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境庐内

出版时间:2010-03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加拿大] 施吉瑞  页数:282  译者:孙洛丹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通常认为19世纪晚期的中国是一个大变革的年代而非文化创新时期。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等话题,西方学者一直以来论著颇丰,但是即便是那些研究19世纪中国的专家也很难去具体分析帝国王朝最后几十年的某个画家或是诗人。在过去十年里,这样的研究状况得到了改变。出现了一些19世纪书画展览和研究;音乐研究工作者也将关注点对准晚清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种;研究文学作品的专家也开始关注世纪之交的小说。但是到目前为止,古典诗歌,这一备受19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推崇的艺术形式却很少有西方学者涉及。现如今,诗歌对西方的大众阅读群体而言,是一门遥远而神秘的艺术,但是对诗歌的认知在现代之前的中国却大不相同。19世纪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政治人物和知识分子都使用文言文作诗。将帝国从太平天国运动中挽救出来的儒将曾国藩和洋务运动领军人物之一的张之洞都是出色的诗人;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等19世纪晚期革新运动的领导者都创作了大量富于创新精神的诗歌作品。在这些知识分子眼中,诗是最佳的文学形式,他们也习惯通过诗这一媒介表达出最深沉也最个人的思想。很多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将黄遵宪视作19世纪晚期改革者中最杰出的诗人。尽管这些评论很多都是借助文学之外的标准(比如黄遵宪的进步思想和爱国主义),但是他的诗歌本身就是了解那个时代文学的最好的向导,不管我们如何评价他的诗歌,但是比起同时代的许多诗人,黄遵宪的作品超越了时空界限。

内容概要

  晚清革新运动领导人之一的身份使黄遵宪的诗歌成为了解19世纪中国政治情况的一个重要来源。作为外交官出使日本、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的经历也意味着他是第一位详细描述中国之外世界的诗人。大部分中国学者对黄遵宪诗歌的解读过于政治化或只强调其政治意义,《人境庐内:黄遵宪其人其诗考》试图弥补这一缺失,从纯文学角度入手解读黄遵宪的作品,分析黄遵宪在晚清“诗界革命”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他的传统题材诗歌,并关注那些以异域风情、当时中国政治和现代科技为题的富有原创性的作品。这些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析黄遵宪如何运用传统的诗歌技巧创造出一个前人不曾涉及的新世界,并追问黄遵宪的诗歌是如何适应中国文学史的大局的。

作者简介

作者:(加拿大)施吉瑞 译者:孙洛丹 丛书主编:(英国)杜希德

书籍目录

杜希德与二十世纪欧美汉学的“典范大转移”——《剑桥中华文史丛刊》中文版缘起说明前言第一部分 生平经历第一章 青年诗人第二章 作为外交官的黄遵宪第三章 改革和反响第二部分 诗论第四章 诗界革命的理论第五章 革新的实践第六章 传统主题第七章 异国风情第八章 美丽新世界第九章 黄遵宪讽刺艺术的发展第十章 晚期讽刺诗第十一章 黄遵宪和现代科技第十二章 《己亥杂诗》第十三章 世纪末附录 原书所译黄遵宪诗歌引用书目

章节摘录

1877年,何如璋和他的助手黄遵宪看到的日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期中。1868年封建闭关锁国的德川幕府被推翻,天皇作为国家领导者重新归位,以天皇新的统治年号“明治”(意为英明的政府)命名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政治运动“明治维新”轰轰烈烈展开了。反对幕府时代将军统治的政变领导者们为了抵制来自西方日益扩大的影响,发动了叛乱,但是新兴政府致力于全面学习和吸收西方政治和社会成果。黄遵宪到日本的时候,明治维新虽然才进行了九年,但是日本社会已经开始了自己跻身于世界列强之中的道路,此情此景与中国同时期的军备软弱、经济倒退形成鲜明的对照。黄遵宪搬到东京之后开始研究日语的书写体(他似乎始终未能掌握日语的口头表达),19世纪晚期的日语中还有大量的汉字被使用,这也使得他能够较为轻松地掌握日语的书面表达。学会了语言,他就可以阅读大量德川晚期和明治时代的关于日本政治和经济的书籍,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从西方翻译来的日文书。那些翻译来的文学作品似乎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可能那些文学作品超越了他的日文阅读水平,但是,对西方政治学和法学的书籍,他却抱有极大的热情,特别是他在1880和1881年集中阅读的让·雅各·卢梭(1712-1778)和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的著作。长期成长在中国专制政府的传统中,当他刚开始接触日本受到西方启发的政治革新时,感到非常混乱、令人费解。然而随着他对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了解,他发现孟德斯鸠和卢梭推崇的政府的形成要明显优越于日本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并对明治政府在采用西方民主制度一事上的犹豫不决表示出不满。编制刑律,用西法以禁民非矣;设立学校,用西法以启民智矣。独于泰西最重之国会,则迟迟未行,曰国体不同也,日民智未开也,论非不是,而民已有所不愿矣。早在17岁那年,黄遵宪就意识到清朝政府需要一场彻底的改革,而驻日经历和大量阅读西方书籍也为他日后推行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模版。多年之后,当他写信与好友梁启超谈及自己思想的发展时,黄遵宪指出,读过卢梭和孟德斯鸠后自己方才明白“太平世必在民主”。黄遵宪接触到的那些对明治日本以及西方政治社会改革提供了支持的理论对他自己政治思想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影响,此外他也从诗人的角度看待明治时代的日本,创作了集结154首七言四行诗的《日本杂事诗》。《日本杂事诗》也是黄遵宪创作的第一部广泛地反映外国文明的诗集,一经发行,在日本和中国热衷中国古典诗歌的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黄遵宪大使馆寓所的玻璃窗,即使最轻柔的风吹过,也会吱吱作响,一次在经历了台风之后,他写下了:神仙楼阁立虚空,海飓狂吹压屋风。四面涛声聋两耳,终年如住浪华中。《日本杂事诗》中很多引人关注的诗后都有黄遵宪附加的言语诙谐的关于明治日本生活小片段,而日本和中国读者给予关注最多的是那些涉及日本政治的绝句:玉墙旧国纪维新,万法随风倏转轮。杼轴虽空衣服粲,东人赢得似西人。黄遵宪在这首绝句后附加了以下注解:既知夷不可攘,明治四年,乃遣大臣使欧罗巴、美利坚诸国。归,遂锐意学西法,布之令甲,称曰“维新”,嫩善之政,极纷纶矣。而自通商来,海关输出逾输入者,每岁约七八百万银钱云。然易服色,治宫室,焕然一新。不管是黄遵宪政治题材的诗歌,还是他那些关于日本自然奇观和传统民俗的绝句,都展现出诗歌创作的高水准,但是大多数19世纪的读者希望通过他的诗歌了解到日本是怎样运用西方的政治理论完成自己向现代国家的转换。黄遵宪驻日时期结识的朋友也对他的政治思想发展和诗歌创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东京的中国驻日大使馆成了日本那些希望提高自己汉语水平增进对中国文化了解的“亲华派”知识分子的聚集地,黄遵宪尽管不能讲日语,但是他可以使用日本知识分子都明白的汉语文言文,通过笔谈的方式来交流。黄遵宪还为这些日本友人写了一些赠答的汉诗,也为他们的中文著作作序。黄遵宪结交的大部分日本友人都非常保守,在明治维新运动中没有太大的建树,但也有一些人对于改革的意见更倾向开化。重野安绎(1827-1910)就是日本近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青山延寿(1820-1891)也是日本致力于史学研究的水户学派的领军人物,水户学派的思想对明治维新的成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中村正直(1832-1891)翻译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自由之理》(On Liberty,后也有取名为《自由论》)并大力提倡采用西方的政治体制和伦理价值。伊藤博文(1841-1909)在推翻德川幕府的运动中是当仁不让的领导者,后来作了日本的首相。

编辑推荐

《人境庐内:黄遵宪其人其诗考(精)》:剑桥中华文史丛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境庐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此书与台湾学者张堂錡所著的《黄遵宪及其诗研究》水平基本相当,有老派学者的风范,中规中矩,资料丰富但创建不足,缺少海外学者那种多学科解读的新奇感。国内有新意的研究是王一川在《现代性体验的发生》中对黄遵宪诗歌的诠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