷代史書與文學史研究的不解之缘。 這裹的“文”,具體所指的是各種神話、傳說、道聽途說瑣碎不經的遣聞逸事(形諸文字便是各類小說)、歌谣諺語和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如辭賦、讚頌、碑銘等等)。雖然劉知幾對這種文史不分的狀況很是不滿,極力想通過他的批評恢復其心目中史的純潔性,但無論是劉知幾之前,還是他之後,中國的史書,包括歷來被視為正統史書的二十四史,都始終一貫地保持著這文史融混的性質和態勢,文學成為史述所無法割棄的必要成分。這就迫使人們不能不想到:也許文史難分,也許文史之間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象才是事情的正常態,其中有著某些本質性、規律性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探討和揭示。 劉知幾承認,撰寫任何史書必須有其材料來源。《史通·采撰》云:“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懷鉛握椠之客,何嘗不徵求異說,采摭群言,然後能成一家,傳諸不朽?”他肯定《左傳》、《史記》、《漢書》等書對史料的采擇,但對“中世作者”“苟出異端。虚益新事”的做法非常反感。請看他的批評: 至如禹生啟石,伊產空桑,海客乘槎以登漢,姮娥竊藥以奔月。如斯踌駁,不可彈論……嵇康《高士傳》好聚七國寓言,玄晏《帝王紀》多采《六經》圖讖,引書之誤,其萌於此矣。至范曄增損東漢一代,自謂無愧良直,而王喬凫履,出於《風俗通》;左慈羊鳴,傳於《抱朴子》。朱紫不别,穢莫大焉。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