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01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葛兆光 页数:473 字数:38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没有想到重新修订这部十几年前的旧作,竟然花费了我这么长时间。2006年底从北京来到上海以后,原打算以一半精力投入新建立的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留一半精力在我自己原计划的论著写作和修订上,可是,这“一半”对“一半”全然是事前的想象,到了事后纔知道,在现行的教育和学科体制中,一个新建立的研究院,是多么地牵扯精力,以至于修订这部《中国禅思想史》,居然断断续续拖了近一年。
内容概要
尽管今天禅宗历史和思想的研究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领域,在这领域中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有从内在体验出发的探讨禅思想,有立足于后现在理论阐发禅思想,有从文献考据学研究禅宗,有对禅宗历史进行艺术演绎和意义发挥,但是作者与这些都不一样,而且也没有像通常那样把禅宗依照时间、宗派详细解释,而是首先依据各种文献梳理禅学发展脉络,把禅宗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总结出每一个阶段的特征。这样让人对于禅宗理解不再是几个宗派的简单认识,而是不同时期的禅宗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它具有何等的特征与形态。
作者简介
葛兆光,教授,男,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198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84年10月至1992年3月任江苏省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1992年至2006年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68年上山下乡,1971年10月至1978年3月在贵州省凯里县砖瓦厂、农药厂、供销社当工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曾任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成员,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古文献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聘教授及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1989)、《唐诗选注》(1994,1999)、《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1995)、《葛兆光自选集》(1997)以及《中间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1)等。
书籍目录
新版序导论 关于中国禅思想史的研究 引言 第一节 禅思想史研究中的文献考证及评估 第二节 禅思想史的内在理路寻绎与外在走向描述 第三节 禅思想的历史阐释第一章 从达摩到弘忍的时代 引言 第一节 6至7世纪的禅史考察 一、6世纪北方的禅师与禅学 二、南方禅学的东西两支及其特点 三、达摩一系的自北而南 四、7世纪的东山法门与禅宗的崛起 第二节 南北文化的交融与禅思想的成立 一、从“婆罗门外道”到“大乘禅法” 二、道信、弘忍时代的禅方法 三、从方法到思想 第三节 从印度禅到中国禅 一、宗教救赎的生活化与心灵化 二、宗教救赎与心灵超越 三、前期禅思想的未完成使命第二章 7世纪末8世纪初禅宗的分化 引言 第一节 7世纪末8世纪初禅门的分布 一、东山门下十大弟子 二、法如、老安、玄赜、神秀及其周边禅门 三、西蜀与东吴 四、惠能及其在大梵寺的开法 第二节 禅思想的分化与转型 一、念佛禅法 二、心为根本 三、本来无事 第三节 惠能禅思想的成立及其意味 一、《坛经》的问题 二、惠能禅思想的内在理路 三、终极境界与宗教生活第三章 北宗禅再认识 引言 第一节 北宗禅史实的重新梳理 一、盛中唐之间南北之诤的延续 二、北宗禅的全盛期 三、北宗禅的逐渐衰退 第二节 北宗禅思想的重新审视 一、佛性与人心的悬隔 二、渐修与顿悟 三、清净与自然 第三节 北宗禅意义的重新评价 一、从禅思想的历史脉络中看北宗禅 二、从中国思想史中看北宗禅 三、北宗禅思想的重新阐释第四章 重估荷泽宗 引言 第一节 神会与荷泽宗的史实疏证 一、关于滑台大会 二、洛阳之行及天宝十二载的被逐 三、“香水钱”问题 四、荷泽门下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评估 五、荷泽宗的盛衰 第二节 荷泽宗思想理路中的新与旧 一、依何经典? 二、“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三、立无念为宗 四、顿、渐之间 第三节 荷泽宗在禅思想史转型期中的意义 一、昭示丕变 二、禅宗士大夫化的肇始 三、从清净无垢的禅到自然适意的禅第五章 禅思想史的大变局 引言 第一节 中唐南宗禅史实考辨 一、灯史马祖、石头两系分派之辩证 二、洪州门下各弟子的地位问题 三、洪州宗与荷泽宗关系试测 四、洪州宗与牛头宗 第二节 从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 一、“即心即佛”说的渊源与传承 二、“即心即佛”说在理路上的缺陷 三、“非心非佛”说与中唐的禅风巨变 第三节 南宗禅的最后胜利及其它 一、南宗禅与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 二、文人士大夫对禅思想的选择 三、南宗禅的非宗教化尾声 9至10世纪禅思想史的转型 引言 进入“五宗”时代的禅门 第一节 经典与真理:“不立文字”的传统如何坚持 第二节 不落空与不渗漏的“活句”:禅宗借语言表现真理的新策略 第三节 公案、机锋是诗歌:当宗教信仰成为艺术游戏 结语 晚唐五代禅宗的文人化和禅思想的文学化附录 历史、思想史、一般思想史——以唐代为例讨论禅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主要征引文献重要僧名及生卒年索引199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版后记
章节摘录
人文思想与科学技术、法律制度、经济策晷等等不一样,它虽然并非陈年窖酒越旧越好,但也绝不是时尚衣着越新越贵,因为人文思想所指向的,常常是人自身的存在问题,人生在世总会遇到的那些焦虑、紧张、恐惧、困惑,始终缠绕着人心。人怎么样生存?这是自古至今人们思考的老话题,并不一定古代人的思考比现代人的思考浅陋或简单。当然,生存的环境从古代以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应付这些变化的是生存技巧,也就是科学技术、法律制度、经济策暑与生活习俗,它们无疑是应当日新日日新的,而面对宇宙和社会的焦虑、紧张、恐惧和困惑,以及应对这一切的思考,却始终如一,没有理由瞧不起古代人的思想,更没有理由认定这种思想会沿着一条不断向上的主轴,向一定目标前行。我一直以为,佛教尤其是禅宗是一种关注于人文的思想,它可能涉及一些外部世界的“知识”,也有一些现代意义上的“哲学”,但是,它的思想指向却始终是注视心灵深层的。无论是早期禅宗如达摩的“如是安心”、道信的“人道安心要方便”、法融的“心为本”、转型期禅宗如神秀的“极力摄心”、惠能的“但行直心”,还是成熟期禅宗如马祖道一的“只未了之心是(佛)”、南泉普愿的“平常心是道”,都主要不是对外在世界的分析,而是对内在心灵的体悟,主要不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而是对生存意义的追问,主要不是为物质需求的满足,而是为精神状态的平衡。它所说的“安心”,除去了外在的意味,剩下的就只是抚慰充满了焦虑、紧张、恐惧和困惑的心灵,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这一点上,究竟有多少差异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