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李申 陈卫平 主编 页数:307 字数:378000
内容概要
《哲学与宗教》由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主办,每年出一辑。 本辑为第二辑,收录23篇文章,分为“哲学与哲学史”、“宗教与无神论”、“青年学者论坛”、“哲学教育与文化传播”、“海外首译”、“学人自述与文献钩沉”六个栏目,前四个栏目收录的文章反映了国内的中国哲学与宗教研究的现状。后两个栏目中“海外首译”部分收录了著名哲学家施内韦德和京茨勒关于道德哲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人自述与文献钩沉”中收录了周桂钿自述其学思历程的文章及陈寅恪不曾入集的三封书信。
作者简介
陈卫平教授,1951年6月出生;1973年-1976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学习;1978年-198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随即在该校任教;1992年任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 1999年-2000年在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一年。 李申教授,1946年4月出生;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物理系;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博士生导师;2002年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书籍目录
哲学与哲学史 面向生活世界——论21世纪的中国哲学 慎独、践行与公众知识分子——儒家宗教情怀的历史表现及其特征 思想史上的“思孟学派”问题 社会进步与知识分子的人文素养——阿尔贝特·施韦泽的伟大人格及启示 王弼言象意之辨新诠宗教与无神论 清代的佛教基础及入关早期佛教认识之初探 简论近代中国的非基督教运动 政治视角中的禅宗清规 中国伊斯兰教及其西方的相关研究 当代视野下三大世界宗教共同价值观初探——文化差异与协同研究的特殊视角 “龙门中兴”——教派复兴运动的个案研究 道是无情胜有情——试析菩萨行的情感维度 中国社会中的伊斯兰教——和谐发展中的求同存异青年学者论坛 从句子的观念看先秦时期不存在三段论逻辑 语言之为际——王船山语言哲学发微 良知与政治——王阳明良知学说的政治向度考察哲学教育与文化传播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普及儒学 儿童哲学——关注整体性的伦理教育海外首译 近代道德哲学史中的诸论题 现代性和人性之间——面对虚拟世界的挑战,伦理学课程的生活世界定向功能学人自述与文献钩沉 从两汉经学到传统政治哲学——我的学术历程 哈佛所见霍金文档中与中国学人相关的几条材料 陈寅恪先生不曾入集的三封信
章节摘录
哲学与哲学史 面向生活世界——论21世纪的中国哲学 一、哲学与世界历史 哲学是什么?这在今天成为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却不能从哲学自身去找,不能从哲学史的演变中去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的知识谱系中最为古老的哲学在今天成为一个问题,其原因只能从生活历史的演变中去找,从生活世界去找。 我们正处在一个真正的“世界历史”的时代。21世纪初,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一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崛起,在经济、政治和科技等领域全面地融入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世界体系,在改变和重塑着人类世界的同时,也标志着“世界历史”的真正开端。面对这样的世界历史,人类需要真正世界性的哲学来获得自我理解、乃至于定位和定向,也就是需要人类理性在世界历史的水平上生产出全新的世界图景。 但是,这个世界历史运动的参与者却是具有不同历史过程、不同文明传统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各个民族国家,而且这些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着极其复杂和深刻的分歧,正是以上种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这个世界历史的时代难以产生它迫切需要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哲学。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历史运动的开端处,人类理性因为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患上了暂时的失语症,这标志着世界历史运动还处在童蒙时期或者说懵懂状态。 如果人类理性产生不出具有真正世界性意义的哲学,那么世界历史就难以走出懵懂状态;对于人这样一种存在来说,语言是其存在方式和存在家园,如果人真的是以“类”的方式存在的,以至于“人类”这个词不仅仅是个比喻,或者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那就必须在语言之中被有意义地“说”出来;人类只能用语言说出世界历史的图景,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世界历史,才能真正成为“人类”。因此,如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的那样,在真正拥有自己的世界历史之前的人类历史,就只能是“史前史”。但是,人类怎样才能有意义地言说出“人类”这个词,怎样才能用语言说出世界历史的图景呢?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